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音结构及隔音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1358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吸音结构及隔音室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吸音结构及隔音室,特别涉及适合于音频室的吸音结构及具备该吸音结构的隔音室。



背景技术:

在以演奏钢琴等乐器或聆听音乐为主要目的的房间(音频室)中,不仅要求隔音性,并且还要求良好的声音的声响(音频)。作为用于作出良好的音频的手法之一有“吸音”,以往存在吸音顶棚材料、吸音壁材料及壁挂式或放置型吸音面板等。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146650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为了在位于双层壁之间的空气层中吸收特定频率的声音,提出了在设置于壁内空间的中间柱中形成了多个亥姆霍兹谐振器的吸音结构。具体地,公开了如下内容:利用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中空管来构成中间柱,在该中间柱的侧面设置向壁内空间开口的多个开口部,并使开口部的周边部比其他部分更向侧方突出而构成筒型形状。

并且,为了降低低音集中于房间的角部而降低声响的平衡的所谓隆隆声这样的音频障碍,在建筑音频的行业中公知的有效的方法是在角部设置吸音材料。例如,在日本特开2014-141822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如下技术:在隔音室的角部配置大致三棱柱形状的吸音体,在厚度厚的部分吸收低音域的声音,在厚度薄的部分吸收高音域的声音。并且,在该文献中,为了使音频可变化,还提出了附加可变机构的方案,该可变机构将吸音体的吸音面(表面)的露出面积设为可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66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4182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述专利文献2所示,为了提高设置于角部的大致三棱柱形状的吸音体的吸音性能,加大吸音体的尺寸即可。但是,如果角部的吸音体的尺寸过大,则不仅导致房间内的空间变窄,并且设计上也是不优选的,因此缺乏实用性。

并且,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由于需要特殊结构的中间柱,因此需要一种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提高吸音性能的技术。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述的课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提高吸音性能的吸音结构及隔音室。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吸音结构是用于吸收声音的吸音结构,其具备:后方面部件,其在规定方向上具有长度;前方面部件,其沿着规定方向的长度比后方面部件短;及吸音材料,其配置于后方面部件的前方。前方面部件与后方面部件平行且从后方面部件向前方分开而配置。在与前方面部件在规定方向上相邻的位置处形成有开口部。吸音材料设置于如下两个区域:位于开口部的背后的第1区域及被前方面部件与后方面部件所夹的第2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吸音结构是用于吸收声音的吸音结构,其具备:后方面部件,其在规定方向上具有长度;前方面部件,其与后方面部件平行且从后方面部件向前方分开而配置;及吸音材料,其配置于后方面部件的前方。前方面部件在规定方向上部分地具有开口部。吸音材料设置于如下两个区域:位于开口部的背后的第1区域及位于前方面部件的除了开口部以外的反射壁部的背后的第2区域。

优选为,吸音材料在第1区域的部分区域中吸收高音域的声音,在第2区域的部分区域中吸收低音域的声音。

优选为,规定方向上的第2区域的长度尺寸比规定方向上的第1区域的长度尺寸长。

更优选为,在将第1区域的长度尺寸设为1的情况下,第2区域的长度尺寸为2以上。

优选为,规定方向上的第2区域的长度尺寸比第1区域的纵深尺寸长。

优选为,第1区域的长度尺寸为0.5模。

优选为,吸音结构在第2区域还具备用于使低音域的音频可变的低音音频可变机构。

或者,吸音结构还可具备低音音频可变机构,该低音音频可变机构包括分隔部件,该分隔部件用于调整从第1区域朝向第2区域内的低音域声音的通路的开口面积。

分隔部件也可由以相对于规定方向的角度可变的方式设置的板状部件形成。在该情况下,在第2区域中也可设有用于使板状部件可旋转的空洞部。

特别是,在吸音结构不包括低音音频可变机构的情况下,吸音材料也可从第1区域延伸至第2区域。

优选为,吸音结构还具备音频可变机构,该音频可变机构用于通过调整从开口部露出的吸音材料的露出面积而使音频可变。

后方面部件也可构成房间的侧壁、底板及顶棚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隔音室具备上述任意一个吸音结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提高吸音性能。并且,无需增加吸音材料的厚度,因此还能够提高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隔音室的截面图。

