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2339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键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键盘装置,其具有由树脂一体形成并以摆动自如的方式
支撑多个键的框架。
背景技术
—直以来,在键盘装置中, 一种在乐器主体上支撑有框架,且该框架以
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撑多个键的结构为公众所知,特别是,框架用树脂一体形 成的结构已经为众所周知(下述专利文件l、 2)。 在键盘装置中的框架中,用于对键的摆动动作进行引导的键动作导向件
与框架一体或者分体设置。并且,设置有用于限制键和槌体的转动初始位置 和转动结束位置的挡块以及与搁板的抵接部等。 在框架中,设置有用于限制键和槌体的转动结束位置的转动结束位置限
制挡块的部分和与搁板的抵接部为,因压键动作而受到较强的力的部分。因 此,最好将该部分的刚性设计为较高,至于树脂制的框架, 一般通过将足够 量的树脂分配至该部分从而确保较高的刚性。另一方面,通常情况下,键仅 在上下方向上滑动,因而键动作导向件与转动结束位置限制挡块相比被施加 的力较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 —24462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0217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专利文件l中,在框架中的键排列方向上连续地形成有,设
置有通过与被压键抵接而限制键的压键结束位置的挡块的部分,但在该连续
的部分的上方突设有键动作导向件(参照图l)。
而且,在上述专利文件2中,在框架上也设置有键动作导向件,其被设
置在,邻接于设置有通过与被压键抵接而限制键的压键结束位置的挡块的部
分上(参照图6)。
其结果,大量的树脂被分配至设置键动作导向件的框架的部分。而当使
用的树脂的量增加时,不仅成本变高,而且重量也增加。 并且,在上述专利文件1、 2中,在框架中板状的部分较多,虽然刚性高,
但树脂的使用量较多,因而有改善的余地。而且,可以认为,不仅在适当地 确保刚性的同时削减树脂量,而且对于键动作导向件和挡块等的配置位置也 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键盘装置,
其通过使键导向件配置部所要求的强度降低,从而能够在确保框架刚性的同 时,抑制树脂的使用量。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的键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并列配置的多个键IO、 20;框架40,其由树脂一体形成,并由乐器主体19
支撑,用于支撑所述多个各键,以通过压键/离键键操作使所述多个各键摆动;
结束挡块55、 63,其与所述框架一体或者分体设置,通过与所述键或者与该 键联动而转动的转动构件30抵接,限制压键离开行程中的所述键的压键结束 位置;结束挡块配置部54、 62,其设置有所述结束挡块;多个键导向件50, 其以与所述框架一体或者分体的方式,与所述各键对应设置,用于对对应的 键的摆动动作进行引导;设置有所述键导向件的键导向件配置部49、 65;主 体抵接部41,其与所述框架设置为一体,并与所述乐器主体抵接以使所述框 架支撑于所述乐器主体;连接肋46,其与所述框架一体地沿着与键排列方向 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并以多个键域对应一个的方式进行设置;所述结束 挡块配置部、所述键导向件配置部以及所述主体抵接部为,分别与所述框架 形成为一体并在键排列方向上的多个键域连续成一体的部分;从侧面观察所 述框架时,所述键导向件配置部被形成在与所述结束挡块配置部以及所述主 体抵接部不同的位置,而且,所述键导向件配置部与所述主体抵接部,相互 间仅通过所述连接肋连接。
本发明优选,所述连接肋以板状延伸设置在与键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
(权利要求2)。 本发明优选,所述键具有左右侧壁13、 14、 23、 24,并且所述键导向件
的水平截面形状被形成为向前方或者向后方开口的"〕"字状,所述键导向 件的垂直于键排列方向的左右外侧面50b、 50c,与对应键的所述左右侧壁的内侧面13a、 14a、 23a、 24a卡合,从而对对应键的摆动动作进行引导(权利 要求3)。 本发明优选,所述键具有向下方突设形成并与键排列方向垂直的卡合肋
