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4672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液晶电视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因此,需要另外作为照明装置的背光源装置。该背光源装置设置在液晶面板的里侧(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具备液晶面板侧的面开口的底座;收纳在底座内的多个灯(例如,冷阴极管);以及可以对各灯供给电力的逆变器单元。作为用于电连接逆变器单元和灯的构成的一个例子,已知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内容。该内容是在底座的表侧内部配置灯,而在底座的里侧外部配置逆变器单元,并且在底座中以贯通内外的方式安装有灯插座。并且,灯连接到该灯插座的内侧端部,而逆变器单元连接到灯插座的外侧端部。而且,成为如下构成在底座的里侧外部设有引导部,当将逆变器单元安装到底座时,该逆变器单元由引导部引导。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特开2008-27880号公报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液晶显示装置成为如下构成当将逆变器单元连接到灯插座时,将逆变器单元保持为与底座的里面相对的状态,并沿着引导部水平地滑动来插入灯插座。在此,在该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中,逆变器单元在底座的面内方向和从底座远离的方向上被引导,但是不会在接近底座的里面的方向上被引导。一般在逆变器单元的与底座相对的面中安装有各种芯片部件,在逆变器单元过于接近底座的里面而彼此接触的情况下,逆变器单元有可能发生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伴随着底座和逆变器基板的组装的损伤。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光源;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电力供给基板,其相对于上述底座配置在与上述光源相反的一侧,对上述光源供给驱动电力;以及中继连接器,其组装于上述底座,中继上述电力供给基板和上述光源之间的电力供给,上述电力供给基板能在从上述中继连接器脱离的非插入位置和插入上述中继连接器的插入位置之间沿着上述底座的面移动,在上述电力供给基板,立设有在上述非插入位置或上述插入位置抵接到上述底座,且限制该电力供给基板接近上述底座的限制接近凸起。当将电力供给基板连接到中继连接器时,将电力供给基板相对于底座配置在与光源相反的一侧的非插入位置,从该非插入位置沿着底座的板面移动到插入位置。在此,在电力供给基板中,立设有限制该电力供给基板接近底座的限制接近凸起。因此,电力供给基板在非插入位置或插入位置通常保持为与底座分开规定距离的状态。其结果是当将电力供给基板配置于非插入位置时、从非插入位置向插入位置移动时,可以避免安装于电力供给基板的各种部件等与底座接触,可以防止电力供给基板、底座的损伤。另外,可以是,在上述限制接近凸起的上述底座侧的顶端安装有能旋转的球状部件。根据这种构成,当将电力供给基板从非插入位置移动到插入位置时,限制接近凸起的球状部件旋转,由此可以实现电力供给基板的顺利的移动。另外,可以是,在上述电力供给基板至少立设有3个上述限制接近凸起。根据这种构成,将电力供给基板和底座在至少3点以上保持为彼此分开的状态, 因此,当移动电力供给基板时,可以进行稳定的移动。因此,可以避免电力供给基板与底座的接触,可以防止两者的损伤。另外,可以是,上述电力供给基板在俯视时为大致矩形形状,上述限制接近凸起立设于上述电力供给基板的四角。在电力供给基板为大致矩形形状的情况下,其四角最易于与底座接触。因此,通过在四角立设限制接近凸起,可以更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电力供给基板与底座的接触。另外,可以是,上述电力供给基板能通过上述限制接近凸起放电。在电力供给基板中安装有各种电子部件,有时对周围的部件(例如,底座等)产生意外的自然放电。因此,通过限制接近凸起可以放电,由此可以抑制意外的自然放电。另外,可以是,上述底座和上述电力供给基板没有隔着其它部件而彼此相对。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供给基板和底座就会接触而易于产生损伤,因此,优选使用本发明的构成。另外,可以是,在上述底座和上述电力供给基板之间安装有绝缘性的盖。根据这种构成,可以抑制从电力供给基板向底座的意外的自然放电。下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该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根据这种显示装置,对显示面板供给光的照明装置难以产生伴随着组装的损伤, 因此,可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并且在操作可靠性方面也是优异的。作为上述显示面板,可以列举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在各种用途,例如在电视机、个人电脑的显示器等中使用,特别优选用作大型画面。