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4479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特别涉及以简单的结构提高对比 度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利用由等离子体放电产生的紫外线来激发荧光 体使其发光。其结构为,在背面基板上形成荧光体,由前面基板侧能 够看到荧光体的发光。由于荧光体在非发光时为白色或者淡灰色等乳 白色,因此当使室内光的外部光照射到面板内的环境下,从前面基板 侧能够观察到被外部光照射的乳白色的荧光体,由荧光体发光产生的 发出光和由外部光在荧光体上的反射光并存,降低了对比度。
图1是以往的防止对比度下降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截面图。等
离子体显示面板1包括具有荧光体层5的背面基板2,和具有显示电极
(未图示)的前面基板3,两个基板2、 3隔着放电空间4相对配置, 而且,在面板1的前面侧具有光透过率a低的滤光片6。
通过设置该滤光片6,由面板1的荧光体层5的发光产生的显示光 7,通过滤光片6,由此,因为其低的光透过率而使光量衰减。但是, 室内灯等外部光9通过滤光片6,该通过的外部光10照射到荧光体层 5,该处的反射光11再次通过滤光片6,衰减的反射光12向外部射出。 即,显示光经滤光片6而衰减一次(cc),外部光9经滤光片6衰减两 次(a的平方)。因此,作为显示光比外部光反射光的对比度通过设置 滤光片6能够提高。但是,因滤光片6而使显示光8自身的光量减少。
专利文献1、 2公开了该防止对比度下降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 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带状的显示电极对之间的逆缝隙(逆7 li 、乂卜) 区域,形成暗色的带状的遮光膜,由逆缝隙区域无法看到背面基板上 的荧光体。但是,由于在一对显示电极之间的放电构成的发光区域中
5形成透明电极,能够通过发光区域看到背面基板上的荧光体,因此对 于防止对比度下降存在一定的限度。
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使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显示电极对由金属 总线电极和透明电极构成,形成在透明电极间的放电区域上在水平方 向延伸的第3电极,使第3电极的宽度在透明电极间的放电区域上变 宽,由外部遮蔽放电区域内的荧光体。第3电极在面板驱动中保持为 接地电位,作为辅助显示电极对的面放电的辅助电极动作的同时,由 外部遮蔽放电区域内的荧光体,提高了对比度。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不形成导致成本较高的透明电极, 仅由金属总线电极构成显示电极对,并且,使金属总线电极像梯状构 造那样,由在水平方向延伸的多个电极部和连接它们的连接部构成。 该专利文献3不是以提高对比度为目的的。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平9-12914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02627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529
发明内容
与上述的以往例和专利文献1、 2、 3比较,提供能够提高对比度 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专利文献1中,在显示电极对间的放电产生的 发光区域没有遮蔽外部光反射光的部分,因此提高对比度存在限度。 此外,专利文献2中,由于仅使发光区域的一部分被辅助电极遮蔽, 除此以外的发光区域中,背面基板上的荧光体层仍然能够由前面基板 侧看到,无法实现对比度的大幅改善。此外,专利文献3中,没有用 于提高对比度的结构的记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提高对比度的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具有隔着放电空间相对配置的前面基板和背面基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背面基板上形成有荧光体层;
在上述前面基板上形成有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显示电极,与该显示电极相对应地划分出放电单元区域;
在上述前面基板上,还在上述显示电极间的上述放电单元区域内 分别形成有多个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遮光膜;
