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4757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根据日本专利法第119条(a)款,请求基于于2008年11月14日在日本申 请的特愿2008-292574的优先权。据此,其全部内容包含在本申请中。本发明涉及对被照射体进行照明的照明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传真装置及数字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具备的图像读取装置、 经由网络等通信机构与计算机相连接的图像读取装置中,一般,将来自利用照明装置进行 照明的原稿的反射光读取为原稿图像,所述照明装置包括对作为被照射体的原稿进行照明 的光源部。例如,作为以往的图像读取装置,多是如下构成包括配置有照明装置和第一反 射镜的光源单元、第二及第三反射镜、成像透镜、摄像元件(例如(XD(Charge Coupled Device ;电荷藕合器件)等的线性传感器),所述照明装置包括对载置于原稿台玻璃上的原 稿进行照明的光源部,使利用光源部进行照明的原稿反射光,穿过照明装置中的框体等的 基体上设置的狭缝,并从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第三反射镜经由成像透镜在摄像元件上 成像,以读取原稿图像。这种图像读取装置例如用作如下情况等的图像读取机构,即将在CCD等摄像元 件上成像的图像信息变换成电信号并进行图像处理,向进行图像信息的打印的图像形成装 置传递的情况;向与网络相连接的计算机(例如个人计算机)发送的情况。以往,作为设置在照明装置上的光源部,有采用卤灯、氙灯等棒状光源、发光二极 管(LED)等发光元件的光源的情况。例如在日本特开平9-214675号公报中公开了在导光部件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 置LED光源的图像读取装置。但是,在如日本特开平9-214675号公报中所公开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由于LED等 发光元件的光源对规定方向具有较强的指向特性,因而存在如下所述的课题。图10是表示对规定方向具有较强的指向特性的光源E的指向特性的一例的图。 图10所示的光源E表示如下特性,即从该光源E射出的光B中的规定方向(图中的箭头 A方向)上的光通量最强,该方向A以外的方向上光通量变弱。其中,通常光通量最强的方 向成为光轴。下面,在长度方向两端面分别设置发光元件的具有透光性的长尺寸导光部件的情 况下,对于通过将来自对沿着长度方向的规定方向具有较强指向特性的光源的光从长度方 向两端面导光而从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尺寸光射出面向原稿照射光的光的反射状态进行简 要说明。在上述构成中,从各光源射出的光从导光部件的长度方向两端面入射时,在导光 部件内被反射,该被反射的光最终从光射出面射出,然后照射原稿。在上述构成中,抑制光源的光轴在导光部件内反射时的反射损失,这对从光射出面照射原稿的光的光量的提高产生很大影响。即,由于光源的光轴的光通量最强,因而越是 抑制该光轴在导光部件内反射时的反射损失,越能够有效地提高从光射出面照射原稿的光 的光量。但是,在上述构成中,由于各光源以所述光轴位于同轴上的方式被配置,因而来自 一侧光源的光轴向另一侧光源的中心照射,并且来自另一侧光源的光轴向一侧光源的中心 照射。多数情况下,在各光源反射的反射面的光反射率与其他部位的光反射率相比更低。因此,一侧光源的光轴向另一侧光源反射时产生反射损失,并且另一侧光源的光 轴向一侧光源反射时产生反射损失,与此相应地从光射出面照射原稿的光的光量降低。

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即在包括具有透光性的长尺寸导光部件,通过利用该导光部件将来自一侧光源部的光从长 度方向一端面进行导光且将来自另一侧光源部的光从长度方向另一端面进行导光而从沿 着长度方向的长尺寸光射出面向被照射体照射光的照明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 成装置中,能够提高从上述光射出面照射被照射体的光的光量。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对被照射体进行照明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 于,该照明装置包括一侧光源部、另一侧光源部和具有透光性的长尺寸导光部件,该导光部 件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的光射出面,并且通过将来自上述一侧光源部的光从长度方向一端 面进行导光,并且将来自上述另一侧光源部的光从长度方向另一端面进行导光,从而通过 上述长尺寸光射出面向被照射体照射所导的光,上述一侧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光源部,以 上述一侧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和上述另一侧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相互不同的方式进行配 置。并且,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本发明涉及的照明
直o并且,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本发明涉及的图像 读取装置。在本发明中,上述一侧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光源部被设为对规定方向具有强指向 特性的光源部,在该指向特性中,将光通量最强的方向设为光轴。根据本发明,由于上述一侧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光源部,以上述一侧光源部的光 轴的位置和上述另一侧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相互不同的方式进行配置,因而能够在使所述 一侧光源部的光反射到所述另一侧光源部的反射面上的量减少的状态下,使该一侧光源部 的光反射到所述导光部件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面侧的反射面上,并且在使所述另一侧光源部 的光反射到所述一侧光源部的反射面上的量减少的状态下,使该另一侧光源部的光反射到 所述导光部件的长度方向一端面侧的反射面上。由此,特别是能够提高从所述一侧光源部 穿过所述导光部件的长度方向一端面而被导入至该导光部件内的光轴在该导光部件的长 度方向另一端面一侧的反射面上进行反射的光的反射效率。并且能够提高从所述另一侧光 源部穿过所述导光部件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面而被导入至该导光部件内的光轴在该导光部 件的长度方向一端面侧的反射面上进行反射的光的反射效率。因此,能够减少上述一侧光 源部的光轴和上述另一侧光源部的光轴在上述导光部件内被反射时的反射损失,能够相应 地增大从上述光射出面照射被照射体的光的光通量。
5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具有反射上述导光部件内的光的主反射部件。在本发明中,上述一侧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光源部,通过上述导光部件的形状 (例如上述导光部件的从长度方向观察的侧视图中呈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能够设为适 当的配置构成。具体而言,作为上述一侧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光源部的配置构成,可例示出下述 实施方式。即(a)上述一侧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光源部,以上述一侧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和上 述另一侧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在与被照射体的光照射面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相互不同的方 式进行配置的实施方式;(b)上述一侧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光源部,以上述一侧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和上 述另一侧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在与被照射体的光照射面平行的方向且与上述导光部件的 长度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相互不同的方式进行配置的实施方式;(c)组合上述(a)和(b)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中,上述一侧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光源部可以都构成为单一的光源,也 可以是上述一侧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光源部中至少一个构成为由两个以上光源组成的光源组。在上述光源部构成为由两个以上光源组成的光源组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增加该光 源部的光量,和/或能够从该光源部射出在不同的两个以上的波长上具有峰值的光。其中, 在构成为由两个以上光源组成的光源组的上述光源部中,能够将从该两个以上光源射出的 光整体的指向特性中(即从该各光源射出的光整体)光通量最强的方向设为光轴。在本发明中,可例示下述实施方式具有配置有上述一侧光源部的一侧光源基板、 配置有上述另一侧光源部的另一侧光源基板、和基体,上述基体在上述导光部件的长度方 向一端面侧支撑上述一侧光源基板,并且在上述导光部件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面侧支撑上述 另一侧光源基板,上述一侧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光源部,以上述一侧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 和上述另一侧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相互不同的方式,分别设置在上述一侧光源基板及上述 另一侧光源基板上。在该实施方式中,优选为,使一侧反射部件夹设在上述一侧光源基板和上述导光 部件之间,并且使另一侧反射部件夹设在上述另一侧光源基板和上述导光部件之间。在该特定事项中,能够将上述导光部件的长度方向一端面侧的反射面设为基于上 述一侧反射部件的反射面,由此能够提高被导入至上述导光部件内的光在上述一侧反射部 件的反射面被反射时的反射效率。并且,能够将上述导光部件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面侧的反 射面设为基于上述一侧反射部件的反射面,由此能够提高被导入至上述导光部件内的光在 上述另一侧反射部件的反射面被反射时的反射效率。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上述一侧光源 部的光轴和上述另一侧光源部的光轴在上述导光部件内被反射时的反射损失,能够相应地 增大从上述光射出面照射被照射体的光的光通量。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反射部件本身可由 导热性优良的材料(例如金属材料)构成,上述反射部件可由反射薄膜和支撑该反射薄膜 的导热性优良的部件(例如金属性部件)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反射部件除了光反射 功能以外,还兼具对在上述一侧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光源部产生的热有效地进行散热的散 热功能。
