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9589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由于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装置所使用的液晶面板不自发光,因此作为照明装置,另外需要背光源装置。公知的是该背光源装置设置于液晶面板的里侧(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具备底座,其在液晶面板侧的面具有开口部;多个光源(例如冷阴极管),其作为灯被收纳于底座内;以及光学部件(扩散板等),其配置于底座的开口部,用于使光源发出的光有效地向液晶面板侧放射。这样的背光源装置为如下构成在光源出射线状的光的情况下,利用光学部件将线状的光转换成面状的光,由此实现照明光的均勻化。但是,在未充分进行向面状的光的转换的情况下,会产生沿着光源的排列的条纹状的灯影像,使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劣化。为了实现该背光源装置的照明光的均勻化,例如,期望增加配置的光源数量来减小相邻的光源间的距离,或者提高扩散板的扩散度。但是,如果增加光源数量,则该背光源装置的成本增大,并且耗电也增大。另外,当提高扩散板的扩散度时,不能使亮度上升,还是会产生需要增加光源数量的问题。因此,作为抑制耗电并且维持亮度均勻性的背光源装置, 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装置。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背光源装置中,具备在多个光源的投光方向上配置的扩散板,在该扩散板上印刷全光线透射率(开口率)为62至71%、且雾度值为90至99%的调光用点图案。特别是设为点的直径在光源的正上方较大、随着从光源离开而点的直径变小的构成。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有效地利用从光源出射的光,能在不提高光源的耗电的情况下具有充分的亮度值,而且照射亮度均勻化的光。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特开2005-1170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装置中,因为在光源的正上方形成大直径的点,所以来自光源的光被点反射,光源的正上方的亮度易于降低。在此,例如,在光源被置于背光源装置的中央部的情况下,照射面的中央部的亮度能降低。在该背光源装置用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人的眼睛通常关注于显示画面的中央部,所以当该中央部的亮度小时,低亮度区域易于显眼,从而存在视觉识别性明显降低的问题。本发明是基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实现例如照射面的中央部等期望的区域的高亮度化的照明装置。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备这样的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以及具备这样的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光源;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具有用于出射上述光源的光的开口部;以及光学部件,其与上述光源相对,以覆盖上述开口部的形式配置,在上述底座上形成有配置有上述光源的光源配置区域和未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上述光学部件具有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光源重叠部和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光源非重叠部,上述光源重叠部设为与上述光源非重叠部相比与上述光源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相对大,在该光源重叠部包含与上述光源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与该光源重叠部内的周围区域相比相对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根据这样的构成,从配置于光源配置区域的光源出射的光首先到达光学部件中光反射率相对大的光源重叠部,所以其大多被反射(即不透射),相对于来自光源的出射光量抑制照明光的亮度。另一方面,在此被反射的光在底座内被反射,能使其到达光源非配置区域。光学部件中与该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光源非重叠部的光反射率相对小,所以更多的光透射,能得到规定照明光的亮度。由此,在没有遍布地将光源配置于底座的情况下作为整体能得到大致均勻的亮度分布,所以能有助于成本削减。但是,在光反射率相对大的光源重叠部,大多的光被反射,由此亮度易于降低,例如难以特意提高照射面的中央部等规定部位的亮度。因此,在本发明中,设为在光学部件的光源重叠部形成光反射率与该光源重叠部内的周围的区域相比相对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的构成。在该低光反射率区域,来自光源的光难以反射,所以通过将该低光反射率区域配置于规定区域,能实现期望的区域的高亮度化。另外,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能设为形成于包含上述光学部件的中心的区域。根据这样的构成,能提高该照明装置的照射面的中心部的亮度。因此,在具备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中,显示画面的中心部也高亮度化。因为人的眼睛通常关注于显示画面的中央部,所以通过使显示画面的中心部高亮度化,能得到良好的视觉识别性。上述光源能设为呈长条状,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形成为沿着上述光源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根据这样的构成,因为低光反射率区域的长度方向和光源的长度方向一致,所以能相对于低光反射率区域有效地透射光。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能设为呈椭圆形,其长轴方向与上述光源的长度方向一致。这样,也能将低光反射率区域设为其长轴方向与光源的长度方向一致的椭圆形。能设为在上述光学部件中至少上述光源重叠部的与上述光源相对的面形成反射来自上述光源的光的光反射部。在该情况下,能根据光反射部的形态使光学部件的光源侧的面中的光反射率适当变化。上述光反射部能设为形成于上述光学部件中除了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以外的区域。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充分确保低光反射率区域中的透射光量,能在该光反射率区域进一步实现高亮度化。上述光反射部能设为利用具备光反射性的点图案构成。这样,利用点图案构成光反射部,能利用该图案的形态(数量(密度)、面积等)控制反射程度,能容易实现期望的区域的高亮度化。
