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式背光模块与侧边式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2178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直下式背光模块与侧边式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是关于一种加强散热、减轻重量、节省金属 材料成本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与侧边式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即俗称的CRT(Cath0de Ray Tube,阴极射线 管)显示器,已渐渐地被液晶显示器所取代,主要原因在于液晶显示器所释放出的辐射量 远远小于CRT显示器,另外,液晶显示器在这几年的制造成本已显著地降低,这也是液晶显 示器逐渐成为电视或计算机屏幕市场的主流的原因。液晶显示器可区分为液晶面板及背光模块两大部份,而背光模块通常会按照屏幕 的大小尺寸而分别使用直下式背光模块或侧边式背光模块。请参照图1,图1所示为公知的 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直下式背光模块3包括有多个灯源34、一扩散板 35、一扩散膜36、一增亮膜37以及一背板单元33。其中,该扩散板35包括有一出光面35A 及一入光面35B,该灯源34及该背板单元33设置于该扩散板35的入光面35B侧,该背板单 元33用以容置该灯源34并反射其光线。当该直下式背光模块3工作时,该灯源34所发出 的光线会射向该扩散板35、扩散膜36,用以进行两阶段的光线扩散;之后,再由该增亮膜37 将毫无方向性的光线进行聚光,用以提高辉度。通常,直下式背光模块3因为灯源34的数 量较多,因此可用于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上。一般而言,该背板单元33为了提供良好的光 线反射效果,并用以支撑固定整个直下式背光模块3的重量,该背板单元33均会使用厚度 大约为Imm的金属板来制作;因此,不但重量较重,且无法降低成本。请参照图2,图2所示为公知的侧边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一侧边式 背光模块4包括有两灯源44、两灯罩49、一导光板48、一扩散膜46、一增亮膜47及一背板 单元43。其中,该导光板48包括有一出光面48A、一反射面48C及两入光面48B,该灯源44 及灯罩49设置于该导光板48的入光面48B侧,该背板单元43用以容置该灯源44、灯罩49 及该导光板48。该背板单元43必须兼具反射光线、容置其他组件及支撑侧边式背光模块4 的重量的功能。一般而言,侧边式背光模块与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差别在于(a)该直下式背光模 块设置扩散板而没有导光板,(b)侧边式背光模块的两灯源位于两侧边,(C)侧边式背光模 块设置有两灯罩,用以反射两灯源所射出的光线。除此之外,该侧边式背光模块4与直下式背光模块3的背板单元33、43均具有重 量较重、成本较高的问题。因此,如何减轻直下式背光模块3及侧边式背光模块4的重量, 降低成本,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努力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维持直下式背光模块与侧边式背光模块的机械强度的前 提下,减轻背光模块的重量,并节省金属材料的使用成本。[000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其包括有多个灯源、一 扩散板、一增亮膜及一背板单元,该扩散板包括有一出光面及一入光面,该灯源及该背板单 元设置于该扩散板的入光面侧,且该背板单元用以容置该灯源,其特征在于该背板单元包 括有一框架体、一金属薄片及多个结合架。该框架体上包括有多个贯通该框架体的通风孔 及多个第一孔洞。该金属薄片位于该框架体与该灯源之间,使该框架体的多个通风孔与该 金属薄片相邻。该金属薄片还包括有多个第二孔洞。每一结合架包括有多个灯管夹及多个 穿设件,该灯管夹用以夹住并固定该灯源,使该灯源紧邻该金属薄片设置。每一第一孔洞与 一第二孔洞相对应设置,该穿设件同时穿越过该相对应的第一孔洞与第二孔洞,用以结合 并固定该框架体与该金属薄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侧边式背光模块,其包括有至少一灯源、 至少一灯罩、一导光板、一扩散膜、一增亮膜及一背板单元,该导光板包括有一出光面、一反 射面及至少一入光面,该灯源及灯罩设置于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侧,该出光面与反射面分别 位于该导光板的相对应两侧,该背板单元用以容置该灯源、灯罩及该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 背板单元包括有一框架体、一金属薄片及多个结合架。