在本发明中,作为上述导光部件由两个部件构成的构成,例如可列举下述实施方 式。即上述一侧光源部由一侧第一光源部和一侧第二光源部构成,上述另一侧光源部由另 一侧第一光源部和另一侧第二光源部构成,上述一侧光源基板上配置有上述一侧第一光源 部及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上述另一侧光源基板上配置有上述另一侧第一光源部及上述另 一侧第二光源部,上述导光部件由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构成,上述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在 与长度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并列设置,且使得上述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 端面相互对齐,上述基体具有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其用于使来自被照射体的反射 光在上述第一导光部件和上述第二导光部件之间穿过,上述基体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导光部 件的长度方向一端面侧支撑上述一侧光源基板,并且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的长度方 向另一端面侧支撑上述另一侧光源基板,上述主反射部件由反射上述第一导光部件内的光 的第一主反射部件和反射上述第二导光部件内的光的第二主反射部件组成,上述一侧第一 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第一光源部以上述一侧第一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和上述另一侧第一 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相互不同的方式分别设置在上述一侧光源基板及上述另一侧光源基 板上,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第二光源部以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 和上述另一侧第二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相互不同的方式分别设置在上述一侧光源基板及 上述另一侧光源基板上。在该特定事项中,由于上述狭缝位于上述第一导光部件和上述第二导光部件之 间,因而能够使来自上述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的光射出面的光被照射而从被照射体反射的 反射光有效地穿过上述狭缝。如此设有两个导光部件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在上述一侧第一光源部比上述另 一侧第一光源部更靠近被照射体的情况下,上述另一侧第二光源部比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 更靠近被照射体,并且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配置于比上述一侧第一光源部更远离被照射体 的位置上,并且上述另一侧第一光源部配置于比上述另一侧第二光源部更远离被照射体的 位置上,在上述一侧第一光源部比上述另一侧第一光源部更远离被照射体的情况下,上述 另一侧第二光源部比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更远离被照射体,并且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配置 于比上述一侧第一光源部更靠近被照射体的位置上,并且上述另一侧第一光源部配置于比 上述另一侧第二光源部更靠近被照射体的位置上。在该特定事项中,由于在上述一侧第一光源部比上述另一侧第一光源部更靠近被 照射体的情况下,被照射体的上述长度方向一侧比另一侧变得更亮,而上述另一侧第二光 源部比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更靠近被照射体,因而能够在使上述长度方向的光量均勻的状 态下对被照射体照射光。即,由于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比上述一侧第一光源部更远离被照 射体,因而能够使光量在被照射体的上述长度方向一侧变得均勻,并且由于上述另一侧第 一光源部比上述另一侧第二光源部更远离被照射体,因而能够使光量在被照射体的上述长 度方向另一侧变得均勻。并且,由于在上述一侧第一光源部比上述另一侧第一光源部更远离被照射体的情 况下,被照射体的上述长度方向一侧比另一侧变得更暗,而上述另一侧第二光源部比上述 一侧第二光源部更远离被照射体,因而能够在使上述长度方向的光量均勻的状态下对被照 射体照射光。即,由于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比上述一侧第一光源部更靠近被照射体,因而能 够使光量在被照射体的上述长度方向一侧变得均勻,并且由于上述另一侧第一光源部比上CN 更靠近被照射体,因而能够使光量在被照射体的上述长度方向另一侧 变得均勻。并且,在该构成中,优选为,在从上述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的长度方向观察的侧视 图中,由以下四条假想直线包围而成的形状呈长方形或等腰梯形,第一假想直线连接上述 一侧第一光源部的透视像中心及上述另一侧第一光源部的透视像中心,第二假想直线连接 上述另一侧第一光源部的透视像中心及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的透视像中心,第三假想直线 连接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的透视像中心及上述另一侧第二光源部的透视像中心,第四假想 直线连接上述另一侧第二光源部的透视像中心及上述一侧第一光源部的透视像中心。在这里,上述“等腰梯形”是不平行的边的长度相等的梯形,是指有2组相邻角彼 此的大小相等的组的梯形。在该特定事项中,由于配置在上述一侧光源基板上的上述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 部、配置在上述另一侧光源基板上的上述另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部,被配置于由上述第一 至第四假想直线包围的形状成为长方形或等腰梯形的位置,因而能够在另一侧使用上述一 侧光源基板,并在一侧使用上述另一侧光源基板。即,可共用上述一侧光源基板和上述另一 侧光源基板。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涉及的照明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通过 将上述一侧光源部和上述另一侧光源部以上述一侧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和上述另一侧光 源部的光轴的位置相互不同的方式进行配置,能够提高从上述光射出面照射被照射体的光 的光量。


图1是简要表示具有适用本发明涉及的照明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 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简要纵向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简要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源单元的简要构成的简要立体图。图5是表示光源单元中的光源导光部件单元的简要立体图。图6A、图6B是表示光源单元中的光源基板的简要图,图6A是该光源基板的主视 图,图6B是该光源基板的侧视图。图7A、图7B是从长度方向两侧外侧观察光源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简要侧视图,图7A 是从一方外侧观察的图,图7B是从另一方外侧观察的图。图8A、图8B是用于说明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中的光的反射状态的简要剖视图,图 8A是表示通过从长度方向两端面对来自发光面相对置的两个第一光源部的光进行导光而 从光射出面照射原稿的光的反射状态的图,图8B是表示通过从长度方向两端面对来自发 光面相对置的两个第二光源部的光进行导光而从光射出面照射原稿的光的反射状态的图。图9A、图9B、图9C是表示将各第一光源部的双方以及各第二光源部的双方设为由 两个以上LED元件组成的光源组的一例的图,图9A是从长度方向一方外侧观察光源单元的 主要部分的简要侧视图,图9B是表示由两个以上LED元件组成的一侧光源组的指向特性的 一例的图,图9C是表示由两个以上LED元件组成的另一侧光源组的指向特性的一例的图。
8
