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重现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0862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声音重现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声音重现装置及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结合致动器与夹固装置,可夹固于任何共振体上,藉由重现该共振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来重现原音的声音重现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录音技术与音响设备的最主要目标在于希望能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达到原音重现的效果。透过最高级的音响设备,人们可以在不同场合欣赏到音乐厅现场录制的音乐,有如原音重现。现有的音响设备以各种喇叭作为声音的输出装置,将录制的声音透过喇叭输出来模拟原音。为了模拟乐器演奏时的原音效果,必须以多个昂贵的麦克风做同时录制。目前的录音流程首先是乐器经由共振而发出声音之后,声音经由空气传播到麦克风;声音再经由麦克风转换成电子讯号录制;接着可能需要做高难度的混音以求得近似原音的效果;播音时则以所录制的声音电子信号推动喇叭,以喇叭振动空气的方式来模拟当初录音时麦克风所接收到的透过空气传播的声音振动。声音录制以及混音的过程,必定有所失真,于是发展出许多录音的技术来减少录音的失真,并补偿失真;而当透过现有的音响设备拨放乐器演奏的录音时,在讯号放大过程以及推动喇叭产生声音的过程也都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失真;音响设备如喇叭等的好坏更是影响声音品质非常大,为了要达到原音重现的目标往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已知产生声音的方式是用喇叭来模拟真实乐器演奏时传播到麦克风的声音,无论如何已非乐器原音,毕竟喇叭跟乐器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W090/03025揭示了一种结合平板喇叭的电子琴,并没有针对重现原声乐器的音色做出任何发明。中国台湾TW00466468号专利提出了在弦乐器上激励面板发音的一种应用,使弦乐器本身发出经过效果器处理的音色,以及透过弦乐器播放CD音乐,并没有针对原音重现做出任何发明;而且其实施方式缺乏便利性,必须破坏或改变现有弦乐器的结构,因此一直无法被市场接受。以弦乐器为例,弦乐器的发声步骤为先透过拨动琴弦(如吉他)、摩擦琴弦(如提琴)或是敲击琴弦(如钢琴)等方式使琴弦产生机械振动;该琴弦的机械振动的频率取决于有效弦长、弦的材质、弦的粗细以及弦的张力;该琴弦的机械振动会透过琴桥传到面板使面板产生共振;面板的共振再传到音箱产生共鸣腔共振的效果,形成拥有该弦乐器特殊音色的声音。乐器的音色取决于面板与音箱的共振结构。各种弦乐器如提琴、吉他、琵琶等琴体结构各有独到之处,产生的音色便各具特色。本发明可以使弦乐器的演奏能够达到原音重现的效果。原声弦乐器为了维持音色必须包含完整共鸣腔结构,因此体积庞大不便于现代舞台的表演。电子乐器虽然符合现代舞台所需要的方便性,但又无法完美模拟原声乐器的音色,因此只能就便利性与音色间做一抉择。本发明的全新概念,可以兼顾原声乐器与电子乐器的优点,同时避免两者的缺点。电子音乐透过键盘或电脑来演奏音乐时,想要制造出原声乐器的音色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已知的声音合成器有FM合成器(FMsynthesizer)、波表合成器(wavetablesynthesizer)、物理模型合成器(physicalmodelingsynthesizer);其中FM合成器最为简单,但效果差,与真实乐器音色相去甚远;波表合成器占据了大量的记忆体空间,且音色的变化度受到限制;物理模型合成器需要复杂的理论与高速的电脑运算能力,且每一种乐器的结构稍有不同,便须重新研究建立复杂的物理模型。本发明突破了电子音乐音色的瓶颈,使电子音乐也能拥有原声乐器的音色。
发明内容本发明以声音重现为目的提出一种声音重现系统,可以让任何藉由共振发音的物体,在不同的时间或地点原音重现。同时本发明为了使产品更合乎市场需求,更结合致动器于方便使用的夹固装置上,使应用范围大为增加,一方面避免对现存乐器的改造或破坏,另一方面让使用者能充分享受自己动手的乐趣,使任何可以被夹固的物体都可以被使用者当作声音重现的输出装置。已知的录音方式是重现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音,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由琴声形成的过程里面,重现乐器的共振情形,藉由乐器本身的共振再产生乐器的声音,其中最佳的方法为在演奏弦乐器时利用拾音器来拾取弦乐器的琴桥或是弦乐器面板位置的声音振动信号;再将声音振动信号传送到录放音装置中储存;当需要原音重现时,从录放音装置输出声音振动信号,传送到在琴桥或是面板位置的致动器,透过致动器振动弦乐器的琴桥或是面板,使面板共振;面板的振动再传到音箱,并在音箱中产生共鸣腔共振的效果;藉由弦乐器面板与音箱结构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的共振效果,并且拥有不同的频率响应,因此形成弦乐器特殊的音色。由于各种弦乐器如提琴、吉他、琵琶等琴体结构各有独到之处,因此产生的音色便各具特色。本发明的声音重现系统藉由重现该弦乐器演奏时面板与音箱共振的现象,来重现与真人演奏时相同的音色与音响效果。上述在声音重现时受到致动器振动产生共振而发出声音的弦乐器也可以用一个共振体来取代。如果像上述声音录制时与声音重现时都在同一个弦乐器上进行,就可以看做是把弦乐器当作共振体,或者把共振体当做弦乐器的一部分,此时可以完全重现弦乐器的声音。另外共振体也可以不是弦乐器的一部分,而且共振体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结构,用以在声音重现时造成各种不同的音色变化。在这里要特别说明,如果选择面板及音箱结构与录制时弦乐器愈接近的共振体,则重现声音时可以愈接近录制时弦乐器的原音。本发明可使声音在不同时间重现,也可以使声音在同一时间于不同空间重现。我们将一个乐器拾取到的声音振动即时地在其他不同的共振体上重现,则可实现音箱分离式弦乐器的理念,也就是把弦乐器分为两部分,包含弦的那一部分用来弹奏,包含音箱的另一部分用来发音。乐手可以携带不含共鸣腔的轻便乐器上台演奏,透过将轻便乐器的声音振动同时在另一位置的共鸣腔重现而发出演奏的声音,且仍然能保有优美的原声乐器音色。另外,我们将一个乐器拾取到的声音振动在多个共振体上同时重现,则可产生乐团合奏的效果。另外,由于弦乐器的音色取决于该弦乐器的频率响应,弦乐器的共鸣腔材质与结构只要些微的差异便会使其频率响应大为不同。便宜的弦乐器在材质与结构上都不如昂贵的弦乐器。为了使便宜的弦乐器也能发出昂贵弦乐器的音色,我们把自原声弦乐器上拾取的声音振动即时送回该弦乐器的不同部位,或是即时将自原声弦乐器上拾取的声音振动经过声音效果处理后再送回该弦乐器补强共振效果,则可以9在便宜弦乐器上重现昂贵弦乐器才有的共鸣腔效果。同时可以增加原本弦乐器弹奏时的音量。本发明为了使产品更合乎市场需求,结合致动器及夹固装置,使其应用范围大为增加,而且大幅提升使用者实施的便利性,不但可以避免对现存乐器或其他共振体结构的破坏与改变,更能让使用者能充分享受自己动手做的乐趣,使得任何可以被夹固且可以振动发声的物体都可以被使用者当作共振体来输出声音。利用夹固装置使致动器夹固在共振体表面时,致动器所产生之机械振动传递至共振体,使共振体产生共振而发出声音。当夹固装置结合致动器时,可以单独做为声音重现之用;当夹固装置结合致动器与拾音器时,更可以利用同一个装置完成声音的拾取与重现。本发明更突破了电子音乐产生真实弦乐器音色的瓶颈。我们先利用传统的声音合成法例如物理模型合成法(physicalmodelingsynthesize)、波表合成法(wavetablesynthesize)或FM合成法(FMsynthesize)来合成弦的机械振动信号,再将弦的机械振动信号传送到装设在真实弦乐器的琴桥附近位置的致动器,透过致动器振动弦乐器的琴桥或是靠近琴桥的面板;使靠近琴桥的面板产生振动,进而使整个弦乐器的面板产生共振,此振动再传到琴体与音箱,并在设计精良的音箱中产生共鸣腔共振的效果,于是形成该弦乐器特殊的音色。该弦乐器可以只具备音箱之结构,省略掉弦与琴颈等结构。致动器装设的位置以琴桥为最佳选择,但并不限定在琴桥。另外上述传送到致动器的信号也可以不用声音合成器,而用其他音源装置来代替。针对弦乐器演奏者,前述结合夹固装置与致动器的声音重现装置具有方便使用与对乐器破坏最少的特性。我们更进一步把夹固装置以琴桥来取代,发展出结合致动器的琴桥。