图2是从室内侧(从图1的箭头II的方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隔音室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吸音结构中包括的吸音材料的截面结构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吸音结构的构成的图。

图5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吸音结构与其他的壁结构进行比较的关于低音域的声音的吸音性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比较例的壁结构的构成的图。

图7是表示比较例的壁结构的构成的图。

图8是表示比较例的壁结构的构成的图。

图9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吸音结构与其他的壁结构进行比较的关于从低音至高音的吸音特性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10是表示比较例的壁结构的构成的图。

图11是表示比较例的壁结构的构成的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吸音结构的基座部件的一例的图。

图13的(A),(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吸音结构的基座部件的其他例的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125Hz的声波的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吸音结构的截面图,(A)表示全开状态的低音音频可变机构,(B)表示全关状态的低音音频可变机构。

图16是表示构成低音音频可变机构的分隔部件的材料与吸音效果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吸音结构的截面图。

图18是表示构成低音音频可变机构的分隔部件的角度变化与低音的吸音性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吸音结构的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隔音室的图。

图21是从室内侧观察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隔音室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吸音装置的立体图。

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吸音结构的截面图。

图2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吸音结构的截面图。

图2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吸音结构的截面图。

图2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吸音结构的截面图。

图2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吸音结构的截面图。

图2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吸音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应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实施方式1>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隔音室的概要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靠近音的发生源的一侧(房间的中心侧)称为“前方”,将远离声音的发生源的一侧称为“后方”。

参照图1及图2,隔音室9是由底板91、侧壁92~95及顶棚96包围的房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一个侧壁92具有用于吸收在室内发生的声音的吸音结构1。吸音结构1具备后方面部件21、前方面部件22、用于吸收声音的吸音材料3。

后方面部件21是矩形形状,在上下方向及横向宽度方向上具有长度。后方面部件21与隔音室9的侧壁93、95正交。前方面部件22与后方面部件21平行且从后方面部件21向前方离开而配置。前方面部件22也是矩形形状,在上下方向及横向宽度方向上具有长度。图2的箭头A1表示横向宽度方向。

后方面部件21及前方面部件22具有刚性,由前方面部件22和后方面部件21构成双层壁。即,由后方面部件21及前方面部件22这两者构成侧壁92。

但是,关于前方面部件22的横向宽度,横向宽度比后方面部件21小。因此,在后方面部件21的前方且与前方面部件22在横向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位置处形成有开口部23。

吸音材料3设置于从开口部23露出的区域(以下,称为“第1区域”)24,并且延伸至被后方面部件21与前方面部件22所夹的区域(以下,称为“第2区域”)25。即,吸音材料3由位于第1区域24内且在房间内露出的部分(以下,称为“露出吸音部”)31和位于第2区域25内且被前方面部件22隐藏的部分(以下,称为“背后吸音部”)32构成。

另外,吸音材料3既可由玻璃棉、岩棉等一般的吸音体构成,也可由如图3所示的由多个层部件形成的层状的吸音体构成。在图3中,露出吸音部31及背后吸音部32这两者均以在厚度方向上形成层的方式配置有多个层部件。各个层部件例如由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复杂地缠绕而形成,其密度例如为30kg/m3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房间(隔音室9)内露出前方面部件22的表面和吸音材料3的一部分(露出吸音部31)的表面,因此在房间内发生的一部分声音在前方面部件22中被反射,其他一部分声音从开口部23入射到吸音材料3的露出吸音部31而被吸收。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吸音材料3具有与露出吸音部31在横向宽度方向上相邻的背后吸音部32,因此高音域的声音(以下,又简称为“高音”)在露出吸音部31中吸收,低音域的声音(以下,又简称为“低音”)在第2区域25中衍射,在背后吸音部32中吸收。因此,能够在抑制吸音材料3的厚度的情况下,在吸音材料3中对宽广的音域的声音进行吸收。

