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管道或腔室的声音阻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69932发布日期:2018-12-22 08:39阅读:587来源:国知局
用于管道或腔室的声音阻尼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于布置在管道内的声音阻尼装置,包括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第一元件包括第一通道的至少一个第一壁,第一通道具有第一通道入口和第一通道出口,第二元件包括第二通道的至少一个第二壁,第二通道具有第二通道入口和第二通道出口,所述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一起形成具有入口区域和出口区域的堆叠或卷状(roll),所述入口区域和出口区域基本上彼此相对,其中,所述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包括声能耗散片材料。

背景技术

此类声音阻尼装置从wo2006/098694中已可获知,其公开了一种在流动通道的流动方向上由声能耗散片材料制成的堆叠板。

从wo97/27370中得知一种微缝片材形式的声能耗散片材料。

从wo99/34974中得知另一种使用在片材中形成微裂纹形式的声能耗散片材料。

在de-c-10121940中描述了吸音元件,其布置成使得所有通道彼此平行以及与流动方向平行。

de-u-9300388公开了一种声音阻尼器,其具有方形壳体并且包含彼此平行且平行于流动方向布置的吸声体。

de-u-9402754公开了一种类似的声音阻尼器。

在de-b-1201528中,第一组吸声器相对于流动方向以发散关系彼此成角度地布置。第二组吸声器相对于流动方向以会聚关系彼此成角度地布置。第一组吸声器和第二组吸声器在流动方向上彼此相继地布置。

在通风管道中,声音阻尼器在流动方向上设有声音阻尼构件,例如,会导致不希望的压降的挡板。wo02/064953公开了一种设置在连接到管道的腔室内的声音阻尼器。在更大的腔室中将管道的流动分开并在与管道内部的流动横向相反的方向上迫使它,再次返回管道内,会导致不希望的流动的压力下降,甚至是大于使用挡板引起的压力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声音阻尼装置,其具有改进的声音阻尼特性,基本上不会影响在该声音阻尼器所安装的管道通过的流动。

该目的通过最初定义类型的声音阻尼装置已经实现,其中所述第一元件包括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通道的引导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元件包括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引导装置;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引导装置和第二引导装置相对于彼此布置成使得第一通道相对于第二通道形成第一角度。

因此,声能损失直接在通道相对于管道的总体流动倾斜的壁之间的通道壁中实现。因此,通道的不同方向将在能量耗散壁上产生局部压力差,使得声能将被耗散。

此外,与包括柔性的声音阻尼材料的声音阻尼器相比,制造成本得以降低。

适当地,所述引导装置包括靠近第一通道入口的引导构件,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引导装置包括靠近第二通道入口的引导构件。由此,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和第二通道的入口。

优选地,所述引导装置包括靠近第一通道出口的另一引导构件,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引导装置包括靠近第二通道入口的另一引导构件。由此,更进一步限定了第一通道入口和第二通道入口。

适当地,所述引导装置的所述引导构件和另一引导构件一起在侧面限定所述第一通道,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引导装置的所述引导构件和另一引导构件一起在侧面限定所述第二通道。由此,更进一步限定了第一通道出口和第二通道出口。

优选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总横截面基本上对应于声音阻尼装置适于安装在其中的通道的横截面,使得声音阻尼装置不会导致分别从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入口到出口的实质性的压力下降。由此,实现了具有低流动阻力的有效声音阻尼装置。

适当地,第一角度在10°-150°的范围内,更特别地,范围为30°-140°,甚至更特别地,范围为40°-100°,最特别地,范围为60°-94°。由此,实现了具有低压降的声音阻尼器。

适当地,声音阻尼装置还包括第三元件和第四元件,该第三元件包括第三通道的至少一个第三壁,该第三通道具有入口和出口,该第四元件包括第四通道的至少一个第四壁,该第四通道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第三元件和第四元件一起与所述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共同形成堆叠或卷状,其中,所述第三元件和第四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包括声能耗散片材料,其中,所述第三元件包括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三通道的引导装置;其中,所述第四元件包括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二通道的引导装置;所述第三元件相对于所述第二元件布置成使得第三通道相对于第二通道形成第二角度;所述第四元件相对于所述第三元件布置成使得第三通道相对于第四通道形成第三角度。

由此,实现了四个元件的堆叠。

优选地,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指向基本相同的方向,并且其中第二通道和第四通道指向基本相同的方向。由此,实现了将总流动分成两个成角度的流动的四个通道。

适当地,所述第三引导装置包括靠近第三通道入口的引导构件,其中所述第四引导装置包括靠近第四通道入口的引导构件,并且其中所述第三引导装置包括靠近第三通道出口的另一引导构件,并且其中所述第四引导装置包括靠近第四通道入口的另一引导构件。

优选地,所述第三引导装置的所述引导构件和另一引导构件一起在侧面限定所述第三通道,并且其中所述第四引导装置的所述引导构件和另一引导构件一起在侧面限定所述第二通道。

适当地,第二角度在10°-150°的范围内,更特别地,范围为30°-140°,甚至更特别地,范围为40°-100°,最特别地,范围为60°-94°。

优选地,第三角度基本上对应于第一角度。然而,应当理解的是,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相对于彼此成角度,并且第二通道和第四通道相对于彼此也成角度,只要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远离第二通道和第四通道形成角度即可。

