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总成和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7819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处理总成和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处理总成和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
这里,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利用电子摄影图象形成处理而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象。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的例子包括电子摄影复印机、电子摄影打印机(激光束打印机、LED打印机等)、传真机和文字处理机等等。
处理总成包含构成一体的电子摄影感光部件和充电装置、显影装置或清洁装置,并且是相对于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可拆下的。它可整体地包含电子摄影感光部件和充电装置、显影装置和清洁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作为另一个例子,它可包含电子摄影感光部件和至少显影装置。
在采用电子摄影图象形成处理的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中,采用了处理总成—它包含电子摄影感光部件和可作用在所述电子摄影感光部件上的处理装置,且它作为一个单元而能够以可拆下的方式安装到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上(处理总成式)。对于这种处理总成式,对设备的维护可由用户有效地进行,而不用依赖服务人员。因此,处理总成式现在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中。
用于处理总成式感光部件的驱动系统是在美国专利第4,829,335和5,023,660号中公布的。美国专利第4,829,335公布了用于使感光部件沿着轴线定位的结构。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总成和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其中电子摄影感光鼓在图象形成操作期间沿着纵向方向的定位精度得到了改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总成和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其中电子摄影感光鼓在驱动力传递期间被拉向设备的主组件内侧,从而使电子摄影感光鼓相对于主组件的定位精度和图象质量得到了改善。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总成和一种图象形成设备,其中当处理总成被安装到设备的主组件上时,一个棱形体形式的突出部与一个多边形孔相啮合,且随后该孔进行转动从而使突出部被拉入所述孔中,从而使电子摄影感光鼓的一个沿着纵方向的端部部分与主组件的调节部件相邻接,从而使电子摄影感光鼓沿着纵向方向相对于设备的主组件得到正确的定位。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所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


图1是一种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的纵向截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设备的外部立体图。
图3是一个处理总成的横截面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处理总成从右上方向看的外部立体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处理总成的右视图。
图6是图3所示的处理总成的左视图。
图7是图3所示的处理总成从左上方向看的外部立体图。
图8是图3所示的处理总成从左下方向看的外部立体图。
图9是图1所示的设备主组件的处理总成容纳部分的外部立体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设备的主组件的处理总成容纳部分的外部立体图。
图11是感光鼓和用于驱动感光鼓的驱动装置的纵向截面图。
图12的清洁单元的立体图。
图13是图象显影单元的立体图。
图14是图象显影单元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图象显影腔框的齿轮保持框部分以及驱动图象显影单元的齿轮的部分分解立体图,该图描述了这些部分的后部。
图16是包括调色剂腔框和图象显影腔框的图象显影单元的侧视图。
图17是图15中显示的齿轮保持框部分从图象显影单元的内部看的平面图。
图18是图象显影辊轴承盒的立体图。
图19是图象显影腔框的立体图。
图20是调色剂腔框的立体图。
图21是调色剂腔框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1显示的调色剂封闭部分的纵向截面图。
图23是支撑感光鼓充电辊的结构的纵向截面图。
图24是图1显示的设备的主组件的驱动系统的示意截面图。
图25是提供在设备主组件侧上的耦合和设置在处理总成侧上的耦合的立体图。
图26是设置在设备主组件侧上的耦合和设置在处理总成侧上的耦合的立体图。
图27是连接设备主组件的盖和设备主组件的耦合部分的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28是当设备主组件中的处理总成正在被驱动时刻有凹槽的耦合转轴与其附近部分的正视图。
图29是当设备主组件中的处理总成正在被驱动使刻有凹槽的耦合转轴及其相邻部分的正视图。
图30是设备主组件中的处理总成及其相邻部分纵向视图,描述了当处理总成被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中或从设备主组件拆下时电触头之间的关系。
图31是压缩螺旋弹簧及其基座的侧视图。
图32是鼓腔框和图象显影腔框之间的接合的纵向截面图。
图33是处理总成的纵向端部的立体图,描述了感光鼓是如何被装到清洁腔框中的。
图34是鼓轴承部分的纵向截面图。
图35是鼓轴承部分的侧视图,描述了其轮廓。
图36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鼓轴承部分的分解截面图。
图37是鼓轴承部分的分解示意图。
图38是处理总成的平面图,描述了总成中产生的各种推拉力的方向与幅度之间的关系。
图39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调色剂腔框的开口及其相邻部分的立体图。
图40是示意顶视平面图,显示了感光鼓、总成框、总成安装部分与一个耦合部分沿着纵向方向的关系。
图41是示意顶视平面图,显示了感光鼓、总成框、总成安装部分与一个耦合部分沿着纵向方向的关系。
图42是示意顶视平面图,显示了感光鼓、总成框、总成安装部分与一个耦合部分沿着纵向方向的关系。
图43是示意顶视平面图,显示了感光鼓、总成框、总成安装部分与一个耦合部分沿着纵向方向的关系。
图44是示意顶视平面图,显示了感光鼓、总成框、总成安装部分与一个耦合部分沿着纵向方向的关系。
图45是示意顶视平面图,显示了感光鼓、总成框、总成安装部分与一个耦合部分沿着纵向方向的关系。
图46是示意顶视平面图,显示了感光鼓、总成框、总成安装部分与一个耦合部分沿着纵向方向的关系。
图47是示意顶视平面图,显示了感光鼓、总成框、总成安装部分与一个耦合部分沿着纵向方向的关系。
图48是示意顶视平面图,显示了感光鼓、总成框、总成安装部分与一个耦合部分沿着纵向方向的关系。
图49是示意顶视平面图,显示了感光鼓、总成框、总成安装部分与一个耦合部分沿着纵向方向的关系。
图50是部分横截面侧视图,显示了相对于设备的主组件的负耦合转轴的支撑。
图51是用于驱动一个负耦合转轴的转动部件的侧视图。
图52是用于驱动一个负耦合转轴的转动部件的侧视图。
图53(a)显示了一个耦合部分的啮合状态。
图53(b)显示了一个耦合部分的啮合状态。
以下将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在以下的描述中,处理总成B的“宽度”方向指的是处理总成B安装到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中或从该主组件中拆下时所沿着的方向,且该方向与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相一致。处理总成B的“长度”方向指的是与处理总成B装入主组件14或从主组件14拆下时所沿着的方向相交(基本上垂直)的方向。它与记录介质的表面相平行,并与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相交(基本上垂直)。另外,“左”和“右”指的是从上方看相对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左或右。
图1是体现了本发明的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激光束打印机),并描述了其总体结构;图2是其外部立体图;且图3-8是体现本发明的处理总成的视图。更具体地说,图3是处理总成的横截面图;图4是处理总成的外部立体图;图5是处理总成的右侧视图;图6是处理总成的左视图;图7是从左上方看的处理总成立体图;且图8是从左下方看的处理总成立体图。在以下描述中,处理总成B的“顶”表面指的是当处理总成B处于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14中时向上的表面,且“底”表面指的是向下的表面。
(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A和处理总成B)首先,参见图1和2,描述作为体现了本发明的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的激光束打印机A。图3是体现了本发明的一个处理总成的横截面图。
参见图1,激光束打印机A是借助电子摄影图象形成处理而在记录介质(例如记录纸、OHP片、以及织物)上形成图象的设备。它在鼓形的电子摄影感光鼓(以下称为感光鼓)上形成一个调色剂图象。更具体地说,感光鼓利用充电装置而得到充电,且受到目标图象的图象数据调制的激光束被从一个光学装置投射到感光鼓的充电的周边表面上,在其上根据图象数据而形成了一个潜象。该潜象由显影装置显影成调色剂图象。同时置于一个纸供给盒3a中的记录介质2,与调色剂形成同步地,被拾取辊3b、输送辊对3c和3d、以及对准辊对3e所倒转和输送。随后,电压被加到作为转移形成在处理总成B的感光鼓7上的调色剂图象的装置的图象转移辊4上,从而把调色剂图象转移到记录介质2上。随后,其上已经转移有调色剂图象的记录介质2被导向输送器3f输送到定影装置5。定影装置5具有驱动辊5c和包含加热器5a的定影辊5b,并在记录介质2通过定影装置5时将热量和压力加到记录介质2上,从而使已经转移到记录介质2上的图象定影到记录介质2上。随后,记录介质2被进一步传送,并通过一个倒转通路3j而被排放辊对3q、3h和3i排放到一个发送托盘6中。发送托盘6位于图象形成设备A的主组件14的顶部。应该注意的是,一个可枢轴转动的活板3k可以与排放辊对2m相协调地操作,从而使记录介质2在不通过倒转通路3j的情况下得到排放。拾取辊3b、输送辊对3c和3d、对准辊对3e、导向输送器3f、排放辊对3q、3h和3i、以及排放辊对3m构成了输送装置3。
参见图3-8,在处理总成B中,另一方面,带有感光层7e(图11)的感光鼓7被转动,以通过把电压加到作为感光鼓充电装置的充电辊8上而对其表面进行均匀充电。随后,受到图象数据调制的激光束从光学系统1通过一个曝光开口1e而投射到感光鼓7上,从而在感光鼓7上形成一个潜象。如此形成的潜象借助调色剂和显影装置9而得到显影。更具体地说,充电辊8被设置在与感光鼓7相接触的状态,以对感光鼓7进行充电。它借助感光鼓7的转动而得到转动。显影装置9为感光鼓7的周边表面区域(所要显影的区域)提供了调色剂,从而使形成在感光鼓7上的潜象得到显影。光学系统1包括一个激光二极管1a、一个多棱镜1b、一个透镜1c、以及一个偏转镜1d。
在显影装置9中,包含在调色剂容器11A中的调色剂,通过调色剂供给部件9b的转动,而被输送到一个显影辊9c。显影辊9C包含一个静止的磁铁。它也被转动,从而在显影辊9c的周边表面上形成了具有摩擦电荷的一层调色剂。感光鼓7的图象显影区域被提供了来自该调色剂层的调色剂,这些调色剂以反映潜象的方式被转移到感光鼓7的周边表面上,从而使潜象成为可见的调色剂图象。显影片9d是这样的一个片—即它调节附着在显影辊9c的周边表面上的调色剂量并给调色剂充以摩擦电荷。与显影辊9c相邻地,调色剂搅动部件9c被转动设置,以循环搅动图象显影腔中的调色剂。
在形成在感光鼓7上的调色剂图象,通过把极性与调色剂图象的电压相反的电压加到图象转移辊4上,而被转移到记录介质2上之后,借助清洁装置10除去感光鼓7上的残留调色剂。清洁装置10包括与感光鼓7相接触地设置的弹性清洁刮片10a,且残余在感光鼓7上的调色剂通过弹性清洁刮片10a刮掉并被收集到一个废调色剂收集器10b中。
处理总成B是以如下方式形成的。首先,使一个调色剂腔框11—它包括用于存储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调色剂存储部分)11A—与一个容纳诸如图象显影辊9c的图象显影装置9的图象显影腔框12相接合,然后,把其中装有感光鼓7、诸如清洁刮片10a的清洁装置10、以及充电辊8的清洁腔框13与前两个框11和12相接合,以完成处理总成B。如此形成的处理总成B被以可拆下的方式安装在图象形成设备A的主组件14中。
处理总成B带有一个曝光开口—通过它受到图象数据调制的光束投射到感光鼓7上,并带有一个转移开口13n—通过它感光鼓7与记录介质2相对。曝光开口1e是清洁腔框11的一部分,且转移开口13n位于图象显影腔框12与清洁腔框13之间。
以下描述本实施例中处理总成B的外壳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处理总成是以如下方式形成的。首先使调色剂腔框11与图象显影腔框12相接合,然后使清洁腔框13与前两个框11和12相转动接合,以完成该外壳。在此外壳中,前述的感光鼓7、充电辊8、显影装置9、清洁装置10等都得到安装,以完成处理总成B。如此形成的处理总成B被以可拆下的方式安装到设置在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14中的总成容纳装置中。
(处理总成B的外壳结构)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处理总成B的外壳是通过接合调色剂腔框11、图象显影腔框12、以及清洁腔框13而形成的。下面描述如此形成的外壳的结构。
参见图3和20,在调色剂腔框11中,调色剂供给部件9b被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图象显影腔框12中,装有图象显影辊9c和显影片9d,且与显影辊9c相邻地,搅动部件9c被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以循环搅动图象显影腔中的调色剂。参见图3和19,在图象显影腔框12中,装有沿着显影辊9c基本上与显影辊9c相平行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杆状天线9h。以上述方式安装的调色剂腔框11和图象显影腔框12被焊接在一起(在此实施例中是借助超声波)以形成一个第二框—它构成了一个图象显影单元D(图13)处理总成B的该图象显影单元带有一个鼓快门组件18,它覆盖感光鼓7以在处理总成B被从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14拆下时或之后防止感光鼓7曝光过长的时间或与外来物体相接触。
