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66264发布日期:2021-04-21 04:20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在摄像镜头应用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以来,设备的拍摄性能也随着用户对高品质摄像需求的提高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对大孔径、广角、长焦等摄像镜头的需求逐渐提高。其中,如何更有效地矫正光学系统的像差以改善镜头的成像质量,是目前业界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有效地校正像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4.一种光学系统,沿光轴包括至少一个拦光件及至少两个透镜,所述拦光件设置于所述光学系统的透镜之间,所述拦光件用于限制所述光学系统于最大视场内的入射光束,且所述拦光件满足以下关系:
5.sd/sd0≥1;
6.0.9≤sd/max(sd1,sd2)<1;
7.其中,sd为所述拦光件的有效通光口径,sd0为所述光学系统的中心视场光束到达所述拦光件时的光束直径;sd1为所述光学系统中最靠近所述拦光件的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通光口径,sd2为所述光学系统中最靠近所述拦光件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通光口径,max(sd1,sd2)为sd1和sd2中的最大值,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两个以上的所述拦光件时,sd为所述光学系统中最靠近物侧的所述拦光件的有效通光口径。上述拦光件能够阻挡最大视场内的相应视场区域的边缘光线,有效减少边缘光线所带来的球差、慧差、色差等像差,从而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另外还可防止所述拦光件阻挡中心视场的光线,从而避免系统成像亮度过度下降,进而有利于保持成像的清晰度,系统的中心视场为轴上视场。另外,满足sd/max(sd1,sd2)的关系条件时,所述拦光件与邻近的透镜表面的通光口径能够形成良好的配置,从而能够阻挡相应视场(非中心视场)的边缘光线,减少边缘光线所带来的球差、慧差、色差等像差问题,从而提升系统的成像品质,同时也能防止拦光件对边缘光线的阻挡过强而导致所限制的视场的亮度过度下降,影响相应成像区域的清晰度,且有利于避免暗角的产生。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两个所述拦光件,两个所述拦光件分别为第一拦光件和第二拦光件,所述第一拦光件设置于所述光学系统的相邻两个透镜之间,所述第二拦光件设置于所述光学系统的相邻两个透镜之间,所述第一拦光件、所述第二拦光件及所述透镜沿所述光学系统的光轴排列,且所述第一拦光件设于所述第二拦光件的物侧,所述第一拦光件满足以下关系:
9.sdx/sdx0.5<1;
10.sdx/sdx1≥1;
11.所述第二拦光件满足以下关系:
12.sdy/sdy0.6≥1;
13.sdy/sdy1<1;
14.其中,sdx为所述第一拦光件的有效通光口径,sdx0.5为所述光学系统于0.5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所述第一拦光件时的光束直径,sdx1为所述光学系统于最大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所述第一拦光件时的光束直径,sdy为所述第二拦光件的有效通光口径,sdy0.6为所述光学系统于0.6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所述第二拦光件时的光束直径,sdy1为所述光学系统于最大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所述第二拦光件时的光束直径。上述第一拦光件能够阻挡内视场的边缘光线,上述第二拦光件能够阻挡外视场的边缘光线,内视场为系统中心视场至系统0.6视场之间的视场区域,外视场为系统0.6视场至系统最大视场之间的视场区域。通过设置两个所述拦光件分别阻挡内视场和外视场的边缘光线,从而可以有效地消除内视场和外视场的边缘光线所带来的各种像差,进而能够有效改善系统的成像质量。且其中所述第一拦光件不会对外视场光线造成限制,所述第二拦光件不会对内视场光线造成限制,两个所述拦光件分别限制不同视场区域的边缘光线,因此在消除不同视场光线所带来的像差的同时,还能避免入射光束被过度限制而导致成像画面的亮度急剧降低,从而使系统能够在消除像差和保持良好的成像清晰度之间取得平衡。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七个透镜。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一个拦光件,所述拦光件为第一拦光件,所述第一拦光件满足以下关系:
17.sdx/sdx0.5<1;
18.sdx/sdx1≥1;
19.其中,sdx0.5为所述光学系统于0.5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所述第一拦光件时的光束直径,sdx1为所述光学系统于最大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所述第一拦光件时的光束直径。上述第一拦光件能够阻挡内视场的边缘光线,内视场为系统中心视场至系统0.6视场之间的视场区域,从而可以有效地消除内视场的边缘光线所带来的各种像差,进而能够有效改善系统的成像质量。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五个透镜。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及一个所述拦光件,所述拦光件为第一拦光件,所述第一拦光件设置于所述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与像侧的相邻透镜之间,所述第一拦光件满足以下关系:
22.sdx/sdx0.6≥1;
23.sdx/sdx1<1;
24.其中,sdx0.6为所述光学系统于0.6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所述第一拦光件时的光束直径,sdx1为所述光学系统于最大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所述第一拦光件时的光束直径。上述第一拦光件能够阻挡外视场的边缘光线,外视场为系统0.6视场至系统最大视场之间的视场区域,从而可以有效地消除外视场的边缘光线所带来的各种像差,进而能够有效改善系统的成像质量。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五个透镜或六个透镜。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所述第一拦光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所述第一拦光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
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29.ttl/imgh≤3;
30.其中,ttl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imgh为所述光学系统最大视场角的一半所对应的像高。满足上述关系时,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与成像面大小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有利于系统实现小型化设计。