优选地,至少一个所述元件包括相邻元件的壁。由此,实现了元件间的紧凑堆叠。

可选地,所述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将所述元件与相邻元件分开的中间壁。由此,实现了单独的元件的堆叠。

优选地,至少每两个壁设置有凸部和/或凹部,构成相对于相邻壁的距离保持构件。因此,可以在不使用单独的距离保持构件的情况下构建堆叠。可选地,每个壁均设有凸部和/或凹部,构成相对于相邻壁的距离保持构件。

适当地,凸部和/或凹部设置成使得所述通道的横截面积基本恒定。由此,实现了元件堆叠上的低压降。

优选地,壳体或框架适于支撑所述堆叠或卷状的元件,所述壳体或框架适于装配在所述管道内。因此,可以容易地将堆叠或卷状的元件安装到所述管道中。此外,由于可以在管道或腔室中生产预定尺寸的标准化产品,例如插入式消音器。这会降低安装期间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

适当地,所述框架或壳体适于将所述堆叠或卷状的元件保持在所述通道内,以使得第一通道入口和第二通道入口的平分线基本上指向所述通道的流动方向。

由此,实现了在堆叠或卷状的元件的入口处的基本对称的流动图案。

另外,框架或壳体可以适于将所述堆叠或卷状的元件保持在所述通道内,以使得第一通道出口和第二通道出口的平分线基本上指向所述通道的流动方向,以实现在堆叠或卷状的元件的出口处的基本对称的流动图案。

适当地,其中元件的通道的总横截面积是所述堆叠的横截面积的至少70%,更特别地是所述堆叠的横截面积的至少90%,甚至更特别地是所述堆叠的横截面积的至少95%,最特别地是所述堆叠的横截面积的至少97%。由此,在不显著影响管道中的流动的情况下实现吸声,即,通道的总横截面积越大,流动阻力越低,或者换言之,堆叠的壁的总横截面积越小,流动阻力越低。

优选地,所述壁形成板,所述板成形为平行四边形,例如矩形、正方形、菱形或盘形。

由此,实现了比例如由柔性的声音阻尼材料制成的壁更低的横向尺寸。因此,由柔性的声音阻尼材料制成的壁不太适合于包括微孔板的壁,因为柔性的声音阻尼材料需要横向。

因此,由板制成的壁的横向尺寸基本上不受吸音片材料的影响。

此外,这种声音阻尼装置的材料可以很容易地清洁。

适当地,所述声能耗散片材料由塑料、金属、硬质金属和陶瓷中的任何一种制成。

因此,可以使板的使用适应于需要使用声音阻尼装置的环境,例如,在高温或低温或腐蚀性的环境。

优选地,所述声能耗散片材料是具有微孔的。

适当地,所述声能耗散片材料具有微穿孔,例如微缝隙。或者可以具有微裂纹或圆孔。

可选地,所述声能耗散片材料包括烧结金属或烧结硬质合金。

优选地,所述声能耗散片材的厚度在10-9m-2mm的范围内,更特别的范围为是10-8m-1mm,甚至更特别的范围是10-7m-0.9mm。

适当地,所述声能耗散片材料的气流阻力在100-10000raylsmks的范围内,更特别地在200-1000rylsmks的范围内,甚至更特别地在300-500rylsmks的范围内。

可选地,所述声能耗散片材料包括非穿孔片形式的膜阻尼材料,其厚度在10-9m-1mm的范围内,更特别的范围是10-8m-0.7mm,甚至更特别的范围是10-7m-0.5mm。

附图说明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a示出了声音阻尼装置,其具有形成不同方向的流动通道的一叠矩形元件;

图1b-图1c示出了可选的声音阻尼装置,其具有在不同方向上形成流动通道的一叠方形元件;

图2示出了可选的元件堆叠,其包括呈平行关系的矩形波纹板;

图3a和图3b是可选的元件堆叠的分解图,包括以交叉关系排列的方形波纹板;

图4示出了另一可选的元件堆叠,包括具有环形槽和脊的方形板;

图5是另一元件堆叠的分解图,该元件包括具有螺旋形槽和脊的方形板;

图6示出了另一可选的元件堆叠,包括具有凸块和凹口的方形板;

图7示出了布置在矩形管道中的图1b所示的声音阻尼装置;

图8a示出了一声音阻尼装置,该声音阻尼装置设置有一叠交叉矩形板,该矩形板布置成管状管道内的管状单元;

图8b示出了图8a中所示单元的变型;

图8c是图8b所示单元的立体图;

图9示出了管状声音阻尼装置,其设有部分剖开的管状元件;以及

图10a-图10c示出了微缝式声能耗散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示出了用于管道内部流动的声音阻尼装置10。该流动在入口区域11a中进入声音阻尼装置并且从出口区域11b离开。

该声音阻尼装置位于入口区域11a中,该入口区域设置有,具有第一通道入口13a的第一通道12a;具有第二通道入口14a的第二流动通道16a;具有第三通道入口15a的第三流动通道12b;以及具有第四通道入口17a的第四流动通道16b。

此外,在声音阻尼装置的出口区域11b中,第一通道12a具有第一通道出口13b;第二流动通道16a具有第二通道出口14b;第三流动通道12b具有第三通道出口15b;以及第四流道16b具有第四通道出口17b。