另外,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显示装置。根据这种电视接收装置,可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并且可以提供在工作可靠性方面优异的装置。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可以防止伴随着底座和逆变器基板的组装的损伤。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着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3是收纳了冷阴极管的底座的平面图。图4是示出使逆变器基板处于拆卸位置的状态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着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中继连接器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6是安装了逆变器基板的底座的底面图。图7是示出逆变器基板的概要构成的平面图。图8是示出逆变器基板所具备的引导凸起的构成的截面图。图9是使逆变器基板处于非插入位置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放大底面图。图10是使逆变器基板处于非插入位置的状态下的图9的A-A线截面图。图11是使逆变器基板处于插入位置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放大底面图。图12是使逆变器基板处于插入位置的状态下的图10的B-B线截面图。图13是使逆变器基板处于插入位置的状态下的图10的C-C线截面图。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逆变器基板的概要构成的平面图。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17是安装了盖的底座的放大底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根据图1至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示例液晶显示装置 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中示出X轴、Y轴以及Z轴,各轴方向描绘为各附图中示出的方向。另外,将图2示出的上侧作为表侧(正面侧、光出射侧),将图2示出的下侧作为里侧(背面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如图1所示,具备以下装置而构成液晶显示装置 10(显示装置);夹持、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表里两机箱Ca、Cb ;电源P ;以及调谐器Τ。 液晶显示装置10作为整体形成横长方形,如图2所示,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12 (照明装置),它们被形成框状的外框13等一体地保持。下面,按顺序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液晶面板11采用如下构成俯视为矩形形状,如图2所示,在隔开规定的间距的状态下,贴合一对玻璃基板11a、11b,并且在两玻璃基板11a、lib之间封入了液晶层(未图示)。在一方玻璃基板Ila中,设有连接到彼此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的开关元件(例如,TFT)、连接到该开关元件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在另一方玻璃基板lib中,设有按规定排列配置了 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的彩色滤光片、相对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其中, 从未图示的驱动电路基板对源极配线、栅极配线以及相对电极等供给显示图像所需的图像数据、各种控制信号。此外,在两玻璃基板IlaUlb的外侧分别配置有偏光板llc、lld。
背光源装置12如图2所示,是在液晶面板11的背面正下方配置光源而成的、所谓的直下型背光源,具有在表侧(光出射侧、液晶面板11侧)开口的形成大致箱形的底座 14 ;敷设在底座14内的反射片15 ;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而安装的多个光学部件16 ;可以保持光学部件16的框架17 ;以并列的状态收纳于底座14内的多根冷阴极管18(光源);以及遮挡冷阴极管18的各端部并且本身具备光反射性的支架19。而且,该背光源装置12具备配置于底座14的里侧的逆变器基板20 (电力供给基板)以及中继逆变器基板20和冷阴极管18之间的电力供给的中继连接器21。底座14具备底板14a,所述底板1 由铝等金属制成,与液晶面板11相同,俯视为大致矩形形状。该底板14a的长边方向与各附图的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各附图的Y 轴方向一致。在底板14a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贯通地形成有可以让中继连接器21插入的连接器插通孔14b。