在设上述放电空间中的上述遮光膜与荧光体层的距离为D时,该 遮光膜的宽度L和遮光膜间距离S满足0.58D《L《D, D《S《1.73D。
在上述第1方面中,根据优选的方式,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显 示电极为含有金属材料的总线电极;上述多个显示电极的宽度Ld、显 示电极和与其相邻的遮光膜之间的距离Sd满足0.58D《Ld《D, D《 Sd《1.73D。
在上述第1方面中,根据优选的方式,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显 示电极为含有金属材料的导电性的总线电极;在上述前面基板上,在 上述总线电极间的区域形成有与该总线电极相连接的透明电极;上述 多个遮光膜为条状,配置于上述总线电极之间的区域。
在上述优选的方式中,进而优选其为在上述背面基板上具有在垂 直方向上延伸的条状的隔壁,利用该隔壁和上述总线电极划分出上^ 放电区域;在上述前面基板上与上述隔壁的位置对应地形成有追加^ 遮光膜。
在上述优选的方式中,进而优选其为,在上述背面基板上具有格 子状的隔壁,由该格子状的隔壁包围上述放电单元区域;由上述多个 遮光膜组成的遮光膜单元的中心与上述放电单元区域的中心相比偏移 到上侧。
在上述优选的方式中,进而优选其为,以使上述遮光膜单元的上 端位于与形成在上述格子状的隔壁的侧壁上的上述荧光体层相比靠下 的位置,并且以规定角度入射的外部光所形成的上述遮光膜在上述荧 光体层上的影子位于与形成在上述格子状的隔壁的侧壁上的上述荧光 体层相比靠上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上述遮光膜单元。
在上述第1方面中,根据优选的方式,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上述 放电单元区域内的上述多个遮光膜中,与上述放电单元区域的上下端 区域上的遮光膜间距离相比,上述放电单元区域的中央区域上的遮光 膜间 距离大。在上述第1方面中,根据优选的方式,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上述 放电单元区域内的上述多个遮光膜中,与上述放电单元区域的上下端 区域上的遮光膜宽度相比,上述放电单元区域的中央区域上的遮光膜 间宽度狭窄。
在上述第1方面中,根据优选的方式,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上述 放电单元区域内的上述多个遮光膜,仅在上述放电单元区域的中央区
域上,具有不满足上述D《S《1.73D的上述遮光膜间距离S。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2面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具有隔着放电空间相对配置的前面基板和背面基板,其特征在于在 上述背面基板上形成有荧光体层;在上述前面基板上形成有在水平方 向上延伸的多个显示电极,与相邻的显示电极间的区域相对应地划分 出放电单元区域;上述显示电极具有配置在上述放电单元区域上的 多个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遮光性的维持电极;和从上述显示电极延伸 设置并连接上述多个维持电极的连接部;在设上述放电空间中的上述 遮光性的维持电极与荧光体层的距离为D时,该遮光性的维持电极的 宽度L和维持电极间距离S满足0.58D《L《D, D《S《1.73D。
在上述第1方面中,根据优选的方式,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电 极的在上述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电极、上述遮光性的维持电极和上述连 接部,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放电单元区域内形成多个遮光膜,将遮光膜 的宽度和间隔设定在规定的范围,在防止一部分的外部光对荧光体层 的照射的同时,能够防止一部分对荧光体层照射的外部光向外部的反 射光,能够大幅抑制外部光导致的对比度的下降。


图1是以往的防止对比度下降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图2是实施方式中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概要截面图。
图3是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概要截面图。
图4是说明遮光膜的宽度L的最优范围的图。