因为弦乐器使用者(例如大提琴演奏家)都非常爱惜昂贵的乐器,所以我们发展出结合致动器的琴桥以及结合致动器与拾音器的琴桥以方便演奏家随时替换,同时避免对弦乐器的大幅改造与破坏,在实际演奏时比前述结合夹固装置与致动器的做法更不易干扰演奏。根据以上所述,本发明揭示一种声音重现装置,包含一夹固装置,以夹固的方式以安装及拆卸在一物体表面;及一致动器,设置在该夹固装置上,根据一音源输入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本发明还揭示一种声音重现装置,包含一音源装置,用以输出一音源信号;一致动器,根据该音源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及一夹固装置,用以承载该致动器且用以夹固于一物体;该致动器设置在该夹固装置上。本发明还揭示一种声音重现装置,包含一音源装置,用以输出一音源信号;一共振体,系作为一声音输出装置;一夹固装置,用以夹固于该共振体;及一致动器,设置在该夹固装置上,根据该音源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且传递至该共振体,使得该共振体产生共振而发出一声音。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声音重现系统,包含至少一第一弦乐器;至少一拾音器,设置在该第一弦乐器上,用以感测声音,且将该声音转换成至少一音源输出信号;至少一放大器,根据该音源输出信号,产生至少一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至少一致动器,根据该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及至少一共振体,该致动器设置在该共振体上,且该共振体根据该致动器产生的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进而发出声音。本发明揭示一种声音重现系统,包含至少一第一弦乐器;至少一拾音器,设置在该第一弦乐器上,用以感测一声音,且将该声音转换成至少一音源输出信号;至少一放大器,根据该音源输出信号,产生至少一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至少一致动器,根据该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至少一共振体,该致动器设置在该共振体上,该共振体根据该致动器产生的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进而发出声音;及至少一夹固装置,该致动器设置在该夹固装置上并且该夹固装置可夹固或拆卸于该共振体。本发明又揭示一种声音重现系统,包含至少一第一弦乐器;至少一拾音器,设置在该第一弦乐器上,感测一声音,且将该声音转换成至少一第一音源输出信号;一录放音装置,电性连接于该拾音器,用以记录该第一音源输出信号,并且播放其所记录的该第一音源输出信号,输出为至少一第二音源输入信号;至少一放大器,根据该第二音源输入信号,产生至少一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至少一致动器,根据该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及至少一共振体,该致动器设置在该共振体上,该共振体根据该致动器产生的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进而发出声音。根据以上所述,本发明揭示一种声音重现系统,可产生真实弦乐器的音色,包含一音源装置,输出至少一音源信号;至少一放大器,根据该音源信号,产生至少一放大音源信号;至少一致动器,根据该放大音源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及至少一音箱,至少包含一弦乐器音箱之结构,用以产生与该弦乐器相同的共鸣腔效果,且该音箱与该弦乐器具有相同之频率响应,且该致动器设置在该音箱上,使得该音箱根据该致动器产生的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进而发出声音。有关本发明的特征与实作,兹配合附图作最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图1是根据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表示夹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2A是根据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表示在夹固装置的上板及下板内侧表面具有缓冲垫的截面示意图2B是根据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表示在夹固装置的上板及下板内侧表面具有磁性装置的截面示意图2C是根据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是表示一磁性装置设置在夹固装置的下板的下表面的示意图3A及图3B是根据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表示夹固装置的不同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4A至图4B根据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表示夹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5A至图5B是根据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表示夹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5C是根据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表示声音重现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图6A是根据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表示将致动器设置在夹固装置上的示意图;图6B至图6D是根据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表示致动器与夹固装置的各种结合的方法的示意图6E是根据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表示拾音器设置在具有致动器的夹固装置上的示意图6F是根据图6E所表示的声音现装置的方块示意图;图6G是根据本发明所揭示的声音重现装置的方块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所揭示的声音重现装置的方块示意图8是表示本发明所揭示的另一声音重现装置的方块示意图9是表示一种声音重现系统的方块示意图IO是表示一种声音重现系统的方块示意图11是表示一种声音重现系统的方块示意图12是表示本发明所揭示的一种声音重现系统,其可以产生真实弦乐器的音色的方块图;及图13是根据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表示可产生真实弦乐器音色的一种声音重现系统的方块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夹固装置20致动器102上板104下板105支架106转轴108螺孔108A螺孔108B螺孔109螺孔110螺丝112转柄110A螺丝110B螺丝112A转柄112B转柄1021第一部份1023第二部份1024第三部分1025转轴1028凹槽1029凹槽1122凸出部1124凹槽1125凸出部1126凹槽202卡榫210缓冲垫203凸出部211泡棉13212转柄213螺丝220磁性装置30拾音器40音源装置402放大器404放大器41声音合成器50共振体502共鸣板504共鸣腔505第一共鸣腔506第二共鸣腔60第一弦乐器70音箱80琴桥902前置放大器904A第一音量调节电路904B第二音量调节电路906音效处理电路908录放音装置910无线信号传输装置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在此所探讨的方向为一种声音重现装置及系统,特别是一种结合致动器与夹固装置的声音重现装置及系统,应用在弦乐器上,藉由重现该弦乐器演奏时面板与音箱共振之现象,来重现与真人演奏时相同的音色与音响效果。为了能彻底地了解本发明,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尽的实施方式及其装置。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所提及之装置之详细线路布局及装置结构并未描述于细节中,以避免造成本发明不必要之限制。