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32.ttl/f≤2.8;
33.其中,ttl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ttl为所述光学系统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物侧面至系统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使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与系统焦距形成合理的配置,从而满足系统的小型化设计。
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沿光轴设置的孔径光阑,所述孔径光阑用于限制中心视场的光线。所述孔径光阑用于限制系统中心视场的光线,以控制系统的成像亮度及景深,系统的中心视场为轴上视场。
35.一种摄像模组,包括感光元件及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光学系统,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像侧。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能够有效减少边缘光线所带来的球差、慧差、色差等像差,从而提升所述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另外还可避免成像亮度过度降低,从而有利于保持成像的清晰度。
36.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固定件及上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固定件。通过采用上述摄像模组,所述电子设备的成像性能能够得到有效改善,从而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附图说明
37.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包括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39.图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0.图4包括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41.图5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2.图6包括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43.图7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4.图8包括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45.图9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0包括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47.图11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8.图12包括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49.图13为本申请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0.图14包括第七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51.图15为本申请第八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6包括第八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53.图17为本申请第九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4.图18包括第九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55.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56.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7.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5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原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原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原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5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60.参考图1,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10,光学系统10沿光轴包括至少一个拦光件及至少两个透镜,拦光件设置于光学系统10的透镜之间。拦光件开设有通光孔,入射光束能够经过拦光件的通光孔,而照射至通光孔外的入射光束将被阻挡而无法到达系统的成像面。拦光件用于限制光学系统10于中心视场至最大视场之间的入射光束,且拦光件满足以下关系:sd/sd0≥1;及0.9≤sd/max(sd1,sd2)<1。其中,sd为拦光件的有效通光口径,sd0为光学系统10的中心视场光束到达拦光件时的光束直径,sd1为光学系统10中最靠近拦光件的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通光口径,sd2为光学系统10中最靠近拦光件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通光口径,max(sd1,sd2)为sd1和sd2中的最大值,光学系统10包括两个以上的拦光件时,sd为光学系统10中最靠近物侧的拦光件的有效通光口径。具体地,一些实施例中的sd/sd0可以为1.05、1.1、1.2、1.3、1.5、1.6、1.7或1.8。一些实施例中的sd/max(sd1,sd2)可以为0.94、0.95、0.96、0.97、0.98或0.99。上述拦光件能够阻挡最大视场内的相应视场区域的边缘光线,有效减少边缘光线所带来的球差、慧差、色差等像差,从而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另外还可防止拦光件阻挡中心视场的光线,从而避免系统成像亮度过度下降,进而有利于保持成像的清晰度,系统的中心视场为轴上视场。满足上述sd/max(sd1,sd2)的关系时,拦光件与邻近的透镜表面的通光口径能够形成良好的配置,从而能够阻挡相应视场(非中心视场)的边缘光线,减少边缘光线所带来的球差、慧差、色差等像差问题,
从而提升系统的成像品质。且特别地,当sd/max(sd1,sd2)≥0.94时,可防止拦光件对边缘光线的阻挡过强而导致所限制的视场的亮度过度下降,影响相应成像区域的清晰度。
61.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与拦光件同轴设置,即各透镜的光轴与拦光件的中心均位于同一直线,该直线可称为光学系统10的光轴,其中拦光件的中心为其通光孔的中心,拦光件的通光孔应为圆形孔。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及拦光件可安装于镜筒。