图5是说明遮光膜的间隔S的最优范围的图。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平面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平面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11是第3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图12是第4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平面图。
图13是第4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符号说明
1:面板 2:背面基板
3:前面基板 4:放电空间
5:荧光体层 9:外部光
13:遮光膜 100:观察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 的技术范围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还包括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记载的事 项及与其相当的内容。
图2是实施方式中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概要截面图。等离子体 显示面板1具有相对于观察方向100配置在近侧的前面基板3和配置 在背面侧的背面基板2,在两个基板之间形成有封入放电气体的放电空 间4。在背面基板2上形成荧光体层5。目前正在普及的三电极面放电 型的面板中,在背面基板2上形成有在垂直方向(纸面的上下方向) 上延伸的多个地址电极(未图示)和地址电极间的隔壁(未图示),在 前面基板3上形成有在水平方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 显示电极(未图示),显示电极被电介质层和保护层6覆盖。
在上述面板1中,在前面基板3上形成有多个沿水平方向(与纸 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条状的遮光膜13。该遮光膜13例如由暗色(或 者黑色)的金属层或者感光体层等构成,遮挡从面板1的上部以规定的角度入射的外部光9的一部分,遮断向露出于放电空间4的荧光体 层5的入射9A。此外,遮光膜13遮断从遮光膜之间的区域入射的外 部光9B,即由荧光体层5反射的反射光向外部泄漏的光。通过使条状 的遮光膜13的宽度L和间隔S最优化,能够遮断该反射光的大部分。 进而,由于遮光膜13自身为暗色,而使外部光9被吸收,在遮光膜上 几乎不存在外部光的反射。
图2的示例中,在设前面基板侧的遮光膜13和背面基板侧的荧光 体层5的表面的距离为D时,将多个条状的遮光膜13的宽度L和间隔 S设置为S=D, L=D。例如距离D为lOO^m时,多个条状的遮光膜13 的宽度L和间隔S为10(Him。该结构中,外部光9以斜上方45°入射 的情况下,在观察方向100,外部光9A因遮光膜13而在荧光体层5 上形成的影子13S与遮光膜间的区域S的位置完全一致。此外,在观 察方向100上,外部光9B产生的荧光体层5上的照射区域与相邻的遮 光膜13的位置完全一致。因此,由荧光体层5反射的外部光不会向外 部泄漏。因此,虽然面板1因放电产生的显示光被遮光膜13遮光大约 50%,然而该显示光与外部光的反射光的比即亮室对比度(基于室内灯 照明的明亮房间内,面板的发光区域和非发光区域的对比度)理论上 大到无限大。与图1所示的设置滤光片的情况相比,对比度得到了大 幅改善。
如上所述,在与两个显示电极对应的放电单元区域内,通过设置 满足上述S=L=D的多个条状的遮光膜13,能够对于45。的外部光大幅 改善亮室对比度。
图3是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概要截面图。图2 的示例中,对假设外部光从斜上方45。入射,使遮光膜的宽度L和间隔 S为S=L=D,而使对比度最大改善的状态进行说明。但是,外部光的 入射角度因设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环境而不同。这里,假设外部光 的入射角度为30。 60。的范围内,说明遮光膜的宽度L和间隔S的最 优值。
如外部光9-1所示在入射角为30。的情况下,在L=S=DXtan30 — 0.58D时,遮光膜13的影子13S与遮光膜间的区域S的位置完全一致,
10外部光的反射光实际为零,与图2相同,能够大幅改善对比度。同样, 如外部光9-2所示在入射角为60。的情况下,在L=S=DXtan60— 1.73D 时,遮光膜13的影子13S与遮光膜间的区域S的位置完全一致,与图 2相同,能够大幅改善对比度。
而且,如图3所示,使多个条状的遮光膜13为L=DXtan30 —0.58D, S=DXtan60 —1.73D,外部光9为30。 60。任意的入射角,从观察方向 100观看,遮光膜13在荧光体层5上形成的影子13S不会隐藏在形成 影子的遮光膜13的背面,也不会隐藏在下侧相邻的遮光膜13的背面。 也就是说,外部光的入射角30° 60°的范围中,影子13S如图所示位 于相邻的遮光膜13之间的区域S内的任意位置,从观察方向100能够 看到在除去区域S内影子13S的荧光体层5上的反射光。因此,外部 光的入射角为30。 60。的范围时,外部光的反射光为一定量。
