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4486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具有高清晰度和大尺寸屏幕的显示装置,如液晶显示器(LCD)和等离子平板显示
器(PDP)的出现都是相对而言新近的现象。 这些显示装置具有覆盖其前部周边的前盖。 特别地,用透明材料制成的、用于透射图像同时保护显示模块的前面板被安装在 显示模块的前表面上。前盖被固定并连接到前面板的周边。因而该前盖起支撑前面板的作 用。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由于前面板的外周必须由前盖支撑,所以前面板的一部分需要由前盖覆盖。
由于前盖阻挡了前面板的一部分周边,因而导致了显示屏幕从外部看起来要小一 些的缺陷。 另外,由于需要单独的前盖来支撑前面板,显示装置的整体造价增加,并且组装也
变得更加复杂。 技术方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面板;固定在所述前面板的后表面处 的多个框架,所述框架在框架的端部处以直角互相连接;固定至所述框架的显示模块;以 及后壳体,该后壳体覆盖所述多个框架及显示模块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框架之间的接 触表面分别至少一次呈阶梯状。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面板,该前面板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 暴露于外;沿所述前面板的后周边安装的多个框架,所述框架在框架的端部处彼此紧密接 触;固定至所述框架的显示模块;以及后壳体,该后壳体至少覆盖并保护位于所述前面板 后部的显示模块,其中在所述框架的端部处彼此紧密接触的表面的至少部分是阶梯状的, 以防止由于外力造成表面之间的不对准。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面板;固定在所述前面板的后表面 处的多个框架,所述框架在框架的端部处彼此接触;以及固定并连接到所述框架的后表面 的显示模块,其中所述框架之间的接触表面与连接所述前面板的角部的对角线对准,且所 述接触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沿偏离所述对角线的方向呈阶梯状。 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面板,其限定了所述显示装置的前表 面;框架,其固定在所述前面板的后表面处,以支撑所述前面板,并且在该框架的上侧具有 倾斜的表面;显示模块,其固定至所述框架以输出图像;后壳体,其容纳所述显示模块,并 设置在所述前面板的后部。
有益效果 在上述的结构中,显示装置的前部外观加工整齐,并且显示屏幕从外部看起来显 得比它实际上更大。 同样,因为根据本发明位于显示模块前部的前面板被框架可靠地支撑,所以即使 在产品尺寸增加时,前面板也不会翘曲或下滑。 另外,因为上述结构不需要单独的覆盖元件来封装显示装置的前周边,所以简化 了产品的组装过程,并且降低了制造成本。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沿线I-I'的剖面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的前视立体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的后视立体图。图6是图5中区域A的放大立体图。图7是图5中区域A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图7的沿线II-II'的剖面图。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前面板的连接结构的前视图。图10是图9中区域B的后视立体图。图11是图10的沿线III-III'的剖面图。图1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后壳体的连接结构的侧剖面图。图1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后壳体的连接结构的侧剖面图。图1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以前视图表示的显示装置的前面板支
撑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15是图14中区域C的局部后视立体图。图16是图15的沿线IV-IV'的剖面图。图1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干扰(EMI)接地结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然而,本发明的
精神和范围并不局限于在此所公开的这些实施方式,并且通过增加、改变或删除各种元件,
可以容易地公开包含在其它不先进的发明或本发明范围内的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沿线I-I'
的剖面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参考图1至3,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IO包括输出图像的显示模
块13、保护显示模块13前表面的前面板11、紧密地连接到前面板11并且在其后部固定显
示模块13的框架12、将框架12和显示模块13连接的支架15、连接到前面板11后部并封
