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4029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由于在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面板自身并不发光,因此,作 为照明装置需要单独的背光源装置。该背光源装置被设置在液晶面板的背侧(显示面的 相反侧),具有例如金属制的液晶面板侧的面开口的底座;收容在底座内的多根线状光源 (例如冷阴极管);和配置在底座的背面侧(液晶面板的相反侧)、向线状光源供给驱动电 力的逆变器(inverter)基板。在逆变器基板上配置有连接器,从该连接器延伸的电气配线与从线状光源的端部 突出的电极线连接,形成逆变器基板与线状光源的电连接状态。此处,例如在连接器的安装 操作中,若垂直方向的推压作用在逆变器基板的基板面上,则会发生逆变器基板的局部变 形,有时会发生逆变器基板的破损。为了抑制该逆变器基板的变形,已知在逆变器基板和底 座之间设置间隔物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268573号公报但是,近年来,对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产生了要求,为了实现该薄型化,优选缩 小底座和逆变器基板之间的距离。但是,如果像这样缩小底座和逆变器基板之间的距离,则 难以在两者之间设置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间隔物。而且,由于两者间的距离变小,因此 即使在逆变器基板发生微小变形的情况下,该逆变器基板也有可能与底座发生接触,为了 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必须更加可靠地抑制逆变器基板的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根据上述情况完成,其目的在于,通过采用简单的结构来抑制逆变器基板 的变形,提供成品率高、成本低的照明装置。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具备这种照明 装置的显示装置、以及具备该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光源、收容上述光源的 底座、和用于向上述光源供给驱动电力的供电基板,上述供电基板安装在上述底座中与上 述光源相反的一侧的面上,上述底座在与上述光源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具有由该底座的一部 分向上述供电基板侧突出而形成的凸部,上述供电基板配置在与上述凸部重叠的位置上。根据这种结构,在供电基板受到向底座侧的推压的情况下,由于该供电基板配置 在与由底座的一部分突出而形成的凸部重叠的位置上,因此,即使开始发生向底座侧的变 形,通过与凸部接触,也能防止发生规定程度以上的变形。这样,由于能够防止因供电基板 的变形所引起的破损,因此,能够提高该照明装置的成品率。特别是,例如利用拉深加工等使底座的一部分突出来形成凸部,则也能适用将该 照明装置薄型化的情况。一般情况下,用于向光源供给驱动电力的供电基板安装在底座中 配置有光源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上。因此,为了实现该照明装置的薄型化,优选缩小底座和
4供电基板之间的距离。此处,例如为了抑制供电基板接近底座,可考虑在两者间另外设置间 隔物的方法,但是,在缩小底座和供电基板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难以在两者之间另外设置 间隔物。不过,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由于通过预先使底座自身的一部分向供电基板侧突出 来形成凸部,因此,在将供电基板安装到该底座上时,该凸部能够作为底座和供电基板的间 隔物发挥作用。因此,即使在底座和供电基板之间的距离很小的情况下,也能设置具有间隔 物功能的凸部,并且由于无需另外设置间隔物,因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此外,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在上述供电基板上,在与上述凸部相对的位置设置 有凹部,上述凸部的凸出前端的一部分或者整个凸部能够嵌入该凹部的内部。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形成在底座上的凸部的凸出前端的一部分或者整个凸部嵌入 形成在供电基板上的凹部中,这样就能防止该供电基板相对底座产生位置偏离。另外,特别 是在设置有凹部的部分,供电基板的变形会更可靠地受到抑制,因此,通过在容易发生变形 的部分形成凹部,能够有效地抑制变形。另外,上述光源是线状光源,上述供电基板能够配置在与上述线状光源的端部重 叠的位置上。根据这样的结构,凸部也形成在与线状光源的端部重叠的位置上。此处,在具备该 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中,线状光源的端部相当于显示面的边缘部,因此是难以影响显示质 量的部位。因此,能够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情况下进行凸部的形成等预期的加工。此外,还包括配置在上述供电基板上、用于形成该供电基板与上述光源的电连接 状态的连接器,上述底座的上述凸部至少能够形成在与上述供电基板中配置有上述连接器 的部分重叠的位置上。像这样,当采用在供电基板上配置用于形成供电基板与光源的电连接状态的连接 器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将该连接器安装到供电基板上时,应力会作用在供电基板的连接器 配置部位。因此,通过使底座的凸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与供电基板中配置有连接器的部 分重叠的位置上,能够抑制该连接器配置部位的变形。此外,上述连接器能够包括安装在上述供电基板上的第一连接器;和在与上述 供电基板的基板面交叉的方向上相对上述第一连接器自由装卸的第二连接器。根据这种结构的连接器,当安装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时,把持住第二连接器, 从与该供电基板的基板面交叉的方向对与该向已安装在供电基板上的第一连接器推压该 第二连接器。在此情况下,在供电基板上会承受向底座侧的推压力,可能产生向底座侧的变 形力。但是,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由于在与供电基板的连接器安装部位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凸 部,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该部位发生供电基板的变形。此外,上述连接器能够在上述供电基板上配置有多个,多个上述连接器在呈直线 的排列线上排列成一列。像这样,当多个连接器在呈直线的排列线上排列成一列的情况下,安装该连接器 时,推压力集中产生在供电基板的呈特定的直线状(带状)的局部区域中,因此本发明结构 的凸部就会进一步发挥抑制供电基板变形的效果。此外,上述连接器在上述供电基板上配置有多个,多个上述连接器中,对于位于呈 直线的排列线上的任意的连接器,与该任意的连接器相邻的两个连接器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器,能够以从上述排列线上偏离的方式配置。根据这种结构,任意的连接器和与其相邻的两个连接器不会位于同一直线上,当 安装该连接器时,推压力难以集中产生在供电基板的呈特定的直线状(带状)的局部区域 中,因此,能够防止供电基板的局部变形或者破损。另外,通过使与位于呈直线的排列线上的任意的连接器相邻的两个连接器中的至 少一个排列在偏离上述排列线的位置,与将这些连接器配置为一列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 该相邻的连接器彼此的间隔,能够确保操作性和安全性。由于连接器承担电连接供电基板和光源的功能,因此连接器的配置也与光源的配 置对应地决定。此处,为了获得高亮度且高均勻性等优秀的照明光,优选将多个光源密集地 配置,随着光源彼此的间隔变窄,与光源对应着配置的连接器彼此在供电基板上的可配置 的范围也受到限制,因此,相互之间的间隔变窄。其结果为,当将连接器安装到供电基板上 时,先安装好的相邻的连接器会产生干扰(干涉),该安装操作变得困难。