第一通道12a和第三通道12b彼此上下布置。

第一通道12a、第二通道16a、第三通道12b和第四通道16b彼此上下布置。而且,第二通道16a和第四通道16b垂直于第一通道12a和第三通道12b转动。第一通道12a和第三通道12b彼此平行。同样地,第二通道16a和第四通道16b彼此平行。

第一通道12a、第二通道16a、第三通道12b和第四通道16b由矩形板形式的第一矩形壁20a、第二矩形壁20b、第三矩形壁20c、第四矩形壁20d和第五矩形壁20e限定。

在入口区域11a处,呈第一密封装置22a、22b形式的引导装置21布置在每两对壁20b、20c以及20d、20e的第一周边区域24a处,使所述第一入口开口14a不受限,从而在每另外的两对壁20a、20b以及20c、20d之间限定所述第一通道12a和第三通道12b以用于引导第一流动a。

同样地,在入口区域,引导装置21第二密封装置23a、23b布置在每两对壁20a、20b以及20c、20d的第二周边区域24b处,使第二入口18a不受限,从而在每另外的两对壁20b、20c以及20d、20e之间限定所述第二通道16a和第四通道16b以用于第二流动b。

从图1a可以理解,朝向第一至第四的所有流动通道的总流动g,将被第一流动通道12a和第三流动通道12b以及所述第二流动通道16a和第四流动通道16b分成所述第一流动a和所述第二流动b。

如上所述,壁20a-壁20e呈矩形板的形式,因此,所述第二周边区域24b垂直于所述第一周边区域24a。

根据该实施例,第一元件40a由形成第一流动通道12a的壁20a、壁20b构成,而第二元件40b由第一元件40a的壁20b和相邻壁20c构成,第二元件的壁20b、壁20c形成所述第二流动通道16a。

同样地,第三元件40c由第二元件40b的壁20c和相邻壁20d构成,壁20c、壁20d形成第三流动通道14b。以相同的方式,第四元件40d由第三元件40c的壁20d和相邻壁20e构成,第四元件40d的壁形成所述第四流动通道16b。

壁20a-壁20e至少部分地由声能耗散片材料制成。当然,其中一个壁、多个壁或甚至所有壁可以由所述声能耗散片材料制成。

借助于框架51将板以预定距离保持,框架51包括在板的每个角处的距离保持器构件50,由此产生流动通道12a、12b、16a、16b的恒定横截面。

可选地或组合地,所述距离保持构件50可由引导装置21,即第一密封构件22a-22b和第二密封构件23a-23b构成。

可以在第一元件40a的顶部上设置端板,以防需要更好的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限定流动通道12a、16a、12b、16b,优选地但非必要的是,引导装置21以相应的方式,即与第一密封构件22a-22b和第二密封构件23a-23b方向相反地布置在出口区域11b中。以这种方式,在第一通道12a和第三通道12b中产生直流动a,并且在第二通道16a和第四通道16b中产生直流动b,流动a垂直于流动b。

经过声音阻尼装置后,流动a和流动b将在管道内混合。

应当注意的是,声音阻尼装置可以仅包括形成第一通道12a和第二通道12b的元件40a、40b,第一通道12a和第二通道12b彼此垂直布置。

图1b示出了另一可选方案,根据该方案,呈方形板式的第一壁20a、第二壁20b、第三壁20c、第四壁20d、第五壁20e和第六壁20f均设置有以细长折叠部52的形式的引导装置21,且该细长折叠部52构成集成距离构件50。壁20g是没有折叠部的端板61。为了更好地理解图1b,分别示出了壁20b、壁20c之间,壁20d、壁20e之间和壁20f、壁20g之间的距离。

每两个壁20a、20c、20e垂直于每另外的两个片材20b、20d、20f转动。因此,第一壁20a的细长折叠部52抵靠于垂直布置的第二壁20b,从而形成第一流动通道12a,该第一流动通道12a被分成折叠部52之间的平行通道。同样地,第二壁20b的细长折叠部52抵靠于垂直布置的第三壁20c,从而形成第二通道16a,该第二通道16a被分成折叠部52之间的平行通道。

应当注意的是,在图1b中,或多或少地,仅可看到第二壁20b的细长折叠部52中的一个,并且在该特定折叠52的前面,形成其中一个第二通道16a。这相应地涉及第四壁20d和第六壁20f。

以上述相同的方式,第三壁20c的细长折叠部52抵靠于垂直布置的第四壁20d,从而形成第三流动通道12b,该第三流动通道12b被分成折叠部52之间的平行通道。同样地,第四壁20d的细长折叠部52抵靠于垂直布置的第五壁20e,从而形成第四流动通道16b,该第四流动通道16b被分成折叠部52之间的平行通道。

此外,第五壁20e的细长折叠部52抵靠于垂直布置的第六壁20f,从而形成第五流动通道12c,该第五流动通道12c被分成折叠部52之间的平行通道。同样地,第六壁20f的细长折叠部52抵靠于垂直布置的第七壁20g,从而形成第四流动通道16c,该第四流动通道16c被分成折叠部52之间的平行通道。当然,第七壁20g也可以成形为具有折叠部52,以便与另外的壁等一起形成另一流动通道。

壁20a-壁20f的每个壁均接触设有折叠部并垂直于其转动的相邻壁,从而形成垂直于第二、第四和第六流动通道16a、16b和16c的第一、第三和第五流动通道12a、12b、12c。