装和保护显示模块13的后壳体14。 具体地,粘结部件17置于前面板11和框架12之间,将框架12固定到前面板11。而且,用于阻挡电磁干扰(EMI)的垫片16也被插入前面板11和框架12之间。粘结部件17 和垫片16分别以预定距离布置。 沿前面板11的后周边形成不透明的薄膜层111。特别地,薄膜层111可以由多种 方式提供,并且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被涂覆在前面板上。框架12沿着薄膜层lll安装, 使得从显示装置10的前方看不到框架12。 前面板11可以由透明材料形成,该透明材料使得能够看到通过显示模块13提供 的图像。为了满足大尺寸的强度需要,前面板可以由钢化玻璃制成。然而,前面板ll的材 料并不局限于任何实施方式,可以为包括透明塑料的多种材料中的一种。就是说,任何透明 并且满足预定强度规格的材料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都可以使用。 将密封部件18应用在框架12的前上部以防止杂质通过框架12和前面板11之间 的间隙进入。框架12包围前面板11的后周边。特别地,多个框架12安装在与前面板11 的边缘分开预定距离的位置上。当相邻的框架12的端部被按压在一起并且相连接时,支架 15安装在相连接的部位上。 前周边部分在覆盖和保护显示模块13的后壳体14处被压靠框架,后壳体14包括 由导电材料形成的内壳体141和覆盖内壳体141的外壳体142。然而,后壳体14不是必须 包括这两个部件,其可以仅包括一个导电罩。 这里,从显示模块13发射的电磁干扰(EMI)流过附接到框架12前部的EMI接地 垫片16和框架12。沿框架12流动的EMI转移到后壳体14上。因此,优选的是框架12由 导电材料制成,并且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其可以由铝材料制成。然而框架12的材料并不必须 局限于铝材料,其可以由任意可供电流流过的材料制成。 这里,框架12可以由不导电的材料制成,例如塑料注射成型材料。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单独的EMI接地结构用于将EMI接地,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该EMI接地结构。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的前视立体图,图5是根据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的后视立体图。 参考图4和图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的多个框架12被牢固 地抵靠前面板ll固定。 就是说,框架12在其端部处压靠其他框架12,且相互被压靠的部分通过支架15相 连接。 框架12的一部分在其中限定有预定尺寸的孔12a,用于控制显示装置的控制面板 安装在孔12a中。 更加详细地,由钢化玻璃制成的前面板11安装到框架12的前部,并且触摸屏式控 制面板连接到框架12后部。因而,用户可以通过触摸插入了控制面板的前面板11的表面 来开/关电源,或者改变频道和控制音量。 框架12由直接成型金属或具有预定强度的塑料材料制成。这是为了防止当显示 装置10的尺寸增大时前面板11巻曲。 下面,将结合附图给出框架12的连接部分的详细描述。 图6是图5中区域A的放大立体图,图7是图5中区域A的分解立体图。 参考图6和图7,安装在前面板11的后表面处的框架12通过支架15多个地连接
在一起。
就是说,支架15弯成"L"形以便安置在框架12的端部的结合部分处。同样,在框 架12上形成凸出部分(即,支架安装部)123(图8),以安装支架15。多个紧固件穿过支架 15并且插入框架12。 具有预定高度的凸台151凸出形成在支架15的中心。显示模块13的边缘部分 (即,图10中的模块凸片131)安装在凸台151上。因此,显示模块13和框架12相连接,并 存在与凸台151长度相同的间隙。 止动肋152在支架15的拐角处突起以保证显示模块13保持连接在适当的位置。 换言之,当显示模块13安装在框架12的后部时,其被引导以保持处于适当的位置。因而, 模块凸片132上限定的紧固孔被精确地定位。同样的,螺钉或其他紧固件穿过紧固孔并且 插入凸台,以将显示模块13固定到框架12上。 框架12的端部以直角彼此连接。因而框架12的每个端部都相对于框架长度倾斜 成45度角。 如果框架12的端部没有形成45度的锥形,那么当两个框架12连接时,压在一起 的表面可能滑动并且移位。为了防止后一种情况出现,框架12的端部可以以非笔直的形状 形成。换言之,框架12的端部形成笔直部分S和在笔直部分S的某点上形成阶梯状的阶梯 部分H。进一步地,阶梯部分H可以设置成单个或多个。这里,阶梯部分H从笔直部分S的 延伸方向沿另一个方向(或偏离方向)弯曲。 如图所示,通过在笔直部分S的一点上形成的阶梯部分H,即使在对两个结合的框 架12中的一个沿其长度方向施加力时,阶梯部分H也能防止框架12的结合端移位。
附图标记122a是紧固孔,并且122b是固定突起。紧固孔和固定突起设置为多个 并且在框架12上交替地布置。下面将对其进行更为清楚的描述。
图8是图7的沿线II-II'的剖面图。 参照图8,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12由导电材料形成,且被压靠前面 板11的后部,用来支撑前面板11而且防止前面板11弯曲。 具体地,框架12包括位于前面板11后部的主体121、以及从主体121上端向后凸 出的头部122。 更具体地,其上安装有粘结部件17的粘结表面125和其上安装有垫片16的垫片 安装表面126形成于框架12的前表面上。还形成有将粘结表面125和垫片安装表面126 分隔开的分隔肋127。分隔肋127防止粘结部件17和垫片16彼此粘结。