参见图6,鼓快门组件18具有一个快门盖18a—它覆盖或暴露图3中所示的转移开口13n,并包括联结部件18b和18c—它们支撑快门盖18。在相对于记录介质2被传送的方向的上游侧,右侧联结部件18c的一端被装入到如图4和5所示的显影装置齿轮支座40的一个孔40g中,且联结部件18c的左侧的一端被装入调色剂腔框11的底部11b的一个凸起部11h中。联结部件18的左和右侧的其他端,在相对于记录介质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与快门盖18a的相应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相连。联结部件18c是用金属杆制成的。实际上,左和右联结部件18c通过快门盖18a而相连;换言之,左和右联结部件18c是单件的联结部件18c的左和右端部。联结部件18b只设置在快门盖18a沿着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联结部件18b的一端在联结部件18c与快门盖18a相连的位置相对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与快门盖18a相连,且联结部件18b的另一端被装在图象显影腔框12的一个榫钉12d的周围。联结部件18b是用合成树脂制成的。
长度不同的联结部件18b和18c形成了与快门盖18a和调色剂腔框11相连接的四件联结结构。当处理总成B被插入图象形成设备时,联结部件18c从处理总成B伸出的部分18c1与设置在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14的总成容纳空间S的横向壁上的静止接触部件(未显示)相接触,并致动了鼓快门组件18以使快门盖18a打开。
由快门盖18a和联结部件18b和18c构成的鼓快门组件18上加有来自一个未显示的、装在榫钉12d周围的张力螺旋弹簧的压力。该弹簧的一端固定在联结部件18b上,且另一端固定在图象显影腔框12上,从而产生沿着使快门盖18a覆盖转移开口13n的方向的压力。
再参见图3和12,清洁装置框13与感光鼓7、充电辊8和清洁装置10的各种部件装在一起,以形成作为清洁单元C的一个首先框(图12)。
随后,上述图象显影单元D和清洁单元C借助接合部件22,以彼此枢轴转动的方式,被接合在一起,以完成处理总成B。更具体地说,参见图13,图象显影腔框12的两个沿着长度方向(显影辊9c的轴向方向)的端部都带有臂部分19—该部分带有与显影辊9c平行的圆孔20。另一方面,在清洁腔框(图12)的各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上提供有用于容纳臂部分19的凹槽部分21。臂部分19被插入到这种凹槽部分21中,且接合部件22被压入到清洁腔框13的该安装孔13e中,通过臂部分19的端部的孔20,并进一步压入到一个分隔壁13t的孔13e中,从而使图象显影单元D和清洁单元C相接合而相对于彼此绕着接合部件22枢轴转动。在图象显影单元D和清洁单元C的接合中,在这两个单元之间设置了一个压缩型螺旋弹簧22a,其中该螺旋弹簧的一端被装在一个未显示的、从臂部分19的基部直立起的榫钉周围,且另一个端部被压在清洁腔框13的凹槽部分21的顶壁上。其结果,图象显影腔框12被压下,从而可靠地保持显影辊9c被向下压向感光鼓7。更具体地说,参见图13,直径大于显影辊9c的直径的一个辊9i被连接到显影辊9c的各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且该辊9i被压在感光鼓7上,以保持感光鼓7与显影辊9c之间的一个预定间隙(大约300μm)。清洁腔框13的凹槽部分21的顶表面被倾斜,以使压缩式螺旋弹簧22a当图象显影单元D与清洁单元C相结合时被逐渐地压缩。即,图象显影单元D和清洁单元C能够绕着接合部件22向着彼此作枢轴转动,其中感光鼓7的周边表面与显影辊9c的周边表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间隙)借助于压缩式螺旋弹簧22a的弹性力而得到了精确的保持。
由于压缩式螺旋弹簧22a被连接到了图象显影腔框12的臂部分19的基部,压缩式螺旋弹簧22a的弹性力对臂部分19的基部以外的部分没有影响。在其中图象显影腔框12带有用于压缩式螺旋弹簧22a的专用弹簧基座的情况下,弹簧基座的相邻部分必须得到加强,以精确地保持感光鼓7与显影辊9c之间的预定间隙。然而,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通过以上述方式设置压缩式螺旋弹簧22a,不需要对弹簧基座的相邻部分即臂部分19的基部的相邻部分进行加强,因为臂部分19的基部自身就具有较大的强度和刚性。
以下将详细地描述上述把清洁腔框13和图象显影腔框12保持在一起的结构。
(处理总成B导向装置的结构)下面描述用于当把处理总成B装入或拆下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14时对处理总成B进行导向的装置。该导向装置在图9和10中显示。图9是该导向装置的左视立体图,是从处理总成B被装入图象形成设备A的主组件14的一侧看的(从图象显影单元D侧看)(沿着箭头X的方向)。图10其右视立体图,是从同一侧看的。
参见图4、5、6和7,清洁框部分13的各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带有这样的装置—该装置当处理总成B被装入设备的主组件14或从主组件14拆下时被用作导向器。该导向装置由作为总成定位导向部件的筒形导向器13aR和13aL和作为用于当处理总成B被装入或拆下时控制处理总成B的姿态的装置的转动控制导向器13bR和13bL组成。
如图5所示,筒形导向器13aR是空心的筒形部件。转动控制导向器13bR与筒形导向器13aR成整体地形成,并从筒形导向器13aR的周边表面沿着径向伸出。筒形导向器13aR带有一个安装凸缘13aR1—它也与筒形导向器13aR成一个整体。因此,筒形导向器13aR、转动控制导向器13bR和安装凸缘13aR1构成了右侧导向装置13R-它被用穿过安装凸缘13aR1的螺孔的小螺钉固定在清洁腔框13上。借助固定在清洁腔框13上的右导向部件13R,转动控制导向器13bR在固定在图象显影腔框12上的显影装置齿轮支座40的横向壁上延伸。
参见图11,一个鼓转轴部件由包括较大直径部分7a2的鼓转轴部分7a、盘形凸缘部分29和筒导向部分13aL组成。较大直径部分7a2被装入清洁框部分13的孔13kl中。凸缘部分29与从的清洁框部分13的沿着长度方向端壁的侧壁伸出的一个定位销13c相啮合,其转动被阻止,并被用小螺钉13d固定在清洁框部分13上。筒形导向器13aR向外(向前,即与图6的页面垂直的方向)伸出。上述静止鼓转轴7a—它以转动的方式支撑着绕着感光鼓7安装的齿轮7n—从凸缘部分29向内伸出(图11)。筒形导向器13aL和鼓转轴7a是同轴的。凸缘29、筒形导向器13aL和鼓转轴7a是用诸如钢的金属材料整体制成的。
参见图6,有一个略微离开筒形导向器13aL的转动控制导向器13bL。它长而窄,基本上沿着筒形导向器13aL的径向方向延伸并也从清洁腔框13向外伸出。它与清洁腔框13形成一个整体。为了容纳该转动控制导向器13bL,凸缘29带有一个切去部分。转动控制导向器13b向外伸出的距离是这样的—即其端表面基本上与筒形导向器13aL的端表面齐平。转动控制导向器13bL在固定于图象显影腔框12上的显影辊轴承盒9v的侧壁上延伸。如从上述描述可见,左侧的导向部件13L由两个分离的部件组成金属的筒形导向器13aL和合成树脂的转动控制导向器13bL。
下面,描述一个调节接触部分13j,它是清洁腔框13的顶表面的一部分。在以下对调节接触部分13j的描述中,“顶表面”指的是当处理总成B处于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14中时向上的表面。
参见图4-7,清洁单元C的顶表面13i的两个部分13j—它们是相对于与处理总成B的插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刚好在右和左前角13p和13q旁边的部分—构成了调节接触部分13j,它调节着处理总成B被装入主组件14时处理总成B的位置和姿态。换言之,当处理总成B被装入主组件14时,调节接触部分13j与设置在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14中的固定接触部件25相接触(图9、10和30),并调节处理总成B绕筒形导向器13aR和13aL的转动。
下面描述主组件侧14上的导向装置。参见图1,当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14的盖35绕着支撑点35a沿着逆时针方向枢轴转动地打开时,主组件14的顶部被暴露,且处理总成容纳部分如图9和10所示。图象形成设备主组件14相对于处理总成B插入方向的左和右内壁,分别被提供有导向部件16L(图9)和16R(图10)—它们沿着对角线从与支点35a相对的一侧向下延伸。
如该图中所示,导向部件16L和16R包括导向部分16a和16c,和分别与导向部分16a和16c相连的定位槽16b和16d。从由箭头X表示的方向—即处理总成B的插入方向—看,导向部分16a和16c沿着对角线向下延伸。定位槽16b和16d具有半圆形的横截面—它较好地是与处理总成B的筒形导向器13aR或13aL的横截面图相匹配。在处理总成B被完全装入到设备主组件14中之后,定位槽16b和16d的半圆形横截面的中心分别与处理总成B的筒形导向器13aL和13aR的轴线相重合,因而与感光鼓7的轴线相重合。
导向部分16a和16c从处理总成B的插入或拆下方向看上去的宽度,大得足以使筒形导向器13aL和13aR以合理的余量位于其上的。因此,比筒形导向器13aL和13aR的直径窄的转动控制导向器13bL和13bR自然分别比筒形导向器13aL和13aR更松散地安装于导向部分16a和16c中,但它们的转动仍然由导向部分16a和16c控制。换言之,当处理总成B被安装时,处理总成B的角度被保持在预定的范围中。在处理总成B被安装在图象形成设备主组件14中之后,处理总成B的筒形导向器13aL和13aR与导向部件13L和13R的定位槽16b和16d相啮合,且相对于总成插入方向位于处理总成B的清洁腔框13前部的左和右调节接触部分13j分别与固定的定位部件25相接触。
处理总成B的重量分布是这样的,即当与筒形导向器13aL和13aR的轴线重合的直线是水平的时,处理总成B的图象显影单元D侧绕着该线产生出比清洁单元C侧更大的角动量。
处理总成B是以如下方式被安装到图象形成设备主组件14中的。首先,处理总成B的筒形导向器13aL和13aR,通过用一只手抓住处理总成B的凹槽部分17和肋部分11c,而分别被插入到图象形成设备主组件14中的总成容纳部分的导向部分16a和16c中,且转动控制导向器13bL和13bR也被插入导向部分16a和16c并相对于处理总成B的插入方向向着前部倾斜。然后,在筒形导向器13aL和13aR和处理总成B的转动控制导向器13bL和13bR分别沿着导向部分16a和16c的情况下,处理总成B被进一步地插入,直到筒形导向器13aL和13aR达到图象形成设备主组件14的定位槽16b和16d。此时,由于处理总成B自身的重量,筒形导向器13aL和13aR分别处于定位槽16b和16d中;处理总成B的筒形导向器13aL和13aR相对于定位槽16b和16d得到了精确的定位。在此状态下,与筒形导向器13aL和13aR的轴线相重合的直线也与感光鼓7的轴线重合,因而感光鼓7相对于图象形成设备主组件14得到了充分精确的定位。应该注意的是,感光鼓7相对于图象形成设备主组件14的最后定位是与两者之间的耦合的完成同时发生的。
在此状态下,在图象形成设备主组件14的静止定位部件25与处理总成B的调节接触部分13j之间也有一个小的间隙。此时,处理总成B被从手中释放。随后,处理总成B绕着筒形导向器13aL和13aR沿着使图象显影单元D侧降低并使清洁单元C侧升高的方向转动,直到处理总成B的调节接触部分13j与相应的静止定位部件25相接触。其结果,处理总成B相对于图象形成设备主组件14得到了精确定位。随后,绕支点35a顺时针地通过转动盖35而将其关闭。
为了从设备主组件14上拆下处理总成B,只需要以相反的顺序进行上述步骤。更具体地说,首先打开设备主组件14的盖35,并通过抓住处理总成的上述顶和底肋部分11c即手抓部分,而将处理总成B向上拉。随后,处理总成B的筒形导向器13aL和13aR在设备主组件14的定位槽16b和16d中转动。其结果,处理总成B的调节接触部分13j与相应的静止定位部件25相分离。随后,处理总成B被进一步拉出。随后,筒形导向器13aL和13aR到达定位槽16b和16d之外,并分别移到固定在设备主组件14上的导向部件16L和16R的导向部分16a和16c中。在此状态下,处理总成B被进一步拉出。随后,筒形导向器13aL和13aR和处理总成B的转动控制导向器13bL和13bR通过设备主组件14的导向部分16a和16c而沿着对角线向上滑动,而处理总成B的角度受到控制以使处理总成B能够在不与导向部分16a和16c以外的部分相接触的情况下完全移到设备主组件14之外。
参见图12,齿轮7n被围绕着感光鼓7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之一安装—该端部是与螺旋鼓齿轮7b相对的端部。当处理总成B被插入设备主组件14中时,齿轮7n与同位于设备主组件中的图象转移辊4同轴的一个齿轮(未显示)相啮合,并把使转移辊4转动的驱动力从处理总成B传递到转移辊4。
(调色剂腔框)下面参见图3、5、7、16、20和21,来描述调色剂腔框。图20是在调色剂封闭盖被焊接上之前看到的调色剂腔框的立体图,且图21是在装入了调色剂之后的调色剂腔框立体图。
参见图3,调色剂腔框11由两部分组成顶和底部分11a和11b。参见图1,顶部11a向上凸起,占据了图象形成设备主组件14中的光学系统1的左侧的空间,从而能够在不增大图象形成设备A的尺寸的情况下增大处理总成B的调色剂容量。参见图3、4和7,调色剂腔框11的顶部11a具有一个凹槽部分17—它位于顶部11a沿着长度方向的中心部分,并被用作把手。图象形成设备的操作者能够通过抓住顶部11a的凹槽部分17和底部11b向下的一侧,而抓它,从而操纵处理总成B。在底部11b的向下的表面上沿着底部11b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肋11c,用于阻止处理总成B滑出操作者的手。再参见图3,顶部11a的凸缘11a1与底部11b的边缘升高的凸缘11b1相对准,凸缘11a1被配合到底部11b的凸缘11b1的升高的边缘中,从而使调色剂腔框11的顶和底部的壁完美地与焊接表面U相符合,且随后调色剂腔框11顶和底部11a和11b通过用超声波熔化焊接肋而被焊接在一起。接合调色剂腔框11的顶和底部11a和11b的这种方法,不仅限于超声焊接。它们可以借助加热或强迫振动而得到焊接,也可以用胶粘在一起。进一步地,调色剂腔框11的底部11b除了凸缘11b1之外还带有一个阶梯部分11m—它在借助超声焊接来接合顶和底部11a和11b时使它们保持对准。阶梯部分11m位于一个开口11i的上方并基本上与凸缘11b1处于同一平面中。以下将描述阶梯部分11m的结构及其相邻部分。
在调色剂腔框11的顶和底部11a和11b被接合之前,一个调色剂供给部件9b被组装到底部11b中,且一个耦合部件11e通过如图16中显示的调色剂腔框11的侧壁的孔11e1而与调色剂供给部件9b相连。孔11e1位于底部11b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之一上,且具有孔11e1的侧板还带有其形状大体上象直角三角形的调色剂填充开口11d。调色剂填充开口11d的三角形边缘由以下部分构成一个第一边缘,它是基本上彼此垂直的两个边缘之一,并沿着调色剂腔框11的顶和底部11a和11b之间的接合部分延伸;一个第二边缘,它沿着基本上与第一边缘相垂直的方向纵向延伸;以及,第三边缘即对角边缘,它沿着底部11b的倾斜边缘延伸。换言之,调色剂填充开口11d应该尽可能地大,并位于孔11e1的旁边。随后,参见图20,调色剂腔框11带有一个开口11i—通过它调色剂从调色剂腔框11被送进图象显影腔框12,且一个封闭部分(将在后面描述)被焊接上以封闭该开口11i。随后调色剂通过调色剂填充开口11d而被充入调色剂腔框11,且随后用调色剂封闭盖11f封闭调色剂填充开口11d,从而完成调色剂单元J。调色剂封闭盖11f用聚乙烯、聚丙烯等制成,并被压入或粘到调色剂腔框11的调色剂填充开口11d上,从而使它不会掉下。随后,调色剂单元J借助超声焊接而被焊接到图象显影腔框12(将在后面描述)上,从而形成图象显影单元D。用于接合调色剂单元J和图象显影单元D的方法不仅限于超声焊接;它可以是胶粘或利用两个单元的材料的弹性的扣合。