而且,在相邻的连 接器彼此的距离较小的情况下,连接器之间可能会发生放电。但是,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由于不将任意的连接器和与其相邻的两个连接器 配置在同一直线上,因此即使在密集地配置光源的情况下,也能使这些连接器彼此的间隔 较大。其结果为,通过使该连接器的安装操作变得简单易行,从而能够防止在供电基板上产 生过度的推压力,并且能够防止连接器间的放电。此外,作为连接器的配置关系,任意的连接器和与该任意的连接器相邻的两个连 接器优选配置在互不相同的位置上。更优选的是分别交替地配置。根据这种结构,能够确 保在有限的空间内进一步增大连接器彼此的间隔。另外,多个上述连接器包含直线状排列的连接器,上述凸部能够沿着多个上述连 接器的排列形成为条状。另外,多个上述连接器包含直线状排列的连接器,上述凸部能够沿着多个上述连 接器的排列形成多个。像这样,在多个连接器直线状排列的部位,当安装这些连接器时,推压沿着其排列 集中,供电基板容易变形。因此,通过使凸部沿着连接器的排列形成为条状,或者沿着连接 器的排列形成多个,能有效地抑制供电基板的变形。此外,多个上述连接器包含直线状排列的连接器,上述凸部能够在相当于多个上 述连接器的排列的正下方的位置形成为条状。此外,多个上述连接器包含直线状排列的连接器,上述凸部能够在相当于多个上 述连接器的排列的正下方的位置形成多个。像这样,在多个连接器直线状排列的情况下,通过使凸部在相当于该连接器的排 列的正下方的位置形成为条状或形成多个,由凸部来直接支承推压集中部,因此更加可靠 地发挥该凸部对供电基板变形的抑制效果。然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照明装置和利 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根据这种显示装置,由于使用了成品率高且低成本的照明装置,因此,在该显示装 置中也能实现成本降低。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够列举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有多种用途,例如能够应用于电视机和计算机的桌面画面等,尤其适合用作大型画面。此外,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显示装置。根据这种电视接收装置,由于使用实现了成本降低的显示装置,因此能够提供价 格低廉的装置。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通过利用简单的结构来抑制逆变器基板的变形,从而能 够提供在该照明装置被薄型化的情况下成品率也良好的低成本的装置。此外,根据本发明 的显示装置,由于具备这种照明装置,因此能够实现薄型化,而且还能够实现成本降低。此 外,根据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由于具备这种显示装置,因此能够实现薄型化,而且能够 提供价格低廉的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视接收装置的大致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大致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沿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图4是表示沿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图5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逆变器基板的结构的平面图。图6是表示构成图5的逆变器基板的第二逆变器基板的结构的平面图。图7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底座的背面侧的结构的平面图。图8是表示底座与第二逆变器基板的安装方式的截面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背光源装置所具备的底座与第二逆变器基板的 安装方式的截面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逆变器基板的结构的平面图。图11是表示构成图10的逆变器基板的第二逆变器基板的结构的平面图。图12是表示构成配置在第二逆变器基板上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的第一连接器的侧面图。图14是表示构成配置在第二逆变器基板上的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的仰视图。图15是图14的第二连接器的侧面图。图16是表示底座与第二逆变器基板的安装方式的截面图。图17是表示第二逆变器基板中的连接器的配置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平面图。图18是表示第二逆变器基板中的连接器的配置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平面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背光源装置所具备的底座与第二逆变器基板 的安装方式的截面图。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背光源装置所具备的底座与第二逆变器基板 的安装方式的截面图。图21是表示底座与第二逆变器基板的安装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截面图。图22是表示形成在底座上的凸部的一个变形例的平面图。图23是表示形成在底座上的凸部的一个变形例的平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底座、17……冷阴极管(光源、线状光源)、32……第二逆变器基 板(供电基板)、38……连接器、40……槽部(凹部)、50……凸条部(凸部)、70……连接 器、71……第一连接器、72……第二连接器、TV……电视接收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根据图1至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首先,使用图1至图4,对具备液晶显 示装置10的电视接收装置TV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大致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 的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大致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沿图2的液 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图4是表示沿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 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如图1所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 ; 按照夹着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方式将其收容的表里两壳体Ca、Cb ;电源P ;调谐器T和支架 S。液晶显示装置10整体呈横向较长的方形,以立式状态被收容。该液晶显示装置10如图 2所示具有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 置)12,并由框状的边框13等将它们一体保持。接着,对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进行说明(参照图 2 图4)。液晶面板11由一对玻璃基板以隔着规定的间隙的状态贴合而成,并在两玻璃基 板之间封入液晶。在一个玻璃基板设置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 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和取向膜等,在另一个玻璃基板设置有以规 定排列配置有R (红色)、G (绿色)、B (蓝色)等各着色部的彩色滤光片、相对电极、和取向 膜等。