15、 25,所述键导向件被构成为,其水平截面形状被形成为向前方或者向后 方开口的"U"字状,在所述键导向件的"〕"字状部分中与键排列方向垂 直且对置的内侧面61a之间卡合有对应键的所述卡合肋,从而对对应键的摆 动动作进行引导(权利要求4)。 本发明优选,所述键导向件为,其白键用的键导向件50W和黑键用的键
导向件50B被设置在共同的所述键导向件配置部49上,且与对应键卡合的部 分61根据白键用的键导向件和黑键用的键导向件而在前后方向上被设置于 不同的位置上(权利要求5)。 本发明优选,所述键导向件为,其白键用的键导向件和黑键用的键导向
件被设置在共同的键导向件配置部上(权利要求6)。 此外,上述符号为例示。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能够使键导向件配置部所要求的强度降低,
从而在确保框架刚性的同时,抑制树脂的使用量。
根据权利要求2,能够用树脂量较少的连接肋有效地确保刚性。 根据权利要求3,能够縮小键导向件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从而削减树
月旨量。 根据权利要求4,不会受到键侧壁的歪斜等的精度的影响,因而键的动
作导向稳定。 根据权利要求5,能够在提高闩键用和黑键用的各键导向件的配置效率
的同时,使两者的位置最优化从而提高导向的稳定性,并且还能够以较少的 树脂确保全键导向件之间的连接强度。 根据权利要求6,能够在提高白键用和黑键用的各键导向件的配置效率
的同时,以较少的树脂确保全键导向件之间的连接强度。


图1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框架的俯视图、主视图。 图3为沿图2 (a)的A-A线的剖视图。图4为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例(图(a))、第二例(图(b)) 的键盘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5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键盘装置的键导向件连接部49以及键导 向件50的部分俯视图(图(a))、立体图(图(b))。
图6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键盘装置的键导向件连接部49以及键导 向件50的部分俯视图(图(a))、主视图(图(b))、右视图(图(c))。
符号说明
10白键
13、 14、 23、 24侧壁
13a、 14a、 23a、 24a内侧面
15、 25卡合肋
19搁板(乐器主体)
20黑键
30槌体(转动构件) 40框架
41前侧支撑部(主体抵接部) 46纵肋(连接肋)
49键导向件连接部(键导向件配置部)
50W、 50B键导向件
50b、 50c外侧面
54板状部(结束挡块配置部)
55结束挡块
61肋
61a内侧面
62挡块安装部(结束挡块配置部) 63结束挡块
65键导向件连接部(键导向件配置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图1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内部结构的侧视图。本键盘 装置适用于例如电子键盘乐器,在其由树脂形成为一体的框架40中,分别
设置有多个白键IO、黑键20、槌体30。对于本键盘装置,将演奏者所处一 侧作为前侧。因此,图1中的左方、右方分别为前方、后方。并且,对于左 右方向以从演奏者角度观察的方向为基准。 白键10、黑键20沿左右方向(也称作"键排列方向")分别并列排列有
多个。槌体30沿键排列方向并列排列有多个。槌体30与各键对应设置,且 分别被配置在对应键的下方,并向对应键的摆动动作施加惯性。 图2 (a)、 (b)为框架40的俯视图、主视图。图3为沿图2 (a)的A-A
线的剖视图。在图2 (a)、 (b)中,虽然框架40只示出了一个八音度部分, 但其只要是横跨多个键域的长度即可,也可以构成在整个键宽度上。 白键10、黑键20分别以其前端部能够以框架40的键支撑部53为中心
而沿上下方向摆动自如的方式,被键支撑部53支撑。键支撑部53只要能够 以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撑键10、 20即可,可以采用铰接型等,对其结构不做限 定。槌体30分别能够以框架40的槌转动轴43为中心沿上下方向转动(前端 部以及后端部上下摆动)自如地被槌转动轴43支撑。在白键10的前部向下 方垂设有下垂片11,下垂片11的下端部成为包含缓冲构件的槌驱动部12。 黑键20也为同样结构。 如图1所示,槌体30具有与槌转动轴43卡合的卡合凹部31,并具有比