参见图3,调色剂腔框11的底部11b的倾斜表面K具有角θ,从而使调色剂腔框11的顶部的调色剂随着底部调色剂的消耗而自然地滑下。更具体地说,所希望的是当设备主组件14被水平放置时,设备主组件14中的处理总成B的倾斜表面K与水平线Z之间的角度大约为65°。底部11b带有一个向外凸起的部分11g,从而使它不与调色剂供给部件9b的转动发生干扰。调色剂供给部件9b的扫动范围的直径大约为37mm。凸起部分11g的高度从倾斜表面K的想象延伸只有约0-10mm。这是由于以下的原因如果凸起部分11g的底表面高于倾斜表面K的想象延伸,则在其他情况下从倾斜表面K的顶部自然滑下并送进图象显影腔框12的调色剂的一部分将无法被送进到图象显影腔框12中,而是在倾斜表面K与向外凸起部分11g相遇的区域中汇集。相反地,在本实施例的调色剂腔框11的情况下,调色剂被可靠地从调色剂腔框11送进图象显影腔框12。
调色剂供给部件9b用直径约2mm的钢杆制成,并具有曲柄转轴的形式。参见图20—它显示了调色剂供给部件9b的一端,调色剂供给部件9b的轴颈之一9b1装配在一个孔11r中—该孔位于与调色剂腔框11的开口11i相邻的调色剂腔框11中。另一个轴颈被固定在耦合部件11e上(其中在图20中看不到固定于耦合部件11e上的轴颈)。
如上所述,提供了带有向外凸起部分11g的调色剂腔框11的底壁作为调色剂供给部件9b的扫动空间,使得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为处理总成B提供稳定的调色剂供给性能。
参见图3、20和22,开口11i—通过它调色剂从调色剂腔框11被送进显影腔框部分一位于调色剂腔框11与显影腔框部分12之间的接合部。开口11i被一个凹下表面11k所围绕,而凹下表面11k又被调色剂腔框11的凸缘的顶和底部11j和11j1所围绕。顶部11j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外(顶)边缘和底部11j1沿着长度方向的外(底)边缘分别带有槽11n—它们彼此平行。凹下表面11k上方的凸缘的顶部11j具有门的形式,且凸缘的底部11j1的表面与凹下表面11k的表面相垂直。参见图22,槽11n的底表面11n2的平面位于凹下表面11k的表面的外侧(向着图象显影腔框12)。然而,调色剂腔框11的凸缘的结构可以象图39所示的凸缘—其中凸缘的顶和底部11j处于同一平面并象图象框的顶和底部那样被开口11i所围绕。
参见图19,标号12u表示图象显影腔框12的平坦表面之一—它对着调色剂腔框11。与平坦表面12u相平行并象图象框一样围绕该平坦表面12u的所有四个边的凸缘12e,具有比平坦表面12u略低的高度。凸缘12e沿着长度方向的边缘带有一个舌状部件12v—它装入调色剂腔框11的槽11n中。舌状部件12v的顶表面带有用于超声焊接的角脊12v1(图22)。在各种部件被组装到调色剂腔框11和图象显影腔框12中之后,图象显影腔框12的舌状部件被装入调色剂腔框11的槽11n,且这两个框11和12沿着舌状部件12v和槽11n被焊接在一起(细节将在后面给出)。
参见图21,沿着处理总成B的长度方向很容易被撕破的覆盖膜51,被贴在凹下表面11k上,以封闭调色剂腔框11的开口11i;它被沿着开口11i的四边而贴在凹下表面11k上的调色剂腔框11上。为了通过撕破覆盖膜51而解除对开口11i的封闭,处理总成B带有一个撕开带52—它被焊接到覆盖膜51上。撕开带52从开口11i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52b是双重的,并在与端部52b相对的端处被置于诸如一块毡的弹性封闭部件54(图19)与调色剂腔框11的相对表面之间,并从处理总成B略微地伸出。略微伸出的撕开带52的端部52a附着于一个用于手抓的拉头11t上(图6、20和21)。拉头11t与调色剂腔框11构成一个整体,其中拉头11t与调色剂腔框11之间的接合部分是非常薄的,从而使拉头11t易于从调色剂腔框11上撕下。封闭部件54的表面,除了周边区域之外,覆盖有具有小的摩擦系数的合成树脂膜带55。带55被贴在封闭部件54上。另外,位于调色剂腔框11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部分—其中与弹性封闭部件54所在的位置相对的端部—处的平坦表面12e,被弹性封闭部件56所覆盖—它被贴在平坦表面12e上(图19)。
弹性封闭部件54和56被贴在凸缘12e的相应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并横过凸缘12e的整个宽度。当调色剂腔框11与图象显影腔框12接合时,弹性封闭部件54和56,在凸缘11j的整个宽度上,准确地覆盖了围绕凹下表面11k的凸缘11j的相应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部分,从而与舌状部件12v相重叠。
另外,为了使调色剂腔框11和图象显影腔框12在它们接合时彼此精确地定位,调色剂腔框11的凸缘11j带有一个圆孔11r和方孔11q—它们分别与图象显影腔框12的筒形榫钉12w1和正方形榫钉12相啮合。圆孔11r与榫钉12w1紧密地配合,而正方形孔11q沿着长度方向与榫钉12w2松散地配合并沿着长度方向与其紧密地配合。
调色剂腔框11和图象显影腔框12,是在它们接合的过程之前,作为复合部件,而独立地组装的。随后,它们以如下方式被接合在一起。首先,使图象显影腔框12的筒形定位榫钉12w1和正方形定位榫钉12w2被装入调色剂腔框11的定位圆孔11r和定位方孔11q,且图象显影腔框12的舌状部件12v被置于调色剂腔框11的槽11n中。随后,调色剂腔框11和图象显影腔框12被彼此压向一起。其结果,封闭部件54和56接触在一起,因而通过凸缘11j的相应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部分所压迫,同时位于图象显影腔框12的平坦表面12u的各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作为隔离器的肋形突出部12z,被定位在调色剂腔框11的凸缘11j附近。肋形突出部12z与图象显影腔框12成整体地形成,并相对于长度方向位于撕开带52的两侧,从而使撕开带能够通过相对的突出部12z之间。
借助以如上方式被压向彼此的调色剂腔框11和图象显影腔框12,超声振动被加到舌状部件12v与槽11n之间。其结果,角脊12v1被摩擦热所熔化并与槽11n的底相熔合。因此,调色剂腔框11的槽11n的边缘部分11n1和图象显影腔框12的肋形突出部12z彼此保持气密封接触,在调色剂腔框11的凹下表面11k与图象显影腔框12的平坦表面12u之间留下了一个空间。上述覆盖膜51和撕开带52即装配在此空间中。
为了把存储在调色剂腔框11中的调色剂送进图象显影腔框12,调色剂腔框11的开口11i必须被解除封闭。这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首先,与从处理总成B延伸的撕开带52的端部52a(图6)相连的拉头11t被从调色剂腔框11上割松或撕松,随后被操作者用手拉。这将撕破覆盖膜51从而解除对开口11i的封闭,使调色剂能够从调色剂腔框11送进到图象显影腔框12。在覆盖膜52被拉出处理总成B之后,处理总成B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借助位于调色剂腔框11的凸缘11j的相应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处的弹性封闭部件54和56,而保持在被密封状态。由于弹性封闭部件54和56只沿着它们的厚度方向发生了变形(压缩)但保持了它们的六面体形状,它们能够非常有效地保持处理总成的封闭。
由于调色剂腔框11与图象显影腔框12相对的一侧和图象显影腔框12与调色剂腔框11相对的一侧具有如上的结构,因而可通过简单地给撕开带52加上一个足以撕破覆盖膜51的力量,而平稳地把撕开带52从两个框11和12之间拉出。
如上所述,当调色剂腔框11与图象显影腔框12接合时,采用了利用超声的焊接方法以产生熔化角脊12v1的摩擦热。这种摩擦热会在调色剂腔框11与图象显影腔框12中产生热应力,且它们的框会由于这种应力而变形。然而,根据本实施例,调色剂腔框11的槽11n和图象显影腔框12的舌状部件12v在它们的几乎整个长度上彼此啮合。换言之,由于两个框11和12彼此接合,其相邻部分和焊接部分得到了加强,因而两个框不会由于热应力而变形。
至于调色剂腔框11和图象显影腔框12的材料,使用了塑料材料;例如聚苯乙烯、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碳酸酯、聚乙烯、聚丙烯等等。
参见图3,它是本实施例中的处理总成B的调色剂腔框11的大体纵向的横截面图,并显示了调色剂腔框11与图象显影腔框12之间的界面及其相邻部分。
现在,结合图3更详细地描述本实施例中的处理总成B的调色剂腔框11。保持在调色剂容器11A中的调色剂是单组分的调色剂。为了使这种调色剂能够有效地自由落向开口11i,调色剂腔框11带有倾斜表面K和L—它们在调色剂腔框11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倾斜表面L在开口11i的上方,且倾斜表面K从开口11i(沿着调色剂腔框11的宽度方向)看处于调色剂腔框11的后面。倾斜表面L和K分别是调色剂腔框11的顶和底部11a和11b的一部分。在处理总成B被安装到设备主组件14中之后,倾斜表面L沿着对角线向下,且倾斜表面K沿着对角线向上,倾斜表面K与同调色剂腔框11和图象显影腔框12之间的界面相垂直的直线m之间的夹角θ3约为20度-40度。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调色剂腔框11的顶部11a的结构得到了适当设计,以使倾斜表面K和L在调色剂腔框11的顶和底部11a和11b被接合之后分别保持上述的角度。根据本实施例,保持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11A能够有效地把调色剂送向开口11i。
下面描述图象显影腔框。
(图象显影腔框)以下结合图3、14、15、16、17和18来描述处理总成B的图象显影腔框12。图14是立体图,描述了各种部件被组装到成图象显影腔框12中的方式;图15是立体图,描述了显影站驱动力传输单元DG被组装到图象显影腔框12中的方式;图16是驱动力传递单元DG被连接之前显影单元的侧视图;图17是显影站驱动力传输单元DG从图象显影腔框12内部看的侧视图;且图18是轴承箱从内部看的立体图。
如上所述,显影辊9c、显影片9d、调色剂搅动部件9e、以及用于检测调色剂残余的杆状天线9h,都被组装到图象显影腔框12中。
参见图14,显影片9d包括大约1-2mm厚的金属板9d1和用热熔胶、两面粘胶带等粘到金属板9d1上的尿烷人造橡胶9d2。它在尿烷人造橡胶9d2与显影辊9c的本体相接触时调节将要在显影辊9c的周边表面上携带的调色剂量。图象显影腔框12的作为刮片基座的刮片安装基准平坦表面12i的两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都带有榫钉12i1、方形突出部12i3、以及螺钉孔12i2。榫钉12i1和突出部12i3分别被装入金属板9d1的一个孔9d3和缺口9d5。随后,使一个小螺钉9d6穿过金属板9d1的螺钉孔9d4,并被拧入具有阴螺线的上述的螺钉孔12i2,以把金属板9d1固定在平坦表面12i上。为了阻止调色剂泄漏,用MOLTPLANE等制成的一个弹性封闭部件12s被沿着金属板9d1的沿着长度方向的顶部边缘贴在图象显影腔框12上。另外,一个弹性封闭部件12s1,从弹性封闭部件12s的各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开始,沿着容纳显影辊9c的弯曲底壁部分的边缘12j,被贴在调色剂腔框11上。另外,一个薄弹性封闭部件12s2,与显影辊9c的本体相接触地,沿着芯杆状部分12h,被贴在图象显影腔框12上。
显影片9d的金属板9d1,在与尿烷人造橡胶9d2相对的一侧上,被弯曲90度,形成了弯曲部分9d1a。
下面结合图14和18,描述图象显影辊单元G。图象显影辊单元G包括(1)图象显影辊9c;(2)隔离辊9i,用于使显影辊9c的周边表面与用电绝缘合成树脂制成的感光鼓7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并加倍在各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覆盖显影辊9c的一个套管盖以防止感光鼓7的铝筒部分与显影辊9c之间的电泄漏;(3)显影辊轴承9j(在图14中被放大显示);(4)显影辊齿轮9k(螺旋齿轮)—它接收来自与感光鼓7相连的螺旋鼓齿轮7b的驱动力并转动显影辊9c;(5)一个螺旋弹簧式触头91,其一端与显影辊9c的一端相接触(图18);以及(6)包含在显影辊9c中的一个磁铁9g,用于把调色剂附着到显影辊9c的周边表面上。
在图14中,轴承箱9v已经被连接到显影辊单元G上。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显影辊单元G首先被置于图象显影腔框12的侧板12A和12B之间,并随后当轴承箱9v被连接到图象显影腔框12上时与轴承箱9v相接合。
参见图14,在显影辊单元G中,显影辊9c的一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被刚性地装到金属凸缘9p上。该凸缘9p具有沿着显影辊9c的长度方向向外延伸的显影辊齿轮转轴部分9p1。该显影辊齿轮转轴部分9p1具有平坦的部分—安装在显影辊齿轮转轴部分9p1上的显影辊齿轮9k与它相啮合,从而防止了在显影辊齿轮转轴部分9p1上转动。显影辊齿轮9k是一个螺旋齿轮,且其齿具有角度,从而使螺旋齿轮的转动所产生的推拉力指向了显影辊9c的中心(图38)。磁铁9g的转轴的一端具有D形的横截面,并通过凸缘9p而向外伸出,并与显影装置齿轮支座40相啮合而得到非转动的支撑。上述的显影辊轴承9j带有一个圆孔—它具有伸入该孔的转动防止突出部9j5,且在此圆孔中,完美地装有C形轴承9j4。凸缘9p可转动地装在轴承9j4中,显影辊轴承9j被装入图象显影腔框12的狭缝12f,并在通过把显影装置齿轮支座40的突出部40g推过显影辊齿轮轴承9j的相应孔9j1并随后把它们插入图象显影腔框12的相应孔12g中而使显影装置齿轮支座40被固定在图象显影腔框12上时,被支撑在那里。本实施例中的轴承9j4具有C形凸缘。然而,即使轴承9j4的实际轴承部分是C形的,也没有问题。显影辊轴承9j的上述孔—其中装有轴承9j1,具有一个阶梯。换言之,它是由一个大直径部分和一个小直径部分组成的,且转动防止突出部9j5从其中安装了轴承9j4的凸缘的大直径部分的壁上伸出。用于轴承9j和将描述的轴承9f的材料,是polyacetal、聚酰胺等。
虽然基本上被容纳在显影辊9c中,磁铁9g在两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从显影辊9c伸出,并被装入图18所示的显影辊轴承箱9v的D形支撑孔9v3中,且端部9g1具有D形横截面。在图18中,位于显影辊轴承箱9v的顶部的D形支撑孔9v3是不可见的。在显影辊9c的一端,由电绝缘材料制成的一个空心轴颈9w被不可移动地装入显影辊9c并与内周边表面相接触。与轴颈9w成一个整体并具有比轴颈9w小的直径的一个筒形部分9w1,使磁铁9g与同显影辊9c电接触的螺旋弹簧式触头91相电绝缘。带有上述凸缘的轴承9f是用电绝缘合成树脂制成的,并被装入了与上述磁铁支撑孔9v3同轴的轴承容纳孔9v4中。与轴承9f成整体地形成的一个键部分9f1啮合到轴承容纳孔9v4的键槽9v5中,从而防止轴承9f转动。
轴承容纳孔9v4具有一个底部,且在该底部上设置有环形的显影偏压触头121。当显影辊9c被组装到显影辊轴承箱9v中时,金属螺旋弹簧式触头91与该环形显影偏压触头121相接触,并受到压缩,从而建立起电连接。环形显影偏压触头121具有一个引线端—它包括一个第一部分121a,该部分从环形部分的外周边垂直地延伸,啮合在轴承容纳孔9v4的凹槽部分9v6中,并沿着轴承9f的外壁延伸到位于轴承容纳孔9v4的边缘处的切去部分;一个第二部分121b,它从该切去部分延伸,在该切去部分向上弯曲;一个第三部分121c,它从第二部分121b弯曲;一个第四部分121d,它从第三部分121c沿着显影辊9c的向外或径向方向弯曲;以及,一个外部触头部分121e,它沿着同一方向从第四部分121d弯曲。为了支撑具有上述形状的显影偏压触头121,显影辊轴承箱9v带有支撑部分9v8,它沿着显影辊9c的长度方向向内伸出。支撑部分9v8与显影偏压触头121的引线部分的第三和第四部分121c和121d以及外部触头部分121e相接触。第二部分121b带有一个固定孔121f—从显影辊轴承箱9v的向内的壁沿着显影辊9c的长度方向向里伸出的一个榫钉9v9被压入其中。显影偏压触头121的外部触头部分121e,当处理总成B被安装到设备主组件14中时,与设备主组件14的显影偏压触头部件125相接触,从而使显影偏压被加到显影辊9c上。显影偏压触头部件125将在后面得到描述。