上述光反射部能设为以朝向远离上述光源方向的方向使上述光学部件的与上述光源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连续地逐渐变小的方式形成。另外,上述光反射部能设为以朝向远离上述光源的方向使上述光学部件的与上述光源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阶段性地依次变小的方式形成。这样,使光学部件的光反射率呈渐增或渐减、更具体地为连续地逐渐或者阶段性地依次变小,由此能使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平滑。在上述底座中,上述光源配置区域的面积能设为比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的面积小。这样,光源配置区域的面积设为比光源非配置区域的面积小,能减少光源数量,在低成本化和省电化中能期待大的效果。能设为上述底座的与上述光学部件相对的部分至少划分为第1端部;第2端部, 其位于与上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以及中央部,其被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夹着,上述中央部设为上述光源配置区域,另一方面,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设为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据此,在该照明装置的中央部能确保充分的亮度,在具备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中也确保显示中央部的亮度,所以能得到良好的视觉识别性。上述光学部件能设为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光扩散的光扩散部件。在该情况下,除了根据光学部件的光反射率分布按该光学部件中的区域控制光透射率之外,还利用光扩散部件进行光的扩散,所以能使该照明装置中的面内亮度进一步均勻化。上述光源能设为热阴极管。据此,能实现高亮度化等。上述光源能设为冷阴极管。据此,能实现长寿命化等,另外能容易进行调光。上述光源能设为将多个LED并列配置而成。据此,能实现长寿命化和低耗电化等。接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照明装置; 以及利用来自该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根据这样的显示装置,能在照明装置中提高例如中央部等期望的区域的亮度,所以在该显示装置中也能实现中央部高亮度化的良好的显示。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例示液晶面板。这样的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能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机、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等,特别是作为大型画面用合适。另外,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显示装置。根据这样的电视接收装置,能提供视觉识别性优良的装置。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能使期望的区域高亮度化。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因为具备这样的照明装置,所以能使例如显示画面的中央部高亮度化,能提高视觉识别性。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因为具备这样的显示装置,所以能提供视觉识别性优良的装置。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电视接收装置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的底座的概略构成的平面图。图6是示出在背光源装置具备的扩散板中的端部侧所形成的光反射部的配置形态的示意图。图7是示出在背光源装置具备的扩散板中的中央部侧所形成的光反射部的配置形态的示意图。图8是说明扩散板中与热阴极管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的分布形态的平面图。图9是示出图8的扩散板的A-A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曲线图。图10是示出图8的扩散板的B-B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曲线图。图11是示出在扩散板中的中央部侧所形成的光反射部的配置形态的一变形例的示意图。图12是示出图11的扩散板的C-C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曲线图。图13是示出扩散板的与热阴极管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的分布形态的一变形例的平面图。图14是示出图13的D-D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曲线图。图15是示出图13的E-E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曲线图。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背光源装置具备的底座的概略构成的平面图。图17是示出在扩散板中与冷阴极管相对的面上所形成的光反射部的配置形态的示意图。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19是示出图18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的LED光源的配置形态的底座的概略平面图。图20是示出在图18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的扩散板中与LED光源相对的面上所形成的光反射部的配置形态的示意图。图21是示出LED光源的配置形态的一变形例的示意图。图22是示出LED光源的配置形态不同的一变形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利用图1至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首先,对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视接收装置TV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以夹着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方式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表里两机箱Ca、Cb、电源P、调谐器 T以及台座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呈横长的方形,以纵置状态被收纳。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 (照明装置)12,它们利用框状的外框13等保持为一体。接着,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参照图2至图 4)。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设为如下构成在一对玻璃基板隔开规定空隙的状态下贴合,并且在两玻璃基板间封入液晶。在一方的玻璃基板上设有连接到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的开关元件(例如TFT)、连接到该开关元件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在另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R(红色)、G (绿色)、B (蓝色)等各着色部以规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滤光片、相对电极、以及取向膜等。