该框架体上包括有多个贯通该框架 体的通风孔及多个第一孔洞。该金属薄片位于该框架体与该灯源之间,使该框架体的多个 通风孔与该金属薄片相邻,该金属薄片还包括有多个第二孔洞。每一结合架包括有一灯管 夹及多个穿设件,该灯管夹用以夹住并固定该灯源,使该灯源紧邻该金属薄片设置。每一第 一孔洞与一第二孔洞相对应设置,该穿设件同时穿越过该相对应的第一孔洞与第二孔洞, 用以结合并固定该框架体与该金属薄片。如上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或侧边式背光模块,其中,该金属薄片的厚度为 0. 1 0. 5mmο如上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或侧边式背光模块,其中,该框架体的外围还包括有 多个卡榫,该金属薄片的外围还包括有多个凹槽,每一卡榫与一凹槽相对应设置而可互相 卡合,由此,可用以加强该框架体与该金属薄片的结合固定。如上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或侧边式背光模块,其中,该框架体的外围还包括有 多个凹槽,该金属薄片的外围还包括有多个卡榫,每一卡榫与一凹槽相对应设置而可互相 卡合,由此,可用以加强该框架体与该金属薄片的结合固定。如上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或侧边式背光模块,其中,该结合架上还包括有至少 一支撑体,该支撑体的两端分别顶住该导光板与该背板单元。如上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或侧边式背光模块,其中,该穿设件同时穿越过该第 一孔洞与第二孔洞时,该穿设件与该第一孔洞呈紧配状态。如上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或侧边式背光模块,其中,该穿设件还包括有一具有 挠性的凸出部,使该凸出部可适度地改变外形而穿越过该第一孔洞与第二孔洞。如上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或侧边式背光模块,其中,该穿设件还包括有一凸出 部,当该穿设件同时穿越过该第一孔洞与第二孔洞时,该凸出部会卡住该第一孔洞。由此,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与侧边式背光模块,可通过该背板单元 的设置,达到减轻重量,节省金属材料成本的目的。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效果,通过下述具体实施例, 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19] 图l所示为公知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0020] 图2所示为公知的侧边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0021] 图3A所示为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应用于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分解图。[0022] 图3B所示为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应用于直下式背光模块的背板单元的结合示意图。[0023] 图3C所示为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应用于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结合示意图。[0024] 图4所示为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应用于直下式背光模块的背板单元的结合示意图。[0025] 图5所示为将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应用于侧边式背光模块的分解图。[0026] 图6所示为将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应用于侧边式背光模块的分解图。