同样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元件40a由第一壁20a和第二壁20b构成,形成第一通道12a;第二元件40b由第一元件40a的第二壁20b和相邻的第三壁20c构成,第二元件40b的壁形成所述第二通道16a;第三元件40c由第二元件40b的第三壁20c和相邻的第四壁20d构成,形成第三通道12b;以及,第四元件40d由第三元件40c的第四壁20d和相邻的第五壁20e构成,第四元件40d的壁形成所述第四通道16b。

此外,第五元件40e由第四元件40d的第五壁20e和相邻的第六壁20f构成,第五元件40e的壁形成所述第五通道12c。

第六元件40f由第五元件40e的第六壁20f和相邻的第七壁20g(即端板61)构成,第六元件的壁形成所述第六通道16c。

应当注意的是,以折叠部52的细长延伸形式的引导装置21与相邻壁的连接,使得无需使用密封装置将流动g分成流动a和b(参见图1a)。出于相同理由,可以不需要框架,因为壁的堆叠能够自支撑。此外,假如折叠部包括声能耗散材料,这将增加声音阻尼效果,因为声波将会比图1a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情况更频繁地击中声能耗散材料。

根据一可选实施例,并且如图1c所示,第一元件40a由第一壁20a构成,其中,第一壁20a设置有引导装置,引导装置的形式为距离保持装置50,距离保持装置50的形式为折叠部52,该折叠部52对应于结合图1b所描述的方式,但是靠在第一中间壁60a上。因此,在每个折叠部52和第一中间壁60a之间形成若干个平行的第一通道12a。

同样地,第二元件40b由第二壁20b构成,第二壁20b设置有抵靠第二中间壁60b的折叠部52,使得在每个折叠部52和第二中间壁60b之间形成若干个平行通道16a。

同样地,第三元件40c由第三壁20c构成,第三壁20c设置有抵靠第三中间壁60c的折叠部52,使得在每个折叠部52和第三中间壁60c之间形成若干个平行通道14b。

同样地,第四元件40d由第四壁20d构成,第四壁20d设置有抵靠第四中间壁60d的折叠部52,使得在每个折叠部52和第四中间壁60d之间形成若干个平行通道16b。

为形成垂直布置的通道,第一元件40a垂直于第二元件40b转动,同时第二元件40c垂直于第三元件40d转动等等。

当然,在图1b和1c的实施例中,可以提供更多或更少的元件以便产生更多或更少的通道。特别地,元件堆叠可以仅包括形成第一垂直通道12a和第二垂直通道12b的元件40a、元件40b。

同样,在这种情况下,折叠部52的延长省去需要用于将流动g分成流动a和流动b的密封构件(参见图1a)。除非将元件40a-40d焊接或胶合在一起,否则可能需要一框架将元件40a-40d保持在一起。

另一方面,在图1b和图1c的实施例中,密封构件当然可以以对应于图1中所示的方式,布置在每两对壁的边缘处的入口区域11a中,并且可选地布置在出口区域11b中,用于产生流动a的流动通道12a、12b和12c以及用于流动b的流动通道16a、16b和16c。

在图1c的实施例中,不仅壁20a-壁20d至少部分地由声能耗散片材料制成,而且第一至第四中间壁60a-60d中的任何一个、多个或全部均可以是部分地或者完全地由这种材料制成。

在第一元件40a的顶部上可以设置一端板,以增加稳定性。

应当注意的是,图1a的元件40a-40d也都可以由一对如图1c所示的、但是没有折叠部的壁构成。

图2示出了另一可选实施例,根据该实施例,声音阻尼装置10包括呈矩形波纹板形式的壁20a-壁20e,其具有脊70和谷72。波纹的脊70和谷72借助于包括距离保持构件50的框架51,布置在相同的垂直平面中,由此分别生成恒定横截面的流动通道12a、12b、16a和16b。

为了将流动g分成流动a和流动b,构成第一元件的壁20a、壁20b在第一周边区域24a处设置有呈第一密封构件22a形式的引导装置21。构成第二元件40b的壁20b、壁20c在第二周边区域24b处设置有呈第二密封构件23a形式的引导装置21。构成第三元件40c的壁20c、壁20d在第一周边区域24a处设置有呈第三密封构件22b形式的引导装置21。同样地,构成第四元件40d的壁20d、壁20e在周边区域24b处设有呈第四密封构件23b形式的引导装置21。

流动a将被迫沿脊70向上并沿谷72向下,而流动b将基本上是平直的。

在图2的实施例中,壁20a-壁20e中,至少每隔一个壁、但优选地是每个壁都至少部分地由声能耗散片材料制成。而且,所有壁20a-壁20e可至少部分地由声能耗散片材料制成。当然,壁20a-壁20e可完全地由声能耗散片材料制成。

当然,可以在第一元件40a的顶部上并且在第三元件40c下方设置一端板,以增加稳定性。

图3a以对应于图1b的方式示出了声音阻尼装置10,其包括呈波纹板的形式的壁20a-壁20f,且波纹成型后具有基本上正方形的形状。然而,根据该实施例,壁20a-壁20f被布置成使得相邻片材的脊70和谷72基本上处于垂直关系并且彼此抵靠,如此一来,脊70和谷72构成了与相邻壁20a-相邻壁20f有关的距离保持构件50(为了更好地理解图3a,所示的壁稍微彼此分开)。壁20a-壁20f因此形成一叠呈大致正方形的波纹板,每个波纹板具有彼此垂直的端部区域24a、24b。

