间隔式着色光纤及其制备方法和光缆与流程

文档序号:20160266发布日期:2020-03-24 20:57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间隔式着色光纤及其制备方法和光缆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光纤光缆加工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间隔式着色光纤及其制备方法和光缆。



背景技术:

光纤着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人们对其进行区分,目前,生产大芯数光缆时为了准确地区分光纤,一般是利用光纤打色环技术先对光纤本体进行喷环再进行整体着色,通过有无色环来区分光纤,当芯数更大时,可以通过增加色环的数量来进一步区分光纤。然而,对光纤喷涂色环会对光纤本体施加一定的应力,在光纤排线时会因为色环区域的厚度大于光纤直径,而导致排线时光纤不断受到应力作用,最终造成光纤衰减偏大,色环数量越多对光纤的衰减越明显。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间隔式着色光纤,将着色层直接形成在光纤本体的表面上,无需使用色环,从而不会对光纤本体施加应力,减少对间隔式着色光纤的衰减。

本发明提供的间隔式着色光纤,包括:

光纤本体;和,

多个间隔设置的着色层,所述着色层直接形成在所述光纤本体的外表面上。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着色层之间的间隔为1-15mm,优选为2-5mm。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着色层之间的区域为空白区域,在沿光纤延伸的方向上,任意相邻两个空白区域的长度相等,

或者,

所述光纤包括多个重复单元,在沿光纤延伸的方向上,每个重复单元内包括至少两个空白区域且空白区域的长度依次递增或者依次递减。

进一步地,每个着色层的长度相等。

进一步地,着色层的长度为5-10cm;

优选地,着色层的厚度为3-6μm。

进一步地,着色层的颜色包括蓝、橙、绿、棕、灰、白、红、黑、黄、紫、粉红和青绿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着色层的原料包括丙烯酸基油墨,优选为丙烯酸基uv固化着色油墨。

进一步地,光纤本体的外径为200μm或245μm。

一种前面所述的间隔式着色光纤的制备方法,包括:

在光纤本体的外表面直接形成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着色层。

一种光缆,包括前面所述的间隔式着色光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可以取得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间隔式着色光纤中,将着色层直接形成在光纤本体的表面上,无需使用色环,从而避免了对光纤本体施加应力,使得排线时光纤几乎不会受到应力的影响,进而不会产生过大的光纤衰减,而且免去形成色环的工序而直接在光纤本体表面着色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且本发明的间隔式着色光纤便于分辨,可以根据着色层的长度、着色层的颜色以及相邻两个着色层之间的间隔区分光纤,适于生产芯数较大的光缆;另外,使用间隔式的方式进行着色利于减少有色油墨的使用,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间隔式着色光纤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截面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对光纤本体整体着色的光纤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沿bb’方向的截面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采用打色环的方式对光纤本体着色的光纤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沿cc’方向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间隔式着色光纤,参照图1和图2,间隔式着色光纤包括:

光纤本体100;和,

多个间隔设置的着色层200,所述着色层200直接形成在所述光纤本体100的外表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多个间隔设置的着色层指的在一定长度的着色光纤上每隔5mm的空白区域间隔设置的长度为100mm的着色层的间隔设置的着色层。

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称,在大芯数的光缆中,光纤的数量较多,需要精确地将各个光纤区分开,因此,需要对光纤本体进行标记以实现对光纤的区分,本发明的间隔式着色光纤中,将着色层直接形成在光纤本体的表面上,无需使用色环,从而避免了对光纤本体施加应力,使得排线时光纤几乎不会受到应力的影响,进而不会产生过大的光纤衰减,而且直接在光纤本体表面着色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且本发明的间隔式着色光纤便于分辨,可以根据着色层的长度、着色层的颜色以及相邻两个着色层之间的间隔区分光纤,适于生产芯数较大的光缆;另外,使用间隔式的方式进行着色利于减少有色油墨的使用,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相邻两个着色层之间为无着色的光纤本体区域,相邻两个着色层之间的间隔即为无着色的光纤本体区域的长度,本发明是通过着色层的长度、着色层的颜色以及无着色的光纤本体区域的长度来区分光纤的。

可以理解的是,光纤本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而形成在光纤本体表面的着色层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环形,也可以为“c”形等,只要能够清晰地显示颜色并被识别便能满足着色层的要求。

相较于对光纤本体整体着色,参照图3和图4,整根光纤本体100表面都有着色油墨300涂覆,通过所涂覆的油墨颜色来区分光纤。但是这种着色方式不利于大芯数光缆中光纤的分辨。