图10是表示对规定方向具有较强指向特性的光源的指向特性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以下实施方式只是将 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图1是简要表示具有适用本发明涉及的照明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 100的图像形成装置D的侧视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D包括图像读取装置100,其读取作为被照射体的原稿 G(参照后述的图2)的图像;装置主体D’,其将通过该图像读取装置100读取的原稿G的图 像或从外部接收的图像,以彩色或单色记录形成在普通纸等记录纸张中。(关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图像形成装置D的装置主体D,包括曝光装置1、显影装置2 (2a、2b、2c、2d)、起图像 载体作用的感光鼓3(3a、3b、3c、3d)、带电器5(5a、5b、5c、5d)、清洁装置4(4a、4b、4c、4d)、 包含起转印部作用的中间转印辊6(6a、6b、6c、6d)的中间转印带装置8、定影装置12、纸张 输送装置50、起送纸部作用的供纸盘10、起排纸部作用的排纸盘15。在图像形成装置D的装置主体D’中处理的图像数据为与采用黑色(K)、青(C)、品 红(M)、黄色⑴的各颜色的彩色图像对应的数据或与采用单色(例如黑色)的黑白图像对 应的数据。因此,显影装置2 (2a、2b、2c、2d)、感光鼓3 (3a、3b、3c、3d)、带电器5 (5a、5b、5c、 5d)、清洁装置4(4a、4b、4c、4d)、中间转印辊6(6a、6b、6c、6d)分别设置4个,以形成与各颜 色对应的4种图像,各个末尾标号a d中,a与黑色,b与青,c与品红,d与黄色相关联, 构成4个图像站(station)。下面,省略末尾标号a d而进行说明。感光鼓3配置于装置主体D’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带电器5是用于使感光鼓3的表面以规定的电位均勻地带电的带电机构,除了作 为接触型的辊型、刷型的带电器以外,还可以采用充电型的带电器。在这里,曝光装置1是具有激光二极管和反射镜的激光扫描单元(LSU),与图像 数据对应地对被带电的感光鼓3表面进行曝光,并在其表面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影。显影装置2,利用(K、C、M、Y)的调色剂对形成于感光鼓3上的静电潜影进行显影。 清洁装置4除去并回收进行显影及图像转印后残留于感光鼓3表面上的调色剂。配置于感光鼓3上方的中间转印带装置8,除了中间转印辊6以外,还包括中间转 印带7、中间转印带驱动辊21、从动辊22、张力辊23和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9。中间转印带驱动辊21、中间转印辊6、从动辊22、张力辊23等辊部件,张紧架设中 间转印带7并对其进行支承,使中间转印带7向规定的纸张输送方向(图中箭头方向)环 绕移动。中间转印辊6被可旋转地支承在中间转印带7内侧,经由中间转印带7压接在感 光鼓3上。中间转印带7以与各感光鼓3接触的方式被设置,通过将各感光鼓3表面的调色 剂像依次重叠地转印在中间转印带7上,而形成彩色调色剂像(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在这 里,该转印带7采用厚度为100 ym 150 ym左右的薄膜而形成为环形带状。
从感光鼓3向中间转印带7转印调色剂像的作业,是利用压接在中间转印带7内 侧(里面)的中间转印辊6来进行的。在中间转印辊6上,为了转印调色剂像,而施加有高 电压的转印偏压(例如,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㈠相反的极性⑴的高电压)。在这里,中 间转印辊6为如下辊,以直径为8 10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轴作为基体,其表面被 导电性的弹性材料(例如EPDM、发泡聚氨酯等)覆盖的辊。利用该导电性的弹性材料,能够 相对于记录纸张均勻地施加高电压。图像形成装置D的装置主体D’还具有包括起到转印部作用的转印辊11a的二次 转印装置11。转印辊11a与中间转印带7的外侧接触。如上所述,各感光鼓3表面的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7上被层压,成为由图像数 据表示的彩色调色剂像。这样层压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像,与中间转印带7 —同被输送,利 用二次转印装置11转印至记录纸张上。中间转印带7和二次转印装置11的转印辊11a,相互压接而形成夹紧区域。并且, 在二次转印装置11的转印辊11a上,施加有用于使中间转印带7上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像转 印至记录纸张上的电压(例如,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_)相反的极性(+)的高电压)。并 且,为了稳定地得到该夹紧区域,将二次转印装置11的转印辊11a或中间转印带驱动辊21 的任一方设为硬质材料(金属等),将另一方设为弹性辊等软质材料(弹性橡胶辊、发泡性 树脂辊等)。并且,有时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像不被二次转印装置11完全转印至记录纸张 上,而在中间转印带7上残留调色剂,该残留调色剂在下一个工序中成为产生调色剂的混 合色的原因。因此,利用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9除去并回收残留调色剂。在中间转印带清 洁装置9上,例如作为清洁部件具有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的清洁刮板,能够利用该清洁刮板 除去并回收残留调色剂。从动辊22从内侧(里侧)支承中间转印带7,清洁刮板以从外部 朝向从动辊22按压的方式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供纸盘10是用于收容记录纸张的托盘,设置在装置主体D’的图像形成部的下侧。 并且,设置在图像形成部上侧的排纸盘15是用于以面朝下方式载置打印完毕的记录纸张 的托盘。并且,在装置主体D’上,设置有用于使供纸盘10的记录纸张经由二次转印装置11 或定影装置12送给至排纸盘15的纸张输送装置50。该纸张输送装置50具有S字形状的 纸张输送路径S,沿着纸张输送路径S配置有搓纸辊16、分散辊(separator roller) 14a、分 离辊(s印arationroller)14b、各输送辊13、定位前辊对19、定位辊对106、定影装置12以 及排纸辊17等输送部件。搓纸辊16是设置在供纸盘10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且将记录纸张从供纸 盘10逐张地向输送路径S供给的引入辊(draw-in roller)。分散辊14a使记录纸张穿过 其与分离辊14b之间后逐张地分离的同时向纸张输送路径S输送。各输送辊13和定位前 辊对19是用于促进辅助记录纸张的输送的小型辊。各输送辊13沿着纸张输送路径S设置 在多个部位上。定位前辊对19设置在定位辊对106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附近,将记录 纸张向定位辊对106输送。定影装置12接受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纸张,并在加热辊3和加压辊32之间夹 持该记录纸张而进行输送。
加热辊31进行温度控制以达到规定的定影温度,且具有如下功能通过与加压辊 32 —起对记录纸张进行热压接,而使转印在记录纸张上的调色剂像熔融、混合、压接,相对 于记录纸张进行热定影。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定影后的记录纸张,通过排纸辊17排出至排纸盘15上。其中,还可以仅利用4个图像形成站点中的一个来形成单色图像,将单色图像转 印至中间转印带装置9的中间转印带7上。该单色图像也与彩色图像相同地,从中间转印 带7转印至记录纸张上,并定影在记录纸张上。并且,不只是在记录纸张的表(正面)面,而进行双面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在利 用定影装置12对记录纸张表面的图像进行定影后,在利用纸张输送路径S的排纸辊17输 送记录纸张的中途,使排纸辊17停止后逆转,使记录纸张穿过正反反转路径Sr,这样反转 记录纸张的正反面,然后将记录纸张再次引导至定位辊对106,与记录纸张的表面相同地, 在记录纸张的反面记录并定影图像,并将记录纸张排出至排纸盘15。(关于图像读取装置的整体构成)图2是图1所示图像读取装置100的简要纵向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图像读取 装置100的简要立体图。图1至图3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100构成为,通过原稿固定方式固定原稿G而读 取原稿图像,并且通过原稿移动方式使原稿G移动而读取原稿图像。g卩,图像读取装置100包括原稿固定读取结构和原稿移动读取结构,所述原稿固 定读取结构利用光源部211经由原稿台玻璃201a对载置于该玻璃201a上的原稿G进行照 明,使该光源部211沿副扫描方向(图中箭头X方向)移动,并且沿主扫描方向(图中箭头 Y方向)对来自被该光源部211照明的原稿G的反射光进行扫描,从而读取原稿图像;所述 原稿移动读取结构对于以利用自动原稿送给装置300在原稿读取玻璃201b上穿过的方式 向副扫描方向X输送的原稿G,在原稿读取部200利用位于固定位置P的光源部211经由该 玻璃201b进行照明,并且沿主扫描方向Y对来自被该光源部211照明的原稿G的反射光进 行扫描,从而读取原稿图像。其中,在图2中表示光源部211位于固定位置P的状态。并且 在图3中,省略自动原稿送给装置300、后述的反射镜单元203等的图示。具体而言,原稿读取部200包括原稿台玻璃201a、包含光源部211的光源单元 210 (照明装置的一例)、使光源部211移动的光学系统驱动部(未图示)、反射镜单元203、 聚光透镜204和摄像元件(在这里为(XD) 205,光源部211设置在光源单元210上,这些部 件被收容于金属制的框架(以下称为框体)202内。其中,在后文中对光源单元210进行详 细说明。原稿台玻璃201a由透明的玻璃板形成,主扫描方向Y的两端部载置于框体202 上。其中,自动原稿送给装置300能够相对于原稿读取部200在沿着副扫描方向X的轴线 周围(例如被铰链轴支承)开闭,并兼作对于其下表面载置于原稿读取部200的原稿台玻 璃201a上的原稿G的原稿从上方挤压的挤压部件。反射镜单元203包括第二反射镜203a、第三反射镜203b及支撑部件(未图示)。 