此外,在两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光板lla、llb(参照图3和图4)。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具备呈大致箱型的底座14,其在光出射面侧(液晶面板11侧)具有开口部14b ;光学片组15 (扩散板(光学部件、光扩散部件)1 和配置于扩散板15a与液晶面板11之间的多个光学片1 ),其以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的方式配置;以及框架16,其沿着底座14的长边配置,在该框架16与底座14之间夹着扩散板15a 的长边缘部进行保持。而且,在底座14内具备热阴极管(光源)17 ;灯夹18,其用于将热阴极管17安装于底座14 ;在热阴极管17的各端部担负电连接的中继的中继连接器19 ;以及支架20,其一并覆盖热阴极管17的端部和中继连接器19。此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 扩散板1 侧比热阴极管17更靠光出射侧。底座14为金属制成,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板金成形为浅的大致箱型,其包括矩形形状的底板30和从其各边立起并折回成大致U字状的折回外缘部21 (短边方向的折回外缘部21a和长边方向的折回外缘部21b)。在底座14的底板30上,在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穿设有多个用于安装中继连接器19的装配孔22。而且,如图3所示,在底座14的折回外缘部21b的上面穿设固定孔14c,能利用例如螺钉等使外框13、框架16以及底座14等一体化。在底座14的底板30的内面侧(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面侧)配设有反射片23。 反射片23为合成树脂制成,其表面设为光反射性优良的白色,以沿着底座14的底板30的内面覆盖其大致整个区域的方式铺设。如图4所示,该反射片23的长边缘部以覆盖底座14 的折回外缘部21b的方式立起,处于被底座14和扩散板1 夹着的状态。能利用该反射片 23使从热阴极管17出射的光向扩散板1 侧反射。热阴极管17在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在底座14内收纳1根。更具体地,如图5所示,在将底座14的底板30 (与扩散板1 相对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划分为第1端部30A、位于与该第1端部30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30B、以及被它们夹着的中央部30C的情况下,热阴极管17配置于底板30的中央部30C, 在中央部30C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另一方面,在底板30的第1端部30A和第2端部30B 未配置热阴极管17,而在此处形成光源非配置区域LN。S卩,热阴极管17以偏在底座14的底板30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的形式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该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比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面积小。此外,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占底座14的底板30的面积的比例能根据热阴极管17的根数而变化,但从省电化和亮度确保的均衡考虑,优选设为4% 37%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4%。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底座14的底板30的外表面侧(与配置有热阴极管17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在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位置,更具体地,在与热阴极管17的端部重叠的位置安装有逆变器基板四,从该逆变器基板四向热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力。在热阴极管17的各端部具备容纳驱动电力的端子(未图示),通过将该端子和从逆变器基板四延伸的线束参照图4)电连接而能进行高压的驱动电力的供给。这样的电连接在嵌入热阴极管17的端部的中继连接器19内形成,且以覆盖该中继连接器19的方式安装有支架20。热阴极管17的端部和覆盖中继连接器19的支架20为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如图2所示,呈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大致箱型。如图4所示,该支架20在其表面侧具有能高低不齐地载置扩散板1 乃至液晶面板11的阶梯状面,并且以与底座14 的短边方向的折回外缘部21a部分重叠的状态配置,与折回外缘部21a —起构成该背光源装置12的侧壁。从支架20中与底座14的折回外缘部21a相对的面突出有插入销M,该插入销M插入插入孔25,插入孔25形成于底座14的折回外缘部21a的上面,由此该支架20 安装于底座14。覆盖热阴极管17的端部的支架20的阶梯状面包括与底座14的底板30平行的3 面,在位于最低位置的第1面20a载置扩散板15a的短边缘部。而且,从第1面20a延伸出朝向底座14的底板30倾斜的倾斜盖26。在支架20的阶梯状面的第2面20b载置有液晶面板11的短边缘部。支架20的阶梯状面中位于最高位置的第3面20c配置于与底座14 的折回外缘部21a重叠的位置,设为与外框13接触。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开口部14b侧配设有包括扩散板(光学部件、光扩散部件)1 和光学片1 的光学片组15。扩散板1 通过在合成树脂制成的板状部件中分散混合光散射粒子而形成,具有使从作为线状光源的热阴极管17出射的线状的光扩散的功能,并且也一并具有反射热阴极管17的出射光的光反射功能。如上所述,扩散板15a的短边缘部载置于支架20的第1面20a上,不受上下方向的约束力。这样,扩散板1 设为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配置于扩散板1 上的光学片1 从扩散板1 侧依次层叠有扩散片、透镜片、反射型偏光板,具有使从热阴极管17出射并通过了扩散板1 的光形成为面状光的功能。在该光学片1 的上面侧设置有液晶面板11,该光学片15b由扩散板1 和液晶面板11夹持。在此,使用图6至图10详细说明扩散板15a的光反射功能。图6是示出在扩散板中的端部侧所形成的光反射部的配置形态的示意图,图7是示出在扩散板中的中央部侧所形成的光反射部的配置形态的示意图,图8是说明扩散板中与热阴极管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的分布形态的平面图,图9是示出图8的扩散板的A-A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10是示出图8的扩散板的B-B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曲线图。