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9650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装置中所使用的液晶面板自身不发光,因此另外需要背光源装置作为照明装置。该背光源装置设置于液晶面板的里侧(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具备底座,其液晶面板侧的面开口 ;光源,其被收纳在底座内;反射片,其沿着底座的内面配置,使光向底座的开口部侧反射;以及光学构件(扩散片等),其配置在底座的开口部,用于使光源产生的光高效地向液晶面板侧放出。在上述背光源装置的构成部件中,有时会使用例如LED作为光源,在这种情况下,将安装有LED的LED基板收纳在底座内。此外,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有将LED用作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的一个例子。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特开2007-3174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将LED基板对底座固定为装配状态时,一般多使用螺钉,在对底座装卸 LED基板时,需要进行装卸螺钉的作业。但是,在采用螺钉固定的固定方法时存在如下问题 装卸螺钉的作业本身的作业性不佳,而且为了稳定地固定LED基板需要使用大量螺钉,因此部件个数变多,并且螺钉的装卸作业的次数变多,作业性容易恶化。特别是,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大画面化等LED基板的使用个数越来越多,螺钉的使用个数和螺钉的装卸作业的次数也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因此上述问题变得显著。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对底座装配LED基板时的作业性。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光源基板,其安装有上述光源;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基板,并且具有装配孔;以及基板保持构件,其具有能在与上述底座之间夹着而保持上述光源基板的主体部和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底座侧突出而插入上述装配孔内的装配部,上述基板保持构件能沿着上述底座的板面转动到夹持位置和非夹持位置,上述夹持位置是上述装配部在俯视时与上述装配孔的缘部重叠而与上述主体部之间夹持上述装配孔的缘部的位置,上述非夹持位置是上述装配部在俯视时与上述装配孔的缘部不重叠而允许上述装配部从上述装配孔拔出的位置。这样,将光源基板装配到底座时,在将光源基板收纳于底座内的状态下,将基板保持构件的装配部插入底座的装配孔内,使处于非夹持位置的基板保持构件沿着底座的板面转动。这样,基板保持构件到达夹持位置,装配部在俯视时与装配孔的缘部重叠,在与主体部之间夹持装配孔的缘部,由此将基板保持构件相对于底座保持为装配状态。在该状态下, 光源基板被夹在基板保持构件的主体部与底座之间,由此相对于底座保持为装配状态。另一方面,在将光源基板从底座取下的情况下,使处于夹持位置的基板保持构件转动,装配部到达在俯视时与装配孔的缘部不重叠的非夹持位置。在非夹持位置,允许将装配部从装配孔拔出,因此能将基板保持构件从底座取下。由此,解除基板保持构件保持光源基板的状态,因此能从底座取下光源基板。以往,将光源基板用螺钉固定,因此,由于装卸螺钉的作业本身的作业性不佳等原因,具有作业性容易恶化的趋势,而根据本发明,使基板保持构件在非夹持位置和夹持位置之间沿着底座的板面转动来进行作业,由此能容易地利用基板保持构件保持光源基板或者解除其保持状态,因此装卸光源基板时的作业性良好。另外,本发明的基板保持构件在与底座之间夹着而保持光源基板,因此例如在安装于光源基板的光源发生故障需要更换或者修理光源基板的情况下,需要将基板保持构件和光源基板从底座分别取下,与例如对于保持冷阴极管的灯夹仅进行冷阴极管的取下作业即可相比,基板保持构件的取下作业的频度有变高的趋势。另外,光源基板有其使用数量随着该照明装置大型化而增加的趋势,因此基板保持构件的使用数量及其装卸作业次数也有随着大型化而变多的趋势。根据以上情况,通过提高保持光源基板的基板保持构件在装卸时的作业性,能显著提高修理该照明装置等时的作业性以及该照明装置大型化的情况下的作业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构成。(1)上述装配部和上述装配孔均为长条状。这样,当使装配部和装配孔的长边方向一致时,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当使装配部和装配孔的长边方向相互交叉时,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与假设装配部和装配孔为长条状以外的形状,例如俯视时为正方形的情况相比,能确保在夹持位置俯视时与装配孔的缘部重叠的装配部的范围大,由此能稳定地保持基板保持构件和光源基板。另外,在使装配部俯视时为正方形的情况下,当使基板保持构件从非夹持位置转动90度时再次处于非夹持位置,而根据本发明,即使使基板保持构件从非夹持位置转动90度时,也能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从而难以产生基板保持构件意外地脱落的情况。(2)上述装配部在俯视时配置在与上述光源基板重叠的位置,而在上述光源基板中设有与上述装配孔连通并且使上述装配部通过的贯通孔,上述贯通孔的缘部与上述装配孔的缘部一起被夹持在上述主体部与上述夹持部之间。这样,光源基板中的贯通孔的缘部与底座一起被夹持在主体部与夹持部之间,因此能更稳定地保持光源基板。(3)上述光源基板为长条状,并且具有沿着其长边方向延伸的配线图案,而上述贯通孔为与上述光源基板的长边方向并行的长条状。这样,贯通孔为与光源基板的长边方向即配线图案的延伸方向并行的长条状,因此与假设贯通孔为与配线图案的延伸方向正交的长条状的情况相比,当在光源基板中形成贯通孔和配线图案时,能使光源基板的短边尺寸变小。由此,能减少光源基板的材料费,并且使底座内的光源基板的配置空间变小。(4)在上述光源基板中设有多个上述贯通孔,上述贯通孔包括俯视时相对小的小型贯通孔和俯视时相对大的大型贯通孔。这样,在小型贯通孔中插入的装配部与小型贯通孔的内面之间保留的间隙比在大型贯通孔中插入的装配部与大型贯通孔的内面之间保留的间隙相对较小。因此,能利用小型贯通孔中插入的装配部来适当地定位光源基板。另一方面,能利用在大型贯通孔的内面与装配部之间保留的相对较大的间隙来充分确保光源基板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伸缩时的伸缩允许量,因此光源基板难以产生翘曲等变形。(5)在上述主体部与上述光源基板之间存在使光反射的反射构件,在上述反射构件中设有多个与上述装配孔和上述贯通孔连通并且使上述装配部通过的连通孔,上述连通孔包括俯视时相对小的小型连通孔和俯视时相对大的大型连通孔。这样,在小型连通孔中插入的装配部与小型连通孔的内面之间保留的间隙比在大型连通孔中插入的装配部与大型连通孔的内面之间保留的间隙相对较小。因此,能利用小型连通孔中插入的装配部来适当地定位反射构件。另一方面,能利用在大型连通孔的内面与装配部之间保留的相对较大的间隙来充分确保反射构件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伸缩时的伸缩允许量,因此在反射构件中难以产生翘曲等变形。(6)上述光源基板为长条状并且沿着其长边方向配置有多个上述光源,而上述主体部在俯视时配置在上述光源基板中的相邻的上述光源之间的区域。这样,能有效地利用光源基板中的相邻的光源之间的区域。(7)上述主体部在俯视时配置在上述光源基板中的相邻的上述光源的中间位置。 这样,主体部到相邻的各光源为止的距离大致相等,因此能使主体部对从各光源发出的光的光学影响大致相等。由此,该照明装置的出射光难以产生不均。(8)上述主体部在俯视时配置在上述光源基板中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这样,能更稳定地保持光源基板。(9)上述装配部和上述装配孔的周面包括俯视时为圆弧状的圆弧面。这样,在相对于装配孔插拔装配部时能利用圆弧面使插拔动作顺畅,插拔时的作业性良好。(10)上述装配部具备轴部,其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底座侧突出,并且成为上述基板保持构件的转动轴;以及夹持部,其从上述轴部与上述主体部大致平行地突出,并且能在与上述主体部之间夹持上述装配孔的缘部。这样,基板保持构件以装配部的轴部为转动轴在夹持位置和非夹持位置之间转动,随之能利用夹持部在与主体部之间夹持装配孔的缘部,或者解除该夹持状态。(11)上述夹持部具有在上述基板保持构件处于上述非夹持位置的状态下配置在上述装配孔内的内侧部分和配置在上述装配孔外的外侧部分,至少在上述内侧部分设有引导面,上述引导面能进行如下引导随着使处于上述非夹持位置的上述基板保持构件转动而与上述装配孔的缘部滑动接触,由此使上述内侧部分向上述装配孔外位移,并且使上述夹持部弹性变形。这样,当使处于非夹持位置的基板保持构件转动时,引导面与装配孔的缘部滑动接触,由此使夹持部的内侧部分向装配孔外位移,并且使夹持部发生弹性变形。在夹持位置,在主体部与弹性变形的夹持部之间弹性地夹持底座,因此能防止例如由振动等影响使基板保持构件从夹持位置意外地向非夹持位置移动。由此,能防止基板保持构件意外地脱落。(12)上述夹持部包括夹持部主体,其从上述轴部与上述主体部大致平行地突出;以及引导突部,其从上述夹持部主体向上述主体部侧突出,并且具有上述引导面,上述夹持部主体具有上述外侧部分,上述引导突部具有上述内侧部分。这样,在非夹持位置,弓丨导突部配置在装配孔内,当基板保持构件自此转动时,引导突部的引导面与装配孔的缘部滑动接触,由此使引导突部向装配孔外位移,并且使夹持部主体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在夹持位置弹性地夹持底座。(13)上述引导突部配置在上述夹持部主体中的与上述轴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这样,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夹持部主体中轴部与引导突部之间的距离,因此能使夹持部主体容易弹性变形,由此能减少使基板保持构件转动所需的力,从而能提高作业性。(14)上述轴部配置在与上述主体部同心的位置。这样,作业者能通过目视观察主体部来容易地掌握基板保持构件的转动轴的位置。由此,能提高装卸基板保持构件时的作业性。(15)上述夹持部具有从上述轴部向相互相反的一侧分别突出的部位。这样,当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保持位置时,夹持部中的从轴部向相互相反的一侧分别突出的部位分别夹持装配孔的缘部,因此能更稳定地保持光源基板。(16)上述夹持部是以上述轴部为中心的对称形状。这样,夹持部中的从轴部向相互相反的一侧分别突出的部位的与装配孔的缘部俯视时重叠的面积大致相等,因此能更稳定地保持光源基板。(17)上述轴部在俯视时配置在上述夹持部的形成范围内。这样,能使装配孔的平面形状与夹持部一致。由此,能使装配孔的形状简单化。(18)上述轴部的截面为圆形。这样,在使基板保持构件转动时,轴部难以干扰装配孔的缘部,因此能使转动动作顺畅,作业性良好。(19)上述主体部形成为俯视时为圆形。这样,即使由主体部的外缘导致产生了阴影,该阴影也难以从外部视觉识别,从而适于防止亮度不均。(20)上述主体部为长条状。这样,在使基板保持构件在夹持位置与非夹持位置之间转动时,能通过目视观察主体部来容易地掌握基板保持构件的转动状态,作业性良好。(21)上述装配部和上述装配孔均为长条状,上述主体部的长边方向与上述装配部的短边方向一致。这样,作业者能通过目视观察主体部来容易地掌握长条状的装配部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由此,能提高装卸基板保持构件时的作业性。(22)上述装配部为俯视时从上述主体部的外缘向外伸出的形态。这样,作业者除了主体部的外形以外,还能目视观察装配部的从主体部伸出的部分,由此能更容易地掌握基板保持构件从非夹持位置转动的状态,作业性非常良好。并且,插入装配部的装配孔在到达夹持位置时能由长条状的主体部覆盖,由此能防止装配孔露出。(23)上述主体部的外周面包括俯视时为圆弧状的圆弧面。这样,即使由长条状的主体部的外缘导致产生了阴影,该阴影也难以从外部视觉识别,从而适于防止亮度不均。(24)在上述主体部中的从上述基板保持构件的转动中心错开的位置设有随着上述基板保持构件转动而位移的指标部。这样,作业者能通过目视观察指标部来容易地掌握基板保持构件的转动状态,作业性良好。(25)上述指标部是将上述主体部部分地切掉而形成的。这样,与假设使主体部部分地突出来形成指标部的情况相比,能使外形止于小型,并且能减少材料费。(26)上述指标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的外缘部。这样,能尽可能大地确保指标部随着转动的位移量,因此对作业者来说能更清楚地掌握基板保持构件的转动状态,作业性更加良好。