然而,对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则会详细描述如下,除了这些详细描述之外,本发明还可以广泛地施行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且本发明的范围不受限定,其以之后的专利范围为准。本发明提出一种创新方法,不等声音进入空气传播,而在声音还在乐器的机械结构中振动传播时即以拾音器将振动波转换成电子信号录制。播音时则以乐器或是其他具共振发音结构的物体作为声音输出装置,直接还原当初声音在乐器的机械结构中的振动传播情形。因此更能高度传真的达到原音重现的目的。同时为了使产品更合乎市场需求,使其应用范围大为增加,所以结合致动器于夹固装置上。此做法也避免对现存乐器或其他共振体结构的破坏与改变,任何可以被夹固且可以振动发声的物体都可以被使用者当作共振体来输出声音。利用夹固装置使致动器夹固在共振体表面时,致动器所产生的机械振动传递至共振体,使共振体产生共振而发出声音。当夹固装置结合致动器时,可以单独做为声音重现之用;当夹固装置结合致动器与拾音器时,更可以利用同一个装置完成声音的拾取与重现。图1表示一本发明所揭示的夹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夹固装置10具有一上板102及一下板104,且上板102与下板104之间以转轴106连接,且藉由转轴106使得在施加一外力于上板102和下板104时,会使得上板102及下板104可以根据此外力开启或是闭合;其中,夹固装置IO可以是衣夹型,如第l图所示,且更包含一可压縮弹性元件,例如弹簧或是U字形金属片,与转轴106机械连接,使得上板102与下板K)4藉由可压縮弹性元件(未在图中表示)的压縮以及其弹力夹固于物体(未在图中表示)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在上板102相对于下板104的表面的一内侧,还可配置至少一缓冲垫210,此缓冲垫210可以采用例如橡胶、硅胶、泡棉等材质,系当夹固装置IO夹固在物体(未在图中表示),例如乐器时,可以保护物体避免夹固装置IO夹固于物体时刮伤物体的表面;另外,此缓冲垫210也具有增加摩擦力的功能,以避免物体在震动时,造成夹固装置IO脱离所夹固的物体;此外,致动器的振动经由此缓冲垫210传递至所夹固的物体,因此缓冲垫210具有调整频率响应的功能。此外,如图2B所示,在夹固装置10的上板102及/或下板104的内侧配置至少一磁性装置220,例如磁铁。因此,当夹固装置10夹固于物体(未在图中表示)时,可藉由磁性装置220且利用磁性相吸的原理,上板102与下板104可藉由磁性装置220而吸附于物体上,特别是含有铁、钴、镍等磁性材料的物体,特别是具有可压縮弹性元件(未在图中表示)的夹固装置10,不但可以藉由磁性装置220所产生的磁力以吸附在物体上,更可以藉由可压縮弹性元件的夹力而更稳固夹固于物体上;其中,在上板102与下板104的内侧表面的上下相对的磁性装置220的表面更包含一缓冲垫210,避免夹固装置10刮伤物体的表面;此缓冲垫210也具有增加摩擦力的功能以及调整频率响应的功能。另外,图2C,表示了一磁性装置设置在夹固装置的下板的下表面的示意图。在此,磁性装置220系设置在夹固装置10之下板104的下表面;因此,夹固装置10可藉由此磁性装置220任意贴附在具有磁性材料如铁钴镍等金属的物体(未在图中表示)上,而不会受到物体本身的形状的限制。图3A及图3B表示了本发明所揭示的夹固装置的不同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如图3A所示,夹固装置10具有一上板102及一下板104,及一支架105,用以连接该上板102及该下板104,且于上板102或下板104上具有至少一螺孔108;至少一螺丝110具有与螺孔108对应的螺纹,旋紧穿过该螺孔108,该夹固装置10藉由该螺丝110旋紧时的旋紧力夹固于该物体(未在图中表示)表面。另外该螺丝110也可以包含一转柄112,在图3A中以虚线表示。又参考图3B,其在上板102及下板104各具有相对应的螺孔108A/108B,具有一转柄112A的一螺丝IIOA及具有一转柄112B的一螺丝110B分别穿设过上板102及下板104的螺孔108A及108B;因此,藉由旋转上、下转柄112A及112B可以调整螺丝110A及110B向内旋紧或者是向两侧旋开;因此,可以根据物体(未在图中表示)的大小,利用旋转转柄112A及112B以调整螺丝IIOA及螺丝IIOB之间的距离以使夹固装置IO夹固于物体(未在图中表示)上;在此,转柄112A及112B的形状可以是一字形、十字形或者是圆盘形的转柄。此外,要说明的是,在图2A至图2C中,缓冲垫210及磁性装置220设置于夹固装置10的位置,同样可以实施于图3A及图3B中所揭示的夹固装置10中,在此不再多加陈述。另外,图2A至图3B所揭示的夹固装置中,缓冲垫210及磁性装置220所设置于夹固装置10的位置,亦可以设置至少一粘性装置(未在图中表示),用以协助夹固装置IO夹固于物体(未在图中表示)上。图4A至图4B是根据本发明所揭示的夹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于此实施例中,夹固装置10的上板102是由第一部份1021及第二部份1023所构成;其中,第一部份1021与第二部份1023之间藉由一转轴1025连接,如图4A所示;在此,第二部份1023利用转轴1025可任意旋转,如图4B所示。并在适当位置固定转轴1025,以固定上板102的第二部份1023的位置;当第二部份1023旋转至第一部份1021上方则与第一部份1021重叠。图5A至图5B是根据本发明所揭示的夹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夹固装置10的上板是由第一部份1021及第二部份1023所构成,其中在第二部份1023具有至少一个凸出部1122;在第一部份1021具有至少一个凹槽1124,第一部份1021及第二部份1023如图5B所示。在此,凹槽1124的宽度及深度系取决于凸出部1122的设计。因此,第二部份1023可以藉由凸出部1122与凹槽1124设置于第一部份1021上,藉此第二部份1023可以藉由凸出部1122与凹槽1124的结合,而在第一部份1021上向内或向外伸缩。另外,凸出部1122与凹槽1124的位置可以互换,亦可达到相同功能;也就是其中上板102的第二部份1023具有至少一凹槽(未在图中表示),第一部份1021具有至少一凸出部(未在图中表示),使得上板102的第二部份可藉由该凸出部1122与该凹槽1124卡合而向内或向外伸縮。图5C是表示声音重现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其中致动器20的上板102是由第一部分1021及第二部分1023及第三部分1024所组成,其中第二部分1023可藉由一转轴1025任意转动,第三部分1024可藉由至少一凸出部1125及至少一凹槽1126互相卡合而向内或向外伸縮。图6A是表示将致动器设置在夹固装置上的示意图。如图6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是将致动装置20配置在夹固装置10的上板102上;致动装置20可根据音源输入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夹固装置10的上板102内具有一凹槽1028(图中虚线部份)且相对应于致动器20的一卡榫202,使得致动器20可以藉由卡榫202与凹槽1028安装或拆卸于夹固装置IO上。在此实施例中,凹槽1028亦可具有第一螺纹结构(未在图中表示)以及卡榫202亦可具有相对应于第一螺纹结构的第二螺纹结构(未在图中表示),使得致动器20可以藉由卡榫202上的螺纹结构置放并旋转于夹固装置10的上板102的凹槽1028的螺纹结构,藉此可将致动器20旋紧于夹固装置10的上板102的凹槽1028内,使得致动器20可轻易地安装或拆卸于夹固装置10上。图6B表示致动器20与夹固装置10的另一种结合的方法。致动器20包含一凸出部203,及夹固装置10的上板102上具有一凹槽1029,且致动器20的凸出部203相对应于夹固装置10的上板102的凹槽1029,使得致动器20藉由凸出部203卡合于凹槽1029,使得致动器20可以向内或向外伸縮于夹固装置10的上板102上。图6C表示致动器20与夹固装置10之间可以加入一泡棉211,以做为吸收振动之用,致动器20的下表面亦可以加入一缓冲垫210,用以做为致动器20与被夹固物体(未在图中表示)之间振动传导的缓冲。图6D表示致动器20与夹固装置10的另一种结合的方法,夹固装置10具有一螺孔109,致动器20具有一螺丝213及一转柄212,穿过螺孔109,藉由螺丝213之旋转可调整致动器20与被夹固物体(未在图中表示)之间的压力。在此,转柄212的形状可以是一字形、十字形或者是圆盘形的转柄。根据以上所述,如图l至图5B所示的夹固装置10的结构,夹固装置10可以藉由上板102及下板104夹固于物体(未在图中表示)的表面上,且设置于夹固装置IO上的致动器20可以根据一音源输入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另外,用来使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的音源输入信号,也可以先用一个放大器(未在图中表示)来放大之后再输入到致动器20,以增加致动器20振动的强度。