上述支撑部件以将来自光源单元210中的第一反射镜230的光反射后引导至第三反射镜 203b的方式支撑第二反射镜203a,并且以将来自第二反射镜203a的光反射后引导到聚光 透镜204的方式支撑第三反射镜203b。聚光透镜204用于将来自第三反射镜203b的光聚光至摄像元件205上,摄像元件205用于将来自聚光透镜204的光(原稿图像光)变换成 电信号而作为图像数据。并且,上述光学系统驱动部构成为,使光源单元210以一定速度沿副扫描方向X移 动,并且使反射镜单元203以光源单元210移动速度的1/2的移动速度同样沿副扫描方向 X移动。在这里,原稿读取部200,除了原稿固定方式以外,还应对原稿移动方式,且具有原 稿读取玻璃201b。因此,上述光学系统驱动部进而构成为,使光源单元210位于原稿读取玻 璃201b下方的规定的原位置P。其中,原稿台玻璃201a及原稿读取玻璃201b在这里是分 别独立的,但它们也可以一体地形成。自动原稿送给装置300包括为了输送而载置原稿G的原稿盘301、配置于该原稿 盘301下方的排出盘302、连接所述原稿盘301和排出盘302的第一输送路径303、由以原 稿读取玻璃201b为基准分别将原稿G在该原稿G的输送方向XI上向上游侧及下游侧输送 的上游侧输送辊对304及下游侧输送辊对305构成的两个输送辊对。即,上游侧输送辊对 304、原稿读取玻璃201b及下游侧输送辊对305,沿着输送方向XI按该顺序被配置。并且, 原稿读取玻璃201b大致水平地被设置,以划分第一输送路径303的输送壁。自动原稿送给装置300还包括搓纸辊306、分散辊307和分离垫等分离部件308。搓纸辊306用于将载置于原稿盘301上的原稿G从该原稿盘301沿着输送方向XI 向第一输送路径303内送出。分散辊307配置于比搓纸辊306更靠近输送方向X下游侧,与 分离部件308 —同夹持由搓纸辊306送来的原稿G的同时向输送方向XI下游侧输送。分 离部件308,在与分散辊307相对峙的状态下梳理(分离)该原稿G,以使在分离部件308 与该分散辊307之间输送的原稿G成为1张。具有上述构成的自动原稿送给装置300,利用搓纸辊306将原稿G输送至分散辊 307和分离部件308之间,在这里使原稿G分散而分离,并旋转驱动分散辊307,从而可逐张 地进行输送。并且,也能够将利用分散辊307输送的原稿G利用第一输送路径303进行引 导,逐张地朝向上游侧输送辊对304供给。具体而言,搓纸辊306能够相对于层压载置于原稿盘301上的原稿G,利用未图示 的搓纸辊驱动部靠近或分离。并且,搓纸辊306以经由包含环形带等驱动传递机构309向 与分散辊307相同的方向旋转的方式与该分散辊307相连结。当进行原稿G的读取请求时, 利用未图示的原稿供给驱动部将搓纸辊306和分散辊307朝向使原稿G向输送方向XI输 送的方向(图2中箭头H)进行旋转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自动原稿送给装置300构成为,使原稿G正反逆转地反转并以可 读取该原稿G的一侧面的方式输送后,使原稿G正反逆转地反转并以可读取该原稿G的另 一侧面的方式输送。具体而言,自动原稿送给装置300,除了上述构成外,还包括反转辊对310、第二输 送路径311和切换爪312。第一输送路径303形成为环状,以将原稿G从分散辊307经由上游侧输送辊对 304、原稿读取玻璃201b、下游侧输送辊对305及反转辊对310向排出盘302输送。反转辊 对310配置于比下游侧输送辊对305更靠向输送方向XI下游侧,并且将从该下游侧输送 辊对305输送来的原稿G以使其后端(输送方向XI上游侧端)成为前方的方式进行输送。第二输送路径311从反转辊对310和下游侧输送辊对305之间的分支部S’开始被分支,并 且为了由该反转辊对310以后端成为前方的方式输送的原稿G反转而使该原稿G的正反逆 转,向比第一输送路径303的上游侧输送辊对304更靠向输送方向XI上游侧引导。在第一 输送路径303的反转辊对310和分支部S’之间,形成有返送路径313。该返送路径313成 为能够进行基于反转辊对310的顺方向(原稿G的输送方向XI)的旋转的原稿G的输送和 基于反方向旋转的原稿G的逆输送的输送路径。切换爪312配置于分支部S’上,并且构成为可得到第一切换姿势和第二切换姿 势,所述第一切换姿势中,将原稿G从反转辊对310经由第二输送路径311向上游侧输送辊 对304引导,所述第二切换姿势中,将原稿G从下游侧输送辊对305经由返送路径313向反 转辊对310引导。在这里,切换爪312在通常状态下以直接连接返送路径313和第二输送路径311 的方式进行配置(第一切换姿势,参照图2中实线),当由原稿读取部200读取原稿图像的 原稿G被输送至输送方向XI时,该原稿G的前端(输送方向XI下游侧端)顶起切换爪312 而将该原稿G向返送路径313引导(第二切换姿势,参照图中虚线)。该切换爪312在沿着 反转辊对310轴线方向的摆动轴Q周围自由摆动,以使其爪部312a因自重下落,封闭下游 侧输送辊对305和反转辊对310之间的第一输送路径303,而成为上述第一切换姿势。然 后,当原稿G的后端位于返送路径313内,且该原稿G通过向反方向旋转的反转辊对310向 与原稿G的输送方向XI相反的输送方向(图中箭头X2方向)反方向输送时,切换爪312 将该原稿G向第二输送路径311引导。另外,由配置于原稿盘301的原稿载置部上的原稿尺寸传感器314,检测载置于原 稿盘301上的原稿G的尺寸。由配置于原稿盘301的原稿载置部的搓纸辊306附近的原 稿有无检测传感器315,检测载置于原稿盘301上的原稿G的有无。并且,上游侧输送辊对 304,在停止状态下与由分散辊307输送的原稿G的前端相面对而一致,与读取时间一致地 进行旋转驱动。这样被输送的原稿G,通过在第一输送路径303的输送方向XI上配置于比 第二输送路径311更靠下游侧且比上游侧输送辊对304更靠上游侧的输送传感器316而被 检测出。并且,由反转辊对310排出的原稿G通过配置于比反转辊对310更靠排出侧且该 反转辊对310附近的排出传感器317而被检测出。其中,输送辊对304、305、反转辊对310 等,利用未图示的输送系统的驱动部被驱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自动原稿送给装置300还具有读取导向器318,该读取导 向器318隔着被输送的原稿G与原稿读取玻璃201b相对置。在以上说明的图像读取装置100中,当收到通过原稿固定方式读取原稿G的原稿 图像的指示时,光源单元210相对于载置在原稿台玻璃201a上的原稿G经由该原稿台玻璃 201a照射光的同时以一定速度向副扫描方向X的一侧移动并对原稿G的图像进行扫描,与 此同时反射镜单元203以光源单元210的移动速度的1/2的移动速度同样沿副扫描方向X 的一侧移动。来自由光源单元210进行照明的原稿G的反射光,被设置在光源单元210上的第 一反射镜230反射后,由反射镜单元203的第二及第三反射镜203a、203b光路变换180°, 从第三反射镜203b反射的光经由聚光透镜204在摄像元件205上成像,在这里读取原稿图 像光后变换成电图像数据。
13
另一方面,当收到通过原稿移动方式读取原稿G的原稿图像的指示时,光源单元 210及反射镜单元203静止在图2所示的位置上的状态下,原稿G通过自动原稿送给装置 300以通过图2所示位置的上部的方式向副扫描方向X的一侧输送。即,载置于原稿盘301 上的原稿G,被搓纸辊306取出,被分散辊307及分离部件308逐张地分离,输送至第一输 送路径303。被输送至第一输送路径303的原稿G,利用输送传感器316确认原稿G的输送 后,利用上游侧输送辊对304使前端一致以防止倾斜移动,并且以规定的读取时间送出,正 反反转后向原稿读取玻璃201b输送。然后,在通过原稿读取玻璃201b上方的原稿G的一侧表面上,来自光源单元210 的光经由该原稿读取玻璃201b照射而被该一侧表面反射。从该原稿G的一侧面反射的光, 与上述原稿固定方式相同地被第一反射镜230反射后,由反射镜单元203的第二及第三反 射镜203a、203b光路变换180°,经由聚光透镜204在摄像元件205上成像,在这里读取原 稿图像后变换成电图像数据。其中,基于该摄像元件205的读取动作,与后述的双面读取的 情况相同,下面省略说明。读取结束的原稿G,由下游侧输送辊对305从读取玻璃201b上方引出,并经由第一 输送路径303的返送路径313,由能够逆向旋转的反转辊对310排出至排出盘302上。并且,在读取原稿G的一侧表面和另一侧表面的双面的情况下,读取一侧表面的 原稿G不会排出至排出盘302,以该原稿G的后端位于返送路径313内的方式进行输送,由 向逆向旋转的反转辊对310向逆输送方向X2进行逆输送,由处于第一切换姿势的切换爪 312向第二输送路径311引导。被引导至第二输送路径311的原稿G,经由第二输送路径 311再次返回至第一输送路径303,从而正反被反转后由上游侧输送辊对304进行输送,通 过原稿读取玻璃201b上方后读取另一侧表面。这样结束双面读取的原稿G再次返回至第 一输送路径303,从而正反被反转后由输送辊对304、305进行输送,然后通过第一输送路径 303的返送路径313,经由向顺方向旋转的反转辊对310排出至排出盘302。(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说明)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源单元,可构成为具有一个或两个以上导光部件的 构成。在这里,以具有两个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的光源单元210为例在下文中 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源单元210的简要构成的简要立体图,图5是表 示光源单元210中的光源导光部件单元220的简要立体图。并且,图6A、图6B是表示光源单元210中的两个光源基板212’、212”的简要图, 图6A表示该各光源基板212’、212”的主视图,图6B表示该各光源基板212’、212”的侧视 图。其中,两个光源基板212’、212”是相同构成的部件,在图6A、图6B中由一个图来表示。 此外,在图6A、图6B中,标号C1表示各光源部211a,、211b,、211a”、211b”的台座,标号C2 表示连接器端子,标号C3表示光源基板212’、212”的安装螺纹孔。并且,图7A、图7B是从长度方向两外侧观察光源单元210的主要部分的简要侧视 图,图7A表示从一方外侧观察的图,图7B表示从另一方外侧观察的图。其中,在图7A、图 7B中,省略台座C1、连接器端子C2及安装螺纹孔C3的图示。并且,图8A、图8B是用于说明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中的光的反射状态 的简要剖视图,图8A表示通过从长度方向Y两端面213a’、213a”对来自发光面相对置的两