此外,在图6至图10中, 将扩散板的长边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短边方向设为Y轴方向。另外,图9为绘出横轴表示 Y轴方向(短边方向)、从Y轴方向的Yl侧的端部(用A表示)至中央、和从中央至Y2侧的端部(用A表示)的光反射率的曲线图。而且,图10为绘出横轴表示X轴方向(长边方向)、从X轴方向的Xl侧的端部(用B表示)至中央、和从中央至X2侧的端部(用B表示) 的光反射率的曲线图。如图6和图7所示,在扩散板1 上,在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一侧的面形成有呈白色的点图案的光反射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反射部40的各点设为圆型形状。该光反射部40的点图案通过例如在扩散板15a的表面印刷含有金属氧化物(氧化钛等)的软膏而形成。作为该印刷方式,优选丝网印刷、喷墨印刷等。光反射部40的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面内的光反射率设为80%,与扩散板15a 自身的面内的光反射率设为30 %相比,光反射部40设为具有相对大的光反射率。在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材料的光反射率使用由二二力S 7 >夕社(Konica Minolta)制造的 CM-3700d的LAV(测量直径q>25.4mm)所测量的测量直径内的平均光反射率。此外,遍及玻璃基板的一面整体来形成该光反射部40,光反射部40自身的光反射率设为基于上述测定装置测量该形成面所得的值。此外,光反射部40自身的光反射率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这样,光反射部40的光反射率越大,越能根据点图案的图案形态(数量、 面积等)细微且正确地控制反射程度。扩散板1 按照光反射部40的点图案的变化,如图8 图10所示,为与热阴极管 17相对的面的光反射率按区域而不同的分布。即,扩散板1 设为如下构成在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面上,与光源配置区域LA(配置热阴极管17的部分)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重叠部DA)的光反射率比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未配置热阴极管17的部分)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非重叠部DN)的光反射率大。更详细地,如图8和图9所示,在扩散板 15a的光源重叠部DA,作为整体,光反射率设为50%,在该扩散板15a内示出最大的光反射率。另一方面,在扩散板15a的光源非重叠部DN,光反射率从靠近光源重叠部DA的一侧朝向远离光源重叠部DA的一侧连续地逐渐变小,在光源非重叠部DN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 的两端部(图9中为Yl端和Y2端)设为最小值的30%。换言之,光反射部40以朝向远离热阴极管17的方向使扩散板15a中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连续地逐渐变小的方式形成。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设为扩散板15a中的光源重叠部DA的光反射率大的构成的情况下,在光源重叠部DA,从热阴极管17到达的光的大多被反射,该光源重叠部DA 的亮度易于降低。进一步而言,难以在光源重叠部DA特意提高一部分规定区域的亮度。因此,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扩散板15a设为在光源重叠部DA包含光反射率与该光源重叠部DA内的周围的区域相比相对低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的构成。低光反射率区域LR设为形成于包含扩散板15a的中心的区域,呈沿着热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更详细地,呈长轴方向与热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一致的椭圆形。如图7所示,在该低光反射率区域LR未形成光反射部40。换言之,光反射部40形成于扩散板15a中除了低光反射率区域LR以外的区域。由此,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中的光反射率与光源重叠部DA内的周围的区域中的光反射率相比变小。具体地,如图9和图10所示,相对于光源重叠部DA的光反射率设为50 %,低光反射率区域LR的光反射率设为30 %, 设为与扩散板1 整体的光反射率的最小值(扩散板15a中的短边方向的两端部的光反射率)大致相同。如上述的扩散板15a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由光反射部40的各点的面积而决定。艮口, 光反射部40自身的光反射率设为比扩散板15a自身的光反射率大,所以当使该光反射部40 的点的面相对增大时,能使光反射率相对增大,当使光反射部40的点的面积相对减小时, 能使光反射率相对减小。具体地,扩散板1 设为如下构成在光源重叠部DA,光反射部40的点的面积相对大且设为相同,从该光源重叠部DA和光源非重叠部DN的边界朝向光源非重叠部DN的短边方向的两端部,光反射部40的点的面积连续地变小。此外,作为光反射率的调整方式,可以设为光反射部40的各点的面积相同,使该点彼此的间隔变更。如上述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扩散板1 具有与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光源重叠部DA和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光源非重叠部DN,光源重叠部DA设为与光源非重叠部DN相比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相对大,在该光源重叠部DA包含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与该光源重叠部DA内的周围的区域相比相对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根据这样的构成,从配置于光源配置区域LA的热阴极管17出射的光首先到达扩散板1 中光反射率相对大的光源重叠部DA,所以其大多被反射(即不透射),相对于来自热阴极管17的出射光量抑制照明光的亮度。另一方面,在此被反射的光在底座14内被反射,能到达光源非配置区域LN。扩散板15a中与该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光源非重叠部 DN的光反射率相对小,所以更多的光透射,能得到规定照明光的亮度。由此,能在不将热阴极管17遍布地配置于底座14上而得到作为整体大致均勻的亮度分布,所以能有助于成本削减。但是,在光反射率相对大的光源重叠部DA,大多的光被反射,由此亮度易于降低,难以特意提高例如照射面的中央部等规定部位的亮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在扩散板 15a的光源重叠部DA形成光反射率与该光源重叠部DA内的周围的区域相比相对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在该低光反射率区域LR,来自热阴极管17的光难以被反射,所以通过将该低光反射率区域LR配置于规定区域,能实现期望的区域的高亮度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低光反射率区域LR形成于包含扩散板1 的中心的区域。