连接器插通孔14b沿着Y轴方向(底板1 的短边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与冷阴极管18和中继连接器21对应的数量)。反射片15由呈现在光的反射性方面优异的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并且以覆盖底座14的内面的大致整个区域的方式敷设,具有使来自冷阴极管18的光向光学部件16侧(光出射侧)反射的功能。另外,在反射片15中形成有连通上述连接器插通孔14b的孔。光学部件16与底座14的底板14a、液晶面板11同样,俯视为矩形形状,由具有透光性的合成树脂制成,并且介于里侧的冷阴极管18和表侧的液晶面板11之间。光学部件 16从里侧起按顺序包括例如扩散板、扩散片、透镜片以及亮度增加片,具有使从作为线状光源的各冷阴极管18发出的光转换为均勻的面状光等功能。框架17形成沿着液晶面板11、光学部件16的外周缘部的框状。框架17配置在光学部件16的表侧,并且在和支架19之间可以夹持光学部件16的外周缘部。另外,框架17 可以从里侧支承液晶面板11,在和配置于液晶面板11的表侧的外框13之间可以夹持液晶面板11。冷阴极管18是线状光源(管状光源)的一种,如图3所示,以使其轴方向与底座 14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一致的姿势安装于底座14内,在使彼此的轴大致平行且在彼此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隔的状态下,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并排多根。该冷阴极管18是放电管的一种,如图4所示,具备密封了两端部的截面为圆形的细长玻璃管18a ;封入玻璃管18a的两端部的内侧的一对电极(未图示);以及从玻璃管 18a的两端部向外部突出的一对外引线18b。玻璃管18a在内部封入了作为发光物质的水银等(与荧光体一起都未图示),并且在其内壁面涂敷有荧光体。外引线18b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成,形成从玻璃管18a的端部沿着其轴方向(X轴方向)向外(与电极侧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细长的大致圆柱状,其内端部连接到玻璃管18a内的电极,由此成为与电极相同的电位。支架19由呈现在光的反射性方面优异的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如图2所示,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并且里侧的面形成开口的大致箱形。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安装有一对支架19,由此可以一并覆盖并列配置在相同位置的各冷阴极管18的端部(非发光部)。中继连接器21如图4所示,具备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尼龙等)制成的、整体形成大致块状的壳体23以及收纳于壳体23内的端子金属件24,以贯通底座14的底板14a的状态安装。如图5所示,壳体23的配置于底座14内的部分成为接受冷阴极管18的端部的光源接受部23a,而配置于底座14外的部分成为接受逆变器基板20的连接器连接部20c的基板接受部23b。在光源接受部23a中,形成有沿着冷阴极管18的端部的圆弧状的槽部。在基板接受部2 中,设有基板插入口 23c,所述基板插入口 23c沿着X轴方向向后方(逆变器基板20侧)开口并且沿着Y轴方向向图5示出的右侧开口。该壳体23直接保持于底座14。详细地说,光源接受部23a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基板接受部2 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其大宽度部分23d可以从表侧卡合底座14。在基板接受部23b中,设有可以从里侧卡合底座14的防脱突部23e。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端子金属件M的配置于上述光源接受部23a内的端部成为与冷阴极管18的外引线18b接触的光源接触部Ma,而配置于上述基板接受部23b内的端部成为与连接器连接部20c的端子部20d接触的基板接触部Mb。光源接触部2 和光源接触部24b分别具有弹性,可以与外引线18b和端子部20d弹性接触。从逆变器基板20 输出的输出电压可以通过该中继连接器21输入冷阴极管18的外引线18b和电极。中继连接器21以一对为一组地配置于底座14的与冷阴极管18的两端部对应的位置、即底板Ha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位置,且沿着底板1 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冷阴极管 18的并列方向)各并排配置有多个(冷阴极管18的根数)(参照图6)。各中继连接器21 的排列间距与各冷阴极管18的排列间距大致相等。各中继连接器21的Y轴方向的设置位置与各冷阴极管18大致相同。接着,使用图2、图6至图13说明逆变器基板20。图6是安装了逆变器基板的底座的底面图,图7是示出逆变器基板的概要构成的平面图,图8是示出逆变器基板所具备的引导凸起的构成的截面图。逆变器基板20是在由合成树脂制成(例如,由以玻璃布为基材的环氧树脂制成、 由纸酚制成等)的基材上形成有规定的配线图案,并且安装有各种电子部件而成的。