14个第一光源部211a’、211a”的光进行导光而从光射出面M照射到原稿G上的光的反射状 态,图8B表示通过从长度方向Y两端面213b,、213b”对来自发光面相对置的两个第二光源 部211b’、211b”的光进行导光而从光射出面M照射到原稿G上的光的反射状态。其中,在 图8A、图8B中,省略设置在原稿和光源部之间的玻璃的图示。光源单元210包括两个光源基板212’、212”、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基 体214和第一及第二主反射部件(在这里为反射薄膜)215a、215b。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光源基板212’、212”中的一个光源基板212’上一体地形成 有一侧第一光源基板212a’和一侧第二光源基板212b’ (参照图6A、图6B)。一侧第一光源 基板212a’搭载有向第一导光部件213a射出光的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一侧第二光源基 板212b’搭载有向第二导光部件213b射出光的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并且两个光源基 板212’、212”中的另一个光源基板212”上一体地形成有另一侧第一光源基板212a”和另 一侧第二光源基板212b”(参照图6A、图6B)。另一侧第一光源基板212a”搭载有向第一导 光部件213a射出光的另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另一侧第二光源基板212b”搭载有向第二 导光部件213b射出光的另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其中,光源部与图2的标号211的部件 对应。具体而言,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部211a’、211b,以及另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部 211a”、211b”,都成为由LED发光元件构成的LED光源部。因此,各光源部211a’、211b’、211a”、211b”,成为对沿着长度方向Y的规定方向 A(参照图10)具有强指向特性的光源部。从各光源部211a’、211b’、211a”、211b”射出的光 中的光通量最强的方向成为光轴。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都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是沿主扫描方向Y 延伸的长尺寸部件。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以长度方向Y上相互对齐的方式,隔 开规定间隔在沿着原稿G的光照射面的副扫描方向X上并列配置。第一导光部件213a是下述部件通过将来自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的光从长度 方向Y—端面213a’进行导光,并且将来自另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的光从长度方向Y另 一端面213a”进行导光,而将光从沿长度方向Y延伸的光射出面(顶面)M照射到原稿G上 (参照图8A)。第二导光部件213b是下述部件通过将来自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的光从 长度方向Y —端面213b’进行导光,并且将来自另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的光从长度方向 Y另一端面213b”进行导光,而将光从沿长度方向Y延伸的光射出面(顶面)M照射到原稿 G上(参照图8B)。具体而言,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都呈长方体形状。在这里,第一及第二 导光部件213a、213b都由丙烯酸树脂形成。并且,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的位于 与光射出面M相反一侧的表面(底面)都成为反射面m。在这里,从沿着与长度方向Y垂 直相交的光射出面M的宽度方向Xa、Xb观察时,该反射面m形成为微小的三角形状(例如 锯齿形)。并且,从随着接近长度方向Y的中央光通量得到提高的观点出发,形成为三角形 状的反射面m的凸部和凸部之间顶点之间的间隔,随着接近长度方向Y的中央逐渐变小。如图4、图5及图7A、图7B所示,基体214具有在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 的长度方向一端面213a’、213b’一侧固定一侧光源基板212’的一侧固定部(在这里为用螺 钉SC固定的螺纹孔)214’ ;在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面213a”、213b” 一侧固定另一侧光源基板212”的另一侧固定部(在这里为用螺钉SC固定的螺纹 孔)214”。由此,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部211a’、211b’配置于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 213b的长度方向一端面213a,、213b,上,并且另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部211a”、211b”配置 于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面213a”、213b”上。基体214还具有支撑第一导光部件213a的第一支撑部214a、支撑第二导光部件 213b的第二支撑部214b、和连接第一支撑部214a及第二支撑部214b的连接部214c。在设 置于第一支撑部214a和第二支撑部214b之间的连接部214c上,形成有用于使来自原稿G 的反射光通过的沿长度方向Y延伸的狭缝R。其中,第一支撑部214a、第二支撑部214b和 连接部214c,在这里构成为一体形成的支撑板214d。具体而言,第一及第二支撑部214a、214b,从长度方向Y观察的侧视图中都形成为 U字形。即,第一及第二支撑部214a、214b都由沿长度方向Y延伸的底板和两个侧板构成, 所述侧板从沿着与该底板的长度方向Y垂直相交的光射出面M的宽度方向Xa、Xb两端部朝 向原稿G—侧垂直或大致垂直地延伸。第一及第二支撑部214a、214b,以长度方向Y—致的 方式隔开规定间隔,在沿着与长度方向Y垂直相交的原稿G的光照射面的方向X上并列配 置。并且,第一支撑部214a的U字形开放端的第二支撑部214b侧和第二支撑部214b的U 字形开放端的第一支撑部214a侧经由连接部214c连接,该连接部214c的长度方向Y两端 部中的一端部上设有一侧固定部214’,其另一端部上设有另一侧固定部214”。其中,第一 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以从它们的光射出面M射出的光在原稿G的光照射面上交叉的 方式(在这里为以从长度方向Y观察的侧视图中向原稿G的光照射面入射的光的入射角相 等的方式)被配置。因此,在这里,第一及第二支撑部214a、214b,在从长度方向Y观察的侧 视图中,以与U字形开放端相反一侧的U字形基端侧打开的逐渐扩大的形状被配置。第一主反射部件215a主要将穿过第一导光部件213a内的光在沿着与该导光部件 213a的长度方向Y垂直相交的光射出面M的宽度方向Xa两侧的侧面N2、N2进行反射,第 二主反射部件215b主要将穿过第二导光部件213b内的光在该导光部件213b的宽度方向 Xb两侧的侧面N2、N2进行反射(参照图7A、图7B)。具体而言,第一主反射部件215a配置于第一导光部件213a的两端面213a,、213a” 以及光射出面M以外的面上。第二主反射部件215b配置于第二导光部件213b的两端面 213b,、213b”以及光射出面M以外的面上。第一及第二主反射部件215a、215b都由具有高 反射率的反射薄膜(例如,具有98%以上高反射率的Vikuiti (注册商标)DESR-M系列(住 友3M公司生产))构成,且分别配置于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的反射面附及两侧 面N2、N2中至少两侧面N2、N2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体214还具有分别保持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的第 一及第二保持部件216a、216b。第一保持部件216a具有第一保持部2161a和第一倾斜部2162a。第一保持部 2161a自由拆装地保持第一导光部件213a。第一倾斜部2162a反射从第一导光部件213a 的光射出面M射出的光,并且以随着远离第一导光部件213a倾斜地打开的方式从第一保持 部2161a的光射出面M侧前端延伸设置。并且,第二保持部件216b具有第二保持部2161b 和第二倾斜部2162b。第二保持部2161b自由拆装地保持第二导光部件213b。第二倾斜 部2162b反射从第二导光部件213b的光射出面M射出的光,并且以随着远离第二导光部件213b倾斜地打开的方式从第二保持部2161b的光射出面M侧前端延伸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保持部2161a、2161b从长度方向Y观察的侧视图中 都形成为U字形。即,第一及第二保持部2161a、2161b都由沿长度方向Y延伸的底板和两 个侧板构成,所述侧板从沿着与该底板的长度方向Y垂直相交的光射出面M的宽度方向Xa、 Xb两端部朝向原稿G —侧垂直或大致垂直地延伸。第一及第二倾斜部2162a、2162b,在从 长度方向Y观察的侧视图中,分别以随着远离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倾斜地打开 的逐渐扩大的形状被配置。第一及第二保持部2161a、2161b分别将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自由拆装 地嵌合固定于U字形内表面。由此,第一及第二保持部2161a、2161b能够在使第一及第二 导光部件213a、213b与内表面紧贴的状态下分别可靠地进行保持。并且,第一及第二保持 部件216a、216b分别自由拆装地嵌入到第一及第二支撑部214a、214b中。由此,在从第一 及第二支撑部214a、214b拆下第一及第二保持部件216a、216b的状态下能够分别相对于第 一及第二保持部2161a、2161b拆下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从而能够相应地提高 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的更换性。并且,第一及第二主反射部件215a、215b分别 被第一及第二保持部2161a、2161b支撑。另外,也可以将第一及第二保持部2161a、2161b 本身分别用作第一及第二主反射部件215a、215b。