(27)在上述主体部中的相对于上述基板保持构件的转动中心对称的位置至少设有一对上述指标部。这样,对作业者来说能更清楚地掌握基板保持构件的转动状态,作业性更加良好。(28)在上述主体部设有向与上述底座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突部。这样,在相对于底座装卸基板保持构件时,作业者能把持从主体部向与底座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突部来进行装卸作业。由此,能进一步提高装卸基板保持构件时的作业性。(29)上述突部为长条状。这样,能提高把持突部来对基板保持构件进行转动操作时的作业性。并且,作业者能通过对突部进行目视观察来容易地掌握基板保持构件的转动状态。(30)上述装配部和上述装配孔均为长条状,上述突部的长边方向与上述装配部的长边方向一致。这样,作业者能通过对突部进行目视观察来容易地掌握长条状的装配部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由此,能提高装卸基板保持构件时的作业性。(31)上述突部与上述基板保持构件的转动中心为同心状。这样,能提高作业者把持突部来进行转动操作时的作业性。(3 上述突部形成为顶端变细状。这样,难以产生突部导致的阴影,从而适于防止亮度不均。(33)上述突部形成为俯视时为多边形。这样,与假设突部形成为俯视时为圆形的情况相比,能提高作业者把持突部来进行转动操作时的作业性。(34)上述突部形成为其外缘与上述主体部的外缘相比俯视时配置在内侧。这样, 与假设突部的外缘与主体部的外缘为齐平面状的情况相比,难以产生由突部导致的阴影, 从而适于防止亮度不均。(35)在上述底座中设有用于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光出射的开口部,对此,具备以与上述光源基板相对而覆盖上述开口部的形式配置的光学构件,上述突部能支撑上述光学构件。这样,利用突部来支撑光学构件,由此能限制光学构件接近光源侧地变形。(36)在上述主体部与上述光源基板之间存在使光反射的反射构件,在上述主体部的与上述反射构件相对的面设有抵接部,上述抵接部向上述反射构件侧突出,抵接于上述反射构件。这样,能将反射构件与光源基板一起保持。抵接于反射构件的抵接部为从主体部向反射构件侧突出的形态,因此与假设主体部的与反射构件相对的面涵盖整个区域抵接于反射构件的情况相比,能使基板保持构件对反射构件的接触面积变小。反言之,在反射构件中,与基板保持构件非接触地不被基板保持构件按压的部分的面积变大。该不被按压的部分与接触基板保持构件并被按压的部分相比,在由于热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时容易伸缩。并且,如果该不被按压的部分的面积大,则反射构件整体上伸缩的自由度变高,因此能抑制挠曲、翘曲等变形随着伸缩局部地明显化。(37)上述抵接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中从上述装配部分离的位置。这样,在制造基板保持构件时产生了尺寸误差的情况下,例如抵接部从主体部突出的尺寸比设定值大时, 有时对反射构件作用的按压力会过大。在这种情况下,在主体部中抵接部配置在从装配部分离的位置,因此使主体部中从装配部到抵接部为止的部分弹性变形,能吸收会增加的按压力。由此,能防止从抵接部对反射构件作用过度的按压力,从而能保证反射构件的伸缩自由度。并且,如上述那样使主体部弹性变形时,利用其弹力将底座夹持在主体部与夹持部之间,因此能防止由于例如振动等影响而使基板保持构件从夹持位置意外地向非夹持位置移动。由此,能防止基板保持构件意外地脱落。(38)上述装配部具备轴部,其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底座侧突出,并且成为上述基板保持构件的转动轴;以及夹持部,其从上述轴部与上述主体部大致平行地突出,并且能在与上述主体部之间夹持上述装配孔的缘部,上述夹持部具有在上述基板保持构件处于上述非夹持位置的状态下配置在上述装配孔内的内侧部分和配置在上述装配孔外的外侧部分,至少在上述内侧部分设有引导面,上述引导面能进行如下引导随着使处于上述非夹持位置的上述基板保持构件转动而与上述装配孔的缘部滑动接触,由此使上述内侧部分向上述装配孔外位移,并且使上述主体部弹性变形。这样,当使处于非夹持位置的基板保持构件转动时,引导面与装配孔的缘部滑动接触,由此使夹持部的内侧部分向装配孔外位移,并且使主体部中的从轴部到抵接部之间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在夹持位置,在夹持部与弹性变形的主体部之间弹性地夹持底座,因此能防止例如由于振动等影响而使基板保持构件从夹持位置意外地向非夹持位置移动。由此,能防止基板保持构件意外地脱落。(39)上述夹持部和上述装配孔均为长条状,而上述引导面在上述夹持部的朝向上述主体部侧的面中,形成为与上述主体部的间隔随着接近上述轴部而逐渐变窄。这样,引导面与主体部的间隔随着接近轴部而逐渐变窄,因此随着使基板保持构件从非夹持位置向夹持位置转动,主体部缓缓地弹性变形,并且内侧部分的引导面对装配孔的缘部的滑动接触位置逐渐接近轴部地位移,其结果是内侧部分向装配孔外位移。由此,能在夹持位置弹性地夹持底座。(40)上述引导面是在上述夹持部的朝向上述主体部侧的面中涵盖整个区域而形成的。这样,在基板保持构件中产生了尺寸误差、对底座的组装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发挥引导面的引导功能。(41)上述夹持部形成为保留中空部。这样,在使基板保持构件转动时能使夹持部弹性变形。因此,能减少使基板保持构件转动所需的力,从而能提高作业性。(42)上述装配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的中央侧,而上述抵接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的外缘部。这样,将装配部配置在主体部的中央侧,由此能将基板保持构件稳定地保持于底座。而且,将抵接部配置在主体部的外缘部,由此能最大限度地确保装配部与抵接部之间的距离,能使主体部更容易弹性变形。由此,能提高制造基板保持构件时产生的尺寸误差的吸收幅度,从而能更稳定地保证反射构件的伸缩自由度。(43)在上述主体部中隔着上述装配部的位置至少配置有一对上述抵接部。这样, 能对反射构件平衡良好地作用按压力,能提高反射构件的伸缩自由度并且适当地保持反射构件。另外,在一对抵接部间能使主体部弓形地弹性变形。(44)上述抵接部配置在以上述装配部为中心的对称位置。这样,能对反射构件更平衡良好地作用按压力。(45)在上述基板保持构件和上述底座中的至少任一方设有转动限制结构,上述转动限制结构能限制上述基板保持构件从上述非夹持位置转动的角度。这样,能利用转动限制结构限制使基板保持构件从非夹持位置转动时的转动角度,因此能使基板保持构件可靠地到达夹持位置。(46)上述转动限制结构包括底座侧转动限制部,上述底座侧转动限制部设置成从上述底座向与上述光源基板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并且当上述基板保持构件从上述非夹持位置转动规定角度时上述底座侧转动限制部卡合于上述装配部,由此限制上述基板保持构件继续转动。这样,当使基板保持构件从非夹持位置转动规定角度时,底座侧转动限制部卡合于装配部,由此限制基板保持构件继续转动。由此,能使基板保持构件可靠地到达夹持位置。(47)上述转动限制结构包括设于上述基板保持构件并且配置在上述装配孔内的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而上述装配孔包括俯视时沿着上述装配部的外形的装配孔主体; 以及从上述装配孔主体扩展并且允许上述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转动位移的扩展部分,当上述基板保持构件从上述非夹持位置转动规定角度时,上述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卡合于上述扩展部分的内面,由此能限制上述基板保持构件继续转动。这样,当使基板保持构件从非夹持位置转动时,允许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在装配孔的扩展部分内转动位移,当达到规定的转动角度时,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卡合于扩展部分的内面,由此限制基板保持构件继续转动。由此,能使基板保持构件可靠地到达夹持位置。(48)上述装配部具备轴部,其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底座侧突出,并且成为上述基板保持构件的转动轴;以及夹持部,其从上述轴部与上述主体部大致平行地突出,并且能在与上述主体部之间夹持上述装配孔的缘部,上述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为与上述轴部和上述夹持部两者相连的形态。这样,能利用与轴部和夹持部两者相连的形态的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来实现装配部的加强。(49)上述转动限制结构包括凹凸嵌合部,上述凹凸嵌合部设于上述底座和上述装配部两者,并且当上述基板保持构件从上述非夹持位置转动规定角度时上述凹凸嵌合部相互进行凹凸嵌合,由此能限制向正反方向的转动。这样,当使基板保持构件从非夹持位置转动规定角度时,底座和装配部的凹凸嵌合部相互进行凹凸嵌合,由此限制基板保持构件向正反任一方向的转动。由此,能使基板保持构件可靠地到达夹持位置,并且能稳定地保持于夹持位置。(50)上述装配部和上述装配孔均为俯视时为双重对称的旋转对称形状,上述转动限制结构能将上述基板保持构件从上述非夹持位置转动的角度限制为大致90度。这样, 使装配部和装配孔为双重对称的旋转对称形状,当基板保持构件从非夹持位置转动180度时,再次处于非夹持位置。因此,基板保持构件从非夹持位置最大限度的转动角度为90度。 根据本发明,利用转动限制结构将基板保持构件从非夹持位置转动的角度限制为最大限度大致90度,因此即使基板保持构件由于振动等影响而有些转动位移也难以到达非夹持位置,从而能防止基板保持构件意外地脱落。(51)上述光源为LED。这样,能实现高亮度化和低功耗化等。下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上述记载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根据这种显示装置,对显示面板提供光的照明装置在装卸光源基板时的作业性良好,因此能实现制造成本的减少等。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举例示出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能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等,特别适用于大型画面。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高对底座装配LED基板时的作业性。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底座中的LED基板和基板保持构件的配置构成的平面图。图4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图3的iv-iv线截面图。图5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图3的v-v线截面图。图6是示出LED基板和基板保持构件的详细配置构成的平面图。图7是图6的vii-vii线截面图。图8是图6的viii-viii线截面图。图9是图6的ix-ix线截面图。图10是图6的χ-χ线截面图。图11是LED基板的平面图。图12是示出将基板用反射片和扩散透镜装配于LED基板的状态(光源单元)的平面图。图13是单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的平面图。图14是单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的仰视图。图15是复合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的平面图。图16是复合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的仰视图。图17是示出将基板保持构件从底座取下的状态的图6的vii-vii线截面图。图18是示出将基板保持构件从底座取下的状态的图6的ix-ix线截面图。图19是示出在底座内配置光源单元,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平面图。图20是示出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图6的vii-vii线截面图。图21是示出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图6的ix-ix线截面图。图22是用于说明在非夹持位置时装配部的夹持部部分地进入装配孔内的设定的图6的vii-vii线截面图。图23是示出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下主体部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的图6的ix-ix线截面图。
图M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把持部的截面图。图2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把持部的截面图。图沈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把持部的截面图。图2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把持部的截面图。图观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的支撑部的截面图。图四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基板保持构件的平面图。图30是基板保持构件的仰视图。图31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32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平面图。图3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基板保持构件的平面图。图34是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基板保持构件的仰视图。图35是基板保持构件的平面图。图36是基板保持构件的仰视图。图3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基板保持构件的平面图。图38是示出将基板保持构件装配到底座之前的状态的沿着X轴方向的截面图。图39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的沿着X轴方向的截面图。图40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的沿着Y轴方向的截面图。图41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基板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之前的状态的沿着X轴方向的截面图。图42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的沿着X轴方向的截面图。图43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的沿着Y轴方向的截面图。图44是示出将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1的基板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之前的状态的沿着X轴方向的截面图。图45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的沿着X轴方向的截面图。图46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的沿着Y轴方向的截面图。图4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平截面图。图48是示出将基板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之前的状态的图47的xlviii-xlviii线截面图。图49是示出将基板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之前的状态的图47的xlix-xlix线截面图。图50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平截面图。图51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图50的Ii-Ii线截面图。图52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图50的Iii-Iii 线截面图。图53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1的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平截面图。图M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平截面图。图5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平截面图。