[0027]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0028] <公知>[0029] 3直下式背光模块36、46扩散膜[0030] 4侧边式背光模块37、47增亮膜[0031] 33、43背板单元48导光板[0032] 34、44灯源48A出光面[0033] 35扩散板48B入光面[0034] 35A出光面48C反射面[0035] 35B入光面49灯罩[0036] <本实用新型>[0037] 5直下式背光模块534、634金属薄片[0038] 7、8侧边式背光模块5342、6342第二孔洞[0039] 53、73、83背板单元5344凹槽[0040] 533、633框架伺E535、635、.735结合架[0041] 5331通风孔5353、6353支撑体[0042] 5333、6333第一孔洞5354、7354灯管夹[0043] 5334卡榫5355、6355穿设件[0044] 5355A凸出部56、76、86扩散膜[0045] 54、64、74、84灯源57、77、87增亮膜[0046] 641电路板78、88导光板[0047] 642LED灯.78A、88A出光面[0048] 643第三孔洞.78B、88B入光面[0049] 55扩散板.78(、88(反射面[0050] 55A出光面79、89灯罩[0051] 55B入光面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A,图3A所示为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应用于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分 解图。如图3A所示,一直下式背光模块5包括有多个灯源54、一扩散板55、一扩散膜56、 一增亮膜57及一背板单元53。其中,该扩散板55包括有一出光面55A及一入光面55B,该 出光面55A及该入光面55B分别位于该扩散板55的上面与下面。该灯源54及该背板单元 53设置于该扩散板55的入光面55B侧,且该背板单元53可用以容置该灯源54 ;在此,该灯 源54为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该扩散膜56及该增 亮膜57均位于该扩散板55的出光面55A侧,且该扩散膜56设置于该扩散板55与该增亮 膜57之间。该灯源54可用以发出亮光。该背板单元53包括有一框架体533、一金属薄片 534及多个结合架535,该框架体533上包括有多个贯通该框架体533的通风孔5331及多 个第一孔洞5333。该金属薄片534位于该框架体533与该灯源54之间,且该金属薄片534 还包括有多个第二孔洞5342。其中,每一第一孔洞5333与一第二孔洞5342相对应设置。接下来,请同时参阅图3A与图3B,图3B所示为将实用新型作第一实施例应用于 直下式背光模块的背板单元的结合示意图。如图3B所示,每一结合架535包括有多个灯管 夹5354、多个穿设件5355及一支撑体5353,该穿设件5355的端部包括有一挠性的凸出部 5355A ;其中,该灯管夹5354用以夹住并固定该灯源54,使该直下式背光模块5的多个灯源 54不会摇晃、脱落,稳固地使该灯源54紧邻设置在该金属薄片534的上方。如图3A所示, 当该金属薄片534与框架体533结合时,该金属薄片534及该框架体533上下重迭,即可 利用该穿设件5355的凸出部5355A同时穿越过相对应的第一孔洞5333与第二孔洞5342。 如图3B所示,因为该凸出部5355A具有适度的挠性,可适度地改变外形的直径大小,故,该 穿设件5355可以穿越过该第一孔洞5333与第二孔洞5342。当该凸出部5355A穿出该第 一孔洞5333后,该凸出部5355A会卡住该第一孔洞5333,不会轻易掉落、脱离,使该框架体 533与该金属薄片534牢牢地结合并固定。当该框架体533与该金属薄片534结合固定成 为背板单元53之后,即如图3C所示,该框架体533的多个通风孔5331会与该金属薄片534 相邻,且该支撑体5353的两端会分别顶住该扩散板55与该背板单元53,使该扩散板55、扩 散膜56及增亮膜57不会因为重量而压下来,损坏该灯源54。如此,当该直下式背光模块5 工作时,该灯源54所产生的高热即可利用该金属薄片534快速导热的特性而将热量散逸至 整个金属薄片534,然后再利用热对流效应,让外界的空气通过该通风孔533 1将热量对流 出去。因此,该通风孔5331的设置,除了可以降低该框架体533的重量、降低其材料成本之 外,还可以通风散热,加强热对流效应。此外,因为该金属薄片534具有良好的光线反射特 性,所以不会吸收该灯源54所射出的光线。在本实施例中,金属薄片534的厚度仅为0. 1 0. 5mm,此一厚度的机械强度不足以支撑整个直下式背光模块5 ;而该框架体533由重量轻、 机械强度足够的塑料、树脂、压克力或高分子聚合物所制成。因此,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 结合该框架体533与该金属薄片534的优点,使该框架体533提供支撑的机械强度,该金属 薄片534提供光线反射与热量传导的功能,即可改善公知背板单元53太重太贵的缺点。