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路由选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4803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纤路由选择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管理系统,具体地涉及光纤分路阵列组件用的光纤路由选择装置,以在光纤通信网络的节点中结合起来。
在英国,通信网络包括干线网络,这种网络基本上完全由光纤组成,而市内存取网络则基本上完全由铜线对组成。在至用户途中有两处提供了铜线存取网络的柔性;首先,在街边箱子服务量高达600线;其次在分配点服务量约10-15线。总计起来,该网络约有250,000公里的地下管道,83,000个箱子,3.1兆的分配点和3.7兆的操作孔和连接盒。最终期望包括存取网络在内的整个网络都由光纤组成。
最终目标是一个固定的弹性透明的供光纤存取网络用的通信基础结构,其容量可供所有可预见的服务需要。实现这种要求的一种做法是要建立起一种可全面管理的光纤网络,呈薄而大面积的覆盖板,以供全部存取布局之用,这样可发挥现有的有用的存取网络的基础结构。这种网络需要时可装配起来,从而可节省开支,因为投资的主要部分是在适时的基础上提供终端设备,而且它也能向新的或现有的客户迅速地提供额外线路,并可灵活提供或重新组合电话服务。
为保证完全可在将来使用,这种网络应是单模的光纤,在基础结构里应没有有源电子部件在频宽上的限制。因此,应考虑的只有那种能提供这种提高质量的全然透明的和完全不受限制的无源光学网络(PON)。
最常见的无源光学网络是单工单星形的,对于每一发送和接收通路,它以点对点的光纤从交换机前端(HE)至客户网络终端设备(NTE)。这种网络设计全世界都曾使用过,并能满足所有的存取准则。它涉及的光缆的光纤数极大,且在HE和NTE处要为每个客户提供特殊的电光设施。其所导致的主要成本只有在商业用户数大时才认为是合算的,且这样的用户一般也要求路由选择的保密性,这还会增加成本。
随着光的分路器和波长平坦器件的出现使PON的原理得以再深入一步。这些无源元件使功率可从一单一发送器发送给几个客户之间分配,从而可降低和共享投资。1987年,BT展示无源光学网络(TPON)上电话系统中的分路器技术,它有128分路,并用时分多路传输(TDM)在20Mb/s下工作。这种组合使基本速率综合业务数字网络(ISDN)可以提供给所有的用户。实际上,由于设备的成本高,现有铜线网络的竞争成本上的约束在电话上对本国用户的限制正好告终于光纤。将来这也许可以改变。同时,小规模商业用户(例如只有5条线的用户)可能会打破这个障碍。
商业用户所要求的范围较宽的业务和较高的容量使20Mb/s系统的32路分路更具吸引力,BT在主教的Stortford的本地环路光场试验(LLOFT)展示了这一点。
总之,在PON体系结构基础上的分路器的使用将降低存取网络中有效地利用光纤的成本。在和点对点的光纤比较时,节约是从下列结果产生的(i)在交换处和在网络中减少了光纤数;(ii)在交换处减少了终端设备的数量;(iii)在一批用户中分担了设备的成本;(iv)提供了一种薄的分布广的廉价的光纤基础结构;以及(v)提供了一种高度灵活性,并能有及时的设备和服务设施。
此外,PON体系结构可制得适用于现有的基础结构资源(管道和其他民用工程)。
总的网络透明度将保留其对将来业务的选择,提供通信中不同波长之用,对于TPON来说,它是在1300nm的窗口中。在不同波长下发送时,可提供其他业务,例如有线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的宽带存取,或商业业务,例如高位速率数据,电视电话或电视会议。光纤的巨大的带宽潜力实际上不限制透明网络的容量。随着光学元件技术的发展,例如窄带激光、波分复用器(WDM)、光滤波器、光纤放大器和可调器件的向前发展,最终可能同时传送数以百计的各种波长。
对于保留可利用的潜力和将存取网络使用以提供许多各种业务来说,必须设计和施工出可提供程度非常高的保密性和复原能力。即使是简单的POTS,事先警告和现场维修对于限制中断是很重要的。
