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质结构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47834发布日期:2020-09-25 18:21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轻质结构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模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轻质结构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生活和工作中处处都离不开信息交流。图像信息和文字信息是各种信息中重要的一类,这类信息常常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供人们识别和交流,因而显示器是这类信息显示重要的媒介。随着技术的进步,轻薄化的显示器因轻便美观而受到青睐,显示器已朝着轻薄化的方向发展。背光模组作为显示器的背光源也需要轻薄化,但是现在的背光模组包括下壳、前框等结构,比较厚重,不能适应背光模组轻薄化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解决的轻质结构的背光模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轻质结构的背光模组,包括下框、侧入式光源、散光结构和表面胶,所述下框为框状结构,所述下框内侧相对的两边均设置有承台,所述散光结构底部支撑在承台上,所述散光结构顶部通过表面胶粘接在下框上面;所述侧入式光源固定在下框内侧;所述散光结构包括依次叠设的反射膜、导光板和膜片组件,所述反射膜外侧设置有凸出的插块,所述膜片组件外侧设置有凸出的卡块,所述下框内侧壁的底部设置有插孔,所述下框内侧壁的顶部设置有卡口,所述插块插接在插孔内,所述卡块卡在卡口上。

进一步地,所述卡块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卡口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插接在第一定位孔内;所述卡块还通过固定胶粘固在卡口上。

进一步地,所述插孔和卡口在下框上各个承台对应的侧边均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下框为塑胶件;所述侧入式光源包括灯罩和灯条,所述灯罩固定在下框内侧,所述灯条固定在灯罩内,所述灯罩金属件。

进一步地,所述下框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柱,所述灯罩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柱插接在第二定位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灯罩通过双面胶条粘接固定在下框上,还通过螺钉螺接固定在下框上。

进一步地,所述灯罩的截面为u形结构,所述灯条通过导热双面胶粘接固定在u形结构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灯条上设置有与外部电源连接的伸出端,所述伸出端焊接在灯条上,并且伸出端与灯条连接处外围通过绝缘胶包覆。

进一步地,所述下框外侧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可拆卸的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可以螺接螺钉。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块上设置有单向齿,所述安装块通过单向齿固定在安装孔内。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背光模组的主体支撑结构下框改为框状结构,并省去前框,采用表面胶粘接固定散光结构,由此减轻背光模组的重量,实现背光模组的轻质化。框状的下框内设置承台来支撑反射膜、导光板和膜片组件,保证了反射膜、导光板和膜片组件在下框内的稳定安装;同时膜片组件上设置卡块,下框内设置卡口,通过卡块与卡口的配合将膜片组件定位安装在下框内;反射膜外侧设置插块,下框内设置插孔,通过插块与插孔的插接配合将反射膜定位安装在下框内;再通过表面胶的粘接固定使得背光模组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减轻背光模组重量的同时实现背光模组的轻质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轻质结构的背光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轻质结构的背光模组的下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轻质结构的背光模组的卡口与卡块安装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轻质结构的背光模组中固定卡块的固定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轻质结构的背光模组的侧入式光源与下框安装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轻质结构的背光模组的安装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轻质结构的背光模组的灯罩、绝缘胶和灯条安装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阅图1~11,一种轻质结构的背光模组,通过将主体支撑结构下框11设置为框状结构,并省去前框,采用表面胶粘接固定散光结构,由此减轻背光模组的重量,实现背光模组的轻质化。背光模组包括下框1、侧入式光源2、散光结构3和表面胶4,所述下框1采用框状结构,相对常用的板状结构可以减轻背光模组的重量;下框1可以采用金属材质或塑胶材质,最好采用塑胶材质,以进一步减轻背光模组的重量。在下框1采用框状结构后,为了安装散光结构3,所述下框1内侧相对的两边均设置有承台13,承台13可以设置在四边形背光模组的两个短边侧或两个长边侧,本实施例中在两个短边侧内侧设置承台13,在一个长边侧设置侧入式光源2,侧入式光源2固定在下框1的一个长边内侧;所述散光结构3底部支撑在承台13上,所述散光结构3顶部通过表面胶4粘接在下框1上面,表面胶4可以采用单面胶或双面胶,也可以单面胶与双面胶搭配使用。由此将侧入式光源2、散光结构3均固定在下框1上,在实现背光模组轻质化的同时,形成一个结构稳定的背光模组。

