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显示装置以及分区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393785发布日期:2022-11-30 09:25阅读:96来源:国知局
背光源、显示装置以及分区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一种具有该背光源的显示装置以及一种用于显示装置的分区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显示面板搭配mini led可分区背光的显示装置逐渐得到市场认可。目前市场中的mini led显示装置大多使用固定式mini led灯珠,背光结构中的每个分区一般设置一个或多个灯珠。
3.然而,为了实现分区背光达到稳定的到对比度,往往在背光结构中需要设置较多数量的分区,而且每个分区需要较多数量的灯珠,这就导致制造显示装置的成本明显升高,且功耗大大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源、显示装置以及分区控制方法,其通过驱动组件驱动背光源的发光元件高速旋转,背光驱动电路根据不同发光元件的不同位置调整发光元件的开关或亮暗,以实现使用较少发光元件达到大面积背光的目的,无需使用大量的发光元件,有效降低了制造背光模组的成本和功耗。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源,背光源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和灯板,多个所述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灯板上,并与所述灯板电连接,所述背光源还包括传动件,所述灯板与所述传动件固定连接,所述传动件旋转以带动所述灯板以预设旋转速率转动,所述灯板带动多个所述发光元件以所述预设旋转速率转动,以形成面光源。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发光元件间隔排列设置于所述灯板上,所述预设旋转速率大于或等于12赫兹。
7.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所述背光模组用于提供显示用的光线至所述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调控组件、背板、驱动组件以及至少一个前述的背光源,所述背光源设置于所述背板上,所述光学调控组件设置于所述背光源的出光侧以处理所述背光源的出光,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背光源以所述预设旋转速率旋转。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背光源形成分区控制的面光源;或者,多个所述背光源共同形成分区控制的面光源。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一个所述背光源,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一个驱动电机组,所述驱动电机组与所述传动件背对所述灯板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组驱动所述传动件以所述预设旋转速率旋转,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背光源的灯板旋转。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呈阵列设置的多个所述背光源,相邻两个所述背光源之间的相位相差π/2,相邻的所述背光源的旋转轴的间距为大于所述背光源的旋转半径,且小于或等于所述背光源的旋转半径的倍。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光驱动电路,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背光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背光驱动电路选择性控制所述发光元件进行分区发光。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结构罩,所述结构罩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的背光源的出光侧。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导流块,所述导流块设置于所述灯板的背向所述发光元件的一侧表面,所述导流块用于将所述显示面板产生的热量传输至所述显示装置外部。
14.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区控制方法,所述分区控制方法应用于前述的显示装置,所述分区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待显示画面对应的亮度信号和适配信号;通过驱动组件驱动灯板以预设旋转速率旋转,并通过所述显示装置的背光驱动电路选择性驱动位于所述灯板上的多个发光元件进行分区发光;根据所述灯板上的发光元件的分区发光,通过显示面板显示对应所述分区发光的图像。
15.综上所述,所述背光源包括灯板以及设置在灯板上的多个发光元件,通过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发光元件高速旋转,背光驱动电路根据不同发光元件的不同位置调整不同发光元件的开关或亮暗,即可实现使用较少发光元件达到大面积背光的目的。同时,实现利用少量发光元件达到显示装置显示亮度的效果,无需使用大量的发光元件进行分区控制,有效降低了制造背光模组的成本和功耗。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背光源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背光源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公开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公开的再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分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18.附图标记说明:100、200、300-显示装置;20-背光模组;30-显示面板;50-驱动组件;10-背光源;12-发光元件;14-灯板;16-传动件;17-导流块;22-光学调控组件;24-支撑组件;27-结构罩;28-背板;l1、s1-曲线;s10~s30-分区控制方法的步骤;f1-第一方向;f2-第二方向;n-列数;x-行数。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