复原能力意味着路由选择的分离性,而地下管道和其他民用工程的现有基础结构的利用对设计原理是头等需要的,分析这个资源表明,从建立主环形布局出发,可通过在现有星形网络中馈给许多主连线点(PCP)的主光缆的链接以取得分离性。
为了从现有的星形体系结构建立环路,某些局部将具有现有的管道以允许装设链接光缆。在BT的郊区网络中,分析指出,用现有管道,可在环路上进行平均60%PCP的作业,且通过增加新的200m或更短的管道链路,可再覆盖30%。在某些情况下,会有自然的或人造的边界不能供以实际的环路,此时,在相同的管道路由中的成双光纤,即跨过河的或跨越铁路桥梁的成双光纤,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为PON布局采用的体系结构会受传送技术和适当的分路元件的可用性的影响。传输的选项是单工(二光纤通路)、双工,半双工或同向双工(单光纤通路)制。
单工工作由于每条电路需用两条光纤而增加了基础结构的复杂性。但由于没用双工耦合器而从最低的光学的插入损耗得到好处;而且还由于这种系统对于小于25dB的以分路和发送和接收通路的反射是不敏感的。双工和半双工工作各因双工耦合器而具有7dB的内插损耗代价,以双工工作的WDM代替这些工作方式,可减少2dB的损耗代价。
鉴于长期目标是要提供一种总的光纤基础结构和鉴于无源技术元件的现今状况,考虑挑选单工工作和相对低的分路水平(≤32)对于PON网络是有益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纤路由选择构件,形成有多个用以容纳各有关输入光纤的输入通道和多个用以容纳各有关输出光纤的输出通道,其中输入通道沿路由选择构件的第一边缘定位,而输出通道沿路由选择构件的第二边缘定位,而且其中的路由选择构件形成有一弯曲的导轨装置,这种导轨装置将输出光纤从输入通道导引到输出通道,使光纤的弯曲不会超过实际光纤所要求的最小的弯曲半径。
有益的是,路曲选择构件的公共边缘组成了第一和第二边缘。路由选择构件最好还包括夹持装置用以装入分路装置,将输入光纤接合到输出光纤,弯曲的导轨装置被定位以将输出光纤从分路装置导引到输出通道。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分路垫板,形成有一对用以容纳各自的输入光纤的通道,多个用以容纳各自的输出光纤和用以容纳将输入光纤接合到多个输出光纤的夹持装置。
有益的是,分路垫板一般是矩形结构,其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沿其一个边缘定位,其中垫板形成有一弯曲导轨装置,用以将输出光纤从分路装置引导到输出通道,使输出光纤的弯曲不超过实际光纤所要求的最小弯曲半径。
分路垫板最好由柔性聚合物,例如可注塑的zantoprene或聚氨酯制成。
本发明将以实例并参考附图予以详尽说明,附图中,

图1是光纤通信网络节点一侧的透视图,结合有三个各按本发明构成的分路阵列组件;图2为图1节点对侧的透视图;图3展示在一存储位置的安装在人行道盒子中的图1和2的节点透视图;图4的透视图和图3的相似,但展示的是在其工作位置的安装在人行道盒子中的节点2;图5为图1和2的节点的其中一个分路阵列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图6与图5的透视图相似,但展示组件的各部分,该各部分是在其工作位置;图7是图5和6的分路阵列组件的其中一个接头托架;图8为图7接头托架的光纤进/出部分的平面视图;图9为图5和6的分路阵列组件其中一个弯曲限制管支管的透视图;图10为图5和6分路阵列组件的其中一个耦合器阵列垫板的透视图;图11为分路阵列组件的耦合器阵列的后盖透视图;图12为形成图1和2节点部分的解开的托架平面图;图13为解开的托架部分的放大透视图;以及图14为接头托架另一种形式的可以结合到分路阵列组件的透视图。
