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360490发布日期:2023-12-14 05:03阅读:45来源:国知局
光学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光学成像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1、随着光学成像镜头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其他模组适配,光学成像镜头也在逐步朝着更薄的方向发展。其中,六片式的光学成像镜头,作为当前的主流片数镜头有着广泛的应用。而设计者也在根据当下的市场发展需求在不断对其进行优化与改进。

2、在当前的六片式光学成像镜头中,为了追求更薄的设计需求,往往忽略了对其组立稳定性的要求,对于如何权衡在满足超薄需求的前提下提高成像镜头的组立稳定性,也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透镜以及间隔元件在装配到镜筒中时,由于其自身的形状以及尺寸的不合理,会导致变形等问题的出现,这样就使得透镜和间隔元件在镜筒中的组立稳定性较差,使得光学成像镜头最终的成像性能较差。

3、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光学成像镜头存在组立稳定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学成像镜头存在组立稳定性差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中的六片透镜,六片透镜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镜筒的最大高度l、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与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s之间满足:1.2<l/r2+d0s/f<1.5;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1s、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1m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7<d1s/ct1+d1m/ct2<14。

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中的六片透镜,六片透镜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抵接;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第四间隔元件设置在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4m、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端面的外径d4m、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之间满足:9<(d4m+d4m)/(ct4+ct5)<13。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中的六片透镜,六片透镜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抵接;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s、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0m、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56之间满足:19<d0s/ct1+d0m/t56<36。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中的六片透镜,六片透镜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抵接;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一间隔元件至第二间隔元件平行于光轴的距离ep12、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与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2s之间满足:5.5<(f3/r5)*(d2s/ep12)<65.0。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中的六片透镜,六片透镜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抵接;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第五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5m与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0m之间满足:(d0m-d5m)/|r9-r10|<0.8。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中的六片透镜,六片透镜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抵接;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第四间隔元件和第五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元件设置在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3s、第三间隔元件至第四间隔元件平行于光轴的距离ep34、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4s与第四间隔元件至第五间隔元件平行于光轴的距离ep45之间满足:10<d3s/ep34*(d4s/ep45)/10<21.5。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中的六片透镜,六片透镜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抵接;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0s、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外径d0m、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之间满足:-16.5<d0s/r1*(d0m/r11)<-7.0。

9、进一步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第五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1s、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5s与阿贝数大于35的透镜的焦距之和∑fabv35之间满足:1<(∑fabv35)/(d5s+d1s)<14。

10、进一步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第五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至少部分抵接,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镜筒的物侧端面至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平行于光轴的距离ep01、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与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5s之间满足:(f5/d5s)/(f/ep01)<0.2。

11、进一步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第四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元件设置在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元件至第四间隔元件平行于光轴的距离ep34、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4s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之间满足:12<ep34/t34+d4s/ct4<15.5。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中的六片透镜,六片透镜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和第六透镜均具有负光焦度;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抵接;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第四间隔元件和第五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元件设置在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2m、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端的内径d4s与第三间隔元件至第四间隔元件平行于光轴的距离ep34之间满足:0.5<d2m/t12/(d4s/ep34)<1.6;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5s、第四间隔元件至第五间隔元件平行于光轴的距离ep45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之间满足:29<f5*d5s/(ep45*ct6)<88。

13、进一步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第五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至少部分抵接,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镜筒的最大高度l、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5s与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1s之间满足:1.5<f/l*(d5s/d1s)<3.0。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中的六片透镜,六片透镜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大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r7/r4>0;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3s、第二间隔元件至第三间隔元件平行于光轴的距离ep23之间满足:1<r5/(ep23+d3s)<5。

15、进一步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第四间隔元件设置在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4m、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端面的外径d4m、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之间满足:9<(d4m+d4m)/(ct4+ct5)<13。

16、进一步地,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s、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0m、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56之间满足:19<d0s/ct1+d0m/t56<36。

17、进一步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一间隔元件至第二间隔元件平行于光轴的距离ep12、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与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2s之间满足:5.5<(f3/r5)*(d2s/ep12)<65.0。

18、进一步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第五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5m与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0m之间满足:(d0m-d5m)/|r9-r10|<0.8。

19、进一步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和第五间隔元件,第四间隔元件设置在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3s、第三间隔元件至第四间隔元件平行于光轴的距离ep34、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4s与第四间隔元件至第五间隔元件平行于光轴的距离ep45之间满足:10<d3s/ep34*(d4s/ep45)/10<21.5。

20、进一步地,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0s、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外径d0m、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之间满足:-16.5<d0s/r1*(d0m/r11)<-7.0。

21、进一步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和第五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1s、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5s与阿贝数大于35的透镜的焦距之和∑fabv35之间满足:1<(∑fabv35)/(d5s+d1s)<14。

22、进一步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和第五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至少部分抵接,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镜筒的物侧端面至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平行于光轴的距离ep01、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与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5s之间满足:(f5/d5s)/(f/ep01)<0.2。

23、进一步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第四间隔元件设置在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元件至第四间隔元件平行于光轴的距离ep34、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4s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之间满足:12<ep34/t34+d4s/ct4<15.5。

24、进一步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第四间隔元件设置在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2m、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端的内径d4s与第三间隔元件至第四间隔元件平行于光轴的距离ep34之间满足:0.5<d2m/t12/(d4s/ep34)<1.6。

25、进一步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和第五间隔元件,第四间隔元件设置在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5s、第四间隔元件至第五间隔元件平行于光轴的距离ep45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之间满足:29<f5*d5s/(ep45*ct6)<88。

26、进一步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和第五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至少部分抵接,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镜筒的最大高度l、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5s与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1s之间满足:1.5<f/l*(d5s/d1s)<3.0。

27、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中的六片透镜,六片透镜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镜筒的最大高度l、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与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s之间满足:1.2<l/r2+d0s/f<1.5;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1s、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1m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7<d1s/ct1+d1m/ct2<14。

28、本实用新型基于六片透镜的超薄的光学成像镜头进行设计,在实现光学成像镜头更薄的设计同时提高了敏感位置透镜的组立稳定性。通过限定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为负值,且满足1.2<l/r2+d0s/f<1.5、7<d1s/ct1+d1m/ct2<14,可以对镜筒的最大高度、光学成像镜头有效焦距进行限定,缩短光学成像镜头的尺寸,且针对超薄镜头由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弯曲程度以及厚度相对较大因而使得第一透镜较为敏感,通过本方案的设计,可以合理控制第一透镜的弯曲程度不至于过大,同时控制了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在整个光学成像镜头中的厚度占比,有助于实现超薄的设计需求的同时降低透镜的敏感性,同时对第一间隔元件的内径进行合理限定,使其在满足超薄镜头的需求、具有较大的通光量的情况下,控制第一间隔元件的内径不至于过大,降低其翘曲变形等风险,有助于提高第一透镜的组立稳定性及成像性能,降低该位置对光学成像镜头整体组立稳定性的影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