62.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包括一个拦光件,此时可称该拦光件为第一拦光件110,第一拦光件110满足以下关系:sdx/sdx0.5<1;sdx/sdx1≥1;其中,sdx0.5为光学系统10于0.5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第一拦光件110时的光束直径,sdx1为光学系统10于最大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第一拦光件110时的光束直径。上述第一拦光件110能够阻挡内视场的边缘光线,内视场为系统中心视场至系统0.6视场之间的视场区域,从而可以有效地消除内视场的边缘光线所带来的各种像差,进而能够有效改善系统的成像质量。
63.应注意的是,视场由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中心至最大像高处划分为若干份,其中成像面中心对应0视场,即中心视场;成像面中心至最大像高处之间的中间区域(即半像高区域)对应0.5视场;最大像高处对应1.0视场;其他视场与像高的对应关系以此类推。另外,各视场所对应的入射光束在传播过程中的光束呈环状,该环状光束的外径即为该视场所对应的入射光束的光束直径,该环状光束靠近外径的部分由该视场的边缘光线形成。对于同一视场,对应系统光轴上不同位置的入射光束的光束直径存在差异。
6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拦光件110满足以下关系:sdx/sdx0.6≥1;sdx/sdx1<1;其中,sdx0.6为光学系统10于0.6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第一拦光件110时的光束直径,sdx1为光学系统10于最大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第一拦光件110时的光束直径。上述第一拦光件110能够阻挡外视场的边缘光线,外视场为系统0.6视场至系统最大视场之间的视场区域,从而可以有效地消除外视场的边缘光线所带来的各种像差,进而能够有效改善系统的成像质量。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用于阻挡外视场边缘光线的第一拦光件110设置于该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与其相邻的像侧透镜之间。
6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包括两个拦光件,两个拦光件分别为第一拦光件110和第二拦光件120,第一拦光件110设置于光学系统10的相邻两个透镜之间,第二拦光件120设置于光学系统10的相邻两个透镜之间,第一拦光件110、第二拦光件120及透镜沿光学系统10的光轴排列,且第一拦光件110设于第二拦光件120的物侧,第一拦光件110满足以下关系:sdx/sdx0.5<1;sdx/sdx1≥1;第二拦光件120满足以下关系:sdy/sdy0.6≥1;sdy/sdy1<1;其中,sdx为第一拦光件110的有效通光口径,sdx0.5为光学系统10于0.5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第一拦光件110时的光束直径,sdx1为光学系统10于最大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第一拦光件110时的光束直径,sdy为第二拦光件120的有效通光口径,sdy0.6为光学系统10于0.6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第二拦光件120时的光束直径,sdy1为光学系统10于最大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第二拦光件120时的光束直径。上述第一拦光件110能够阻挡内视场的边缘光线,上述第二拦光件120能够阻挡外视场的边缘光线,内视场为系统中心视场至系统0.6视场之间的视场区域,外视场为系统0.6视场至系统最大视场之间的视场区域。通过设置两个拦光件分别阻挡内视场和外视场的边缘光线,从而可以有效地消除内视场和外视场的边缘光线所带来的各种像差,进而能够有效改善系统的成像质量。且其中第一拦光件110不会对外视场光线造成限制,第二拦光件120不会对内视场光线造成限制,两个拦光件分别限制不
同视场区域的边缘光线,因此在消除不同视场光线所带来的像差的同时,还能避免入射光束被过度限制而导致成像画面的亮度急剧降低,从而使系统能够在消除像差和保持良好的成像清晰度之间取得平衡。
66.以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拦光件(如上述第一拦光件110和第二拦光件120)可以是透镜的夹持结构或透镜间的隔片,或者也可以在光学系统10的透镜表面设置遮光膜以作为拦光件。
67.一些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还包括沿光轴设置的孔径光阑sto,孔径光阑sto用于限制中心视场的光线,以控制系统的成像亮度及景深,系统的中心视场为轴上视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也可以将透镜的夹持结构或透镜间的隔片作为系统的孔径光阑,以限制中心视场光线,控制系统景深。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透镜的表面设置遮光膜以起到孔径光阑的作用。
68.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至少一个关系:
69.ttl/imgh≤3;其中,ttl为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imgh为光学系统10于成像面上有效成像区域的对角线长度的一半,即最大视场角的一半所对应的像高。具体地,一些实施例中的ttl/imgh可以为1.4、1.5、1.6、1.8、2、2.3、2.5、2.6或2.7。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与成像面大小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有利于系统实现小型化设计。
70.ttl/f≤2.8;其中,ttl为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ttl为光学系统10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物侧面至系统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具体地,一些实施例中的ttl/f可以为0.9、1、1.1、1.3、1.5、1.8、2、2.2、2.3或2.4。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使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与系统焦距形成合理的配置,从而满足系统的小型化设计。
71.满足上述任意一个关系时,光学系统10均能拥有相应关系条件所带来的效果。
72.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的透镜数量可以为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或更多个。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可以为大孔径系统、广角系统、长焦系统、微距系统等。
