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48188发布日期:2022-10-19 00:24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条件式:0mm<(ctl1*sdl1)/|r2|<0.9mm以及135
°
<fov<150
°
;其中,ctl1为所述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sdl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通光口径的直径;r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fov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满足条件式:1rad/mm<rad(fov)/f<1.6rad/mm和/或0.3rad/mm<rad(fov)/ttl<0.45rad/mm,其中,rad(fov)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视场角的弧度值,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满足条件式:2<ctl5/etl5<3.5和/或1<σet/σctl<1.1,其中,ctl5为所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etl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边缘厚度,σet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所有透镜的边缘厚度的总和,σctl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所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总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满条件式:3<ttl/f<4和/或1.2<imgh/f<1.3,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imgh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中最大视场角所对应像高的一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满足条件式:-2<sagfl6/at
56
<-0.8,其中,sagfl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于光轴方向的位移量,at
56
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到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空气间距。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满足条件式:-2<f/f1<-1.2和/或0.75<f1/r1<2.35,其中,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r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包括光阑,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满足条件式:0.2<dl/imgh<0.32和/或1<(dl5+dl6)/imgh<1.2,其中,dl为所述光阑的有效孔径的半径,imgh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中最大视场角所对应像高的一半,dl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通光口径的直径,dl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通光口径的直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满足条件式:0.9mm-1
<fno/imgh<1.1mm-1
和/或1.8mm<sdl1/fno<2.5mm,其中,fno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圈数,imgh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中最大视场角所对应像高的一半,sdl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通光口径的直径。
9.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光元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像侧。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光学成像系统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光轴处均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光轴处均为凹面。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对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屈折力以及面型的合理设计,使光学成像系统兼具小型化与超广角的特性。的特性。的特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14
技术公布日:2022/10/18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