接着,对在吸音材料3中将低音适当地吸收,并从低音至高音为止以保持良好的平衡的方式吸收的吸音结构1的构成(尺寸或比例)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吸音结构1的结构例的图。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23的开口尺寸D1为0.5P(约500mm),前方面部件22的横向宽度尺寸(以下,又称为“反射壁尺寸”)D2为1.5P(约1500mm)。1P表示建筑物的设计上的1模,表示910mm或1000mm。开口部23的开口尺寸(D1)也可换称为第1区域24的横向宽度尺寸(规定方向上的第1区域24的长度尺寸),前方面部件22的横向宽度尺寸(D2)也可换称为第2区域25的横向宽度尺寸(规定方向上的第2区域25的长度尺寸)。

吸音材料3的厚度尺寸D3例如为100mm。厚度尺寸D3也与第1区域24及第2区域25的纵深尺寸相等。另外,在图4中,为方便说明,示出较大的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露出吸音部31和背后吸音部32设为相同的厚度,但露出吸音部31也可向前方伸出前方面部件22的板厚量。并且,也可在露出吸音部31的表面安装有装饰面板(未图示)。

关于这样的结构的吸音结构1的吸音性能,参照使用了比较例的实验结果而进行说明。另外,在实验中,作为吸音材料3,使用图3所示的层状的吸音体。

首先,参照图5~图8,对吸音结构1的低音的吸音性能(吸音力)进行说明。在图5中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吸音结构1与其他的壁结构进行比较的关于低音域的声音的吸音性的实验结果。在图6~8中分别表示比较例的壁结构101~103的构成。在该实验中,将后方面部件21的横向宽度固定为2P(约2000mm),仅变更开口部23的开口尺寸D1。

在本实施方式的吸音结构1中,开口尺寸D1为0.5P(约500mm),因此是“1/4吸音”的壁结构。在图6所示的壁结构101中,开口尺寸D1为1P(约1000mm),因此是“1/2吸音”的壁结构。在图7所示的壁结构102中未设有前方面部件22,开口尺寸D1为2P(约2000mm),因此是“全吸音”的壁结构。在图8所示的壁结构103中,未设有开口部23,因此是“无吸音”的壁结构。

在图5的曲线图中,与图8的“无吸音”的壁结构103相比,关于吸音结构1及壁结构101、102的各个结构,将从低音到中音(125~1000Hz)的音频的大小作为声压级(单位:dB)而示出。

在图7的“全吸音”的壁结构102中,低音的吸音率明显低于中音的吸音率。并且,在图6的“1/2吸音”的壁结构101中,与壁结构102相比,低音的吸音率稍微得到提高,但依然是中音的吸音率更高。对此,本实施方式的“1/4吸音”的吸音结构1进一步提高低音的吸音率,与中音的吸音率成为相同程度。

根据以上的结果可知,开口尺寸D1为0.5P的吸音结构1具有优异的低音的吸音性能。

接着,参照图8~图11来说明吸音结构1的吸音平衡。在图9中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吸音结构1与其他的壁结构进行比较的关于从低音至高音的吸音特性的实验结果。在图10及图11中分别表示比较例的壁结构104、105的构成。根据上述的关于低音的吸音性的实验结果,可判断出开口尺寸D1优选为0.5P,因此在该实验中,将开口尺寸D1固定为0.5P,仅变更开口尺寸D1与反射壁尺寸D2的比例。

在本实施方式的吸音结构1中,开口尺寸D1与反射壁尺寸D2的比是1:3。在图10所示的壁结构104中,开口尺寸D1与反射壁尺寸D2的比是1:1,在前方面部件22的两个横向上分别设有开口尺寸0.5P的开口部23。在图11所示的壁结构105中,开口尺寸D1与反射壁尺寸D2的比是1:2。