卡合凹部31更靠前方的前方延设部30f和比卡合凹部31更靠后方的后方延 设部30r,且被构成为棒状。卡合凹部31向后方开口。在后方延设部30r的 后端部设置有,集中了槌体30的整体质量中绝大部分的质量部32。在前方 延设部30f上形成有,由较长的下侧卡合部33和较短的上侧卡合部34构成 的蟹钳状的卡合部。下侧卡合部33以及上侧卡合部34与对应的白键10、黑 键20的槌驱动部12常时处于卡合状态,槌体30通过与对应的键联动从而在 离开方向以及返回方向的双向转动。 在图I中表示白键IO、黑键20、槌体30未被压键的初始状态。对于白
键IO、槌体30的压键结束状态,以白键10—E、槌体30—E—并示出。 框架40通过利用注塑成型的一体成形制造。框架40被配置固定在搁板
19上(参照图1、图3)。搁板19只要是乐器主体的一部分即可,对称呼不 做限定,也可以是下壳体的底板等。如同下面详述,框架40釆用,将在键排列方向全长上被延伸设置为一体的部分,用键排列方向上相互分离的多个纵
肋46连接了的结构。 首先,如图3所示,在框架40中,挡块安装部47被设置在最前部。在
比挡块安装部47更靠后方的上方,设置有键导向件连接部49。在比键导向 件连接部49稍微靠后方的最下部,设置有前侧支撑部41。在框架40后部的 最下部,设置有后侧支撑部45。前侧支撑部41以及后侧支撑部45的下端与 搁板19直接抵接。 后侧壁部60从后侧支撑部45开始,形成朝向前侧的台阶,并垂直地向
上方升高,而从后侧壁60的上部起,向前方一体地延伸设置有键支撑部连接 部51。并且,从键支撑部连接部51的前部起形成了向下侧的台阶,板状部 54被向前方且略斜下方延伸设置。板状部54被延伸设置至,框架40的前后 方向中间附近,且比前侧支撑部41更靠后方的位置。 特别是,挡块安装部47、键导向件连接部49、前侧支撑部41、键支撑
部连接部51、板状部54相当于上述的"在键排列方向的全长上被延伸设置 为一体的部分"(参照图2 (a)、 (b))。这些构件与后侧支撑部45以及后侧 壁部60用纵肋46被相互连接为一体(参照图3)。对于多个键设置一个纵肋 46,虽然如图2所示,作为一个示例,每一个八音度设置有2 3个,但是对 数目不作限定。 如图1所示,在挡块安装部47的下表面47a上,安装有初始挡块48,
其通过与槌体30的下侧卡合部33抵接,从而限制压键离开行程中的槌体30 的转动初始位置。在非压键状态下,由于槌体30因质量部32的重量而使后 方延设部30r下降,因而下侧卡合部33常时抵接在初始挡块48的下表面48a 上。另一方面,下侧卡合部33与白键10、黑键20的槌驱动部12常时卡合。 因此,由于槌体30的转动初始位置被限制,从而作为白键IO、黑键20的初 始位置的非压键位置也被限制,从而使白键IO、黑键20的各压键面位置排 列在一个面上。 在板状部54的下表面上,安装有结束挡块55,其通过与槌体30的后方
延设部30r的质量部32抵接,从而限制槌体30的转动结束位置。通过压键 操作,键10、 20的槌驱动部12驱动槌体30的下侧卡合部33,从而使槌体 30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当后方延设部30r与结束挡块55抵接 时,使得压键离丌行程中的键IO、 20以及槌体30的压键结束位置以及转动结束位置被限制。当从压键结束状态下进行离键操作时,成为返回行程,槌
体30因质量部32的重量而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并回归到初始位置。 初始挡块48、结束挡块55都由毛毡等具有缓冲功能的材料构成,并在
键排列方向全长上被设置为一体,但也可以在每个槌体30上分别设置。此外, 作为初始挡块48、结束挡块55,也可以釆用弹性体等的软质材料,分别通过 利用二色成型的一体成形与框架40形成为一体。在板状部54的上表面上, 一体地形成有多个基板安装部56、 57 (参照图2),且在基板安装部56、 57 上螺合固定有基板58。 在基板58上配置有与各键对应的键开关59等。键开关59被对应的键
10、 20按压,从而检测出该键IO、 20的压键动作。在乐器主体中配备有未 图示的乐音产生装置,其根据键开关59的检测结果产生乐音。 如图1 图3所示,自键导向件连接部49向上方一体地突设形成有键导
向件50。键导向件50与各键对应地设置,并对对应键的摆动动作进行引导。 作为键导向件50,也可以通过将与框架40分体形成的构件进行固定而设置。 在前侧支撑部41的上表面41a,与各槌体30对应地突设形成有一对突设片 42。在一对突设片42之间,形成有上述槌转动轴43。 此外,在前侧支撑部41上, 一体地形成有多个突起部44。并且,虽然