图56是示出将基板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之前的状态的图55的Ivi-Ivi线截面图。图57是示出将基板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之前的状态的图55的Ivii-Ivii线截面图。图58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平截面图。图59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图58的Iix-Iix 线截面图。图60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图58的Ix-Ix线截面图。图61是实施方式7的变形例1的基板保持构件的侧截面图。图62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平截面图。图63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平截面图。图64是实施方式7的变形例2的基板保持构件的侧截面图。图65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平截面图。图66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平截面图。图6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平截面图。图68是示出将基板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之前的状态的图67的Ixviii-Ixviii线截面图。图69是示出将基板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之前的状态的图67的Ixix-Ixix线截面图。图70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平截面图。图71是示出将基板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之前的状态的图70的Ixxi-Ixxi线截面图。图72是示出将基板保持构件装配于底座之前的状态的图70的Ixxii-Ixxii线截面图。图73是示出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1的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的沿着X轴方向的截面图。图74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的沿着Y轴方向的截面图。图75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的沿着Y轴方向的截面图。图7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平截面图。图77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将支撑部向下方压入之前的状态的图76的lxxvii-lxxvii线截面图。图78是示出将支撑部向下方压入,使主体部弹性变形的状态的图76的 Ixxvii-Ixxvii 线截面图。图79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平截面图。
图80是示出将支撑部向下方压入并且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图79的Ixxx-Ixxx线截面图。图81是示出停止支撑部的压入,主体部弹性复原并且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嵌合于扩展部分内的状态的图79的Ixxx-Ixxx线截面图。图82是示出实施方式9的变形例1的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平截面图。图83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非夹持位置,将支撑部向下方压入之前的状态的图82的lxxxiii-lxxxiii线截面图。图84是示出将支撑部向下方压入,使主体部弹性变形的状态的图82的 lxxxiii-lxxxiii 线截面图。图85是示出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平截面图。图86是示出将支撑部向下方压入并且相对于底座使基板保持构件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的图85的lxxxvi-lxxxvi线截面图。图87是示出停止支撑部的压入,主体部弹性复原并且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嵌合于装配孔内的状态的图85的lxxxvi-lxxxvi线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根据图1至图2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示出了 X轴、Y轴和Z轴,各轴方向描绘为在各附图中示出的方向。另外,设图4和图5所示的上侧为表侧,设同图下侧为里侧。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夹着该液晶显示装置10并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表里两机箱Ca、Cb、电源P、调谐器T以及台座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上成横长的方形(矩形),以纵置状态被收纳。 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被框状的外框13等保持为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画面尺寸为42英寸,横纵比为16 9的情况。下面依次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其中,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俯视时为矩形,构成为一对玻璃基板以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贴合,并且在两玻璃基板间封入有液晶。在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在另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R(红色)、G(绿色)、B (蓝色)等各着色部按规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滤光片、相对电极以及取向膜等。此外,在两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振板。接着,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2。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具备底座14,其在光出射面侧(液晶面板11侧)具有开口部14b,为大致箱型;光学构件15群(扩散板(光扩散构件)1 和配置在扩散板1 与液晶面板11之间的多个光学片15b),其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而配置;以及框架16,其沿着底座14的外缘部配置,将光学构件15群的外缘部夹持在框架16与底座14之间。而且,如图3至图5所示,在底座14内具备LED17 (Light Emitting Diode 发光二极管),其作为光源;LED基板18,其安装有LED17 ;以及扩散透镜19,其配置于LED基板18中与LED17对应的位置。此外,在底座14内还具备保持构件20, 其能将LED基板18保持在其与底座14之间;以及反射片21,其使底座14内的光向光学构件15侧反射。此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比LED17靠光学构件15侧为光出射侧。以下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各构成部件。底座14由金属制成,如图3至图5所示,包括与液晶面板11同样地成矩形的底板 14a、从底板14a的各边的外端立起的侧板14c以及从各侧板14c的立起端向外伸出的支承板14d,整体上为向表侧开口的浅的大致箱型(大致浅碟状)。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水平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竖直方向)一致。在底座14中的各支承板 14d上能从表侧载置框架16和后述的光学构件15。框架16被螺钉固定于各支承板14d。 在底座14的底板1 中开口设有用于装配保持构件20的装配孔14e。多个装配孔He在底板Ha中与保持构件20的装配位置对应地分散配置。而且,在底座14的底板1 上设有用于定位LED基板18的基板定位部14f,在后面重新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光学构件15与液晶面板11和底座14同样俯视时为横长的方形(矩形)。如图4和图5所示,光学构件15的外缘部被载置于支承板14d,由此配置为覆盖底座 14的开口部14b并且介于液晶面板11与LED17之间。光学构件15包括配置在里侧(LED17 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扩散板1 和配置在表侧(液晶面板11侧,光出射侧)的光学片15b。扩散板1 是在具有规定厚度的大致透明的树脂制成的基材内分散设有大量扩散粒子的构成,具有使透射的光扩散的功能。与扩散板1 相比,光学片1 为板厚度较薄的片状,2张层叠配置(图7至图10)。具体的光学片1 的种类有例如扩散片、透镜片、 反射型偏振片等,能从它们中适当地选择使用。如图2所示,框架16为沿着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的外周缘部的框状。在该框架16与各支承板14d之间能夹持光学构件15的外缘部(图4和图5)。另外,该框架16 能从里侧支承液晶面板11的外缘部,能与配置于表侧的外框13之间夹持液晶面板11的外缘部(图4和图5)。下面详细说明LED17和安装LED17的LED基板18。如图7、图8和图11所示, LED17构成为利用树脂材料将LED芯片密封在固定于LED基板18的基板部上。安装于基板部的LED芯片使用主发光波长为1种的LED芯片,具体地说,使用发出蓝单色光的LED芯片。另一方面,在密封LED芯片的树脂材料中,分散配合有使从LED芯片发出的蓝色光变换为白色光的荧光体。由此,该LED17能进行白色发光。该LED17是与相对于LED基板18的安装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为发光面17a的所谓的顶面发光(top)型。LED17的光轴LA设定为与Z轴方向(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的主板面正交的方向)大致一致。此外,从 LED17发出的光以光轴LA为中心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三维地以某种程度辐射状扩散,但是其指向性比冷阴极管等高。也就是说,LED17的发光强度示出了沿着光轴LA的方向急剧上升,随着相对于光轴LA的倾斜角度变大而急剧降低的倾向的角度分布。如图11所示,LED基板18具有俯视时为矩形(长条状)的基材,以长边方向与X 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的状态沿着底板Ha延伸并被收纳于底座14内(图 3)。LED基板18的基材由与底座14相同的铝系材料等金属制成,构成为在其表面隔着绝缘层形成有包括铜箔等金属膜的配线图案。此外,作为用作LED基板18的基材的材料,也能使用陶瓷等绝缘材料。并且,如图7、图8和图11所示,在该LED基板18的基材的板面中的朝向表侧的面(朝向光学构件15侧的面)上,表面安装有上述构成的LED17。多个LED17沿着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以直线并列配置,并且利用形成于LED基板18的配线图案串联连接。各LED17的排列间距大致固定,即可以说各LED17被等间隔地排列。配线图案WP为在LED基板18中沿着X轴方向即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和LED17的排列方向延伸的形态。一对配线图案WP与LED17的LED芯片的阳极和阴极对应,以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并行的形式配置。另外,在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设有与配线图案WP的两端部连接的连接器部18a。如图3所示,上述构成的LED基板18在底座14内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分别按多个配置,以相互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一致的状态并列配置。也就是说,LED基板18和安装于此的LED17在底座14内均以X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为行方向,以Y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为列方向被矩阵状配置。具体地说,LED基板18在底座14内在X轴方向上按3个配置,在Y轴方向上按9个配置,合计27 个被并列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长边尺寸和安装的LED17的数量不同的两种 LED基板18。