参看附图,图1和2展示形成环形布局PON部分的节点N。该节点N包括一组三个分路阵列组件S1、S2和S3和一解开的托架T。有96根光纤的光缆C形成一在市内交换机(未示出)对中的环路(回路),并在经过节点基底1后经光缆进入部分2(见图12)。光缆然后在托架T的的普通呈椭圆形的周长轨道3转绕通过至少二次,并经部分2离开托架。这96光纤容纳在由塑料制成的12根柔性管(未示出)中,且每根管包含8根经原始涂覆的光纤。下面参看图12作详细叙述,托架包括一解开的区域B,其中的各个由切开其中一个管所形成的光纤端部被引至分路阵列组件S1、S2和S3。此时应注意,托架T存有足够长的光缆C,以致在这存储长度的中间切开其中一个管并回剥该管使其露出光纤后,原来连续的每根光纤形成两个光纤端部,其长度足使其引至分路阵列组件S1、S2和S3,并留下裸露的可存储起来作将来使用的光纤。
图3和4展示了节点N在人行道盒子F中的安装,安装前拱形的盖D被固定于节点基底1。
图5和6详细地示出其中一个分路器排列组件S1。其他两个组件S2和S3与组件S1相同。组件S1包括一组有10个接头的托架4,每个托架厚8mm。托架4由不锈钢架5支撑(见下叙述),而不锈钢架5则由顶板5a、底板5b和后板5c构成。每个接头托架4都是单电路的接头托架,亦即使用时,它有两根进入的光纤(各作为发送和接收用),和两根外出的光纤(各作发送和接收用)。三块板5a、5b和5c焊接在一起,而组件S1的顶板5a可由安装螺杆(未示出)固定于毗邻组件S2的基板5b(未在图5和6示出)。使用相同的安装螺杆将组件S1的板5a和组件S3的板5b固定到节点N的支撑装置。
支架5也支撑一输入分路阵列垫板6、一输出分路阵列垫板7和一分路阵列后盖8。在这方面,输入垫板6携带载有从交换机至用户的通信信号的光纤(见下参看图10的叙述)。这些光纤称为发送光纤。同理,输出垫板7携带的是载有由客户至交换机的通信信号的光纤。这些光纤称为接收光纤。垫板6和7由柔性聚合物制成,例如由可注塑的zantoprene或聚氨酯之类的弹性聚合物制成。后盖8由柔性聚丙烯(也是可注塑的)制成。这种固有的柔性保证在使用时垫板6和7牢牢地由后板8抵住支架后板5c。
如图7所示,接头托架4具有主体部分9和光纤进入部分10(它也构成平紧测试区)。光纤从光纤进入部分1O经通道11进入主体部分9。主体部分9呈椭圆形的结构,具有椭圆形基底9a和竖立的外围壁9b。空心的心轴12设在毗邻进入通道11的基底9a上。心轴12有倒角的方形截面,其尺寸保证满足实际光纤环绕通过它的最小弯度要求,并有一光纤入口孔径12a,通过它暗色光纤供内部存储。通道13限定在心轴12和外围壁96之间,通道13还引导到通道14,通道14绕壁的内侧引导到接头夹持区15。使用时,这区15装有一接头夹持器(未示出),将两根进入光纤接合到外出光纤。方向相反的通道16从毗邻于区域15的通道14回引到通道14的部分,此部分连接毗连于心轴12的通道13。
每一接头托架4的光纤进入部分10包括三个光纤进/出部分17a、17b和17c(见图8)。发散通道18a和1 8b提供以经过各自孔径19a和19b而引导在端口17a和通道11之间的光纤,这些孔径19a和19b构成称为“夹紧孔径”,并提供容易到达有关光纤的入口,以测量沿其通过的光线,并因而确定接口的质量。这些夹紧孔径和有关的光线测量设备在我们的国际专利申请WO93/00600的说明书中加以说明。
还提供有相同的发散通道20a和20b,以经过各自的夹紧孔径21a和21b而引导在端口17c和通道11之间的光纤。单通道供引导端口17b和通道11之间的光纤。通道22没有供以夹紧孔径。
每个接头托架4都供有一批固位接片23,将光纤固定在不同的通道11、13、14、16、18a、18b、22a、22b和22。其中一个接片(以参考号23a表示)一般呈V形,它从远离心轴12的外围壁9b的弯曲端部在约一半路途上从上面横跨壁部分和心轴之间的基底9a的那部分延伸。
每个托架借助于皮带24和与托架其余部分整体模制的固定环25而枢轴地安装在分路阵列的后盖8上。每个托架4的皮带有两个由铰链24c接合一起的臂24a和24b。其固定环25摩擦适配在形成于后盖8(见图11)的槽26里。使用时,一棒状物(未示出)穿过所有的固定环25和通过在顶部和基板5a和5b中的孔径(未示出)。这样,就可将接头托架4由其后板5c固定,但每一托架又可在组套中转动离开其它托架,以提供到达其夹紧孔径19a、19b、21a和21b的入口。在这种情况下,臂24a和24b一般采取直线式结构(这和托架在组套中时取V形结构相反)。旋转出的托架4的固定环25由固定棒固定其位置,而托架的旋转运动在皮带的两壁24a攻24b伸直时受限于皮带24。在全部转出位置(第一工作位置)中,露出了托架4的光纤进入部分10。
