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623045阅读:来源:国知局
22上,且还可黏贴于连接部12的顶表面122的平面1222上。由于框架组2的凸肋22自框条21延伸至导光板10的凹槽123内,如此凸肋22卡合凹槽123的方式可增加框架组2与导光板10之间的稳固设置,且凸肋22自框条21延伸至斜面1221的结构,更可增加接着层3黏贴于框架组2的贴附面积(因斜面1221不利于黏贴),如图5所示。相较于不具有凸肋22的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增加了 13.3%的贴附面积,使得光源组42更能紧密贴合于导光板10的入光面121,进而提升光效率。因此,本实用新型增加框架组2接触于电路板41的表面积(增加接着层3可贴覆的面积),且框架组2的凸肋22延伸至导光板10的凹槽123内,故可提升电路板41设置于导光板10上的稳固性。
[0091 ] 请参照图3A,在本实施例以及部分的其他实施例,光源模块4的第一光源421于导光板10上具有第一照射范围Z1,第二光源于导光板10上具有第二照射范围Z2,且第一照射范围Zl与第二照射范围Z2之间可形成暗区Dl。上述的照射范围(第一照射范围Zl以及第二照射范围Z2)指光线自光源组42射出后,其直射或进入导光板10折射后所形成的明亮区域,而照射范围的角度al可为100度至120度之间。在一实施例中,角度al为110度。而暗区Dl指光源组42的第一照射范围Zl以及第二照射范围Z2无法涵盖到的区域。由于凹槽123位于暗区Dl内,因而框架组2的凸肋22虽然设置于导光板10的凹槽123内,但凸肋22的设置不会影响光源组42所射出光线于导光板10内的行进,进而维持原先导光板10的出光效率。
[0092]除此之外,将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1000进行均匀性(Uniformity)实验。实验内容将显示装置1000的面板显示区域以五乘五的方式分成二十五区域,以测试其均匀性(每一区域亮度最暗与亮度最高值的比值)。实验结果中,其均匀性平均值约为84%。其均匀性符合规格值。由此可证在设置凸肋22并延伸至导光板10的凹槽123内时,不会影响到背光模块I的出光效率。
[0093]上述凸肋22的固定部222形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凸肋22也可为其他形状。请参照图7以及图8,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显示模块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显示模块的局部上视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的固定部222为三角柱体,固定部222a具有彼此连接的第一面2226以及第二面2227,第一面2226以及第二面2227夹有角度,且第一面2226以及第二面2227分别面对凹槽12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照射范围Zl与第二照射范围Z2也与凸肋22的固定部222不相重叠。如此,也会不影响背光模块I的出光效率。
[0094]请参照图9以及图10,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显示模块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显示模块的局部上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固定部222b为圆柱体,固定部222b的一轴心线Al与入光面121的法线r垂直,且固定部222的直径Rl大于或等于延伸部221的宽度W。如此,固定部222b可由图9的上下方向装设,如此,可增加固定部222b以及凹槽123于图示中水平方向的稳固性,以避免固定部222b的脱离。
[0095]请参照图11以及图12,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显示模块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显示模块的局部上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延伸部221以及固定部222c尺寸相同,且固定部222c为方柱体,其轴心线A2与入光面121垂直。如此,延伸部221以及固定部222c的尺寸相同,有利于制作,且可由图12的图示方向由下而上装设,有利于提高组装的效率。
[0096]综合上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背光模块,其框架组的凸肋自框条朝向导光板延伸并设置于导光板的凹槽内且突出于导光板的斜面。如此,电路板即可通过黏着层贴附于框架组的凸肋以及框条上,大幅增加贴附面积,能使光源组更能紧密贴合于导光板的入光面,以提升光线稳定定进入导光板,进而提升出光效率。同时,由于凸肋设置于照射区域之间所形成的暗区内,以使凸肋不影响光源组的光线照射,如此,可维持背光模块原先的出光效率。
【主权项】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包含: 导光板,具有彼此连接的一本体部以及一连接部,该连接部的厚度大于该本体部的厚度,该连接部具有一入光面、一顶表面以及至少一凹槽,该至少一凹槽自该入光面朝向该本体部凹陷并外露于该顶表面; 框架组,包含框条以及至少一凸肋,该连接部介于该框条以及该本体部之间,该至少一凸肋自该框条朝向该导光板延伸而部分设置于该至少一凹槽内并至少部分突出于该顶表面; 接着层,设置于该框条以及该至少一凸肋;以及 光源模块,包含电路板以及至少一光源,该至少一光源固定于该电路板,且该至少一光源位于该入光面,其中该电路板通过该接着层而固定于该框架组且设置于该导光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凸肋包含延伸部以及固定部,该延伸部的两端分别连接该框条以及该固定部,该固定部位于该导光板的该凹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的厚度实质上等于该导光板的该连接部的最大厚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的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导光板的该连接部的长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为一圆柱体,该固定部的一轴心线垂直于该入光面的法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的直径大于或等于该延伸部的宽度。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为一三角柱体,该固定部具有彼此连接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该第一面以及该第二面夹有一角度,且该第一面以及该第二面分别面对该凹槽。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凸肋的该固定部为一五角柱体,该固定部具有彼此依序连接的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以及第五面,该第一面、该第二面、该第三面、该第四面以及该第五面分别面对该凹槽,该第一面以及该第二面夹有一第一钝角,该第二面以及该第三面夹有一第二钝角,该第三面以及该第四面夹有一第三钝角,该第四面以及该第五面夹有一第四钝角,该第一面以及该第五面实质上平行,且该第一面以及该第五面实质上垂直于该第三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光源的照射范围与该凸肋不相重叠。
10.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包含: 导光板,具有彼此相连的一本体部以及一连接部,其中该连接部具有一入光面、一顶表面以及至少一凹槽,且该至少一凹槽贯穿该入光面,而该顶表面具有一斜面; 框架组,包含相连接的一框条以及至少一凸肋,该至少一凸肋位于该至少一凹槽中; 接着层,设置于该框条以及该至少一凸肋;以及 光源模块,包含电路板、相邻的第一光源与第二光源,而该电路板通过该接着层而固定于该框架组,该第一光源与该第二光源都位于该入光面并设置于该电路板,其中该第一光源与该第二光源于该导光板上分别具有第一照射范围与第二照射范围,且该第一照射范围与该第二照射范围之间可形成一暗区,而该凹槽则位于该暗区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框架组、接着层及光源模块。导光板具有彼此连接的本体部及连接部,连接部的厚度大于本体部的厚度。连接部具有入光面、顶表面及凹槽。凹槽自入光面朝向本体部凹陷并外露于顶表面。框架组包含框条及凸肋,连接部介于框条及本体部间,凸肋自框条朝向导光板延伸而部分设置于凹槽内并部分突出于顶表面。接着层设置于框条以及凸肋。光源模块包含电路板及光源,光源固定于电路板且位于入光面。电路板通过接着层而固定于框架组且设置于导光板上。凸肋设置于凹槽且突出顶表面,增加贴附面积,提升稳固性,并增加出光效率。
【IPC分类】G02F1-13357
【公开号】CN204331227
【申请号】CN201420849924
【发明人】张佑圣, 范植顺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1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9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