并且用来放大音源输入信号的放大器也可以设置在夹固装置10上。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致动器20可以是各种不同种类的致动器,例如电磁式致动器、压电式致动器或者是磁致式致动器,在此,致动器20已为一已知技术,于本发明所使用的致动器20为进一步的应用,而非讨论致动器的电子电路或是结构上的改良,且各种类的致动器的机械作动及电子电路结构可以由各公开之文件或是书籍得知,不再多加描述。当夹固装置10结合致动器20时,可以单独做为声音重现之用;当夹固装置10结合致动器20与拾音器时,更可以利用同一个装置完成声音的拾取与重现。图6E是根据本发明所揭示的声音重现装置,表示拾音器设置在具有致动器的夹固装置上的示意图。如图6E所示,于具有致动器20的夹固装置10上还包含一拾音器30,可利用拾音器30感测声音,并且将该声音转换成一音源输出信号;并且致动器20可根据一音源输入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致动器20所产生的机械振动传递至夹固装置IO所夹固的物体(未在图中表示)而产生声音。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拾音器30可以是各种不同种类的拾音器,例如电容接触式麦克风、下弦枕式拾音器、压电晶体拾音器、单线圈电磁式拾音器、双线圈电磁式拾音器及动圈式拾音器。在此,拾音器30已为一已知技术,于本发明所使用的拾音器30为进一步的应用,而非讨论拾音器30的电子电路或是结构上的改良,且各种类的拾音器的机械作动及电子电路结构可以由各公开的文件或是书籍得知,不再多加描述。图6F是根据图6E所表示的声音重现装置的方块示意图。另外,图6E还可以包含一个前置放大器(未在图中表示),拾音器30所产生的音源输出信号可以用前置放大器(未在图中表示)来放大;另外,前置放大器(未在图中表示)可以设置在夹固装置10上。接着,请参考图6G,是根据本发明所揭示的声音重现装置的方块示意图。如图6G所示,声音重现装置包含:夹固装置10、致动器20及拾音器30,其中致动器20及拾音器30分别设置于夹固装置10上。另外,在图6G中,还可以包含一前置放大器902,在图6G中以虚线表示,电性连接拾音器30,用以放大拾音器30所产生的音源输出信号。此外,声音重现装置可以包含一录放音装置908,在图6G中以虚线表示,电性连接于拾音器30,用以记录该音源输出信号,并且可以播放所记录的音源输出信号当做为音源输入信号送往致动器20。另外,在图6G中,还可以包含至少一放大器404,在图6G中以虚线表示,分别与录放音装置908及致动器20电性连接,藉此,由录放音装置908所播放的音源输入信号在传送至致动器20之前先传送至放大器404,用以放大此音源输入信号,然后传送至致动器20,使得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因此,当拾音器30感测到一音源输出信号时,将此音源输出信号传送至前置放大器902放大此音源输出信号,接着再将此放大后的音源输出信号传送至录放音装置90S,将音源输出信号以已知的录音格式记录在录放音装置908内;接着,可以随时再将记录在录放音装置908内的音源输出信号播放成为一音源输入信号传送至放大器404,用以放大此音源输入信号,然后传送至致动器20,使得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另外,在图6G中,更可以包含一无线信号传输装置910,在第6G图中以虚线表示,藉由无线信号传输装置910无线传输音源输入信号至致动器20使得致动器19产生机械振动。此外,在图6G中所示的前置放大器902、录放音装置908及放大器404均可以设置在夹固装置10上。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示的无线信号传输装置,皆包含无线发射机与无线接收机,为了简化图示,图中的无线信号传输装置皆只有画出无线发射机,而无线接收机的部分并未在图中表示。在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中,录放音装置908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录放音装置,例如电脑、个人数位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ce;PDA)、iPod、录音笔、MP3随身听、MD、录放音机及多轨式录放音系统;无线信号传输装置910可以选自于下列族群移动电话、无线USB、超宽频介面(UWB;UltraWideBand)、无线网络介面(WiFi)、蓝牙介面(Bluetooth)及微波存取全球互通介面(WiMAX;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AM收发器、FM收发器、频率移键收发器(FSK;frequencyshiftkey-in)及相位移键收发器(PSK;phaseshiftkey-in)o此外,于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中所示被夹固的物体可以是任何实体例如房子、车子、桌子、乐器或是薄板等,均可以将夹固装置IO夹固于这些物体上,当致动器20接收到一音源输入信号并且产生机械振动,此机械振动传递到这些物体使物体产生共振时,可藉由这些物体发出声音。接下来,图7是表示本发明所揭示的一种声音重现装置的方块示意图。如图7所示,一种声音重现装置包含:夹固装置10、致动器20及音源装置40;其中,音源装置40用以输出一音源信号;夹固装置10,用以承载致动器20且可夹固于一物体(未在图中表示);致动器20,设置在夹固装置10上,根据该音源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在图7中,声音重现装置还可以包含一放大器404,在图7中以虚线表示,分别与音源装置40及致动器20电性连接,用以将该音源信号放大之后再传送至致动器20,使得该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藉此可在夹固装置10所夹固的物体(未在图中表示)上发出与音源装置40所输出的音源信号相同的声音,以达到原音重现的目的。另外,音源装置40更可以包含一放大器402,在图7中以虚线表示,分别与该音源装置40及该致动器20电性连接,用以将该音源信号放大之后传送至该致动器20,使得该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另外,音源装置40可设置在夹固装置10上,在第7图中以虚线表示。另外,声音重现装置更可以包含一无线信号传输装置910,在图7中以虚线表示,音源装置40输出一音源输出信号至该无线信号传输装置910,再藉由无线信号传输装置910以无线通讯方式传输此音源输出信号至致动器20,藉此使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其夹固装置10的结构以及其作用,均与前述相同,在此不再多加陈述。在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中,音源装置40可以是各种不同的音源装置,例如电脑、手机、个人数位助理(PDA)、MD、iPod、录音笔、mp3player、录放音机、电视及收音机、电视游乐器、CDplayer、DVDPlayer及声音合成器。紧接着,参考图8,是表示本发明所揭示的另一声音重现装置的方块示意图。如图8所示,声音重现装置包含:具有一致动器20的一夹固装置10;音源装置40,用以输出一音源信号;一共振体50,作为一声音输出装置;藉此,在本实施例中,音源装置40输出一音源信号至设置在夹固装置10上的致动器20,使得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由于夹固装置10夹固于共振体50上,藉由致动器20的机械振动传递至共振体50,使得共振体50产生共振而发出声音,亦即藉由共振体50作为一声音输出装置,而发出声音,以达到声音重现的目的。另外,图8中,共振体50可以还包含一共鸣板502及一共鸣腔504,在图8中以虚线表示,因此,音源装置40所输出的音源信号,传送至致动器20之后所产生的机械振动传递至共鸣板502或共鸣腔504,使共鸣板502或共鸣腔504产生共振而发出声音。另外,在图8中,声音重现装置更可以包含一拾音器30,在图8中以虚线表示,设置在夹固装置10上,用以感测声音,且将此声音转换为一音源输出信号;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此实施例中,由拾音器30所感测的声音与音源装置40所输出的音源信号不同。另外,在图8中,拾音器30可以具有一卡榫(未在图中表示)且相对应于该夹固装置的一凹槽(未在图中表示),使得该拾音器30藉由该卡榫及该凹槽安装或拆卸于该夹固装置10。