未图示,但在后侧支撑部45上也一体地形成有多个突起部。通过从下方将搁 板19螺合固定在设置于这些突起部44等的未图示的螺纹孔中,从而使框架 40被固定在乐器主体上。并且,使键排列方向上的突起部44的形成位置, 与纵肋46的形成位置一致。由此,使框架40受到的各种力易于通过纵肋46 以及突起部44而直接作用于搁板]9。 在键支撑部连接部51的上表面上, 一对突设片52与各键对应并与键支
撑部连接部51突设形成为一体。在一对突设片52相互对置的面上,分别形 成有上述的键支撑部53。 上述的初始挡块48、键导向件50、槌转动轴43、键支撑部53、键开关
59、结束挡块55均为,在本键盘装置使用时与本键盘装置的结构元件中除框 架40以外的结构元件抵接卡合的元件,且为在框架40中适当地支撑键10、 20以及槌体30的作为键框架以及槌框架发挥功能的结构元件。将这些结构 元件称为"框架功能部"。至于前侧支撑部41、后侧支撑部45,由于其自身 具有与搁板19直接抵接而被固定的功能,因此其也相当于"框架功能部"。
另一方面,键导向件连接部49、前侧支撑部41、键支撑部连接部51、
板状部54,起到在键排列方向上连接多个相同的结构元件(键导向件50、槌 转动轴43、键支撑部53、键开关59)的作用。挡块安装部47为安装初始挡 块48的部分,且为在键排列方向上连续为一体的部分。板状部54为,安装 结束挡块55并通过基板安装部56、 57安装基板58的部分,且为在键排列方 向上连续为一体的部分。前侧支撑部41、后侧支撑部45为,分别与搁板19 抵接而在压键时等受到来自搁板19的反作用力的部分,且为在键排列方向上 连续形成为一体的部分。将这些键导向件连接部49、前侧支撑部41、键支撑 部连接部51、板状部54、挡块安装部47、后侧支撑部45称为"一体连续部"。 将该"一体连续部"定义为,"与框架40形成为一体且在键排列方向的
多个键域上连续为一体的部分,并且直接或者通过框架功能部而接受外力的 部分,以及/或者安装有与框架40分体构成的结构元件的部分"。 通过上述方式,框架40成为,在从侧面观察时,上述一体连续部被形成
于,在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的双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上,并且相互之间仅 由纵肋46连接的如同井栏的结构。由此,确保了框架40的上下以及前后方 向上的高弯曲刚性。而且,由于纵肋46以多个键对应一个的比例设置,因此 树脂的使用量较少。并且,由于纵肋46在与键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延设 形成为板状,因而能够用树脂量较少的纵肋46效率良好地确保刚性。 如图3所示,尤其是当着眼于一体连续部中存在于前半部的键导向件连
接部49、前侧支撑部41、挡块安装部47这三个构件时,可发现这三个构件 从侧面观察时不在一条直线上。并且,当着眼于存在于后半部的键支撑部连 接部51、板状部54、后侧支撑部45这三个构件时,会发现这三个构件从侧 面观察时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即,没有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一体连续部存在 三个以上。由此,使得与键排列方向垂直的所有方向上的框架40的弯曲强度 提高。而且,对于前半部、后半部上,分别独立地确保其高刚性。 而且,键导向件连接部49以及挡块安装部47成为,自作为与搁板19
直接抵接部位的的'侧支撑部41以及后侧支撑部45向上方分离,并且仅通过 纵肋46与前侧支撑部41以及后侧支撑部45连接的结构。由于键导向件连接 部49以及挡块安装部47原本其自身受到的负载较小,因此,也可以釆用使 之与搁板19抵接的部位分离,且不用搁板19直接支撑正下方的部位的配置, 从而也无需施加较多的树脂量。另一方面,因为前侧支撑部41以及后侧支撑部45,承受来自搁板19的较强的负载,因而需要通过使用较多的树脂量并 将其强度设计为较高。因此,由于可以将键导向件连接部49以及挡块安装部 47自前侧支撑部41以及后侧支撑部45向上方分离地配置,从而能够提高其 配置位置的自由度。 当将槌体30向框架40装配时,以槌体30的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几乎平
行的姿态,将其从前方插入框架40内。由于槌体30的卡合凹部31向后方开 口,因此当使槌体30向后方平行移动时,卡合凹部31会自然地嵌合在槌转 动轴43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三个以上的一体连续部被形成在,于上下方向以