另外,在两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光板lla、llb(参照图3和图4)。背光源装置12如图2所示,具备在光出射面侧(液晶面板11侧)具有开口部 14b的呈大致箱型的底座14 ;以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的方式配置的扩散板15a ;配置 于扩散板15a和液晶面板11之间的多个光学片15b ;和框架16,其沿底座14的长边配置, 将扩散板15a的长边缘部夹在其与底座14之间进行保持。另外,在底座14内具备冷阴极 管(光源、线状光源)17、用于将冷阴极管17安装在底座14上的灯夹18、在冷阴极管17的 各端部起到电连接的中继作用的中继连接器19、和一并覆盖冷阴极管17组的端部及中继 连接器19组的保持件20。另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冷阴极管17的扩散板15a侧构成 光出射侧。底座14为金属制,板金成形为由矩形状的底板14a、和从其各边立起并以大致U字 状折回的折回外缘部21 (短边方向的折回外缘部21a和长边方向的折回外缘部21b)构成 的较浅的大致箱型形状。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上,在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穿设有多个用于 安装中继连接器19的安装孔22。另外,在底座14的折回外缘部21b的上表面,如图3所 示,穿设有固定孔14c,例如能够通过螺钉等将边框13、框架16和底座14等一体化。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内表面侧(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侧)配置有反射片 23。反射片23为合成树脂制,其表面为光反射性优秀的白色,按照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
8的内表面覆盖其大致整个区域的方式敷设。该反射片23的长边缘部如图3所示,以覆盖底 座14的折回外缘部21b的方式立起,成为被底座14和扩散板15a夹着的状态。通过该反 射片23能够将从冷阴极管17出射的光向扩散板15a侧反射。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底板 14a的外表面侧(冷阴极管17的相反侧)形成有逆变器基板30,向冷阴极管17进行供电。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开口部14b侧设置有扩散板15a和光学片15b。扩散板15a 通过在合成树脂制的板状部件中分散混合光散射粒子而构成,具有将从作为线状光源的冷 阴极管17出射的线状的光加以扩散的功能。扩散板15a的短边缘部如上所述地载置于保 持件20的第一面20a上,不受上下方向的约束力。另一方面,扩散板15a的长边缘部如图 3所示,通过由底座14(反射片23)和框架16夹着而固定。配置在扩散板15a上的光学片15b是从扩散板15a侧顺次层叠扩散片、透镜片、反 射型偏光板而成的结构,具有使从冷阴极管17出射并通过扩散板15a的光成为面状的光的 功能。在该光学片15b的上表面侧设置有液晶面板11,该光学片由扩散板15a和液晶面板 11夹持。冷阴极管17呈细长的管状,以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 的状态,并且多根(本实施方式中为20根)相互平行并列的状态收容在底座14内(参照 图2)。通过使用灯夹18(图3及图4中未图示)来把持冷阴极管17,将该冷阴极管17以 与底座14的底板14a(反射片23)之间设置有微小间隙的状态支承。在这些冷阴极管17 的各个端部具备用于接收驱动电力的端子(未图示),该端部被嵌入中继连接器19中,按照 覆盖这些中继连接器19的方式安装有保持件2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冷阴极管17的管径为4. 0mm,冷阴极管17与反射片 23之间的距离为0. 8mm,相邻的冷阴极管17间的距离为16. 4mm,冷阴极管17与扩散板15a 之间的距离为2. 7mm。像这样,背光源装置12中各结构部件间能够实现薄型化,特别是冷阴 极管17与扩散板15a的距离、冷阴极管17与反射片23的距离得以减小。并且,通过这样 的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使液晶显示装置10的厚度(即、从液晶面板11的正面到背光 源装置12的背面的厚度)为16mm,电视接收装置TV的厚度(即、从正面侧壳体Ca的正面 到背侧壳体Cb的背面的厚度)为34mm,可实现薄型的电视接收装置。覆盖冷阴极管17的端部的保持件20由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如图2所示,形成 为沿底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大致箱型形状。该保持件20如图4所示,在其表面 侧具有能够高低不同地载置扩散板15a和液晶面板11的台阶状面,并且以与底座14的短 边方向的折回外缘部21a部分重叠的状态配置,与折回外缘部21a —起形成该背光源装置 12的侧壁。从保持件20中与底座14的折回外缘部21a相对的面突出有插入销24,该插入 销24插入形成在底座14的折回外缘部21a的上表面的插入孔25中,由此该保持件20被 安装在底座14上。保持件20的台阶状面由与底座14的底板14a平行的三个面构成,在处于最低位 置的第一面20a上载置扩散板15a的短边缘部。另外,从第一面20a延伸出向着底座14的 底板14a倾斜的倾斜罩26。在保持件20的台阶状面的第二面20b上载置液晶面板11的短 边缘部。保持件20的台阶状面中处于最高位置的第三面20c配置在与底座14的折回外缘 部21a重叠的位置上,与边框13接触。下面,使用图5及图6对配置在底座14的背面侧的逆变器基板30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逆变器基板的大致结构的平面图,图6是表示构成图5的逆变器基板 的第二逆变器基板的结构的平面图。如上所述,逆变器基板30安装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背面侧(与配置冷阴极管 17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具有向冷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力,控制其点亮的功能。逆变器30 通过在纸酚醛(paper phenol)或者玻璃环氧树脂基板上形成电路图案而构成,如图5所 示,由配置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的第一逆变器基板31和配置在底座14的长边方 向的两端部(与冷阴极管17的两端部重叠的部位)的第二逆变器基板(供电基板)32构 成。第一逆变器基板31配置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且在该底座14的短边方 向上偏向一边的位置。该第一逆变器基板31具有对冷阴极管17的驱动进行控制的电路, 该电路包括控制电路33,其以产生规定的频率的方式发送控制信号,用于控制冷阴极管 17的驱动电力的输出;开关电路34,其根据该控制信号切换驱动电力的供给,用于切换流 经后述高压输出部35的电流方向;以及高压输出部35,其输出将输入电压调制到高压而得 的驱动电力。用于向第二逆变器基板32输送驱动电力的高压线36从该第一逆变器基板31 延伸,该高压线36以被绝缘部件覆盖、且与底座14分离的状态下,沿底座14的长边缘部配 置。第二逆变器基板(供电基板)32分别配置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与冷 阴极管17的两端部重叠的部位)。该第二逆变器基板32具有对从第一逆变器基板31输送 来的电力加以调整从而向各个冷阴极管17供给的电路,如图6所示,沿其长度方向配置有 多个磁通耦合元件37和连接器38。磁通耦合元件37具有对供给到各个冷阴极管17的电 流的平衡进行调整的功能,在该第二逆变器基板32中底座14的中央部侧的长边缘部,20个 磁通耦合元件37呈直线地排成一列。另一方面,连接器38承担逆变器基板30和冷阴极管 17之间的电连接功能,在第二逆变器基板32中底座14的端部侧的长边缘部,10个连接器 呈直线地排成一列。