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48188发布日期:2022-10-19 00:24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各种电子产品的兴起,市场上对于摄像模组的拍摄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摄像模组难以兼具小型化以及超广角。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解决摄像模组难以兼具小型化以及超广角的问题。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光学成像系统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
5.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光轴处均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光轴处均为凹面。光学成像系统满足条件式:0mm《(ctl1*sdl1)/|r2|《0.9mm以及135
°
《fov《150
°
,其中,ctl1为所述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sdl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通光口径的直径;r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fov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
6.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通过对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屈折力以及面型的合理设计,增大透镜的通光口径,使之可以有更大的进光量,使光学成像系统兼具小型化、超广角的特性,且提高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光学成像系统满足条件式0mm《(ctl1*sdl1)/|r2|《0.9mm,可以使光学成像系统具有较大的视场角。光学成像系统的视场角满足135
°
《fov《150
°
时,才能保证具有大视场角、拍摄较大面积的景物。
7.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和感光元件,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像侧。通过设置摄像模组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使摄像模组也兼具小型化以及超广角。
8.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和壳体,摄像模组设置于壳体内。通过设置电子设备安装有如上所述的摄像模组,使电子设备也兼具小型化以及超广角。
附图说明
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三中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三中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四中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四中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五中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五中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六中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六中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七中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七中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摄像模组的示意图;图1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11.附图标记:1、光学成像系统;2、摄像模组;21、感光元件;3、电子设备;31、壳体;l1、第一透镜;l2、第二透镜;l3、第三透镜;l4、第四透镜;l5、第五透镜;l6、第六透镜;l7、滤光片;sto、光阑;h、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来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3.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1,光学成像系统1沿光轴h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对光线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来自物侧的光线可依次经过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到达光学成像系统1的成像面s15。成像面
s15处可用于设置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具有感光面,从第六透镜l6射出的光线能够到达成像面s15,以触发感光元件产生感光信号。
14.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h处可为凸面或凹面。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便于使光学成像系统1大角度接收来自物侧面的光线,使光学成像系统1具有广角特性。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h处可为凸面或凹面。第一透镜l1汇聚光线后由第二透镜l2适度扩张,使光线进入光学成像系统1趋于平缓,有利于消除球差。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于近光轴h处均为凸面,通过第三透镜l3调整光线传播方向,使穿过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的大角度光线能够经第三透镜l3改变方向后以较为平缓的角度射入后端透镜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h处可为凸面或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协同第三透镜l3调整光线传播方向,有利于消除球差。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h处可为凸面或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为光学成像系统1提供正屈折力,有助于平衡第四透镜l4产生的色差。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于近光轴h处均为凹面,第六透镜l6为光学成像系统1提供负屈折力,以便调节光线以较为平缓的角度投射至光学成像系统1的成像面s15。