及前后方向的双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上,且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因而即使 为板状部分较少的框架结构,也能够确保上下以及前后方向、以及与键排列 方向垂直的所有方向上的框架40的高弯曲强度,且能够抑制树脂的使用量。 此外,由于前侧支撑部41兼具,设有槌转动轴43以支撑槌体30的功能、
和与搁板19直接抵接从而被固定的功能,因此能够提高作为"一体连续部" 的配置效率,并有利于削减树脂量。 而且,键导向件连接部49与安装有结束挡块55的板状部54以及与搁板
19抵接的前侧支撑部41,从侧面观察时被形成在不同的位置。由于形成在键 导向件连接部49上的键导向件50为对键的摆动动作进行引导的部件,因而 与板状部54和前侧支撑部41不同,键导向件连接部49和键导向件50不会 受到较大的负载。因此,键导向件连接部49所需强度较低。另一方面,由于 键导向件连接部49和前侧支撑部41相互间仅由纵肋46连接,因此能够在确 保框架刚性的同时抑制树脂的使用量。 此外,作为键导向件50,由于其白键用的键导向件和黑键用的键导向件
被设置在共同的键导向件连接部49上,因而不仅能够提高白键用和黑键用的 各键导向件50的配置效率,而且能够以较少的树脂确保全部键导向件50之 间的连接强度。 此外,框架40无需其整体用树脂形成为一体,只要将一体连续部和纵肋
46等的基本部分用树脂形成为一体即可。因此,框架40也可以部分地单体 形成、或者部分用其他的原料形成。而且,在不考虑框架40的树脂成形的容 易性的情况下,"框架功能部"的各部分不是必须与框架40形成为一体。
此外,纵肋46只要是延伸设置在与键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在一体
连续部之间进行连接即可,其形状也可以不为板状。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为,通过使槌体30与初始挡块48、结束挡块
55抵接从而限制键10、 20的压键初始位置和压键结束位置。但是,与这些
挡块抵接的构件只要是与键10、 20联动而转动的转动构件即可,并不限定于
槌体30。 此外,槌体30的卡合凹部31与框架40的槌转动轴43之间的结合关系
也可以为相反。(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置有槌体30的键盘装置,但在本发明的第二 实施方式中,弃用了槌体30。 图4 (a)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键盘装置的内部结构
的侧视图。如图4 (a)所示,自键10、 20的各下垂片11的下部起, 一体地 形成有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延设部lla。在框架40的前部、下垂片11的下方, 一体地形成有挡块安装部62。在挡块安装部62的上表面上,安装有作为相 当于结束挡块55的构件的结束挡块63,用以替代结束挡块55 (参照图l)。 至于黑键20也为同样的构造。 此外,自键导向件连接部49的下部起, 一体地形成有向前方延伸设置的
挡块安装部49a。在挡块安装部49a的下表面上,安装有作为相当于初始挡 块48的构件的初始挡块64,用以替代初始挡块48 (参照图1)。至于黑键20 也为同样的构造。 即,设置有结束挡块63、初始挡块64,并弃用结束挡块55、初始挡块
48 (参照图1),并且框架40的形状也根据这种结构而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而且,虽然未图示,但对键IO、 20常时向离键方向施力的弹簧等施力构件, 介于键IO、 20和框架40之间。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非压键状态下,键10、 20的下垂片11的延设部lla与初始挡块64
的下表面抵接,从而使压键初始位置被限制。并且,当被压键时,键IO、 20 的下垂片11的下部与结束挡块63的上表面抵接,从而使压键离开行程中的 键IO、 20的压键结束位置被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前侧支撑部41、后侧支撑部45、键导向件50、
键支撑部53、键开关59之外,结束挡块63、初始挡块64也属于上述的"框架功能部"。而且,除了前侧支撑部41、后侧支撑部45、键导向件连接部49、 键支撑部连接部51、板状部54之外,挡块安装部49a、挡块安装部62也属 于"一体连续部"。 图4 (b)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键盘装置的内部结构侧视图。