在这里,粘结表面125和垫片安装表面126可以通过从主体121的前表面凹进预 定部分来形成。如果粘结表面125和垫片安装表面126与主体121共享相同表面并且被分 隔肋127分隔开,它们就会被前面板11和框架12之间的与分隔肋127的高度相等的间隙 所分隔。因而分隔肋127可以形成在与主体121的前表面相同的表面上,并且粘结表面125 和垫片安装表面126可以凹进以形成彼此凸出的结构。 粘结部件17可以为具有预定粘性强度的双面胶带,或者可以为液体粘合剂。垫片 16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以阻挡EMI 。 为了在头部122的前上端保持密封部件18,密封表面128以预定角度的倾斜形成。 因而,当框架12压靠并连接到前面板11的后部时,在密封表面128和前面板11的后表面 之间形成凹部,并且密封部件18插入该凹部中。密封部件18的插入阻止了前面板和框架12的连接表面之间形成间隙,因而也阻止了杂质的进入。 在头部122内形成空腔129。就是说,空腔129的形成防止头部122在框架12的 形成期间变形,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支架安装部123在主体121的后部凸出,并在框架1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支架15 安装在支架安装部123上,并且安装在支架安装部123上的支架15弯曲成"匸"形状。因 而支架15和支架安装部123在三面相互接触。由于支架安装部123的形状,支架15不移 动并且牢固地安装在框架12上。框架12也被支架15牢固地固定。 加强肋124从支架安装部123下方的预定位置凸出,并沿框架12的长度方向延 伸。具体地,加强肋124形成为加固框架12。并且加强肋124能够使框架12保持平直的状 态,即使在其长度增加时也不弯曲。 防漏肋125a从粘结表面125的周边凸出,具体是从主体121前部的上周边凸出。
防漏肋125a防止涂在粘结表面125上的粘结部件17漏出或扩散到框架12的外部。 更详细地,如果不设置防漏肋125a,粘结部件17向前面板11的周边扩散并且暴露
于外部,则显示器的外观看起来不整洁。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防漏肋125a在位于前面板11
边缘的前周边上凸出。 后壳体14与头部122相连接。 具体地,在头部122和后壳体14的边缘上以预定的间隔设置多个紧固孔122a,且 紧固件插入紧固孔122a来将后壳体14固定到头部122上。同样,多个固定突起122b可以 从头部122凸出,并且在后壳体14的边缘中可以形成多个紧固孔,以将固定突起122b插 入其中。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固定突起122b可以在一个紧固孔122a和另一紧固孔 122a之间的点处凸出。固定突起122b可以插入在后壳体14中形成的紧固孔内,使得后壳 体14中形成的紧固孔对准头部122中形成的紧固孔122a。 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前面板的连接结构的前视图,图10是
图9中区域B的后视立体图,图11是图10的沿线III-III'的剖面图。 参考图9至ll,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前面板11和显示模块13形成了直接
连接的结构。 也就是说,当前面板11和框架12通过粘结部件17连接时,前面板11可能会从框 架12上脱落。换言之,当显示装置10增大时,前面板11的尺寸增大,且其重量也增大。当 显示装置10安装在墙上时,如果前面板11的重量超出粘结部件17的粘结强度,前面板11 就会从框架12上脱离并落到地上。 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性,本实施方式提出将前面板11和显示模块13整体连接。
更具体地,螺母30插入前面板11的前边缘中,并且紧固件穿过支架15和模块凸 片131并插入螺母30。为了防止前面板11被螺母30损坏,可将橡胶套管31包覆螺母30 的外周插入。在支架15的中心形成的凸台151进一步向相反侧延伸,且该延伸部分插入螺 母30的一部分。紧固件顺序地穿过模块凸片131和凸台151,并插入螺母30。通过该连接 结构,能够避免前面板11由于重量而从框架12脱落。 后壳体14和框架12相连接,并且二者的连接方式可以与图1至8所描述的方式 相同,即利用固定突起122b和紧固孔122a。 图1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后壳体的连接结构的侧剖面图。
7
参考图12,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后壳体14与前面板11直接连接。 具体地,可以以与前面板11相同或比前面板11小的尺寸形成后壳体14的前边
缘,使得从显示装置10的前方看不到后壳体14的前边缘。 后壳体14的前边缘以与前面板11平行的方向弯曲来形成连接表面。螺钉40或 其他的紧固件从前面板11的前方插入并穿过后壳体14。螺母42包覆螺钉40的外周插入, 该螺钉40穿过后壳体并从后壳体凸出。当然,抗磨衬套41嵌置于螺钉40和前面板11之 间。 如图11所示,可以采用螺钉插入前面板11前部的结构。 图1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后壳体的连接结构的侧剖面图。