另外,在图8中,拾音器30可以具有一凸出部(未在图中表示),且相对应于该夹固装置10的一凹槽(未在图中表示),使得该拾音器30藉由该凸出部(未在图中表示)与该凹槽(未在图中表示)卡合,向内或向外伸縮以安装或拆卸于该夹固装置10。21另外,在图8中,声音重现装置更可以包含一无线信号传输装置910,在图8以虚线表示,以无线通讯传输音源装置40所输出的音源信号至致动器20。另外,在图8中,音源装置40可以设置在夹固装置IO上,在图8中以虚线表示。图8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共振体50可以是一个弦乐器。举例来说,共振体50可以是提琴、吉他、琵琶、阮、筝、古琴等弦乐器。同样地,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夹固装置10的结构以及其作用,均与前述相同,在此不再多加陈述。图9是表示一种声音重现系统的方块示意图。如图9所示,此声音重现系统包含至少一第一弦乐器60;至少一拾音器30,设置在第一弦乐器60上,用以感测声音,且将此声音转换成至少一音源输出信号;至少一放大器404,根据音源输出信号产生至少一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至少一致动器20,系根据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及至少一共振体50,且致动器20设置在共振体50上。因此,当第一弦乐器60产生一声音时,拾音器30感测到由第一弦乐器60所产生的声音且将声音转换成至少一音源输出信号,然后将此音源输出信号传送至放大器404以产生一放大的音源输出信号;接着,再将此放大的音源输出信号传送至致动器20使得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由于致动器20设置在共振体50上,当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时,共振体50会根据致动器20的机械振动产生共振,而由共振体50发出由第一弦乐器60所产生的声音,而藉由共振体50做为一声音输出装置。第一弦乐器60可以是例如提琴、吉他、琵琶、阮、筝、古琴等弦乐器。于图9中,共振体50可以包含至少一共鸣板502,在图9中以虚线表示,共鸣板502根据该致动器20所产生的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当致动器20接收到由放大器404传送的放大的音源输出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时,机械振动传递到共鸣板502使得共鸣板502产生共振而作为一声音输出装置以发出由第一弦乐器60所产生的声音。同样参考图9,共振体50可以包含至少一第一共鸣腔505,在图9中以虚线表示,第一共鸣腔505根据该致动器20所产生的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当致动器20接收到由放大器404传送的放大的音源输出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时,机械振动传递到第一共鸣腔505使得第一共鸣腔505产生共振而作为一声音输出装置以发出由第一弦乐器60所产生的声音。另外,同样参考图9,本发明所揭示的一种声音重现系统可以包含至少一前置放大器902,在图9中以虚线表示,其分别电性连接于拾音器30及放大器404;当拾音器30感测到由第一弦乐器60所产生的声音并转换成一音源输出信号之后,将此音源输出信号传送至前置放大器902,用以预先将此音源输出信号放大;然后,再将此放大的音源输出信号传送至放大器404,以产生另一放大的音源输出信号,然后再将此放大的音源输出信号传送至设置在共振体50上的致动器20,同样的使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而使共振体50产生共振而发出由第一弦乐器所产生的声音另外,同样参考图9,一种声音重现系统更可以包含至少一音量调节电路904,在图9中以虚线表示,其分别与放大器404及致动器20电性连接,其用以控制或是调节由放大器404传送至音量调节电路904的音源输出信号的声音大小,然后再传送至致动器20,以产生一机械振动,再藉由共振体50产生共振,而发出经由音量调节电路904调节之后的声音。此外,同样参考图9,一种声音重现系统还可以更包含至少一音效处理电路906,在图9中以虚线表示,且分别与拾音器30及放大器404电性连接,使得由拾音器30感测到第一弦乐器60所输出的一音源输出信号之后,传送至音效处理电路906,藉由音效处理电路906将音源输出信号做音效的变化,然后再将处理过的音源输出信号传送至放大器404,藉由放大器404放大此处理过的音源输出信号,然后再传送至致动器20使得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并且使得共振体50藉由致动器20的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使得共振体50可以作为一声音输出装置以发出经音效处理过的音源输出信号。在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中,音效处理电路906可以是各种不同的音效处理电路,例如混响电路(Reverb)、和声电路(Chorus)、均衡电路(Equalization)、动态压縮效果电路(Compressor).延迟电路(Delay)或移调效果电路(Pitchshifter)等等。于此实施例中,共振体50可以是第二弦乐器(未在图中表示),可以是例如提琴、吉他、琵琶、阮、筝、古琴等弦乐器。且致动器20设置在第二弦乐器的位置若与拾音器30设置在第一弦乐器的位置相同时可有最佳原音重现效果;在此系以吉他为例,当第一弦乐器60为一把吉他时,拾音器30设置在吉他的共鸣板上则致动器20置放在另一把吉他的位置也是同样在共鸣板上,用以重现共鸣板上的声音振动。若是拾音器30设置在吉他的琴桥上,则致动器20可以置放在另一把吉他的位置也是在琴桥上,以达到最佳的原音重现效果。在此,共振体50可以是或不是第一弦乐器60的一部份,当共振体50是第一弦乐器60的一部分时(在图9中以虚线表示),致动器20设置在共振体50上,且共振体50是第一弦乐器60的一部分。此时若要得到原音重现的最佳效果,可以选择将致动器20设置在与拾音器30相同的位置,在此是以第一弦乐器60为吉他做为例子,共振体50为吉他的音箱,包含面板、侧板与背板所组成,若选择将拾音器30设置在琴桥的位置,则同样将致动器20设置在琴桥的位置时,可以得到原音重现的最佳效果。另外,共振体50可以包含至少一共鸣板502,且共鸣板502根据致动器20所产生的该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并且可由共鸣板502发出声音;另外,共振体50可以包含至少一第一共鸣腔505,使得第一共鸣腔可以根据致动器20所产生的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而第一弦乐器60至少包含一第二共鸣腔506,且当第一共鸣腔505与第二共鸣腔506具有相同结构时,可以得到最佳的原音重现效果。在此是以第一弦乐器60为一吉他做为第一共鸣腔505与第二共鸣腔506具有相同结构时的例子,第二共鸣腔为第一弦乐器(例如吉他)60的音箱,包含面板、侧板与背板所组成;共振体50包含一第一共鸣腔505,且第一共鸣腔505的结构与第一弦乐器60的音箱结构完全相同,共振体50具有与第一弦乐器60相同的面板、侧板与背板等音箱结构;共振体50可以不包含吉他的琴颈、指板、琴弦、琴头等音箱以外的结构;由第一弦乐器60所发出的声音,可以透过拾音器30转换成音源信号传送至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而使具有相同的吉他音箱结构的共振体50产生共振而发出与第一弦乐器60相同的声音,以达到原音重现的目的。以上实施例中,共振体50可以是提琴、吉他、琵琶、阮、筝、古琴等各种弦乐器。这里要补充的是,将一个弦乐器上拾取到的声音振动即时地在其他不同的共振体上重现,就可以实现音箱分离式弦乐器的理念,也就是可以把弦乐器分为两部分,包含弦的那一部分用来弹奏,包含音箱的另一部分用来发音。于是乐手可以携24带不含共鸣腔的轻便乐器上台演奏,透过将轻便乐器的声音振动同时在舞台另一位置的共鸣腔重现而发出演奏的声音,且仍然能保有优美的原声乐器音色。另外要补充的是,由于弦乐器的音色取决于该弦乐器的频率响应,弦乐器的共鸣腔材质与结构只要些微的差异便会使其频率响应大为不同。便宜的弦乐器在材质与结构上都不如昂贵的弦乐器。为了使便宜的弦乐器也能发出昂贵弦乐器的音色,我们把自原声弦乐器上拾取的声音振动即时送回该弦乐器的不同部位,或是即时将自原声弦乐器上拾取的声音振动经过声音效果处理后再送回该弦乐器补强共振效果,则可以在便宜弦乐器上重现昂贵弦乐器才有的共鸣腔效果。同时可以增加原本弦乐器弹奏时的音量。图10是表示一种声音重现系统的方块示意图。