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20.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技术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本技术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所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本技术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可以包括”、“包含”、或“可以包含”表示公开的相应功能、操作、元件等的存在,并不限制其他的一个或多个更多功能、操作、元件等。此外,术语“包括”或“包含”表示存在说明书中公开的相应特征、数目、步骤、操作、元素、部件或其组合,而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目、步骤、操作、元素、部件或其组合,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还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描述的“至少一个”的含义是一个及其以上,例如一个、两个或三个等,而“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或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所述附图中的术语“步骤1”、“步骤2”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22.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背光源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10包括多个发光元件12、灯板14和传动件16。多个所述发光元件12设置于所述灯板14上,并与所述灯板14电连接。所述灯板14与所述传动件16固定连接,所述传动件16旋转以带动所述灯板14以预设旋转速率旋转,所述灯板14带动多个所述发光元件12在发光阶段以所述预设旋转速率旋转,进而形成包括多个分区的面光源,其中,多个所述分区可以同时或单独进行发光,每个分区内的单个发光元件也可以单独发光。
23.如图1所示,“x个”表示设置于所述灯板14上的所述发光元件12的行数,即所述灯板14上设置有x列发光元件12。其中,x可以为大于零的正整数,本技术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2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发光元件12按照预设距离间隔排列设置于所述灯板14上。
25.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面光源可以为同心圆面光源,具体是指所述灯板14上的每一个所述发光元件12旋转会形成一个光圈,所述灯板14上的多个所述发光元件12旋转形成的多个光圈具有同一个圆心,进而形成同心圆面光源。
26.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背光源10中,驱动所述灯板14上的发光元件12发光的数量越多,面光源的亮度就越大。相应地,所述灯板14上设置的发光元件12越多且分布越均匀,
即预设距离越小,出光也越均匀。
27.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灯板14整体可以为条状或板状结构,所述灯板14可以为金属基印刷电路板(metal core pcb,mcpcb)。由于金属基印刷电路板具有粘弹性能优良,强抗热老化,承受较大机械及热应力的特点,那么,所述灯板14采用金属基印刷电路板,能够使所述背光源10的结构更加稳定,同时有利于延长所述背光源10的使用寿命。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灯板14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印刷电路板,只要确保所述灯板14能够承受高速旋转,发挥其功能即可,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28.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发光元件12可以按照预设距离均匀分布于所述灯板14上,当多个所述发光元件12以所述预设旋转速率旋转且处于发光状态时,能够得到出光均匀的面光源。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发光元件12可以按照预设距离阵列设置于所述灯板14上,并与所述灯板14电性连接。
29.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传动件16包括相对的两端,所述传动件16的一端与所述灯板14固定连接,所述传动件16的另一端用于与驱动其旋转的驱动组件50(见图3)转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50驱动所述传动件16旋转,从而带动所述灯板14旋转。具体地,所述传动件16可以为旋转柱,此时,所述旋转柱的一端与所述灯板14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柱的另一端用于与驱动其旋转的驱动组件50转动连接。
30.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元件12包括第一极和第二极。其中,所述第一极可以为所述发光元件12的阳极,所述第二极可以为发光元件12的阴极,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31.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元件12可以为mini led。
32.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发光元件12是否发光以及发光时的亮度由背光驱动电路进行控制和调节,其中,所述背光驱动电路可设置于所述灯板14上。同时,每个发光元件12均可单独控制,所述灯板14旋转时所述背光驱动电路与所述发光元件12的电连接不中断。因此,多个所述发光元件12在所述传动件16的带动下可按照所述预设旋转速率旋转,由点状光源转换为同心圆面光源,基于预设速率旋转的灯板14根据不同发光元件12处于显示画面的不同位置而相应分区调整所述发光元件12开关或亮暗,即可实现使用较少发光元件12达到大面积背光分区的目的,同时,所述发光元件12的成本和功耗均较低。
33.所述传动件16还可用于电连接所述发光元件12和所述背光驱动电路,以使所述背光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发光元件12选择性分区发光。具体地,所述传动件16上设置有多个同心圆连接器,所述发光元件12通过所述同心圆连接器与所述灯板14的背光驱动电路电连接。其中,所述传动件16上同心圆连接器的数量n比与其连接的所述灯板14上设置的发光元件12的数量m多一个。即,同心圆连接器的数量n=发光元件12的数量m+1。
34.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将多个所述发光元件12的第一极均电连接至所述传动件16上的同一个同心圆连接器,多个所述发光元件12的第一极通过所述同心圆连接器电连接至所述背光驱动电路的第一电源。将多个所述发光元件12的第二极分别对应电连接至所述传动件16上的所述同心圆连接器,多个所述发光元件12的第二极通过所述同心圆连接器分别电连接至所述背光驱动电路的第二电源。