在上述的L-0.58D, S4.73D的结构的情况下,面板l发出的显示 光在多个遮光膜13上的透过率a为
a=S/(L+S)=l .73D/(1.73D+0.58D) ^ 0.7489
此外,由于从观察方向100能够通过遮光膜13间的区域看到除去 了映在荧光体层5上的影子13S后的荧光体层5,因此外部光9的反射
率P为
(3=(L-S)/(L+S) =(1.73D誦0.58D)/(1.73D+0.58D) — 0.4978。
另一方面,在使图1所示的滤光片的透过率为0.5时,显示光的透 过率为0.5,反射光的反射率为0.5的平方即0.25。因此,用标准化的 表示亮室对比度的aP/(p (在此P为显示光量,a为透过率,P为反射 率),在透过率0.5的滤光片时亮室对比度为l.OP,而在图3的示例中 亮室对比度为1.06P,图3的示例与设置透过率0.5的滤光片的示例相 比亮室对比度提高了大约6%。但是,与图2的入射角45。的情况下形 成S4-D的遮光膜的示例相比,对比度的改善较小。
因此,本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的结果,基于以下的想法判断,在 使多个遮光膜的宽度L和间隔S设计为0.58D《L《D, D《S《1.73D 时,在外部光的入射角为30。 60。的范围下能够维持高的亮室对比度。
ii以下,说明该想法。
图4是说明遮光膜的宽度L的最优范围的图。本实施方式的遮光 膜由多个条状的遮光膜构成,求得该宽度L和间隔S的外部光30。 60° 的范围内的最优值并不一定容易。其理由在于,作为变动因素,有宽 度L、间隔S、入射角,需要找出将其作为变量求得亮室对比度增大的 情况。
对于遮光膜的宽度L而言,宽度L增大时从观察方向100观看, 由遮光膜13A形成的影子13S隐藏在遮光膜13A的背后,外部光的反 射率下降。此外,对于遮光膜的间隔S而言,间隔S减小时,由遮光 膜13A形成的影子13A隐藏在相邻的遮光膜13B的背后,外部光的反 射率同样下降。即,使影子13S不隐藏在遮光膜13A、 13B的背后, 则从观察方向100观看会减少荧光体层5的外部光反射量。因此,对 基于使影子13S不隐藏在遮光膜的背后的观点提高对比度的情况进行 说明。
图4中,在间隔S足够大(S》1.73D),影子13S不会被相邻的遮 光膜13B遮挡的前提下,研究对比度变高的宽度L的范围。对于图4 所示的遮光膜13A的宽度L(X0.58D, L1=0.58D, L2=D, L3-1.73D, 外部光入射角30。 60。的范围内的对比度如图4所示。
首先,在宽度L0<0.58D的情况下,即使入射角为30°影子13S 也不会隐藏在遮光膜13A的背后,即使入射角为45°和60。时当然不会 隐藏,因此,对比度(点划线)为一定。但是,由于宽度LO较窄,反 射率较高,对比度也较低。
其次,在宽度L^0.58D的情况下,即使入射角为30。影子13S也 不会隐藏在遮光膜13A的背后,即使入射角为45°和60。吋当然不会隐 藏,因此,对比度(虚线)为一定。由于宽度L1大于L0,与LO的情 况相比反射率下降,对比度提高。
而后,在宽度L2-D的情况下,在入射角为45。至60。之间,影子 13S不会隐藏在遮光膜13A的背后对比度为一定,由于宽度L2大于宽 度L1,因此与宽度L1的情况相比反射率下降,对比度(实线)高于 Ll。但是,由于入射角小于45°时,影子13S隐藏在遮光膜13A的背后,随着入射角从45。减小使对比度也会减小。
最后,在宽度L3-1.73D的情况下,若入射角为60。则影子13S不 会隐藏在遮光膜13A的背后,对比度最高,在不足60°时影子13S隐 藏在遮光膜13A的背后。因而,反射率在入射角不足60。时上升,对 比度(两点划线)下降。
如图4所示,若使宽度L为0.58D《L《D,则在入射角为30° 60° 的范围内能够得到较高的对比度。但是,由于上述考察是以间隔S足 够大为前提,并不是绝对的。此外,存在入射角30°时的L2和Ll的 对比度的上下关系因其他因素反转的可能。
图5是说明遮光膜的间隔S的最优范围的图。对于图5所示的遮 光膜13A的间隔S0〉1.73D, S1=1.73D, S2=D, S3=0.58D,在外部光 入射角30。 60。的范围内的对比度如图5所示。其中作为前提在遮光 膜的宽度L足够小(L《0.58D)、影子13S不隐藏在形成该影子的遮光 膜DB的背后的前提下,研究提高对比度的间隔S的范围。
首先,在S0>1.73D的情况下,由于遮光膜13B产生的影子13S 在入射角30。 60。的范围内不隐藏在相邻的遮光膜13C背后,因此反 射率为一定,对比度(点划线)也成为一定。在Shl.73D的情况下, 由于在入射角30。 60。的范围内影子13S不隐藏在相邻的遮光膜13C 的背后,因此反射率为一定,对比度(虚线)也成为一定。但是,由 于间隔S1比S0狭窄,反射率下降,对比度也比SO高。