如图IO所示,一种声音重现系统包含至少一第一弦乐器60;至少一拾音器30,设置在第一弦乐器60上,用以感测声音,且将此声音转换成至少一音源输出信号;至少一放大器404,根据音源输出信号产生至少一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至少一致动器20,设置在夹固装置IO上,根据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及至少一共振体50,具有致动器20的一夹固装置10藉由夹固装置10夹固于共振体50上。图10与图9主要的差异性在于,在图9中,其致动器20是直接设置在共振体50上(或是设置在共振体50的共鸣板502或是共鸣腔504上);在图10中,致动器20设置在夹固装置IO上,并且藉由夹固装置10夹固于共振体50上(或是设置在共振体50的共鸣板502或是共鸣腔504上)。因此,藉由具有致动器20的夹固装置10夹固于共振体50上,同样也可以藉由共振体50产生共振而发出由第一弦乐器60所产生的声音。同样地,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夹固装置IO的结构以及其作用,均与前述相同,在此不再多加陈述。图11是表示另一种声音重现系统的方块示意图。如图11所示,一种声音重现系统包含至少一第一弦乐器60;至少一拾音器30,设置在该第一弦乐器60上,用以感测声音,且将此声音转换成至少一第一音源输出信号;一录放音装置908,电性连接于拾音器30,用以记录由拾音器30感测且转换的第一音源输出信号,并且播放其所记录的该第一音源输出信号,输出为至少一第二音源输入信号;至少一放大器404,与录放音装置908电性连接,根据该第二音源输入信号,产生至少一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至少一致动器20,根据该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及至少一共振体50,该致动器20设置在共振体50上,共振体50根据该致动器20产生的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进而可藉由共振体50作为声音输出装置发出声音。其中,图ll与图IO最大的差异在于,在图11的实施例中更包含一录放音装置908,分别与拾音器30及放大器404电性连接,藉由拾音器30感测到由第一弦乐器60所发出的声音而转换成一音源输出信号,并且将此音源输出信号传送至录放音装置908,以记录此音源输出信号;当录放音装置908播放其所记录的该第一音源输出信号时,播放输出成为一音源输入信号;将音源输入信号传送至放大器404以产生一放大的音源输入信号;接下来,将放大的音源输入信号传送至致动器20,使得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此机械振动传递至共振体使得共振体50产生共振,而藉由共振体50作为声音输出装置而发出与第一弦乐器60相同的声音。因此图11的实施例可选择在不同的时间原音重现。另外,图11中还可以加入至少一前置放大器902,在图ll中以虚线表示,电性连接于该拾音器30,用以放大该第一音源输出信号。另外,图11中还可以加入至少一第一音量调节电路904A,在图ll中以虚线表示,分别与该录放音装置908及该放大器404电性连接,用以调节该第二音源输入信号。录放音装置908将播放的音源输入信号传送至第一音量调节电路904A调整音源输入信号的音量大小,然后再将调整过的音源输入信号传送至放大器404,以产生一放大的音源输入信号;接下来,将放大的音源输入信号传送至设置在夹固装置10上的致动器20,使得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而使得被夹固的共振体50产生共振,而藉由共振体50作为声音输出装置而发出由第一弦乐器60所产生且经过音量调节的一声音。另外,图11中还可以加入至少一第二音量调节电路904B,在图ll中以虚线表示,分别与放大器404及致动器20电性连接。当放大器404接收到一音源输出信号并产生一放大的音源输出信号;接着,再将此放大的音源输出信号传送至第二音量调节电路904B,用以调整此放大的音源输出信号的音量,然后再将此调整后的音源输出信号传送至致动器20,使得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而使得共振体50产生共振,而藉由共振体50作为声音输出装置而发出由第一弦乐器60所产生且经过音量调节的一声音。在本实施例中,更可以同时包含第一音量调节电路904A与第二音量调节电路26904B。另外,本实施例图11中还可以加入至少一音效处理电路906,在图11中以虚线表示,分别与该录放音装置908及该放大器404电性连接;录放音装置908将播放的音源输入信号传送至音效处理电路906对音源输入信号做音效处理,然后再将音效处理过的音源输入信号传送至放大器404,以产生一放大的音源输入信号;接下来,将放大的音源输入信号传送至设置在夹固装置10上的致动器20,使得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而使得被夹固的共振体50产生共振,而藉由共振体50作为声音输出装置而发出由第一弦乐器60所产生且经过音效处理的一声音。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中所示的音效处理电路906可以是各种不同的音效处理电路,例如混响电路(Reverb)、和声电路(Chorus)、均衡电路(Equalization)、动态压縮效果电路(Compressor)、延迟电路(Delay)及移调效果电路(Pitchshifter)等。另外,本实施例图11中还可以加入至少一夹固装置10,在图11中以虚线表示,致动器20可以设置在夹固装置10上,并且藉由夹固装置10夹固于共振体50上,该夹固装置10可安装或拆卸于该共振体50。本实施例图11中的拾音器30亦可设置在夹固装置10上,并且藉由夹固装置10夹固于第一弦乐器60上,该夹固装置10可安装或拆卸于该第一弦乐器60。当共振体50是第一弦乐器60的一部分时(未在图中表示),拾音器30与致动器20可以设置在同一个夹固装置10上,例如图6E所示的夹固装置。另外,在图11中,共振体50可以是第二弦乐器(未在图中表示),例如提琴、吉他、琵琶、阮、筝、古琴等弦乐器。且致动器20设置在第二弦乐器(未在图中表示)的位置若与拾音器30设置在第一弦乐器60的位置相同时可有最佳原音重现效果;在此是以吉他为例,当第一弦乐器60为一把吉他时,拾音器30设置在吉他的共鸣板上则致动器20置放在另一把吉他的位置也是同样在共鸣板上,用以重现吉他共鸣板上的声音振动。若是拾音器30设置在吉他的琴桥上,则致动器20置放在另一把吉他的位置也是在琴桥上,以达到最佳的原音重现效果。另外,拾音器30在第一弦乐器60上的设置位置以琴桥或琴桥附近的效果最佳。在此,共振体50可以是或不是第一弦乐器60的一部份,当共振体50是第一弦乐器60的一部分时(未在图中表示),致动器20设置在第一弦乐器60范围内的共振体50上,此时若要得到原音重现的最佳效果,可以选择将致动器20设置在与拾音器30相同的位置,在此系以第一弦乐器60为吉他做为例子,共振体50为吉他的音箱,包含面板、侧板与背板所组成,若选择将拾音器30设置在琴桥的位置,则同样将致动器20设置在琴桥的位置时,可以得到原音重现的最佳效果。另外,共振体50可以包含至少一共鸣板502,且共鸣板502根据致动器20所产生的该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并且可由共鸣板502发出声音;另外,共振体50可以包含至少一第一共鸣腔505,使得第一共鸣腔505可以根据致动器20所产生的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而第一弦乐器60至少包含一第二共鸣腔506,且当第一共鸣腔505与第二共鸣腔506具有相同结构时,可以得到最佳的原音重现效果。在此是以第一弦乐器60为一吉他做为第一共鸣腔505与第二共鸣腔506具有相同结构时的例子,第二共鸣腔为第一弦乐器60的音箱,包含面板、侧板与背板所组成;共振体50包含一第一共鸣腔505,且第一共鸣腔505的结构与第一弦乐器60(吉他)的音箱结构完全相同,共振体50具有与第一弦乐器60相同的面板、侧板与背板等音箱结构;共振体50可以不包含吉他的琴颈、指板、琴弦、琴头等音箱以外的结构;由第一弦乐器60所发出的声音,可以透过拾音器30转换成音源信号传送至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而使具有相同的吉他音箱结构的共振体50产生共振而发出与第一弦乐器60相同的声音,以达到原音重现的目的。以上实施例中,共振体50可以是提琴、吉他、琵琶、阮、筝、古琴等各种弦乐器。另外,在图11中还可以加入至少一无线信号传输装置(未在图中表示),设置于该录放音装置908与该拾音器30或该放大器404之间,以无线通讯传输该第一音源输出信号或该第二音源输入信号。同样地,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夹固装置10的结构以及其作用,均与前述相同,在此不再多加陈述。