在该第二例中,相对于上述第-例(图4 (a)),将结束挡块63的配置位置 进行了变更,以及将键导向件50根据白键10用的键导向件50W和黑键20 用的键导向件50B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分开配置。其他结构与第一例相同。 如图4 (b)所示,在框架40的前部,下垂片11的下方, 一体地形成有
键导向件连接部65。在键导向件连接部49中突设有键导向件50B,在键导向 件连接部65中,突设有键导向件50W。并且结束挡块63被设置在基板58上。 在非压键状态下,与第一例同样,键10、 20的下垂片11的延设部lla
与初始挡块64的下表面抵接,从而使压键初始位置被限制。而且,当被压键 时,键10、 20的键主体下表面与结束挡块63抵接,从而使压键离开行程中 的键IO、 20的压键结束位置被限制。 在键IO、 20的摆动动作时,关于黑键20,与第一例同样,通过与键导
向件50B卡合从而对摆动动作进行引导。关于白键IO,通过下垂片ll与键 导向件50W卡合而对摆动动作进行引导。由于白键10用的键导向件50W位于 比黑键20用的键导向件50B更靠前方的位置,因此,白键10的摆动的导向 性提高。在该第二例中,相对于第一例中的"一体连续部",键导向件连接部 65属于"一体连续部",来代替挡块安装部62。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第二例),关于在确保与键排列方向垂直的所有
方向上的框架40的高弯曲刚性的同时抑制树脂的使用量这一点上,能够实现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而且,在提高键导向件连接部49、挡块安装部62 (参照图4 (a))、键
导向件连接部65 (参照图4 (b))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这一点上,也能够实
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并且,由于键导向件连接部65与板状部54以及前侧支撑部41从侧面观
察时被形成在不同的位置,因此与键导向件连接部49同样地,键导向件连接
部65的所需强度也能够设定得较低。
(第三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同第一实施方式相比,键导向件50的结构
不同,并且相应地使键IO、 20的形状也不同,其他部分为相同结构。 图5 (a)、 (b)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键盘装置的键导向件连接部
49以及键导向件50的部分俯视图、立体图。 如图5 (a)、 (b)所示,键导向件50的水平截面形状被形成为,具有向
前方开口的凹部50a的"〕"字状。另一方面,键10、 20分别具有向下方垂 下形成的左右侧壁13、 14、侧壁23、 24 (参照图5 (a))。 在键10、 20上下摆动时,对应的键10、 20的左右侧壁13、 14的内侧面
13a、 14a、侧壁23、 24的内侧面23a、 24a分别相对于与键导向件50的键排 列方向垂直的左右外侧面50b、 50c而滑动。由此,对对应的键IO、 20的摆 动动作进行引导。通过"〕"字形状,在确保键导向件50的刚性的同时还能 够使其前后方向的厚度缩小,从而树脂量只需较少即可。此外,键导向件50 的凹部50a的开口方向也可以为后方。 图6 (a)、 (b)、 (c)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键盘装置的键导向件连
接部49以及键导向件50的部分俯视图、主视图、右视图。 如图6 (a) (c)所示,虽然键导向件50的白键10用的键导向件50W
和黑键20用的键导向件50B的形状不同,但基本上为相同的结构。键导向件 50W、 50B均具有与键排列方向垂直且向前方延伸设置的一对肋61,其水平截 面形状被形成为向前方开口的"〕"字状。如对键导向件50W、 50B进行比较, 则键导向件50W的肋61的基部比较靠前,而键导向件50W的肋61的长度较 长。 另一方面,在键10、 20中,在键排列方向的中央分别突设形成有向下方
垂下的卡合肋15、 25 (参照图6 (a))。为了保持强度,卡合肋15、 25与沿 键排列方向的肋被形成为一体,整体成为T字状。并且,键IO、 20的卡合肋 15、 25被嵌合在对应的键导向件50W、 50B的一对肋61之间。 在键10、 20沿上下摆动时,对应的键10、 20的卡合肋15、 25相对于键