参阅图1~4,散光结构3包括依次叠设在承台13上的反射膜31、导光板32和膜片组件33。膜片组件33根据光学需要搭配设置,本实施例中的膜片组件33包括下层散光膜333、下层增光膜334、上层增光膜335和上层增光膜336,下层散光膜333、下层增光膜334、上层增光膜335和上层增光膜336外侧均设置有凸出的卡块331,所述下框1内侧壁的顶部设置有卡口12,卡口12为上部和侧部均开口的结构,卡块331与卡口12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一致,卡块331可以卡在卡口12上,使得膜片组件33定位安装在下框1上,进一步通过表面胶4在最上层的上层增光膜336表面将各个膜片粘接固定在下框1上。卡块331与卡口12结构一般在背光模组相对的两侧设置,最好插孔11和卡口12在下框1上各个承台13对应的侧边均设置,本实施例中在背光模组的两个短边设置,两个短边分别设置两组和一组。

参阅图1~4,所述反射膜31外侧设置有凸出的插块311,下框1内侧壁的底部设置有插孔11,插孔11为仅在侧部开口的孔状结构,插块311与插孔11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一致,插块311可以插接在插孔11内,从而通过插块311与插孔11的配合将反射膜31固定安装在下框1内。插块311与插孔11也在背光模组相对的两侧设置,本实施例中在背光模组的两个短边分别设置。为了进一步固定反射膜31和导光板32,反射膜31与导光板32之间通过双面胶312粘固在一起。

参阅图1~6,为了进一步稳定的固定膜片组件33,各个卡块331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332,各个卡口12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柱121,第一定位柱121与第一定位孔332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一致,所述第一定位柱121插接在第一定位孔332内,从而进一步加强膜片组件33在下框1上的定位固定。为了更好的固定膜片组件33,所述卡块331还通过固定胶122粘固在卡口12的侧部,卡口12最好设置为台阶结构123,使得固定胶122粘接后与下框1的上表面平齐。固定胶122上对应第一定位柱121最好开设避让孔,来避让第一定位柱121。

参阅图1、7~9,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下框1采用塑胶件,来进一步减轻背光模组的重量;同时为了保证侧入式光源2的散热需求,所述侧入式光源2采用灯罩21和灯条22组成的结构,所述灯罩21金属件,金属材质的灯罩21来实现灯条22的散热需求。所述灯罩21固定在下框1内侧,所述灯条22固定在灯罩21内。

参阅图7~9,侧入式光源2具体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下框1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柱14,所述灯罩21侧面设置有第二定位孔211,第二定位柱14与第二定位孔211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一致,第二定位柱14插接在第二定位孔211内,对灯罩21在下框1上的安装进行初步定位。另外,所述灯罩21通过双面胶条213粘接固定在下框1上,还通过螺钉212螺接固定在下框1上。

参阅图7~9、11,所述灯罩21的截面为u形结构,从而更好的控制侧入式光源2的出光角度,并且增大散热面积提升散热效果。所述灯条22通过导热双面胶221粘接固定在u形结构的底部,u形结构两边的结构在两侧帮助散热。所述灯条22上设置有与外部电源连接的伸出端222,所述伸出端222焊接在灯条22上,伸出端222通过固定胶224固定在下框1的背面,并且伸出端222与灯条22连接处外围通过绝缘胶223包覆,避免伸出端222与灯条22连接处在灯罩21内发生短路。

参阅图8和图10,所述下框1外侧设置有安装孔15,所述安装孔15内设置有可拆卸的安装块16,所述安装块16上可以螺接螺钉,从而方便后续显示器组装生产中通过螺钉将前框固定在下框1上。安装块16可以设置为可更换的形式,不同的安装块16可以螺接不同的螺丝,从而适应不同前框的安装需求。所述安装块16上设置有单向齿161,所述安装块16通过单向齿161固定在安装孔15内,在安装块16通过单向齿161固定在安装孔15内之后不容易拔出。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