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2012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光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管结构,经电流导通后可发出光,可应用于照明及电子显示装置的背光源,本实用新型尤指一种于发光管内缘及基板上,分别涂布有数层膜以提高发光效率的发光管结构。
背景技术
敬请参阅图1,习用的发光灯管10的制造方法,是于玻璃管11内,将萤光体物质12稀释于溶剂中,再将其涂布于玻璃管11内壁,经由加工后,再将玻璃管接合起来,唯,此种玻璃管的缺点是寿命较短,亮度衰减快;敬请参阅图2所示,是使发光灯管10内呈真空状态,再注入液体水银、Ar、Ne、Kr等气体,因为此类的灯管厚度较厚(约10mm以上),所使用的空间较为宽,效率会降低,又,许多灯管的应用,是使用于照明,例如装设于天花板灯管,因其厚度及长度的关系,发光照明将会发热使温度上升,灯管会随着长时间点亮而逐渐变黄,如此一来,不仅发光效率降低,且可能有导致火灾的危险。
另一种光源照明的需求为电子显示装置的背光源,习用的背光源是以系统的差异分为侧缘光源型以及后方直照型两种,侧缘光源型的背光板是在导光板的侧边放入光源(发光二极体),当光源通过导光板及反射板后,即可产生面光源,此面光源再照射至液晶显示器的面板上,以达到提供光源的应用;而后方直照型背光板,即是利用冷阴极管(CCFL)产生光源,且将其装设于液晶显示幕的后方,而在前面装设有扩散板,后面则配置有反射板,当冷阴极管产生光源时,光线可作反射及扩散,再照射到液晶显示幕。以上所述两种类型的光源提供,其中侧缘型的光源亮度较低,成本较高,而后方直照型的灯管与灯管间的间距过宽,厚度较厚,除建置空间需求大,且易产生暗影。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壁薄、可减少光线往两侧流失、且发光效率好的发光灯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光管结构,包括一可使光源透出的上罩体;一基板,与该上罩体底缘相互接着,并形成一密闭的放电空间;一保护层膜,布设于该上罩体的内层表面,及该基板的表面;一反射膜,布设于该上罩体的内层的该保护层膜的上表面;一萤光层膜,布设于该上罩体的内层的该反射膜表面,及该基板的该保护层膜的上表面。
该保护层膜、该反射膜、及该萤光层膜是可以涂布、蒸镀、印刷的方式达成布设。
该上罩体与该基板间接着,形成有冷却口。
该上罩体与该基板间接着,形成有冷却管。
该上罩体与该基板间接着,形成有吸着部。
该上罩体与该基板间接着,形成有一排气孔该电极是以镍金属为主要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发光管结构,经电流导通后可发出光,可应用于照明及电子显示装置的背光源,其是由一基板及一上罩体接着后,形成密闭的放电空间,且在此放电空间里,亦即上罩体的内表面层及基板的上表面布设有保护层膜、反射膜、萤光层膜,可使电流导通后,使光源照射到上罩体的曲面后,反射到基板上,进而提高基板平坦面的亮度,且可减少光线往两侧流失的问题,进而产生良好的发光效果。


图1,习用发光管的剖面示意图。
图2,习用发光管的平面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10 发光灯管11 玻璃管12 萤光体物质20 发光管结构21 基板211 接着剂212 连合部22 上罩体221 接着剂222 连合部23 放电空间231 吸着部24 冷却口25 电极26 排气孔27 冷却管31 保护层膜
32萤光层膜33反射层膜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发光管结构20,其主要是由一基板21、一上罩体22所组成,其中,基板21呈平板状,而上罩体22则利用热加工成形为连续波浪状。基板21的上平面并布设有一层保护层膜31,布设的厚度约为3μm以下,保护层膜31上方再布设有一层萤光层膜32,布设的厚度约为5~20μm;上罩体22的内层表面则布设有一层保护层膜31,保护层膜31的上方则再布设有一层反射层膜33,最后则在反射层膜33上方再布设一层萤光层膜32,其中上述的该各种层膜的布设,可利用涂布、蒸镀、印刷等加工方式达成。
再请参阅图中所示,基板21与上罩体22进行接着时,是于基板21上的接着部与上罩体22的相对位置处为连合部222、212,分别布设有透明接着剂211、221,使基板21及上罩体22的相对位置产生接着,如此一来,除接着的部份外,其余的部份则形成一个放电空间23,又,基板21与上罩体22两种构件的组成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为相同或接近,可使两构件的接着效果更为良好。
敬请参阅图4所示,图中所示即为接着完成后的发光管结构20,当接着完成后,即形成蛇型的放电空间23(如图3所示),此时,再由排气孔26于放电空间23中单独或混合注入Ar、Ne、Kr等气体,之后再注入水银后,完成封口作业。
敬请参阅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由于发光管点亮后会产生高温,为了防止高温移转到临近的放电空间23,故于成型上即设计有数个冷却口24及冷却管27,冷却口24是将冷却管27的热能排出,所以放电空间23的温度得以维持在一定的温度以下,以及亮度的均匀性;另,电极25是以含有镍为主要材料的纤维形成,其优点为可使热能快速分散、可使电流密度增加以及可降低工作电压。又,电极25于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爆裂物质而发生黑化的现象,为改善此一现象,发光管结构中并于接近电极25的位置处,设计有数个吸着部231,其可将电极25放电过程中所产生的爆裂物质抓住,同时,吸着部231也可使电流均一化,所以使得亮度的均匀性得以提升,且减少了管壁荷,也降低了放电电压。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较之于习用的发光管,其至少具以下数项优点(1)管壁较习用的发光管薄,降低重量。
(2)亮度及光色均匀性的维持较习用的发光管好。
(3)制造成本低廉。
(4)成品的使用寿命长。
综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发光管结构其据以实施后,确实可达到提供一种管壁薄、可减少光线往两侧流失、且发光效率好的发光灯管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都应视为不悖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实质内容。
权利要求1.一种发光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可使光源透出的上罩体;一基板,与该上罩体底缘相互接着,并形成一密闭的放电空间;一保护层膜,布设于该上罩体的内层表面,及该基板的表面;一反射膜,布设于该上罩体的内层的该保护层膜的上表面;一萤光层膜,布设于该上罩体的内层的该反射膜表面,及该基板的该保护层膜的上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膜、该反射膜、及该萤光层膜是可以涂布、蒸镀、印刷的方式达成布设。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罩体与该基板间接着,形成有冷却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罩体与该基板间接着,形成有冷却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罩体与该基板间接着,形成有吸着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罩体与该基板间接着,形成有一排气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极是以镍金属为主要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一种发光管结构,经电流导通后可发出光,可应用于照明及电子显示装置的背光源,其是由一基板及一上罩体接着后,形成密闭的放电空间及冷却管,且在此放电空间里,亦即上罩体的内表面层及基板的上表面布设有数层的膜,可使电流导通后,使光源照射到上罩体的曲面后,反射到基板上,进而提高基板平坦面的亮度,且可减少光线往两侧流失的问题,进而产生良好的发光效果。
文档编号H01J61/00GK2691042SQ20042000741
公开日2005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17日
发明者陈国明, 金钟雄 申请人:乙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钟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