73.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非球面设计能够使透镜的物侧面及/或像侧面拥有更灵活的设计,使透镜在较小、较薄的情况下便能良好地解决成像不清,视界歪曲、视野狭小等不良现象,这样无需设置过多的透镜便能使系统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且有助于缩短光学系统10的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球面,球面透镜的制作工艺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具体的球面及非球面的配置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而定,此处不加以赘述。通过球面与非球面的配合也可有效消除系统的像差,使光学系统10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质,且同时提高透镜设计及组装的灵活性,使系统在高像质与低成本之间取得平衡。需注意的是,实施例中的球面和非球面的具体形状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和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主要为示例参考而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74.非球面的面型计算可参考非球面公式:
[0075][0076]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为非球面顶点的曲率,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
项相对应的系数。
[0077]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塑料。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玻璃。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减少光学系统10的重量并降低制备成本,而玻璃材质的透镜能够耐受较高的温度且具有优良的光学效果。当然,光学系统10中透镜材质配置关系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任意一个透镜的材质可以为塑料,也可以为玻璃,具体配置关系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而定,此处不加以赘述。
[0078]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包括红外滤光片130,红外滤光片130设置于最靠近像侧的透镜的像侧,并与光学系统10中的各透镜相对固定设置。红外滤光片130可以为用于滤除红外光的红外截止滤光片,防止红外光到达系统的成像面s15,从而防止红外光干扰正常成像。红外滤光片130可与各透镜一同装配以作为光学系统10中的一部分。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的各透镜安装于镜筒内,红外滤光片130安装于镜筒的像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滤光片130并不属于光学系统10的元件,此时红外滤光片130可以在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装配成摄像模组时,一并安装至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滤光片130的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此处不加以赘述。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红外滤光片130,而是通过在系统的其中一个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上设置红外滤光膜,以实现滤除红外光的作用。
[0079]
接下来以更为具体详细的实施例来对本申请的光学系统10进行说明:
[0080]
第一实施例
[0081]
参考图1,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为大孔径光学成像系统,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孔径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第一拦光件110、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第二拦光件120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图2包括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以下各实施例(第一实施例至第九实施例)的像散图和畸变图的参考波长均为555nm。
[0082]
第一透镜l1包括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l2包括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l3包括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l4包括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l5包括物侧面s9及像侧面s10,第六透镜l6包括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第七透镜l7包括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另外,光学系统10还有一虚拟的成像面s15,成像面s15位于第七透镜l7的像侧。一般地,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7与感光元件的感光表面重合,为方便理解,也可将感光元件的感光表面视为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7。
[0083]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
[0084]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
[0085]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
[0086]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
[0087]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凹面。
[0088]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凸面。
[0089]
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s13为凸面,像侧面s14为凹面。
[0090]
第一透镜l1和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的材质均为塑料。
[0091]
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各关系:
[0092]
sd/sd0=1.1;sd为拦光件的有效通光口径,sd0为光学系统10的中心视场光束到达拦光件时的光束直径。上述拦光件能够阻挡最大视场内的相应视场区域的边缘光线,有效减少边缘光线所带来的球差、慧差、色差等像差,从而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另外还可防止拦光件阻挡中心视场的光线,从而避免系统成像亮度过度下降,进而有利于保持成像的清晰度,系统的中心视场为轴上视场。
[0093]
ttl/imgh=1.418;其中,ttl为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imgh为光学系统10于成像面上有效成像区域的对角线长度的一半,即最大视场角的一半所对应的像高。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与成像面大小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有利于系统实现小型化设计。