详细地说,如图2所示,在逆变器基板20的表侧的面(底座14侧的面)中,形成有配线图案并且安装有变压器、电容器等引线部件20a、电阻、二极管、电容器等芯片部件20b。其中,引线部件20a的引线焊接到配线图案。另一方面,将芯片部件20b以逆变器基板20的表侧的面在配线图案上进行表面安装。该逆变器基板20连接到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源P,具有使从该电源P输入的输入电压升压,向冷阴极管18输出比输入电压高的输出电压等来控制冷阴极管18的点亮、熄灭的功能。此外,在图6和图7中,省略了引线部件20a和芯片部件20b 的图示。逆变器基板20如图6所示,以不隔着其它部件而相对的方式安装到底座14的底板14a的里侧的面(与冷阴极管18相反的一侧的面),并且在底板14a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位置对称配置有一对。逆变器基板20俯视为大致矩形形状,成为其板面与底座14的底板 14a的板面(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作为液晶显示装置10的厚度方向的Z轴方向正交的面)大致平行,并且其长边方向与底板14a的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冷阴极管18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一致的状态,由螺丝等固定到底板14a。在逆变器基板20的对中继连接器21的插入方向的前端部,设有插入、连接中继连接器21的连接器连接部20c。在逆变器基板20的上述端部断续地设置连接器连接部20c, 由此沿着逆变器基板20的长边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中继连接器21的数量)连接器连接部20c。由此,逆变器基板20的上述前端部形成梳齿状。各连接器连接部20c如图9所示, 可以单独地插入各中继连接器21,在其顶端部设有从配线图案延伸出来的端子部20d。连接器连接部20c的宽度尺寸比中继连接器21的基板插入口 23c的开口横宽宽,其差与相邻的中继连接器21之间的间隔大致相等。并且,该逆变器基板20可以在相对于底座14的底板14a隔开规定的间隔相对并且连接器连接部20c从中继连接器21脱离的非插入位置(图9和图10)和将与底板1 之间的上述间隔(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维持成与非插入位置同样的情况下使连接器连接部20c插入中继连接器21内的插入位置(图11 图1 之间,在沿着底座14的底板 14a (逆变器基板20的板面)的X轴方向(逆变器基板20的短边方向)上移动。详细地说,在非插入位置,如图9和图10所示,连接器连接部20c在和中继连接器21之间在X轴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其端子部20d处于对中继连接器21的端子金属件M非接触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插入位置,如图11 图13所示,连接器连接部20c进入中继连接器 21内,其端子部20d处于对中继连接器21的端子金属件M接触的状态。逆变器基板20可以在非插入位置和插入位置之间沿着X轴方向大致水平地移动,将从非插入位置朝向插入位置的方向作为插入方向,相反地,将从插入位置朝向非插入位置的方向作为脱离方向。图
6、图7、图9 图12示出的X轴方向的右方是插入方向,该图示出的X轴方向的左方是脱离方向。此外,下面,当说明逆变器基板20对中继连接器21的插入方向和脱离方向时,以图 6示出的左侧的逆变器基板20和中继连接器21为基准,另外,在前后的记述中,将图6、图
7、图9 图12示出的X轴方向的右方作为前方,将其左方作为后方。但是,逆变器基板20如上所述,相对于底座14,在Z轴方向上维持规定的位置关系且从非插入位置向插入位置移动,由此安装到各中继连接器21。但是,在逆变器基板20 的与底座14相对的面中安装有引线部件20a、芯片部件20b,因此,当将逆变器基板20配置到底座14的非插入位置时,当逆变器基板20在Z轴方向上产生位置偏差时,上述引线部件 20a、芯片部件20b有可能与底座14接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逆变器基板20的表面(底座14侧的面) 的四角立设有引导凸起(限制接近凸起)30,所述引导凸起30限制逆变器基板20接近底座 14且引导逆变器基板20的移动。引导凸起30焊接到逆变器基板20的配线(地线)上。 该引导凸起30由金属制成,如图8所示,包括形成大致圆筒形状的筒部31和在筒部31的顶端把持为可以旋转的球(球状部件)32。更详细地说,筒部31的底座14侧的顶端具有开口部31a,成为收纳在筒部31内的球32的大约一半从该开口部31a露出的状态。并且,成为如下结构当在球32的露出部分产生摩擦阻力时,该球32旋转。引导凸起30在逆变器基板20被放置于插入位置或非插入位置的情况下,抵接到底座14。在此,底座14和引导凸起30由金属制成,因此,逆变器基板20可以通过引导凸起 30向底座14侧放电。本实施方式是如上所述的结构,接着说明其作用。通过外框13等相互组装另外分别制造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由此制造上述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下面,说明其中的背光源装置12的组装步骤。