方形波纹壁20a-20f可以在它们彼此抵靠的区域或抵靠点处胶合或焊接在一起。壁20a-壁20f也可以通过一框架保持堆叠,但是在它们被胶合或焊接在一起的情况下,堆叠是自支撑的而不需要框架。通过将脊70和谷72朝向彼此进行胶合或焊接,形成用于相应通道的引导装置。

第一元件40a由第一壁20a和第二壁20b构成。第二元件40b由第二壁20b和第三壁20c构成。同样地,第三元件40c由第三壁20c和第四壁20d构成。进一步地,第四元件40d由第四壁20d和第五壁20e构成。更进一步地,第五元件40e由第五20e和第六壁20f构成。

通过在堆叠的端部区域24a处以及每两个壁20b、20c;20d、20e之间,布置呈密封件(未示出)形式的引导装置21,形成第一流动通道12a、第三流动通道12b和第五流动通道12c。通过在堆叠的垂直端部区域24b处和每另外的两个壁20a、20b;20c、20d;20e、20f之间布置密封件(未示出),形成第二流动通道16a和第四流动通道16b。为了更好地理解该图,省略了该密封构件。

结果,第一流动通道12a、第三流动通道12b和第五流动通道12c垂直于第二通道16a和第四通道16b。

可选地,呈密封构件形式的引导装置21可以以相应的方式,即与入口区域处的密封构件相对地布置在出口区域11b中,用于通过堆叠的垂直通道产生基本上平直的流动(即,除了波纹之外)。

假如在壁20a的顶部添加端壁,则在它们之间形成另外的流动通道。同样地,如果端壁设置在第六壁20f下方,则在它们之间形成另外的第六流动通道。另一方面,当然可以添加另外的波纹板并以所述方式将它们布置在堆叠中。

可选地,如图3b所示,在端板61下方,第一元件40a包括波纹状第一壁20a和第一中间壁60a,其方式与图1c表示的相对应。朝向端板61的距离保持构件50以波纹壁20a的脊70的形式设置,其脊70适于抵靠端板61,如此一来,在每个脊70和端板61之间形成多个第一通道12a(为了更好地理解图3b,所示的壁稍微彼此分开)。

在第一壁20a的相对侧上,谷72靠在第一中间壁60a上,共同形成第一元件40。在每个谷72和第一中间壁60a之间形成多个附加的第一通道12a'。

端板61因此与第一壁20a一起形成第一通道12a,同时第一元件40a本身形成与第一通道12a平行的附加第一通道12a',两者都用于第一流动a。

以相应的方式,第二元件40b包括第二壁20b和第二中间壁60b、第三中间壁60c和布置在第二中间壁60b和第三中间壁60c之间的第二波纹壁20b。第二波纹壁20b的脊70构成相对于第二中间壁60b的距离保持装置50,使得在脊70和第二中间壁60b之间形成多个第二通道16a。

同样地,第二波纹壁20b的谷72构成相对于第三中间壁60c的距离保持装置50,使得在脊70和第二中间壁60b之间形成多个附加的第二通道16a',该附加的第二通道16a'和第二通道16a处于平行关系并都构成第二流动b的通道。

第二元件40b的第二波纹壁20b垂直于第一元件40a的第一波纹壁20a设置。

第三元件40c包括第三中间壁60c、第四中间壁60d和布置在第三中间壁60c和第四中间壁60d之间的第三波纹壁20c。第三波纹壁20c的脊70相对于第三中间壁60c构成距离保持装置50,使得在脊70和第三中间壁60c之间形成多个第三通道12b。同样地,第三波纹壁20c的谷72相对于第四中间壁60d构成距离保持构件50,使得在谷72和第四中间壁60d之间形成多个附加的第三通道12b'。第三通道12b和附加的第三通道12b'基本上平行,并都构成第一流动a的通道。

第三元件40c的第三波纹壁20c垂直于第二元件40b的第二波纹壁20b设置。

第四元件40d包括第四中间壁60d、第五中间壁60e和布置在第四中间壁60d和第五中间壁60e之间的第四波纹壁20d。第四波纹壁20d的脊70构成相对于第四中间壁60d的距离保持装置50,使得在脊70和第四中间壁60d之间形成多个第四通道16b。同样地,第四波纹壁20d的谷72构成相对于第五中间壁60e的距离保持装置50,使得在谷72和第五中间壁60e之间形成多个附加的第四通道16b'。第四通道16b和附加的第四通道16b'处于平行关系并都构成第二流动b的通道。

第四元件40d的第四波纹壁20d垂直于第三元件40c的第三波纹壁20c设置。

第五元件40e包括第五中间壁60e、第六中间壁60f和布置在第四中间壁60e和第五中间壁60f之间的第五波纹壁20e。第五中间壁60e和第五波纹壁20e一起形成第五通道12c,第六中间壁60f和第五波纹壁20e一起以对应于第一元件40a和第三元件40c的方式形成附加的第五通道12c'。因此,第五通道12c和附加的第五通道12c'彼此平行。

此外,第五元件40e的第五波纹壁20e垂直于第四元件40d的第四波纹壁20d设置。

第五通道12c和附加的第五通道16c'处于平行关系并都构成第二流动a的通道。

因此,第一元件40a、第三元件40c和第五元件40e的流动通道与附加流动通道12a、12a'、12b、12b'、12c、12c'彼此平行,并垂直于第二元件40b和第四元件40d的流动通道和附加流动通道16a、16a'、16b、16b',以便将流动g分成第一流动a和第二流动b,第一流动a和第二流动b通过声音阻尼装置10基本上彼此垂直。