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提高该背光源装置12的照射面的中心部的亮度。因此,在具备该背光源装置12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显示画面的中心部也高亮度化。因为人的眼睛通常关注于显示画面的中央部,所以通过使显示画面的中心部高亮度化,能得到良好的视觉识别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低光反射率区域LR形成为沿着热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根据这样的构成,因为低光反射率区域LR的长度方向和热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一致,所以相对于低光反射率区域LR能有效地透射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低光反射率区域LR呈椭圆形,其长轴方向与热阴极管17 的长度方向一致。这样,也能将低光反射率区域LR设为椭圆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扩散板15a中至少与光源重叠部DA的热阴极管17相对的面形成反射来自该热阴极管17的光的光反射部40。在该情况下,能根据光反射部40的形态使扩散板15a的热阴极管17侧的面中的光反射率适当变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反射部40形成于扩散板15a中除了低光反射率区域LR 以外的区域。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充分确保低光反射率区域LR中的透射光量,能在该光反射率区域LR更进一步实现高亮度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反射部40由具备光反射性的点图案构成。这样,通过由点图案构成光反射部40,能利用该图案的形态(数量(密度)、面积等)控制反射程度,能容易实现期望的区域的高亮度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反射部40以朝向远离热阴极管17的方向使扩散板15a 的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连续地逐渐变小的方式形成。这样,使扩散板15a的光反射率呈渐增或渐减、更具体地为连续地逐渐变小,由此能使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平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设为比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面积小。这样,光源配置区域LA的面积设为比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面积小,由此能减少热阴极管17的数量,在低成本化和省电化中期待大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座14的与扩散板1 相对的部分至少划分为第1端部 30A ;第2端部30B,其位于与第1端部30A相反一侧的端部;以及中央部30C,其被第1端部 30A和第2端部30B夹着,中央部30C设为光源配置区域LA,另一方面,第1端部30A和第2 端部30B设为光源非配置区域LN。据此,在该背光源装置12的中央部能确保充分的亮度, 在具备该背光源装置12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也确保显示中央部的亮度,所以能得到良好的视觉识别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扩散板1 设为使来自热阴极管17的光扩散的光扩散部件。在该情况下,除了根据扩散板15a的光反射率分布对该扩散板15a中的每个区域控制光透射率以外,还能利用光扩散部件进行光的扩散,所以能使该背光源装置12中的面内亮度进一步均勻化。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采用热阴极管17作为光源,能实现高亮度化等。[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使用图11和图12说明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在此,示出在低光反射率区域 LR-I也形成光反射部40的构成。图11是示出本变形例的形成于扩散板上的光反射部的配置形态的示意图,图12是示出图11的扩散板的C-C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曲线图。此夕卜,在图11和图12中,将扩散板的长边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短边方向设为Y轴方向。另夕卜,图12为绘出横轴表示Y轴方向(短边方向)、从Y轴方向的Yl侧的端部(用C表示) 至中央、和从中央至Y2侧的端部(用C表示)的光反射率的曲线图。此外,在本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素/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在扩散板150a中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面上形成低光反射率区域LR-I。如图11 所示,在该低光反射率区域LR-I形成有光反射部40。形成于低光反射率区域LR-I中的光反射部40的各点的面积设为与形成于该低光反射率区域LR-I的周围区域的光反射部40 的各点的面积相比小。由此,如图12所示,低光反射率区域LR-I中的光反射率为比其周围的区域中的光反射率小、且比扩散板150a中的光反射率的最小值大的值。具体地,低光反射率区域LR-I的周围的区域(光源重叠部DA)中的光反射率设为例如50%,扩散板150a 中的光反射率的最小值设为例如30%,与此相对,低光反射率区域LR-I中的光反射率设为例如35%。形成于低光反射率区域LR-I内的光反射部40的各点的面积设为相同,由此,低光反射率区域LR-I中的光反射率设为遍及该低光反射率区域LR-I的整个区域大致恒定。如上所述,根据本例,光反射部40也设于扩散板150a中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I。 在该情况下,能根据设于低光反射率区域LR-I的光反射部40的形态适当缓和低光反射率区域LR-I与其周围的区域的透射光量之差。[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使用图13至图15说明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在此,示出对扩散板250a的热阴极管17侧的面中的光反射率的分布进行了变更。图13是示出本变形例的扩散板的与热阴极管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的分布形态的一变形例的平面图,图14是示出图13的扩散板的D-D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曲线图,图15是示出图13的扩散板的E-E线的光反射率的变化的曲线图。此外,在图13至图15中,将扩散板的长边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短边方向设为Y轴方向。另外,图14为绘出横轴表示Y轴方向(短边方向)、从Y轴方向的Yl侧的端部(用D表示)至中央、和从中央至Y2侧的端部(用D表示)的光反射率的曲线图。而且,图15为绘出横轴表示Y轴方向(短边方向)、从Y轴方向的Yl侧的端部(用E表示) 至中央、和从中央置Y2侧的端部(用E表示)的光反射率的曲线图。