而后,在S2-D的情况下,由于入射角为60。时遮光膜13B形成的 影子13S隐藏在相邻的遮光膜13C的背后,因此反射率提高,对比度 (实线)下降。但是,由于在入射角为30。 45。的范围时遮光膜13B 产生的影子13S不隐藏在相邻的遮光膜13C的背后,能够有效地抑制 外部光的反射,反射率降低,对比度(实线)提高。
最后,在S3i.58D的情况下,在入射角为30。时影子13S不隐藏 在相邻的遮光膜13C的背后,但为除此以外的角度时会隐藏在其背后。 因此,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反射率下降,对比度(两点划线)也变得下 降。
如图5所示,若使间隔S为D《S《1.73D则在入射角为30° 60°的范围内能够得到较高的对比度。但是,由于上述的考察是以宽度L足够小为前提,并不是绝对的。此外,存在入射角60°时S2和Sl的对比度的上下关系因其他因素反转的可能。
r恋施方忒i
匕^、/'"zi/ ,、j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截面图。此外,图7
是其平面图。图6中,表示图7的截面X-Y。如图6所示,在背面基
板2上形成有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地址电极10,和其上的电介质层7关n蒂jiiM女巨《,+力k *nra 7 6ff^ 左些而甚脇,卜形R&右:A:+fli+屮由ilS
之间划分放电单元区域15的隔壁(肋)16。在图7的示例中,隔壁(肋)16为在面板的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图案。
另 一方面,在前面基板3上形成有导电性的透明电极12和Cr/Cu/Cr的叠层结构的金属层构成的总线电极14,在其上隔着电介质层6形成有在面板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条状的遮光膜13。如图7所示,总线电极14是沿着显示线在横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条状的电极,是面板的显示电极。总线电极14划分放电单元区域15的上下,在一对总线电极14之间形成放电单元区域15。此外,透明电极12,例如由ITO等形成,如图7所示具有从总线电极14向放电单元区域15内凸出的T字形。与上下的总线电极14连接的透明电极12隔着放电间隙相互相对配置,当在上下的总线电极间施加维持放电电压时,在透明电极12间开始放电。而后,透明电极12、总线电极14被由玻璃材料等组成的电介质层6覆盖,其上的遮光膜13也被电介质层6覆盖,在电介质层6的表面形成氧化锰等保护膜。
优选遮光膜13与由总线电极14和透明电极12组成的显示电极隔着电介质层6而分离。通过使遮光膜13与显示电极12、 14分离,能够抑制与显示电极的反应。但是,也可以使遮光膜和透明电极接触形成。
在第1实施方式中,总线电极14与一侧的相邻的总线电极之间,以及与另一侧的相邻的总线电极之间,分别具有放电单元区域,为所谓的ALiS (Alternate Lighting of Surfaces)型面板的示例。因此,显示驱动以隔行方式进行。放电单元区域15是由图7的左右的隔壁(肋)16和上下的总线电极14划分的矩形区域,尺寸为900X510nm。在该放电单元区域15内,形成有4个遮光膜13。此外,该面板的遮光膜13和荧光体层5的表面的距离D为大约100.um。图7表示了此外的具体的尺寸,总线电极14的宽度为100pm,遮光膜13的宽度L为6(Him,总线电极和遮光膜的间隔为100pm,遮光膜的间隔S为100pm。仅在放电单元区域15的中央处遮光膜的间隔S为160pm。由于总线电极14为由Cr/Cu/Cr组成的金属材料,其自身为暗色,也起到了遮光膜的作用。
由于D40(Vm,因此能够理解将上述尺寸的宽度L、间隔S均设置在0.58D《L《D, D《S《1.73D的范围内。
在图7中,在放电单元15内会产生维持放电,但显示光的光量分布存在放电单元的中央部分最高,越向周边越低的倾向。通过使遮光膜的宽度L成为靠近放电单元15的中央部的遮光膜的宽度比靠近总线电极14的遮光膜的宽度小,能够使显示光的光量增大,提高对比度。相反,通过使遮光膜的间隔S为靠近放电单元15的中央部的遮光膜的间隔比靠近总线电极14的遮光膜的间隔宽,也能够使显示光的光量增大,提高对比度。优选将遮光膜的宽度L和间隔S组合起来使其成为如上述那样的构成。进而,也可以仅在放电单元区域的中央部分使遮光膜的间隔S比D《S《1.73D的范围宽。艮卩,能够以中央部分为例外而增大间隔S,减少显示光的遮断量。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变形例的平面图。该变形例中,总线电极14、透明电极12、隔壁(肋)16、放电单元15与图7相同。但是,遮光膜13V也在前面基板上条状的隔壁(肋)16的位置形成。