此外,请同时参阅图3A 3C,在该框架体533的外围更设置多个卡榫5334,并在 该金属薄片534的外围设置多个凹槽5344,使每一卡榫5334与一凹槽5344相对应设置而 可互相卡合;由此,当该框架体533与该金属薄片534上下互相迭合时,可用以加强该框架 体533与该金属薄片534的结合固定。该卡榫5334与该凹槽5344结合的状况即如图3C的放大图所示。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将该卡榫5334设置在金属薄片534的外围,将该凹槽 5344设置在该框架体533的外围,使每一卡榫5334与一凹槽5344相对应设置而可互相卡 合;这样,也可达到前述效果,加强该框架体533与该金属薄片534的结合固定。还有,该穿 设件5355也可以不设置凸出部5355A,而是利用紧配的方式,使该穿设件5355与该第一孔 洞5333大小相当而呈现紧配的状态;这样,当该穿设件5355同时穿越过该第一孔洞5333 与第二孔洞5342时,即可通过紧配而卡在该第一孔洞5333内,进而达到使该框架体533与 金属薄片534互相结合固定的目的。如上所述,该直下式背光模块5可利用该框架体533所提供的机械强度来支撑整 个直下式背光模块5,再利用金属薄片534来反射光线与传导热量。因此,可用以改善习知 结构太重、太贵的缺点。前述的灯源为冷阴极荧光灯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将其冷阴极荧光灯管更换为包 括有多个LED灯的LED灯板。请参阅图4,图4所示为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应用于直下 式背光模块的背板单元的结合示意图。与冷阴极荧光灯管的实施例相较,该结合架635仅 包括有一穿设件6355及一支撑体6353,而无灯管夹的设置;且该灯源64为LED灯板,该灯 源64的主体由一电路板641所组成,在该电路板641的上方设置有多个LED灯642,在该电 路板641的中间处则包括有一通贯通该电路板641的第三孔洞643。当该穿设件6355同时 穿越过该框架体633的第一孔洞6333及该金属薄片634的第二孔洞6342时,即可利用该 穿设件6355穿越过该第三孔洞643而将该灯源64结合固定,使该灯源64的电路板641不 会摇晃、脱落,稳固地紧邻设置在该金属薄片634的上方,并可利用该金属薄片634的快速 导热特性来将该电路板641的高热散逸出去。此外,侧边式背光模块也可用相同的方法来改良其又重又贵的背板单元。请参阅 图5,图5所示为将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应用于侧边式背光模块的分解图。如图5所示, 一侧边式背光模块7包括有两灯源74、两灯罩79、一导光板78、一扩散膜76、一增亮膜77 及一背板单元73,该导光板78包括有一出光面78A、一反射面78C及两入光面78B (仅标示 其中之一),该出光面78A与反射面78C分别位于该导光板78相对应的上、下两侧,两入光 面78B分别位于该导光板78的左右两侧,该灯源74为冷阴极荧光灯管。其中,该背板单元 73的结构、结合方式与图3A、图3B相同,因此不再赘述。在本图式中,该灯源74已通过该 结合架735的灯管夹7354夹住固定,当该背板单元73与该导光板78、灯罩79结合时,两灯 源74及两灯罩79会分别位于该导光板78的两入光面78B侧,故该背板单元73可用以容 置该灯源74、灯罩79及该导光板78。藉此,该侧边式背光模块7也可具有减轻重量,降低 金属材料成本的优点。最后,介绍使用LED灯作为灯源的侧边式背光模块。请参阅图6,图6所示为将本 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应用于侧边式背光模块的分解图。如图6所示,一侧边式背光模块8 包括有两灯源84、两灯罩89、一导光板88、一扩散膜86、一增亮膜87及一背板单元83,该 导光板88包括有一出光面88A、一反射面88C及两入光面88B (仅标示其中之一)。其中, 该灯源84为LED灯条,且该灯源84直接贴附在该灯罩89的内侧。当该背板单元83与该 导光板88、灯罩89结合时,两灯源84及两灯罩89会分别位于该导光板88的两入光面88B 侧,故该背板单元83可用以容置该灯源84、灯罩89及该导光板88。[006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与侧边式背光模块因为利用重量较轻的 框架体及厚度较薄的金属薄片来取代传统的背板单元,因此,除了可以拥有传统的支撑、反 射光线及热传导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减轻重量,降低成本,具有实用性及商业应用的潜力。