通过这种配置,所有通道12a、12b、16a和16b的横截面将基本上恒定,并且具有基本相同的横截面尺寸。

同样,在这种情况下,脊70和谷72的延长省去了需要用于将流动g分成第一流动a和第二流动b的呈密封构件形式的距离保持构件。因此,如图3a所示,流动g将被分成流动a和b,而不需要在板的拐角处呈框架形式的距离保持构件。

当然,可以以对应于结合图3a所描述的方式,在堆叠的每两个元件之间添加呈密封构件形式的引导装置21。

同样地,壁20a-壁20f和中间壁60a-中间壁60f可以通过框架51保持在一起成为堆叠。因此,可以很方便地作为单个单元安装在管道或腔室中。

图4示出了基本上呈正方形的壁20a、20b、20c、20d、20e、20f、20g、20h、20i、20j、20k、20i的堆叠,其呈设置有环形脊70和环形谷72的板状形式。为了方便对图的理解,堆叠的一部分已经切除。

呈密封构件22a-22e形式的引导装置21设置在周边区域24a中,并且设置在声音阻尼元件的入口区域11a处和出口区域11b处的每两个壁之间。此外,密封构件23a-23f设置在垂直外围区域24b中,并且在入口区域11a和出口区域11b处的每另外的两个壁之间。

因此,距离保持装置50,用于将壁20a-壁20i的堆叠彼此间保持一预期的距离,以便将总流动g分成流动通道12a-12f中的第一流动a和流动通道16a-16e中的第二流动b。

优选但非必要地,选择密封构件22a-22e和密封构件23a-23f的尺寸,使得流动通道12a-12f和流动通道16a-16e的横截面可以实现恒定。

即使密封构件22a-22e的尺寸可以与密封构件23a-23f的尺寸相同,也可以设想密封构件22a-22f的尺寸可以与密封构件23a的尺寸不同。

图5的分解图示出了呈板状形式的壁20a-壁20e的堆叠,其设置有螺旋形脊70和螺旋形谷72。片材以一定角度转动,优选地,彼此转动180°或转动至彼此垂直,相邻片材的脊70和谷72将构成距离保持装置50。堆叠的壁可以在脊70和谷之间的接触区域处胶合或焊接在一起,或者仅仅朝向彼此放置。

当然,可以通过合适的距离保持装置(参见图4)将壁堆叠中的波纹板布置成彼此相隔一定距离,而不是将它们胶合或焊接在一起。

无论堆叠的壁是否胶合在一起,引导装置均用以使壁彼此保持相距一定距离并且以图4所述的对应方式将流动g分成流动a和b。因此,呈密封构件形式的引导装置(在图中省略以便于理解)设置在周边区域,以及设置在位于声音阻尼元件的入口区域11a和出口区域11b处的每两个之间。此外,引导装置密封构件设置在垂直周边区域,而且设置在位于入口区域11a和出口区域11b处的每另外的两个壁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过堆叠的相互垂直的通道产生基本上平直的流动(除了由螺旋脊和螺旋谷引起的流动),所以结果,流动路径基本也是平直的。

还可以为壁提供两个或更多个具有脊和谷的平行螺旋。进一步地,也可以每隔一个壁将其上下倒置而不是将它们旋转90°或180°。

图6示出了呈方形板形式的一叠壁20a-20e,其设置有正凸块70'形式的凸部,所述凸块70'周围有在相反方向上类似成形的、呈负凸块72'形式的凹部。

第一密封构件22a、22b布置在区域24a处一侧的每两个壁之间,同时第二密封装置设置在垂直区域24b处的每另外的两个壁之间,用于将流动g分成通道12a-12c中的第一流动a和流动通道16a、16b、16c中的第二流动b。

将呈密封构件22a-22c和密封构件23a-23b形式的引导装置21和距离保持装置50组合起来,成型为:相邻壁的正凸块70'彼此叠置并且负凸块72'也彼此叠置,从而优选地实现具有相同横截面的流动通道12a-12c,以及具有相同横截面的流动通道16、16b。此外或可选地,框架可用于实现相互垂直的流动通道的期望横截面和/或便于在管道或腔室中的安装。

图7示出了结合图1b所示和所述类型的声音阻尼装置10,其布置在具有矩形横截面的管道100中。声音阻尼装置设有方形壁(见图1b中的20a-20f)和端板61,使得流动通道12a、12b、12c和流动通道16a、16b、16c将总流动g分成第一流动a和第二流动b。为了实现这一点,堆叠板的拐角处,或者换言之,堆叠板的对角线,指向流动方向g。

在管道10的流动方向上,流动a和流动b经过声音阻尼装置之后将再次混合成总流动g。在堆叠的底部,即在通道16c下方可以设置另外的端板。如已经结合图1b所解释的,呈细长折叠部52形式的引导装置21不仅构成距离保持装置50,而且构成密封构件;如果需要,折叠部可以焊接或胶合到邻近的壁上。