参照图13,将后壳体14固定到显示模块13上。 就是说,螺钉50可顺序穿过后壳体14和模块凸片131,并插进支架15的凸台151 内。 这里,为了防止螺钉50松动,在凸台151的内周上形成螺纹。 在另一种方法中,如图11所示,穿过后壳体14的紧固件穿过模块凸片131和凸台 151,插入前面板11的前表面中,最后插入螺母30。 在该构造中,前面板11、框架12、显示模块13和后壳体14可通过单个螺钉32和 螺母30整体连接在一起。 图1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以前视图表示的显示装置的前面板 支撑结构的放大立体图,图15是图14中区域C的局部后视立体图,图16是图15的沿线 IV-IV'的剖面图。 参照图14至16,为防止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10的前面板11由于过重而与框架 12分离,可设置一种单独的支撑结构。 就是说,支撑件60(如图14至16所示)可连接在前面板ll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处。
更具体地,可以以完全或部分覆盖前面板11的顶部边缘和底部边缘的长度来形 成支撑件60。为了可靠地支撑前面板11 ,支撑件60多次弯曲从而覆盖前面板11的后表面、 底表面和前表面的部分。当然,安装在前面板ll的顶端的支撑件60提供了覆盖前面板11 的后表面、顶表面和前表面的部分的结构。 支撑件60和框架的头部122相连接。也就是说,在头部122上限定紧固孔,并且 在支撑件60的端部也形成紧固孔。螺钉或其他紧固件穿过支撑件60并插入头部122。
在上述结构中,前面板11的上边缘被可靠地支撑,从而防止前面板11从框架12 上脱落,也防止其前倾。 前面板11的底边缘也被可靠地支撑,从而防止前面板11由于过重而掉落。 这里,也可以仅在前面板11的下端设置支撑件60。 图1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EMI接地结构的剖面图。 参考图17,当采用由非导电材料制成的框架12时,本实施方式提出一种用于阻挡
EMI的接地结构。 特别地,当框架12由塑料注射成型材料或类似物制成时,需要吸收EMI的结构。因
而为了将后壳体14处所发出的EMI接地,在框架12上附接单独的接地元件80。 更详细地,将接地元件80的一端插入框架12的垫片安装表面126。接地元件80沿框架12的表面延伸并且在另一端处与后壳体14相连。因而,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后壳体 14用作阻挡EMI的接地。 这里,接地元件80可以覆盖框架12的整个后表面或一部分后表面。然而,通过接 地元件80使前面板11和后壳体14电连接就足够了 。举例来说,即使接地元件80仅在框 架12的周边和中心之间设置,也充分地阻挡了 EMI。
权利要求
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前面板;固定在所述前面板的后表面处的多个框架,所述框架在框架的端部处以直角互相连接;固定至所述框架的显示模块;以及后壳体,该后壳体覆盖所述多个框架及显示模块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框架之间的接触表面分别至少一次呈阶梯状。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还包括多个支架,所述支架在所述框架之间的结合点处固定所述框架。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支架弯曲以连接两个框架。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模块安装在所述支架上,并且与所述框架隔开。
5. —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前面板,该前面板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暴露于外;沿所述前面板的后周边安装的多个框架,所述框架在框架的端部处彼此紧密接触;固定至所述框架的显示模块;以及后壳体,该后壳体至少覆盖并保护位于所述前面板后部的所述显示模块,其中在所述框架的端部处彼此紧密接触的表面的至少部分是阶梯状的,以防止由于外力造成表面之间的不对准。
6. —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前面板;固定在所述前面板的后表面处的多个框架,所述框架在框架的端部处彼此接触;以及固定并连接到所述框架的后表面的显示模块,其中所述框架之间的接触表面与连接所述前面板的角部的对角线对准,并且所述接触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沿偏离所述对角线的方向呈阶梯状。
7. —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前面板,其限定了所述显示装置的前表面;框架,其固定在所述前面板的后表面处,以支撑所述前面板,并且在该框架的上侧具有倾斜的表面;显示模块,其固定至所述框架以输出图像;以及后壳体,其容纳所述显示模块,并设置在所述前面板的后部。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还包括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插入到所述前面板的后表面与所述框架的倾斜表面之间的凹部中。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框架通过粘结部件固定到所述前面板的后表面,所述粘结部件包括双面胶带、粘合剂和螺钉中的一种。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框架被固定和支撑在形成显示装置的前部的前面板的后部,并且不在该前面板的边缘上安装单独的支架元件。因而,显示装置的前部外观加工整齐,并且显示屏比其实际上显得更大。
文档编号H01J17/16GK101730920SQ200780053222
公开日2010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4日
发明者崔满龙 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