具体地说,使用了安装有6个LED17,长边尺寸相对较长的6个安装型的LED 基板18 ;以及安装有5个LED17,长边尺寸相对较短的5个安装型的LED基板18,在底座14 的X轴方向的两端位置各配置1个6个安装型的LED基板18,在同方向的中央位置配置1 个5个安装型的LED基板18。如上所述,沿着X轴方向并排成1行的各LED基板18通过相邻的连接部18a彼此嵌合连接而相互电连接,并且与底座14的X轴方向的两端对应的连接部18a分别与未图示的外部的控制电路电连接。由此,配置于成1行的各LED基板18的各LED17被串联连接,并且能利用1个控制电路来一并控制包含于该1行的多个LED17的点亮、熄灭,从而能实现低成本化。此外,即使是长边尺寸和安装的LED17的数量不同的种类的LED基板18,短边尺寸和LED17的排列间距也大致相同。这样,通过采用准备多种长边尺寸和安装的LED17的数量不同的LED基板18,适当组合使用这些不同种类的LED基板18的手法,能得到如下效果。即,在多品种地制造画面尺寸不同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情况下,能按各画面尺寸适当变更是否使用各种类的LED 基板18和每种LED基板18的使用个数,从而能容易地对应,与假设按画面尺寸准备具有与底座14的长边尺寸同等的长边尺寸的专用设计的LED基板的情况相比,能大幅度减少所需的LED基板18的种类,从而能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具体地说,除了上述两种LED基板 18 (5个安装型和6个安装型)以外,还可以增加安装有8个LED17的8个安装型,适当地组合使用这3种LED基板18,由此能容易地以低成本对应画面尺寸为例如沈英寸、32英寸、 37英寸、40英寸、42英寸、46英寸、52英寸、65英寸的各液晶显示装置10的制造。扩散透镜19包括大致透明(具有高透光性)并且折射率高于空气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丙烯酸等)。如图7、图8和图12所示,扩散透镜19具有规定的厚度,并且形成为俯视时为大致圆形,分别被装配于LED基板18,使其从表侧独立地覆盖各LED17, 即俯视时与各LED17重叠。并且,该扩散透镜19能使从LED17发出的指向性较强的光扩散并出射。也就是说,从LED17发出的光通过扩散透镜19从而其指向性被缓和,因此即使相邻的LED17间的间隔较大,也难以将其间的区域视觉识别为暗部。由此,能减少LED17的设置个数。该扩散透镜19在俯视时配置在与LED17大致同心的位置。扩散透镜19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尺寸均比LED17大得多。另一方面,扩散透镜19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比LED基板18小,而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比LED基板18大。因此,扩散透镜19在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比LED基板18在Y轴方向上向外侧各突出规定尺寸。在该扩散透镜19中,朝向里侧、与LED基板18相对的面为来自LED17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面19a,而朝向表侧、与光学构件15相对的面为出射光的光出射面19b。其中,如图7 和图8所示,光入射面19a整体为沿着LED基板18的板面(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并行的形态,而在俯视时与LED17重叠的区域形成有光入射侧凹部19c从而具有倾斜面。光入射侧凹部19c为大致圆锥状,并且配置在扩散透镜19中的大致同心位置,为向里侧即LED17侧开口的形态。光入射侧凹部19c朝向LED17侧的开口端部的直径尺寸最大,大于LED17的直径尺寸,随着自此向表侧行进而直径尺寸连续地逐渐变小,在表侧的端部为最小。光入射侧凹部19c的截面为大致倒V字型,其周面为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倾斜面以其表侧的端部相对于LED17的光轴LA交叉的方式倾斜。因此,从LED17发出并进入光入射侧凹部19c内的光通过倾斜面入射到扩散透镜19内,但此时按倾斜面相对于光轴LA的倾斜角度的量,向远离中心的方向折射,也就是说广角地折射,入射到扩散透镜19。在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a中,比光入射侧凹部19c在径方向上靠外的位置设有装配脚部19d,上述装配脚部19d向LED基板18侧突出,并且是将扩散透镜19装配于LED 基板18的结构。3个装配脚部19d配置于扩散透镜19中比光入射侧凹部19c接近外周端部的位置,配置在使连结各装配部的线俯视时为大致正三角形的位置。各装配脚部19d的顶端部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LED基板18,由此能将扩散透镜19固定为装配于LED基板18 的状态。扩散透镜19通过装配脚部19d固定于LED基板18,由此在其光入射面19a与LED 基板18之间空出规定的间隙。该间隙中允许来自俯视时比该扩散透镜19靠外侧的空间的光入射。另外,在上述装配状态中,LED17从LED基板18突出的顶端部为进入光入射侧凹部19c内的状态。扩散透镜19的光出射面19b形成为扁平的大致球面状。由此,能使从扩散透镜19 出射的光在与外部的空气层的界面向远离中心的方向折射,即广角地折射并且出射。在该光出射面19b中的俯视时与LED17重叠的区域中形成有光出射侧凹部19e。光出射侧凹部 19e为大致研钵状,并且其周面形成向中心为下降坡度的扁平的大致球面状。另外,光出射侧凹部19e的周面的切线相对于LED17的光轴LA所成的角度与光入射侧凹部19c的倾斜面相对于光轴LA所成的角度相比相对较大。光出射面19b中的俯视时与LED 17重叠的区域与其它区域相比为来自LED17的光量极多的区域,亮度有局部变高的倾向,在此形成上述光出射侧凹部19e,由此能使来自LED17的光大多广角地折射并且出射,或者使来自LED17 的光的一部分向LED基板18侧反射。由此,能抑制光出射面19b中的与LED17重叠的区域的亮度局部变高,适于防止亮度不均。下面说明反射片21。反射片21包括涵盖大致整个区域地覆盖底座14的内面的大小的底座用反射片22和分别独立地覆盖各LED基板18的大小的基板用反射片23。两反射片22、23均由合成树脂制成,表面呈光的反射性良好的白色。两反射片22、23均在底座14 内沿着底板14a (LED基板18)延伸。先说明底座用反射片22。如图3所示,在底座用反射片22中,设沿着底座14的底板Ha延伸的中央侧的大部分为主体部22a。在主体部2 中,贯通形成有透镜插通孔22b, 上述透镜插通孔22b能使覆盖各LED17的各扩散透镜19与配置在底座14内的各LED17都插通。多个透镜插通孔22b并列配置在主体部22a中俯视时与各LED17和各扩散透镜19 重叠的位置,矩阵状配置。如图6所示,透镜插通孔22b俯视时为圆形,其直径尺寸设定为比扩散透镜19大。由此,在将底座用反射片22铺设于底座14内时,无论是否发生了尺寸误差都能使各扩散透镜19可靠地通过各透镜插通孔22b。如图3所示,该底座用反射片22 在底座14内覆盖相邻的各扩散透镜19间的区域和外周侧区域,因此能将朝向该各区域的光向光学构件15侧反射。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底座用反射片22中的外周侧部分以覆盖底座14的侧板Hc和支承板14d的方式立起,载置于支承板14d的部分为被底座14和光学构件15夹着的状态。另外,使底座用反射片22中的主体部22a与载置于支承板14d 的部分相连的部分为倾斜状。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基板用反射片23形成为与LED基板18大体相同的外形, 也就是说形成为俯视时为矩形。如图7和图8所示,基板用反射片23与LED基板18的表侧的面重叠地配置,并且与扩散透镜19为相对状。也就是说,基板用反射片23介于扩散透镜19与LED基板18之间。因此,从扩散透镜19侧返回LED基板18侧的光、从俯视时比该扩散透镜19靠外侧的空间进入扩散透镜19与LED基板18之间的空间的光能被基板用反射片23再次反射到扩散透镜19侧。由此,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从而能实现亮度的提高。 换言之,在减少LED17的设置个数而实现低成本化的情况下也能得到足够的亮度。如图12所示,基板用反射片23的长边尺寸与LED基板18大致相同,短边尺寸比 LED基板18大。而且,如图6和图8所示,基板用反射片23的短边尺寸比扩散透镜19和底座用反射片22的透镜插通孔22b的直径尺寸大。因此,能将底座用反射片22中的透镜插通孔22b的缘部相对于基板用反射片23在表侧重叠配置。由此,在底座14内俯视时不中断地连续配置底座用反射片22和基板用反射片23,底座14或者LED基板18几乎不从透镜插通孔22b露出到表侧。因此,能使底座14内的光高效地向光学构件15反射,非常适于提高亮度。另外,在基板用反射片23中,在与各LED17和各扩散透镜19的各装配脚部19d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分别贯通形成有使各LED17通过的LED插通孔23a和使各扩散透镜19的各装配脚部19d通过的脚部插通孔23b。接着说明基板保持构件20。基板保持构件20具有如下两种复合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B,其除了保持LED基板18的保持功能以外还兼具支撑光学构件15的支撑功能; 以及单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A,其具有保持功能而不具有支撑功能。此外,以下在区别基板保持构件20的情况下,对单功能型的附图标记标注记号A,对复合功能型的附图标记标注记号B,在不区别而通称的情况下,不对附图标记标注记号。首先说明底座14中的基板保持构件20的配置。如图3所示,多个基板保持构件20 在底座14的底板1 的面内并列配置。详细地说,多个基板保持构件20在底板1 中以X 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为行方向,以Y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 18的短边方向)为列方向矩阵状配置。各基板保持构件20配置于与各LED基板18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并且配置在相邻的扩散透镜19 (LED17)之间的位置。因此,各基板保持构件20 为与上述扩散透镜19和LED17同样的排列。在LED基板18中相邻的扩散透镜19 (LED17) 之间的区域各配置有1个基板保持构件20,因此扩散透镜19 (LED17)与基板保持构件20大体在X轴方向交替排列。具体地说,对各LED基板18均装配4个基板保持构件20。此外, 在6个安装型的LED基板18中,基板保持构件20被配置在相邻的扩散透镜19(LED17)之间的区域中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以外,而在5个安装型的LED基板18中,基板保持构件 20被配置在相邻的扩散透镜19(LED17)间的全部区域。如图3所示,基板保持构件20如上所述在底座14内矩阵状配置,其中多个复合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B(具体地说是合计14个)间歇地交错配置,在其以外的位置配置有单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A。详细地说,在底座14内X轴方向上的中央侧区域(配置有5 个安装型的LED基板18的区域)中,4个复合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B配置在各LED基板 18的长边方向上靠近中央的位置,并且在俯视时配置在交错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底座14 内X轴方向上的两端侧区域(配置有6个安装型的LED基板18的区域)中,各5个复合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B配置在各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上的端部位置,并且在俯视时配置在交错的位置。如上所述,在底座14的底板1 的面内适度分散配置有多个复合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B。此外,单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A被装配于底座14内的全部LED基板18, 而复合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B被装配在仅与特定的LED基板18对应的位置。下面说明基板保持构件20的具体构成。基板保持构件20存在如上所述的两种, 大部分为共用结构,先说明其共用结构。基板保持构件20由聚碳酸酯等合成树脂制成,表面呈光的反射性良好的白色。如图9所示,基板保持构件20具备主体部M,其沿着底座 14的底板14a和LED基板18的板面;以及装配部25,其从主体部M向里侧即底座14侧突出,被固定于底座14。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构件20以沿着Z轴方向的转动轴为中心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的板面转动,由此在夹持位置(图9和图10示出的位置)和非夹持位置(图20和图21示出的位置)之间进行转动位移,上述夹持位置是装配部25在俯视时与底座14的装配孔He的缘部重叠,在与主体部M之间夹持装配孔14e的缘部的位置,上述非夹持位置是装配部25在俯视时与装配孔14e的缘部不重叠而允许将装配部25 从装配孔14e拔出的位置。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基板保持构件20进行转动操作,由此能使基板保持构件20保持于底座14,或者解除相对于底座14的保持状态。如图13至图16所示,主体部M俯视时为大致圆形,并且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形成为大致笔直的板状。如图6所示,该主体部M的直径尺寸与LED基板18的短边尺寸(Y轴方向的尺寸)为大致相同的大小。并且,该主体部M被装配在与LED基板18俯视时重叠的位置,由此能保持在与底座14的底板1 之间夹着LED基板18的状态。主体部 24以在LED基板18的表侧预先配置有各反射片22、23的状态装配,因此能与LED基板18 一起一并夹住各反射片22、23 (图7和图9)。详细地说,如图6所示,主体部M的中心被配置在与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一致的位置。因此,主体部M能将LED基板18在其短边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夹持在主体部M与底座14之间。