在图9的曲线图中,与图8的“无吸音”的壁结构103相比,关于吸音结构1及壁结构104,105的各个结构,将低音至高音(125~4000Hz)的音频的大小作为声压级(单位:dB)而示出。

在图10的“吸音1:反射1”的壁结构104中,越靠近高音,声压级越下降,吸音平衡越不好。并且,在图11的“吸音1:反射2”的壁结构105中,与壁结构101相比,吸音平衡得到提高,但依然是高音的声压级更低。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吸音1:反射3”的吸音结构1中,从低音至高音表示大致恒定的声压级,具有平坦的吸音特性。

根据以上的结果可知,开口尺寸D1与反射壁尺寸D2的比为1:3的吸音结构1能够从低音至高音为止保持良好平衡地吸收。

另外,在第2区域25内(背后吸音部32),为了使声音在横向宽度方向上通过,支承后方面部件21和前方面部件22的基座部件需要具备在横向宽度方向上貫通的部分。具体地,例如,能够采用图12所示的基座部件4或图13所示的基座部件4A。另外,在图12及图13中,省略了吸音材料3的图示。

基座部件4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具备在横向宽度方向上貫通的多个切口40。在图12中,切口40朝向前方面部件22侧,但切口40也可朝向后方面部件21侧。

如图13(B)所示,基座部件4A具有多个竖条41和多个横条42而形成为格子状。在该情况下,如图13(A)所示,例如设置成竖条41抵接到前方面部件22,横条42抵接到后方面部件21。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吸音结构1,因为是在背后吸音部32中吸收低音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吸音材料3的厚度。因此,能够广泛地使用隔音室9内的空间,因此能够提高实用性及设计性。并且,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优异的吸音性能。其结果,在具备吸音结构1的隔音室9中,能够制造出令人愉快的音频,因此能够将隔音室9作为舒适的音频室来提供。

另外,隔音室9所具备的吸音结构1的构成(尺寸或比例)也可是如下的构成。

开口部23的开口尺寸D1与反射壁尺寸D2的比可以为1:2。即,在将开口尺寸D1设为1的情况下,反射壁尺寸D2优选为2以上。因为在图9所示的实验结果中,即便是“吸音1:反射2”的壁结构105,也示出平衡较好的吸音特性。或者,也可以是反射壁尺寸D2比开口尺寸D1仅仅稍长即可的情况。

另外,根据吸音材料3的材料、密度,想必在各音域的吸音率上存在偏差,但背后吸音部32的横向宽度尺寸、即反射壁尺寸D2为低音域(125Hz)的声波的1/2波长以上即可。在图14中表示其长度(1/2波长)W1,具体地,大致为1.5P。并且,背后吸音部32的厚度尺寸(D3)、即第2区域25的纵深尺寸优选为100mm以上。

但是,即便在第2区域25(及第1区域24)的纵深尺寸大于100mm的情况下,吸收低音的背后吸音部32的横向宽度尺寸、即反射壁尺寸D2也至少比吸收高音的露出吸音部31的厚度尺寸D3、即第1区域24(及第2区域25)的纵深尺寸长。

<实施方式2>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隔音室的吸音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吸音结构具有使低音域的音频可变的功能。

图15(A)、(B)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2的吸音结构1A的截面图。吸音结构1A的基本结构与在实施方式1中表示的吸音结构1相同。因此,下面仅对与实施方式1的吸音结构1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吸音结构1A具备低音音频可变机构5。低音音频可变机构5通过调整从第1区域24朝向第2区域25内的低音域声音的通路的开口面积(以下,称为“通路面积”),从而能够使低音的吸音率发生变化。即,能够使低音域的音频可变。

低音音频可变机构5典型地可由板状的分隔部件51来实现。分隔部件51例如具有第1区域24及第2区域25的纵深尺寸以上的宽度,并具有与它们的高度尺寸(图2所示的从底板91至顶棚96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长度。这样的分隔部件51从开口部23的前方面部件22侧的端部向第1区域24与第2区域25的边界面26或其附近,以分割的方式插入吸音材料3,从而能够减小低音的通路面积。在该情况下,假设在吸音材料3中设有用于在厚度方向上插入分隔部件51的切口或间隙。

