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431444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单片式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光学显示器的持续进化,光学显示器的制造商为应付客户需求已倾向将光学显示器的研发向薄、轻及亮的方向进展。例如,要如何降低手机上的显示器、笔记型脑的显示器或电视显示器的厚度、重量以及如何增加影像显示效果等课题,已成为各厂商所产生的产品在市场上会是否有竞争力的关键。
[0003]以传统的液晶显示器为例,传统的液晶显示器必须外挂一独立的背光模块来供应光线给液晶显示器。如图1A所示,传统的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包含一光源LS及一导光板LGP。在传统的液晶显示器中,导光板LGP是设置于液晶层(liquid crystal layer)及偏光层P下方,如图1A所示。然而,相对于液晶层LC及偏光层P的厚度,导光板LGP的厚度相当大。在现实状况中,由于背光模块及其所包含导光板LGP占有一定厚度,因此不易降低显示器的整体厚度。
[0004]如图1B所示为传统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rganic Light-emitting D1deDisplay、简称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层OLED是夹设于偏光层P及保护层PF之间,并可直接藉由有机发光二极管层OLED产生光线。相较于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整体厚度会因省去背光模块的厚度而小于液晶显示器的整体厚度。然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仅能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效运作,例如在常温及一般湿度下运作。在高温、低温或较潮湿的环境下,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显示效能会明显下滑。
[0005]然而,在比对液晶及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差异时,相对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出光分布的半张角(Full width Half Maximum、FWHM),液晶显示器的出光分布的半张角通常较窄,因此液晶显示器所显示的画面的光线分布的均匀度会低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但是,相对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色彩饱和度,液晶显示器的色彩饱和度也较低。如前所述,液晶显示器具有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所缺代的稳定性优点。因此,如何能开发出同时兼具有液晶显示器的稳定性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轻薄性、广角光线分布及高色彩饱和度等特性的显示器,为目前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0006]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低厚度的光源结构的显示器。
[0007]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色彩饱和度的显示器。
[0008]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含下基板、光源、偏极光化层、下基板、内偏光层以及光调变层。下基板具有入光侧边、相对的底面及顶面,而入光侧边分别相邻接于底面及顶面。光源是设置于入光侧边,并产生光线自入光侧边进入下基板。偏极光激化层是设置于底面。内偏光层是设置于顶面,且位于上基板与下基板之间。光调变层是设置于内偏光层与上基板之间。其中,进入下基板内的光线至少部分穿过底面而进入偏极光激化层,并激发偏极光激化层而产生多不同色的偏极化色光;偏极化色光穿过下基板,经内偏光层提高偏极化程度后抵达光调变层。
[0009]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另一种显示装置,包含下基板、光源、量子棒膜片、上基板、内偏光层以及光调变层。下基板具有入光侧边、相对的底面及顶面,而入光侧边分别相邻连接于底面及顶面。光源是设置于入光侧边,并产生光线自入光侧边进入下基板。量子棒膜片是设置于底面。上基板是设置于顶面。内偏光层是设置于顶面,且位于上基板与下基板之间。光调变层是设置于内偏光层与上基板之间。其中,进入上基板内的光线至少部分穿过底面而进入量子棒膜片,并激发量子棒膜片而产生多个不同色的偏极化色光;偏极化色光穿过下基板且经内偏光层提高偏极化程度后抵达光调变层。
[0010]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11]在附图中,标号的最左边的数字标识该附图首次出现的顺序。在说明及附图的不同情况下,使用相同的图标表示为相同的元件。
[0012]图1A为传统具有导光板结构的显示器的示意图;
[0013]图1B为传统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示意图;
[0014]图2A为本案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5]图2B为图2A的剖视示意图;
[0016]图3为光源所产生的光线入进下基板的路线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7]图4A为具有反射单元的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8]图4B为具有导向陵镜的显不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不意图;
[0019]图5A为偏极光激化层具有多个量子点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及
[0020]图5B为偏极光激化层具有多个量子棒的一实施例的不意图。
[0021]其中,附图标记
[0022]avg:平均长轴方向
[0023]G:导向陵镜
[0024]LC:液晶层
[0025]LGP:导光板
[0026]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
[0027]P:偏光层
[0028]PCL:偏极化色光
[0029]PF:保护层
[0030]R:反射单元
[0031]T:穿透轴方向
[0032]9:反射层
[0033]10:光源
[0034]11:下基板
[0035]Ila:底面
[0036]lib:顶面
[0037]11c:入光侧边
[0038]12:偏极光激化层
[0039]13:内偏光层
[0040]14:光调变层
[0041]15:上基板
[0042]16:外偏光层
[0043]100:显示装置
[0044]121a:膜片本体
[0045]121b:量子棒
[0046]122a:膜片本体
[0047]122b:量子点
[0048]122c:外偏光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4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0050]本发明在一实施例中是应用于液晶显示器中;但不限于此,在其他不同实施例中亦可应用于其他种类的显示器中。
[0051]图2A为本案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2A所示,显示装置100包含下基板11、光源10、偏极光激化层12、内偏光层13、光调变层14及上基板15,其中上基板15上亦可包含外偏光层16。图2B为图2A的剖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下基板11具有相对的底面Ila及顶面11b,以及位于底面Ila及顶面Ilb侧边的入光侧边11c。具体而言,入光侧边Ilc分别相邻接于底面Ila及顶面lib。如图2B所不,光源10是设置于入光侧边11c,且朝向入光侧边11c。光源10会产生光线自入光侧边Ilc进入下基板11。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0可由多个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1des,简称LED)形成;但不限于此,在其他不同实施例中亦可采用其他不同的光源。
[0052]如图2B所示,当光源10产生光线时,光线会朝向下基板11的方向射出光源10,并且会自下基板11的入光侧边Ilc进入下基板11。在本实施例中,下基板11具有导光的功能,并可使光线从底面Ila及/或顶面Ilb射出。
[0053]图3为图2B中光线走向的路线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若光线在进入下基板11后被导向顶面Ilb方向射出下基板11,射出顶面Ilb的光线会先抵达到下基板11上方的内偏光层13。在本实施例中,内偏光层13是以迭层的方式设置于下基板11上,例如可以涂布方式设置于下基板11上;但不限于此。如图3所示,内偏光层13是设置于下基板11的顶面Ilb上,且位于上基板15与下基板11之间。下基板11下方则是设有偏极光激化层13,使得下基板11是夹设于内偏光层13及偏极光激化层1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当光源10所产生光线从下基板11抵达到内偏光层13时,内偏光层13会允许光线中与内偏光层13相同极性的光线通过内偏光层13,并且阻挡光线中与内偏光层13不同极性的光线。
[0054]仍请看图3,通过内偏光层13的极性化光线接着会经由光调变层14选择性被光调变、不被光调变或被阻挡。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光调变层14为液晶层(Iiquid crystallayer),且液晶层中每个液晶结构可控制显示装置100上显示画面中像素(pixel)的显示。因此,当光线从内偏光层13抵达到光调变层14时,光调变层14中的液晶结构可依据液晶排列而使光线产生极性旋转。
[0055]在本实施例中,当光线通过光调变层14后,通过的光线会抵达到光调变层14上方的上基板15。如图3所示,上基板15是用来与下基板11夹设光调变层14,并且保护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