15.光学成像系统1还满足条件式:0mm《(ctl1*sdl1)/|r2|《0.9mm,例如,(ctl1*sdl1)/|r2|的取值可以为0.01、0.04、0.05 、0.10 、0.22 、0.24 、0.29 、0.79 、0.88或0.89等,其中,ctl1为第一透镜l1在光轴上的厚度;sdl1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的有效通光口径的直径;r2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光轴h处的曲率半径。通过控制光学成像系统1满足条件式0mm《(ctl1*sdl1)/|r2|《0.9mm,使光学成像系统1具有较大的视场角。当(ctl1*sdl1)/|r2|≥0.9mm,会造成第一透镜l1的头部尺寸过大,面型过于弯曲,不利于小型化设计,且不利于加工;当(ctl1*sdl1)/|r2|≤0mm,会造成第一透镜l1的头部尺寸过小,导致组装良率降低,面型过于弯曲,不利于修正轴上像差。
16.光学成像系统1还满足条件式:135
°
《fov《150
°
,例如,fov可以为135.50
°
、144.05
°
、 145.34
°
、 147.45
°
、 139.57
°
、139.77
°
、 139.14
°
、 143.16
°
、139.87
°
或149.00
°
等,其中,fov为光学成像系统1的最大视场角。光学成像系统1的视场角大,则可以拍摄到较大面积的景物,因此当fov满足135
°
《fov《150
°
时,才能保证具有大视场角、拍摄较大面积的景物,还能有效控制畸变,提高成像质量。
17.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通过对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屈折力以及面型的合理设计,并设置光学成像系统1满足条件式:0mm《(ctl1*sdl1)/|r2|《0.9mm以及135
°
《fov《150
°
,能够增大光学成像系统1的通光口径,使光学成像系统1可以具有更大的进光量,同时使光学成像系统1具有小型化、超广角的特性,有效提高光学成像系统1的成像质量。
18.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满足条件式:1rad/mm《rad(fov)/f《1.6rad/mm,例如,rad(fov)/f的取值可以为1.05、1.10、1.40、1.41、1.42、1.44、1.46、1.47、1.50或1.55等,其中,rad(fov)为光学成像系统1的视场角的弧度值,f为光学成像系统1的有效焦距。通过设置光学成像系统1满足条件式1rad/mm《rad(fov)/f《1.6rad/mm,既能扩大
光学成像系统1的视场角范围,还能保证光学成像系统1的高清晰成像特性。当rad(fov)/f≤1rad/mm时,光学成像系统1的结构太紧凑,难以修正像差,从而会导致成像性能下降;当rad(fov)/f≥1.6rad/mm时,又会导致光学成像系统1的焦距过长,从而造成成像的景深变浅,难以满足高清晰的成像要求,因此光学成像系统1满足条件式1rad/mm《rad(fov)/f《1.6rad/mm时,光学成像系统1具有超广角以及大范围场景成像清晰的特点。
19.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还满足条件式:0.3rad/mm《rad(fov)/ttl《0.45rad/mm,例如,rad(fov)/ttl可以为0.32、0.35、0.37、0.38、0.39、0.40、0.41、0.42、0.43或0.44等,其中,rad(fov)为光学成像系统1的视场角的弧度值,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系统1的成像面s15于光轴h上的距离,即光学总长。通过控制光学成像系统1满足条件式0.3rad/mm《rad(fov)/ttl《0.45rad/mm,当rad(fov)/ttl≤0.3rad/mm时,光学成像系统1的结构太紧凑,难以修正像差,从而会导致成像性能下降;当rad(fov)/ttl≥0.45rad/mm时,又会导致光学成像系统1的焦距过长,从而造成成像的景深变浅,难以满足高清晰的成像要求,因此光学成像系统1满足条件式0.3rad/mm《rad(fov)/ttl《0.45rad/mm时,光学成像系统1具有超广角以及大范围场景成像清晰的特点。
20.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还满足条件式:2《ctl5/etl5《3.5,例如,ctl5/etl5可以为2.01、 2.04、 2.21、 2.38、2.42 、2.60、 3.13 、 3.29、3.37或3.48等,其中,ctl5为第五透镜l5在光轴h上的厚度;etl5为第五透镜l5的边缘厚度,即,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的有效通光口径处至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的有效通光口径处于光轴h方向的距离。通过设置光学成像系统1满足条件式2《ctl5/etl5《3.5,可使第五透镜l5的厚薄比区域平衡,既能有效地平衡光学成像系统1的光程差,又能达到实现修正场曲的功能。当ctl5/etl5≥3.5、ctl5/etl5≤2,则容易出现第五透镜l5中心太薄或太厚,难以满足生产加工要求,从而难以保证成型良率,还会导致中心光线和边缘光线难以在像平面附近汇聚,从而会造成场曲值偏高。因此,第五透镜l5的中心及边缘厚度处应满足条件式2《ctl5/etl5《3.5,才能保证光学成像系统1的可加工性及成型良率,并保证光学成像系统1的成像稳定性,提高成像质量。
21.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还满足条件式:1《σet/σctl《1.1,例如,σet/σctl可以为 1.01、1.02、1.03、1.04、 1.05、 1.06 、1.07、 1.08或 1.09 等,其中,σet为光学成像系统1中所有透镜的边缘厚度总和,σctl为光学成像系统1的所有透镜于光轴h处的厚度之和。通过设置光学成像系统1满足条件式1《σet/σctl《1.1,可以对光学成像系统1中所有透镜在光轴h上的厚度总和与边缘厚度总和进行合理控制,实现中心视场与边缘视场光程差的平衡,从而有效地改善场曲值,减小畸变。当σet/σctl≥1.1,会使得光学成像系统1的边缘视场光程大于中心光线光程,从而造成场曲值偏高,导致外视场图像模糊;当σet/σctl≤1,会使得边缘视场光程小于中心光线光程,同样会造成场曲值偏高,从而导致外视场图像模糊。
22.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还满足条件式:3《ttl/f《4,例如,ttl/f可以为3.02、 3.38、3.39、3.40 、 3.42 、 3.47 、3.56、3.57、 3.62或3.95等,其中,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系统1的成像面s15于光轴h上的距离,即光学总长,f为光学成像系统1的有效焦距。通过设置光学成像系统1满足条件式3《ttl/f《4,可以对光学成像系统1的有效焦距以及光学成像系统1的光学总长进行合理控制,不仅能够实现光学成像系
统1小型化,同时还能保证光线可以更好地汇聚于光学成像系统1的成像面s15上。当ttl/f≤3时,则光学成像系统1的光学总长太短,会造成光学成像系统1的敏感度加大,同时也不利于光线在成像面s15上的汇聚。当ttl/f≥4时,则光学成像系统1的光学总长太长,会造成光线进入成像面s15后主光线的角度太大,从而使得投射至成像面s15的边缘光线难以在感光元件的感光面上成像,导致出现成像信息不全的问题。