例如,第一及第二保持部2161a、2161b和第一及第二倾斜部2162a、2162b也可以 都由不锈钢(SUS)等金属材料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第一及第二保持部2161a、2161b 分别兼用作第一及第二主反射部件215a、215b。由此,第一及第二保持部2161a、2161b的内 表面分别起到反射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内的光的反射面的作用。其中,由第一 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第一及第二保持部件216a、216b和支撑板214d构成光源导光 部件单元220。并且,支撑板214d和第一及第二保持部件216a、216b也可以形成为一体。在这里,在构成第一保持部件216a的第一保持部216la和第一倾斜部2162a的内 表面,作为第一主反射部件215a粘贴有反射薄膜。并且,在构成第二保持部件216b的第二 保持部2161b和第二倾斜部2162b的内表面,作为第二主反射部件215b粘贴有反射薄膜。光源单元210还具有第一反射镜230 (参照图2)。第一反射镜230被未图示的支 撑部件支撑,以将由原稿G的光照射面反射的光经由在基体214中连接部214c上设置的狭 缝R引导至反射镜单元203的第二反射镜203a。如图8A、图8B所示,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及另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分别设置 在一侧光源基板212’及另一侧光源基板212”上(参照图8A),且使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 的光轴La’的位置和另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的光轴La”的位置不一致(即,一侧及另一侧 第一光源部211a’、211a”的光轴La’、La”的至少一个在相对方的第一光源部发光面的光轴 位置上不会产生反射)。并且,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及另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分别设置 在一侧光源基板212’及另一侧光源基板212”上(参照图8B),且使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 的光轴Lb’的位置和另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的光轴Lb”的位置不一致(即,一侧及另一 侧第二光源部211b’、211b”的光轴Lb’、Lb”的至少一个在相对方的第二光源部发光面的光 轴位置上不产生反射)。具体而言,如图8A所示,两个第一光源部211a’、211a”分别设置在一侧光源基板 212’及另一侧光源基板212”上,且使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的光轴La’和另一侧第一光源
17部211a”的光轴La”平行,并使所述光轴La’、La”的位置在与原稿G的光照射面垂直相交 的方向(图中Z方向)上相互不同。在这里,两个第一光源部211a’、211a”分别设置在一 侧光源基板212’及另一侧光源基板212”上,且使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的光轴La’和另 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的光轴La”平行,并使所述光轴La’、La”的位置在与原稿G的光照 射面平行的方向且与第一导光部件213a的长度方向Y垂直相交的方向X上相互不同。并且,如图8B所示,两个第二光源部211b,、211b”分别设置在一侧光源基板212, 及另一侧光源基板212”上,且使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的光轴Lb’和另一侧第二光源部 211b”的光轴Lb”平行,并使所述光轴Lb,、Lb”的位置在与原稿G的光照射面垂直相交的 方向Z上相互不同。在这里,两个第二光源部211b’、211b”分别设置在一侧光源基板212’ 及另一侧光源基板212”上,且使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的光轴Lb’和另一侧第二光源部 211b”的光轴Lb”平行,并使所述光轴Lb’、Lb”的位置在与原稿G的光照射面平行的方向 且与第二导光部件213b的长度方向Y垂直相交的方向X上相互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部211a’、211b’中反射的反射面和另一 侧第一及第二光源部211a”、211b”的光反射率,与该光源部以外部位的光反射率相比更低。在以上说明的光源单元210中,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及另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 分别设置在一侧光源基板212’及另一侧光源基板212”上,且使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的 光轴La’的位置和另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的光轴La”的位置相互不同,在这里,将一侧 第一光源部211a’的光轴La’设为不向另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反射的位置。因此,能够 使该光轴La’向第一导光部件213a的长度方向Y另一端面213a”侧的另一侧第一光源部 211a”以外的反射面反射。关于另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的光轴La”,也设为不向一侧第一 光源部211a’反射的位置。因此,同样能够使该光轴La”向第一导光部件213a的长度方向 Y—端面213a’侧的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以外的反射面反射。由此,特别是能够提高从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及另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分别 通过第一导光部件213a的长度方向Y —端面213a’及另一端面213a”并穿过该导光部件 213a内的光轴La’、La”在该导光部件213a的长度方向Y另一端面213a” 一侧的反射面及 一端面213a’ 一侧的反射面被反射时的反射效率。并且,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及另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与上述构成相同地,分 别设置在一侧光源基板212’及另一侧光源基板212”上,且使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的光 轴Lb’的位置和另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的光轴Lb”的位置相互不同。因此,能够使一侧 第二光源部211b’的光轴Lb,不向另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反射,而向第二导光部件213b 的长度方向Y另一端面213b”侧的另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以外的反射面反射,并且能够 使另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的光轴Lb”不向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反射,而向第二导光部 件213b的长度方向Y —端面213b’侧的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以外的反射面反射。由此,特别是能够提高从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及另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分别 通过第二导光部件213b的长度方向Y —端面213b’及另一端面213b”并穿过该导光部件 213b内的光轴Lb,、Lb”在该导光部件213b的长度方向Y另一端面213b” 一侧的反射面及 一端面213b’ 一侧的反射面被反射时的反射效率。如此,根据光源单元210,能够抑制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部211a’、211b,的光轴 La Mb'以及另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部211a”、211b”的光轴La”、Lb”分别在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内被反射时的反射损失,而能够相应地增大从光射出面M照射原稿G的 光照射面的光的光通量。另外,各第一光源部211a’、211a”中至少一个或各第二光源部211b’、211b”中至 少一个,也可以构成为由两个以上的光源(例如LED元件)组成的光源组。图9A至图9C是表示将各第一光源部211a’、211a”的双方以及各第二光源部 211b’、211b”的双方设为由两个以上LED元件组成的光源组的一例的图,图9A表示从长度 方向Y—方外侧观察光源单元210的主要部分的简要侧视图,图9B表示由两个以上LED元 件组成的一侧光源组211a’、211b’的指向特性的一例,图9C表示由两个以上LED元件组成 的另一侧光源组211a”、211b”的指向特性的一例。如图9A所示,各第一光源组211a’、211a”配置于第一导光部件213a的长度方向 Y两端面上,并且各第二光源组211b’、211b”配置于第二导光部件213b的长度方向Y两端 面上。在该构成中,如图9B所示,将从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组211a’、211b,中两个以上 (在图示例中为三个)LED元件射出的光整体的光通量变得最强的方向设为光轴La’、Lb’即 可,如图9C所示,将从另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组211a”、211b”中两个以上(在图示例中为 三个)LED元件射出的光整体的光通量变得最强的方向设为光轴La”、Lb”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5及图8A、图8B所示,一侧反射部件218’夹设在一侧 光源基板212’和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之间,并且另一侧反射部件218”夹设在 另一侧光源基板212”和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之间。