[0094]
ttl/f=1.2;其中,ttl为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ttl为光学系统10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物侧面至系统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使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与系统焦距形成合理的配置,从而满足系统的小型化设计。
[0095]
sd/max(sd1,sd2)=0.98;其中,sd1为光学系统10中最靠近拦光件的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通光口径,sd2为光学系统10中最靠近拦光件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通光口径,max(sd1,sd2)为sd1和sd2中的最大值,光学系统10包括两个以上的拦光件时,sd为光学系统10中最靠近物侧的拦光件的有效通光口径。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sd1为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的有效通光口径,sd2为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的有效通光口径,sd为第一拦光件110的有效通光口径。满足上述关系时,拦光件与邻近的透镜表面的通光口径能够形成良好的配置,从而能够阻挡相应视场(非中心视场)的边缘光线,减少边缘光线所带来的球差、慧差、色差等像差问题,从而提升系统的成像品质。且特别地,上述关系配置可防止拦光件对边缘光线的阻挡过强而导致所限制的视场的亮度过度下降,影响相应成像区域的清晰度。
[0096]
该实施例中的第一拦光件110满足关系:sdx/sdx0.5<1;及sdx/sdx1≥1。
[0097]
第二拦光件120满足关系:sdy/sdy0.6≥1;及sdy/sdy1<1。
[0098]
其中,sdx为第一拦光件110的有效通光口径,sdx0.5为光学系统10于0.5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第一拦光件110时的光束直径,sdx1为光学系统10于最大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第一拦光件110时的光束直径,sdy为第二拦光件120的有效通光口径,sdy0.6为光学系统10于0.6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第二拦光件120时的光束直径,sdy1为光学系统10于最大视场的入射光束到达第二拦光件120时的光束直径。上述第一拦光件110能够阻挡内视场的边缘光线,上述第二拦光件120能够阻挡外视场的边缘光线,内视场为系统中心视场至系统0.5视场之间的视场区域,外视场为系统0.6视场至系统最大视场之间的视场区域。通过设置上述两个拦光件分别阻挡内视场和外视场的边缘光线,从而可以有效地消除内视场和外视场的边缘光线所带来的各种像差,进而能够有效改善系统的成像质量。且其中第一拦光件110不会对外视场光线造成限制,第二拦光件120不会对内视场光线造成限制,两个拦光件分别限制不同视场区域的边缘光线,因此在消除不同视场光线所带来的像差的同时,还能避免入射光束被过度限制而导致成像画面的亮度急剧降低,从而使系统能够在消除像差和保持良好的成像清晰度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
[0099]
另外,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1和表2给出。表2为表1中相应透镜表面的非
球面系数,其中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由物侧至像侧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像面(成像面s15)可理解为后期与感光元件装配时的感光元件的感光表面。面序号1和2分别对应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即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像侧面。表1中的y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透镜于“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光学元件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当该透镜的后一光学元件为光阑时,该第二个数值则代表透镜的像侧面至光阑的中心于光轴上的距离。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透镜的光轴处于同一直线上,该直线作为光学系统10的光轴。以下各实施例中的折射率、阿贝数及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87nm。另外,各实施例的关系式计算和透镜结构以参数表格(表1、表2、表3、表4等)中的数据为准。
[0100]
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5.56mm,光圈数fno=1.68,对角线方向最大视角fov=79.42
°
,光学总长ttl=6.68mm,光学总长即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系统的成像面s15于光轴上的距离。
[0101]
表1
[0102][0103]
表2
[0104][0105][0106]
第二实施例
[0107]
参考图3,在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孔径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第一拦光件110、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图4包括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0108]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凸面。
[0109]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
[0110]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
[0111]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
[0112]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凹面。
[0113]
另外,第一拦光件110满足关系:sdx/sdx0.5<1;sdx/sdx1≥1。该实施例中的第一拦光件110能够阻挡内视场(0.5视场以内)的边缘光线,且不会阻挡外视场(0.6视场以外)的光线。上述第一拦光件110能够阻挡内视场的边缘光线,内视场为系统中心视场至系统0.5视场之间的视场区域,从而可以有效地消除内视场的边缘光线所带来的各种像差,进而能够有效改善系统的成像质量。
[0114]
另外,第二实施例中的各透镜参数由表3和表4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15]
表3
[0116][0117][0118]
表4
[0119]
面序号12345k

