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背光模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1721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Led背光模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该背光模组作为液晶显示装 置的LED背光模组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质量轻、厚度薄、底功耗和辐射小特点,已被广泛用于信息技 术,多媒体技术等领域,并逐渐成为各种显示装置的主流。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需要 背光模组为其提供光源。一般而言,背光模组光源有冷阴极荧光灯管(CCFL)和发光二极管 (LED)。冷阴极荧光灯管含有害物质,对于环保无疑是一种伤害,且冷阴极荧光灯管寿命短, 直接影响液晶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发光二极管具有无污染、长寿命、耐震动、抗冲击和无 污染的特点。因此,采用LED作为背光光源,是液晶发展的必然趋势。LED在小尺寸的液晶显示 屏上已普遍使用,如移动电话、PDA上等。近年来由于技术的进步,使LED的亮度有了较大 的提升,已成为中大尺寸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源的选择对象,LED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背光光源 的需求在不断增加。LED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来源,在大尺寸中,布置方式是在液晶模块背光单元的 一侧或两侧布置一定数量的LED,或者大尺寸中布置成直下式。图Ia和图Ib是一种现有的 直下式LED背光模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一组光学膜片10、一框架20、一反射装置30、光源 40、金属背板50,框架20和金属背板50收容一组光学膜片10、反射装置30、光源40。反射 装置30反射面与光源40出光面同向设置,光源40设置在一组光学膜片10与反射装置30 之间。现有背光源结构中的一组光学膜片10是放置在框架20和金属背板50相配合面 处,这对框架20和金属背板50相应配合处的平面度和尺寸精度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光 源40与一组光学膜片10之间的距离是通过金属背板50的折弯侧壁的高度来保证,这要求 金属背板50在制作中需进行复杂的周边折弯,且折弯角度精度要求高,否则光源40与一组 光学膜片10之间的混光距离将不能有效保证。这需要通过高精度钣金模具来制作金属背 板50,而制作金属背板50不仅工序复杂,且制作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的LED背光源技术中金属背板 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的缺陷,提供一种制作简单且成本低廉的LED背光模组装置。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LED背光模组装 置,其包括一金属背板,一反射装置,一框架,一组光学模片,至少一 LED发光源,其特点在 于,该框架的底部设有一卡口,该金属背板上设有与该卡口相配的接合部,该金属背板与该 框架活动套接。其中,该框架为矩形,其底部卡口为一扁平槽,该金属背板为一相应的矩形板,该金属背板与该框架的扁平槽插接。其中,该框架的与该光学膜片相对处分别设有收容该光学膜片的槽。其中,该框架为分离式结构。其中,该框架带有两横框,其中一横框的与该光学膜片相对处设有收容该光学膜 片的槽,该框架的另一横框的与该光学膜片相对处设有一收容该光学膜片的通口。其中,该设有通口的框架还包括一挡条,该挡条与该通口形状对应相配。其中,该框架的底部卡口呈倒L形,该金属背板的接合部为与该倒L形卡口相配的 弯折周缘,该金属背板的弯折周缘与该框架的底部卡口相包覆。其中,该LED发光源有一出光面,该LED发光源的出光面设于该组光学膜片与该反 射装置之间。其中,该反射装置有一反射面,该LED发光源的出光面相对该反射装置的反射面 成同向设置。其中,该LED发光源为白光LED、绿光LED、红光LED、蓝光LED,或由其中任意两种 或两种以上组合构成的发光源。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1、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以简化现有技术中金属背板需要进行复杂的周边折弯问 题,甚至消除周边的折弯。2、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LED背光源技术中金属背板制作由模具进行多道复杂工 艺的不足。

图Ia是一种现有的LED背光模组装置的结构图。图Ib是图Ia中现有的LED背光模组装置的断面结构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LED背光模组装置的断面结构图。图3a是图2中的LED背光模组装置一改进的结构示意图。图3b是图3a中的LED背光模组装置的断面结构图。图4是图2中的LED背光模组装置的另一改进的断面结构图。图5是图4中的LED背光模组装置的又一改进的断面结构图。图6是图2中的LED背光模组装置的再一改进的断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实施例1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该背光模组装置包括一组光学膜片201、 一框架202、一反射装置203、多个LED发光源204和一金属背板205。反射装置203上设有 反射面,LED发光源204带有出光面,反射装置203相对应LED发光源204位置处开有相应 尺寸大小孔。LED发光源204设置在金属背板205与光学膜片201之间。