由于隔壁(肋)16通常由玻璃浆烧结形成,因此成为透明或者半透明,优选在其位置也形成追加的遮光膜13V。进而,在上下的总线电极14之间形成两个遮光膜13,与图7相比,除去位于放电单元15中央的两个遮光膜13。相应地,总线电极14和遮光膜13之间加宽到150^im。这样的结构下,除去放电单元的中央部分,将暗色的总线电极14和其间多个遮光膜13组成的遮光单元设置在0.58D《L《D, D《S《1.73D的范围内,能够提高对比度。上述S与总线电极14和遮光膜13的间隔对应,L与总线电极和遮光膜的宽度对应。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平面图。第2实施方式与第l实施方式不同,形成在背面基板上的隔壁(肋)16具有格子形。其为所谓的盒形(box)肋结构,放电单元15由上下左右的隔壁16划分。此外,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隔壁的位置,设置有作为显示电极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总线电极14。此外,在上下的总线电极14之间的放电单元区域15内形成四个条状的遮光膜13。四个遮光膜13的宽度L和间隔s,其尺寸如图所示,为0.58D《L《D, D《S《1.73D的范围内。此外,总线电极14和遮光膜13之间的间隔以及总线电极的宽度也在0.58D《L《D, D《S《1.73D的范围内。
进而,盒形肋的情况下,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隔壁16的位置也追加形成遮光膜13H。第2实施方式,与各显示线对应设置上下一对总线电极14,总线电极14与配置在放电单元区域15内的矩形的透明电极12电连接形成。此外,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隔壁16的上方,与上下的放电单元15对应形成两个总线电极14。因此,该面板非隔行地进行显示驱动。此外,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隔壁16的位置也形成遮光膜13。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变形例的平面图。与图9不同的结构为,配置在显示单元15内的遮光膜13具有与放电单元15的宽度相同的长度,在垂直方向延伸的隔壁(肋)16的位置配置追加的遮光膜13V,多个遮光膜13由追加的遮光膜13V连接。除此以外,盒形肋16、追加的遮光膜13H、矩形的透明电极12、非隔行型等与图9相同。此外,多个遮光膜13,包括与总线电极14之间的间隔,宽度L和间隔S在0.58D《L《D, D《S《1.73D的范围内。
在图9、图10的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放电单元区域内的多个遮光膜13的宽度和间隔在放电单元区域的中央部分分别为较窄的宽度和较宽的间隔,也能够增加显示光的光量,提高对比度。
图11是第3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截面图。该面板为如图9、图10所示的盒形肋结构,适用于具有重叠在总线电极上形成的透明电极的结构。如图11所示,在盒形肋结构中,在放电单元区域15的上下也形成有隔壁(肋)16,在其隔壁(肋)16的侧壁上也形成有荧光体层15。通过使荧光体层15延伸到隔壁(肋)16的侧壁上能够提高发光强度。
如图11所示,配置在放电单元区域15内的多个条状的遮光膜13的中心位置13X由放电单元15的中心位置15X向上侧偏移。多个遮光膜13的上端的位置配置在比隔壁(肋)16的侧壁上的荧光体层15靠下侧的位置。由此,首先,由于使多个遮光膜的中心位置13X由放电单元的中心位置15X向上方偏移,来自斜上方的外部光9产生的遮光膜13的影子13S (沿着虚线202形成的影子)能够不在隔壁的侧面上的荧光体层15映出。影子13S在隔壁的侧面上的荧光体层15映出时,从观察方向IOO看到的影子13S的面积变小,外部光的反射抑制效率下降。此外,由于多个遮光膜13的上端的位置配置在比隔壁(肋)16的侧壁上的荧光体层15靠下侧的位置,从观察方向100观看,如虚线200,遮光膜13能够有效地遮断对背面基板2上的平坦的位置的荧光体层15入射的外部光的反射光。由于在放电单元15的上端的隔壁16的侧壁上的荧光体层15,外部光的反射光并不多,即使在该位置形成遮光膜13,外部光的反射抑制效果也较小。
根据图11的实施方式,图9、图10所示的四个遮光膜13组成的遮光膜单元13G的位置向上侧偏移,遮光膜单元13G的中心位置与放电单元15的中心位置像图11那样偏移。
图12是第4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平面图。该实施方式中,不设置透明电极,仅由总线电极材料构成显示电极。而且,总线电极14由配置在放电单元区域15内的两个条状的电极兼遮光膜13和连接遮光膜13与总线电极14的连接部17 —体形成。即,在面板的水平方向延伸的总线电极14,与各单元区域15对应,在上下具有由两个遮光膜13和连接部17组成的单元。其例如由Cr/Cu/Cr的叠层结构的暗色的金属层结构一体形成。