连接器38分别按照两根冷阴极管17的端部和一个连接器38重叠的 形式配置。由于从两个磁通耦合元件37分别延伸的导线37a、37b与一个连接器38连接, 该磁通耦合元件37和连接器38能够通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逆变器基板32 上,利用磁通耦合元件37形成通过串联连接流经多个冷阴极管17的二次电流来确保光源 电流的平衡的电路,但例如也能够是使用了磁通耦合元件的光源电流的分流循回电路(分 流卜一 f j >卜回路)、镇流元件阵列电路等。各个连接器38具有从底座14的短边一侧延伸而出的两根电气配线39,其延伸端 在中继连接器19内分别与单个冷阴极管17的端部所具备的端子连接。即,形成一个连接 器38与两根冷阴极管17连接的形式。电气配线39具有作为输电线的功能,从第一逆变器 基板31输出的驱动电力通过磁通耦合元件37、连接器38、电气配线39供给到冷阴极管17。在该第二逆变器基板32的背面侧(与配置了磁通耦合元件37及连接器38的面相 反的面、与底座14的底板14a相对的一面),沿其长度方向形成有一条槽部(凹部)40(如 图5及图6中的虚线所示)。槽部40按照在第二逆变器基板32的背面侧中比与连接器38 重叠的位置略靠近长边缘部侧(外侧),与该连接器38的直线状的排列方向大致平行、即沿 着连接器38的排列的方式延伸设置。槽部40具有矩形状截面,其长度与第二逆变器基板 3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相同。即,槽部40遍及第二逆变器基板3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为直线状。下面,使用图7及图8,对底座14与第二逆变器基板32的安装方式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底座14的背面侧的结构的平面图,图8是表示底座14与第二逆变器 基板32的安装方式的截面图。如图7及图8所示,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上,在与上述槽部40相对的位置、即与 构成逆变器基板30的第二逆变器基板32重叠的位置上形成有凸条部(凸部)50。凸条部 50通过对底板14a的一部分实施拉深加工而向逆变器基板30的安装侧(与配置了冷阴极 管17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以条状突出。即,凸条部50按照底板14a的一部分从内侧面(反 射片23的敷设面)向外侧面(与逆变器基板30相对的面)挤出的形式形成,形成该凸条 部50的部分的底板14a的内侧面为凹陷状态,该凹部被反射片23覆盖(参照图8)。凸条部50具有从带有圆角的凸出前端部50a向底板14a的板状面侧的末端部50b 形成末端扩大的大致三角形的垂直截面(参照图8),并且形成其长度方向与底座14的短边 方向(短边外边缘部21a的长度方向)一致的大致三角柱的形状(参照图7)。由于配置在 上述第二逆变器基板32上的连接器38的排列方向也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一致,因此凸条 部50的长度方向沿着连接器38的排列方向。凸出前端部50a的宽度比槽部40的宽度小, 末端部50b的宽度比槽部40的宽度大。如图8所示,在将第二逆变器基板32安装在底座14上的情况下,成为形成在底座 14的底板14a上的凸条部50嵌入形成在第二逆变器基板32的背面侧的槽部40中的状态。 此处,凸条部50中的凸出前端部50a的宽度比槽部40的宽度小,而末端部50b的宽度比槽 部40的宽度大,因此,凸条部50成为凸出前端部50a侧的一部分嵌入槽部40的形式。艮口, 第二逆变器基板32和底座14成为分离开一定距离的状态,限制第二逆变器基板32向底座 14接近至该距离以下,其中,该距离相当于凸条部50中未嵌入槽部40中而是露出的部分的 高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该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第二逆变器基板32和 底座14之间的距离非常小,仅为2. 0mm。像这样,由于第二逆变器基板32和底座14之间的距离非常小,因此,例如当安装 连接器38时在第二逆变器基板32上产生推压力时,该第二逆变器基板32就有可能发生变 形或接触底座14。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凸条部50的至少一部分、更详细地来说是凸条部 50中从槽部40露出的末端部50b侧,与第二逆变器基板32上配置连接器38的部分重叠。 因此,即使在随着连接器38的安装操作而在第二逆变器基板32上产生推压力的情况下,第 二逆变器基板32也能利用凸条部50防止变形等的发生。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在底座14上形成有由该 底板14a的一部分向第二逆变器基板32侧突出而构成的凸条部50,第二逆变器基板32配 置在与该凸条部50重叠的位置。根据这种结构,即使在向底座14的推压作用在第二逆变器基板32上的情况下,由 于该第二逆变器基板32配置在与由底座14的底板14a的一部分突出而构成的凸条部50 重叠的位置,因此,该第二逆变器基板32与该凸条部50接触,规定程度以上的变形的产生 受到抑制。这样,由于能够防止因第二逆变器基板32的变形所引起的破损,因此能够提高 该背光源装置12的成品率。而且,凸条部50采用由底座14的一部分通过拉深加工而突出形成的结构,如本实
11施方式所示,在使该背光源装置12薄型化的情况下尤其能够发挥其效果。在本实施方式 中,为了实现该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底座14和第二逆变器基板32之间的距离非常小, 仅为2. 0mm。像这样,在两者间的距离非常小的情况下,为了抑制第二逆变器基板32的变 形,另外准备间隔物,并将该间隔物设置在底座14和第二逆变器基板32之间是很困难的。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预先使底座14自身的一部分向第二逆变器基板32侧 突出从而形成凸条部50,所以在将第二逆变器基板32安装到该底座14上时,凸条部50能 够作为底座14和第二逆变器基板32的间隔物发挥作用。因此,即使在底座14和第二逆变 器基板32之间的距离很小的情况下,也能设置具有间隔物功能的凸条部50,并且由于无需 另外设置间隔物,所以能够削减部件数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逆变器基板32上,在与形成在底座14上的凸条部 5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槽部40,该槽部40采用凸条部50的凸出前端部50a侧能够嵌入其中 的结构。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形成在底座14上的凸条部50的一部分嵌入形成在第二逆变 器基板32上的槽部40中,能防止该第二逆变器基板32相对底座14产生位置偏离。而且, 在第二逆变器基板32的特别是设置有槽部40的部分,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发生变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逆变器基板32配置在底座14中与冷阴极管17的端 部重叠的位置上。在这种结构中,凸条部50也形成在与冷阴极管17的端部重叠的位置上。此处,在 具备该背光源装置12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冷阴极管17的端部相当于显示面的边缘部, 因此,是难以对显示质量产生影响的部位。于是,在将第二逆变器基板32配置在与冷阴极 管17的端部重叠的位置的结构中,能够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情况下进行凸条部50的形成 等预期的加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形成逆变器基板30和冷阴极管17的电连接状态的连 接器38安装在第二逆变器基板32上,底座14的凸条部50的至少一部分(末端部50b)形 成在与第二逆变器基板32中配置有连接器38的部分重叠的位置上。像这样,在连接器38配置在第二逆变器基板32上的结构中,安装该连接器38时, 该第二逆变器基板32的配置有连接器38的部位可能会产生应力。因此,通过使底座14的 凸条部50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与第二逆变器基板32中配置有连接器38的部分重叠的位 置上,能有效地防止该连接器38的配置部位的变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连接器38在第二逆变器基板32上,在呈直线的排列 线上排成一列。像这样,当多个连接器38在呈直线的排列线上排成一列的情况下,安装该连接器 38时,推压力会在第二逆变器基板32的呈特定的直线状(带状)的局部区域集中产生,因 此本发明的结构中的凸条部50就会进一步发挥抑制第二逆变器基板32变形的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连接器38排列成直线状,凸条部50以沿着该连接器 38的排列的形式形成为直线状。像这样,在多个连接器38排列成直线状的部位,当安装这些连接器38时,第二逆 变器基板32容易沿着连接器38的排列发生变形。因此,以沿着连接器38的排列的形式形 成凸条部50,能有效地抑制第二逆变器基板32的变形。