显影辊轴承箱9v的两个筒突出部9v1被装入图象显影腔框12的相应孔12m中—这些孔如图19所示地在长度方向端设置。其结果,显影辊齿轮箱9v被精确地定位在图象显影腔框12上。随后,把未显示的小螺钉穿过显影辊轴承箱9v的各个螺钉孔,并随后将其拧入图象显影腔框12的带有阴螺线的螺钉孔12c中,以把显影辊轴承箱9v固定在图象显影腔框12上。
如从上述描述可见,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把显影辊9c装到图象显影腔框12中,显影辊单元G首先被组装,然后组装的显影辊单元G被连接到图象显影腔框12。
显影辊单元G是按照以下的步骤组装的。首先,把磁铁9g穿过与凸缘9p安装在一起的显影辊9c,且轴颈9w和用于显影偏压的螺旋弹簧式触头91被连接到显影辊9c的端部。随后,隔离辊9i和显影辊轴承9j被安装到显影辊9c的各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的周围,显影辊轴承9j相对于显影辊9c的长度方向处于外侧。随后,显影辊齿轮9k被装到位于显影辊9c的端部的显影辊齿轮转轴部分9p1上。这里应该注意的是,磁铁9g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9g1—它具有D形横截面—在其中连接有显影辊9k的一侧上从显影辊9c伸出;它从空心轴颈9w的筒形部分9w1的端部伸出。
以下描述用于检测剩余调色剂的杆状天线9h。参见图14和19杆状天线9h的一端象曲柄转轴一样地被弯曲,其中与曲柄转轴的臂部相比的部分由一个触头部分9h1(剩余调色剂检测触头122)构成,并必须与连接于设备主组件14的调色剂检测触头部件126相电接触。调色剂检测触头部件126将在后面描述。为了把杆状天线9h装到图象显影腔框12中,杆状天线9h首先通过图象显影腔框12的一个侧板12B的一个通孔12b而被插入图象显影腔框12中,且首先穿过孔12b的一端被置于图象显影腔框12的相对侧板的一个未显示的孔中,从而使杆状天线9h受到该侧板的支撑。换言之,杆状天线9h由通孔12b和未显示的在相对侧上孔适当地定位。为了防止调色剂进入通孔12b,一个未显示的封闭部件(例如环形合成树脂、一个毡或海绵等)被插入通孔12b。
当显影辊齿轮箱9v与图象显影腔框12相连时,杆状天线9h的触头部分9h1即可与曲柄转轴的臂部相比的部分,得到定位,从而防止了杆状天线9h移动或离开图象显影腔框12。
在调色剂腔框11和图象显影腔框12被接合之后,图象显影腔框12的侧板12A—杆状天线9h就穿过它,与调色剂腔框11的侧板重叠,部分地覆盖了调色剂腔框11的底部11b的调色剂封闭盖11f。参见图16,侧板12A带有一个孔12x,且用于把驱动力传递到调色剂供给部件9b的调色剂供给齿轮9s转轴装配部分9s1穿过该孔12x。转轴装配部分9s1是调色剂供给齿轮9s的一部分,并与耦合部件11e相耦合(图16和20)以把驱动力传递到调色剂供给部件9b。如上所述,耦合部件11e与调色剂供给部件9b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之一相啮合,并受到调色剂腔框11的转动支撑。
参见图19,在图象显影腔框12中,调色剂搅动部件9e与杆状天线9h平行地受到转动支撑。调色剂搅动部件9e也具有象曲柄转轴的形状。调色剂搅动部件9e的曲柄转轴轴颈等价部分之一啮合在侧板12B的一个轴承孔(未显示)中,而另一个与其转轴部分受到图16所示的侧板12A的转动支撑的调色剂搅动齿轮9m相啮合。调色剂搅动部件9c的曲柄臂等价部分被啮合到调色剂搅动齿轮7m的转轴部分的缺口中,从而使调色剂搅动齿轮9m的转动被传送到调色剂搅动部件9e。
以下描述至图象显影单元D的驱动力传递。
参见图15,磁铁9g的转轴9g1具有D形横截面,并与图象显影装置齿轮支座40的一个磁铁支撑孔40a相啮合。其结果,磁铁9g受到非转动支撑。当图象显影齿轮支架40与图象显影腔框12相连时,显影辊齿轮9k与齿轮组GT的齿轮9g相啮合,且调色剂搅动齿轮9m与小齿轮9s2相啮合。因此,调色剂供给齿轮9s和调色剂搅动齿轮9m得到启动以接收从显影辊齿轮9k传递来的驱动力。
从齿轮9q至调色剂齿轮9s的所有齿轮都是从动齿轮。与显影辊齿轮9k啮合的齿轮9q和与齿轮9q成一体的一个小齿轮转动支撑在与图象显影齿轮支架40构成一个整体的榫钉40b上。与小齿轮9q1相啮合的一个大齿轮9r和与齿轮9r成一个整体的一个小齿轮9r1,被转动支撑在与图象显影齿轮支架40成一个整体的榫钉40c上。小齿轮9r1与调色剂供给齿轮9s啮合。调色剂供给齿轮9s被转动支撑在作为图象显影齿轮支架40的一部分的榫钉40d上。调色剂供给齿轮9s具有转轴装配部分9s1。调色剂供给齿轮9s与一个小齿轮9s2相啮合。小齿轮9s2被转动支撑在作为图象显影齿轮支架40的一部分的榫钉40e上。榫钉40b、40c、40d和40e具有大约5-6mm的直径,并支撑着齿轮组GT的相应的齿轮。
通过设置上述的结构,可以用单个的部件(图象显影齿轮支架40)来支撑构成齿轮组的齿轮。因此,当组装处理总成B时,齿轮组GT能够被部分地预组装到图象显影齿轮支架40上;复合部件能够得到预组装,从而简化了主组件加工。换言之,首先,杆状天线9h和调色剂搅动部件9e被组装到图象显影腔框12上,然后显影辊单元G和齿轮箱9v分别被组装到显影站驱动力传输单元DG和图象显影腔框12中,从而完成了图象显影单元D。
参见图19,标号12p表示图象显影腔框12的一个开口—它沿着图象显影腔框12的长度方向延伸。在调色剂腔框11和图象显影腔框12被接合之后,开口12p与调色剂腔框11的开口11i正好相遇,从而使保持在调色剂腔框11中的调色剂能够被提供到显影辊9c。上述调色剂搅动部件9e和杆状天线9h被沿着开口12p的一个沿着长度方向边缘设置,并跨过其整个长度。
适合于图象显影腔框12的材料与上述适合于调色剂腔框11的材料相同。(电触头的结构)以下参见图8、9、11、23和30,描述触头的连接和定位—这些触头在处理总成B被装入图象形成设备主组件14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电连接。
参见图8,处理总成B具有多个电触头(1)作为导电触头的筒形导向器13aL,它被置于与感光鼓7接触的状态,以使感光鼓7通过设备主组件14而接地(实际的接地触头是筒形导向器13aL的端表面;当指的是导电接地触头时它用标号119表示);(2)与充电辊转轴8a相电连接的导电充电偏压触头120,用于从设备主组件14向充电辊8施加充电偏压;(3)与显影辊9c相电连接的导电显影偏压触头121,用于从设备主组件14向显影辊9c施加显影偏压;(4)与杆状天线9h相电连接的导电剩余调色剂检测触头122,用于检测剩余调色剂。这四个触头119-122从总成框的底壁侧暴露。更具体地说,它们被适当地设置从而从处理总成B的装入方向看从总成框的左壁或底壁得到暴露,并彼此分开足以防止漏电的距离。接地触头119和充电偏压触头121属于清洁单元C,而显影偏压触头121和剩余调色剂检测触头122属于图象显影腔框12。剩余调色剂检测触头122又被作为处理总成检测触头—借助它设备主组件14检测处理总成B是否已经被装入设备主组件14。
参见图11,接地触头119是如上所述的用导电材料制成的凸缘29的一部分。因此,感光鼓7通过与感光鼓7的鼓部分7d相电连接的一个接地板7f、与凸缘29和筒形导向器13aL成一个整体并与接地板7f相接触的鼓转轴7a、以及作为筒形导向器13aL的端表面的接地触头119,而得到接地。在此实施例中的凸缘29是用诸如钢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充电偏压触头120和显影偏压触头121是用厚度约0.1-0.3mm的导电金属板(例如不锈钢板和磷铜板)制成,并沿着处理总成的内表面延伸。充电偏压触头120在与处理总成B受到驱动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上从清洁单元C的底壁暴露。显影偏压触头121和剩余调色剂检测触头122也在从与处理总成B受到驱动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上的图象显影单元D的底壁上暴露。
以下对本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上所述,在此实施例中,螺旋鼓齿轮7b被设置在感光鼓7的一个轴向端,如图11所示。鼓齿轮7b与显影辊齿轮9k啮合,以转动显影辊9c。当其转动时,它沿着图11中箭头d所示的方向产生一个推拉力。该推拉力把以沿着长度方向有小的空隙而设置在清洁腔框13上的感光鼓7推向装有鼓齿轮7b的一侧。另外,由于固定在正齿轮7n上的接地板7f被压在鼓转轴7a上而产生的反作用力,被沿着箭头d的方向加到该推拉力上。其结果,鼓齿轮7b的外缘7b1保持与固定在清洁腔框13上的轴承38的向内的一端相接触。因此,感光鼓7沿着感光鼓7的轴向方向相对于处理总成B的位置得到了调节。接地触头119从清洁腔框13的侧板13k暴露。沿着该轴线,鼓转轴7a延伸到了覆有感光层7e的基鼓7d(在此实施例中是铝鼓)中。基鼓7d和鼓转轴7a通过基鼓7d的内周边表面7d1和与鼓转轴7a的端表面7a1接触的接地板7f而电连接。
充电偏压触头120在充电辊8受到支撑处与清洁腔框13相连(图8)。参见图23,充电偏压触头120,借助与充电辊转轴8a相接触的复合弹簧8b,而与充电辊8的转轴8a相电接触。该复合弹簧8b由压缩弹簧部分8b1和内部接触部分8b2组成。压缩线圈部分8b1被置于弹簧座120b与充电辊轴承8c之间。内部接触部分8b2从压缩弹簧部分8b1在弹簧座一侧的端部延伸,并压在充电辊转轴8a上。充电辊轴承8c可滑动地啮合到导向槽13g中,且弹簧座120b位于导向槽13g的闭合端。导向槽13g沿着通过充电辊8和感光鼓7的横截面的中心的一条想象直线延伸,导向槽3g的中心线基本上与该想象直线相重合。参见图23,充电偏压触头120在它被暴露的位置进入清洁腔框13,沿着清洁腔框13的内壁延伸,沿着这样的方向弯曲—即该方向与充电辊8的充电辊转轴8a的移动方向相交,并结束于弹簧座120b。
以下描述显影偏压触头121和剩余调色剂检测触头122。两个触头121和122都被设置在与清洁腔框13的侧板13k同一侧上的图象显影单元D的底表面(当处理总成B处于设备主组件14中时向下的图象显影单元D表面)上。显影触头121的上述第三部分121e,即从图象显影单元D暴露的部分,被这样地设置—即经过正齿轮7n而与充电偏压触头120相对。如上所述,显影偏压触头121,通过与显影辊9c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相电接触的螺旋弹簧式触头91,而与显影辊9c相电接触(图18)。
图38示意显示了鼓齿轮7b和显影辊齿轮9k产生的推拉力同显影偏压触头121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感光鼓7在处理总成B受到驱动时沿着图38中的箭头d所示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感光鼓7在鼓齿轮7b侧的端表面保持与图38中未显示的轴承38(图32)的端表面相接触;感光鼓7沿着其长度方向的位置得到了固定。另一方面,与鼓齿轮7b啮合的显影辊齿轮9k沿着箭头e的方向—它与箭头d的方向相反—受到推拉。其结果,它压在正压着显影偏压触头121的螺旋弹簧式触头91上。因此,螺旋弹簧式触头91沿着箭头f的方向—即把显影辊9c压在显影辊轴承9j的方向—所产生的压力,得到了减小。因此,保证了螺旋弹簧式触头91和显影偏压触头121始终不脱离与彼此的接触,同时显影辊9c与显影辊轴承9j的端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得到减小,以使显影辊9c能够平稳地转动。
图8所示的剩余调色剂检测触头122与图象显影腔框12相连,在显影偏压触头121相对于处理总成B装入方向(图9中的箭头X所示的方向)的上游侧得到暴露。如从图19可见,剩余调色剂检测触头122是杆状天线9h的一部分,而杆状天线9h是用诸如金属导线的导电材料制成的并沿着显影辊9c的长度方向延伸。如上所述,杆状天线9h在显影辊9c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并与显影辊9c保持预定的距离。它在处理总成B被插入设备主组件14时与设备主组件14的调色剂检测触头部件126相接触。杆状天线9h与显影辊9c之间的电容按照阻止在两者之间的调色剂量而改变。因此,该电容的改变,借助与设备主组件14的调色剂检测触头部件126相电连接的一个控制部分(未显示),而以电位差的形式得到检测,从而确定调色剂的剩余量。
调色剂剩余量指的是当剂被置于显影辊9c与杆状天线9h之间时造成预定量的电容的调色剂的量。换言之,控制部分检测到在调色剂容器11A中的调色剂量已经减小到预定的量;设备主组件14的控制部分通过剩余调色剂检测触头122检测到电容已经达到第一预定值,因而判定调色剂容器11A中的调色剂量已经下降到了一个预定量。在检测到电容已经达到该第一值时,设备主组件14的控制部分通知用户处理总成B应该被更换了;例子,它使一个显示灯闪烁或发出蜂鸣声。相反地,当控制部分检测到电容显示出小于预定第一值的预定第二值时,它判定处理总成B已经被装到设备主组件14中。它不允许设备主组件14的图象形成操作开始,除非它检测到处理总成B至设备主组件14中的安装已经完成。
控制部分能够通过例如闪烁一个显示灯,来通知用户设备主组件14中没有处理总成B。
以下描述处理总成B的电触头与设备主组件14的电触头部件之间的连接。
参见图9,设置在图象形成设备A中的总成容纳空间S的左侧壁上的内表面上的是当处理总成B被插入设备主组件14时与上述触头119-122相接触的四触头部件;与接地触头119相电连接的接地触头部件123;与充电偏压触头120相电连接的充电偏压触头部件124;与显影偏压触头121相电连接的显影偏压触头部件125;以及,与剩余调色剂检测触头122相电接触的调色剂检测触头部件126。
如图9所示,接地触头部件123处于定位槽16b的底部上。显影偏压触头部件125、调色剂检测触头部件126和充电辊触头部件124被向上地设置在位于导向部分16a下面并与左侧壁相邻的总成容纳空间S的底表面上。它们能够沿着纵向方向弹性移动。
现在描述各个触头与导向器之间的位置关系。
参见图6—它显示了处于基本水平位置的处理总成B,剩余调色剂检测触头122处于最低层。显影偏压触头121位于高于剩余调色剂检测触头122的位置,且充电偏压触头120位于高于显影偏压触头121的位置。转动控制导向器13bL和筒形导向器13aL(接地触头119)被置于高于充电偏压触头120的位置,并大体上位于同一层次。就处理总成B被插入的方向来说(由箭头X表示),位于最上游的是剩余调色剂检测触头122,且转动控制导向器13bL、显影偏压触头121、筒形导向器13aL(接地触头119)、和充电偏压触头120按照这样的顺序向着下游而设置。通过提供这样的位置排列,充电偏压触头120位于接近充电辊8的位置;显影偏压触头121接近显影辊9c;剩余调色剂检测触头122接近杆状天线9h;且接地触头119接近于感光鼓7。换言之,各个触头与相关的部件之间的距离能够得到减小,而不需要在处理总成B和图象形成设备主组件14中设置长电极。
各个触头的实际触头面积的大小如下。充电偏压触头120沿着水平和竖直方向都是约10.0mm;显影偏压触头121沿着竖直方向约为6.5mm,且沿着水平方向约为7.5mm,且剩余调色剂检测触头122沿着直径方向为2.0mm且沿着水平方向约为18.0mm;且圆形的接地触头119的外径为约10.0mm。充电偏压触头120和显影偏压触头121是矩形的。在测量触头面积时,“纵向”指的是与处理总成B的插入方向X平行的方向,而“水平”指的是与方向X垂直的方向。