此外,在本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素/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65]如图13 图15所示,扩散板250a设为如下构成光源重叠部DA(与热阴极管17重叠的部位)具有最大的光反射率,另一方面,在光源非重叠部DN(与热阴极管17不重叠的部位),光反射率从靠近光源重叠部DA的一侧朝向远离光源重叠部DA的一侧阶段性地依次变小。更详细地,如图13所示,在位于扩散板250a的中央部的光源重叠部DA,形成光反射率相对大的第1区域51,以包围第1区域51的形式形成光反射率比该第1区域 51相对小的第2区域52。而且,以包围第2区域52的形式形成光反射率比该第2区域52 相对小的第3区域53,以包围第3区域53的形式形成光反射率比该第3区域相对小的第4 区域M。而且,以包围第4区域M的形式,在扩散板250a的外缘部形成光反射率比该第4 区域相对小的第5区域55。即,扩散板250a的与热阴极管17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设为朝向远离热阴极管17的方向阶段性地依次变小。[66]在本例中,扩散板250a的短边方向(与热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Y轴方向)的光反射率(D-D线的光反射率)如图14所示,第1区域51设为50%,第2区域52设为45 %,第3区域53设为40 %,第4区域M设为35 %,第5区域55设为30 %,设为以等比例变化。此外,在第1区域51至第4区域M中,通过使光反射部40的点的面积变化,由此决定上述的光反射率,第5区域55未形成光反射部40,设为示出扩散板250a自身的光反射率。[67]另外,在包含扩散板250a的中心的区域形成有低光反射率区域LR。在该低光反射率区域LR未形成光反射部40,该低光反射率区域LR的光反射率设为示出扩散板250a 自身的光反射率。更详细地,如图15所示,扩散板250a的中央部的光反射率(E-E线的光反射率)在扩散板250a的短边方向的端部(Yl端、Y2端)示出30%,从该端部朝向中央阶段性地增大。而且,在中央(光源重叠部DA、低光反射率区域LR),光反射率与周围相比小, 与端部相同,示出30%。这样,在扩散板250a上形成光反射率不同的多个区域52、53、M、55,按第2区域 52 —第3区域53 —第4区域M —第5区域55的顺序减小光反射率,由此能从靠近光源重叠部DA (热阴极管17)的一侧朝向远离光源重叠部DA的一侧使光反射率阶段性地依次变小。根据这样的构成,能使光源非重叠部DN(光源非配置区域LN)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平滑,进而能作为该背光源装置12整体实现平滑的照明亮度分布。而且,根据这样形成光反射率不同的多个区域52、53、M、55的方式,该扩散板250a的制造方法变得简便,能有助于成本削减。〈实施方式2>接着,利用图16和图1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从实施方式1变更光源的配置形态,其它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6是示出背光源装置所具备的底座的概略构成的平面图,图18是示出在扩散板中与冷阴极管相对的面上所形成的光反射部的配置形态的示意图。冷阴极管70呈直径为4.0mm的细长的管状,在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 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下,以多根(在此为6根)相互平行的排列的状态在偏在底座14内的形式被收纳。更具体地,如图16所示,在将底座14的底板31 (与扩散板350a相对的部位)在其短边方向均等划分为第1端部31A、位于与该第1端部31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 2端部31B、以及被它们夹着的中央部31C的情况下,冷阴极管70配置于底板31的中央部 31C,在中央部31C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1。另一方面,在底板31的第1端部31A和第2端部31B未配置冷阴极管70,而在此处形成光源非配置区域LN-I。此外,光源配置区域LA-I 的面积占底座14的底板31的面积的比例能根据冷阴极管70的根据而变化,但从省电化和亮度确保的均衡考虑,优选设为20% 60%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30%。在底座14的底板31的光源配置区域LA-1,冷阴极管70被灯夹(省略图示)把持,由此以在其与底座14的底板31之间设有少许间隙的状态被支撑。而且,在这样的间隙中以与冷阴极管70的一部分和底板31接触的方式夹设有热传导部件71。经由该热传导部件71,热从亮灯时高温化的冷阴极管70向底座14移动,所以在配置该热传导部件71的部位冷阴极管70的温度降低,能强制性地形成最冷点。其结果是,能提高每1根冷阴极管70 的亮度,有助于省电化。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底板31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I、即底板31的第1端部31A 和第2端部31B,沿着底板31的长边方向分别延伸设置有山型反射部72。山型反射部72 由合成树脂制成,其表面设为光反射性优良的白色,具有与冷阴极管70相对、且朝向底板 31倾斜的2个倾斜面72a、72a。山型反射部72设为其长度方向沿着配置于光源配置区域 LA-I的冷阴极管70的轴线方向的形状,利用1个倾斜面7 使从冷阴极管70出射的光指向扩散板350a侧。因为能利用该山型反射部72的倾斜面7 使来自冷阴极管70的出射光向扩散板350a侧反射,所以能有效利用出射光。如图17所示,在扩散板350a中与冷阴极管70相对的一侧的面形成有呈白色的点图案的光反射部40。该点图案通过在扩散板350a的表面印刷含有光反射性优良的金属氧化物(氧化钛等)的软膏而形成。该光反射部40以各点的面积按扩散板350a的区域分别不同的形态形成。即,在扩散板350a的短边方向(与冷阴极管7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Y轴方向),光反射部40的点的面积在与冷阴极管70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重叠部 DA-1)最大,在与冷阴极管70不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非重叠部DN-1),从靠近光源重叠部DA-I的一侧朝向远离光源重叠部DA-I的一侧连续地变小。因此,扩散板350a的光反射率在光源重叠部DA-I最大,在光源非重叠部DN-I,从靠近光源重叠部DA-I的一侧朝向远离光源重叠部DA-I的一侧连续地变小。另外,在扩散板350a的光源重叠部DA_1,在包含该扩散板350a的中心的区域形成有椭圆形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在低光反射率区域LR未形成光反射部40,该低光反射率区域LR的光反射率与光源重叠部DA-I内的周围的区域的光反射率相比相对小。更详细地,低光反射率区域LR的光反射率为扩散板350a自身的光反射率,在该扩散板350a内示出最小值。根据如上所述的构成,从冷阴极管70出射的光首先到达扩散板350a的光源重叠部DA-1。该光源重叠部DA-I通过形成光反射部40,光反射率变大,所以到达的光的大多被反射,相对于来自冷阴极管70的出射光量抑制照明光的亮度。另一方面,在此被反射的光在底座14内再次被反射,能使其到达光源非重叠部DN-1。因为光源非重叠部DN-I的光反射率相对小,所以更多的光透射,能得到规定照明光的亮度。这样,作为背光源装置12整体能得到大致均勻的照明亮度分布。