反射装置203的 反射面与LED发光源204的出光面同向设置,LED发光源204的出光面设置在该组光学膜片201与反射装置203之间,反射装置203的反光面低于LED发光源204的出光面。为了 简化该背光模组的制作工艺,在该框架202的底部设有卡口,该金属背板205设有与该卡口 相配的接合部,用于金属背板205与框架202活动套设。在本实施例中,该框架202的底部 卡口为一扁平槽,金属背板205为一平直面板,其可与该扁平槽平直插接。此外,在框架202的与该光学膜片201相对处还分别设有容纳槽,用于将该组光学 膜片201设置在框架202的容纳槽中。也可以在框架202的相应位置分段设置容纳光学膜 片201的容纳槽。本实施例中的框架202设计成一整体结构。实施例2如图3a和图3b所示,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光学膜片201由框架 上的收纳槽支撑,框架的其中一横框2023上的收纳槽为分离式结构,因此带有该分离式收 纳槽的横框的框架可以由上下分离的多段构成。实施例3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2的不同在于,框架的其中一横框2022上的 与该光学膜片201的相对处,设有一收容光学膜片201的收容槽,与该收容槽相对的另一横 框2021上设有一个收容光学膜片201的通口。该通口与该收容槽相对。该框架还设有一 挡条206,挡条206与通口形状相应。光学模片201从该通口处插入,嵌设在框架的另一横 框2022的收容槽中。然后再在通口处插上挡条206,以免光学膜片201从框架中滑出。如图5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变换,框架207可以仍采用整体式,而框架207 的底部相向的内侧,可加工成一梯台状,用于支撑该反射装置203。实施例4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该框架208的底部卡口,卡口呈倒 L形,该金属背板209的接合部为与该倒L形卡口相配的向上的弯折周缘,该金属背板209 的弯折周缘与该框架208的底部的L形卡口包覆。上述多个实施例中的该LED发光源可以是白光LED、绿光LED、红光LED、蓝光LED 以及其他颜色LED,或由其中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构成的发光源。采用本实用新型的LED背光模组装置,可以简化现有技术中金属背板需要进行复 杂的周边折弯问题,甚至消除周边的折弯。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这些仅是举例说明,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 出多种变更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权利要求一种LED背光模组装置,其包括一金属背板,一反射装置,一框架,一组光学模片,至少一LED发光源,其特征在于,该框架的底部设有一卡口,该金属背板上设有与该卡口相配的接合部,该金属背板与该框架活动套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框架为矩形,其底部卡口为 一扁平槽,该金属背板为一相应的矩形板,该金属背板与该框架的扁平槽插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框架的与该光学膜片相对处 分别设有收容该光学膜片的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LED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框架为分离式结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框架带有两横框,其中一横 框的与该光学膜片相对处设有收容该光学膜片的槽,该框架的另一横框的与该光学膜片相 对处设有一收容该光学膜片的通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LED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设有通口的框架还包括一挡 条,该挡条与该通口形状对应相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框架的底部卡口呈倒L形, 该金属背板的接合部为与该倒L形卡口相配的弯折周缘,该金属背板的弯折周缘与该框架 的底部卡口相包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LED发光源有一出光面,该 LED发光源的出光面设于该组光学膜片与该反射装置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反射装置有一反射面,该 LED发光源的出光面相对该反射装置的反射面成同向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LED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LED发光 源为白光LED、绿光LED、红光LED、蓝光LED,或由其中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构成的发光 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LED背光模组装置,其包括一金属背板,一反射装置,一框架,一组光学模片,至少一LED发光源,该对框架的底部设有一卡口,该金属背板上设有与该卡口相配的接合部,该金属背板与该框架活动套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LED背光模组,可以简化现有技术中金属背板需要进行复杂的周边折弯问题,甚至消除周边的折弯。
文档编号F21V21/00GK201680215SQ20102014282
公开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6日
发明者倪明明, 张曙阳, 苏世虎, 马可军 申请人:上海筑岛电气有限公司;东杰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