每个分路阵列组件S1、S2和S3在光缆的切管中与八根光纤的二根光纤(四个光纤端部)有关。来自切管的其余两根光纤(四个光纤端部)藏在解开的托架T中,参见参考图13的说明。由于光缆C是环状,通信信号可在围绕环的两个方向上进/出交换机。为简单计,其中一个方向定为主方向,另一方向为备用方向。事实上,只有主光纤将用于正常的信号传输,而备用光纤只用于主光纤的突发事故中。
两个伴有如分路阵列组件S1的主光纤端部从解开的托架T通过到该组件的最低接头托架4,光纤端部支在弯曲限制管27a并由后者保护(见图6)。这种弯曲限制管27a是一种专利产品,它由聚丙烯的环形管材制成,虽说是柔性的,但也不能随便弯曲超过实际光纤所需的最小弯曲半径。弯曲限制管27a终止于最低接头托架4的端口17a,其两个光纤端部就经过通道18a和18b、夹紧孔径19a和19b及通道11而被引进主体部分9。这些光纤端部然后被接合到一对与垫板6和7有关的光纤的端部(见下说明)。然后将两接头定位在接头夹持器上,后者然后安装在区域15中。然后将引导到接头的四根光纤储存在托架4的主体部分9,其中两根(例如来自解开的托架4的两根)在通道14中离接头引出,另两根通过通道13和反向通道16离接头引出。每根光纤的长度通过将这些光纤绕心轴12一或多次并在V形接片23a之下经过而存储在托架4的主体部分9中。光纤的原本弹性能确保光纤环路向外膨胀成有不同直径的匝数的结构。在组件的使用寿命期间存储光纤的措施可使每个接头进行至少十次重新接合。
与垫板6和7有关的两根光纤经通道11离开托架4的主体部分,然后经夹紧窗口21a和21b及通道20a和21b而引导至进口部分10的端口17c。接着再将这些光纤引到弯曲限制管27(见图6)里的垫板6和7。这些主要输入的光纤之一终止于输入垫板6上,在这里(见下面参看图10的说明)由分路装置将其连接到八根输出光纤。同理,这些主要输入光纤的其他光纤终止于输出垫板7上,在这里由分路装置将其连接到八根输出光纤。
与分,路排列组件S1有关的两个光纤端部从解开的托架T通到该组件的第二最低接头托架4。这里的两根光纤端部接合到两根回头引到垫板6和7的光纤,因此称为备用输入光纤,每一根备用输入光纤由分路装置连接到相同的八根输出光纤作为相应的主输入光纤,光纤在这个第二最低接头托架4上的安排和最低的接头托架上的一样。同理,光纤也在弯曲限制管27a和27c中进入和离开接头托架4。
其余八个在图5和6的组件S1中的接头托架是客户接头托架。由于这些客户接头托架4的每一个的光纤安排是一样的,故只对其中一个托架作详细叙述。因此,来自每块垫板6和7的输出光纤之一(即一发送光纤和一接收光纤)在弯曲限制管27c里被引导到一已知客户接头托架4的端口17c。这两根光纤经通道20a和20b、夹紧窗口21a和21b以及通道11而引入托架4的主体部分9。使用时,这些光纤被接合到与已知客户有关的四纤维吹制光纤(four-fibre blown fibre)的两根光纤上。这种单元装置在单管中具有四根光纤,该管由众所周知的光纤吹制技术(fibre blowing technique)(见EP108590)进入客户和节点N之间。客户的吹制光纤单元装置引入在弯曲限制管27a里的接头托架4的端口17a。吹制光纤涂层在离端口17a的四根光纤的“下游”被剥去。
该单元装置里的两根光纤(它们从垫板6主7被接合到发送和接收光纤,故称为实际光纤,live fibres)经通道18a和18b,夹紧孔径19a和19b以及通道11进入主体部分9。另两根光纤(不立即使用的备用光纤)则经通道22和11进入接头托架4的主体部分9。所有四根光纤然后在通道13里绕过心轴12,并在沿通道14和16通过后回到心轴。备用(暗色)的两根客户光纤通过孔径12a并存储在心轴12里。两根实际光纤转绕心轴12,并从垫板6和7接合到发送和接收光纤,接头藏在位于区域15中的接头夹持器中。如同两个最低接头托架4一样,每根被接合的光纤具有存储用的长度(以便在组件的使用寿命期间,可作十次重新接合),这些光纤长度同样也通过将光纤绕心轴12并在V形接片23下循环一或多次来存储的。