应当注意的是,除了图7中所示的声音阻尼装置以外,结合图1c示出和解释的那种声音阻尼装置(即包括中间壁的)也可以在管道100内部使用。

可以设想到,如果选择方形壁,图2、图3a、图3b、图4、图5以及图6所示出和描述的任何一个实施例的声音阻尼装置,均可以在管道100内部使用。

进一步应注意的是,堆叠的对角线可以偏离流动方向。这尤其是对于声音阻尼装置在管道弯曲之前安装在管道内部的情况。

管道的横截面当然可以是正方形的而不是矩形。

图8a示出了设置有声音阻尼装置10的圆柱形管道100,该声音阻尼装置10包括呈圆柱形壳体90形式的框架51和矩形元件40或壁20,如图所示,该矩形元件40或壁20相对于彼此成角度布置,角度范围为10°-150°,更特别地为30°-140°,甚至更特别地为40°-100°,最特别地为60°-94°。

圆柱形壳体90具有开口端91a、91b,开口端91a、91b彼此平行并横穿过壳体延长的轴线。因此,元件40或壁20的边缘延伸穿过圆筒的开口端91a、91b。当然,由于壳体90的圆柱形状,壁的宽度在穿过壁的方向上变窄。

如图8b和图8c所示,通过切割矩形元件40或壁20的边缘,以便与圆柱形壳体90的开口端91a、91b一致,可以容易地将其安装到圆柱形管道100中。因此,在切割之后,壁20等将变成非垂直角度的平行四边形,即,如果侧面长度相等,每个壁将具有菱形的形状。

因此,设置有元件40a-40k(其包括壁20a-壁20x以及呈密封构件22a-22g、23a-23f形式的引导装置21)的圆柱形单元92,形成声音阻尼装置10。

第一密封构件22a、22b等以及第二密封构件23a、23b等,允许流动g在圆筒内以交叉的方式分开。由于单元92的圆形横截面,菱形20e的宽度比菱形20a和菱形20的宽度宽。

当然,可以在具有矩形(参见图7)或方形横截面的管道内布置具有矩形元件或矩形壁的声音阻尼装置。

根据图9的实施例,呈波纹板形式的第一壁20a(部分剖开)形成为圆柱形,并且放置在呈圆柱形壳体90形式的引导装置21(部分剖开)和第一中间壁60a(部分剖开)之间,第一中间壁60a形成为圆柱形,然而其直径小于壳体90的直径。因此,圆柱形壳体90、第一壁20a、中间壁60a、第二壁20b的轴向延伸优选地分别与中间壁60b的轴向延伸基本相同。

对壳体90的直径和第一中间壁60a的直径进行选择,使得(如果认为需要)可以例如将脊70胶合到壳体90的内部,而谷72(如果认为需要)则可以连接到第一中间壁60a的外部。由此产生的第一元件40a,其具有平行于附加的第一流动通道12a'的第一流动通道12a。

此外,呈波纹板形式的第二壁20b形成为圆柱形,并且放置在所述第一圆柱形中间壁60a内。

对壁20b的直径进行选择,使得(如果认为需要)可以例如将脊70胶合连接到第一圆柱形中间壁60a的内部。直径小于第一圆柱形中间壁60a的第二圆柱形壁60b放置在所述第二壁20b内。对第二圆柱形中间壁60b的直径进行选择,使得第二波纹圆柱形片材20b的谷72可以例如通过胶合或焊接(如果认为需要),连接到第二圆柱形中间壁60b的外部。

由此产生第二元件40b,其具有平行于附加的第二流动通道16a'的第二流动通道16a。

第二波纹圆柱形壁20b的波纹与第一波纹圆柱形壁20a的波纹基本上成角度布置。因此,用于第一流动a的第一流动通道12a及其平行的附加第一流动通道12a'以所述角度,与用于第二流动b的所述第二流动通道16a及其平行的附加第二流动通道16a'进行布置。

尽管该角度的范围可以为10°-150°,更特别地为30°-140°,甚至更特别地为40°-100°,最特别地为60°-94°,但是该角度也可以是垂直的。

图9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该图,省略了朝向圆筒中心的其他元件40c、40d等,仅仅示出了两个元件40a、40b。

可选地,可以不包括图9中所示的第一圆柱形中间壁60a和第二圆柱形中间壁60b。相反地,第一波纹壁20a和第二波纹壁20b可以通过将第一波纹壁20a的谷72垂直于第二波纹板壁20b的脊70连接而彼此直接地连接(参见图3a)。

上述声音阻尼装置的不同实施例的壁的数量分别可互换地应用于其他实施例。同样地,上述声音阻尼装置的不同实施例的元件的数量分别可互换地应用于其他实施例。应该注意的是,壁的数量可以少至一个,用于形成两个元件的中间壁。

在所有上述实施例中,壁20a、壁20b等壁中的一个、多个或全部至少部分地设置有声能耗散片材料。当然,也可以完全由声音耗能片材料构成。

这种声音衰减元件16的吸收程度取决于,例如穿孔程度。在数学上计算具有圆孔的片材或板材的穿孔程度并不困难。然而,设置有微缝隙或微裂缝的片材或板材的穿孔程度计算难度较大。因此,最好根据astmc522-73中描述的公认方法来测量气流阻力,其单位为raylsmks,以获得相近尺寸的穿孔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注意,1raylsmks=1n·s/m3=1pa·s/m=1kg/s·m2