(实施方式2)下面,根据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表示了对凸条部和 连接器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变更的情况,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 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底座与第二逆变器基板的安装方式的截面图。如图9所示,在构成逆变器基板30的第二逆变器基板32的表面侧(底座14的底 板14a的相对面的相反侧),沿着该第二逆变器基板32的长度方向(底座14的短边方向), 磁通耦合元件37及连接器38分别呈直线地排成一列。在该第二逆变器基板32的背面侧 (底板14a的相对面),在呈直线地排成一列的连接器38的正下方延伸设置有槽部41。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上,由该底板14a的一部分向第二逆变器基板62 侧突出而形成的凸条部51,形成在与上述槽部41相对的位置上。此外,凸条部51的形状与 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在将第二逆变器基板32安装在底座14上的情况下,成为形成在底座14的底板 14a上的凸条部51的一部分嵌入形成在第二逆变器基板32的背面侧的槽部41中的状态。 此处,槽部41形成在连接器38的排列的正下方,凸条部51也同样,其整体形成在底座14 中相当于直线状排列的连接器38的正下方的位置。于是,第二逆变器基板32在连接器38 的排列部分由凸条部51从底座14侧支承。像这样,在多个连接器38排列成直线状的部位,当安装这些连接器38时,推压沿 着该连接器38的排列方向集中,第二逆变器基板32容易发生变形。因此,通过在相当于连 接器38的排列的正下方的位置形成凸条部51,能够由凸条部51直接支承推压集中部,因此 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第二逆变器基板32的变形。(实施方式3)接着,根据图10至图1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表示对安 装在逆变器基板上的连接器的排列及形状进行了变更的情况,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基板的结构的平面图,图11是表示构成图10的 逆变器基板的第二逆变器基板的结构的平面图,图12是表示构成安装在图11的第二逆变 器基板上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的第一连接器的侧面图,图14是 表示构成安装在图11的第二逆变器基板上的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的仰视图,图15是图14 的第二连接器的侧面图,图16是表示底座与第二逆变器基板的安装方式的截面图。逆变器基板60安装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背面侧(配置冷阴极管17的一侧的 相反侧),具有向冷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力并控制其点亮的功能。如图10所示,逆变器基 板60由配置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的第一逆变器基板31和配置在底座14的长边 方向的两端部(与冷阴极管17的两端部重叠的部位)的第二逆变器基板62构成。第二逆变器基板62为长度方向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相同的矩形形状,如图11所 示,在该第二逆变器基板62中底座14的中央部侧的长边缘部,排列有与冷阴极管17相同 数量(即20个)的磁通耦合元件37。另一方面,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中底座14的端部侧 的长边缘部,排列有与从磁通耦合元件37延伸的导线37a、37b连接并承担逆变器基板30 和冷阴极管17间的电连接功能的连接器70。两根电气配线39从连接器70中底座14的短边侧的侧壁延伸出来,该电气配线39的延伸端与冷阴极管17的端部连接。连接器70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边方向上具有一个连接器70与两根冷阴极 管17的端部重叠的排列方式。而且,相邻的连接器70、70按照分别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 短边方向(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上相互错开的方式排列,即不排成一列配置。具体来讲, 第一个连接器70配置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边缘部,与其相邻的第二个连接器70按照 从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边缘部空出一个连接器70宽度的方式配置在该第二逆变器基板62 的更靠内侧的部位。然后,第三个连接器70被配置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边缘部,即配 置在与第一个连接器70相同的一列。反之,对于位于呈直线的排列线(第二个、第四个、第 六个……等连接器70所成的排列线)上的第二个连接器70,与该第二个连接器70相邻的 第一个或者第三个连接器70按照从该排列线上偏离的方式配置。通过重复这种配置方式,各个连接器70以在其两侧设有未配置相邻的连接器70 的空间的状态下配置成列,相邻的连接器70按照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边缘部及其内 侧交替式地形成两列的方式而排列配置。换言之,相邻的连接器70彼此沿着第二逆变器基 板62的长边方向(底座14的短边方向)上呈锯齿形配置。各连接器70包括固定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上的第一连接器71和能够相对该第 一连接器71装卸的第二连接器72。第一连接器71整体为树脂制成的大致平板状,如图12 及图13所示,它具有与从磁通耦合元件37延伸的导线37a、37b连接的金属制的端子71a、 71b。该端子71a、71b在以两片金属板夹着导线37a、37b的状态下,从第一连接器71的平 板状面大致垂直地竖立(参照图13)。另外,在第一连接器71中指向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短边方向的两个侧壁上,即在 成列安装的第一连接器71彼此相对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后述第二连接器72的卡止部74 插入的卡止承受部73。另一方面,第二连接器72整体为树脂制成的大致平板状,如图14及图15所示,具 备按照第一连接器71的端子71a、71b能够插入(插接)的方式凹陷形成的金属制的接收 端子72a、72b。S卩,由于第一连接器71的端子71a、71b插入该第二连接器的接收端子72a、 72b中,第一连接器71和第二连接器72成为能够通电的状态。