在图15(A)的状态下,分隔部件51未被插入到边界面26,因此低音的通路面积最大,是全开状态。在该情况下,如在实施方式1中所示,低音与高音同样地充分地被吸收。另一方面,在图15(B)的状态下,分隔部件51完全被插入到边界面26,因此低音的通路面积是零(最小),是全关状态。在该情况下,低音的吸音率下降,因此在室内中低音的音频变大。另外,为了能够容易地插拔分隔部件51,例如在隔音室9的底板91及顶棚96设置轨道(未图示)。或者,为了将分隔部件51容易地插拔,也可将分隔部件51在上下方向上分割为多个。

为了通过分隔部件51而有效地切断或降低低音向第2区域25通过,分隔部件51优选为具有刚性的板状部件。关于该情况,参照图16所示的实验结果来说明。

图16是表示分隔部件51的材料与吸音效果的关系的曲线图。在该实验中,变更分隔部件51的材料,如图15(B)所示,在将分隔部件51完全地插入的状态下进行。

从图16的实验结果可知,利用没有刚性的塑料片的情况下,低音的吸音率不怎么降低,但在利用具有刚性的合板、苯乙烯板的情况下,依照意图而降低了低音的吸音率。另外,从该实验结果可知,无论分隔部件51是否具有刚性,即便利用分隔部件51而将低音的通路设为全关状态,对1000Hz以上的高音的吸音性显然没有影响。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低音的音频可变,因此通过特意降低低音的吸音率,从而可将吸音结构1A用作低音单元或子低音单元。因此,根据所使用的乐器的种类等,能够制作出舒适的音频。

另外,将分隔部件5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设为与边界面26的高度尺寸大致相同,但也可比其短。即,分隔部件51也可以是即便在全关状态下也开放一部分低音的通路的结构。

并且,低音音频可变机构5也可为其他结构。对低音音频可变机构5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变形例)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吸音结构1B的截面图。吸音结构1B具备低音音频可变机构5A。低音音频可变机构5A与上述低音音频可变机构5同样地包括分隔部件51,但其配置位置及通路面积的调整方法与低音音频可变机构5不同。

在低音音频可变机构5A中,分隔部件51内置于第2区域25。在该情况下,通过旋转分隔部件51,能够调整低音的通路面积。即,分隔部件51被设置成使相对于横向宽度方向的角度可变。另外,分隔部件51优选设置于第2区域25的入口附近(上述的边界面26附近)。

在该情况下,为了对低音通路进行开关,分隔部件51以其中心线为旋转轴而可旋转90°即可。分隔部件51的朝向相对于横向宽度方向为90°的状态(如图15(B),在厚度方向上平行地配置的状态)是全关状态。对此,如图17所示,分隔部件51的朝向相对于横向宽度方向为0°的状态是全开状态。

图18是表示分隔部件51的角度变化与低音的吸音性的关系的曲线图。另外,在该实验中,作为分隔部件51,使用了板厚为2.5mm的合板。从图18的实验结果可知,即便将分隔部件51内置于第2区域25的入口附近,吸音结构1B表示与分隔部件51的角度变化成正比的吸音特性。

另外,在低音音频可变机构5A中,为了在第2区域25内可旋转分隔部件51,也可在分隔部件51的旋转范围内不设置吸音材料3。即,如图17所示,也可配置于第2区域25的空洞部250内。空洞部250例如是其两个横向由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的分隔条52划分的区域。

并且,为了从室内侧容易地进行分隔部件51的旋转,低音音频可变机构5A也可包括与分隔部件51的旋转轴连结的操作杆53。在该情况下,也可在前方面部件22中的位于空洞部250的前方的部分中,设置用于露出操作杆53的前端部一部分的操作用开口220。

另外,如本变形例,在第2区域25中设置空洞部250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全开状态下的低音的吸音力稍微降低,也可使后方面部件21及前方面部件22的宽度尺寸增大空洞部250的宽度量。由此,能够将背后吸音部32的宽度尺寸设为与上述实施方式2中的尺寸相同。