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在扩散板350a的光源重叠部DA-I形成光反射率与该光源重叠部DA-I内的周围的区域相比相对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 LR的构成。在该低光反射率区域LR,来自冷阴极管70的光难以反射,所以通过将该低光反射率区域LR配置于规定区域,能实现期望的区域的高亮度化。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采用冷阴极管70作为光源,能实现长寿命化等,另外能容易进行调光。〈实施方式3>接着,利用图18至图2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从实施方式1进一步变更光源的配置形态,其它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 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8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19是示出LED光源的配置形态的底座的概略平面图,图20是示出在扩散板中与LED光源相对的面所形成的光反射部的配置形态的示意图。如图18所示,在底座14的底板33的内面侧配置有LED基板81,LED基板81安装有LED光源(光源)80。该LED基板81构成为具有反射片82,其铺设于LED基板81的光出射侧的面、即与扩散板450a相对的面侧;以及多个LED光源80,其以被该反射片82包围、即从形成于反射片82的开口部(省略图示)露出的方式配置。如图19所示,LED光源 80以沿着底座14的底板33的长边方向呈长条状的方式并列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LED基板81相对于液晶面板11为1张的规格,但是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分割成多个,使该多个LED基板81在平面内排列配置。配置于LED基板81上的反射片82为合成树脂制成,其表面设为光反射性优良的白色,以覆盖LED基板81中除了配置LED光源80的部分以外的大致整个区域的方式铺设。LED光源80发白色光,也可以设为面安装有例如红色、绿色、蓝色3种LED芯片的构成,或者也可以设为将蓝色的LED芯片和黄色荧光体组合的构成。如图19所示,该LED 光源80配置于底座14的底板33的中央部33C,由此,在此形成光源配置区域LA-2。另一方面,底板33中第1端部33A和第2端部3 设为不配置LED光源80的光源非配置区域 LN-2。各LED光源80在平面上配置成六方最密状,相邻的LED光源80、80之间的距离全相寸。如图20所示,在扩散板450a中与上述LED光源80相对的一侧的面形成有呈白色的点图案的光反射部40。该点图案通过在扩散板450a的表面印刷含有光反射性优良的金属氧化物(氧化钛等)的软膏而形成。该光反射部40以各点的面积按扩散板450a的区域分别不同的形态形成。即,在扩散板450a中与光源配置区域LA-2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重叠部DA-2),光反射部40的各点的面积相对大,在与光源非配置区域LN-2重叠的部位(下面称为光源非重叠部DN-幻,光反射部40的各点的面积相对小。更详细地,在光源重叠部DA-2,光反射部40遍及与LED光源80重叠的部位整体、换言之以各点无间隙地全面涂布的形式形成。另外,光反射部40设为在光源非重叠部DN-2朝向远离光源重叠部DA-2的方向各点的面积连续地变小。在扩散板450a的光源重叠部DA_2,在包含该扩散板450a的中心的区域形成有椭圆形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在低光反射率区域LR未形成光反射部40,该低光反射率区域 LR的光反射率与光源重叠部DA-2内的周围的区域的光反射率相比相对小。更详细地,低光反射率区域LR的光反射率为扩散板450a自身的光反射率,在该扩散板450a内示出最小值。根据如上所述的构成,从LED光源80出射的光首先到达扩散板450a的光源重叠部DA-2。该光源重叠部DA-2通过形成光反射部40而使光反射率变大,所以到达的光的大多被反射,相对于来自LED光源80的出射光量抑制照明光的亮度。另一方面,在此被反射的光在底座14内再次被反射,能使其到达光源非重叠部DN-2。因为光源非重叠部DN-2的光反射率相对小,所以更多的光透射,能得到规定照明光的亮度。这样,作为背光源装置12 整体能得到大致均勻的照明亮度分布。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在扩散板450a的光源重叠部DA-2形成光反射率与该光源重叠部DA-2内的周围的区域相比相对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的构成。在该低光反射率区域LR,来自LED光源80的光难以反射,所以通过将该低光反射率区域LR配置于规定区域,能实现期望的区域的高亮度化。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设为将光源并列配置的LED光源80,能实现长寿命化和低耗电化等。[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作为实施方式3中的LED基板81上的LED光源80的配置形态,也能采用如图21 或者图22所示的形态。即,在实施方式3中,以六方最密配置的方式、换言之以相邻的LED 光源80间的距离全相等的方式配置该LED光源80,但也能如图21所示,将各LED光源80 在横纵向排列并排列成格子状。或者,也能如图22所示设为如下排列使各LED光源80在横纵向排列,但在相邻的列彼此间使LED光源80的位置相互错开。〈其它的实施方式〉上面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记述和利用

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配置1根热阴极管的构成,但配置多根热阴极管的构成也包含于本发明。(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例示了配置6根冷阴极管的构成,但冷阴极管能变更为4根、8根等适当根数。(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2中,示出了将作为荧光管(线状光源)的一种的热阴极管或者冷阴极管用作光源的情况,但使用其它种类的荧光管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使用除荧光管以外的种类的放电管(水银灯等等)也包含于本发明。(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将作为点状光源的一种的LED用作光源,但使用其它种类的点状光源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除此以外,也能使用有机EL等面状光源。(5)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将构成光反射部的点图案的各点设为圆型形状,但各点的形状不限于此,能选择四角形等多角形型等任意的形状。(6)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光学片组,例示了将扩散板、扩散片、透镜片以及反射型偏光板组合的构成,但作为光学片组例如也能采用层叠2张扩散板的构成。(7)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在扩散板中与光源相对的面形成光反射部,但可以设为在扩散板中与光源相反的一侧的面形成光反射部的构成。