接地触头部件123是一个导电板弹簧。它被设置在定位槽16b(鼓转轴7a的位置是固定的)中,而在定位槽16b中装配有处理总成B的接地触头119,即筒形导向器13aL(图9、11和30)。它通过设备主组件14的底盘而接地。剩余调色剂检测触头部件126也是导电板弹簧。它被设置在导向部分16a附近,相对于水平方向在导向部分16a旁边,但相对纵向方向则在下方。其他触头部件124和125也被设置在导向部分16a附近,沿着水平方向比剩余调色剂检测触头部件126略微远离导向部分16a,且沿着竖直方向在导向部分16a之下。触头部件124和125带有压缩式螺旋弹簧129,因而它们从它们的支座127向上伸出。这种设置将参见充电辊触头部件124而得到更具体的描述。参见图30的充电辊触头部件124放大图,充电辊触头部件124被置于支座127上,从而使它能够从支座127向上伸出而不滑出。随后,支座127被固定在与设备主组件14相连的电基底128上。触头部件124通过导电压缩式螺旋弹簧129而与导线图案相电连接。
在插入图象形成设备A的处理总成B被导向部分16a引导至预定的位置之前,图象形成设备A的触头部件123-126被弹簧保持在尽量伸出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触头部件123-126都不与它们的相对部分—即处理总成B的触头119-122相接触。随着处理总成B被进一步地插入,触头部件123-126一个接着一个地与处理总成B的相应的触头119-122相接触。随后,当处理总成B的筒形导向器13aL通过处理总成B的进一步的向内移动而啮合到定位槽16b中时,设备主组件14的触头部件123-126被处理总成B的相应触头120-122抵抗着支座127中的压缩式螺旋弹簧129的弹性力而向下推。其结果,触头部件123-126与相应的触头119-122之间的接触压力增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本实施例,当处理总成B被导向部件16导向向设备主组件14中的预定位置,处理总成B的触头与设备主组件14的触头部件可靠地接触。
当处理总成B被安装到预定的位置,板弹簧形式的接地触头部件123与从筒形导向器13aL突出的接地触头119相接触(图11);接地触头119与接地触头部件123相电连接,且其结果感光鼓7得到接地。充电偏压触头120和充电辊触头部件124被电连接,从而使高电压(由叠加的交流电压和直流电压构成)能够被加到充电辊8上。显影偏压触头121和显影偏压触头部件125彼此电连接,从而使高电压能够被加到显影辊9c上。剩余调色剂检测触头122与调色剂检测触头部件126相电接触,且反映显影辊9c与杆状天线9h(触头122)之间的电容的信息通过触头122被传送到设备主组件14。
另外,处理总成B的触头119-122被设置在处理总成B的底侧上,因而触头119-122和相应的触头部件之间的触头的可靠性不受它们沿着与处理总成B的插入方向(箭头X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的精度的影响。
进一步地,处理总成B的所有触头被定位到总成框的一侧上。因此,图象形成设备主组件14和处理总成B的机械部件和电连接部件能够被分别地定位到总成容纳空间S的适当侧面上和处理总成B上,从而减小组装步骤的数目并简化维护。
由于在处理总成B被装入图象形成设备主组件14之后盖35被关闭,处理总成侧的耦合装置与盖35的移动同步地与设备主组件侧的耦合装置相连接,从而使感光鼓7等等能够接收来自设备主组件14的驱动力以得到转动。
另外,由于处理总成B的所有电触头都被设置在总成框的一侧上,所以在图象形成设备主组件14与处理总成B之间能够建立可靠的电连接。
另外,以上述方式对各个电触头进行定位,使得能够减小相应的电极在总成框中所必须要经过的距离。
(耦合和驱动结构)以下描述一个耦合装置的结构,该耦合装置是用于把驱动力从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14传送到处理总成B的驱动传递装置。
参见图11,它显示了一个耦合部分的纵向剖视图,其中感光鼓7被装到处理总成B上。
总成侧耦合装置被提供到装在处理总成B上的感光鼓7的一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如图11所示。该耦合装置是形成在鼓凸缘36上的一个正耦合转轴37(圆柱结构)形式的,而鼓凸缘36固定于感光鼓7的一端。突出部37a的端表面37a1与正转轴37的端表面平行。正转轴37与轴承38相啮合,以起到一个鼓转轴的作用。在此例中,鼓凸缘36、正耦合转轴37和突出部37a都是整体地形成的。鼓凸缘36与螺旋鼓齿轮7b成整体地提供,以将驱动力传递到处理总成B中的显影辊9c。因此,如图11所示,鼓凸缘36是具有鼓齿轮(螺旋齿轮)7b、正转轴37、和突出部37a的整体模制的塑料树脂材料产品,从而构成了具有驱动力传递功能的驱动力传递部分。
突出部37a具有扭曲棱镜的构造,特别是,它具有基本上等边的三角形的横截面,并沿着轴向方向有小程度的逐渐扭曲。棱镜的角部分是圆滑的。用于与突出部37a啮合的凹槽39a具有多边形的横截面,并沿着轴向方向有小程度的逐渐扭曲。突出部37a和凹槽39a沿着相同的方向以相同的扭曲节距扭曲。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39a的截面具有基本上三角形的形状。凹槽39a带有与设备的主组件14中的齿轮43成整体的负耦合转轴39b。负耦合转轴39b是可转动的,并能够沿着设备的主组件14的轴向方向移动。借助本例中的这种结构,当处理总成B被装到设备的主组件14上时,突出部37a进入设置在主组件14中的凹槽39a(图53(a))。当凹槽39a开始转动时,凹槽39a和突出部37a彼此啮合。当凹槽39a的转动力被传递到突出部37a时,基本上等边三角形的突出部37a的边线37a2和凹槽39a的内表面39a2彼此均匀地接触,因而这些轴得到了对准(图53(b))。为了实现这点,正耦合突出部37a的外切圆R0的直径大于负耦合凹槽39a的内切圆R1的直径,并小于负耦合凹槽39a的外切圆的R2的直径。这种扭曲产生出这样的一个力—它使得突出部37a被拉向凹槽39a。因此,产生了沿着箭头d的方向作用于鼓齿轮7b的推力,因而与突出部37a成整体的感光鼓7沿着轴向方向和径向方向在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14中得到了稳定的定位。
在此例中,从感光鼓7看,沿着从突出部37a的底主干至其自由端的方向,突出部37a的扭曲方向与感光鼓7的转动方向相反;在从凹槽39a的入口向着内部的方向上,凹槽39a的扭曲方向相反;且鼓凸缘36的鼓齿轮7b的扭曲方向与突出部37a的扭曲方向相反。
正转轴37和突出部37a被设置在鼓凸缘36上,从而当鼓凸缘36被装到感光鼓7的端部时,它们与感光鼓7的轴同轴。36b表示的是一个啮合部分—它当鼓凸缘36被装到感光鼓7上时,它与鼓筒7d的内表面相啮合。鼓凸缘36通过卷曲或接合而被装到感光鼓7上。鼓筒7d的表面上覆有感光层7e。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处理总成B如下一个能够可拆下地安装到形成设备14的主组件上的处理总成,其中所述主组件包括马达61、用于接收来自所述马达61的驱动力的主组件侧齿轮4 3和由扭曲表面限定的一个孔39a,所述孔39a基本上与所述齿轮43同轴;一个电子摄影感光鼓7;可作用于所述感光鼓7上的处理装置(8,9,10);以及能够与所述扭曲表面啮合的扭曲突出部37,所述突出部37被设置在所述感光鼓7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其中当所述主组件侧齿轮43在所述孔39a和突出部37彼此啮合的情况下转动时,转动驱动力从所述齿轮43通过所述孔39a与所述突出部37之间的啮合而被传递到所述感光鼓7。
扭曲突出部37被设置在所述感光鼓7的一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并具有非圆形的横截面并大体上与所述感光鼓7的转动轴同轴,其中所述感光鼓7的所述突出部37具有这样的尺寸和结构—即它相对于驱动转动部件(主组件侧齿轮43)的凹槽39a取首先相对转动位置—在该位置它们之间的相对转动运动得到允许,以及相对于所述驱动转动部件的所述凹槽39a的第二相对转动位置—在此位置沿着一个转动方向的相对转动运动被阻止,同时所述驱动转动部件的转动轴和所述感光鼓7的转动轴是对准的。
如上所述,在感光鼓7的另一端上固定有一个正齿轮7n。
正齿轮7n和鼓凸缘36的材料的例子,包括聚缩醛树脂(polyacetal)、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聚酰胺(polyamide)、聚丁烯对苯二酸酯(polybutyleneterephthalate)或其他树脂材料。但其他的材料也可以使用。
在处理总成B的正耦合转轴37的突出部37a周围,设置了一个与正转轴37同轴的筒形突出部38a(筒形导向器13aR)—该突出部38a与固定在清洁框13上的一个轴承38是一个整体。正耦合转轴37的突出部37a,例如在处理总成B被装上或拆下时,得到了保护,因而它不会被损坏或变形。因此,在通过耦合而进行的驱动期间由于突出部37a的损坏而可能出现的空隙或振动能够得到防止。
轴承38,当处理总成B被装到或拆下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14时,可以被作为导向部件。更具体地说,当处理总成B被装到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14上时,轴承38的突出部38a和主组件的侧导向部分16c相接触,且突出部38a起着将处理总成B定位到安装位置(导向器13R)的作用,以便利处理总成B至设备的主组件14的安装和拆下。当处理总成B被装到安装位置时,突出部38a由形成在导向部分16c中的定位槽16d来支撑。
在感光鼓7、鼓凸缘36和正耦合转轴37之间,有如图11所示的关系。更具体地说,H>F≥M,且E>N,其中H是感光鼓7的外径,E是鼓齿轮7b的齿根的圆的直径;F是感光鼓7的轴承的直径(正耦合转轴37的转轴部分的外径,以及轴承38的内径);M是正耦合突出部37a的外切圆直径;且N是感光鼓7与鼓凸缘36之间的啮合部分的直径(鼓的内径)。
借助H>F,在轴承部分处的滑动加载力矩能够减小到比当产生鼓筒7d时的力矩小的值;借助F≥M,模的结构能够得到简化,因为由于当凸缘部分被模制时模沿着图中的箭头p的方向被正常地分开,所以没有提供切下的部分。
通过使E>N,齿轮部分的模的构造是在沿着处理总成B的安装方向看的左模的上方形成的,因而右模能够得到简化,从而改善了模的耐用性。
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14与带有主组件的耦合装置一起被提供。该主组件的耦合装置在当处理总成B被插入时与感光鼓的转动轴相对准的位置处,具有一个负耦合转轴39b(圆柱形构造)(图11,25)。该负耦合转轴39b,如图11所示,是与大齿轮43成一个整体的驱动转轴,用于将驱动力从马达61传递到感光鼓7。负转轴39b在大齿轮43的转动中心从大齿轮43伸出。在此例中,大齿轮43和负耦合转轴39b是整体模制的。
主组件14中的大齿轮43是螺旋齿轮,它与固定在马达61的转轴61a上或与转轴61a成一体的小螺旋齿轮62相啮合;其扭曲方向和倾斜角度是这样的,即当驱动力被从小齿轮62传递时,负转轴39b借助所产生的推力而被移向正转轴37。因此,当马达61受到驱动以形成图象时,负转轴39b借助推力而被移向正转轴37,以在凹槽39a和突出部37a之间建立起啮合。凹槽39a被设置在负转轴39b的端部并与负转轴39b的转动中心对准。
在此实施例中,驱动力是从马达转轴61a的小齿轮62直接传递到大齿轮43的,但它可以通过速度减小齿轮组、带滑轮装置、一对摩擦辊、同步带和滑轮的结合,而得到传递。
以下参见图24、27至29,描述用于在可打开的盖35的关闭操作时啮合凹槽39a和突出部37a的结构。
如图29所示,侧板67被固定在主组件14的大齿轮43与侧板66之间,且与大齿轮43同轴并构成一体的负耦合转轴39b受到侧板66、67的转动支撑。一个外凸轮63和一个内凸轮64被紧密地插入到大齿轮43与侧板66之间。内凸轮64被固定在侧板66上,且外凸轮63可转动地与负耦合转轴39b相啮合。外凸轮63和内凸轮64的表面基本上与轴向方向相垂直并彼此相对,它们是凸轮表面,并且是与负耦合转轴39b同轴的螺钉表面并彼此相接触。在大齿轮43与侧板67之间,一个压缩螺旋弹簧68受到压缩并被安装在负耦合转轴39b周围。
如图27所示,臂63a从外凸轮63的外周边沿着径向方向延伸,且当可打开的盖35被关闭时,臂63的一个端部借助在与开放侧相对的一个位置处的销65a而与联结部分65的一端相耦合。
图28是从图27的右侧看的视图,且当可打开的盖35被关闭时,联结部分65、外凸轮63等相似的部分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其中正耦合突出部37a和凹槽39a啮合,从而使驱动力能够从大齿轮43传递到感光鼓7。当可打开的盖35被打开时,销65a绕支点35a向上转动,从而使臂63a通过联结部分65而被向上拉,且外凸轮63被转动;因此,在外凸轮63与内凸轮64之间发生了相对滑动,从而使大齿轮43离开感光鼓7。此时,大齿轮43被外凸轮63所推,并抵抗安装在侧板67与大齿轮39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68而运动,从而使负耦合凹槽39a如图29所示地脱离与正耦合突出部37a的啮合,以解除耦合而使处理总成B进入可拆下状态。
相反地,当可打开的盖35被关闭时,连接联结部分65与可打开的盖35的销65a绕支点35a向下转动,且联结部分65向下运动而把臂63a向下推,从而使外凸轮63沿着相反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大齿轮43被弹簧68向左移至图28所示的位置,从而使大齿轮43重新被置于图28的位置,且负耦合凹槽39a与正耦合突出部37a相啮合以重新建立起驱动传递状态。因此,处理总成B的可拆下状态和驱动传递状态是响应于可打开的盖35的打开和关闭而建立的。当外凸轮63借助可打开的盖35的关闭而沿着相反的方向转动以使大齿轮43从图29所示的位置向左移动时,负耦合转轴39b和正耦合转轴37的端表面可彼此邻接,从而使正耦合突出部37a和负耦合凹槽39a彼此不发生啮合。然而,它们在图象形成设备A启动之后立即进入啮合状态,如后面所描述的。
因此,在此实施例中,当处理总成B被装到或从设备的主组件14拆下时,可打开的盖35被打开。与可打开的盖35的打开和关闭相关地,负耦合凹槽39a沿着水平方向(箭头j的方向)运动。当处理总成B被装到主组件14上或从其拆下时,主组件14的耦合部分(37a,39a)不与处理总成B啮合。且它们不应该啮合。因此,处理总成B相对于主组件14的安装和拆下能够平稳地进行。在此例中,负耦合凹槽39a在大齿轮43的作用下向处理总成B移动,而大齿轮43则在压缩螺旋弹簧68的作用下而移动。当正耦合突出部37a和凹槽39a进入啮合状态时,它们可以彼此邻接,因而它们没有适当地啮合。然而,当马达61在处理总成B被装到主组件14上之后第一次转动时,负耦合凹槽39a被转动,从而使它们立即进入啮合状态。
以下描述构成耦合装置的啮合部分的突出部37a和凹槽39a的构造。
设置在主组件14中的负耦合转轴39b可沿着轴向移动,如上方所述地,但它不可沿着径向移动。处理总成B,当被装到主组件中时,可沿着其纵方向和总成安装方向(图9中的x方向)移动。沿着该纵方向,处理总成B能够在设置在总成安装空间S中的导向部件16L和16R之间移动。
当处理总成B被装到主组件14上时,形成在安装于清洁框13的另一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上的凸缘29上的筒形导向器13aL(图6、7和9)的一部分,在基本上没有间隙的情况下被装配到主组件14的定位槽16b(图9)中以实现正确的定位,且固定在感光鼓7上的正齿轮7n与一个齿轮(未显示)相啮合,以把驱动力传递到转移辊4。另一方面,在感光鼓7的一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驱动侧),形成在清洁框13上的一个筒形导向器13aR受到设置在主组件14上的一个定位槽16d的支撑。
借助被支撑在主组件14的定位槽16d中的筒形导向器13aL,鼓转轴7a和负转轴39b以不大于2.00mm的偏差彼此对准,从而实现耦合过程中的第一个对准功能。
通过关闭可打开的盖35,负耦合凹槽39a被水平移到,以进入突出部37a。
随后,在驱动侧(耦合侧),定位和驱动传递以如下方式进行。
当主组件14的驱动马达61转动时,负耦合转轴39b被移向正耦合转轴37(与图11中的箭头d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且当实现正耦合突出部37a与凹槽39a之间的相位对准时(在本实施例中,突出部37a和凹槽39a具有大体等边三角形的构造,每转动120度都达到相位对准),它们进入啮合状态,从而使转动力从主组件14被传递到处理总成B(从图29的状态至图28的状态)。