具体而言,一侧反射部件218’在安装了支撑板214d的长度方向Y—端部的状态下 被安装在一侧固定部214’上,且在其外侧配置有一侧光源基板212’。并且,另一侧反射部 件218”在安装了支撑板214d的长度方向Y另一端部的状态下被安装在另一侧固定部214” 上,且在其外侧配置有另一侧光源基板212”。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单元210还具有一侧散热部件219’及另一侧散热部件 219”。一侧散热部件219’以包围一侧反射部件218’及一侧光源基板212’的方式紧贴于 一侧反射部件218’被配置。另一侧散热部件219”以包围另一侧反射部件218”及另一侧 光源基板212”的方式紧贴于另一侧反射部件218”被配置。具体而言,一侧散热部件219’以紧贴于一侧反射部件218’的宽度方向两侧面且 围绕一侧光源基板212’里面的方式被安装在光源单元210的框体210x上。并且,另一侧散 热部件219”以紧贴于另一侧反射部件218”的宽度方向两侧面且围绕另一侧光源基板212” 里面的方式被安装在光源单元210的框体210x上。各反射部件218’、218”以及各散热部件219’、219”,在这里都由铝等金属材料构 成。其中,在一侧反射部件218’上设有用于使来自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部211a’、211b’的 光通过的贯通孔T’,在另一侧反射部件218”上设有用于使来自另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部 211a”、211b”的光通过的贯通孔T”。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将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的长度方向Y—端面 213a’、213b’侧的反射面设为基于一侧反射部件218’的反射面,由此从另一侧第一及第 二光源部211a”、211b”分别穿过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的长度方向Y另一端面 213a”、213b”而被导入至该导光部件213a、213b内的光(特别是光轴La”、Lb”)在一侧反射部件218’的反射面上进行反射,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反射效率。并且,能够将第一及第 二导光部件213a、213b的长度方向Y另一端面213a”、213b”侧的反射面设为基于另一侧反 射部件218”的反射面,由此从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部211a’、211b’穿过第一及第二导光部 件213a、213b的长度方向Y—端面213£1’、213『而被导入至该导光部件213£1、213&内的光 (特别是光轴La’、Lb’)在另一侧反射部件218”的反射面上进行反射,从而可进而提高反 射效率。因此,能够抑制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部211a’、211b,的光轴La’、Lb,以及另一侧 第一及第二光源部211a”、211b”的光轴La”、Lb”在导光部件213a、213b内被反射时的反射 损失,而且能够相应地增大从光射出面M照射原稿G的光照射面的光的光通量。另外,在该构成中,由于一侧反射部件218’及另一侧反射部件218”都由导热性优 良的金属材料构成,因而能够将在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部211a’、211b’以及另一侧第一及 第二光源部211a”、211b”上产生的热有效地在该反射部件218’、218”进行散热。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紧贴于一侧反射部件218’的状态下设置的一侧散 热部件219’包围一侧反射部件218’及一侧光源基板212’,因而能够对在一侧第一及第二 光源部211a’、211b’产生的热直接或通过一侧反射部件218’间接地进行散热。并且,由于 在紧贴于另一侧反射部件218”的状态下设置的另一侧散热部件219”包围另一侧反射部件 218”及另一侧光源基板212”,因而能够对在另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部211a”、211b”产生的 热直接或通过另一侧反射部件218”间接地进行散热。其中,各反射部件218’、218”也可以 由反射薄膜、支撑该反射薄膜的金属制部件等导热性优良的部件构成。然而,在采用两个导光部件,并在它们的长度方向两端部配置光源基板时,需要四 个光源基板,需要分别安装四个光源基板,因此安装部件的结构变得复杂,在本实施方式 中,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基板212a’、212b’ 一体形成为一侧光源基板212’,另一侧第一及 第二光源基板212a”、212b” 一体形成为另一侧光源基板212”。因此,能够实现部件成本的 降低以及部件件数的减少,并且能够实现组装作业性的提高。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A所示,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比另一侧第一光源部 211a”更靠近原稿G,并且如图8B所示,另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比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 更靠近原稿G。并且如图7A所示,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配置于比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 更远离原稿G的位置,并且如图7B所示,另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配置于比另一侧第二光 源部21 lb”更远离原稿G的位置。在上述构成中,如图8A所示,由于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比另一侧第一光源部 211a”更靠近原稿G,因而原稿G的长度方向Y —侧比另一侧变得更亮,而如图8B所示,由 于另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比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更靠近原稿G,因而能够在使长度方 向Y的光量均勻的状态下,向原稿G的光照射面照射光。S卩,如图7A所示,由于一侧第二光 源部211b’比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更远离原稿G,因而能够使光量在原稿G的长度方向Y 一侧变得均勻,并且如图7B所示,由于另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比另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 更远离原稿G,因而能够使光量在原稿G的长度方向Y另一侧变得均勻。此外,各光源部211a,、211b,、211a”、211b”,与导光部件213a、213b的配置状态、 从导光部件213a、213b的长度方向Y观察的侧视图中呈正方形、长方形的形状相对应地,能 够配置于最适合的位置上。例如,靠近在导光部件213a、213b的宽度方向两侧面N2、N2上 设置的主反射部件215a、215b来配置,这样能够在该主反射部件215a、215b有效地进行反射。即,各光源部 211a,、211b,、211a”、211b” 的光轴 La,、Lb,、La”、Lb” 向导光部件 213a、 213b内入射,并在底部的反射面N1、侧面N2、N2进行反射而从光射出面M射出,但此时从光 轴扩大的光靠近侧面N2、N2时,向原稿G照射的照射光的光量容易变大。然而,在现有的构成中,如在背景技术部分中说明的那样,来自一侧或另一侧光源 的光反射到另一侧或一侧光源时产生反射损失,而导致向原稿照射的照射光的光量降低, 但各光源以它们的光轴位于同轴上的方式被配置,因而能够容易地共用一侧光源基板和另 一侧光源基板。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A、图7B所示,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部211a’、 211b,以点对称方式被配置于一体形成的一侧光源基板212’上。并且,另一侧第一及第二 光源部211a”、211b”,与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部211a’、211b’相同地,以点对称方式被配置 于一体形成的另一侧光源基板212”上。具体而言,在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213a、213b的长度方向Y观察的侧视图中,由连 接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的透视像中心及另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的透视像中心的第一假 想直线a 1、连接另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的透视像中心及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的透视像 中心的第二假想直线a 2、连接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的透视像中心及另一侧第二光源部 211b”的透视像中心的第三假想直线a 3、和连接另一侧第二光源部211b”的透视像中心及 一侧第一光源部211a’的透视像中心的第四假想直线a 4包围的形状呈长方形或等腰梯形 (在这里为等腰梯形)。