(8)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光源配置区域形成于底座的底板的中央部的构成,但例如将光源配置区域形成于底板的端部、或者中央部和一端部等根据光源的光量、背光源装置的使用条件等适当设计变更光源配置区域的形成部分也包含于本发明。(9)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低光反射率区域设为呈椭圆形,但低光反射率区域的形状不限于此,能设为例如四角形等多角形等任意的形状。(10)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构成遍及扩散板的大致整体形成光反射部,根据该光反射部的有无或者面积的变化形成光反射率比周围区域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但可不必在扩散板上形成光反射部。例如,可以设为如下构成使分散混合于扩散板中的光散射粒子的分散形态按区域不同,由此光反射率按扩散板的区域而不同,而且可以设为将不包含光散射粒子的区域作为低光反射率区域。附图标记说明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 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 底座;14b 底座的开口部;1 扩散板(光学部件、光散射部件);17 热阴极管(光源);30A 底座的底板的第1端部;30B 底座的底板的第2端部;30C 底座的底板的中央部;40 光反射部;70 冷阴极管(光源);80 =LED光源(光源);DA 光源重叠部;DN 光源非重叠部;LA 光源配置区域;LN 光源非配置区域;LR 低光反射率区域;TV 电视接收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光源;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具有用于出射上述光源的光的开口部;以及光学部件,其与上述光源相对,以覆盖上述开口部的形式配置,在上述底座上形成有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配置区域和未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区域,上述光学部件具有与上述光源配置区域重叠的光源重叠部和与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重叠的光源非重叠部,上述光源重叠部设为与上述光源非重叠部相比与上述光源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相对大,在该光源重叠部包含与上述光源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与该光源重叠部内的周围的区域相比相对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形成于包含上述光学部件的中心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源呈长条状,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形成为沿着上述光源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呈椭圆形,其长轴方向与上述光源的长度方向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光学部件中至少上述光源重叠部的与上述光源相对的面形成有反射来自上述光源的光的光反射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反射部形成于上述光学部件中除了上述低光反射率区域以外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反射部利用具备光反射性的点图案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5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反射部以朝向远离上述光源的方向使上述光学部件的与上述光源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连续地逐渐变小的方式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5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反射部以朝向远离上述光源的方向使上述光学部件的与上述光源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阶段性地依次变小的方式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底座中,上述光源配置区域的面积比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的面积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底座的与上述光学部件相对的部分至少划分为第1端部;第2端部,其位于与上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以及中央部,其被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夹着,上述中央部设为上述光源配置区域,另一方面,上述第1端部和上述第2端部设为上述光源非配置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学部件是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光扩散的光扩散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源设为热阴极管。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源设为冷阴极管。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源为多个LED并列配置而成。
1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以及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面板是使用了液晶的液晶面板。
18.—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6或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实现照射面的中央部等期望的区域的高亮度化的照明装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2)的特征在于,具备光源(17);底座(14),其收纳上述光源(17);以及光学部件(15a),其与上述光源(17)相对,上述光学部件(15a)具有与上述底座(14)中配置有上述光源(17)的光源配置区域(LA)重叠的光源重叠部(DA)和与未配置上述光源(17)的光源非配置区域(LN)重叠的光源非重叠部(DN),上述光源重叠部(DA)设为与上述光源非重叠部(DN)相比与上述光源(17)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相对大,在该光源重叠部(DA)包含与上述光源(17)相对的面中的光反射率与该光源重叠部(DA)内的周围区域相比相对小的低光反射率区域(LR)。
文档编号F21Y101/02GK102459996SQ201080026860
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30日
发明者横田匡史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