正耦合突出部37a与凹槽39a的等边三角形的尺寸是不同的,更具体地说,负耦合凹槽39a的三角形凹槽的横截面大于正耦合突出部37a的三角形突出部的横截面,因而它们能够平稳地啮合。
突出部的三角形的内切圆直径的下限,从所需的刚性的角度看,为约8.0mm,且在本实施例中,它是8.5mm,且凹槽的三角形的内切圆直径为9.5mm,因而间隙为0.5mm。
为了建立在小间隙耦合的啮合,所希望的是在啮合之前建立一定程度的对准。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供间隙为0.5mm的啮合所希望的1.0mm的同心度,使柱形轴承的突出部38的突出部的长度长于正耦合突出部37a的突出部长度,且负转轴39a的外圆周受到设置在轴承的突出部38a中的两个以上的突出导向器13aR4的导向,从而使突出部37和负转轴39a之间的耦合啮合之前的同心度被保持在小于1.0mm,从而稳定了耦合的啮合操作(第二对准功能)当图象形成操作开始时,负耦合转轴39b被转动,同时正耦合突出部37a处于凹槽39a中,负耦合凹槽39a的内表面与突出部37a的大体等边三角形的棱镜的三个边缘线相邻接,从而使驱动力得到传递。此时,正耦合转轴37被移动以与负转轴39b相对准,从而使常规棱镜的负耦合凹槽39a的内表面均匀地与突出部37a的边缘线相接触。
因此,正耦合转轴37与负转轴39b之间的对准,是借助马达61的致动而自动建立的。借助传递到感光鼓7的驱动力,处理总成B倾向于转动,从而使形成在处理总成B的清洁框13的上表面上的调节邻接部分13j(图4,5,6,7和30)被移向固定在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14上的固定部件25(图9、10和30),从而使处理总成B相对于主组件14得到正确的定位。
当不进行驱动时(不进行图象形成操作),在正耦合突出部37a与凹槽39a之间沿着径向方向提供了间隙,从而使耦合的啮合和脱离啮合变得容易。当进行驱动时,提供了稳定的作用力,从而抑制了空隙和振动。
在此实施例中,正耦合突出部和凹槽大体上具有等边三角形状,但当它们具有大体规则多边形的构造时,也能够提供相同的效果。大体规则的多边形构造是所希望的,因为此时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定位,但这不是限定性的,且如果以轴向力建立起啮合的话也可以采用另一种多边形形状。正耦合突出部可以是具有大导程的阳螺钉,且负耦合凹槽可以是互补的阴螺钉的形式的。在此情况下,具有三种导程的三角形的阳和阴螺钉对应于前述的正耦合突出部和负凹槽。
当正耦合突出部与负凹槽相当时,突出部更容易被损坏,并具有较差的机械强度。因此,本实施例是这样的,即正耦合突出部被设置在可更换处理总成B上,且负耦合凹槽被设置在要求具有比处理总成具有更高的耐久性的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14中。然而,处理总成B可具有一个凹槽,且主组件相应地可具有突出部。
图33是立体图,详细显示了右导向部件13R与清洁框13之间的安装关系;图34是纵剖视图,其中右导向部件13R被安装在清洁框13上;且图35显示了清洁框13的右侧的一部分。图35是侧视图,显示了与右导向部件13R形成整体的轴承38的安装部分的轮廓。
以下描述是图11所示的清洁框13的安装和感光鼓7至清洁框13的安装,图11显示了带有整体轴承38的右导向部件13R(38)。
右导向部件13R的后表面具有与筒形导向器13aR同心并具有小直径的整体轴承38如图33,34所示。轴承38通过设置在筒形导向器38aR的轴(纵)向中部的一个盘形部件13aR3,而延伸到其筒端。在轴承38与筒形导向器13aR之间,形成有向清洁框13内部打开的圆槽38aR4。
如图33、35所示,清洁框13的侧表面带有用于接收轴承的部分圆柱形孔13h,且缺少的圆部分13h1具有以小于轴承安装孔13h的直径且大于耦合突出转轴37的直径的间隙相对的端部。由于耦合突出转轴37与轴承38相啮合,它与轴承安装孔13h相分隔。在清洁框13的侧表面上,整体形成有一个定位销13h2—它紧密地啮合在导向部件13R的凸缘13aR1中。这样,一个单元形式的感光鼓7能够沿着与轴向(纵向)相交的横向方向被装到清洁框13上,且当右导向部件13R被沿着纵向方向被装到清洁框13上时右导向部件13R相对于清洁框的定位得到了正确的确定。
当感光鼓7单元将要被装到清洁框13上时,感光鼓7单元沿着与纵向方向相交的方向被移动,如图33所示,以将其插入轴承安装孔13h,同时在鼓齿轮7b在清洁框13之内的情况下把正耦合转轴37移过缺少的圆部分13h1。借助这种状态,与图11所示的左导向部件13aL成一体的鼓转轴7a通过清洁框13的一个横向边缘13k而插入以与正齿轮7n相啮合,且一个小螺钉13d通过导向器13aL的凸缘29而被拧入清洁框13,从而把导向器13aL固定到清洁框上,以支撑感光鼓7的一个端部。
随后,与右导向部件13R成一体的轴承38的外周边被啮合到轴承安装孔13h中,且轴承38的内圆周与正耦合转轴37相啮合;随后,定位销13h被装入右导向部件13R的凸缘13aR1的孔中。随后,一个小螺钉13aR2通过凸缘13aR1而被拧入清洁框13,从而把右导向部件13R固定在清洁框13上。
以此方式,感光鼓7被正确而安全地固定到清洁框13上。由于感光鼓7被沿着与纵向方向相交的方向被装到清洁框13上,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的结构得到了简化,且清洁框13的纵向尺寸能够得到减小。因此,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14的尺寸能够得到减小。筒形导向器13aL具有有效地与清洁框13邻接的大凸缘29,与凸缘29成一个整体的鼓转轴7a被紧密地装入清洁框13中。右筒形导向器13aR与支撑感光鼓7的轴承38同轴且成一体。轴承38与清洁框13的轴承安装孔13h相啮合,因而感光鼓7能够与记录介质2的供给方向相垂直地得到正确定位。
左筒形导向器13aL、大面积凸缘29和从凸缘29伸出的鼓转轴7a,是用整体材料制成的,且因而鼓转轴7a的位置是正确的,且耐久性得到了改善。筒形导向器13aL即使在处理总成B被反复地装入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14或从其拆下时的情况下也不会被磨损。如上结合电接触所描述的,感光鼓7的电接地是方便的。右侧筒形导向器13aL具有比轴承38大的直径,且轴承38和筒形导向器13aR通过一个盘形部件13aR3而得到耦合。筒形导向器13aR与凸缘13aR1耦合,因而筒形导向器13aR和轴承38彼此得到了加强和加固。由于右筒形导向器13aR具有大的直径,它对处理总成B至图象形成设备的反复安装和拆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虽然它是用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
图36、37是沿着纵向部分的视图,显示了与右导向部件13R成一体的轴承38至清洁框13的另一种安装方法。
这些是示意图并显示了作为主要部件的感光鼓7的轴承38。
如图36所示,提供了在轴承安装孔13h的外缘沿着圆周延伸的肋13h3,且肋13h3的外周边是筒构造的一部分。在此例中,延伸至盘形部件13aR3之外而到达凸缘13aR1的右筒形导向器13aR的一部分,被紧密地装在肋13h3的外周边上。轴承38的轴承安装部分13h和轴承38的外周边被松散地安装。借助这种结构,虽然轴承安装部分13h由于缺少的圆部分13h1而不是连续的,缺少的圆部分13h1的打开能够得到防止。
由于相同的目的,可以在肋13h3的外周边上设置多个限定凸起部13h4,如图34所示。
限定凸起部13h4是用金属模以如下的精度制成的,例如对于外切圆直径等级为9的IT容差,且相对于安装孔13h的内圆周同心度为-0.01mm或更小。
当鼓轴承38被装到清洁框13上时,鼓轴承38与外圆周相对的内周边表面13aR5限定了清洁框13的限定凸起部13h4,同时清洁框13的安装孔13h和轴承38的外圆周相啮合,从而能够防止由于缺少的圆部分13h1的打开而可能在安装中产生的不对准。
(用于连接清洁腔框(鼓腔框)和图象显影腔框的结构)如上所述,在充电辊8和清洁装置10被组装到清洁腔框13中且显影装置9被组装到图象显影腔框12中之后,处理总成B的清洁腔框13和图象显影腔框12是整体的。
以下结合图12、13和32来描述使鼓腔框13和图象显影腔框12构成一个整体的结构的基本特性。在以下描述中,“右侧和左侧”指的是相对于记录介质2的传送方向从上看的右侧和左侧。
能够以可拆下的方式安装到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14中的处理总成包括一个电子摄影感光鼓7;一个显影装置9,用于显影形成在电子摄影感光鼓7上的潜象;一个图象显影腔框12,它支撑显影装置9;一个鼓腔框13,它支撑电子摄影感光鼓7;一个调色剂腔框11,它容纳调色剂存储部分;一个压缩式螺旋弹簧,其一端与图象显影腔框12相连,位于显影装置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之一的上方,且其另一端与鼓腔框13相接触;一个第一突出部(右侧臂部分19),它从图象显影腔框12沿着与显影装置9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突出,并位于显影装置9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方;一个第二突出部(左臂部分19);第一突出部的一个第一孔(右侧孔20);第二突出部的一个第二孔(左侧孔20);第一接合部分(右侧的凹槽部分21),它位于鼓腔框13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右端部,位于电子摄影感光鼓7的上方,并与第一突出部(在右侧的臂部分19)相啮合;第二接合部分(左侧的凹槽部分21),它位于鼓腔框13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右端部,在感光鼓7的上方,并与第二突出部(在左侧的臂部分19)相啮合;第一接合部分(右侧的凹槽部分21)的一个第三孔(在图12中的右侧显示的孔13e);第二接合部分(左侧的凹槽部分21)的一个第四孔(图12的左侧的孔13e);一个第一穿过部件(在图12右侧的接合部件22),它在第一突出部(右臂部分19)与第一接合部分(右凹槽部分21)相啮合的情况穿过第一孔(右孔20)和第三孔(右孔13e),以连接鼓腔框13和图象显影腔框12;一个第二穿过部件(在图12左侧的接合部件22),它在第二突出部(左臂部分19)与第二接合部分(左凹槽部分21)相啮合的情况下穿过第二孔(左孔20),以连接鼓腔框13和图象显影腔框12。
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处理总成B的图象显影腔框12和鼓腔框13,通过以下步骤,被接合在一起第一接合步骤,用于接合图象显影腔框12的第一突出部(右臂部分19)和鼓腔框13的第一接合部分(右凹槽部分21);第二接合步骤,用于接合第二突出部(左臂部分19)和第二接合部分(左凹槽部分21);第一穿过步骤,用于在第一突出部(左臂部分19)和第一接合部分(右凹槽部分21)彼此啮合的情况下,使第一穿过部件(右接合部件22)穿过第一突出部(右臂部分19)的第一孔(右孔20)和第一接合部分(右凹槽部分21)的第三孔(右孔13e),以连接鼓腔框13和图象显影腔框12;第二穿过步骤,用于在第二突出部(左臂部分19)和第二接合部分(左凹槽部分21)彼此啮合的情况下,使第二穿过部件(左接合部件22)穿过第二突出部(左臂部分19)的第二孔(左孔30)和第二接合部分(左凹槽部分21)的第四孔(左孔20),以连接图象显影腔框12和鼓腔框13。在通过上述步骤而彼此接合之后,图象显影腔框12和鼓腔框13一起构成了处理总成B。
根据本实施例,图象显影腔框12和鼓腔框13,能够通过简单地使接合部件22通过它们的相连部分而方便得到接合,并能够简单地通过把接合部件22拉出而方便地被分开,如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到的在上述步骤中,显影装置9预先包括了显影辊9c,且用于接合第一突出部和第一接合部分的第一接合步骤以及用于接合第二突出部和第二接合部分的第二接合步骤,是同时进行的,其中(1)感光鼓7和显影辊9c被保持平行;(2)显影辊9c被沿着感光鼓7的周边表面移动;(3)图象显影腔框12在显影辊9c被移动时被相对地移动;(4)第一和第二突出部(右和左臂部分19)由于图象显影腔框12的相对移动而进入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右和左侧的凹槽部分21);(5)第一和第二突出部(两个臂部分19)与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两个凹槽部分21)完全啮合。
通过严格地按照上述步骤,在感光鼓7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已经被装入隔离辊9i的情况下,臂部分19能够通过沿着感光鼓7的周边表面通过着圆形移动显影辊9c而被移向凹槽部分21。因此,臂部分19和凹槽部分21的接合点成为固定的。因此,臂部分19和凹槽部分21的构造能够得到适当设计,从而使得它们更容易对准图象显影腔框12的臂部分19的孔20与凹槽部分21的两个侧壁的孔13a。
如上所述,通常的作法,是在通过接合调色剂腔框11与图象显影腔框12而形成了图象显影单元D,且清洁腔框13和充电辊8被组装到清洁单元C中之后,使图象显影单元D和清洁单元C成为一个整体。
图象显影腔框12和鼓腔框13到适当设计,从而使第一和第二突出部各自的孔20和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各自的孔13e,当图象显影腔框12和鼓腔框13在上述步骤之后彼此接触时,基本上对准。
参见图32,臂部分19的端部19a的轮廓形成了一个弧—其中心与孔20的中心相重合,且凹槽部分21的底部21a的轮廓形成了一个弧—其中心与孔13e的中心相重合。臂部分19的端部19a的弧形部分的半径略微小于凹槽部分21的底部21a的弧形部分的半径。臂部分19和凹槽部分21的半径之间的这种略微不同是这样的,即当凹槽的底部21a与臂部分19的端部19a相接触时,具有带槽的端部的接合部件22能够方便地穿过鼓腔框13(清洁腔框13)的孔13e并随后被插入臂部分19的孔20。当插入接合部件22时,且臂部分19的端部19与凹槽部分21的底部21a之间形成了一个弧形的间隙,在臂部分19受到接合部件22的转动支撑。图32中的间隙g被夸大了,以便于描述,但实际的间隙g小于接合部件22的端部的带槽的部分的大小或孔20的带槽的边缘的大小。
参见32,当图象显影腔框12和鼓腔框13被接合时,它们被移动,从而使臂部分19的孔20形成了轨迹RL1或RL2,或位于轨迹RL1和RL2之间的轨迹。凹槽部分21的顶壁的内表面20a具有角度,从而当图象显影腔框12与鼓腔框13如上所述地向着彼此移动时使压缩式螺旋弹簧22a逐渐地被压缩。换言之,图象显影腔框12和鼓腔框13具有适当的形状,从而当它们如上所述地向着彼此移动时,图象显影腔框12上与压缩式螺旋弹簧22a相连的部分与凹槽部分21的顶壁的上述的内表面20a之间的距离逐渐地减小。在此实施例中,压缩式螺旋弹簧22a的顶端在接合过程的中间与倾斜内表面20a的部分20a1相接触,且在图象显影腔框12与鼓腔框13完全接合之后,压缩式螺旋弹簧22a仍然保持与与倾斜内表面20a的弹簧座部分20a2—它与倾斜部分20a1相连—相接触,。压缩式螺旋弹簧22a的轴线和弹簧座部分20a2的平面垂直相交。
由于图象显影腔框12和鼓腔框13具有上述结构,因而当图象显影腔框12与鼓腔框13相接合时,不需要借助专用的压缩装置来对压缩式螺旋弹簧22a进行压缩;弹簧22a被自动地置于适当的位置,以把显影辊9c压在感光鼓7上。换言之,压缩式螺旋弹簧22a能够在图象显影腔框12与鼓腔框13接合之前与图象显影腔框12的弹簧座12t相连。
轨迹RL1与其中心与感光鼓7的横截面的中心相重合的圆相重合,且轨迹RLs基本上是一条直线—其距倾斜表面20a1的距离从该图的右侧向着左侧逐渐地减小。