图12表示了一种声音重现装置,包含一琴桥80,系用在一弦乐器上的琴桥80,例如提琴、吉他、琵琶、阮、筝、古琴等各种弦乐器的琴桥80;及至少一致动器20,镶嵌于琴桥80上,根据至少一音源输入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另外,图12还可以包含至少一拾音器30,在图12中以虚线表示,镶嵌于该琴桥80上,用以感测声音,转换为一音源输出信号。另外,图12还可以包含至少一放大器404,在图12中以虚线表示,把要输入给致动器20的音源输入信号放大,使得该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另外,图12还可以包含至少一录放音装置908,在图12中以虚线表示,用以记录来自拾音器30的音源输出信号,并且用以播放音源输入信号送往致动器20。另外,图12还可以包含至少一无线信号传输装置(未在图中表示),以无线通讯传输要送往致动器20的音源输入信号至致动器20,使得该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接下来,图13是表示本发明所揭示的可产生真实弦乐器音色的一种声音重现系统的方块图,包含一音源装置40,用以输出至少一音源信号;至少一放大器404,用以放大由音源装置40所输出的音源信号,根据该音源信号,产生至少一放大音源信号;至少一致动器20,根据该放大音源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及至少一音箱70,至少包含一弦乐器音箱的结构,用以产生与该弦乐器相同的共鸣腔效果,且音箱70与该弦乐器具有相同的频率响应,且致动器20设置在音箱70上,使得音箱70根据致动器20产生的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进而发出声音。因此,当音源装置40输出一音源信号时,可传送至放大器404以放大此音源信号;接着,再将此放大的音源信号传送至设置在音箱70上的致动器20,使得致动器20产生机械振动,此机械振动传递至音箱70,在音箱70中产生如同弦乐器演奏时的共鸣腔效果,而由音箱70发出如同弦乐器演奏时的声音。在此实施例中,音箱70所包含的音箱结构与一弦乐器相同,例如提琴、吉他、琵琶、阮、筝、古琴等。音箱70也可以就是一个弦乐器,例如提琴、吉他、琵琶、阮、筝、古琴等,此时有最能重现该弦乐器的原音的效果。另外,图13的音源装置40可以包含至少一声音合成器41,在图中以虚线表示,声音合成器有物理模型合成器(physicalmodelingsynthesizer)、波表合成器(wavetablesynthesizer)及FM合成器(FMsynthesizer)等禾中类。另外,图13中还可以包含一无线信号传输装置910,设置于音源装置40与放大器404之间,且以无线通讯传输音源装置所输出的音源信号。另外,图13中还可以包含至少一夹固装置10,致动器20设置在夹固装置10上,且夹固装置10可夹固及拆卸于音箱70。同样地,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夹固装置IO的结构以及其作用,均与前述相同,在此不再多加陈述。这里要补充的是,先利用传统的声音合成法例如物理模型合成法(physicalmodelingsynthesize)、波表合成法(wavetablesynthesize)或FM合成法(FMsynthesize)来合成弦的机械振动信号,再将弦的机械振动信号传送到装设在真实弦乐器的琴桥附近位置的致动器,透过致动器振动弦乐器的琴桥或是靠近琴桥的面板;使靠近琴桥的面板产生振动,进而使整个弦乐器的面板产生共振,此振动再传到琴体与音箱,并在设计精良的音箱中产生共鸣腔共振的效果,于是形成该弦乐器特殊的音色。该弦乐器可以只具备音箱的结构,省略掉弦与琴颈等结构。致动器装设的位置以琴桥为最佳选择,但并不限定在琴桥。另外上述传送到致动器的信号也可以不用声音合成器,而用其他音源装置来代替。虽然本发明以前述的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
技术领域
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所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声音重现装置,包含一夹固装置,以夹固的方式以安装及拆卸在一物体表面;及一致动器,设置在该夹固装置上,根据一音源输入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音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致动器由下列族群中选出:电磁式致动器、压电式致动器及磁致式致动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音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夹固装置包含一上板;一下板;及一转轴,其中,该上板与该下板藉由该转轴连接且藉由该转轴上下闭合。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声音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可压縮弹性元件且与该转轴机械连接,使得该上板与该下板藉由该可压縮弹性元件的弹力夹固于该物体表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音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夹固装置包含-一上板;一下板;至少一螺孔,位于该上板或该下板上;至少一螺丝,具有一螺纹且对应于该螺孔,旋紧穿过该螺孔,该夹固装置藉由该螺丝旋紧时的旋紧力夹固于该物体表面;以及一支架,用以连接该上板及该下板。6.如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之声音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一磁性装置,设置在该夹固装置之该上板或该下板的一内侧。7.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声音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拾音器,设置在该夹固装置上,用以感测声音,且将该声音转换为一音源输出信号。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声音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录放音装置,电性连接该拾音器,用以记录该音源输出信号,并且播放所记录的该音源输出信号为该音源输入信号。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声音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录放音装置选自下列族群电脑、手机、PDA、iPod、录音笔、mp3player、MD、录放音机及多轨式录放音系统。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音重现装置,其特五在于,还包含一无线信号传输装置,用以无线通讯传输该音源输入信号。11.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声音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无线信号传输装置选自下列族群移动电话、无线USB、超宽频介面、无线网络介面、蓝牙介面、微波存取全球互通介面、AM收发器、FM收发器、频率移键收发器及相位移键收发器。12.—种声音重现装置,包含一音源装置,用以输出一音源信号;一致动器,根据该音源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及一夹固装置,用以承载该致动器且用以夹固于一物体;该致动器设置在该夹固装置上。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声音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音源装置选自下列族群电脑、手机、PDA、MD、iPod、录音笔、mp3player、录放音机、电视及收音机、电视游乐器、CDplayer、DVDPlayer及声音合成器。14.一种声音重现装置,包含一音源装置,用以输出一音源信号;一共振体,系作为一声音输出装置;一夹固装置,用以夹固于该共振体;及一致动器,设置在该夹固装置上,根据该音源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且传递至该共振体,使得该共振体产生共振而发出一声音。