而且,在第二连接器72中指向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短边方向的两个侧壁上,设置 有用于插入设在第一连接器71中的卡止承受部73中的卡止部74。卡止部74包括沿着第 二连接器72的上表面延伸而出,向该第二连接器72的下表面弯曲而形成的平板状的支承 部75 ;和在该支承部75的前端形成伸臂状的捏手部76,在支承部75和捏手部76之间形成 有向第二连接器72的上表面方向开口的距离调整部77。在第二连接器72中与支承部75 的下端部对应的部位形成有略呈三角形的突起部78,在该突起部78和支承部75之间形成 有开口部79。该卡止部74采用树脂制成,并且能够弹性变形。在第一连接器71上安装第二连接器72的操作按照如下方法进行。首先,以用手 指捏住的方式把持第二连接器72的两个卡止部74,并保持固定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上的 第一连接器71的上表面(参照图12)与该第二连接器72的下表面(参照图14)相对的形 态。此处,通过在卡止部74上施加把持力,会发生以下的弹性变形。即,由于对捏手部76 施加把持力,产生塞住距离调整部77这样的变形,伴随该变形,支承部75向远离第二连接 器72的侧壁的方向变形,开口部79的宽度增大。在此状态下,使第二连接器72从与第一连接器71的上表面大致垂直的方向,即从与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基板面大致垂直的方向 接近该第一连接器71,将第二连接器72的卡止部74插入第一连接器71的卡止承受部73 中。然后,在松开把持第二连接器72的手指时,卡止部74的会产生弹性回复,开口部79的 宽度变小,防止第二连接器72从第一连接器71上脱落,第一连接器71与第二连接器72的 安装操作结束。如上上述,在第一连接器71与第二连接器72的安装操作中,还伴随着使第二连接 器72向第一连接器71推压,即从与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基板面交叉的方向推压的操作。在安装有该连接器70的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背面侧(与配置磁通耦合元件37 及连接器70的面相反的面、与底座14的底板14a相对的面),沿其长度方向形成有一根槽 部(凹部)80 (如图10及图11中的虚线所示)。槽部80形成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背面 侧中比配置在该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边缘部侧的连接器70略靠近缘部侧(外侧)的位 置上,与排列成平行的两列的连接器70的排列方向大致平行地设置,即按照沿着连接器70 的排列方向的方式延伸设置。槽部80具有矩形状截面,其长度与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 度方向的长度相同。即,槽部80遍及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为直线 状。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上,在与上述槽部80相对的位置、即与构成逆变 器基板60的第二逆变器基板62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凸条部52。此外,凸条部52的形状为与 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形状。如图16所示,在将第二逆变器基板62安装在底座14上的情况下,成为形成在底 座14的底板14a上的凸条部52嵌入形成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背面侧的槽部80中的状 态。此处,凸条部52中的凸出前端部52a的宽度比槽部80的宽度小,而末端部52b的宽度 比槽部80的宽度大,因此,凸条部52成为凸出前端部52a侧的一部分嵌入槽部80的形式。 即,第二逆变器基板62和底座14成为分离开一定距离的状态,限制第二逆变器基板62向 底座14接近至该距离以下,其中,该距离相当于凸条部52中未嵌入槽部80中而是露出的 部分的高度。此外,凸条部52的至少一部分,更详细地来讲,凸条部52中从槽部80露出的 末端部52b,与配置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边缘部侧的连接器70重叠。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用于形成逆变器基板60 和冷阴极管17的电连接状态的连接器70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上配置有多个,连接器70 包括安装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上的第一连接器71 ;和在与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基板面 交叉的方向上相对该第一连接器71自由装卸的第二连接器72。形成在底座14上的凸条部 52的至少一部分(此处是末端部52b)与配置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上的连接器70重叠。根据这种结构的连接器70,当安装第一连接器71和第二连接器72时,把持住第二 连接器72,向安装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上的第一连接器71,从与该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 基板面交叉的方向推压该第二连接器72。在此情况下,第二逆变器基板62会受到向底座14 侧的推压力,容易产生向该方向的变形力。但是,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由于在与底座14上所 形成的凸条部52重叠的位置安装第二逆变器基板62,而且,该凸条部52的至少一部分与连 接器70的安装部位重叠,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该部位中的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变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逆变器基板62上安装有多个连接器70,相邻的该连 接器70,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边缘部和与该边缘部相比靠近内侧的部位交替排列成两
15列。根据上述这种结构,任意的连接器70和与其相邻的两个连接器70不会位于同一 直线上,当安装该连接器70时,推压力不会集中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呈特定的直线状 (带状)的局部区域,因此能够防止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局部变形或者破损。而且,通过使相邻的连接器70在互不相同的位置上排列,与将这些连接器70排成 一列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该相邻的连接器70彼此的间隔,能够确保较高的操作性和安全 性。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在底座14的背面侧,在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安装有第二 逆变器基板62,在该第二逆变器基板62中与冷阴极管17的端部重叠的位置安装有连接器 70,从该连接器70延伸的电气配线39与冷阴极管17的端部连接。更详细地来讲,连接器 70采用在与两根冷阴极管17的端部重叠的位置配置一个连接器70的方式,并且,相邻的 连接器70彼此以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边缘部及其内侧交替地形成两列的方式排列配 置。即,连接器70在该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边方向(底座14的短边方向)上的配置位 置由冷阴极管17的排列位置决定。