此时,主体部M的Y轴方向的两外端与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的两外端大致一致。也就是说,主体部M俯视时大致整个区域与LED基板18重叠,避免伸出LED基板18外。该主体部M的直径尺寸比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扩散透镜19(LED17) 间的间隔(排列间距)小。主体部M相对于LED基板18被配置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扩散透镜19之间的区域,即LED基板18的非发光部,与LED17俯视时不重叠。更详细地说,主体部M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扩散透镜19的中间位置。由此,能使主体部M与在X 轴方向上相邻的各LED17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因此能使主体部M对从各LED17发出的光的光学的影响大致相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使用扩散透镜19,由此LED17间的间隔足够大,因此利用该空间配置基板保持构件20,并且利用该基板保持构件20来实现 LED基板18的保持。接下来,与底座14的装配孔He —起说明装配部25。如图14和图16所示,装配部25俯视时为大致长圆形,为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与此相对,如图6所示,装配孔 He与上述装配部25同样俯视时为大致长圆形,其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 Y轴方向一致。也就是说,装配孔14e为其长边方向与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一致的长条状。这些装配部25和装配孔He为非圆形(与圆对称形不同的形状),并且是旋转对称形状,为双重对称。装配部25和装配孔He的长边侧两端部在俯视时为大致半圆形,其周面是成圆弧状的圆弧面。该装配孔He形成为俯视时比装配部25大一圈。因此,在使装配部25和装配孔 14e的长边方向相互一致的状态(使装配部25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的状态)下,能将装配部25相对于装配孔He进行插拔。并且,在使装配部25和装配孔He的长边方向一致并且将装配部25插入装配孔He内的状态下,基板保持构件20处于上述非夹持位置, 在俯视时装配部25涵盖整个区域配置在装配孔He内,并且装配部25不卡止于装配孔14e 的缘部(图19 图21)。另一方面,当从上述非夹持位置使基板保持构件20转动规定角度 (180度的整数倍以外的角度),使装配部25的长边方向与装配孔He的长边方向交叉(不一致)时,基板保持构件20处于上述夹持位置,在俯视时装配部25的一部分与装配孔14e 的缘部重叠,并且装配部25的重叠部分(后述的夹持部25b)从里侧卡止于装配孔14e的缘部(参照图6和图9)。该夹持位置中包括基板保持构件20从非夹持位置起在180度的整数倍以外的角度范围中转动的全部状态,但是考虑到保持状态的稳定性,优选从非夹持位置以90度的角度范围转动的状态(图6和图9示出的状态)。此外,在底座14的底板 14a中与各基板保持构件20的装配位置对应地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按矩阵状各并列配置有多个装配孔14e。如图9所示,装配部25具有轴部25a,其从主体部M的里侧的面向里侧突出;以及夹持部25b,其从轴部2 沿着主体部M突出,从侧面观察为倒T字型。轴部2 成以Z 轴方向为轴线方向的大致圆柱状,构成基板保持构件20的转动轴(转动中心)。也就是说, 基板保持构件20在相对于底座14进行装卸时绕轴部25a的轴线(Z轴)转动。如图14和图16所示,轴部2 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沿着主体部M和底座14的板面的方向) 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外周面由圆弧面构成。轴部2 配置在主体部M的中央侧,并且与主体部M为同心状。因此,作为圆形的主体部M的外周端部的转动轨迹仅存在于同一圆周上。另外,轴部2 存在于主体部M的中心部分的里侧,因此如果从表侧目视观察主体部 24,则能容易地掌握基板保持构件20的转动轴的位置。如图14和图16所示,夹持部2 的外形与上述装配部25的外形一致。也就是说, 夹持部2 在俯视时为大致长圆形(长条状),是非圆形(与圆对称形不同的形状),并且是旋转对称形状,为双重对称。夹持部25b的短边尺寸与轴部25a的直径尺寸为大致相同的大小。因此,轴部25a的外周面部分地与夹持部25b的长边侧的两外面成齐平面状。该轴部2 在俯视时配置在夹持部25b的形成范围内,不从夹持部25b的外缘向外伸出。夹持部25b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与轴部25a的突出顶端部连结,是以轴部25a为中心的对称形状。换言之,夹持部25b由从轴部25a的突出顶端部的周面向相互相反的一侧分别突出的一对成单悬臂状的板片25bl构成。因此,在夹持位置,成为夹持部25b的一对板片25bl 分别卡止于装配孔14e的周缘部中空出180度的角度间隔的部分。该装配部25在俯视时配置在与LED基板18重叠的位置,因此在LED基板18中形成有使装配部25通过的贯通孔18b。如图11所示,多个该贯通孔18b分别配置在LED基板18中相邻的LED17(扩散透镜19)之间的位置,即配置在与LED17 (扩散透镜19)俯视时不重叠的位置。贯通孔18b是平面形状和大小与上述装配孔He大致相同的大致长圆形, 并且与装配孔14e连通。也就是说,贯通孔18b为与X轴方向即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和配线图案WP的延伸方向并行的长条状。因此在LED基板18中能将一对配线图案WP配置在Y轴方向上跨越贯通孔18b的位置,并且将LED基板18的短边尺寸维持得小。如图7和图9所示,LED基板18的贯通孔18b的周缘部在俯视时涵盖整个区域与装配孔He的周缘部重叠,因此在处于夹持位置的基板保持构件20的主体部M与夹持部2 之间与底座14 一起夹持LED基板18。另外,如图7、图9和图12所示,在被夹在主体部M与LED基板18 之间的各反射片22、23中,在与上述贯通孔18b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分别形成有与贯通孔18b 连通并且能使装配部25通过的连通孔22c、23c。由此,在处于夹持位置的基板保持构件20 的主体部M与夹持部2 之间将各反射片22、23与底座14和LED基板18 —起夹持。然而,各LED基板18中按照各基板保持构件20的装配预定位置各设有多个上述形状的贯通孔18b,但是这些多个贯通孔18b中包括俯视大小不同的两种孔。详细地说,如图11所示,贯通孔18b包括俯视时相对小的1个小型贯通孔ISbS和俯视时相对大的多个 (在图11示出的LED基板中是3个)大型贯通孔18bL。与此同样,如图12所示,各反射片 22,23中的各连通孔22c、23c包括与上述小型贯通孔ISbS对应俯视时相对小的1个小型连通孔22cS、23cS和与上述大型贯通孔ISbL对应俯视时相对大的多个大型连通孔22cL、 23cL。此外,在下面对贯通孔18b和各连通孔22c、23c进行区别的情况下,对小型的孔的附图标记标注标记S,对大型的孔的附图标记标注标记L,在不区别而通称的情况下,对附图标记不标注标记。如图9和图10所示,小型贯通孔18bS和各小型连通孔22cS、23cS的俯视大小为比装配部25稍大的程度,在与装配部25之间保留的间隙极小。因此,在小型贯通孔ISbS 和各小型连通孔22cS、23cS内插入装配部25,由此能利用该装配部25将LED基板18和各反射片22、23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定位。与此相对,大型贯通孔ISbL和各大型连通孔 22cL、23cL的俯视大小比小型贯通孔18bS和各小型连通孔22cS、23cS大一圈,由此在与装配部25之间保留的间隙相对较大。并且,小型贯通孔ISbS和各小型连通孔22cS、23cS与各LED基板18对应仅各配置1个,而大型贯通孔18bL和各大型连通孔22cL、23cL与各LED 基板18对应各配置多个。因此,在LED基板18和各反射片22、23中发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的情况下,能利用在装配部25与大型贯通孔ISbL和各大型连通孔22cL、23cL之间保留的大间隙来吸收LED基板18和各反射片22、23的伸缩。由此,在LED基板18和各反射片 22,23中难以产生翘曲、挠曲等变形。而且,如图7和图9所示,在主体部25设有向里侧即向反射片21侧(LED基板18 侧,底座14侧)突出并抵接于反射片21的抵接部沈。抵接部沈与反射片21中的底座用反射片22接触,从表侧直接按压底座用反射片22,并且能隔着该底座用反射片22从表侧间接按压基板用反射片23和LED基板18。该抵接部沈是从主体部M的里侧的面(与底座用反射片22相对的面)部分突出的形态,因此与假设主体部的里侧的面的整个区域抵接于底座用反射片22的情况相比,对底座用反射片22的接触面积变小。在抵接部沈抵接于底座用反射片22的状态下,主体部M的里侧的面从底座用反射片22浮起,保持非接触状态, 并且在主体部M的里侧的面与底座用反射片22的表侧的面之间保留有抵接部沈的突出尺寸的量的间隙C。如图14和图16所示,抵接部沈配置在主体部M中从装配部25分离的位置,详细地说配置在主体部M的外缘部。也就是说,可以说抵接部沈配置在主体部M中最大限度远离配置在其中央的装配部25的位置。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M中从装配部25到抵接部26的部分具有规定的弹性,能随着作用的应力而弹性变形。在主体部M中隔着装配部25的位置各设有一对抵接部沈,合计设有4个抵接部26。详细地说,各抵接部沈配置在主体部M中隔开约90度的角度间隔的位置,也就是说分别配置在通过主体部M和装配部25的中心并且相互正交的2条直线上。即,各抵接部沈配置在主体部M中以装配部 25为中心对称的位置。因此,从装配部25到各抵接部沈的距离都是相同的大小。连结配置在对角位置的各抵接部沈的2条直线与装配部25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一致。另外, 可以说各抵接部26在俯视主体部M的板面时为点状。由以上内容,基板保持构件20对底座用反射片22的触点在主体部M的板面的面内以等间隔平衡良好地分散配置,因此能相对于底座用反射片22不产生摇晃地稳定支撑基板保持构件20(图6)。如图7和图9所示,各抵接部沈整体上为大致半球状,其周面(与底座用反射片 22抵接的面)由球面构成。因此,各抵接部沈与底座用反射片22点接触。由此,各抵接部 26与底座用反射片22的接触面积为最小限度。下面说明两种基板保持构件20的不同结构。如图7和图9所示,在单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A的主体部M的表侧的面设有向表侧突出的把持部27。在进行单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A的装卸作业时,作业者能把持该把持部27来进行该作业。如图13所示,把持部27为沿一个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俯视时为大致矩形状(多边形)。因此,随着单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A转动,把持部27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能发生变化。把持部27的长边方向与装配部25的长边方向相互一致。因此,当从表侧目视观察基板保持构件20时,能通过视觉识别把持部27的外形来容易地掌握其里侧的装配部25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把持部27配置在主体部M的中央侧,与主体部M为同心状。因此,把持部27与装配部25的轴部25a以及基板保持构件20的转动中心为同心状。把持部27的长边尺寸比主体部M 的直径尺寸小。因此,把持部27的外缘(外周面)比主体部M的外缘(外周面)靠内配置。如图7所示,把持部27的沿着短边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大致三角形,其长边侧的两侧面为倾斜面。也就是说,把持部27是越往突出端越尖细的形状。另外,如图9所示,单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A的主体部M的外周端面形成有倾斜面Ma。倾斜面2 从主体部M的中央侧向外端侧为下降坡度,由此消除或减少了会在其与底座用反射片22之间产生的台阶。由此,主体部M的外周缘部(与反射片21的边界部分)难以通过光学构件15视觉识别为亮度不均。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也可以将该倾斜面2 设于复合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B。另一方面,如图7和图9所示,复合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B具有支撑部观,上述支撑部观从主体部M向表侧突出,能从里侧支撑光学构件15。在进行复合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B的装卸作业时,作业者能把持该支撑部28来进行该作业。支撑部28整体上为圆锥状。详细地说,支撑部观沿着主体部M的板面切断后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并且形成为从突出基端侧向突出顶端侧直径尺寸逐渐变小的顶端变细状。支撑部观能抵接于光学构件 15中配置在最里侧(LED17侧)的扩散板15a,由此能在规定的位置支撑扩散板15a。也就是说,支撑部观能将光学构件15与LED17在Z轴方向(与光学构件15的面正交的方向) 上的位置关系限制为固定的状态。支撑部观的突出尺寸与从主体部M的表侧的面到沿着 X轴方向和Y轴方向成大致笔直状态的扩散板1 的里侧的面为止的距离大致相等。因此, 该支撑部观抵接于大致笔直的状态扩散板15a。支撑部观中作为对扩散板15a的抵接部位的突出顶端部是圆的。如图15所示,支撑部观配置在主体部M的中央侧,与主体部M为同心状。因此, 支撑部观与装配部25的轴部25a以及基板保持构件20的转动中心为同心状。换言之,支撑部28配置在与配置于里侧的装配部25的轴部2 俯视时重叠的位置。特别是支撑部28 的截面形状为与轴部2 同样的圆形,因此在作业者把持支撑部观来进行复合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B的装卸作业时,能更容易地将装配部25插入连通孔22c、23c、贯通孔18b和装配孔14e内。另外,支撑部28的突出基端部的外径尺寸比主体部M的短边尺寸和LED基板18的短边尺寸都小。因此,支撑部28的外缘(外周面)比主体部M的外缘(外周面) 靠内配置。本实施方式是如上的结构,下面说明其作用。