23.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还满足条件式:1.2《imgh/f《1.3,例如,imgh/f可以为 1.21、 1.22 、1.23、 1.24 、1.25、1.26、 1.27、 1.28或1.29等,其中,imgh为光学成像系统1中最大视场角所对应像高的一半,f为光学成像系统1的有效焦距。通过设置光学成像系统1满足条件式1.2《imgh/f《1.3,使得光学成像系统1不仅可以实现广角镜头的大像面摄像功能,还可以满足景深要求,实现远景、近景高清晰的拍摄。当imgh/f≤1.2,则在满足广角镜头大像面的同时,还会增加光学成像系统1的有效焦距,这样不仅会使光学成像系统1的结构变大,而不利于小型化设计,同时还会因景深变小而导致远景物体拍摄模糊;当imgh/f≥1.3,则在保证广角镜头大像面成像的同时会导致焦距变短,增加了光学成像系统1的敏感度,从而造成加工工艺困难。
24.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还满足条件式:-2《sagfl6/at
56
《-0.8,例如,sagfl6/at
56
可以为-1.95、
ꢀ‑
1.75 、-1.55、
ꢀ‑
1.54 、-1.49、
ꢀ‑
1.43 、
ꢀ‑
1.07、-1.02、-0.99或-0.88等,其中,sagfl6为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与光轴h的交点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于光轴h方向的位移量,at
56
为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到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光轴h上的空气间距。具体地,当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最大有效半径沿光轴h方向朝向物侧延伸,位移量sagfl6为负值;当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最大有效半径沿光轴h方向朝向像侧延伸,位移量sagfl6为正值。通过设置光学成像系统1满足条件式-2《sagfl6/at
56
《-0.8,使得沿光轴h方向排设光学成像系统1各透镜的位置时可以有足够的公差空间来改善场曲值,从而减少成像面s15处的图像边缘扭曲。当sagfl6/at
56
≤-2,会导致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过于弯曲,这样不利于第六透镜l6的加工成型,且组装难度加大,不利于改善组装工艺;当sagfl6/at
56
≥-0.8,则会造成第六透镜l6边缘与镜筒的贴合度较差,且不利于修正场曲值,从而导致边缘图像歪曲,形成歪曲像。
25.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还满足条件式:-2《f/f1《-1.2,例如,f/f1可以为-1.95 、-1.85、
ꢀ‑
1.79、
ꢀ‑
1.76、
ꢀ‑
1.66、1.63、
ꢀ‑
1.60、
ꢀ‑
1.54、
ꢀ‑
1.35或-1.25等,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1的有效焦距,f1为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第一透镜l1提供负的屈折力,在光学成像系统1朝向物侧的头部尺寸有限的情况下可提供超大广角,大范围接受来自物侧的光线,并提供由物侧到像侧全部光学信息,且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对光学成像系统1视场角的大小影响较大,当第一透镜l1为光学成像系统1提供大于100
°
以上的视场角的时候,如果第一透镜l1的焦距与光学成像系统1的有效焦距的适配比不合适,则会导致光学成像系统1的成像质量下降,并且会加大光学成像系统1的敏感性,从而造成加工工艺困难。因此,当-2《f/f1《-1.2时,才能够满足超大广角的拍摄,并保证成像质量及可加工性,如果f/f1≥-1.2,会造成第一透镜l1屈折力过小,不能充分的对像差进行矫正;如果f/f1≤-2,则会造成焦距过长,导致光学成像系统1过长,不利于小型化的设计。
26.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还满足条件式:0.75《f1/r1《2.35,例如,
f1/r1可以为 0.78、0.79、 0.88、1.89、 0.93 、2.03 、2.14 、2.15 、2.32或2.34等,其中,r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h处的曲率半径,f1为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通过对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h处的曲率半径与焦距的合理限定,使得第一透镜l1可以为光学成像系统1提供大视场范围。当f1/r1≥2.35,会导致视场角范围过大,增加工艺加工的难度;当f1/r1≤0.75,焦距与镜头的曲面半径不适配,会造成光学成像系统1的成像性能下降,从而导致像散量增大。
27.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包括光阑sto,光学成像系统1还满足条件式:0.2《dl/imgh《0.32,例如,dl/imgh可以为 0.22、0.23、0.24、0.25 、0.26、 0.27、0.28、 0.29 、0.30 或0.31等,其中,dl为光阑sto的有效孔径的半径,imgh为光学成像系统1中最大视场角所对应像高的一半。光学成像系统1的光阑sto孔径的半径大小对整个光学成像系统1的通光量影响较大,imgh决定了光学成像系统1投射至成像面s15处光线范围的大小,成像面s15处可设置感光面与光线范围匹配的感光元件,感光元件的感光面的尺寸大小决定了成像出的画面清晰度及像素大小,通过设置光学成像系统1满足条件式0.2《dl/imgh《0.32,以获得足够的通光量,从而提高光学成像系统1的图像清晰度。当dl/imgh≥0.32,则会导致光学成像系统1过曝,且引入过多的像差,影响画面质量;当dl/imgh≤0.2,会导致光学成像系统1的通光量不足,在背景光强较低的情况下,光学成像系统1的成像质量较差。
28.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还满足条件式:1《(dl5+dl6)/imgh《1.2,例如,(dl5+dl6)/imgh可以为1.02、1.05、 1.09 、 1.10 、1.11 、1.12、 1.13、 1.16、1.18或1.19等,其中,dl5为第五透镜l5物侧面s9的有效通光口径的直径,dl6为第六透镜l6物侧面s11的有效通光口径的直径,imgh为光学成像系统1中最大视场角所对应像高的一半。通过对第五透镜l5物侧面s9的有效通光口径的直径、第六透镜l6物侧面s11的有效通光口径的直径以及感光面尺寸大小的合理限定,能够让光线在经过第五透镜l5与第六透镜l6到达成像面s15时平滑过渡,即让光线传播地更加平稳,并且让光线以较为合适的角度投射至成像面s15,从而可以提高成像质量。当(dl5+dl6)/imgh≥1.2,会导致光线经过第五透镜l5或第六透镜l6时光线偏折角度过大,使得光线很难平滑地过渡到成像面s15上;当(dl5+dl6)/imgh≤1,光线经过第五透镜l5或第六透镜l6平滑过渡后,以很大的角度投射至成像面s15上,从而难以与合适的感光元件匹配,导致光学成像系统1的成像质量较差。