此处,如果因大量配置冷阴极管17而造成相邻的冷阴极管17的间隔变窄,则随之 配置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有限范围(相当于该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边方向的长度) 内的连接器70间的间隔也随之变窄。这样,如果相邻的连接器70之间的距离变小,则在连 接器70的安装操作中,相邻的连接器70就会相互干扰,该操作变得困难,并且,也有可能在 所安装的连接器70之间产生放电。但是,像本发明这样,通过将相邻的连接器70排列在互不相同的位置,会在各个 连接器70的两侧设置未配置相邻的连接器70的空间,从而能够使这些连接器70间的间隔 变得较大。其结果为,不仅能够使连接器70的安装操作变得容易,还能够防止连接器70间 的放电,确保较高的操作性和安全性。(变形例)以上对实施方式3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本发明所涉及的向第二逆变器基板配 置连接器的方式,采用下述方式即可,即,对于位于呈直线的排列线上的任意的连接器,与 该任意的连接器相邻的两个连接器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器以从该排列线上偏离的方式配置。 即,从本质上来讲,只要连接器不在呈直线的排列线上配置成一列,就能够缓解对第二逆变 器基板的变形力,以下所示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对于连接器在第二逆变器基板上的配置方式,如图17所示,以每两个交替配置形 成两列的连接器70b的配置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具体来讲,第一个连接器70b和与它 相邻的第二个连接器70b被配置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b的长边缘部,与第二个连接器70b 相邻的第三个连接器70b和与它相邻的第四个连接器70b被配置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b的 比长边缘部靠内侧的位置。通过重复这种配置方式,每两个连接器70b被交替配置成两列。对于连接器在第二逆变器基板上的其它的配置方式,如图18所示,也能够采用两 个连接器70c和一个连接器70c交替配置成两列的配置方式。具体来讲,第一个连接器70c 和第二个连接器70c被配置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c的长边缘部,与第二个连接器70c相邻 的第三个连接器70c被配置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c的长边缘部的内侧。通过重复这种配置 方式,连接器70c中相邻的两个被配置在同一列上,与它们相邻的连接器被配置在另一列上,形成两列。(实施方式4)下面,根据图1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表示对上述实施方 式3改变了凸条部和连接器相对位置关系的情况,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对与上述实 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底座与第二逆变器基板的安装方式的截面图。如图19所示,在构成逆变器基板60的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表面一侧(与底座14 的底板14a相对的面的相反一侧),沿着该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度方向(底座14的短边 方向)配置有磁通耦合元件37及连接器70。连接器70按照其相邻的两个连接器70分别 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短边方向(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上相互将位置错开的方式配置, 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边缘部及其内侧交替地排列成两列。在该第二逆变器基板32的 背面侧(与底板14a相对的面),在相当于排列在该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边缘部侧的连 接器70的列与排列在其内侧的连接器70的列之间的位置,沿着该排列延伸设置有槽部81。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上,由该底板14a的一部分向第二逆变器基板62 侧突出而形成的凸条部53形成在与上述槽部81相对的位置。此外,凸条部53的形状为与 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形状。在将第二逆变器基板62安装在底座14上的情况下,成为形成在底座14的底板 14a上的凸条部53的一部分嵌入形成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背面侧的槽部81中的状态。 此处,槽部81在排成两列的连接器70的列之间沿着该列延伸设置,凸条部53也同样,在底 座14中相当于排成两列的连接器70的列之间的位置,按照横跨呈两列的连接器70的方式 (一部分重叠的方式)沿着该列形成。因此,第二逆变器基板62在连接器70的排列部分由 凸条部53从底座14侧支承,这里,该连接器70在该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边缘部侧及其 内侧排成两列。像这样,在多个连接器70排成两列的部位,当安装这些连接器70时,推压沿着该 排列集中,第二逆变器基板62容易产生变形。因此,通过以跨越配置有连接器70的两列的 方式形成凸条部53,凸条部53就能直接支承推压集中部,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第二逆 变器基板62的变形。(实施方式5)下面,根据图2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表示了对上述实施 方式4进一步变更凸条部和连接器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情况,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对 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底座与第二逆变器基板的安装方式的截面图。如图20所示,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表面侧(与底座14的底板14a相对的面的 相反侧),沿着该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度方向(底座14的短边方向),配置有磁通耦合 元件37及连接器70。连接器70按照其相邻的两个连接器70分别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 短边方向(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上相互将位置错开的方式配置,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 长边缘部及其内侧交替地排列成两列。在该第二逆变器基板32的背面侧(与底板14a相 对的面),在排列于该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边缘部侧的连接器70的正下方,沿着该排列 延伸设置有槽部82。
17