分别单独制造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用外框13等将它们相互组装来制造图4和图5示出的液晶显示装置10。其中,详细说明制造背光源装置12时的组装作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底座14进行各构成部件的组装之前,先进行将LED17、基板用反射片23和扩散透镜19装配到LED基板18的作业。详细地说,首先,如图11所示,在 LED17被安装于LED基板18上的规定位置之后,将基板用反射片23盖在表侧。此时,基板用反射片23的各LED 17通过各LED插通孔23a。然后,如图12所示,在LED基板18上覆盖各LED17分别装配扩散透镜19。此时,扩散透镜19的各装配脚部19d通过基板用反射片 23的脚部插通孔23b,利用粘接剂固定于LED基板18。由上所述,使LED17、基板用反射片 23和扩散透镜19与LED基板18 —体化,制造所谓的光源单元U。下面说明对底座14组装各构成部件的作业。从底座14的表侧通过开口部14b将上述光源单元U收纳在内部,将各光源单元U分别对底板1 配置在规定的装配位置。此时,使各光源单元U的LED基板18的各贯通孔18b与底座14的各装配孔He对准并相互连通。在此,在X轴方向上相互相邻的各LED基板18通过使相邻的连接器部18a彼此嵌合来实现相互的电连接。此外,在X轴方向上并排的LED基板18彼此的连接作业并不一定需要在底座14内进行,也可以在底座14外进行。完成全部的光源单元U的配置后,接着进行将底座用反射片22配置在底座14内的作业。此时,使底座用反射片22中的各透镜插通孔 22b相对于光源单元U中的各扩散透镜19对位,并且使各扩散透镜19通过各透镜插通孔 22b (图3)。当底座用反射片22被装配时,底座用反射片22从表侧重叠于基板用反射片23 中的与扩散透镜19俯视时重叠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大致全部(图7和图8)。特别是,底座用反射片22中的透镜插通孔22b的缘部在整个区域上重叠于基板用反射片23的表侧。另夕卜,如图17和图18所示,底座用反射片22的连通孔22c与基板用反射片23的连通孔23c、LED基板18的贯通孔18b和底座14的装配孔He对准并相互连通。然后,进行基板保持构件20的组装作业。在对底座14组装基板保持构件20时,对于单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A,能将把持部27用作操作部,对于复合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B,能将支撑部观用作操作部。这样,在各基板保持构件20的组装时,作业者能把持把持部27或者支撑部观来操作基板保持构件 20。从底座14的表侧通过开口部14b将基板保持构件20收纳到内部,使隔着主体部M隐藏在里侧的状态的装配部25的长边方向为与对应的连通孔22c、23c、贯通孔18b和装配孔 14e的长边方向一致的姿势(参照图19),并且将装配部25插入各孔1如、1813、22(3、23(3内。 该把持部27和支撑部28分别配置在与装配部25的轴部25a同心的位置,因此作业者能从表侧容易地掌握装配部25的位置,作业性良好。当将装配部25插入装配孔14e内直到规定深度时,如图20和图21所示,各抵接部26抵接于底座用反射片22,并且基板保持构件20处于非夹持位置。在该非夹持位置,装配部25的长边方向与装配孔14e的长边方向相互一致,并且夹持部2 虽然到达底座14 的里侧,然而与装配孔14e的缘部俯视不重叠。从该非夹持位置操作把持部27或者支撑部 28,由此使基板保持构件20绕装配部25的轴部25a的轴线(Z轴)转动。这样,装配部25 的长边方向随着转动成为与装配孔14e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并且夹持部2 转动位移到与装配孔14e的缘部俯视重叠的位置。此时,优选基板保持构件20的转动角度为从非夹持位置起90度,使装配部25的长边方向与装配孔14e的长边方向正交(参照图6)。特别是在单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A中,把持部27为长条状,因此作业者对把持部27进行目视观察,由此能容易地掌握从非夹持位置的转动状态,由此能适当地管理单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A的转动角度。这样,如图8和图9所示,基板保持构件20到达夹持位置,在主体部 24与装配部25的夹持部2 之间一起夹持着底座14的装配孔14e的缘部和LED基板18 的贯通孔18b的缘部,防止基板保持构件20在Z轴方向上向表侧或者里侧意外地移动的情况。由以上内容,基板保持构件20被保持于夹持位置。并且,LED基板18以被夹在基板保持构件20的主体部M和底座14之间的状态被保持,由此对底座14维持装配状态。此外, 各反射片22、23的连通孔22c、23c的孔缘也被夹持在主体部M与夹持部2 之间。如图7和图9所示,在该装配状态下,各抵接部沈抵接于底座用反射片22的表侧的面。因此,在装配状态下,各抵接部沈的为球面形状的周面与底座用反射片22点接触, 而主体部M的里侧的面(与底座用反射片22相对的面)从底座用反射片22浮起保持非接触状态,并且在主体部M的里侧的面与底座用反射片22的表侧的面之间保留有抵接部 26的突出尺寸的量的间隙C。因此,基板保持构件20对底座用反射片22的接触面积极少, 比假设抵接于主体部的里侧的面的整个区域的情况小。这种情况,反言之,底座用反射片22 中与基板保持构件20非接触的部分(不被基板保持构件20按压的部分)的面积增大。在该装配状态下,基板保持构件20由以约90度的角度间隔配置在对称位置的4个抵接部沈稳定地支撑。更详细地说,各抵接部26配置在主体部M的外缘部,因此配置在与LED基板 18的短边方向的外缘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因此,LED基板18被各抵接部沈从表侧按压短边方向的外缘部。此外,底座用反射片22被抵接部沈直接按压,而基板用反射片23和 LED基板18隔着底座用反射片22被抵接部沈间接地按压。在如上述那样将基板保持构件20装配到底座14之后,对底座14覆盖开口部14b地装配光学构件15。光学构件15的具体装配顺序为先是扩散板1 然后是光学片15b。如图4和图5所示,光学构件15的外周缘部由底座14的支承板14d支承,并且由各复合功能型基板保持构件20B的支撑部观支撑。因此当将框架16装配于底座14时,光学构件15 的外周缘部被夹持在框架16与支承板14d之间。由此,完成背光源装置12的制造。在组装制造好的背光源装置12与液晶面板11时,对框架16载置液晶面板11,再在其表侧盖上外框13并且用螺钉固定。由此,液晶面板11被夹持在框架16与外框13之间,并且液晶面板11与背光源装置12 —体化,从而完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制造。在使用如上述那样制造出的液晶显示装置10时,使背光源装置12中具备的各 LED17点亮,并且对液晶面板11提供图像信号,由此使液晶面板11的显示面显示规定的图像。如图7和图8所示,随着点亮各LED17而发出的光首先入射到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 19a。此时,光的大半入射到光入射面19a中的光入射侧凹部19c的倾斜面,由此按照其倾斜角度被广角折射并且入射到扩散透镜19内。并且,入射的光在扩散透镜19内传播后从光出射面19b出射,该光出射面19b为扁平的大致球面状,因此光在其与外部的空气层的界面进一步被广角地折射并出射。并且,在光出射面19b中来自LED17的光量最多的区域形成有成大致研钵状的光出射侧凹部19e,并且其周面为扁平的大致球面状,因此在光出射侧凹部19e的周面能使光广角地折射并出射或者向LED基板18侧反射。其中,返回LED基板 18侧的光由基板用反射片23向扩散透镜19侧反射并再次入射到扩散透镜19从而被有效利用,因此能得到较高亮度。这样,能利用扩散透镜19使从LED17发出的指向性较强的光广角地扩散,因此能使到达光学构件15的光在光学构件15的面内的分布变均勻。换言之,通过使用扩散透镜 19能使相邻的LED17间的区域难以被视觉识别为暗部,因此能使LED17间的间隔变大,从而能抑制亮度不均还能实现LED17的配置个数的减少。并且,减少了 LED17的设置个数,由此能使相邻的LED17间的间隔变大,因此能利用该变大的区域来配置基板保持构件20,进而能利用该基板保持构件20来实现LED基板18的固定。然而,各LED17随着点亮而发热。从各LED17发出的热大多通过安装的LED基板 18传播到底座14,再扩散到液晶显示装置10外的空气。考察此时的散热效率,为如下趋势 LED基板18与底座14的紧密接触程度越高,两者的导热性越高,因此散热效率越高,相反 LED基板18与底座14的紧密接触程度越低,两者的导热性越低,因此散热效率越低。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基板保持构件20将LED基板18固定于底座14,并且采用以下的构成,从而实现散热效率的提高。即,LED基板18由于短边方向的外缘部被基板保持构件20的各抵接部沈从表侧按压,因此对底座14稳定地保持紧密接触状态。并且,基板保持构件20在主体部M的中央侧具有装配部25,并且在外缘部具有各抵接部26,因此LED基板18被中央的装配部25从里侧按压,并且被外缘部的各抵接部沈从表侧按压,从而被平衡良好地稳定保持。而且,各抵接部沈等间隔地配置在主体部M中,因此能更加平衡良好地稳定按压 LED基板18。这样,LED基板18由基板保持构件20稳定地固定为对于底座14紧密接触的状态,因此向底座14的导热性极高,由此能实现高效散热。因此,背光源装置12内难以成为高温,因此能抑制各LED17的发光效率降低,从而能稳定得到较高的亮度。在如上述那样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0时,会使背光源装置12内的各LED17点亮或者熄灭等,因此内部的温度环境产生变化,液晶显示装置10的各构成部件可能随之发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在各构成部件中,如果底座用反射片22和基板用反射片23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产生褶皱、挠曲等局部变形时,容易使反射的光产生不均,可能使来自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产生亮度不均,对显示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另外,在各构成部件中,如果LED 基板18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产生翘曲、挠曲等局部变形时,可能会在连接器部18a产生接触不良,在进行LED17的点亮控制等时可能会产生故障。这种会在各反射片22、23和 LED基板18中产生的局部变形容易与从底座14和基板保持构件20作用的按压力的大小和作用的面积(接触面积)成比例发生,为了抑制局部变形,优选使按压力变小,或使被按压的部分的面积变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9所示,在基板保持构件20设有抵接部27,使基板保持构件20中的抵接部沈与底座用反射片22点接触,由此实现对底座用反射片22 的接触面积的减少。当上述接触面积减少时,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中由基板保持构件20按压的部分(俯视时与抵接部沈的触点重叠的部分)减少,不被基板保持构件20 按压的部分(俯视时与抵接部26的触点不重叠的部分)的面积增加。由该基板保持构件 20按压的部分相对容易被限制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发生伸缩(伸缩的自由度较低), 而不被基板保持构件20按压的部分相对容易允许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发生伸缩(伸缩的自由度较高)。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上述不被按压的部分的面积增加,因此各反射片 22,23和LED基板18整体上容易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发生伸缩,而且由伸缩产生的挠曲、翘曲等会由上述不被按压的部分合适地吸收,因此确保了整体的平坦性,从而在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中抑制了挠曲、翘曲局部显著化。由此,在由各反射片22、23反射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从而能防止来自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产生亮度不均。而且,抵接部沈配置在主体部M中俯视时从装配部25的夹持部2 分离的位置。 该抵接部26是从表侧(主体部M侧)对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施加按压力的部位,而夹持部2 是从里侧(底座14侧)对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施加按压力的部位。因此,如上所述抵接部沈与夹持部2 是在俯视时相互偏离的(偏置的)配置,由此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中从表侧作用按压力的位置(抵接部沈的位置)与从里侧作用按压力的位置(夹持部25b的位置)同样为偏离的位置关系。因此,能避免对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从表侧和里侧作用的应力集中的情况。由此,能防止作用于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的按压力局部变大,因此能避免由基板保持构件20按压的部分的伸缩的自由度极端变低的情况,从而能提高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整体的伸缩的自由度。并且,抵接部27配置在主体部M中俯视时从夹持部2 分离的位置,由此能得到如下作用和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构成,能使主体部M中从装配部25的基部2 到抵接部沈为止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如图22所示,例如装配部25从主体部M突出的尺寸设定为将装配部25插入装配孔14e内时(处于非夹持位置时),夹持部 25b部分地进入装配孔14e内。这样,从图22示出的状态将把持部27或者支撑部28进一步向里侧压入,由此能使主体部M中从装配部25的基部2 到抵接部沈为止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并且使夹持部25b到达底座14的里侧。如果从该状态使基板保持构件20向夹持位置转动,则如图23所示,能在夹持部2 与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的主体部M之间弹性地夹持底座14和LED基板18。