图12与图7、图8相同,是相邻的总线电极14之间均为放电单元15的ALiS面板。此外,在放电单元15内,与上下的总线电极14分别连接的遮光膜13接近。因此,对上下的总线电极14施加维持放电电压时,在接近的遮光膜13之间开始放电。即,多个遮光膜13在遮光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作为维持电极的功能。因此,总线电极14和多个条状的维持电极(遮光膜)13,为了减少外部光的反射率,将其宽度和间隔设为适当的值。
放电单元15内的四个遮光膜13的宽度I^60nm,间隔S=100pm,均在D^OO[mi时,在0.58D《L《D, D《S《1.73D的范围内。此外,总线电极14还具有遮光膜的功能,总线电极14的宽度lOOpm和总线电极14与遮光膜13的间隔130nm,都在0.58D《L《D, D《S《1.73D的范围内。从而,在图12的示例中,通过总线电极14和遮光膜13形成的结构,能够使外部光的反射率下降,提高对比度。
图13是第4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变形例的平面图。该面板是盒形肋结构,其为在各放电单元15设置一对总线电极14的非隔行型,与图12不同。不设置透明电极,由暗色的金属层结构一体形成总线电极14、遮光膜13和连接部17,与图12相同。连接遮光膜与遮光膜、进而连接遮光膜和总线电极14的连接部17在遮光膜13的左右分别形成,也与图12不同。
此外, 一对总线电极14配置在水平方向延伸的肋16的位置,总线电极14的宽度为60pm。此外,多个遮光膜13的宽度60|im和间隔100nm,遮光膜与总线电极的间隔100^im,总线电极的宽度60|im,均在0.58D《L《D, D《S《1.73D的范围内。
在图12、图13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中,由于未设置透明电极,有助于降低成本。此外,即使由暗色的金属电极组成的遮光膜13配置在放电单元15的区域整面,由于根据前述的原理能够抑制来自面板斜上方的外部光的反射率,因此能够提高亮室对比度。图12、图13中,遮光膜13能够与总线电极14 一同通过成膜工序和图案形成工序形成,结构简单,有助于降低成本。
在图12、图13的第4实施方式中,为了产生放电单元15的中央部分的具有较高的发光强度的显示光,也可以使放电单元15内的多个遮光膜13的宽度和间隔与放电单元的上下的周边区域相比在中央部分为更窄的宽度和更宽的间隔。进而,也可以仅在放电单元15的中央部分部分地使遮光膜13的间隔S比D《S《1.73D的范围更宽,提高中心部分的发光产生的显示光的透过率。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面板的水平方向延伸的显示电极之间的放电单元区域内,设置多个暗色的条状的遮光膜,将该多个
遮光膜的宽度L和间隔S设置在上述的范围。其结果,与在面板的整面侧设置滤光片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亮室对比度。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提供亮室对比度高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19
权利要求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隔着放电空间相对配置的前面基板和背面基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背面基板上形成有荧光体层;在所述前面基板上形成有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显示电极,与该显示电极相对应地划分出放电单元区域;在所述前面基板上,还在所述显示电极间的所述放电单元区域内分别形成有多个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遮光膜;在设所述放电空间中的所述遮光膜与荧光体层的距离为D时,该遮光膜的宽度L和遮光膜间距离S满足0.58D≤L≤D,D≤S≤1.73D。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显示电极为含有金属材料的总线电极; 所述多个显示电极的宽度Ld、显示电极和与其相邻的遮光膜之间的距离Sd满足0.58D《Ld《D, D《Sd《1.73D。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显示电极为含有金属材料的导电性的总线电极; 在所述前面基板上,在所述总线电极间的区域形成有与该总线电极相连接的透明电极;所述多个遮光膜为条状,配置于所述总线电极之间的区域。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显示电极为导电性的总线电极; 所述多个遮光膜由导电性材料形成;所述多个遮光膜中第1遮光膜和第2遮光膜分别经由连接部与相 邻的一对所述总线电极连接。