<实施方式3>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隔音室的吸音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吸音结构具有使全音域的音频可变的功能。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3的吸音结构1C的图。吸音结构1C的基本的构成也与实施方式1的吸音结构1相同。因此,在此也仅对与实施方式1的吸音结构1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吸音结构1C具备音频可变机构6。音频可变机构6通过调整从开口部23露出的吸音面(即,露出吸音部31的表面或装饰面板的表面)的露出面积,从而能够使整个声音的吸音率变化。

具体地,音频可变机构6设置于开口部23,例如如长廊这样由多个叶片板61构成。各个叶片板61能够在横向宽度方向上延伸,在上下方向上变更角度。因此,通过变更叶片板61的角度,从而能够调整吸音材料3的吸音面的露出面积。即,如果利用叶片板61而将整个或一部分吸音面封闭,则整个声音的吸音率下降,因此全音域的音频变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根据所使用的乐器的种类等,制作出舒适的音频。

另外,音频可变机构6不限于图19所示的结构,也可由1个或多个门扇构成。

<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以具备宽度2P的侧壁的隔音室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由其以外的横向宽度的侧壁所包围的隔音室中,也能够适用上述的吸音结构。对该情况下的隔音室的结构例进行说明。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4的隔音室9A的图。隔音室9A具有宽度3P(约3000mm)的侧壁92、94和宽度4P(约4000mm)的侧壁93、95。

在4P的各侧壁93、95中,将例如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吸音结构1设为1个单元,在宽度方向上排列两个吸音结构1。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前方面部件22与开口部23的左右的位置关系相同的方式排列两个单元。在该情况下,也可在单元之间设置用于切断声音的通过的分隔材料71。

或者,也可以使前方面部件22与开口部23的位置关系构成左右对称的方式排列两个吸音结构1,以使得开口部23配置于隔音室9A的角部附近。不管在哪一个情况下,后方面部件21连续即可。

并且,3P的侧壁92例如由吸音结构1D构成。吸音结构1D在宽度3P的后方面部件21的中央部前方具有开口尺寸为0.5P的开口部23,在其两个横向上设有一对前方面部件22。在该情况下,吸音材料3的厚度尺寸D3为100mm以上即可。

这样,在侧壁的宽度大于2P的情况下,也可使前方面部件22的宽度尺寸D2大于1.5P。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吸音结构中,以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了前方面部件22和开口部23,但也可使它们在上下方向上相邻而配置。在该情况下,如图21所示的侧壁92,也可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部设置开口部23。

并且,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吸音结构的后方面部件21及前方面部件22构成隔音室的侧壁,但如图21所示,也可由它们构成隔音室的底板91或顶棚96。即,吸音结构的后方面部件21及前方面部件22构成隔音室的侧壁92~95、底板91及顶棚96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即可。

或者,也可仅由吸音结构的后方面部件21构成隔音室的侧壁92~95、底板91及顶棚96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就是说,前方面部件22在隔音室的构成面(后方面部件21)的前方,仅作为反射面板而配置。

或者,各个实施方式所示的吸音结构也可不预先组装至隔音室。就是说,吸音结构也可作为图22所示的可移动式的吸音装置来实现。

参照图22,吸音装置10例如具备将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吸音结构1B和实施方式3的吸音结构1C组合而成的吸音结构1E。因此,作为一个例子,吸音装置10具有低音音频可变机构5A(图17)及音频可变机构6。因此,能够通过吸音装置10,根据各个音域(根据各个频率)来变更音频。另外,在图22中,表示音频可变机构6为全关的状态。

在该情况下,后方面部件21及前方面部件22构成吸音装置10的壳体的一部分。吸音装置10除了后方面部件21及前方面部件22之外,也可由将吸音材料3的上端面、下端面及两个侧面分别堵塞的面部件81~84所包围。

