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52129发布日期:2020-05-08 13:04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显示面板及使用显示面板的面板显示设备已渐渐成为各类显示设备的主流。例如各式面板显示屏、家用的平面电视、个人计算机及膝上型计算机的平板型监视器、移动电话及数字相机的显示屏等,均为大量使用显示面板的产品。特别是近年来液晶显示设备的市场需求大幅成长,为配合液晶显示设备在功能上及外观上的要求,液晶显示设备所使用的背光模块设计也日趋多元化。

为了因应液晶显示设备对于各种出光模式的需求,其背光模块需要配置两组以上的发光源互相配合。然而,目前的背框结构设计,可能会让部分的发光源直接设置在胶框上,但胶框为绝缘材质会导致散热效果不佳,使得液晶显示设备在驱动状况下温度集中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散热效果的背光模块。

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包括框架单元、复数发光单元、第一光学单元,及第二光学单元。该框架单元包括金属背框,该金属背框具有第一放置部,及间隔于该第一放置部的第二放置部,其中,该第一放置部与该第二放置部的高度不同。其中一个发光单元设置于该第一放置部上,另一发光单元设置于该第二放置部上。该第一光学单元用以接收设置于该第一放置部的发光单元的光线,而该第二光学单元用以接收设置于该第二放置部的发光单元的光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金属背框具有呈矩形的本体区、连接于该本体区一侧的第一侧边区、连接于该本体区另一侧且相对于该第一侧边区的第二侧边区,及两个分别连接该第一侧边区与该第二侧边区的第三侧边区,该第一侧边区与该第二侧边区由该本体区向上延伸而高于该本体区,且该第一侧边区与该第二侧边区的剖面呈倒u形,该两个第三侧边区由该本体区向上延伸而形成侧墙。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第一放置部位于该本体区邻近该第一侧边区的位置,该第二放置部位于该第一侧边区的顶部平坦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第一放置部位于该本体区邻近该第三侧边区的位置,该第二放置部位于该第一侧边区的顶部平坦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金属背框还具有位于该第二侧边区的第三放置部,该第三放置部位于该第二侧边区的顶部平坦处并与该第二放置部的高度相同,其中一个发光单元设置于该第三放置部上,该第二光学单元更进一步接收设置于该第三放置部的发光单元的光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金属背框还具有复数破孔,间隔分布于该第二放置部、该第三放置部,及该两个第三侧边区与该本体区的交界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框架单元还包括胶框,包覆于该金属背框的该第一侧边区、该第二侧边区,及该二第三侧边区,并填充于所述破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金属背框还具有至少一个位于该第一侧边区或第二侧边区的穿线口,邻近该穿线口的破孔排列密度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前述背光模块的显示设备。

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包括如前述的背光模块,及设置于该背光模块上的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通过该框架单元的该金属背框的结构设计,让所述发光单元都能直接与该金属背框接触,提升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立体分解图,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一较佳实施例;

图2是立体图,为该较佳实施例中,框架单元的结构;

图3是侧视剖示图,辅助说明图2;

图4及图5均为局部放大图,说明图2中框示部位的细部结构;

图6是侧视剖示图,说明图1组合后的态样;

图7是侧视剖示图,说明图6加上显示面板成为显示设备;

图8是俯视图,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及

图9是俯视示意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中,局部发亮的调光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相关申请专利特色与技术内容,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在进行详细说明前应注意的是,类似的组件以相同的编号来作表示。

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括框架单元2、复数发光单元3、第一光学单元4,及第二光学单元5。

参阅图2及图3,该框架单元2包括金属背框21,及包覆该金属背框21的胶框22。该金属背框21具有呈矩形的本体区211、连接于该本体区211一侧的第一侧边区212、连接于该本体区211另一侧且相对于该第一侧边区212的第二侧边区213,及两个分别连接该第一侧边区212与该第二侧边区213的第三侧边区214。

参阅图3并配合图2,该金属背框21的该第一侧边区212与该第二侧边区213由该本体区211向上延伸而高于该本体区211,该第一侧边区212与该第二侧边区213向上延伸可以如图3所示由该本体区211的端缘向上弯折,且该第一侧边区212与该第二侧边区213的剖面呈倒u形,该两个第三侧边区214则由该本体区211向上延伸而形成侧墙,该两个第三侧边区214向上延伸可以如图5所示由该本体区211的端缘弯折向上延伸。其中,该本体区211具有第一放置部215,该第一侧边区212具有第二放置部216,该第二侧边区213具有第三放置部217。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放置部215位于该本体区211邻近该第一侧边区212的位置,该第二放置部216位于该第一侧边区212的顶部平坦处,该第三放置部217则位于该第二侧边区213的顶部平坦处并与该第二放置部216的高度相同。

参阅图2、图4,及图5,该金属背框21还具有复数破孔23,及穿线口24。所述破孔23间隔分布于该第二放置部216、该第三放置部217,及该二第三侧边区214与该本体区211的交界处。其中,所述破孔23于邻近该穿线口24的位置排列密度较高。于本实施例中,该穿线口24位于该第一侧边区212,当然也可以视实际制造状况使该穿线口24位于该第二侧边区213,或该第一侧边区212与该第二侧边区213皆有,不以本实施例所揭露者为限。该胶框22以射出成型的方式包覆于该金属背框21的该第一侧边区212、该第二侧边区213,及该两个第三侧边区214,并填充于所述破孔23内。因此,所述破孔23于邻近该穿线口24的位置排列密度较高,是为了在该穿线口24附近提升该胶框22与该金属背框21之间的结合力,避免该胶框22在该穿线口24附近产生容易脱落的现象。

