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光系统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05711发布日期:2022-09-21 10:35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补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发光元件(100)、第二发光元件(200)、第一透镜(300)和第二透镜(400),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200)相邻设置,所述第一透镜(300)和所述第二透镜(400)均设有入光面(510),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朝向所述第一透镜(300)的入光面(510),所述第二发光元件(200)朝向所述第二透镜(400)的入光面(510);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发出的光束经过所述第一透镜(300)的作用形成第一光区(610)和第二光区(620),所述第一光区(610)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的光轴远离所述第二透镜(400)的一侧,所述第二光区(620)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的光轴靠近所述第二透镜(400)的一侧,所述第一光区(610)的光能量大于所述第二光区(620)的光能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200)发出的光束经过所述第二透镜(400)的作用形成第三光区(630)和第四光区(640),所述第三光区(630)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200)的光轴远离所述第一透镜(300)的一侧,所述第四光区(640)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200)的光轴靠近所述第一透镜(300)的一侧,所述第三光区(630)的光能量大于所述第四光区(640)的光能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补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300)和所述第二透镜(400)均还设有反光面(520)和出光面(530),所述反光面(520)环绕所述入光面(510)和所述出光面(530),所述第一透镜(300)和所述第二透镜(400)中的至少一者的入光面(510)包括第一透射面(511)和第二透射面(512),所述第一透镜(300)和所述第二透镜(400)中的至少一者的反光面(520)包括第一反光面(521)和第二反光面(522),其中:所述第一透射面(511)和所述第一反光面(521)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的光轴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200)的光轴之间,所述第二透射面(512)和所述第二反光面(522)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的光轴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200)的光轴相互背离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反光面(521)连接所述第一透射面(511)和所述出光面(530),所述第二反光面(522)连接所述第二透射面(512)和所述出光面(530);由所述第一透射面(511)射入的所述光束经所述第一反光面(521)反射后由所述出光面(530)射出,由所述第二透射面(512)射入的所述光束经所述第二反光面(522)反射后由所述出光面(530)射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补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射面(511)和所述第二透射面(512)均为弧形面,所述弧形面沿环绕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补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面(521)和所述第二反光面(522)均为第一曲面,所述第一曲面沿远离所述光轴的方向凸起。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补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300)和所述第二透镜(400)中的至少一者的入光面(510)还包括第三透射面(513),其中:所述第三透射面(513)设于所述第一透射面(511)和所述第二透射面(512)之间,且所述第三透射面(513)经过所述光轴,所述第三透射面(513)连接所述第一透射面(511)和所述第二透射面(512),且所述第三透射面(513)和所述出光面(530)沿所述光轴所在方向相背;由所述第三透射面(513)射入的所述光束直接由所述出光面(530)射出,且由所述第三透射面(513)射入的所述光束位于所述第一光区(610)内或所述第三光区(630)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补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射面(513)为第二曲面,所述第二曲面沿远离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200)的方向凸起。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补光系统,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的发光中心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所述第一反光面(521)的任意点的坐标为(x,y),所述第一透镜(300)的所述第一反光面(521)满足以下条件:x=lcosθ+ρcosα1,且y=lsinθ+ρsinα1;其中,x为所述任意点与所述原点沿x轴方向的距离,y为所述任意点与所述原点沿y轴方向的距离,所述x轴方向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至所述第二发光元件(200)的方向一致,所述y轴方向与所述光轴所在方向一致;ρ为所述任意点与所述原点之间的距离,θ为第一方向与所述x轴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原点至所述任意点的方向;l为补光盲区沿所述光轴所在方向的最大尺寸,所述补光盲区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200)之间;α1为所述第二光区(620)的边界与所述光轴之间的夹角。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补光系统,其特征在于,l与α1满足以下关系:tanα1=d/2l;其中,d为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的发光中心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200)的发光中心之间的距离。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补光系统,其特征在于,α1与θ满足以下关系:其中,i1为偏光角度为时的光强,所述偏光角度为第一连线与所述光轴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一连线为第一平面内的任意位置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的发光中心之间的连线,所述第一平面为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的光轴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200)的光轴所在的平面,且所述第一平面内的第一位置的偏光角度大于零,所述第一平面内的第二位置的偏光角度小于零,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的光轴靠近所述第二透镜(400)的一侧,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的光轴远离所述第二透镜(400)的一侧;所述第一透射面(511)在所述第一平面内具有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θ
m
为第二连线与第三连线形成的夹角,所述第二连线为所述原点与所述第一端点之间的连线,所述第三连线为所述原点与所述第二端点之间的连线。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补光系统,其特征在于,i1与满足以下关系:其中,i0为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200)的中心处的光强,c为光强i1为1/e时的偏光角度,e为自然常数。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补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的光轴和所
述第二发光元件(200)的光轴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的两侧分别为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发出的光束经过所述第一透镜(300)的作用形成第一弱光区和第一强光区,所述第一强光区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弱光区位于所述第二侧,且所述第一强光区的光能量大于所述第一弱光区的光能量;和/或,所述第二发光元件(200)发出的光束经过所述第二透镜(400)的作用形成第二弱光区和第二强光区,所述第二强光区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弱光区位于所述第二侧,且所述第二强光区的光能量大于所述第二弱光区的光能量。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补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300)和所述第二透镜(400)中的至少一者的入光面(510)还包括第四透射面(514)和第五透射面(515),所述第一透镜(300)和所述第二透镜(400)中的至少一者的反光面(520)还包括第三反光面(523)和第四反光面(524),其中:所述第四透射面(514)和所述第三反光面(523)位于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五透射面(515)和所述第四反光面(524)位于所述第一侧,且所述第一透射面(511)、所述第四透射面(514)、所述第二透射面(512)和所述第五透射面(515)沿环绕所述光轴的方向依次连接,所述第一反光面(521)、所述第三反光面(523)、所述第二反光面(522)和所述第四反光面(524)沿环绕所述光轴的方向依次连接;由所述第四透射面(514)射入的所述光束经所述第三反光面(523)反射后由所述出光面(530)射出,由所述第五透射面(515)射入的所述光束经所述第四反光面(524)反射后由所述出光面(530)射出。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300)和所述第二透镜(400)关于预设对称面(800)对称,所述预设对称面(800)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100)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200)之间。15.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补光系统。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一种补光系统及摄像装置,属于摄像技术领域。补光系统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相邻设置,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均设有入光面,第一发光元件朝向第一透镜的入光面,第二发光元件朝向第二透镜的入光面;第一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经过第一透镜的作用形成第一光区和第二光区,第一光区位于第一发光元件的光轴远离第二透镜的一侧,第二光区位于第一发光元件的光轴靠近第二透镜的一侧,第一光区的光能量大于第二光区的光能量。如此设置,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之间的区域内的光能量减少,二者的光区重合区域的光能量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补光过曝,提高目标物的识别度。识别度。识别度。


技术研发人员:孙海岳 程广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14
技术公布日:2022/9/20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