组装背光源装置12时,首先,在底座14的表侧内面敷设反射片15。并且,从底座 14内安装各中继连接器21,由此对底座14保持中继连接器21。之后,在底座14内收纳各冷阴极管18,使端部的外引线18b进入中继连接器21的光源接受部23a内而与端子金属件 24的光源接触部2 弹性接触。然后,对底座14从表侧起按顺序组装支架19、光学部件16 以及框架17 (参照图2)。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里侧外部,进行将逆变器基板20组装到底座14的操作。逆变器基板20在将配置有引线部件20a和芯片部件20b的一侧的面作为表侧的状态下,从图 4示出的拆卸位置起,从里侧沿着Z轴方向接近底座14,由此到达图9和图10示出的非插入位置。此时,立设于逆变器基板20的引导凸起30的球32抵接到底座14的里面。由此, 逆变器基板20成为相对于底座14分开规定的距离(引导凸起30的高度的量)的状态。接着,进行使逆变器基板20从非插入位置向插入位置移动的操作。当将逆变器基板20从非插入位置沿着X轴方向向前方推进时,在引导凸起30的球32和底座14的底板 Ha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其结果是球32在底座14的里面上旋转且逆变器基板20移动,各端子部20d顺利地插入各中继连接器21的基板插入口 23c内。并且,当逆变器基板20到达插入位置时,如图11 图13所示,各中继连接器21的端子金属件M的基板接触部24b 与各嵌合部20c的端子部20d弹性接触。由此,逆变器基板20与冷阴极管18通过中继连接器21电连接,可以对冷阴极管18供给电力。如上面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冷阴极管18 ;底座14,其收纳冷阴极管18 ;逆变器基板20,其相对于底座14配置在与冷阴极管18相反的一侧,对冷阴极管18供给驱动电力;以及中继连接器21,其组装于底座14,中继逆变器基板20和冷阴极管18之间的电力供给,逆变器基板20可以在从中继连接器21脱离的非插入位置和插入中继连接器21的插入位置之间,沿着底座14的面移动。而且,在逆变器基板20中,立设有引导凸起30,所述引导凸起30在非插入位置或插入位置抵接到底座14,且限制逆变器基板20 接近底座14。当将逆变器基板20连接到中继连接器21时,将逆变器基板20配置在相对于底座 14与冷阴极管18相反的一侧的非插入位置,从该非插入位置沿着底座14的板面移动到插入位置。在此,在逆变器基板20中立设有引导凸起30,所述引导凸起30限制该逆变器基板 20接近底座14。因此,逆变器基板20在非插入位置或插入位置始终保持为与底座14分开规定的距离的状态。其结果是当将逆变器基板20配置于非插入位置时、从非插入位置向插入位置移动时,可以避免安装于该逆变器基板20的各种部件20a、20b等与底座14接触, 可以防止逆变器基板20、底座14的损伤。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引导凸起30的底座14侧的顶端安装有能旋转的球32。根据这种构成,当从非插入位置向插入位置移动逆变器基板20时,引导凸起30的球32旋转,由此可以实现逆变器基板20的顺利的移动。另外,对逆变器基板20立设有3个以上的引导凸起30,因此,可以将逆变器基板 20与底座14在至少3点以上保持为彼此分开的状态。因此,当移动逆变器基板20时,可以进行稳定的移动,因此,可以避免逆变器基板20与底座14的接触,可以防止两者的损伤。另外,逆变器基板20是大致矩形形状,引导凸起30立设于逆变器基板20的四角。 这样,在最易于与底座14接触的四角立设有引导凸起30,由此可以更进一步可靠地防止逆变器基板20与底座14的接触。另外,逆变器基板20可以通过引导凸起30放电。
在逆变器基板20中,安装有引线部件20a、芯片部件20b,有时对周围的部件产生意外的自然放电。因此,通过引导凸起30可以放电,可以抑制意外的自然放电。另外,底座14和逆变器基板20彼此相对,中间不隔着其它部件。在这种情况下, 产生逆变器基板20与底座14的接触而易于发生损伤,因此,本发明的引导凸起30对防止损伤发挥作用。<实施方式2>根据图1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从实施方式1改变了逆变器基板40的构成。此外,在该实施方式2中,还存在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件附上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的部分。图1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着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逆变器基板40如图14所示,在里侧的面(与底座14相反的一侧的面)中安装有变压器、电容器等引导部件40a,在表侧的面(底座14侧的面)中形成有配线图案(未图示)并且安装有电阻、二极管、电容器等芯片部件40b。其中,引线部件40a的引线以通过逆变器基板40的贯通孔向表侧的面突出的状态焊接到配线图案。另一方面,将芯片部件40b 以逆变器基板40的表侧的面在配线图案上进行了表面安装。在逆变器基板40的对中继连接器21的插入方向的前端部,设有插入、连接中继连接器21的连接器连接部40c。各连接器连接部40c可以对各中继连接器21单独插入,在其里面侧(与底座14相反的一侧)的顶端部设有从配线图案延伸出来的端子部40d。