参见图31,压缩式螺旋弹簧22a由图象显影腔框12保持。图31是图象显影腔框12在通过臂部分19的基座的纵向平面处的纵向剖视图,该平面与处理总成B的插入方向X平行。图象显影腔框12具有弹簧保持部分12t—它从图象显影腔框12的顶表面向上突出。这种弹簧保持部分12t至少包括一个弹簧保持筒形基座部分12k—在其周围压配有压缩式螺旋弹簧22a,以及一个导向部分12—它具有比基座部分12k小的直径从而使压缩式螺旋弹簧22a能够被松散地装在其周围。弹簧保持基座部分12k的高度必须大于当压缩式螺旋弹簧22a处于最小压缩状态时压缩式螺旋弹簧22a的最底部的环所达到的高度,且所希望的是弹簧22a的第二环所达到的高度或更高。
参见图12,凹槽部分21位于鼓腔框13的外壁13s与位于外壁13s的略微内部的一个分隔壁13t之间。
至于鼓腔框13的右凹槽部分21,它与鼓齿轮7b位于鼓腔框13的同一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外壁13e的向内的表面和分隔壁12t的向外的表面,即凹槽部分21的相对的两个表面,与鼓腔框13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且图象显影腔框12的臂部分19—它与显影辊齿轮9k位于图象显影腔框12的同一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上—正好装在这相对的两个表面之间。另一方面,鼓腔框13的左凹槽部分21—它与正齿轮7n位于鼓腔框13的同一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以及图象显影腔框12的臂部分19—它被插入该左凹槽部分21,沿着处理总成B的长度方向松散地啮合。
因此,沿着处理总成B的长度方向,图象显影腔框12和清洁腔框13相对于彼此得到精确定位。更具体地说,这是由于以下的原因。制作在位于鼓腔框13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凹槽部分21的相对表面之间有精确距离的鼓腔框13,以及制作带有具有精确的宽度的臂部分19的图象显影腔框12,是容易的。另外,即使当对图象显影腔框12和清洁腔框13沿着它们的长度方向的尺寸由于它们随着温度上升而产生的变形而发生改变时,凹槽部分21的相对的两个表面之间的距离,以及装在这两个相对表面之间的臂部分19的宽度,由于它们的尺寸小,而几乎没有改变。另外,与正齿轮7n位于同一侧的凹槽部分21,以及啮合在该凹槽部分21中的臂部分19,沿着处理总成B的长度方向具有一个缝隙,因而即使当图象显影腔框12和清洁腔框13沿着它们的长度方向的尺寸由于它们的热变形而发生改变时,在图象显影腔框12与清洁腔框13之间也不会由于它们的热变形而发生应力。
(利用感光鼓的耦合部分的轴向定位方法)以下描述在此实施例中的感光鼓的轴向定位方法。
在此实施例中,感光鼓7的轴向位置是在与突出部37a1的端表面和凹槽的底表面39a1不相接触的情况下确定的。
以下描述感光鼓7、一个总成框和一个总成安装部分—它们可用于沿着纵向方向定位感光鼓7。
在用于把转动力从主组件14传递到处理总成B的耦合中,当负耦合转轴39b的凹槽39a与与突出部37a啮合时,负耦合凹槽39a沿着轴向方向拉突出部37a。
此时,有两种可能,即(1)感光鼓7被支撑在总成框且更具体地说是清洁框13上并能够沿着纵向方向移动,以及,(2)感光鼓7被支撑在清洁框13上且不能沿着纵向方向移动。
另外,有两种可能,即(1)处理总成B的总成框—更具体地说支撑感光鼓7的清洁框13—得到安装以沿着纵向方向相对于主组件14的总成安装部分运动,以及(2)清洁框13被安装到总成安装部分上且不能沿着纵向方向相对于总成框进行运动。在此实施例中,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其中凹槽39a的底表面39a1和突出部37a的端表面37a1不彼此接触。以下结合在前述实施例中采用的附图来描述感光鼓7与处理总成B的框之间的位置关系。在这些附图中,示意地显示了转轴耦合、处理总成B和设备的主组件14的总成安装部分。当感光鼓7将要向与接收驱动力的一侧相对的一侧移动时,感光鼓7的轴向运动被前述实施例的鼓转轴7a的直径扩大的部分7a2的端部处的阶梯部分所停止。然而,借助这种位置关系,突出部37a和凹槽38a相啮合并且突出部37a1的端表面和底表面39a1的的凹槽被分开。鼓转轴7a被固定在清洁框13上。在以下描述中,感光鼓7向着相对侧的轴向运动由清洁框13确定,因而描述涉及到感光鼓7与清洁框13之间的关系。
在图40中,感光鼓7被支撑在清洁框13之上,因而感光鼓7能够沿着纵向方向(箭头显示的左和右方向)移动,且清洁框13能够沿着纵向方向在导向部分16之间移动。在此情况下,当转轴耦合得到连接时,正耦合转轴37被拉向负耦合转轴39b,且在突出部37a1的端表面与凹槽的底表面18a1邻接之前,感光鼓7与轴承38相邻接。更具体地说,上述鼓凸缘36的横向边缘7b1与轴承38的端表面38b的内侧相邻接,从而使感光鼓7相对于清洁框13得到定位。随后,清洁框13在感光鼓7沿着方向α的作用下被移向驱动侧。清洁框13,在突出部37a1的端表面不与凹槽底表面18a1相接触的情况下,与驱动侧的导向部件16R相接触,从而使清洁框13沿着纵向方向得到正确定位。因此,感光鼓7沿着纵向方向的位置得到确定。在此情况下,清洁框13和导向部件16R较好地是在围绕筒形导向器13aR的三个点处彼此接触,从而使凹槽39a的拉力均匀。
在图41中,显示了一种结构,它在长度方向关系上与图40的结构相同,但筒形导向器13aR的轴向长度(从清洁框13的侧板测量起的高度)大于定位槽16d的深度。感光鼓7被支撑在清洁框13上,因而它能够沿着纵向方向移动,且清洁框13能够在导向部件16之间沿着纵向方向移动。在此情况下,当转轴耦合得到连接时,负耦合转轴37被拉向负耦合转轴39b,且感光鼓7在突出部37a1的端表面与凹槽的底表面39a1邻接之前与轴承38邻接。更具体地说,上述鼓凸缘36的横向边缘7b1与轴承38的内侧表面38b邻接,从而使感光鼓7相对于清洁框13得到定位。因此,清洁框13在感光鼓7沿着方向α的作用下移向驱动侧。筒形导向器13aR的端表面在驱动侧导向部件16R的导向部分16c的端表面处与定位槽16d的底表面相接触,从而使清洁框13沿着纵向方向的位置得到确定。因此,感光鼓7沿着纵向方向的位置得到确定。在此状态下,突出部37a1的端表面和凹槽的底表面39a1不彼此接触。
在图41的情况下,拉动突出部37a的负耦合转轴39b的凹槽39a的力的作用线与筒形导向器13aR的中心对准,因而处理总成B不受由于沿着纵向方向的驱动力引起的不均匀加载或不平衡。因此,处理总成B沿着纵向方向的位置能够在筒形导向器13aR的端表面的窄空间中,在没有不均匀加载的情况下,得到确定。
在图42中,感光鼓7能够沿着清洁框13的长度方向运动,且清洁框13沿着纵向方向不可移动地,在设置在清洁框13与导向部分16a的底部之间的片弹簧33的作用下,被设备的主组件14的总成安装部分所限制。其中不采用片弹簧33,且清洁框13被紧贴地装配在导向部件16之间从而不能沿着纵向方向相对于主组件14移动的情况,与采用片弹簧33的情况相同。当耦合部分啮合时,正耦合转轴37被拉向负耦合转轴39b,从而使感光鼓7在突出部37a1的端表面与凹槽的底表面39a1邻接之前与轴承38邻接。更具体地说,鼓凸缘36的横向边缘7b1与轴承38的端表面38b邻接,且感光鼓7相对于清洁框13的位置得到了确定。由于清洁框13不能沿着纵向方向移动,因而感光鼓7沿着纵向方向的位置得到了确定。
在此情况下,片弹簧33以弹簧力F在作用点P对清洁框13施加压力,且弹簧力F指向与感光鼓7的轴向方向平行的方向。因此,作用在突出部37a上的凹槽39a的拉力与弹簧力F的合力较好地是被与右导向部件16R的至少三个接触点所接收—这三个点包围了该合力与清洁框13的驱动侧板相交的一个点。较好的是侧板上构成包围两个点—在这两个点弹簧力F的力作用线与感光鼓7的轴与清洁框13的驱动侧板相交—的三角形的顶点的至少三个点,分别与右导向部件16R相接触。在图43中显示了一种结构—它在长度方向的关系上与图42的结构相同(结合上述图42所描述的),但筒形导向器13aR的轴向长度大于定位槽16d的深度。因此,筒形导向器13aR的端表面被压在定位槽16d的底表面上。因而所希望的是,片弹簧33的力作用点P更接近感光鼓7的轴,从而减小由于片弹簧33的弹簧力而导致的偏心力。
为了实现这点,如图44所示,在与驱动侧相对的感光鼓7的筒形导向器13a的端表面,可以借助片弹簧33而成为可能。片弹簧33还能够起接地触头部件123的作用。
图45得到支持,从而不沿着感光鼓7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清洁框13运动,且清洁框13能够沿着纵向方向在导向部件16之间运动。在此情况下,当耦合部分被连接起来时,驱动耦合部件的正耦合突出部37a被负耦合凹槽39a所拉动,且在突出部37a1的端表面没有达到凹槽的底表面39a1之前,清洁框13与驱动侧的导向部件16R相接触,从而使感光鼓7沿着纵向方向的位置得到确定。
在图46中,显示了一种结构—它与图47中所示的结构(结合上述图42所描述的)在沿着纵向方向的关系上是相同的,但筒形导向器13aR的轴向长度大于定位槽16d的深度。因此,借助耦合部分的转动,筒形导向器13aR的端表面与定位槽16d的底表面邻接,从而使感光鼓7沿着纵向方向的位置得到确定。
在以上描述中,感光鼓7的纵向横向边缘部分与主组件14的调节部件的邻接是这样的,即它通过清洁框13或通过与轴承38成一个整体的筒形导向器13aR而与导向部件16R相邻接。在此情况下,感光鼓7的纵向部分与主组件14的调节部件的邻接是间接的。
以下描述这样的情况—即其中感光鼓7沿着轴向方向的位置通过设置在感光鼓7的鼓凸缘36中的正耦合转轴37的端表面与设备的主组件14的负耦合转轴39b的端表面的邻接而得到确定。
在图47中,感光鼓7被支撑在清洁框13中,从而能够相对于它沿着纵向方向运动,且该清洁框能够在导向部件16之间沿着纵向方向移动。在此情况下,当转轴耦合部分啮合时,正耦合转轴37被拉向负耦合转轴39b,且正转轴端表面37a3与负转轴端表面39a邻接,而突出部37a1的端表面不与凹槽的底表面39a1邻接。这样,感光鼓7的轴向位置得到了确定。
在图48中,感光鼓7被支撑在清洁框13上,从而在相对其沿着纵向方向可以移动,且清洁框13被设置在清洁框13与导向部分16a之间的片弹簧33限制在主组件14的总成安装部分上,从而不能沿着纵向方向运动。其中不采用片弹簧33,且清洁框13被紧贴地装配在导向部件16之间从而不能沿着纵向方向相对于主组件14运动的情况,与采用片弹簧33的情况是相同的。在这些情况下,当转轴耦合部分被啮合时,正耦合转轴37被拉向负耦合转轴39b,且正转轴端表面37a3与负转轴端表面39a3邻接,而突出部37a1的端表面不与凹槽的底表面39a1邻接。这样,感光鼓7的轴向位置得到了确定。
图49得到支撑,从而不沿着感光鼓7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清洁框13运动,且清洁框13能够沿着纵向方向在导向部件16之间运动。在此情况下,当转轴耦合部分啮合时,正耦合转轴37被拉向负耦合转轴39b,且正转轴端表面37a3与负转轴端表面39a3邻接,而突出部37a1的端表面不与凹槽的底表面39a1邻接。这样,感光鼓7的轴向位置得到了确定。
在此实施例中,大齿轮43的端部在正耦合转轴39b的前端与外凸轮35的后端表面邻接,从而使负耦合转轴39b的前端的位置得到了确定,从而使凹槽的底表面39a1的位置得到确定。它在驱动时受拉,因为突出部37a1和凹槽39a分别是大体等边三角形的扭曲棱形体和大体等边三角形的扭曲孔。因此,感光鼓7直接或通过处理总成B中的部件而与主组件14中的部件邻接,从而使感光鼓7在驱动中的纵向位置得到恒定的确定。
另外,由于鼓齿轮7b的扭曲方向使得突出部37a被推拉向凹槽39a,感光鼓7的轴向位置得到了稳定。
(主组件的耦合部件的驱动方法)如上所述,负耦合转轴39b与大齿轮43成整体地模制,且大齿轮43由马达61转动,并受到齿轮的齿沿着负耦合转轴39b向前的方向的推拉力的作用。然而,负耦合转轴39b的驱动方法不限于此,且可采用以下的方法。
在图50中,凸缘39b1与负耦合转轴39b成一个整体地设置。凸缘39b1以外的前部可转动地与外凸轮63啮合,并起着能够沿着轴向方向相对于侧板66运动的筒形转轴部分39b2的作用。后部分形成了一个花键转轴39b2-它啮合到大齿轮43处中心的一个花键孔中。大齿轮43具有一个凸起部43b,且凸起部43b的外周边受到安装在侧板67上的轴承44(轴颈)的转动支撑。一个推拉力套筒45与凸起部43b的外周边啮合并与凸起部43b的一个端表面接触,一个止动环46与推拉力套筒45接触,并与形成在凸起部43b的筒的外周边上的圆周槽啮合。在凸缘39b1与大齿轮43之间,一个压缩螺旋弹簧68受到压缩并被插入花键转轴39b。花键转轴39b可以是非圆形的,例如是多边形转轴,或带有键的转轴—该键与凸起部43b啮合以进行轴向运动。
在图50中,当可打开的部件35被关闭时,外凸轮63变得能够沿着向前的方向运动,且负耦合转轴39b,借助受到压缩螺旋弹簧68的弹簧力的推动的凸缘39b1,而通过凸起部43b和侧板66的孔而行进,从而使凹槽39a与突出部37a1彼此耦合。当转动力从马达61被传递到大齿轮43时,大齿轮43把转动从花键转轴39b2传递到负耦合转轴39b,从而使凹槽39a被转动,同时拉突出部37a,从而使感光鼓7的轴向位置得到确定。
在此实施例中,负耦合转轴39b通过一个齿轮组而受到马达61的驱动,但负耦合转轴39b的驱动方法不受限制,且如图51所示,可以采用与负耦合转轴39b成一个整体的同步滑轮47和经过同步滑轮47的同步带47a以及马达61的马达转轴上的一个未显示的同步滑轮。
另外,如图52所示,还可以在与负耦合转轴39b成一个整体的一个链轮48与在马达61的马达转轴上的一个未显示的链轮之间,安装一个链48a。
在此实施例中,鼓凸缘36带有一个突出部37a,且转轴39b被设置在可转动大齿轮43的中心,但也可以反过来进行设置,即鼓凸缘36上设置凹槽39a,而设置在大齿轮43的中心的转轴39b带有突出部37a。
在前述描述中,凹槽39a即孔(突出部)的扭曲方向是这样的,即沿着与齿轮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从孔的入口向着其底部扭曲。
孔(突出部)沿着转动方向的扭曲量为每1mm轴长1°-15°。
在此实施例中,孔的深度约为4mm,且扭曲量约为30°。
在前述实施例中,耦合是在扭曲孔与扭曲棱形体之间实现的,但也可以采用扭曲孔与非扭曲棱形体的结合。在此情况下,当作为所述棱形体的非扭曲的三角形棱形体与扭曲孔啮合,且孔被转动时,三角形棱形体的基部与孔的内表面接触,从而使相对于孔的位置得到确定。由于基部具有高于其他部分的强度,因而三角棱形体(突出部)不发生变形。三角棱形体的角部分和/或孔的内表面发生局部变形,从而使角部分咬入孔的内表面。因此,凹槽与孔之间的耦合得到了加强。非扭曲棱形体是容易模制的。
根据上述实施例,当处理总成被装到设备的主组件上,且多边形孔在棱形体突出部与多边形孔之间的啮合之后得到转动时,突出部被拉入孔,直到电子摄影感光鼓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与设备的主组件的调节部件相接触,从而使电子摄影感光鼓沿着纵向方向的位置得到确定。这样,电子摄影感光鼓的纵向位置在图象形成期间是稳定而恒定的。由于定位是在突出部的自由端不与孔的底表面接触的情况下实现的,即通过施加拉力,所以用于沿着纵向方向定位电子摄影感光鼓的调节部件和该调节部件的接触部分的结构的选择范围是很宽的。
棱形体突出部,通过多边形孔与可打开的盖—该盖被安装在主组件上并能够相对于设备的主组件打开—的关闭相关的运动,而得到啮合。
设备的主组件带有一个马达和用于接收来自马达的驱动力的转动部件,且孔被提供在主组件的可转动部件的中心部分上。孔与主组件的可转动部件整体地转动。因此,所要求的是在主组件的动力传递设备的端部提供一个可转动部件,和在该可转动部件的中心提供一个耦合部件。因此,该可转动部件可以是齿轮、同步滑轮、链等,且围绕耦合部分(轴向耦合部分)的设置可以在小空间中方便地进行。
棱形体可以是扭曲的大体等边三角形的,且多边形孔可以是扭曲的大体等边三角形的孔,因而耦合部分的啮合和脱离是方便的电子摄影感光鼓和至少一个处理装置(充电装置、显影装置和清洁装置)可以以一个单元的形式整体地设置在一个处理总成中,而该处理总成能够可拆下地安装在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中。本发明可应用于这样的处理总成或其中能够可拆下地安装处理总成的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中。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电子摄影感光鼓能够沿着纵向方向得到正确定位。