29.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还满足条件式:0.9mm-1
《fno/imgh《1.1mm-1
,例如,fno/imgh可以为0.92、0.98、0.99、 1.00、1.02、 1.03、 1.04、1.05、 1.06或1.08等,其中,fno为光学成像系统1中的光圈数,imgh为光学成像系统1中最大视场角所对应像高的一半。光学成像系统1中进光亮不足,则容易出现暗光拍摄时画面较暗的情况,而光学成像系统1的光圈数决定了整个光学成像系统1的通光量大小,感光面尺寸大小决定了整个光学成像系统1的画面清晰度及像素大小,通过设置光学成像系统1满足条件式0.9mm-1
《fno/imgh《1.1mm-1
,使光学成像系统1具有足够的通光量,且可以提供超大像面,保证图像的高清晰度。当fno/imgh≤0.9mm-1
,会造成光学成像系统1曝光过大,光亮度太高,从而会影响画面质量;当fno/imgh≥1.1mm-1
,会造成光学成像系统1的通光量不足,光线相对亮度不够,从而造成画面的感光度下降。
30.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还满足条件式:1.8mm《sdl1/fno《2.5mm,例如,sdl1/fno可以为1.85、1.97、1.99、 2.03、 2.05、2.10、 2.14、2.23、 2.39或2.46等,
其中,sdl1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的有效通光口径的直径,fno为光学成像系统1中的光圈数。通过设置光学成像系统1满足条件式1.8mm《sdl1/fno《2.5mm,不仅能使光学成像系统1具有更合适的景深,以使拍摄画面更加清晰形象,同时还能让光学成像系统1有合适的通光量,使得拍摄出来的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当sdl1/fno≥2.5mm,会造成第一透镜l1的口径过大,光线进入后续镜片的角度不够平缓,导致边缘视场的像差难以修正,不利于生产加工,也不利于光学成像系统1的小型化设计;当sdl1/fno≤1.8mm,进光量相对较小,造成画面感不清晰。
31.光学成像系统1包括光阑sto,光阑sto可以是孔径光阑和/或视场光阑。光阑sto可以位于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所在的一侧;或者,光阑sto可以位于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任一相邻两个透镜之间,例如光阑sto可以位于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或者光阑sto也可设于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中任一个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优选的,本技术实施例中光阑sto位于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之间。
32.光学成像系统1还可以包括滤光片l7,滤光片l7用于滤除干扰光线以提高成像质量。可选地,滤光片l7用于滤除红外光,防止红外光到达光学成像系统1的成像面s15,从而防止红外光干扰成像。滤光片l7可以位于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和成像面s15之间。滤光片l7可与各透镜一同装配以作为光学成像系统1中的一部分。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滤光片l7并不属于光学成像系统1的元件,此时滤光片l7可以在光学成像系统1与感光元件21装配成摄像模组2(如图15所示)时,一并安装至光学成像系统1与感光元件21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滤光片l7也可设置在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所在的一侧。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在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中的至少一个透镜上设置滤光镀层以实现滤除红外光的作用。
33.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材质可以为塑料或者玻璃。例如,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可以为塑料镜片,使用塑料镜片,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小光学成像系统1的像差,减小光学成像系统1的长度,并且光学成像系统1的整体重量也会更轻。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中至少一个透镜的材质可为塑料(pc,plastic),塑料材质可以为聚碳酸酯、树胶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中至少一个透镜的材质可为玻璃(gl,glass)。由塑料材质制得的透镜能够降低光学成像系统1的生产成本,而玻璃材质的透镜能够耐受较高或较低的温度且具有优良的光学效果及较佳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中可设置不同材质的透镜,即可采用玻璃透镜及塑料透镜相结合的设计,但具体配置关系可根据实际需求而确定,此处不加以穷举。
34.第二方面,请参考图1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2,包括如上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1和感光元件21,感光元件21设置于光学成像系统1的像侧。通过设置摄像模组2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1,使摄像模组2也兼具小型化以及超广角。
35.第三方面,请参考图1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2和壳体31,摄像模组2设置于壳体31内。通过设置电子设备3安装有如上所述的摄像模组2,使电子设备3也兼具小型化以及超广角。其中,电子设备3可以是具有获取图像功能的任意设备。例如,电子设备3可以是车载摄像头、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电脑设备、电视机、交通工具、照相机、监控装置等。
36.以下将结合具体参数对光学成像系统1进行详细说明。
37.实施例一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光学成像系统1沿光轴h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光阑sto、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滤光片l7,其中,滤光片l7为红外截止滤光片。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材质为塑料。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