逆变器基板40与底座14的底板1 相对,可以沿着底板Ha从非插入位置移动到插入位置。在该逆变器基板40的四角立设有引导凸起30,所述引导凸起30限制逆变器基板40接近底座14。更详细地说,安装于引导凸起30的顶端的球32抵接到底座14的里面,由此在逆变器基板40和底座14之间保持分开规定距离的状态。如上面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基板40在表侧的面(底座14侧的面)安装有芯片部件40b,在里侧的面(与底座14相反的一侧的面)安装有引线部件40a和端子部40d。这样,通过将各部件安装到逆变器基板40的两面可以在各部件的配置空间上保证余量而实现自由的配置方式,或者可以缩小逆变器基板40的面积。而且,通过对逆变器基板40设置了引导凸起30,可以防止安装于逆变器基板40的表面侧的芯片部件40b与底座 14接触,可以防止逆变器基板40的损伤。<实施方式3>根据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从实施方式1改变了引导凸起51的配置构成。此外,在该实施方式3中,还存在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件附上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的部分。图1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基板的概要构成的平面图。如图15所示,在逆变器基板50的向中继连接器21的插入侧(前方侧),在长边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部立设有1个引导凸起51。另一方面,在逆变器基板50的与向中继连接器21的插入侧相反的一侧(后方侧),在两角分别立设有引导凸起51。S卩,在逆变器基板50中,在形成三角形的3个位置分别设有引导凸起51。各引导凸起51在将逆变器基板50配置于非插入位置或者插入位置的情况下,抵接到底座14的里面。这样,通过至少设置3个引导凸起51来使逆变器基板50和底座14在至少3点以上保持为彼此分开的状态。因此,当移动逆变器基板50时,可以相对于底座14侧(Z轴侧) 难以发生位置偏差而进行稳定的移动。其结果是可以避免逆变器基板50与底座14的接触,可以防止两者的损伤。<实施方式4>根据图1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在实施方式1中安装了盖60的方式。此外,在该实施方式4中,还存在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件附上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的部分。图1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17 是安装了盖的底座的放大底面图。盖60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成,如图16所示,介于底座14的底板1 和逆变器基板20之间。盖60安装到底座14的底板1 的里侧的面(与冷阴极管18相反的一侧的面),在底板14a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位置各配置一对,由此在规定的范围内覆盖底板Ha 的中继连接器21的设置区域。详细地说,盖60如图17所示,俯视为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使其长边方向与底板 14a的短边方向一致的情况下,以在Y轴方向各横排一对的状态,由螺钉等固定到底板Ha 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因此,盖60的长边尺寸是底座14的短边尺寸、逆变器基板20的长边尺寸的一半左右。盖60形成大致板状,其板面成为与底座14的底板1 和逆变器基板 20的板面平行的状态。就盖60而言,笼统地说,离中继连接器21相对较近的一侧(底座 14的端侧)成为前部60a,而离中继连接器21相对较远的一侧(底座14的中央侧)成为后部60b。其中,在后部60b中,贯通形成有散热用散热孔60c,行列状地配置有多个散热用散热孔60c。而且,在盖60中,沿着逆变器基板20的插入方向(X轴方向),贯通形成有可以使逆变器基板20的引导凸起30滑动的引导孔61。引导孔61是细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孔,从盖60的前部60a延设到后部60b。在逆变器基板20配置于非插入位置的情况下,该逆变器基板20与盖60相对。在该逆变器基板20的四角分别立设有引导凸起30。引导凸起30贯通盖60的引导孔61,抵接到底座14的底板14a的里面。并且,当将逆变器基板20沿着底座14的里面从非插入位置向插入位置移动时,引导凸起30沿着引导孔61在底座14的底板1 上移动。通过该引导凸起30,逆变器基板20与底座14可以保持为分开规定距离的状态。如上面所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在逆变器基板20和底座14之间安装有具有绝缘性的盖60,因此,可以抑制从逆变器基板20向底座14的意外的自然放电。而且, 设于逆变器基板20的引导凸起30贯通盖60的引导孔61而与底座14抵接,因此,可以避免逆变器基板20与底座14的接触,可以防止两者的损伤。