35.进一步地,所述背光驱动电路可以选择性控制所述发光元件12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源电性导通或电性断开,进而驱动所述发光元件12选择性分区发光。其中,所述第一电
源的电压大于所述第二电源的电压,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36.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同心圆连接器可围设于所述旋转柱的外周侧面上。由于所述同心圆连接器的本身的连接特性,即所述同心圆连接器围设于所述旋转柱的外周侧面,当所述灯板14随所述旋转柱旋转时,所述发光元件12能稳定地通过所述同心圆连接器与所述背光驱动电路电连接。
3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位于所述灯板14两端的发光元件12均可提供背光,为避免出现闪烁,所述预设旋转速率大于或等于12赫兹(hz),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预设旋转速率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调整,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38.由于所述灯板14上设置的发光元件12的数量较多,为了清楚的阐述同心圆连接器与发光元件12的连接关系,下面以所述灯板14上设置9个发光元件12、所述传动件16为一个旋转柱为例,对所述发光元件12与所述传动件16的连接关系进行介绍。
39.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9个所述发光元件12均匀间隔设置在所述灯板14上,所述灯板14与所述旋转柱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柱与所述驱动组件50转动连接。同时,所述旋转柱上设置10个同心圆连接器,即同心圆连接器的数量比所述发光元件12的个数多一个。
40.为了清楚的区分10个同心圆连接器和9个发光元件12,将10个同心圆连接器分别记为第1同心圆连接器至第10同心圆连接器,将9个发光元件12分别记为第1发光元件至第9发光元件。在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1同心圆连接器用于电连接9个所述发光元件12的第一极与所述背光驱动电路的第一电源,第2同心圆连接器至第10同心圆连接器分别用于电连接9个所述发光元件12的第二极与所述背光驱动电路的第二电源。
41.此时,所述第1发光元件至第9发光元件的第一极均电连接至所述第1同心圆连接器,以使9个所述发光元件12的第一极与所述背光驱动电路的第一电源电连接。所述第1发光元件至第9发光元件的第二极分别一一对应电连接至所述第2同心圆连接器至第9同心圆连接器,以使9个所述发光元件12的第二极分别与所述背光驱动电路的第二电源电连接。
42.其中,所述第一极可以为所述发光元件12的阳极,所述第二极可以为所述发光元件12的阴极,所述第一电源的电压可以大于所述第二电源的电压,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4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高速旋转的灯板14以及背光驱动电路根据不同发光元件12的不同位置调整不同发光元件12的开关或亮暗,即可实现使用较少发光元件12达到大面积背光的目的,有效降低了所需发光元件12的成本和功耗。
44.请一并参阅图2,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背光源10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灯板14上阵列设置x行、n列的发光元件12,即多个所述发光元件12可呈x*n阵列状设置于所述灯板14上。其中,每行沿第一方向f1设置n个所述发光元件12,每列沿第二方向f2设置x个所述发光元件12。背光模组20(见图3)的背光控制电路选择性控制部分所述发光元件12发光,以使所述灯板14的不同区域选择性发光。其中,所述第一方向f1与所述第二方向f2相垂直。
4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x和n均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其中,当x为大于1的整数时,n应当等于x的20倍至30倍。例如,x等于3时,n可以为40、50、60、63、69、75、80、90、或其他数值。可以理解的是,x也可以取5、7、8等其他数值,此时,n在上述取值范围内相应的重新取值,本技术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4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背光控制电路能够选择性控制部分所述发光元件12进行发光,以实现所述显示面板30对应所述发光元件12的不同区域实现不同程度发光,这种以所述灯板14旋转带动所述发光元件12旋转获得面光源的方式,使得单独控制所述显示面板30不同位置进行发光的成本大大降低。也即为,相较于对多个发光元件单独控制以实现一显示区域的不同位置发光的技术手段,本技术设置较少数量的发光元件12,通过单独控制少量发光元件12发光,即可实现与前述显示区域大小相同的显示区域的不同位置不同程度发光,大大降低了单独控制发光元件12进行发光以及布设发光元件12的成本。
47.请一并参阅图3,图3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显示装置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0,所述显示装置100包括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30。其中,所述显示面板30设置于背光模组20的出光侧,所述背光模组20用于提供显示用的光线至所述显示面板30,所述显示面板30依据待显示的图像数据出射相应的光线以执行图像显示。
48.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其他元件或者组件,例如还包括电源模组、信号处理器模组、信号感测模组等,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49.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20。如图3所示,所述背光模组20至少可以包括光学调控组件22、背板28、驱动组件50以及至少一个上述的背光源10。至少一个所述背光源10设置于所述背板28上,所述光学调控组件22设置于所述背光源10背对所述背板28的一侧,即所述光学调控组件22设置于所述背光源10的出光侧,所述光学调控组件22用于调控所述背光源10的出光角度,所述驱动组件50用于驱动所述背光源10以所述预设旋转速率旋转。