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上,由该底板14a的一部分向第二逆变器基板62 侧突出而形成的凸条部54形成在与上述槽部82相对的位置。此外,凸条部54的形状为与 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形状。在将第二逆变器基板62安装在底座14上的情况下,成为形成在底座14的底板 14a上的凸条部54的一部分嵌入形成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背面侧的槽部82中的状态。 此处,槽部82在排列于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边缘部侧的连接器70的正下方延伸设置, 凸条部54也同样,其整体形成在底座14中相当于连接器70的正下方的位置,该连接器70 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边缘部侧排列。因此,第二逆变器基板62在连接器70的排列部 分由凸条部54从底座14侧支承,其中,该连接器70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边缘部侧排 列。像这样,在多个连接器70排成两列的部位,当安装这些连接器70时,推压沿着该 排列集中,第二逆变器基板62容易产生变形。因此,通过将凸条部54形成在相当于排列在 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边缘部侧的连接器70的正下方的位置,凸条部54能直接支承推压 集中部,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变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当于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上排成两列的连接器70中 配置于该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长边缘部侧的连接器70的正下方的位置形成凸条部54,但 是,也能够在相当于排列在第二逆变器基板62的内侧的连接器70的正下方的位置形成凸 条部。(其它的实施方式)以上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根据上述内容以及附图所说 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畴之内。(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逆变器基板被分别配置在与冷阴极管的一个端部重 叠的位置和与另一个端部重叠的位置,但是,也能够仅设置在与冷阴极管的一个端部重叠 的位置。(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呈直线状排列的连接器组形成一个凸条部,例如,也能 够如图21所示,形成两个并列的凸条部90等多个凸条部。在此情况下,与凸条部90对应 的槽部优选形成为相同的个数。(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形成在底座上的凸部选择了条状的凸条部,但是,凸 部的方式并未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相互独立的多个凸部。具体来讲,如图22所示, 可以将俯视呈圆形的凸部91按照其一部分与连接器重叠的方式沿着该连接器的排列形成 多个。另外,如图23所示,也可以将多个俯视呈圆形的凸部92配置在相当于呈直线状排列 的连接器的正下方的位置上。(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在第二逆变器基板上的槽部具有矩形状的截面,但该 槽部的形状并非局限于此,也能够为半圆形状或梯形等任意的形状。(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在底座上的凸条部具有略呈三角形的截面,但该凸条 部的形状并非局限于此,也能够为半圆形状或梯形等任意的形状。(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用冷阴极管作为光源的情况,但例如使用热阴极 管等其它种类的光源的情况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权利要求
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收容所述光源的底座;和用于向所述光源供给驱动电力的供电基板,所述供电基板安装在所述底座中与所述光源相反的一侧的面上,所述底座在与所述光源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具有由该底座的一部分向所述供电基板侧突出而形成的凸部,所述供电基板配置在与所述凸部重叠的位置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供电基板上,在与所述凸部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凹部,所述凸部的凸出前端的一 部分或者整个凸部能够嵌入该凹部的内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是线状光源,所述供电基板配置在与所述线状光源的端部重叠的位置上。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置在所述供电基板上、用于形成该供电基板与所述光源的电连接状态的连接器,所述底座的所述凸部至少形成在与所述供电基板中配置有所述连接器的部分重叠的 位置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 安装在所述供电基板上的第一连接器;和相对所述第一连接器在与所述供电基板的基板面交叉的方向上自由装卸的第二连接ο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在所述供电基板上配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连接器在呈直线的排列线上排列成一列。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在所述供电基板上配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连接器中,对于位于呈直线的排列线上的任意的连接器,与该任意的连接器 相邻的两个连接器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器,以从所述排列线上偏离的方式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中,任意的连接器和与该任意的连接器相邻的两个连接器配置在互不相同 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分别交替地配置。
10.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连接器包含直线状排列的连接器,所述凸部沿着多个所述连接器的排列形成为条状。
11.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连接器包含直线状排列的连接器, 所述凸部沿着多个所述连接器的排列形成多个。
12.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连接器包含直线状排列的连接器,所述凸部在相当于多个所述连接器的排列的正下方的位置形成为条状。
13.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连接器包含直线状排列的连接器,所述凸部在相当于多个所述连接器的排列的正下方的位置形成多个。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 利用来自所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是使用了液晶的液晶面板。
16.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显示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2)的特征在于,包括光源(17)、收容上述光源(17)的底座(14)、和用于向上述光源(17)供给驱动电力的供电基板(32),上述供电基板(32)安装在上述底座(14)中与上述光源(17)相反的一侧的面上,上述底座(14)在与上述光源(17)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具有由该底座(14)的一部分向上述供电基板(32)侧突出而形成的凸部(50),上述供电基板(32)配置在与上述凸部(50)重叠的位置上。
文档编号F21V23/06GK101960216SQ20098010653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8日
发明者国井洋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