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部件、图像承载体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546318阅读:来源:国知局
且利用热和压力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在片材部件P上。清洁刮板68在色调剂图像转印之后通过刮掉图像承载体56上的残余色调剂来清洁图像承载体56。
[0048]如图5所示,在曝光装置60的倾斜上侧设置有通过未图示的供应管连接至显影器62的色调剂盒72。色调剂盒72存储待通过供应管供应给显影器62的色调剂。
[0049]在该结构中,当从定位辊36送出片材部件P时,将片材部件P传送至由图像承载体56和转印辊64限定的转印位置T,并且在将片材部件P夹在图像承载体56和转印辊64之间的同时对其进行传送。由此,将形成在图像承载体56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
[0050]在此,图像承载体56、充电辊58、显影器62和清洁刮板68构成了图像形成单元70。图像形成单元70可移除地安装在装置主体1A上。
[0051]以下,将对图像承载体56、充电辊58等进行详细描述。
[0052]整体结构的操作
[0053]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按照以下程序形成图像。
[0054]首先,施加有电压的充电辊58利用预定电势对图像承载体56的表面均匀地充负电。接着,曝光装置60基于由文档读取部22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输入的数据通过将曝光光照射到图像承载体56的带电表面来形成静电潜像。
[0055]由此在图像承载体56的表面上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器62显影为可见的色调剂图像。
[0056]片材部件P由送出辊32从存储部件26送至传送路径28,或者由送纸辊94从手动送纸部件92送至传送路径28,并且在预定定时由定位辊36传送至转印位置T。在转印位置T处,在片材部件P夹在图像承载体56和转印辊64之间的同时对其进行传送,由此将形成在图像承载体56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的前表面上。
[0057]通过使片材部件P从设置在定影装置66中的加热辊66H和加压辊66N之间经过,将转印在片材部件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在片材部件P上。接着,在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在片材部件P的前表面上之后,由输出辊76将片材部件P输出至输出部74。
[0058]为了在片材部件P的后表面上也形成图像,不将表面具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输出至输出部74,而是通过使输出辊76反转将其传送至反转路径82。由此,使片材部件P翻转,而且传送辊84再次将片材部件P传送至定位辊36。
[0059]此时,在转印位置T处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的后表面上,然后按照上述程序将片材部件P输出至输出部74。
[0060]主要部分的结构
[0061]下面将对图像承载体56、充电辊58等进行描述。
[0062]充电辊
[0063]如图3所示,充电辊58包括:轴部58A,其在装置深度方向上延伸并且由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制成;以及圆柱形辊部58B,其由橡胶材料制成并且形成为圆柱体形状,轴部58A在该圆柱体内延伸。
[0064]轴部58A的两端均从辊部58B暴露出来,并且可旋转地由一对承载件102支撑。用于使承载件102向图像承载体56偏压的偏压部件104设置在轴部58A的与图像承载体56相对的一侧。
[0065]利用这一结构,将充电辊58的辊部58B压在图像承载体56上。当图像承载体56旋转时,充电辊58也一起旋转。从未图示的电源针对轴部58A施加叠加电压,该叠加电压是通过将交流电压(l-2kHz)叠加至直流电压而得到的。由此,电流从充电辊58流向图像承载体56,并对图像承载体56的表面进行充电。
[0066]图像承载体
[0067]如图3所示,图像承载体56包括圆柱体108、传动部件110和支撑部件112。圆柱体108在装置深度方向上延伸并形成相似圆柱形状。传动部件110在装置深度方向(与圆柱体108的轴向相似的方向)上固定至圆柱体108的一端(图3中的上侧)。支撑部件112在装置深度方向上固定至圆柱体108的另一端(图3中的下侧)上。图像承载体56进一步包括接触部件116,该接触部件116设置在圆柱体108内以抑制圆柱体108的横截面的变形。
[0068]通过在圆柱形底座部件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感光层来获得圆柱体108,该圆柱形底座部件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铝)。例如,圆柱体108的厚度为0.8mm,且在装置深度方向上长度为250mm。