5.92983

10

16.2598.85891

26.51984a40.14359

0.2108

0.12196

0.09712

0.30703a60.337020.780141.315050.700551.30036a8

4.973650.40595

1.48577

1.26175

10.61735a1024.8339

20.28291

13.09769

1.3283458.20598a12

69.352917.92e+0160.0078710.08849

211.84325a14100.6983

1.34e+02

103.05594

1.71e+01498.77492a16

59.904978.75e+0166.202091.03e+01

732.79135a1800.00e+0000.00e+00612.55787a2000.00e+0000

219.51112面序号678910k58.56203

11.24076

3.1060926.5007

4.83345a4

0.2077

0.098470.03907

0.11313

0.13674a60.72315

0.15977

0.81184

0.276920.06142a8

5.508551.229622.264830.49649

0.00898a1024.95476

6.18564

4.03712

0.37072

0.00713a12

72.152316.331734.624170.160690.00511a14131.28661

24.03314

3.17907

0.04316

0.00159a16

145.9072619.907761.26030.007090.00027
a1890.49409

8.63783

0.26519

0.00065

0.00002a20

23.805321.523890.022850.000030
[0120]
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10满足以下关系:
[0121]
ttl/imgh1.34sd/max(sd1,sd2)0.99ttl/f1.35sd/sd01.07
[0122]
第三实施例
[0123]
参考图5,在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为广角成像系统,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孔径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第一拦光件110、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6包括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0124]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凹面,像侧面s2为凸面。
[0125]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
[0126]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
[0127]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
[0128]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
[0129]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
[0130]
另外,第一拦光件110满足关系:sdx/sdx0.6≥1;sdx/sdx1<1。该实施例中的第一拦光件110能够阻挡外视场的边缘光线,且不会阻挡内视场的光线。上述第一拦光件110能够阻挡外视场的边缘光线,外视场为系统0.6视场至系统最大视场之间的视场区域,从而可以有效地消除外视场的边缘光线所带来的各种像差,进而能够有效改善系统的成像质量。
[0131]
另外,第三实施例中的各透镜参数由表5和表6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32]
表5
[0133][0134]
表6
[0135]
[0136][0137]
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10满足以下关系:
[0138]
ttl/imgh1.542sd/max(sd1,sd2)0.94ttl/f2.01sd/sd01.59
[0139]
第四实施例
[0140]
参考图7,在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为广角成像系统,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孔径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第一拦光件110、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图8包括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0141]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凹面,像侧面s2为凹面。
[0142]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凸面。
[0143]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
[0144]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
[0145]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凹面。
[0146]
另外,第一拦光件110满足关系:sdx/sdx0.6≥1;sdx/sdx1<1。该实施例中的第一拦光件110能够阻挡外视场的边缘光线,且不会阻挡内视场的光线。
[0147]
另外,第四实施例中的各透镜参数由表7和表8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48]
表7
[0149][0150][0151]
表8
[0152]
面序号123456k4.53207