在吸音装置10中,后方面部件21及前方面部件22的形状也均为矩形形状。当将由图22的箭头A2所示的规定方向(前方面部件22与开口部23相邻的方向)设为一个方向时,优选为后方面部件21的一个方向的长度为2P,前方面部件22的一个方向的长度为1.5P。后方面部件21及前方面部件22的另一方向(与一个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优选为1P以上。

通过将上述的吸音装置10设置于房间内的期望位置处,从而能够将该房间用作音频室。并且,吸音装置10也可根据各个音域来变更音频,因此还能够起到音频调节的功能。吸音装置10既可以使规定方向与房间的侧壁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式设置,也可以使规定方向与房间的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设置。

另外,在图22的吸音装置10的例子中,将后方面部件21及前方面部件22的形状设为矩形形状,但不限于这样的形状。后方面部件21及前方面部件22至少在规定方向上具有长度,在规定方向上前方面部件22与开口部23相邻地配置即可。

并且,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对沿着规定方向(例如,宽度方向)而形成的前方面部件22的长度比后方面部件21短,开口部23在规定方向上与前方面部件22相邻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使后方面部件21与前方面部件22的沿着规定方向的长度相同,并在前方面部件22中部分地设置开口部23。在该情况下,位于前方面部件22中的除了开口部23之外的部分(反射壁部)的背后的区域相当于上述的第2区域。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第1区域是位于开口部23的背后的区域。

即便在前方面部件22具有开口部23的情况下,开口部23例如配置于前方面部件22的规定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并且在与规定方向交差(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更具体地,如果将规定方向设为宽度方向,则开口部23也可从前方面部件22的上端位置延伸至下端位置。

如图23所示,前方面部件22A也可具有多个开口部23。在该情况下,前方面部件22A的反射壁部221与开口部23沿着规定方向交替地配置。也可将上述的开口尺寸D1视为相当于沿着所有的开口部23(或第1区域24)的规定方向的长度尺寸的合计。并且,也可将反射壁尺寸D2视为相当于沿着所有的反射壁部221(或第2区域25)的规定方向的长度尺寸的合计。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对在设置低音音频可变机构的情况下分割吸音材料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与低音音频可变机构的有无无关地分割吸音材料3。就是说,在构成后方面部件21的前方区域的第1区域24和第2区域25这两者设置吸音材料3即可,吸音材料3也可不从第1区域24延伸至第2区域25。

例如,如图24所示,也可在第1区域24与第2区域25的边界部设置间隙251。在该情况下,露出吸音部31与背后吸音部32隔着间隙251而相互分开地配置。

并且,也可在第2区域25内设置空洞部、即不存在吸音材料3(背后吸音部32)的部分。在图25的例子中,在第2区域25中,在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上设有空洞部252。也可设置多个空洞部252。并且,如图26所示,空洞部252也可连通到第1区域24与第2区域25的边界部的间隙251。

或者,如图27所示,也可使背后吸音部32的厚度尺寸比露出吸音部31的厚度尺寸小,并在第2区域25内,以与后方面部件21及前方面部件22中的一个或两者相邻的方式设置空洞部252。

并且,如图28所示,也可在第2区域25中,以与用于旋转分隔部件51的空洞部250(图17参照)相连的方式设置空洞部252。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也可将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变形例适当组合。

应理解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点上仅为例示,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上述的说明而定,而是由权利要求书来表示,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均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符号说明

1、1A、1B、1C、1D、1E:吸音结构;3:吸音材料;4、4A:基座部件;5、5A:低音音频可变机构;6:音频可变机构;9、9A:隔音室;10:吸音装置;21:后方面部件;22、22A:前方面部件;23:开口部;24:第1区域;25:第2区域;26:边界面;31:露出吸音部;32:背后吸音部;41:竖条;42:横条;51:分隔部件;52:分隔条;53:操作杆;61:叶片板;71:分隔材料;81~84:面部件;91:底板;92~95:侧壁;96:顶棚;101~105:壁结构;220:操作用开口;221:反射壁部;250、252:空洞部;251:间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