由此,能防止基板保持构件20从夹持位置意外地向非夹持位置侧转动位移,从而能防止基板保持构件20的脱落。另外,能将LED基板18弹性地紧贴于底座14,因此也能实现提高放热特性。另外,抵接部27配置在主体部M中俯视时从夹持部2 分离的位置,由此还能得到如下作用和效果。即,在制造基板保持构件20时产生尺寸误差的情况下,例如抵接部沈从主体部M突出的尺寸比设定值大,或者装配部25的长度尺寸比设定值短等,对各反射片 22、23和LED基板18作用的按压力有可能过大(需要量以上)。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构成,对主体部M中从装配部25的基部2 到抵接部沈为止的部分赋予某种程度的弹性,因此如图23所示,使主体部M中从装配部25到抵接部沈为止的部分弹性变形, 由此能吸收会增加的按压力。由此,能防止从抵接部26对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 作用过度的按压力。从而能保证各反射片22、23和LED基板18的伸缩的自由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LED基板18的贯通孔18b和各反射片22、23中的各连通孔22c、23c各包括俯视大小分别不同的两种,能得到如下作用和效果。S卩,小型贯通孔ISbS 和各小型连通孔22cS、23cS与装配部25之间保留的间隙极小,因此能将LED基板18和各反射片22、23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定位。另一方面,大型贯通孔ISbL和各大型连通孔 22cL、23cL与装配部25之间保留的间隙相对较大,因此在LED基板18和各反射片22、23中发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的情况下,能利用在装配部25与大型贯通孔ISbL和各大型连通孔 22cL、23cL之间保留的大的间隙来吸收LED基板18和各反射片22、23的伸缩。并且,按各 LED基板18中的每一个LED基板18仅各设有1个小型贯通孔ISbS和各小型连通孔22cS、 23cS,其它贯通孔18b和连通孔22c、23c均为大型贯通孔18bL和各大型连通孔22cL、23cL, 因此即使LED基板18和各反射片22、23发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也能防止产生挠曲、翘曲等变形。由此,由各反射片22、23反射的光难以产生不均,从而能防止来自背光源装置12 的出射光产生亮度不均。然而,在制造液晶显示装置10(背光源装置12)的过程中进行的点亮检查中,在 LED基板18本身或者任一 LED17发生故障的情况下,需要将发生故障的LED基板18从底座14取下,进行更换或者修理。除此以外,随着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0而在LED基板18或者LED17中发生故障,或者将迎来产品寿命的液晶显示装置10进行废弃处置的情况下,需要将LED基板18从底座14取下。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如下作业以与上述制造时的组装顺序相反的顺序从液晶显示装置10取下各种部件,完成光学构件15的取下之后将LED基板 18从底座14取下。作业者保持处于夹持位置的基板保持构件20的把持部27或者支撑部 28,绕Z轴进行转动操作。当基板保持构件20到达非夹持位置时,夹持部2 对底座14的装配孔14e的缘部的卡止状态(夹持状态)被解除,因此原样沿着Z轴方向将基板保持构件20向表侧拉起,由此取下基板保持构件20。然后,将LED基板18从底座取下即可。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作为光源的LED17 ;安装有 LED 17的LED基板18 ;收纳LED基板18并且具有装配孔He的底座14 ;以及基板保持构件 20,其具有能在与底座14之间夹着并保持LED基板18的主体部M和从主体部M向底座 14侧突出并插入装配孔14e内的装配部25,基板保持构件20能在夹持位置和非夹持位置沿着上述底座的板面转动,上述夹持位置是装配部25在俯视时与装配孔He的缘部重叠并在与主体部M之间夹持装配孔14e的缘部的位置,上述非夹持位置是装配部25在俯视时与装配孔14e的缘部不重叠而允许装配部25从装配孔He拔出的位置。
这样,在将LED基板18装配到底座14时,在将LED基板18收纳于底座14内的状态下,将基板保持构件20的装配部25插入底座14的装配孔He内,使处于非夹持位置的基板保持构件20沿着底座14的板面转动。这样,基板保持构件20到达夹持位置,装配部25 在俯视时与装配孔14e的缘部重叠,在与主体部M之间夹持装配孔He的缘部,由此基板保持构件20对底座14保持为装配状态。在该状态下,LED基板18被夹在基板保持构件20 的主体部M与底座14之间,由此对底座14保持为装配状态。另一方面,在将LED基板18 从底座14取下的情况下,使处于夹持位置的基板保持构件20转动,装配部25到达在俯视时与装配孔14e的缘部不重叠的非夹持位置。在非夹持位置,允许装配部25从装配孔14e 拔出,因此能将基板保持构件20从底座14取下。由此,解除基板保持构件20保持LED基板18的状态,因此能从底座14取下LED基板18。以往,将LED基板18用螺钉固定,因此由于装卸螺钉的作业本身的作业性不佳等原因具有作业性容易恶化的趋势,而根据本实施方式,使基板保持构件20在非夹持位置和夹持位置之间沿着底座14的板面转动来进行作业,由此能容易地利用基板保持构件20保持LED基板18或者解除其保持状态,因此装卸LED基板18时的作业性良好。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构件20在与底座14之间夹着并保持LED基板18,因此例如在安装于LED基板18的LED17发生故障需要进行LED基板18的更换或者修理的情况下,需要将基板保持构件20和LED基板18从底座14分别取下,与例如对于保持冷阴极管的灯夹仅进行冷阴极管的取下作业即可相比,基板保持构件20的取下作业的频度有变高的趋势。另外,LED基板18有随着该背光源装置12大型化其使用数量增加的趋势,因此基板保持构件20的使用数量及其装卸作业次数也有随着大型化而变多的趋势。根据以上情况,通过提高保持LED基板18的基板保持构件20在装卸时的作业性,能显著提高修理该背光源装置12等时的作业性以及该背光源装置12大型化的情况下的作业性。另外,装配部25和装配孔He均为长条状。这样,当使装配部25和装配孔He的长边方向一致时,基板保持构件20处于非夹持位置,当使装配部25和装配孔He的长边方向相互交叉时,基板保持构件20处于夹持位置。与假设使装配部25和装配孔He为长条状以外的形状,例如俯视时为正方形的情况相比,能确保在夹持位置俯视时与装配孔14e 的缘部重叠的装配部25的范围大,由此能稳定地保持基板保持构件20和LED基板18。另夕卜,在使装配部25俯视时为正方形的情况下,当使基板保持构件20从非夹持位置转动90 度时再次处于非夹持位置,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使基板保持构件20从非夹持位置转动 90度时,也能使基板保持构件20处于夹持位置,从而难以产生基板保持构件20意外地脱落的情况。另外,装配部25在俯视时配置在与LED基板18重叠的位置,而在LED基板18中设有与装配孔14e连通并且使装配部25通过的贯通孔18b,贯通孔18b的缘部与装配孔14e 的缘部一起被夹持在主体部M与夹持部2 之间。这样,LED基板18中的贯通孔18b的缘部与底座14 一起被夹持在主体部M与夹持部2 之间,因此能更稳定地保持LED基板 18。另外,LED基板18为长条状,并且具有沿着其长边方向延伸的配线图案WP,而贯通孔18b为与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并行的长条状。这样,贯通孔18b为与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即配线图案WP的延伸方向并行的长条状,因此与假设贯通孔为与配线图案WP的延伸方向正交的长条状的情况相比,当在LED基板18中形成贯通孔18b和配线图案WP时, 能使LED基板18的短边尺寸变小。由此,能减少LED基板18的材料费,并且使底座14内的LED基板18的配置空间变小。另外,在LED基板18中设有多个贯通孔18b,贯通孔18b包括俯视时相对小的小型贯通孔ISbS和俯视时相对大的大型贯通孔18bL。这样,在小型贯通孔ISbS中插入的装配部25与小型贯通孔ISbS的内面之间保留的间隙比在大型贯通孔ISbL中插入的装配部25 与大型贯通孔18bL的内面之间保留的间隙相对较小。因此,能利用小型贯通孔ISbS中插入的装配部25来适当地定位LED基板18。另一方面,能利用在大型贯通孔ISbL的内面与装配部25之间保留的相对较大的间隙来充分确保LED基板18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伸缩时的伸缩允许量,因此LED基板18难以产生翘曲等变形。另外,在主体部M与LED基板18之间存在使光反射的反射片21,在反射片21中设有多个与装配孔14e和贯通孔18b连通并且使装配部25通过的连通孔22c、23c,连通孔 22c,23c包括俯视时相对小的小型连通孔22cS、23cS和俯视时相对大的大型连通孔22cL、 23cL。这样,在小型连通孔22cS、23cS中插入的装配部25与小型连通孔22cS、23cS的内面之间保留的间隙比大型连通孔22cL、23cL中插入的装配部25与大型连通孔22cL、23cL的内面之间保留的间隙相对较小。因此,能利用小型连通孔22cS、23cS中插入的装配部25来适当地定位反射片21。另一方面,能利用在大型连通孔22cL、23cL的内面与装配部25之间保留的相对较大的间隙来充分确保反射片21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伸缩时的伸缩允许量,因此反射片21难以产生翘曲等变形。另外,LED基板18为长条状并且沿着其长边方向配置有多个LED17,而主体部M 在俯视配置在时LED基板18中相邻的LED17之间的区域。这样,能有效地利用LED基板18 中相邻的LED17之间的区域。另外,主体部M在俯视时配置在LED基板18中相邻的LED17的中间位置。这样, 主体部M到相邻的各LED17为止的距离大致相等,因此能使主体部M对从各LED17发出的光的光学的影响大致相等。由此,该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难以产生不均。另外,主体部M在俯视时配置在LED基板18中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这样,能更稳定地保持LED基板18。另外,装配部25和装配孔14e的周面包括俯视时为圆弧状的圆弧面。这样,在对装配孔14e插拔装配部25时能利用圆弧面来使插拔动作变顺畅,插拔时的作业性良好。另外,装配部25具备轴部25a,其从主体部M向底座14侧突出,并且成为基板保持构件20的转动轴;以及夹持部25b,其从轴部2 与主体部M大致平行地突出,并且能将装配孔14e的缘部夹持在其与主体部M之间。这样,基板保持构件20以装配部25的轴部2 为转动轴在夹持位置和非夹持位置之间转动,随之能利用夹持部2 将装配孔14e 的缘部夹持在与主体部M之间,或者解除其夹持状态。另外,轴部2 配置在与主体部M同心的位置。这样,作业者能通过目视观察主体部M来容易地掌握基板保持构件20的转动轴的位置。由此,能提高装卸基板保持构件 20时的作业性。另外,夹持部2 具有作为从轴部25a向相互相反的一侧分别突出的部位的一对板片25bl。这样,当使基板保持构件20处于保持位置时,在夹持部25b中从轴部25a向相互相反的一侧分别突出的板片25bl分别夹持装配孔14e的缘部,因此能更稳定地保持LED 基板18。另外,夹持部2 是以轴部25a为中心的对称形状。这样,夹持部25b中的从轴部25a向相互相反的一侧分别突出的部位与装配孔He的缘部在俯视时重叠的面积大致相等,因此能更稳定地保持LED基板18。另外,轴部2 在俯视时配置在夹持部25b的形成范围内。这样,能使装配孔14e 的平面形状与夹持部2 —致。由此,能使装配孔14e的形状简单化。另外,轴部25a的截面为圆形。这样,在使基板保持构件20转动时,轴部2 难以干扰装配孔14e的缘部,因此能使转动动作顺畅,作业性良好。另外,主体部M形成为俯视时为圆形。这样,即使由主体部M的外缘导致产生阴影,该阴影从外部也难以视觉识别,从而适于防止亮度不均。另外,在主体部M中,作为向与底座14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突部而设有把持部27 和支撑部观。这样,在将基板保持构件20对底座14进行装卸时,作业者能把持从主体部 24向与底座14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把持部27和支撑部观来进行装卸作业。由此,能进一步提高装卸基板保持构件20时的作业性。另外,把持部27为长条状。这样,能提高把持把持部27来对基板保持构件20进行转动操作时的作业性。并且,作业者能通过对把持部27进行目视观察来容易地掌握基板保持构件20的转动状态。另外,装配部25和装配孔He均为长条状,把持部27的长边方向与装配部25的长边方向一致。这样,作业者能通过对把持部27进行目视观察来容易地掌握长条状的装配部25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由此,能提高装卸基板保持构件20时的作业性。另外,把持部27和支撑部观与基板保持构件20的转动中心为同心状。这样,能提高作业者把持把持部27和支撑部观来进行转动操作时的作业性。另外,把持部27和支撑部28为顶端变细状。这样,难以产生把持部27和支撑部 28导致的阴影,从而适于防止亮度不均。另外,把持部27形成为俯视时为多边形。这样,与假设把持部在俯视时为圆形的情况相比,能提高作业者把持把持部27来进行转动操作时的作业性。另外,把持部27和支撑部28形成为其外缘与主体部M的外缘相比俯视时配置在内侧。这样,与假设把持部和支撑部的外缘与主体部M的外缘为齐平面状的情况相比,难以产生由把持部27和支撑部观导致的阴影,从而适于防止亮度不均。另外,在底座14中设有用于使来自LED17的光出射的开口部14b,与此相对,具备与LED基板18相对地以覆盖开口部14b的形式配置的光学构件15,支撑部观能支撑光学构件15。这样,利用支撑部观来支撑光学构件15,由此能限制光学构件15接近LED17侧地发生变形。另外,在主体部M与LED基板18之间存在使光反射的反射片21,在主体部M的与反射片21相对的面设有抵接部沈,上述抵接部沈向反射片21侧突出,抵接于反射片21。 这样,能将反射片21与LED基板18 —起保持。抵接于反射片21的抵接部沈为从主体部 24向反射片21侧突出的形态,因此与假设主体部的与反射片21相对的面涵盖整个区域抵接于反射片21的情况相比,能使基板保持构件20对反射片21的接触面积变小。反言之,在反射片21中,与基板保持构件20非接触地不被基板保持构件20按压的部分的面积变大。该不被按压的部分与接触基板保持构件20并被按压的部分相比,在由于热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时容易伸缩。并且,如果该不被按压的部分的面积变大,则反射片 21整体上伸缩的自由度变高,因此能抑制挠曲、翘曲等变形随着伸缩局部地明显化。另外,抵接部沈配置在主体部M中从装配部25分离的位置。