5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调控组件22与所述发光元件12之间的距离应当确保所述灯板14以及所述发光元件12的旋转。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光学调控组件22与所述背光源10之间相距预设距离。如此一来,一方面,所述发光元件12被驱动发光时,发光元件12产生的热量不会影响到所述光学调控组件22对所述背光源10出光的处理。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高速旋转的所述灯板14以及设置于其上的所述发光元件12与所述光学调控组件22之间发生碰撞,进而影响显示装置100的结构安全性的问题。此外,所述支撑组件24用于固定所述光学调控组件22,即使所述光学调控组件22发生坍塌,也不会掉落至高速旋转的所述背光源10上,有效提高了所述显示装置100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5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调控组件22可以包括光学膜片、扩散片、反射片以及导光板中的一种或多种,用以调控所述背光源10的出光角度和出光质量,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52.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背板28包括底板(图未标)和侧板(图未标),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连接,也即为所述侧板可连接至所述底板的周侧边缘处。因此,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连接围设形成中空结构的背板,即所述背板28具有一容置空间。所述光学调控组件22和所述显示面板30围设于所述背板28的容置空间内,且所述显示面板30设置于所述光学调控组件22背对所述背光源10的一侧。
53.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20还包括支撑组件24,所述支撑组件24设置于所述背板28的所述底板上且邻接所述侧板。也即为,所述支撑组件24设置于所述底板的边缘处,且邻接所述侧板的内侧。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24用于调整光
学调控组件22与所述背光源10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所述光学调控组件22对所述背光源10发出光线的出光角度进行有效调控。
54.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背光模组20包括一个所述背光源10时,所述驱动组件50包括一个驱动电机组,所述驱动电机组与所述传动件16背对所述灯板14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组驱动所述传动件16以所述预设旋转速率旋转,传动件16带动所述背光源10的灯板14旋转。
55.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背光模组20包括多个所述背光源10时,所述驱动组件50可以包括多个驱动电机组。当所述驱动组件50包括多个驱动电机组时,每个所述驱动电机组与每个所述传动件16背对所述灯板14的一端转动连接,每个所述驱动电机组驱动相应所述传动件16以预设旋转速率旋转,相应传动件16带动对应所述背光源10的灯板14旋转。
56.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背光模组20包括多个所述背光源10时,所述驱动组件50还可以包括齿轮传动组和一个驱动电机组,所述齿轮传动组可以包含多个齿轮,所述驱动电机组通过齿轮传动组的齿轮与所述背光源10的传动件16实现转动连接。此时,每个灯板14通过相应的传动件16与所述齿轮传动组对应的齿轮转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组驱动所述齿轮传动组的齿轮相互啮合并旋转,则齿轮带动所述传动件16以所述预设旋转速率旋转,则所述传动件16带动相应所述灯板14以预设旋转速率旋转。进一步地,所述发光元件12随所述灯板14旋转,以形成面光源。
57.其中,齿轮传动组的各个齿轮的旋转速度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制。
58.可以理解的是,利用齿轮传动组与一个驱动电机组相配合,齿轮相互啮合驱动多个所述灯板14旋转,有利于确保多个灯板14的转速相等,进而保证相位差恒定,避免碰撞发生。
59.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机组可以为电机,具体地,所述驱动电机组可以为伺服驱动电机。
60.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元件12可以为蓝光发光元件,所述光学调控组件22还可以包括量子点(quantum dot,qd)膜片。所述量子点膜片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12发出的蓝光转化为白光。
61.请一并参阅图4,图4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背光模组2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3所示的每个所述灯板14上设置的发光元件12数量仅用于示意,并不表示背光源10实际包含的所述发光元件12的数量。
62.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20包括多个背光源10,多个所述背光源10阵列设置,相邻两个背光源之间的相位相差π/2。相邻背光源10旋转的旋转轴的间距为大于背光源10的旋转半径,且小于或等于背光源10的旋转半径的倍(即根号2倍),以确保相邻背光源10不会相撞。
63.其中,当相邻背光源10的旋转轴的间距为背光源10的旋转半径的倍时,获得的有效显示区域最大,即图4中曲线l1围成的区域。当相邻背光源10的旋转轴的间距无限接近背光源10的旋转半径时,获得的有效显示区域最小。
64.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灯板14包括两组相对设置的四个面。其中,所述传动件16驱动
所述背光源10旋转的旋转轴为通过所述灯板14朝向所述发光元件12的表面的中心的法线。同时,所述背光源10旋转形成的面光源的区域为图4中曲线s1围成的区域,相邻旋转轴的间距即为相邻所述背光源10旋转形成的面光源的区域的中心位置的间距。
65.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背光源10旋转形成的面光源的区域为圆形,该圆形的半径即为旋转半径。
6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背光源10形成分区控制的面光源;或者,多个所述背光源10共同形成分区控制的面光源。此时,所述背光模组20的背光驱动电路可以选择性控制每个所述背光源10包含的部分发光元件12进行发光,以实现所述背光模组20在不同位置实现不同程度发光。即就是分区控制的面光源所包含的背光源1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制。
