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箜篌滚轮单码子结构,属于弹弦乐器领域。
背景技术:
箜篌是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在古代宫廷以及民间均广泛流传,从古代的竖箜篌、卧箜篌、凤首箜篌发展至现代的双排弦箜篌、雁柱箜篌、转调箜篌,在传入时的结构和外貌上均做出突出改进,使箜篌的外观焕然一新,音响效果和演奏手法上也有了长足发展。
箜篌有数组弦,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在传统技术中箜篌乐器中使用的码子由于其紧贴共鸣箱音板,起到在弹奏时撑起琴弦的作用,在弹奏过程中,特别是弹奏者使用压、颤技巧时,码子会渐渐产生位移且由于琴弦张力不够使码子不容易复位,最终造成音高不准、跑调,影响整个演奏过程,其他用到码子的乐器,比如古筝也会存在相同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箜篌滚轮单码子结构,主要解决现有弹弦乐器使用的码子会在弹奏的过程中产生位移、不易复位,造成音高不准、跑调,影响整个演奏过程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箜篌滚轮单码子结构,包括码子主体,固定安装于码子主体上的滚轮支架,以及安装于滚轮支架上的滚轮轴和滚轮;所述滚轮相对于码子主体纵向滚动,并在滚轮的中部设有用于与琴弦滚动连接的环形槽。
具体地,所述滚轮支架的上端设有U型槽,并在U型槽的两端槽壁上设有用于安装滚轮轴的安装孔,滚轮则设于滚轮轴上并位于U型槽中,该U型槽的开口方向垂直于码子主体所在的平面,使滚轮安装好后相对于码子主体纵向滚动。
由于在实际运用时,码子主体一般采用传统的木质材质,滚轮支架一般采用金属材质,所述滚轮支架的底部通过定位销固定于码子主体的顶部。
为了进一步增加滚轮支架和码子主体的固定性,所述滚轮支架和码子主体的接触面还涂抹粘接剂。
为了减少磨损,所述滚轮两端与U型槽之间还设有垫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码子主体上设置滚轮支架和滚轮,将滚轮与琴弦接触,代替传统的码子主体顶部直接与琴弦接触的方式,进而克服了传统方式在演奏过程中产生的位移以及琴弦张力不够使码子难以复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在演奏过程中,即使演奏者在采用压、颤技巧时,码子主体也不会产生位移,适用于所有码子的乐器;另外本实用新型结构设置合理,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寿命高,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1-码子主体,2-滚轮支架,3-滚轮轴,4-滚轮,5-垫圈,6-定位销,7-粘接剂,8-琴弦,9-琴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箜篌滚轮单码子结构,由码子主体1、滚轮支架2、滚轮轴3、滚轮4、垫圈5、定位销6组成,其中,码子主体1为拱形结构,滚轮支架2通过定位销6和粘接剂7固定于码子主体1的拱形顶部,在滚轮支架2的上端设有U型槽,并在U型槽的两端槽壁上设有用于安装滚轮轴3的安装孔,滚轮4则设于滚轮轴3上并位于U型槽中,并相对于码子主体1纵向滚动,在滚轮的中部还设有用于与琴弦8滚动连接的环形槽。
在本实施例中,码子主体1采用传统的木质材质,与音板接触的面能保持足够的摩擦力,滚轮支架2、滚轮轴3、滚轮4均采用金属材质,增加刚度、延长寿命、并减小摩擦力。在码子主体1和滚轮支架2相互接触的平面设有用于安装定位销6的孔,定位销为两个,粘接剂7也设于该码子主体1和滚轮支架2相互接触的平面上,起到进一步固定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滚轮面稍高于U型槽的两侧槽壁,使琴弦与滚轮的接触不受外界影响。
本实施例的整个滚轮单码子呈左右对称、前后对称结构,结构合理,受力均匀,上述所述左右即为横向(图中A-A),前后即为纵向,均为相对位置,并非绝对位置。
安装时,本实用新型横向安装于琴体9音板上,撑起琴弦8,演奏时,琴弦8即在环形槽上纵向滚动,整个过程,本实用新型不会产生位移。
为了减少磨损,滚轮4与U型槽之间还设有垫圈5。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实用新型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实用新型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