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不良光的全息变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56841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不良光的全息变焦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全息显示技术,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消不良光的全息变焦技 术。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为了满足动态、实时显示的需求,基于空间光调制器(SLM)的全息显示技 术受到广泛的关注。作为SLM的一种,硅基液晶(LCOS)以其高集成化、大开口率、响应时间 快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显示系统中。然而,由于LCOS自身像素结构的影响,再现像 的观看效果会受到多级衍射光和多级再现像的干扰。为了消除这些不良光,有学者提出在 全息图上加载会聚的球面波,从而将多级衍射光和多级再现像分开;也有学者提出使用线 性的相位偏移来实现分离。2009年,北京理工大学的学者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消除了 多级衍射光。为了消除多级再现像,目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4/系统,再结合光阑的使用,可 以实现在接收屏上只观看到一级再现像。因此,如果要将不良光全部消除,得到理想的一级 再现像,系统将会变得更加复杂。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提出一种消不良光的全息变焦系统。如附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激光器、滤 波器I、准直透镜、LC0S、固体透镜、滤波器II、液体透镜、接收屏。其中滤波器I、准直透镜 用于将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扩束形成准直平面光,固体透镜位于LCOS的后面,滤波器II位于 固体透镜的焦平面位置,液体透镜位于接收屏和滤波器II之间。
[0004] 附图2为该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当使用准直光照射LCOS时,再现像由两部分组 成,一部分是全息图衍射形成的多级衍射像,另一部分是由LCOS本身的像素结构引起的多 级衍射光。其中〇?是LCOS和固体透镜之间的距离,4是固体透镜和滤波器Π之间的距 离,4是多级衍射光和多级再现像之间的距离,4是液体透镜与多级衍射像之间的距离,接 收屏和液体透镜的距离是4。为了消除多级衍射光,我们使用发散球面波来分离多级衍射 像和多级衍射光。根据透镜的成像公式,可以得到:
【主权项】
1. 一种消不良光的全息变焦系统,包括:激光器、滤波器I、准直透镜、LCOS、固体透镜、 滤波器II、液体透镜、接收屏;其中滤波器I、准直透镜用于用于将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扩束 形成准直平面光,固体透镜位于LC0S的后面,滤波器II位于固体透镜的焦平面位置,液体 透镜位于接收屏和滤波器II之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不良光的全息变焦系统,其特征在于,<是LC0S和 固体透镜之间的距离,4是固体透镜和滤波器II之间的距离,4是多级衍射光和多级再 现像之间的距离,4是液体透镜与多级衍射像之间的距离,接收屏和液体透镜的距离是4; 为了消除多级衍射光,使用发散球面波来分离多级衍射像和多级衍射光,根据透镜的成像 公式,可以得到:
,其中#发散球面波的半径,固体透镜的放大倍率 为,加载了发散球面波以后,多级衍射像的聚焦位置向后移,而由LC0S像 素结构引起的多级衍射光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多级衍射光经过滤波器II后被消除,多 级衍射像经过液体透镜后照射在接收屏上,其关系为:
,其中/是液体透镜 的焦距,液体透镜的放大倍率为4=-(4_乃M由于液体透镜的孔径比较小,可以限制多级 衍射像,最终可以在接收屏上看到理想的再现像,固体透镜和液体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由
得到,再现像的大小
,其中 是LC0S的像素间距,A是再现光的的波长。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不良光的全息变焦系统,其特征在于,当LC0S、固体透 镜、滤波器II、液体透镜和接收屏的位置保持不变时,对于给定的r,可以计算出勺值,可 以通过改变r和/来调节再现像的大小,该系统可以实现变焦的功能。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不良光的全息变焦系统,其特征在于,发散球面波的 相位巾3为:
,其中k=2 31 /X,& 分别表示发散球面波上的点到光 轴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距离。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不良光的全息变焦系统,其特征在于,滤波器II位于 固体透镜的焦平面处,固体透镜的焦距等于4。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不良光的全息变焦系统,其特征在于,液体透镜是基 于电湿润效应原理,通过改变外加电压来改变它的焦距,为了消除多级衍射像,液体透镜的 孔径必3mm且成5mm。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出一种消不良光的全息变焦系统。该系统包括激光器、滤波器I、准直透镜、LCOS、固体透镜、滤波器II、液体透镜、接收屏。其中滤波器I、准直透镜用于将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扩束形成准直平面光,固体透镜位于LCOS的后面,滤波器II位于固体透镜的焦平面位置,液体透镜位于接收屏和滤波器II之间。该系统不仅可以消除全息系统中的不良光,而且可以实现变焦的功能。
【IPC分类】G03H1-12
【公开号】CN104777738
【申请号】CN201510180501
【发明人】王琼华, 王迪, 王德宏, 甘凤娇
【申请人】四川大学
【公开日】2015年7月15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