为了在一已知接头托架4里接入接头,在将该托架拉出组套足够远以接入接头前,需要将固定保持环25的棒移开适当的位置。在此位置(第二工作位置),托架4由其弯曲限制管保持在适当位置。
两根藏在已知接头托架4心轴12里的备用的客户光纤,在客户的两根实际光纤有故障时可以将其置换。但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可给客户提供附加的线路或业务(在这方面,应注意,使用客户屋内装置(CPE)的电子设备,例如在交换机处连接到光线路终端(OLT)的光网络单元(ONU),每一光纤对可提供高达32条线路。每对光纤也可以提供兆通量(Megastream)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两根备用光纤移离其在心轴里的存储位置,并经通道13和11引到托架4的光纤进入部分10。然后离开托架4,经无孔径通道22和端口17b,进入弯曲限制管27b(见图6)。通过后盖板8将管27b送到另一个接头托架一一般是节点N的另一个组件S2或S3的接头托架。管27b终止于该托架4的端口17a,而两根光纤经通道18a和18b、孔径19a和19b以及通道11而引入主体部分9。这里,它们被接合至两根“交换”光纤,并以和上述为其他接头托架所说明的相同方式,将光纤的所有备用长度存储起来。在这方面,“交换”光纤既可以是来自解开的托架T的第二对光纤(直接交换光纤),也可以是来自垫板6和7的一对输出光纤(间接交换光纤)。
每个托架4的弯曲限制管27a、27b和27c都配有各自的支撑支管M(见图6和9)。每个支管M以滑动磨擦适配在框架的后板5c的凸缘部分(未示出),并配有一开口孔径28a以支撑有关的弯曲限制管27a。并还配有一对封闭的孔径28b和28c以分别支撑有关的弯曲限制管27b(如果有一个这样的管)和有关的弯曲限制管27c。支管M由充以氖的注塑制成图10展示组件S1的输入垫板6。该组件的输出垫板7结构和输入垫板一样,这里不作详述。垫板6包括一输入缝隙29用以容纳主输入光纤,以及一输入缝隙30用以容纳备用的输入光纤。这两个缝隙通到孔径31,后者装着2×2熔凝耦合器(fused coupler)(未示出)。两根输出光纤从这熔凝耦合器经一弯曲通道32绕到心轴33。心轴33的半径为30mm,因而满足实际光纤用的最小弯曲要求。每个熔凝耦合器输出光纤接合到各自的1×4平面型耦合器(分路器)的输入光纤。两个接头存于凹槽35b中。
两个平面耦合器(未示出)收藏在毗邻于孔径31的孔径34中。两根光纤经垫板6的凹槽部分35的弯曲端壁35a并经各自的弯曲缝隙36而通到其平面耦合器。两个平面耦合器的八根输出光纤经缝隙37绕过心轴33。这些光纤然后经各自的输出缝隙28(它成扇状散开在凹槽部分35)和邻近升起的部分(它限定弯曲端壁35a)而离开垫板6。
因而垫板6形成一2×8分路器供发送光纤用,其输入光纤之一为主发送输入光纤,其他为备用发送输入光纤。如上所述,只有主光纤用于正常工作,因此垫板6起作1×8分路器。然而,主光纤路线如出现问题,垫板6仍将起1×8分路器的作用,而以备用接收光纤作为其输入光纤。
同理,垫板7构成2×8分路器供接收光纤用。
图11极其详细地展示了组件S1的分路阵列后盖8。后盖8形成有一对纵向延伸的沟槽8a与远离沟槽26的一端毗邻。这些沟槽8a减少后盖在这端区的厚度,故加强了后盖的柔性,从而保证在使用时后盖牢牢地使垫板6和7固定顶住框架的后板5c。这方面应注意的是,后盖8的这一端区形成有倒L形凸缘,可被支管M上形成的沟槽28d卡住,以将后板固定到框架5上,使垫板6和7牢牢夹在其间。
后盖8的外表面也配备有多个纵向延伸的肋条8c,各肋条的基部形成有多个孔径8d。这些孔径8d向右延伸穿过后盖8到其内表面,并构成连接光缆带的呈阵列的连接点,这些光缆带用以将弯曲限制管27a、27b和27c连接到组件S。