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具体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所揭露的具体实施例并非用以限 定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 运用在其他相关技术领域,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其包括有多个灯源、一扩散板、一增亮膜及一背板单元,该扩散板包括有一出光面及一入光面,该灯源及该背板单元设置于该扩散板的入光面侧,且该背板单元用以容置该灯源,其特征在于该背板单元包括有一框架体,该框架体上包括有多个贯通该框架体的通风孔及多个第一孔洞;一金属薄片,该金属薄片位于该框架体与该灯源之间,使该灯源紧邻该金属薄片设置,该框架体的多个通风孔与该金属薄片相邻,该金属薄片还包括有多个第二孔洞;多个结合架,每一结合架包括有至少一穿设件;其中,每一第一孔洞与一第二孔洞相对应设置,该穿设件同时穿越过该相对应的第一孔洞与第二孔洞,用以结合并固定该框架体与该金属薄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结合架包括有至少一灯管 夹,该灯管夹用以夹住并固定该灯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灯源为LED灯板,且该灯源上 包括有多个第三孔洞,该穿设件穿越过该第三孔洞而将该灯源结合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穿设件同时穿越过该第一孔 洞与第二孔洞时,该穿设件与该第一孔洞呈紧配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穿设件还包括有一具有挠性 的凸出部,使该凸出部可适度地改变外形而穿越过该第一孔洞与第二孔洞。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穿设件还包括有一凸出部,当 该穿设件同时穿越过该第一孔洞与第二孔洞时,该凸出部会卡住该第一孔洞。
7.—种侧边式背光模块,其包括有至少一灯源、至少一灯罩、一导光板、一扩散膜、一增 亮膜及一背板单元,该导光板包括有一出光面、一反射面及至少一入光面,该灯源及灯罩设 置于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侧,该出光面与反射面分别位于该导光板的相对应两侧,该背板单 元用以容置该灯源、灯罩及该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背板单元包括有一框架体,该框架体上包括有多个贯通该框架体的通风孔及多个第一孔洞;一金属薄片,该金属薄片位于该框架体与该灯源之间,使该灯源紧邻该金属薄片设置, 该框架体的多个通风孔与该金属薄片相邻,该金属薄片还包括有多个第二孔洞;多个结合架,每一结合架包括有至少一穿设件;其中,每一第一孔洞与一第二孔洞相对应设置,该穿设件同时穿越过该相对应的第一 孔洞与第二孔洞,用以结合并固定该框架体与该金属薄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边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结合架包括有至少一灯管 夹,该灯管夹用以夹住并固定该灯源。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边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穿设件同时穿越过该第一孔 洞与第二孔洞时,该穿设件与该第一孔洞呈紧配状态。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边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穿设件还包括有一具有挠性 的凸出部,使该凸出部可适度地改变外形而穿越过该第一孔洞与第二孔洞。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与一种侧边式背光模块,其包括有至少一灯源及一背板单元;其特征在于该背板单元包括有一框架体、一金属薄片及多个结合架。该框架体上包括有多个第一孔洞,该金属薄片位于该框架体与该灯源之间。该金属薄片还包括有多个第二孔洞。每一结合架包括有多个灯管夹及多个穿设件,该灯管夹用以夹住并固定该灯源,使该灯源紧邻该金属薄片设置。每一第一孔洞与一第二孔洞相对应设置,该穿设件同时穿越过该相对应的第一孔洞与第二孔洞,用以结合并固定该框架体与该金属薄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与侧边式背光模块,通过该背板单元的设置,达到减轻重量,节省金属材料成本的目的。
文档编号F21V17/10GK201652035SQ201020154179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8日
发明者熊宏伦, 罗维德 申请人:冠捷投资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