〈其它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根据上述记述和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引导凸起采用在筒部的顶端把持着可以旋转的球的构成,但是也可以采用省略了球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当将逆变器基板从非插入位置移动到插入位置时,筒部的顶端在底座上滑动,由此可以限制逆变器基板与底座的接近。(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在逆变器基板的四角配置引导凸起,或者将其配置为三角形状的构成,但是,引导凸起的配置数量、配置位置不限于此。(3)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可以适当改变安装于逆变器基板上的部件的种类等各种构成。(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与冷阴极管的两端部的电极分别对应而配置了一对逆变器基板的情况,但是省略单方逆变器基板而单侧驱动冷阴极管的情况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在该情况下,将接地电路连接到省略了逆变器基板的一侧(低压侧)的中继连接器即可。(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冷阴极管具备向玻璃管的端部突出的外引线,将该外引线连接到连接器的情况,但是例如对玻璃管的端部封装连接到外引线的金属口,使金属口连接到连接器的情况也包括在本发明中。(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将作为一种荧光管的冷阴极管用作光源的情况, 但是使用了热阴极管等其它种类的荧光管的情况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另外,使用了除荧光管以外的种类的放电管(水银灯等)的情况也包括在发明中。附图标记说明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 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 底座;18 冷阴极管(光源),20 逆变器基板(电力供给基板),21 中继连接器,30 引导凸起(限制接近凸起),32:球(球状部件),60:盖,TV:电视接收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光源;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电力供给基板,其相对于上述底座配置在与上述光源相反的一侧,对上述光源供给驱动电力;以及中继连接器,其组装于上述底座,中继上述电力供给基板和上述光源之间的电力供给, 上述电力供给基板能在从上述中继连接器脱离的非插入位置和插入上述中继连接器的插入位置之间沿着上述底座的面移动,在上述电力供给基板,立设有在上述非插入位置或上述插入位置抵接到上述底座,且限制该电力供给基板接近上述底座的限制接近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限制接近凸起的上述底座侧的顶端安装有能旋转的球状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力供给基板至少立设有3个上述限制接近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力供给基板在俯视时为大致矩形形状,上述限制接近凸起立设于上述电力供给基板的四角。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力供给基板能通过上述限制接近凸起放电。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底座和上述电力供给基板没有隔着其它部件而彼此相对。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座和上述电力供给基板之间安装有绝缘性的盖。
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面板是在一对基板之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10.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2)的特征在于,具备光源(18);底座(14),其收纳上述光源(18);电力供给基板(20),其相对于上述底座(14)配置在与上述光源(18)相反的一侧,对上述光源(18)供给驱动电力;以及中继连接器(21),其组装于上述底座(14),中继上述电力供给基板(20)和上述光源(18)之间的电力供给,上述电力供给基板(20)可以在从上述中继连接器(21)脱离的非插入位置和插入上述中继连接器(21)的插入位置之间沿着上述底座(14)的面移动,在上述电力供给基板(20),立设有在上述非插入位置或上述插入位置抵接到上述底座(14),且限制该电力供给基板(20)接近上述底座(14)的限制接近凸起(30)。
文档编号F21V23/00GK102348926SQ200980157989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13日
发明者松本慎司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