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静电AF镀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763080发布日期:2021-01-29 19:23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静电af镀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镀层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静电af镀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光学镀膜领域,二氧化硅是最常用的光学镀膜材料,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常规的单一的二氧化硅镀膜材料不能满足更多更高的市场要求,如产品的使用需要具有防指纹、防油污的要求,此外,还有些产品需要具有抗静电的作用。因此,急需一种抗静电af镀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抗静电af镀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0004]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
一种抗静电af镀层材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纳米二氧化硅40-80重量份、氟化物30-60重量份、二氧化钛10-15重量份、氟化石墨0-0.5重量份和纳米抗静电材料0.1-5重量份。
[0006]
优选的,所述氟化物为氟化镁、氟化钙、氟化钡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0007]
优选的,所述氟化物为氟化镁。
[0008]
优选的,所述纳米抗静电材料为纳米氧化锌、纳米氧化银和纳米碳化硅的混合物,该混合物中各组分的重量组成为:纳米氧化锌40-60%、纳米氧化银40-60%和纳米碳化硅5-20%。
[0009]
一种抗静电af镀层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0]
s1、按照组成配比,准备好各原料;
[0011]
s2、按照配比将纳米二氧化硅和氟化物进行混合,混合均匀,然后在800-1100℃下进行烧结3-6h,然后在1260℃以上进行真空融化3-6h,得到预处理后的混合物;
[0012]
s3、待s2步骤中所制得的预处理后的混合物冷却后,依次向其中加入二氧化钛、氟化石墨和纳米抗静电材料,混合均匀。
[00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4]
本发明的镀层材料可用于对玻璃、金属等制品上进行镀膜,该镀层材料适应性广,所制备的镀膜具有较好的防指纹、防油污等效果,且镀层材料中还掺杂有纳米抗静电材料,有助于提高镀膜的抗静电效果,此外镀层材料还含有少量氟化石墨,能够起到提高润滑性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实施例1
[0016]
一种抗静电af镀层材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纳米二氧化硅45重量份、氟化镁
40重量份、二氧化钛14重量份、氟化石墨0.2重量份和纳米抗静电材料0.8重量份,所述纳米抗静电材料为纳米氧化锌、纳米氧化银和纳米碳化硅的混合物,该混合物中各组分的重量组成为:纳米氧化锌50%、纳米氧化银40%和纳米碳化硅10%。
[0017]
实施例2
[0018]
一种抗静电af镀层材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纳米二氧化硅50重量份、氟化镁38重量份、二氧化钛11重量份、氟化石墨0.2重量份和纳米抗静电材料0.8重量份,所述纳米抗静电材料为纳米氧化锌、纳米氧化银和纳米碳化硅的混合物,该混合物中各组分的重量组成为:纳米氧化锌45%、纳米氧化银45%和纳米碳化硅10%。
[0019]
实施例3
[0020]
一种抗静电af镀层材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纳米二氧化硅50重量份、氟化镁33.5重量份、二氧化钛15重量份、氟化石墨0.3重量份和纳米抗静电材料1.2重量份,所述纳米抗静电材料为纳米氧化锌、纳米氧化银和纳米碳化硅的混合物,该混合物中各组分的重量组成为:纳米氧化锌40%、纳米氧化银45%和纳米碳化硅15%。
[0021]
上述实施例1-3所对应的抗静电af镀层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2]
s1、按照实施例1-3中的组成配比,准备好各原料;
[0023]
s2、按照配比将纳米二氧化硅和氟化物进行混合,混合均匀,然后在800℃下进行烧结3h,然后在1260℃以上进行真空融化3h,得到预处理后的混合物;
[0024]
s3、待s2步骤中所制得的预处理后的混合物冷却后,依次向其中加入二氧化钛、氟化石墨和纳米抗静电材料,混合均匀。
[0025]
采用玻璃基板,分别利用实施例1-3所制得的镀层材料以及常规的二氧化硅材料对玻璃基板进行镀膜,镀膜条件为:镀膜机直径1100mm,材料在镀膜时的蒸发速度为10a
°
/s,玻璃基板温度为200℃,与常规的二氧化硅镀膜相比,实施例1-3所对应镀膜的防油污性能、防指纹性能和抗静电性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0026]
本发明的镀层材料可用于对玻璃、金属等制品上进行镀膜,该镀层材料适应性广,所制备的镀膜具有较好的防指纹、防油污性等效果,且镀层材料中还掺杂有纳米抗静电材料,有助于提高镀膜的抗静电效果,此外镀层材料还含有少量氟化石墨,能够起到提高润滑性的作用。
[0027]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