5.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背面基板上具有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条状的隔壁,利用该隔壁和所述总线电极划分出所述放电区域;在所述前面基板上与所述隔壁的位置对应地形成有追加的遮光膜。
6.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背面基板上具有格子状的隔壁,由该格子状的隔壁包围所述放电单元区域;在所述前面基板上与所述隔壁的位置对应地形成有追加的遮光膜。
7.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背面基板上具有格子状的隔壁,由该格子状的隔壁包围所述放电单元区域;由所述多个遮光膜组成的遮光膜单元的中心与所述放电单元区域 的中心相比偏移到上侧。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以使所述遮光膜单元的上端位于与形成在所述格子状的隔壁的侧壁上的所述荧光体层相比靠下的位置,并且以规定角度入射的外部光 所形成的所述遮光膜在所述荧光体层上的影子位于与形成在所述格子 状的隔壁的侧壁上的所述荧光体层相比靠上的位置的方式,配置所述 遮光膜单元。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放电单元区域内的所述多个遮光膜中,与所述放电单元区域的上下端区域上的遮光膜间距离相比,所述放电单元区域的中 央区域上的遮光膜间距离大。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放电单元区域内的所述多个遮光膜中,与所述放电单 元区域的上下端区域上的遮光膜宽度相比,所述放电单元区域的中央 区域上的遮光膜间宽度狭窄。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所述放电单元区域内的所述多个遮光膜,仅在所述放电单元区域的中央区域上,具有不满足所述D《S《1.73D的所述遮光膜间 距离S。
12. —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隔着放电空间相对配置的前面基板和背面基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背面基板上形成有荧光体层, 在所述前面基板上形成有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显示电极,与相邻的显示电极间的区域相对应地划分出放电单元区域;所述显示电极具有配置在所述放电单元区域上的多个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遮光性的维持电极;和从所述显示电极延伸设置并连接所述多个维持电极的连接部;在设所述放电空间中的所述遮光性的维持电极与荧光体层的距离为D时,该遮光性的维持电极的宽度L和维持电极间距离S满足0.58D《L《D, D《S《1.73D。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电极的在所述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电极、所述遮光性的维 持电极和所述连接部,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在具有隔开放电空间(4)相对配置的前面基板(3)和背面基板(2)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在背面基板上形成荧光体层(5),在前面基板上形成在水平方向延伸的多个显示电极,与该显示电极对应划分放电单元区域,在前面基板上,进而在显示电极间即放电单元区域内,分别形成多个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遮光膜(13)。此外,设放电空间的遮光膜和荧光体层的距离为D时,遮光膜的宽度L和遮光膜间距离S满足0.58D≤L≤D,D≤S≤1.73D。由此能够减小外部光的反射率,提高亮室对比度。
文档编号H01J11/12GK101663725SQ20078005287
公开日2010年3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7日
发明者佐佐木孝, 大塚晃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