6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将相邻背光源10旋转的旋转轴的间距设置为大于所述背光源10的旋转半径,且小于或等于所述背光源10的旋转半径的倍的区间内。当所述背光源10以预设旋转速率旋转时,相邻两个背光源10旋转形成的面光源的区域有所交叉,进而更有利于提高所述发光元件12的显示效率,更有利于利用少量的发光元件12达到显示装置100所需要的发光亮度,降低所述显示装置100的功耗和制造成本。
68.需要说明的是,当相邻背光源10旋转的旋转轴的间距大于背光源10的旋转半径的倍时,由于相邻两背光源10旋转形成的面光源的区域之间有所空缺,会造成该空缺对应显示面板30的显示区域出现黑影的问题,进而影响显示效果。
69.请一并参阅图5,图5为本技术公开的另一种显示装置2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图5所示显示装置200与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100的区别在于:背光模组还包括结构罩27,所述结构罩27与所述背光源10的发光元件12之间形成空腔,有效避免所述光学调控组件22触碰到以所述预设旋转速度旋转的所述背光源10的发光元件12,进而发生危险,从而有效提升了所述背光模组20的安全性。
70.此时,所述结构罩27设置于所述背光源10的出光侧,且所述结构罩27与所述支撑组件24固定连接。所述光学调控组件22设置于所述结构罩27背对所述背光源10的一侧。所述显示面板30设置于所述光学调控组件22背对所述结构罩27的一侧。且所述结构罩27、所述光学调控组件22、所述支撑组件24和所述显示面板30围设于所述背板28内。
71.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结构罩27可由光学玻璃材质制成,所述结构罩27也可由光学玻璃材质和钢网制成,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72.请一并参阅图6,图6为本技术公开的再一种显示装置3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300与图5所示显示装置200的区别在于,背光模组还包括导流块17,所述导流块17设置于灯板14的相对两端背向所述发光元件12的一侧表面,所述导流块17用于将所述显示面板30产生的热量传输至所述显示装置300外部。
73.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块17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其他数量,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7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块17旋转时带动空气流通,所述显示面板30产生的热量随空气流向所述显示装置200的外部,实现风冷降温。
75.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200可以设置开孔,开孔用于散热。此时,所述显示面板30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导流块17流动至开孔后吹出显示装置300,实现风冷降
温。
76.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块17可以是楔形、坡形等形状,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77.请一并参阅图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分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分区控制方法应用于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分区控制方法至少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78.步骤s10、获取待显示画面对应的亮度信号和适配信号。
7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数字系统,数字系统通过处理待显示画面获得待显示画面对应的亮度信号和适配信号。其中所述适配信号可以为lcd适配信号。
80.步骤s20、通过驱动组件50驱动灯板14以预设旋转速率旋转,并通过所述显示装置的背光驱动电路选择性驱动位于所述灯板14上的多个发光元件12进行分区发光。
8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20可以包括背光驱动电路,背光驱动电路根据亮度信号,以及对应发光元件12的时序和位置信息驱动所述发光元件12选择性发光,并控制所述发光元件12的发光亮度。同时,所述驱动组件50根据发光元件12的时序和位置信息驱动相应所述灯板14以预设旋转速率转动,进一步地,所述发光元件12随着所述灯板14以所述预设旋转速率转动。
82.其中,所述预设旋转速率大于或等于12赫兹(hz),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制。
83.步骤s30、根据所述灯板14上的发光元件12的分区发光,通过显示面板30显示对应所述分区发光的图像。
8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30包括有阵列基板(array substrate,as)、彩膜基板、以及夹设于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依据待显示的图像数据产生相应的电场,从而控制所述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偏转角度以出射相应亮度的光线,以执行图像显示。
85.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3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
86.此时,所述背光模组20的背光源10提供显示用的光线至显示面板30,显示面板30依据待显示的图像数据出射相应的光线以执行图像显示。
87.综上所述,在本技术的背光源、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和分区控制方法中,所述背光源包括灯板14以及设置在灯板14上的多个发光元件12,通过所述驱动组件50驱动所述发光元件12高速旋转,背光驱动电路根据不同发光元件12的不同位置调整不同发光元件12的开关或亮暗,即可实现使用较少发光元件12达到大面积背光的目的,有效降低了制造背光模组的成本和功耗。同时,实现利用少量发光元件12达到显示装置显示亮度的效果,无需使用大量的发光元件12进行分区控制。
88.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8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
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90.应当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