一种声音耗能片材料140在图11a-图11c、图10a-图10c中示出,其形式为微穿孔的塑料片或金属片,例如具有微缝隙150的不锈钢或铝。即使微穿孔吸声元件的气流阻力的范围可以为100-10000raylsmks,更特别地地为200-1000raylsmks,甚至更特别地地为300-500raylsmks,其气流阻力也可以是400raylsmks。

吸声元件的微缝隙150优选地通过借助于具有相对于另一边缘的呈波浪形状的刀辊(kniferoll),切割片材140而制成,由此导致第一缝隙边缘150a和第二缝隙边缘150b被部分地压出材料平面。

接着,通过随后的轧制操作(rollingoperation)将第一缝隙边缘150a和第二缝隙边缘150b压回。由此,产生预定长度154和预定宽度156的微缝隙150。该宽度156优选地在10-10-10-3m的范围内。微缝隙18的长度22可以小至10-10m,但是也可以基本上在壁20a、壁20b等壁的整个横向延伸部分中延伸,壁20a、壁20b等壁包括由单个片材140构成。

应该注意,切割可以替代地使用激光切割机或喷水式切割机来执行。

可选地,微穿孔可以表现为微裂缝或任何形状的通孔,例如圆形孔、三角形孔或多边形孔。另一方面,它们可以由压缩金属纤维或烧结材料构成,或者由非织造或编织材料制成。

因此,声阻抗由相邻通道之间的传输损耗产生。

通过例如诸如水的液体或诸如空气的气体引起的管道或腔室中的流体流动将产生噪声。此外,例如在通风系统中或在通风系统的水冷却系统的水中,使用连接到管道或腔室的风扇或泵也会产生噪声。可选地,噪声可以通过使用泵或风扇或压缩机或内燃机产生。

对于内燃机的情况,消声器通常布置在歧管之后的排气管内。然而,上述声音阻尼装置甚至可以布置在歧管的一个、多个或所有管道的内部,其优点在于,在早期阶段可以消除排气管线中的噪音,这将会节省管线另一端的空间,因此,排气声音阻尼器只需要较少的空间。

片材的厚度在10-10m-2mm的范围内,优选为10-9m-1mm,更优选为10-8m-0.9mm。

还应注意,除了可设置微缝隙150之外,微穿孔吸声元件还可设置有基本上为圆形的通孔,其直径为10-10-10-3m。

还应注意,微缝隙150的长度154和宽度156与缝隙(或上述任何其他种类的微穿孔)的数量一起选择,使得片材140具有在上述气流阻力范围内的穿孔程度。

根据本发明的声音阻尼装置10可以用于,例如在喷气发动机的入口、车辆的排气管、工厂(如化工厂)的烟囱。

应当注意,所有实施例的声音阻尼装置可设置有框架51。

不考虑根据本发明的声音阻尼装置的使用,重要的是降低流动阻力,从而使得流体流动基本上不受影响。

因此,为了减少传输损耗,横截面的缩小应该保持较低。

通过选择壁的厚度和/或数量,元件的流动通道的总横截面积可以为所述堆叠的横截面积的至少70%。由此,实现了低流动阻力。另一方面,通过选择壁的预定形状,流动通道的总横截面积可以为所述堆叠的横截面积的至少90%。而且,根据所选择的壁的数量,流动通道的总横截面积可以为至少95%,或甚至大于97%。

示例

通风管道的横截面为15cm×15cm。根据本发明的声音阻尼装置10,以图7所示的方式设置在管道100中。

堆叠板20a-20e均具有1mm的厚度,由此形成六个流动通道(参见图1b)。

管道的横截面为15cm×15cm=225cm2,并且五个板的厚度总共为5mm。因此,五个板的横截面积一起为15cm×0.5cm=7.5cm2

因此,管道的横截面积与堆叠的流动通道的总横截面积之间的关系是:(225-7.5)/225=0.97,即97%。

第一通道12a和第三通道12b垂直于第二通道16a和第四通道16b布置,并且相对于管道的总流动g,使得第一流动a和第二流动b相对于总流动g的角度为45°。

依靠相对于总流动方向g成角度的通道12a、12b、16a、16b,因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所有通道的入口都相对于管道的总流动倾斜,所以,声能损失直接在通道中实现。

此外,由于板是由微穿孔材料制成的,所以将会由于通道12a、12b、16a、16b之间的压力差而通过微穿孔发生声能损失。

使用的参考标号

a第一流动

b第二流动

g总流动

10声音阻尼装置

11a入口区域

11b出口区域

12a第一流动通道

12a'附加第一流动通道

12b第三流动通道

12b'附加第三流动通道

12c第五流动通道

12c'附加第五流动通道

13a第一通道入口

13b第一通道出口

14a第二通道入口

14b第二通道出口

15a第三通道入口

15b第三通道出口

16a第二流动通道

16a'附加第二流动通道

16b第四流动通道

16b'附加第四流动通道

16c第六流动通道

17a第四通道入口

17b第五通道入口

20a-20g壁

21引导装置

22a、22b第一密封装置和第三密封装置

23a、23b第二密封装置和第四密封装置

24a、24b周边区域

40a第一元件

40b第二元件

40c第三元件

40d第四元件

40e第五元件

50距离保持构件

51框架

52折叠部

60a-60d中间壁

61端板

70脊

70'正凸块

72谷

72’负凸块

90圆柱形壳体

91a、91b开口端

92圆柱形单元

100管道

140片材

150微缝隙

150a第一缝隙边缘

150b第二缝隙边缘

154长度

156宽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