参阅图1及图3,更进一步说明的是,该第一放置部215、该第二放置部216,及该第三放置部217分别用于设置所述发光单元3,以使所述发光单元3能直接设置于该金属背框21上。也就是说,于本较佳实施例,所述发光单元3从俯视图上来看彼此互相平行设置,但是在厚度方向上的侧视剖视图上来看,则可以区分为上层与下层的发光单元3。

参阅图6,每一个发光单元3包括电路板31,及复数电连接于该电路板31的发光件32(因视角的关系只显示一个)。该第一光学单元4用于接收设置于该第一放置部215的发光单元3的光线,并包括第一导光板41,及设置于该第一导光板41上的第一光学膜片组42。该第一光学膜片组42可以包括增亮膜、上棱镜片、下棱镜片、扩散片、色彩转换片等各种光学膜片,得视实际需求进行种类的选择以及数量的增减。该第二光学单元5则位于该第一光学单元4的上方并且设置于该第二放置部216与该第三放置部217之间,包括第二导光板51。该第二光学单元5用于接收设置于该第二放置部216以及该第三放置部217的发光单元3的光线。于本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导光板41为2d导光板,材质为塑料,通常使用pmma,该第二导光板51则为3d导光板,材质为玻璃,并以半导体光阻蚀刻工艺形成网点。

参阅图7,当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依图6所示的方式组合完成后,再加上显示面板6,即成为显示设备。当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应用在具有3d立体显示功能的手机或屏幕时,可以在2d平面显示功能与3d立体显示功能之间切换,当切换至2d平面显示功能时,设置于该第一放置部215的发光单元3能够发出光线,设置于该第二放置部216以及该第三放置部217的发光单元3则未发光或发出少量的光线,配合该第二导光板51为玻璃材质,因此不会阻挡到下层散发的光线,让经由该第一光学单元4转化为面发光,穿过该第二导光板51而能提供给该显示面板6形成2d平面显示功能。另一方面,当切换至3d立体显示功能时,只有设置于该第二放置部216以及该第三放置部217的发光单元3能够发出光线,设置于该第一放置部215的发光单元3则未发光,也就是说,通过使用这两个不同的发光单元3,来控制光线的方向。在显示左眼画面的时候,只有左眼用的发光单元3会亮,这时候光线会因为经过该第二导光板51的控制,而只会进入到左眼的位置;同样的,当显示右眼画面时,改使用右眼用的发光单元3,就可以让光线只进入右眼的位置。如此一来,就可使成对的立体影像交替投影到左眼或右眼,以形成具有高分辨率的裸视3d立体显示功能。

本实用新型将该金属背框21以弯折成型的方式,使该第一侧边区212与该第二侧边区213的剖面呈现倒u形,上述结构可以产生以下优点:

一、提高导热及散热效率:本较佳实施例中需要配置三组的发光单元3,因此该金属背框21的该本体区211再加上该第一侧边区212与该第二侧边区213,分别形成该第一放置部215、该第二放置部216,及该第三放置部217供所述发光单元3设置,且所述发光单元3直接于该金属背框21接触,在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会由该金属背框21导出并散热,避免热能持续累积导致温度升高。

二、提升组配定位性:该第一侧边区212与该第二侧边区213弯折成倒u形后,各自在其顶部平坦处形成有该第二放置部216与该第三放置部217,藉此与该本体区211上的该第一放置部215错位避免互相干涉,有效提高所述发光单元3的组装良率并减少组装过程造成所述发光件32的损伤。

三、强化结构:相较于一般完全为平坦状的金属框架,本较佳实施例的该金属背框21的两侧形成倒u形,有效减少因外力造成弯曲的可能,也可以减少该胶框22的塑料缩水特性,强化整体结构,降低变形风险。

参阅图8,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大致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不同处在于该第一放置部215位于该本体区211邻近该第三侧边区214的位置,该第二放置部216位于该第一侧边区212的顶部平坦处。也就是说,于本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放置部215分别垂直于该第二放置部216及该第三放置部217。

换言之,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在厚度方向上的侧视剖视图上来看,仍可以区分为上层与下层的发光单元3,但是从俯视图上来看所述发光单元3彼此互相垂直设置,设置于该第一放置部215的发光单元3沿着x轴出光,而设置于该第二放置部216与该第三放置部217的发光单元3则沿着y轴出光。同时,于本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导光板41及该第二导光板51可以皆采用塑料材质,并利用互相垂直设置的所述发光单元3,并控制所述发光单元3中各发光件32的发亮状况,而能使该显示面板6呈现如图9所示的局部发亮的调光效果(localdimming),并且可以应用于较大尺寸的显示屏,例如监视器或电视,以达到高动态范围的效果(hdr,highdynamicrange)。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通过将该金属背框21弯折出特定形状,能同时供多个发光单元3直接接触并错开设置,除了可以提高导热及散热效率,还能提升组装效能并强化结构。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实用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涵盖的范围内。

符号说明

2框架单元

21金属背框

211本体区

212第一侧边区

213第二侧边区

214第三侧边区

215第一放置部

216第二放置部

217第三放置部

22胶框

23破孔

24穿线口

3发光单元

31电路板

32发光件

4第一光学单元

41第一导光板

42第一光学膜片组

5第二光学单元

51第二导光板

6显示面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