在此实施例中,处理总成B被描述为形成单色图象的处理总成,但本发明可以在获得所希望的效果的情况下被应用于包括多个显影装置以形成由多种颜色构成的图象(例如两调色剂图象、三调色剂图象、全色图象等)的处理总成。
该电子摄影感光部件不一定被限定于感光鼓7。例如可包括以下的类型。首先,作为感光材料,可以包括诸如非晶硅、非晶硒、氧化锌、氧化钛、有机光导电体等的感光材料。至于其上设置感光材料的基底部件的构造,它可以是鼓或带形的。例如,鼓型感光部件包括用铝合金等形成的筒和淀积或涂在该筒上的光导电层。
至于图象显影方法,可以采用各种已知的方法;例如两组分磁刷式显影方法、级联式显影方法、接触式显影方法、云式显影方法等等。
在此实施例中,所谓的接触式充电方法得到了采用,但显然地,也可以采用具有不同于在本实施例中描述的结构的充电装置;例如,一种传统的结构—其中钨线被用铝等制成的金属遮蔽物支撑在三个侧面上,且通过向壁线加高电压而产生的正或负离子被传送到感光鼓的表面上,以对感光鼓表面进行均匀充电。
充电装置可以是片(充电片)、台、块、杆、线等形状的,而不仅是辊形的。
至于清洁残余在感光鼓上的调色剂的方法,可以采用刮片、毛刷、磁刷等来作为清洁装置的结构部件。
虽然已经结合在此所公布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所给出的细节,且本申请所要覆盖的是属于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或改进目的之内的所有修正或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处理总成,它能够可拆下地安装到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象的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中,包括一个电子摄影感光鼓,可作用在该电子摄影感光鼓上的处理装置;具有多边形横截面的一个突出部,它被设置在所述电子摄影感光鼓的一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上,用于当所述处理总成被装到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上时与设置在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中的、具有多边形横截面的一个扭曲孔相啮合;其中当处理总成被安装到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上时,当所述多边形孔在所述棱形体突出部与多边形孔相啮合之后被转动时,所述突出部被拉入所述孔,且在所述处理总成中的所述电子摄影感光鼓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与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中的一个调节部件相接触,从而使电子摄影感光鼓沿着纵向方向相对于所述设备的主组件而得到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处理总成,其中当电子摄影感光鼓被如此定位时,所述棱形体的自由端不与所述多边形孔的底表面相接触,从而使突出部受到倾向于将其拉入所述孔中的力的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处理总成,其中所述棱形体突出部和所述多边形孔借助所述多边形孔与一个可打开的部件的关闭相关的运动而啮合—该可操作部件可打开地安装在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的处理总成,其中所述设备的主组件包括一个马达和用于接收来自所述马达的驱动力的可转动部件,且所述孔被设置在该可转动部件的中心上,其中所述孔可与该可转动部件作为一个整体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的处理总成,其中所述棱形体是具有大体三角形横截面的扭曲棱形体,且所述多边形孔是具有大体三角形横截面的扭曲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的处理总成,其中所述处理装置包括用于对所述电子摄影感光鼓充电的充电装置、用于显影形成在所述电子摄影感光鼓上的潜象的显影装置和用于清洁所述电子摄影感光鼓的清洁装置中的至少一个。
7.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象的一种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在其中可以可拆下地安装一个处理总成,所述设备包括a.一个马达;b.具有多边形截面的一个扭曲孔,所述孔能够在从所述马达传递来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转动;c.能够与所述处理总成的横向边缘部分接触的一个调节部件;d.安装装置,用于可拆下地安装一个处理总成,该处理总成包括一个电子摄影感光鼓,可作用在该电子摄影感光鼓上的处理装置;具有多边形横截面的一个突出部,它被设置在所述电子摄影感光鼓的一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上,用于当所述处理总成被装到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上时与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中的扭曲孔相啮合;其中当处理总成被安装到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上时,当所述多边形孔在所述棱形体突出部与多边形孔相啮合之后被转动时,所述突出部被拉入所述孔,且在所述处理总成中的所述电子摄影感光鼓的一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与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中的一个调节部件相接触,从而使电子摄影感光鼓沿着纵向方向相对于所述设备的主组件而得到定位;所述设备进一步包括e.运动装置,用于造成所述孔与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电子摄影感光鼓的长度方向的相对运动;f.送进装置,用于送进所述记录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7的设备,其中所述运动装置被设置在所述主组件中,并包括一个可相对于主组件打开的可打开部件,且其中所述棱形体突出部和所述多边形孔借助所述多边形孔与该可打开部件的关闭相关的运动而彼此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7的设备, 进一步包括用于接收来自所述马达的驱动力的一个可转动部件,且所述孔被设置在该可转动部件的中心上,其中所述孔能够与该可转动部件构成一个整体进行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9的设备,其中所述棱形体是具有大体三角形横截面的扭曲棱形体,且所述多边形孔是具有大体三角形横截面的扭曲孔。
11.根据权利要求4或9的设备,其中所述可转动部件是具有位于其中心的转动转轴的齿轮。
12.根据权利要求4或9的设备,其中所述可转动部件是具有位于其中心的转动转轴的同步滑轮。
13.根据权利要求4或9的设备,其中所述可转动部件是具有位于其中心的转动转轴的链轮。
14.根据权利要求4的设备,其中所述齿轮是螺旋齿轮一它具有通过其转动而产生促使所述孔向着所述棱形体移动的推拉力的扭曲方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4的设备,其中所述齿轮和所述转动转轴彼此构成一个整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1或14的设备,其中所述转动转轴能够相对于所述齿轮沿着其轴向方向运动,且不能相对于所述齿轮沿着其转动方向运动。
17.一种处理总成,它能够可拆下地安装到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象的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中,包括一个电子摄影感光鼓,可作用在该电子摄影感光鼓上的处理装置;具有多边形横截面的一个孔,它被设置在所述电子摄影感光鼓的一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上,用于当所述处理总成被安装到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上时与设置在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上的、具有多边形横截面的一个扭曲突出部相啮合;其中当处理总成被安装到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上时,当所述多边形突出部在所述多边形孔与多边形突出部相啮合之后进行转动时,所述孔被拉向所述突出部,且所述处理总成中的所述电子摄影感光鼓的一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与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中的一个调节部件相接触,以沿着纵向方向相对于所述设备的主组件对电子摄影感光鼓进行定位。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处理总成,其中当电子摄影感光鼓被如此定位时,所述棱形体的自由端不与所述多边形孔的底表面相接触,从而使突出部受到倾向于将其拉入所述孔中的力的作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的处理总成,其中所述棱形体突出部和所述多边形孔借助所述多边形孔与一个可操作部件的关闭相关的运动而啮合—该可打开的部件可打开地安装在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7或19的处理总成,其中所述设备的主组件包括一个马达和用于接收来自所述马达的驱动力的可转动部件,且所述孔被设置在该可转动部件的中心上,其中所述孔可转动地与该可转动部件构成一个整体。
21.根据权利要求17或20的处理总成,其中所述棱形体是具有大体三角形横截面的扭曲棱形体,且所述多边形孔是具有大体三角形横截面的扭曲孔。
22.根据权利要求17或21的处理总成,其中所述处理装置包括用于对所述电子摄影感光鼓充电的充电装置、用于显影形成在所述电子摄影感光鼓上的潜象的显影装置和用于清洁所述电子摄影感光鼓的清洁装置中的至少一个。
23.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象的一种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在其中可以可拆下地安装一个处理总成,所述设备包括a.一个马达;b.具有多边形截面的一个扭曲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能够在从所述马达传递来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转动;c.能够与所述处理总成的横向边缘部分接触的一个调节部件;d.安装装置,用于可拆下地安装一个处理总成,该处理总成包括一个电子摄影感光鼓,可作用在该电子摄影感光鼓上的处理装置;具有多边形横截面的一个孔,它被设置在所述电子摄影感光鼓的一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上,用于当所述处理总成被安装到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上时与设置在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上的、具有多边形横截面的一个扭曲突出部相啮合;其中当处理总成被安装到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上时,当所述多边形突出部在所述棱形体孔与多边形突出部相啮合之后进行转动时,所述孔被拉向所述突出部,且所述处理总成中的所述电子摄影感光鼓的一个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与所述设备的主组件中的一个调节部件相接触,以沿着纵向方向相对于所述设备的主组件对电子摄影感光鼓进行定位;所述设备进一步包括e.运动装置,用于造成所述孔与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电子摄影感光鼓的长度方向的相对运动;f.送进装置,用于送进所述记录材料。
24.根据权利要求23的设备,其中所述运动装置被设置在所述主组件中,并包括一个可相对于主组件打开的可打开部件,且其中所述棱形体突出部和所述多边形孔借助所述多边形突出部与该可打开部件的关闭相关的运动而彼此啮合。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的设备,进一步包括用于接收来自所述马达的驱动力的可转动部件,且所述孔被设置在该可转动部件的中心上,其中所述孔能够与该可转动部件成一个整体地转动。
26.根据权利要求23或25的设备,其中所述棱形体是具有大体三角形横截面的扭曲棱形体,且所述多边形孔是具有大体三角形横截面的扭曲孔。
27.根据权利要求20或25的设备,其中所述可转动部件是具有位于其中心的转动转轴的齿轮。
28.根据权利要求20或25的设备,其中所述可转动部件是具有位于其中心的转动转轴的同步滑轮。
29.根据权利要求20或25的设备,其中所述可转动部件是具有位于其中心的转动转轴的链轮。
30.根据权利要求20或25的设备,其中所述齿轮是螺旋齿轮—它具有通过其转动而产生促使所述孔向着所述棱形体移动的推拉力的扭曲方向。
31.根据权利要求27或30的设备,其中所述齿轮和所述转动转轴彼此构成一个整体。
32.根据权利要求27或30的设备,其中所述转动转轴能够相对于所述齿轮沿着其轴向方向运动,且不能相对于所述齿轮沿着其转动方向运动。
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处理总成,其中所述多边形突出部是非扭曲板状部件,且所述多边形孔是扭曲的,且其中当所述设备的主组件的一个可转动部件在所述板状部件的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多边形孔相啮合之后进行转动时所述突出部和所述孔受到使它们向着彼此接近的作用,从而使所述突出部的自由端与所述孔的底表面相接触,从而使所述处理总成中的所述电子摄影感光鼓沿着所述电子摄影感光鼓的长度方向相对于主组件得到定位。
34.根据权利要求33的处理总成,其中所述板状部件是三角形的。
全文摘要
一种处理总成,它能够可拆下地安装到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象的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的主组件中,包括:一个电子摄影感光鼓;可作用在该电子摄影感光鼓上的处理装置;具有多边形横截面的一个突出部,当处理总成被安装到设备的主组件上时,当多边形孔在棱形体突出部与多边形孔相啮合之后被转动时,突出部被拉入孔,且在处理总成中的电子摄影感光鼓的一个端部与主组件中的一个调节部件相接触,使电子摄影感光鼓沿着纵向方向定位。
文档编号G03G21/18GK1188265SQ9711967
公开日1998年7月22日 申请日期1997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1996年9月26日
发明者渡辺一史, 伊藤义弘, 川合利治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