导向件50W、 50B的一对肋61的相互对置的内侧面61a滑动。由此,对对应 的键IO、 20的摆动动作进行引导。对于键导向件50的滑动位置来说,卡合 肋15比卡合肋25的位置更靠前,因此两者的位置被最优化,并尤其能够提 高白键10的摆动动作导向的稳定性。而且,由于键导向件50W、 50B被设置在共同的键导向件连接部49上,因此能够提高白键用和黑键用的各键导向件
50的配置效率的同时,以较少的树脂确保全部键导向件50之间的连接强度。
并且,虽然键10、 20的侧壁在成形时容易产生歪斜,不易于维持精度,
但卡合肋15、 25难于产生歪斜。因此,在第二例中,同第一例相比,由于不 会受到键IO、 20侧壁的歪斜等的精度的影响,因而键IO、 20的摆动动作导 向较为稳定。 此外,只要是与键IO、 20的卡合肋15、 25滑接卡合的部件,也可以采
用其他的结构来替代键导向件50W、 50B的一对肋61。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第二例),能够实现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并列配置的多个键;框架,其由树脂一体形成,并由乐器主体支撑,用于支撑所述多个各键,从而通过压键/离键键操作使所述多个各键摆动;结束挡块,其与所述框架一体或者分体设置,通过与所述键或者与该键联动而转动的转动构件抵接,限制压键离开行程中的所述键的压键结束位置;设置有所述结束挡块的结束挡块配置部;多个键导向件,其以与所述框架一体或者分体的方式,与所述各键对应设置,并对对应键的摆动动作进行引导;设置有所述键导向件的键导向件配置部;主体抵接部,其一体设置在所述框架,并与所述乐器主体抵接以使所述框架支撑于所述乐器主体;连接肋,其与所述框架一体形成,并沿着与键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且每多个键设置有一个;所述结束挡块配置部、所述键导向件配置部以及所述主体抵接部为,分别与所述框架形成为一体并在键排列方向上的多个键域连续成一体的部分;从侧面观察所述框架时,所述键导向件配置部被形成在与所述结束挡块配置部以及所述主体抵接部不同的位置,而且,所述键导向件配置部与所述主体抵接部,相互间仅通过所述连接肋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肋被形成为板 状,且在与键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设置。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键具有左右侧壁, 并且所述键导向件的水平截面形状被形成为向前方或者向后方开口的"=1 " 字状,所述键导向件的垂直于键排列方向的左右外侧面与对应键的所述左右 侧壁的内侧面卡合,从而对对应键的摆动动作进行引导。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键具有向下方突设 形成并与键排列方向垂直的卡合肋,所述键导向件的水平截面形状被形成为 向前方或者向后方开口的"〕"字状,在所述键导向件的所述"〕"字状部 分的与键排列方向垂直且对置的内侧面之间,卡合有对应键的所述卡合肋, 从而对对应键的摆动动作进行引导。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键导向件中,白键 用的键导向件和黑键用的键导向件被设置在共同的所述键导向件配置部上, 且其与对应键卡合的部分,根据白键用的键导向件和黑键用的键导向件而在前后方向上被设置于不同的位置上。
6、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键 导向件为,其白键用的键导向件和黑键用的键导向件被设置在共同的键导向 件配置部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键盘装置。通过使键导向件配置部所需的强度降低,从而在确保框架刚性的同时,抑制树脂的使用量。安装有结束挡块(55)的板状部(54)、向上方一体突设形成有键导向件(50)的键导向件连接部(49)、以及与搁板(19)直接抵接的前侧支撑部(41)为分别与框架(40)被形成为一体,并在键排列方向的多个键域上连续成一体的部分。键导向件连接部49从侧面观察时,被形成在与板状部(54)以及前侧支撑部(41)不同的位置,并且,键导向件连接部(49)与前侧支撑部(41)相互间仅通过纵肋(46)形成连接。
文档编号G10H1/34GK101685625SQ20091017610
公开日2010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25日
发明者铃木浩继 申请人:雅马哈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