[0069]传动部件110由树脂材料制成,并且形成为圆盘形状。传动部件110利用其适配在圆柱体108中的一部分固定至圆柱体108的一端,并且关闭圆柱体108的打开的一端。传动部件110在圆柱体108的轴向中心F上具有柱状通孔110A。在传动部件110的在装置深度方向上朝外的外周表面中,以使通孔IlOA位于其间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凹部110B。
[0070]用于产生待转送至传动部件110 (图像承载体56)的旋转力的马达122的马达轴部122B穿过传动部件110的通孔110A。另外,将附着在马达轴部122B的支架128的前端部128A弯曲并插入到传动部件110的凹部IlOB中。
[0071]支撑部件112由树脂材料制成并形成为圆盘状。支撑部件112利用其适配在圆柱体108中的一部分固定至圆柱体108的另一端,并且关闭圆柱体108的打开的另一端。支撑部件112在圆柱体108的轴向中心F上具有柱状通孔112A。
[0072]可旋转支撑支撑部件112 (图像承载体56)的轴部件130的轴部130A穿过通孔112A,且对于轴部130A,支撑部件112用作所谓的滑动轴承。
[0073]在该结构中,通过马达122产生的旋转力经由支架128被传送至传动部件110(图像承载体56),并沿轴向中心F旋转图像承载体56。
[0074]接触部件
[0075]下面将对与圆柱体108内部接触并被支撑、用来抑制圆柱体108横截面变形的接触部件116进行描述。
[0076]如图2C所示,接触部件116被支撑在圆柱体108内,接触部件116的外周表面118(后述)与圆柱体108的内周表面108A接触。如图3所示,接触部件116设置在圆柱体108内,并且在装置深度方向上位于圆柱体108的中心侧。
[0077]具体地说,接触部件116由树脂材料(例如,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制成,并通过注射成型形成。如图2C所示,当从装置深度方向看时,接触部件116沿圆柱体108的内周表面108A为弧形(C形)或基本上呈弧形。当从装置深度方向看时,接触部件116的外周表面118和接触部件116的内周表面150均为弧形。接触部件116的两个端部在周向上彼此分开并彼此相对。在相对的端部之间,设置有分开空间116A。如图2A所示,接触部件116在装置深度方向上延伸。例如,接触部件116的一般部分的厚度为4mm,且接触部件116在装置深度方向上的长度为100mm。
[0078]进一步地,如图2C所示,在接触部件116设置在圆柱体108内的状态下,在装置深度方向上延伸的凹槽部116B形成在接触部件116的外周表面118的一部分上,该部分位于隔着圆柱体108的轴向中心F与分开空间116A相对的一侧上。
[0079]在接触部件116未设置在圆柱体108内的状态下(见图2B),分开空间116A的分开距离(图2B中的距离K)长于当将接触部件116设置在圆柱体108内时(见图2C)的距离。
[0080]在该结构中,当将接触部件116设置在圆柱体108内时,把持接触部件116并通过使凹槽部116B变形来缩小分开距离K。由此,使接触部件116弯曲,并在该弯曲的状态下将接触部件116插入圆柱体108中。然后,释放用于把持接触部件116的把持力,并将接触部件116进一步推入到圆柱体108中。由此,使接触部件116的外周表面118与圆柱体108的内周表面108A接触,将接触部件116设置在圆柱体108内并由圆柱体108支撑。
[0081]在接触部件116的内周表面150上,沿内周表面150的周向设置三个向轴心F突出的突起152。当从装置深度方向看时,在接触部件116设置在圆柱体108内的状态下,突起152在周向上以大致相同的间隔设置。如图2A所示,突起152设置为在装置深度方向上位于接触部116的中心侧。S卩,突起152设置为在装置深度方向上位于远离内周表面150的端部的位置处。
[0082]各个突起152具有在装置深度方向上朝向一侧的深度面152A和在装置深度方向上朝向另一侧的深度面152B。
[0083]主要结构的操作
[0084]以下,将对当驱动图像形成装置10时接触部件116所产生的效果,以及当对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废品处理时,将接触部件116从圆柱体108中取出以便再利用的过程进行描述。
[0085]首先,将对当驱动图像形成装置10时接触部件116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描述。
[0086]当驱动马达122时,图像承载体56旋转(见图3)。当图像承载体56旋转时,充电辊58也随之旋转。为了对图像承载体56的未图示的感光层充电,从电源向充电辊58的轴部58A施加叠加电压,该叠加电压是通过将交流电压(l-2kHz)叠加至直流电压而得到的。
[0087]通过包括在叠加电压中的交流电压,在充电辊58和图像承载体56之间生成交流电场。由此,在图像承载体56和充电辊58之间生成了周期性静电吸引力(2-4kHz)。因此,圆柱体108的横截面将呈圆形和椭圆形地周期变化(振动)。
[0088]然而,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承载体56具有接触部件116。如图2B所示,接触部件116被支撑在圆柱体108内,接触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