在上述构成中,由于搭载于一体形成的一侧光源基板212’上的一侧第一及第二光 源部211a’、211b’和搭载于一体形成的另一侧光源基板212”上的另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 部211a”、211b”,被配置于使由第一至第四假想直线a 1 a 4包围的形状成为长方形或等 腰梯形的位置上,因而能够在另一侧使用搭载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部211a’、211b’的一侧 光源基板212’,并且能够在一侧使用搭载另一侧第一及第二光源部211a”、211b”的另一侧 光源基板212”。即,可共用一侧光源基板212’和另一侧光源基板212”。并且,本发明在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特征的前提下,可以其它各种方式实施。因 此,上述实施例(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只不过是简单的例示,并不能限定性地作解释。本 发明的范围由技术方案表示,在说明书本文中不进行任何限制。并且,属于技术方案均等范 围的变形、变更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一种照明装置,对被照射体进行照明,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侧光源部、另一侧光源部和具有透光性的长尺寸导光部件,该导光部件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的光射出面,并且通过将来自上述一侧光源部的光从长度方向一端面进行导光,并且将来自上述另一侧光源部的光从长度方向另一端面进行导光,从而通过上述长尺寸光射出面向被照射体照射所导的光,上述一侧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光源部,以上述一侧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和上述另一侧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相互不同的方式进行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一侧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光源 部,以上述一侧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和上述另一侧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在与被照射体的光 照射面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相互不同的方式进行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一侧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光源 部,以上述一侧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和上述另一侧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在与被照射体的光 照射面平行的方向且与上述导光部件的长度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相互不同的方式进行 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一侧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光源 部中的至少一个构成为由两个以上光源组成的光源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反射上述导光部件内的光的主 反射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有上述一侧光源部的一侧光源基板、配置有上述另一侧光源部的另一侧光源 基板、和基体,上述基体在上述导光部件的长度方向一端面侧支撑上述一侧光源基板,并且在上述导 光部件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面侧支撑上述另一侧光源基板,上述一侧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光源部,以上述一侧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和上述另一侧 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相互不同的方式,分别设置在上述一侧光源基板及上述另一侧光源基 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使一侧反射部件夹设在上述一侧光 源基板和上述导光部件之间,并且使另一侧反射部件夹设在上述另一侧光源基板和上述导 光部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一侧光源部由一侧第一光源部和一侧第二光源部构成,上述另一侧光源部由另一侧第一光源部和另一侧第二光源部构成,上述一侧光源基板上配置有上述一侧第一光源部及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上述另一侧光源基板上配置有上述另一侧第一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第二光源部,上述导光部件由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构成,上述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在与长度方向 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并列设置,且使得上述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面相互对 齐,上述基体具有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其用于使来自被照射体的反射光在上述第 一导光部件和上述第二导光部件之间穿过,上述基体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的长度方向一端面侧支撑上述一侧光源基板,并 且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面侧支撑上述另一侧光源基板, 上述主反射部件由反射上述第一导光部件内的光的第一主反射部件和反射上述第二 导光部件内的光的第二主反射部件组成,上述一侧第一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第一光源部,以上述一侧第一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 和上述另一侧第一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相互不同的方式,分别设置在上述一侧光源基板及 上述另一侧光源基板上,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第二光源部,以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 和上述另一侧第二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相互不同的方式,分别设置在上述一侧光源基板及 上述另一侧光源基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侧第一光源部比上述另一侧第一光源部更靠近被照射体的情况下,上述另一 侧第二光源部比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更靠近被照射体,并且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配置于比 上述一侧第一光源部更远离被照射体的位置上,并且上述另一侧第一光源部配置于比上述 另一侧第二光源部更远离被照射体的位置上,在上述一侧第一光源部比上述另一侧第一光源部更远离被照射体的情况下,上述另一 侧第二光源部比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更远离被照射体,并且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配置于比 上述一侧第一光源部更靠近被照射体的位置上,并且上述另一侧第一光源部配置于比上述 另一侧第二光源部更靠近被照射体的位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从上述第一及第二导光部件的长 度方向观察的侧视图中,由以下四条假想直线包围而成的形状呈长方形或等腰梯形,第一 假想直线连接上述一侧第一光源部的透视像中心及上述另一侧第一光源部的透视像中心, 第二假想直线连接上述另一侧第一光源部的透视像中心及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的透视像 中心,第三假想直线连接上述一侧第二光源部的透视像中心及上述另一侧第二光源部的透 视像中心,第四假想直线连接上述另一侧第二光源部的透视像中心及上述一侧第一光源部 的透视像中心。
1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
12.—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
全文摘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中所具备的照明装置包括一侧光源部、另一侧光源部和具有透光性的长尺寸导光部件,该导光部件通过将来自上述一侧光源部的光从长度方向一端面进行导光,并且将来自上述另一侧光源部的光从长度方向另一端面进行导光,从而从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尺寸光射出面向被照射体照射光,上述一侧光源部及上述另一侧光源部,以上述一侧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和上述另一侧光源部的光轴的位置相互不同的方式进行配置。
文档编号F21V7/00GK101852365SQ20091021229
公开日2010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14日
发明者中西健二, 冈田知彦, 山中久志, 山田顺久, 数藤康裕, 福留正一, 芳本光晴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