38.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55nm,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均为587.6nm,光学成像系统1的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表1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1的有效焦距,fno表示光圈数,fov表示光学成像系统1的最大视场角,ttl为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系统1的成像面s15于光轴h上的距离;有效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39.表1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当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为非球面时,非球面满足数学式ⅰ的非球面方程:数学式ⅰ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
到光轴h的距离,c表示于光轴h处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14阶、16阶、18阶、20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2所示:表2图2中的(a)、(b)和(c)分别为实施例一中的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
40.球差曲线图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纵坐标表示归一化视场,图2中(a)给出的波长分别在650.00nm、610.00nm、555.00nm、510.00nm、470.00nm以及435.00nm时,不同视场的焦点偏移均在
±
0.050毫米以内,说明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的球差较小、成像质量较好。
41.像散曲线图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纵坐标表示像高,图2中(b)给出的像散曲线表示波长在555.00nm时,弧矢像面和子午像面的焦点偏移均在
±
0.02毫米以内,说明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的像散较小、成像质量较好。
42.畸变曲线图横坐标表示畸变率,纵坐标表示像高,由图2中(c)给出的畸变曲线表示波长在555.00nm时的畸变率在
±
80%以内,说明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的畸变得到了较好的矫正、成像质量较好。
43.根据图2可知,实施例一中给出的光学成像系统1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效果。
44.实施例二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光学成像系统1沿光轴h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
透镜l6和滤光片l7,其中,滤光片l7为红外截止滤光片。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
45.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55nm,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6nm,光学成像系统1的相关参数如表3所示,表3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1的有效焦距,fno表示光圈数,fov表示光学成像系统1的最大视场角,ttl为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系统1成像面s15于光轴h上的距离;有效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46.表3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当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为非球面时,非球面满足实施例一的数学式ⅰ的非球面方程。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4所示:表4
由图4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成像系统1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47.实施例三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光学成像系统1沿光轴h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滤光片l7,其中,滤光片l7为红外截止滤光片。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
48.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55nm,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6nm,光学成像系统1的相关参数如表5所示,表5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1的有效焦距,fno表示光圈数,fov表示光学成像系统1的最大视场角,ttl为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系统1成像面s15于光轴h上的距离;有效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49.表5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当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为非球面时,非球面满足实施例一的数学式ⅰ的非球面方程。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6所示:表6由图6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成像系统1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50.实施例四
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光学成像系统1沿光轴h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滤光片l7,其中,滤光片l7为红外截止滤光片。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