相较于采用打色环的方式对光纤本体着色,参照图5和图6,其是先在光纤本体100表面先形成间隔设置的色环400,之后再采用整体涂覆的方式在形成色环400的光纤本体100外表面涂覆着色油墨300。光纤本体喷涂色环会对光纤本体施加一定的应力,在光纤排线时会因为色环区域的厚度大于光纤本体直径,而导致排线时光纤本体不断受到应力作用,最终造成光纤衰减偏大,这一点对0.200μm级的光纤影响尤为明显,而且使用多色环工艺时因为色环数量的增加,导致光纤衰减的程度更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相邻两个着色层200之间的间隔d为1-15mm(例如可以为1mm、3mm、4mm、6mm、8mm、10mm、12mm、14mm或者15mm等)。相对于上述长度范围,当相邻两个着色层之间的间隔过长时,则会影响着色光纤的外观,同时也不利于着色层对光纤的保护;当相邻两个着色层之间的间隔过短时,则会不利于观察间隔的分布,会对光纤的识别造成困难。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着色层之间的间隔为2-5mm。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着色层之间的区域为空白区域,在沿光纤延伸的方向上,任意相邻两个空白区域的长度(空白区域的长度即为相邻两个着色层之间的间隔长度)相等。由此,便于控制着色层的形成,并且可以根据相邻两个着色层之间的间隔区分光纤。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纤包括多个重复单元,在沿光纤延伸的方向上,每个重复单元内包括至少两个空白区域且空白区域的长度依次递增或者依次递减,例如每个重复单元中可以包括三个空白区域,在沿光纤延伸的方向上,该三个空白区域的长度可以为2mm、3mm以及4mm(在该种情况下空白区域的长度在沿光纤延伸的方向上的排列可以为2mm、3mm、4mm、2mm、3mm、4mm……2mm、3mm、4mm……),或者该三个空白区域的长度可以为4mm、3mm以及2mm(在该种情况下空白区域的长度在沿光纤延伸的方向上的排列可以为4mm、3mm以及2mm、4mm、3mm以及2mm……4mm、3mm以及2mm……);可以理解的是,按照上述规律排列的相邻两个空白区域之间为着色层,着色层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由此,便于控制着色层的形成,并且可以根据相邻两个着色层之间的间隔区分光纤。

可以理解的是,重复单元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例如可以根据光缆的芯数或者光纤的长度进行选择。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着色层的长度相等。由此,着色方便,易于控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着色层200的长度l为5-10cm(例如可以为5cm、6cm、7cm、8cm、9cm或者10cm等)。由此,着色层的长度,易于分辨,且利于节约油墨。相对于上述长度范围,当着色层的长度小于5cm时,则会使着色层与间隔区域分布过密,不利于光纤识别,当着色层的长度大于10cm时,则间隔的分布会过于稀疏,当可观察光纤的长度过小时,会不利于光纤的识别。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着色层的厚度为3-6μm(例如可以为3μm、4μm、5μm或者6μm等)。由此,着色层的厚度合适,易于分辨,可以长时间使用,且利于节约油墨。相对于上述厚度范围,当着色层的厚度小于3μm时,则着色层会容易开裂,且整体外观上着色层颜色会偏淡导致难以识别,当着色层的厚度大于6μm时,则可能会油墨固化不良,导致着色光纤产生着色层脱落,还可能会造成光纤衰减增大等质量问题。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同一个光纤上的多个着色层的颜色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选择,例如着色层的颜色包括蓝、橙、绿、棕、灰、白、红、黑、黄、紫、粉红和青绿中的至少一种。由此,可以用于区分光纤的方式较多,利于可以用颜色与着色层之间间隔进行搭配进行区分光纤,可以用于大芯数光缆的生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着色层的原料包括丙烯酸基油墨,优选为丙烯酸基uv(紫外)固化着色油墨。由此,材料来源广泛、价格较低,着色效果佳,不易脱色。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光纤本体的外径为200μm或245μm。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前面所述的间隔式着色光纤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在光纤本体的外表面直接形成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着色层。由此,操作简单、方便,易于实现。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在光纤本体表面涂覆丙烯酸基uv固化着色油墨经过uv光固化后形成着色层,光线本体以及着色层与前面的描述一致,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缆,包括前面所述的间隔式着色光纤。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光缆除了包括前面所述的间隔式着色光纤之外,还可以包括常规光缆应该具备的结构,例如填充物、保护套、防水层以及缓冲层的结构,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

实施例1

间隔式着色光纤包括:

光纤本体,光纤本体的长度为12km,外径为200μm;

直接形成在所述光纤本体的外表面上的着色层,着色层的长度为5cm,相邻两个着色层之间的间隔相等且为2mm,着色层的厚度为3μm,着色层的颜色相同且为蓝色。

实施例2

间隔式着色光纤的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着色层之间的间隔为5mm。

实施例3

间隔式着色光纤的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着色层之间的间隔为3mm。

实施例4

间隔式着色光纤的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着色层之间的间隔为1mm。

实施例5

间隔式着色光纤的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着色层之间的间隔为6mm。

实施例6

间隔式着色光纤的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相邻两个着色层之间的区域为空白区域,光纤包括多个重复单元,在沿光纤延伸的方向上,每个重复单元内包括三个空白区域且该三个空白区域的长度为2mm、3mm和4mm。

实施例7

间隔式着色光纤的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着色层的长度为10cm。

实施例8

间隔式着色光纤的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着色层的长度为8cm。

实施例9

间隔式着色光纤的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着色层的长度为3cm。

实施例10

间隔式着色光纤的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着色层的长度为12cm。

实施例11

间隔式着色光纤的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着色层的厚度为6μm。

实施例12

间隔式着色光纤的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着色层的厚度为4.5μm。

实施例13

间隔式着色光纤的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着色层的厚度为2μm。

实施例14

间隔式着色光纤的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着色层的厚度为8μm。

对比例1

带色环光纤包括:

光纤本体,光纤本体同实施例1;

间隔设置的色环,色环形成在光纤本体的表面上,色环的长度以及相邻两个色环之间的间隔同实施例1;

着色层,着色层覆盖光纤本体和色环,着色层的颜色同实施例1。

实施例1-14中的间隔式着色光纤以及对比例1中的带色环光纤的性能测试结果见下表1:

表1

注:本纤衰减指的是光纤本体的衰减,加工后光纤衰减指的是各个实施例对应的间隔是着色光纤的衰减和对比例对应的带色环光纤的衰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