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声音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拾音器,设置在该夹固装置上,用以感测声音,并转换为一音源输出信号。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声音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共振体包含一共鸣板,且该共鸣板根据该致动器所产生的该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声音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共振体包含一共鸣腔,且该共鸣腔根据该致动器所产生的该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声音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共振体为一弦乐器。19.一种声音重现系统,包含至少一第一弦乐器;至少一拾音器,设置在该第一弦乐器上,用以感测声音,且将该声音转换成至少一音源输出信号;至少一放大器,根据该音源输出信号,产生至少一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至少一致动器,根据该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及至少一共振体,该致动器设置在该共振体上,且该共振体根据该致动器产生的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进而发出声音。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声音重现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共振体为第二弦乐器,且该致动器设置在该第二弦乐器的位置与该拾音器设置在该第一弦乐器的位置相同,用以重现该位置的声音振动。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声音重现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共振体为该第一弦乐器的一部分。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声音重现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共振体至少包含一第一共鸣腔,该第一共鸣腔根据该致动器所产生的该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声音重现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弦乐器至少包含第二共鸣腔,且该第二共鸣腔与该第一共鸣腔具有相同的结构。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声音重现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致动器设置在该第一弦乐器的位置与该拾音器设置在该第一弦乐器的位置相同,用以重现该位置的声音振动。2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声音重现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一音效处理电路,且分别与该拾音器与该放大器电性连接。26.—种声音重现系统,包含至少一第一弦乐器;至少一拾音器,设置在该第一弦乐器上,用以感测一声音,且将该声音转换成至少一音源输出信号;至少一放大器,根据该音源输出信号,产生至少一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至少一致动器,根据该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至少一共振体,该致动器设置在该共振体上,该共振体根据该致动器产生的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进而发出声音;及至少一夹固装置,该致动器设置在该夹固装置上并且该夹固装置可夹固或拆卸于该共振体。27.—种声音重现系统,包含至少一第一弦乐器;至少一拾音器,设置在该第一弦乐器上,感测一声音,且将该声音转换成至少一第一音源输出信号;一录放音装置,电性连接于该拾音器,用以记录该第一音源输出信号,并且播放其所记录的该第一音源输出信号,输出为至少一第二音源输入信号;至少一放大器,根据该第二音源输入信号,产生至少一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至少一致动器,根据该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及至少一共振体,该致动器设置在该共振体上,该共振体根据该致动器产生的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进而发出声音。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声音重现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一无线信号传输装置,设置于该录放音装置与该拾音器或该放大器之间,以无线通讯传输该第一音源输出信号或该第二音源输入信号。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声音重现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录放音装置选自下列族群电脑、手机、PDA、iPod、录音笔、MD、mp3player、录放音机及多轨式录放音系统。30.—种声音重现装置,包含.-一琴桥,用在一弦乐器上的琴桥;及至少一致动器,镶嵌于该琴桥上,根据至少一音源输入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声音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一拾音器,镶嵌于该琴桥上,用以感测一声音,转换为一音源输出信号。3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声音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录放音装置,用以记录该音源输出信号,并且播放记录的该音源输出信号,播放输出为该音源输入信号。33.—种声音重现系统,可产生真实弦乐器的音色,包含一音源装置,输出至少一音源信号;至少一放大器,根据该音源信号,产生至少一放大音源信号;至少一致动器,根据该放大音源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及至少一音箱,至少包含一弦乐器音箱的结构,用以产生与该弦乐器相同的共鸣腔效果,且该音箱与该弦乐器具有相同的频率响应,且该致动器设置在该音箱上,使得该音箱根据该致动器产生的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进而发出声音。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声音重现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音箱为一弦乐器。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声音重现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音源装置包含至少一声音合成器。全文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声音重现系统包含至少一第一弦乐器;至少一拾音器,设置在该第一弦乐器上,用以感测声音,且将此声音转换成至少一第一音源输出信号;一录放音装置,电性连接于拾音器,用以记录由拾音器感测且转换的第一音源输出信号,并且播放其所记录的该第一音源输出信号,输出为至少一第二音源输入信号;至少一放大器,与录放音装置电性连接,根据第二音源输入信号,产生至少一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至少一致动器,根据放大音源输入信号而产生机械振动;及至少一共振体,该致动器设置在共振体上,共振体根据致动器产生的机械振动而产生共振,进而可藉由共振体作为声音输出装置发出声音。文档编号G10H3/14GK101604518SQ20081009963公开日2009年12月16日申请日期2008年6月13日优先权日2008年6月13日发明者罗朝元申请人:朝元音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