51.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55nm,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6nm,光学成像系统1的相关参数如表7所示,表7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1的有效焦距,fno表示光圈数,fov表示光学成像系统1的最大视场角,ttl为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系统1成像面s15于光轴h上的距离;有效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52.表7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当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为非球面时,非球面满足实施例一的数学式ⅰ的非球面方程。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8所示:表8
由图8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成像系统1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53.实施例五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9,光学成像系统1沿光轴h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滤光片l7,其中,滤光片l7为红外截止滤光片。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
54.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55nm,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6nm,光学成像系统1的相关参数如表9所示,表9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1的有效焦距,fno表示光圈数,fov表示光学成像系统1的最大视场角,ttl为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至系统成像面s15于光轴h上的距离;有效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55.表9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当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为非球面时,非球面满足实施例一的数学式ⅰ的非球面方程。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10所示:表10由图10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成像系统1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56.实施例六
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1,光学成像系统1沿光轴h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滤光片l7,其中,滤光片l7为红外截止滤光片。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
57.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55nm,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6nm,光学成像系统1的相关参数如表11所示,表11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1的有效焦距,fno表示光圈数,fov表示光学成像系统1的最大视场角,ttl为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系统1成像面s15于光轴h上的距离;有效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58.表11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当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为非球面时,非球面满足实施例一的数学式ⅰ的非球面方程。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12所示:表12
由图12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成像系统1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59.实施例七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3,光学成像系统1沿光轴h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滤光片l7,其中,滤光片l7为红外截止滤光片。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h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h处为凹面。
60.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55nm,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6nm,光学成像系统1的相关参数如表13所示,表13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1的有效焦距,fno表示光圈数,fov表示光学成像系统1的最大视场角,ttl为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系统1成像面s15于光轴h上的距离;有效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61.表13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当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为非球面时,非球面满足实施例一的数学式ⅰ的非球面方程。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14所示:表14由图1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成像系统1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62.上述七组实施例的数据如下表15中的数据,其中,具体实施例的数值均为保留小数点后三位有效数字的取值,限定范围的数值是实施例四舍五入后的取值:
表15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63.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