38.59446

1.40892

4.1902

59.5756

7.61409a40.357340.49598

0.05812

0.15338

0.02374

0.08392a6

0.33035

0.513640.62125

0.86125

0.654920.20235a80.329622.22623

10.515374.91422.57833

0.5526a10

0.22783

10.4887885.69473

19.61341

7.859290.94742a120.0952235.6078

417.3849452.5189916.40434

1.01184a14

0.01995

73.812861167.1105

92.28339

22.23810.68024a160.0043490.44867

1742.8325699.2907218.63717

0.27298a18

0.00379

59.812621140.40366

58.5551

8.746050.0563a200.0010716.24325

205.583313.86181.72386

0.00403面序号5678910k

59.5756

7.61409

60

1.68635

1.76286

3.49109a4

0.02374

0.08392

0.049810.32234

0.47634

0.21072a6

0.654920.202350.02178

0.984410.412420.17324a82.57833

0.55260.160251.76408

0.33163

0.11248a10

7.859290.94742

0.19013

2.094610.220170.05317a1216.40434

1.011840.125021.65762

0.10852

0.0175a14

22.23810.68024

0.13656

0.834820.036330.00384a1618.63717

0.272980.131780.25474

0.00756

0.00053a18

8.746050.0563

0.06234

0.042980.000870.00004a201.72386

0.004030.010920.00308

0.000040
[0153]
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10满足以下关系:
[0154]
ttl/imgh1.705sd/max(sd1,sd2)0.96ttl/f2.44sd/sd01.58
[0155]
第五实施例
[0156]
参考图9,在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为长焦成像系统,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孔径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第一拦光件110、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图10包括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0157]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凸面。
[0158]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
[0159]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
[0160]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
[0161]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
[0162]
另外,第一拦光件110满足关系:sdx/sdx0.6≥1;sdx/sdx1<1。该实施例中的第一拦光件110能够阻挡外视场的边缘光线,且不会阻挡内视场的光线。
[0163]
另外,第五实施例中的各透镜参数由表9和表10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64]
表9
[0165][0166]
表10
[0167]
面序号12345k

1.81672

6.02371

18.0883

5.8963

1.18145a40.03533

0.04468

0.13689

0.074

0.29521
a6

0.00770.094790.234350.226740.16724a80.02077

0.0644

0.14794

0.42358

0.08991a10

0.0317

0.01802

0.046051.068270.12891a120.031540.064250.14413

2.18766

0.14343a14

0.02001

0.05133

0.086232.900380.04918a160.007710.020740.0099

2.29090.01695a18

0.00164

0.004340.008170.984150.00098a200.000140.00038

0.00232

0.17656

0.00941面序号678910k

58.95.05908

1.76404

0.820917.99755a40.02174

0.042680.114270.244990.03413a6

0.547260.0435

0.14483

0.3964

0.15307a81.76472

0.10055

0.049640.256490.1697a10

3.431350.112550.19699

0.03734

0.10417a124.63469

0.07038

0.17859

0.051330.03812a14

4.248270.029520.089160.03784

0.00817a162.49785

0.00883

0.02623

0.011870.00087a18

0.844650.001670.004220.00185

0.00001a200.12422

0.00014

0.00028

0.000120
[0168]
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10满足以下关系:
[0169]
ttl/imgh2.79sd/max(sd1,sd2)0.97ttl/f0.86sd/sd01.04
[0170]
第六实施例
[0171]
参考图11,在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孔径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第一拦光件110、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图12包括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0172]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凸面。
[0173]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
[0174]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凹面。
[0175]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
[0176]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
[0177]
另外,第六实施例中的各透镜参数由表11和表12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78]
表11
[0179][0180]
表12
[0181][0182]
[0183]
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10满足以下关系:
[0184]
ttl/imgh2.003sd/max(sd1,sd2)0.96ttl/f0.89sd/sd01.02
[0185]
第七实施例
[0186]
参考图13,在第七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孔径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第一拦光件110、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14包括第七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0187]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
[0188]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
[0189]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
[0190]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
[0191]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凹面。
[0192]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
[0193]
另外,第七实施例中的各透镜参数由表13和表14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94]
表13
[0195][0196][0197]
表14
[0198]
面序号123456k