图12详细展示了解开的托架T。如上所述,两环形的光缆在光缆经进入部分2走出解开的托架T之前收藏于轨道3,且光缆的管之一在其存储长度的中间切开。切开的光纤之一形成图5和6所示的分路阵列组件的主光纤,而其他则形成该组件的备用光纤。其余光纤可以是节点N的其他分路阵列组件S2和S3的主光纤和备用光纤,或者可以在远离光缆进口部分2的托架T的该端处围绕心轴39存储起来。心轴39具有倒角的矩形截面,其尺寸定得使绕卷起的光纤不会超过最小弯曲半径的要求。
托架T的解开区B形成有多个弯曲竖起的指形40,其毗邻的各对指形限定十六根光纤馈进通道41。两根光纤端部构成与组件S1最低接头托架4有关的主光纤通过第一通道41(即通过最靠近进口部分2的通道)馈入,同理,两根光纤端部构成与第二低接头托架4有关的备用光纤通过第二通道41馈入。(因有十六条通道41,解开的托架T可以处理十六对光纤端部,亦即处理来自两根切管的有的光纤)。两根光纤然后进入与组件S1的最低接头托架4有关的弯曲限制管27a。这管27a穿过在解开区B的升高部分43中的孔径42,并由与其他孔径有关的连接条(未示出)系在适当位置。
TPON一种最佳形式包括32路分路,即来自交换机的每根光纤经由一或更多的分路(柔性)点例如上述的节点N提供32户真正的客户服务。因节点N限定8路分路,可用之作为主分路点,这时离开节点的每一“客户”光纤引到有关的次分路点。每一个次分路点类似于节点N,但每一进入光纤将分为四路而不是八路。因来自主节点的出外光纤不直接走入客户,上述所用的所谓“客户接头托架”和“客户光纤”应指与真实的客户或下流分路点有关的接头托架和光纤。当然,在最佳的TPON32路分路形式中,节点N也可以是次节点。在这种情况下,会有四个节点N,每一节点服务八个实际客户,四个次节点可经由4路分路主节点服务。这里再次说明主节点类似于节点N,但每一进入(交换)光纤应分四路而不是八路。
显然,上述分路阵列组件的类型之所以极其灵活是在于其可易以适合不同的要求。具体地说,通过改变所用的接头托架的数目和分路阵列垫板6和7的尺寸和形式,它就可以适用于任何一种分路比例。此外,通过将几个分路阵列组件共同置放在一节点中,来自多个交换光纤的分路作用可在任一给定点完成,如果需要,可在每个组件中使用不同的分路比例。
上述组件的主要优点在于,分路器和有关的光纤都可由工厂装入。因此,熔凝和平面型耦合器及其有关光纤可在垫板6和7上制造和置放,且有关的光纤可在弯曲跟制管里引到接头托架4,所有这些都可在工厂完成。组件在投入运用时,装配工只需切断光缆c的一或多个管,将主光纤和备用光纤馈至组件的两个最低接头托架4,将多余的已切断的光纤端部藏入解开的托架T,将主光纤和备用光纤端部接合到已存在于两个接头托架的主和备用输入光纤,并将“客户”光纤接合到已另外的接头托架4中存储的光纤上。这样,必须在现场进行的熟巧工作量就可以减到最少。具体地说,装配工无需为了分路而进行任何复杂的接合工作。此外,弯曲限制管确保在其中引导的光纤绝不会超过实际光纤最小弯曲要求,即使接头托架旋转出了其组套之外的两个工作位置的任一位置。这就保证了弯曲限制管所携带的实际光纤的传送性能。
上述的组件也适用于支线连接。此时,无需进行分路工作。故组件不包括垫板6和7。在第一种支线连接类型中,光纤缆C的所有十二根管都要切开,从而形成十二个主光纤管端和十二个备用光纤管端。在特殊的(单元件)接头托架45中(如下面参看图14的说明),其中6个主光纤管端的光纤将放接合到其中6个备用光纤管端的光纤。其余6个光纤管端的光纤在24个接头托架4中被接合到“客户”光纤。同理,其余六个备用光纤管端的光纤被接合到24个接头托架4中的48根“客户”光纤。因此,在弯曲限制管中两光纤从解开的托架(未示出)馈送至48个接头托架4的每一个,此处,它们以和上述参考图5和6的说明相同的方式被接合到“客户”光纤。
各自的主光纤管端和各自的备用光纤管端从解开的托架馈送到每一个接头托架45(见图14),每一个管端都在各自的弯曲限制管中(未示出,但与弯曲限制管27a、27b和27c相似)。每个托架45具有一主体部分46和一管进入部分47。主体部分46是椭圆形结构,具有椭圆形基底46a和竖立的外围壁46b。光纤进线是由管进入部分经通道48进入主体部分46。在主体部分46设有通道49,50,51和52,以将主光纤和备用光纤两者引导到一对接头夹持区53。通道51是方向相反的通道,可使主光纤和备用光纤从相反方向到达每个接头夹持区53。