10.61991.31412

15.06749

0.00182

22.42258

27.918
a40.17538

0.03587

0.04875

0.02628

0.04465

0.05136a6

0.176080.017580.038640.06803

0.003980.04199a80.20745

0.0251

0.00972

0.134470.05524

0.08143a10

0.203450.058110.02650.3338

0.235760.08629a120.15248

0.08564

0.06623

0.530760.45066

0.05756a14

0.081160.073230.075020.51184

0.512530.01084a160.02842

0.03685

0.04502

0.288990.347610.01029a18

0.005820.010150.014210.08707

0.13077

0.00675a200.00052

0.00118

0.00185

0.010370.021190.00129面序号789101112k1

8.27551

2.46182

83.954

34.94797

8.0179a4

0.08537

0.09841

0.0519

0.00964

0.14756

0.07189a60.025540.063540.041910.034360.074010.03074a80.03456

0.0747

0.03772

0.0335

0.02701

0.01056a10

0.113660.085830.015250.014440.006820.00245a120.16033

0.0668

0.00272

0.00357

0.00111

0.00038a14

0.130920.03455

0.000050.000530.000120.00004a160.06216

0.011010.0001

0.00005

0.000010a18

0.01580.00191

0.00001000a200.00165

0.000140000
[0199]
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10满足以下关系:
[0200]
ttl/imgh1.341sd/max(sd1,sd2)0.97ttl/f1.11sd/sd01.03
[0201]
第八实施例
[0202]
参考图15,在第八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为微距成像系统,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孔径光阑sto、第一拦光件110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图16包括第八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0203]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凸面。
[0204]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
[0205]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凹面。
[0206]
另外,第一拦光件110满足关系:sdx/sdx0.6≥1;sdx/sdx1<1。该实施例中的第一拦光件110能够阻挡外视场的边缘光线,且不会阻挡内视场的光线。
[0207]
另外,第八实施例中的各透镜参数由表15和表16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208]
表15
[0209][0210]
表16
[0211]
面序号123456k

0.6475

16.4614

14.8901

14.3420

0.0582

1.57193a40.00820.11510.29430.0895

0.2839

0.07934a60.1335

0.3979

1.7554

1.59240.0973

0.05868a8

0.8661

1.07495.080223.2318

0.79020.14208a103.455615.3922

2.8184

222.04791.3004

0.15967a12

8.5654

66.1798

33.20431372.2610

0.41640.09827a1413.4201154.8658124.5021

5411.6092

3.4552

0.03188a16

12.9465

210.1152

207.790913144.78104.03380.00428a187.0308155.1043173.6859

17910.83110.00000a20

1.6523

48.2755

58.763810471.79980.00000
[0212]
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10满足以下关系:
[0213]
ttl/imgh2.749sd/max(sd1,sd2)0.98ttl/f1.83sd/sd01.81
[0214]
第九实施例
[0215]
参考图17,在第九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孔径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第一拦光件110、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18包括第九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0216]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
[0217]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
[0218]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
[0219]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
[0220]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
[0221]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凹面。
[0222]
另外,第九实施例中的各透镜参数由表17和表18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223]
表17
[0224][0225]
表18
[0226]
[0227][0228]
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10满足以下关系:
[0229]
ttl/imgh1.32sd/max(sd1,sd2)0.97ttl/f1.12sd/sd01.03
[0230]
参考图19,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20,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210组装以形成摄像模组20,感光元件210设置于光学系统10的像侧。感光元件210可以为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一般地,在装配时,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5与感光元件210的感光表面重叠。
[0231]
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20包括设于第六透镜l6与感光元件210之间的红外滤光片130,红外滤光片130用于滤除红外光。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滤光片130能够安装至镜头的像端。
[0232]
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10,摄像模组20能够有效减少边缘光线所带来的球差、慧差、色差等像差,从而提升成像质量,另外还可避免成像亮度过度降低,从而有利于保持成像的清晰度。
[0233]
参考图20,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摄像模组20应用于电子设备30以使电子设备30具备摄像功能。具体地,电子设备30包括固定件310,摄像模组20安装于固定件310,固定件310可以为电路板、中框、保护壳等部件。电子设备30可以为但不限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电子书阅读器、车载摄像设备、监控设备、医疗设备(如内窥镜)、平板电脑、生物识别设备(如指纹识别设备或瞳孔识别设备等)、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无人机等。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包括中框和电路板,电路板设置于中框,摄像模组20安装于智能手机的中框,感光元件210与电路板电性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摄像模组20,电子设备30的成像性能能够得到有效改善,从而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234]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235]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