每个接合托架45也设有一批在49-52不同通道中夹持光纤用的光纤固定接片54。
每个接头托架45的管进入部分47包括两个管进/出端口55a和55b。设置通道56a和56b以引出端口55a和55b以及通道48之间的光纤。
接头托架备有皮带57和固定环58(与托架4的皮带24和固定环25相似)。皮带57使托架45可转出托架的组套以进线到管进入部分47。
使用时,主光纤管端被引出到各个接头托架45的端口55a,而备用光纤管端则被引出到每个接头托架45的端口55b。在每个管进入部分47,将管切开以露出光纤。然后将光纤馈入托架的主体部分46,并在这里接合。每个托架45中的八个接头于是被定位,每一对接头夹持器有四个接头,然后将接头夹持器安装在区域53中。引出到接头的光纤然后被藏在托架45的主体部分46中。每根光纤的一段长度由将这些光纤绕竖立心轴59通过一或更多次并在接片54下通过而藏进有关托架45的主体部分46中。光纤原本的弹性将保证光纤环向外延伸而具有不同直径圈数的结构。存储光纤的措施可在组件的寿命期间进行重新接合。
在上述支管连接的改型中,只切开其中六根管,这些管中的光纤被接合到上述48个接头托架4中的“客户”光纤。其余六根未切开的管环绕解开的托架。或者,不使用48个接头托架4,也可用六个接头托架45。然而这种另一做法只能用在将来使用时不需要接入支管连接的场合。
显然,对于任何一种类型的支管连接都可以改变形成支管的光纤数目。例如,支管可从一根被切开管的光纤形成。这时,支管包含16根光纤(来自单个切管的八根主光纤的八根备用光纤)以及88根光纤(来自其余十一个管一已切开的和接合的或者未切开的和卷绕的)将继续在环上通过。
权利要求
1.一种光纤路由选择构件,形成有多个用以容纳各自的输入光纤的输入通道,和形成有多个用以容纳各自输出光纤的输出通道,其特征在于,输入通道沿路由选择构件的第一边缘定位,而输出通道沿路由选择构件的第二边缘定位,该路由选择构件形成有一弯曲导轨,用以将输出光纤由输入通道引导到输出通道,使光纤弯曲不超过供实际光纤用的所需最小弯曲半径。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路由选择构件,其特征在于,路由选择构件的公共边缘构成所述第一和第二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路由选择构件,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夹持装置,用以容纳分路装置,将输入光纤接合到输出光纤,该弯曲导轨装置的定位能使输出光纤从分路装置引导到输出通道。
4.一种分路垫板,形成有一对通道,用以容纳各自的输入光纤;多个通道,用以容纳各自的输出光纤;以及夹持装置,用以容纳将输入光纤接合到多个输出光纤的分路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分路垫板,其特征在于,分路垫板一般呈矩形结构,其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沿其一个边缘定位,该垫板形成有一弯曲导轨,用以将输出光纤从分路装置引导到输出通道,使输出光纤受到的弯曲不超过实际光纤所要求的最小弯曲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的分路垫板,其特征在于,该分路垫板是由例如可注塑的zantoprene或聚氨酯的柔性聚合物制成的。
全文摘要
一种分路垫板(6),形成有一对通道(29,30),用以容纳各自的输入光纤;多个通道(38),用以容纳各自的输出光纤。该垫板(6)也设有夹持装置(31,34,35b)用以容纳将输入光纤接合到输出光纤的分路装置。
文档编号G02B6/00GK1130426SQ94193280
公开日1996年9月4日 申请日期1994年9月8日 优先权日1993年9月10日
发明者P·L·J·弗罗斯特, J·克里, P·杰索, S·C·T·本顿 申请人:英国电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