这样,在制造基板保持构件20时产生了尺寸误差的情况下,例如抵接部沈从主体部M突出的尺寸比设定值大时,有时对反射片21作用的按压力会过大。在这种情况下,在主体部M中抵接部沈配置在从装配部25分离的位置,因此使主体部M中从装配部25到抵接部沈为止的部分弹性变形,能吸收会增加的按压力。由此,能防止从抵接部沈对反射片21作用过度的按压力, 从而能保证反射片21的伸缩的自由度。并且,如上述那样使主体部M弹性变形时,利用其弹力将底座14夹持在主体部M与夹持部2 之间,因此能防止由于例如振动等影响而使基板保持构件20从夹持位置意外地向非夹持位置移动。由此,能防止基板保持构件20意外地脱落。另外,装配部25配置在主体部M的中央侧,而抵接部沈配置在主体部M的外缘部。这样,将装配部25配置在主体部M的中央侧,由此能将基板保持构件20稳定地保持于底座14。而且,将抵接部沈配置在主体部M的外缘部,由此能最大限度地确保装配部 25与抵接部沈之间的距离,能使主体部M更容易弹性变形。由此,能提高制造基板保持构件20时产生的尺寸误差的吸收幅度,从而能更稳定地保证反射片21的伸缩的自由度。另外,至少一对抵接部沈配置在主体部M中隔着装配部25的位置。这样,能对反射片21平衡良好地作用按压力,能提高反射片21的伸缩的自由度,并且适当地保持反射片21。另外,在一对抵接部沈间能使主体部M弓形地弹性变形。另外,抵接部沈配置在以装配部25为中心的对称位置。这样,能对反射片21更平衡良好地作用按压力。另外,光源是LED17。这样,能实现高亮度化和低功耗化等。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包括以下变形例。此外,在以下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构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用图M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变更了把持部27-1的形状的方案。如图M所示,把持部27-1沿着其短边方向切断后的截面形状为梯形。这样,与上述实施方式1记载的把持部27相比能确保大的厚度,因此强度上良好。[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用图25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在此,示出变更了把持部27_2的形状的方案。如图25所示,把持部27-2整体上为大致块状,其突出顶端部形成为圆弧状。也就是说,把持部27-2的宽度尺寸(短边方向的尺寸)除了突出顶端部以外是固定的。因此, 与实施方式1记载的把持部27的宽度尺寸连续减少相比,强度上良好。[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用图沈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在此,示出变更了把持部27-3的形状的方案。如图沈所示,把持部27-3沿着其长边方向(Y轴方向)的侧面为2级的锥状。即, 把持部27-3在突出基端部27a和突出顶端部27b处上述侧面的倾斜角度是不同的,突出基端部27a的侧面的倾斜角度比突出顶端部27b的侧面的倾斜角度缓。这样,难以产生由把持部27-3导致的阴影,适于防止亮度不均。[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用图27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在此示出变更了把持部27-4的形状的方案。如图27所示,把持部27-4在沿着其长边方向(Y轴方向)的侧面形成有凹状部 27c。凹状部27c为圆弧状。这样,对作业者来说容易把持把持部27-4,作业性良好。[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用图观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在此示出变更了支撑部观_5的形状的方案。如图观所示,支撑部观_5为四角锥状。也就是说,支撑部观_5在俯视时为四边形(多边形),因此作业者把持支撑部观-5并且进行转动操作时难以发生打滑,能提高作业性。<实施方式2>利用图四至图3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变更了基板保持构件120的主体部IM和装配部125的构成的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四和图30所示,基板保持构件120的主体部IM在俯视时为大致长圆形,是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主体部124的长边方向与装配部125的短边方向一致,与装配部125的长边方向正交。另外,在主体部12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各配置有一对抵接部 126。另一方面,装配部125(夹持部12 )的长边尺寸比主体部124的短边尺寸大。因此, 装配部125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从沿着主体部124的长边方向的两外缘分别向外伸出, 能从表侧目视观察该伸出部分12恥1。此外,底座114的装配孔IHe形成为俯视时比上述装配孔1 大(图31)。如图31所示,为了将基板保持构件120装配到底座114,以使装配部125和装配孔114e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将装配部125插入装配孔IHe内,并且使基板保持构件120 处于非夹持位置。在该非夹持位置,夹持部12 的伸出部分125bl露出表侧,因此作业者能视觉识别伸出部分12恥1。另外,装配孔IHe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也同样露出表侧。并且,随着使基板保持构件120从非夹持位置转动,主体部124的方向发生变化,并且伸出部分12恥1向与装配孔IHe的缘部俯视重叠的位置转动位移,因此作业者接下来无法视觉识别伸出部分12恥1。这样通过对主体部IM和伸出部分125bl进行目视观察,能容易地掌握基板保持构件120的转动状态。如图32所示,当从非夹持位置使基板保持构件120转动 90度程度到达夹持位置时,主体部124的长边方向与装配孔IHe的长边方向大致一致,并且装配孔114e在整个区域中被主体部124从表侧覆盖。由此,装配孔IHe不露出表侧,由此能防止底座114内的光露出到装配孔lHe。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主体部124为长条状。这样,在使基板保持构件120在夹持位置和非夹持位置之间转动时,能通过对主体部IM进行目视观察来容易地掌握基板保持构件120的转动状态,作业性良好。
另外,装配部125和装配孔IHe均为长条状,主体部IM的长边方向与装配部125 的短边方向一致。这样,作业者能通过对主体部1 进行目视观察来容易地掌握长条状的装配部125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由此,能提高装卸基板保持构件120时的作业性。另外,装配部125为俯视时从主体部124的外缘向外伸出的形态。这样,作业者除了主体部124的外形以外,还能目视观察装配部125的从主体部241伸出的部分12恥1,由此能更容易地掌握基板保持构件120从非夹持位置转动的状态,作业性非常良好。并且,插入装配部125的装配孔IHe能由到达夹持位置时为长条状的主体部IM覆盖,由此能防止装配孔IHe露出。另外,主体部124的外周面包括俯视时为圆弧状的圆弧面。这样,即使由长条状的主体部124的外缘导致产生阴影,该阴影也难以从外部视觉识别,从而适于防止亮度不均。<实施方式3>利用图33或者图3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在基板保持构件220的主体部2M设有指标部四的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 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33和图34所示,在基板保持构件220的主体部2 设有作为转动状态的指标(标记)的指标部四。指标部四配置在主体部224中从基板保持构件220的转动中心分离的位置,详细地说配置在主体部224的外缘部。指标部四是将主体部2M部分地切掉而形成的。在主体部224中隔开180度的角度范围的位置配置有一对指标部四,连结两指标部四的线通过基板保持构件220的转动中心,并且与装配部225的长边方向平行。也就是说,两指标部四配置在主体部224中相对于转动中心对称的位置。另外,两指标部四也是表示装配部225的长边方向的标记。在对基板保持构件220进行转动操作时,作业者能通过对指标部四进行目视观察来容易地掌握基板保持构件220的转动状态,作业性良好。 此外,在图33和图34中,作为基板保持构件220图示出了复合功能型,但是也可以使单功能型的基板保持构件为同样的结构。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主体部2M中从基板保持构件220的转动中心错开的位置设有随着基板保持构件220转动而位移的指标部四。这样,作业者能通过目视观察指标部四来容易地掌握基板保持构件220的转动状态,作业性良好。另外,指标部四是将主体部2M部分地切掉而形成的。这样,与假设使主体部224 部分地突出来形成指标部四的情况相比,能使外形止于小型,并且能减少材料费。另外,指标部四配置在主体部224的外缘部。这样,能尽可能大地确保指标部四随着转动的位移量,因此对作业者来说能更清楚地掌握基板保持构件220的转动状态,作业性更加良好。另外,在主体部224中相对于基板保持构件220的转动中心对称的位置设有一对指标部29。这样,对作业者来说能更清楚地掌握基板保持构件220的转动状态,作业性更加良好。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包括以下变形例。此外,在以下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构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
用图35或者图36说明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在为长条状的主体部 224-1中设有指标部四-1的方案。如图35和图36所示,主体部224-1在俯视时为大致长圆形,为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在该主体部224-1中,在沿着长边方向的两外缘部的中央位置分别形成有指标部四-1。指标部是将主体部224-1部分地切掉而形成的,配置在相对于转动中心对称的位置。这样,在进行转动操作时,能一起目视观察指标部四-1和主体部224-1,由此能更清楚地掌握基板保持构件220-1的转动状态。此外,在图35和图36中,作为基板保持构件 220-1图示了复合功能型,也能使单功能型的基板保持构件为同样的结构。<实施方式4>利用图37至图4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变更了基板保持构件320的装配部325的结构的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37和图38所示,在基板保持构件320的装配部325中,夹持部32 包括夹持部主体30,其从轴部32 沿着主体部3 突出;以及引导突部31,其从夹持部主体30向主体部3 侧突出。夹持部主体30具有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夹持部2 大致同样的结构,省略详细说明。另一方面,一对引导突部31设于夹持部主体3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即设于与轴部22 侧相反的一侧的两端部。引导突部31为半球状,其周面由球面构成,在此成为引导面31a。并且,在将装配部325插入装配孔14e内,将基板保持构件320相对于底座14配置在非夹持位置的状态下,如图39所示,夹持部主体30从底座14的里侧突出并且配置在装配孔14e外,而引导突部31配置在装配孔14e内。也就是说,在非夹持位置,夹持部32 中的夹持部主体30为外侧部分0,而引导突部31为内侧部分I。并且,当使基板保持构件320从非夹持位置转动时,装配孔He的缘部与进入装配孔14e内的状态下的引导突部31滑动接触。这样,通过由引导突部31的引导面31a引导, 夹持部主体30以轴部32 为支点发生弹性变形。引导突部31随之向装配孔He外位移。 当基板保持构件320到达夹持位置时,如图40所示,引导突部31配置在装配孔He外并且抵接于底座14的里侧的面,由此在与主体部3M之间弹性地夹持LED基板18和底座14。 此时,主体部3 在抵接部326与轴部32 之间的部分也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基板保持构件320通过主体部3M和夹持部主体30 —起发生弹性变形来弹性地保持于夹持位置,防止意外地发生转动位移。此外,在图37至图40中,作为基板保持构件320图示了复合功能型,但是也能使单功能型的基板保持构件为同样的结构。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夹持部32 具有在基板保持构件320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下配置在装配孔14e内的内侧部分I和配置在装配孔He外的外侧部分 0,至少在内侧部分I设有引导面31a,该引导面31a进行如下引导随着使处于非夹持位置的基板保持构件320转动,通过与装配孔He的缘部滑动接触来使内侧部分I向装配孔14e 外位移并且使夹持部32 弹性变形。这样,当使处于非夹持位置的基板保持构件320转动时,引导面31a与装配孔14e的缘部滑动接触,由此夹持部32 的内侧部分向装配孔14e 外位移,并且夹持部32 发生弹性变形。在夹持位置,在主体部324与弹性变形的夹持部 325b之间弹性地夹持底座14,因此能防止例如由振动等影响使基板保持构件320从夹持位置意外地向非夹持位置移动。由此,能防止基板保持构件320意外地脱落。
另外,夹持部32 包括夹持部主体30,其从轴部32 与主体部3M大致平行地突出;以及引导突部31,其从夹持部主体30向主体部3 侧突出,并且具有引导面31a,夹持部主体30具有外侧部分0,引导突部31具有内侧部分I。这样,在非夹持位置,引导突部 31配置在装配孔14e内,当基板保持构件20自此转动时,引导突部31的引导面31a与装配孔14e的缘部滑动接触,由此引导突部31向装配孔He外位移,并且夹持部主体30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在夹持位置弹性地夹持底座14。另外,引导突部31配置在夹持部主体30中与轴部32 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这样,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夹持部主体30中轴部32 与引导突部31之间的距离,因此能使夹持部主体30容易弹性变形,由此能减少使基板保持构件320转动所需的力,从而能提高作业性。<实施方式5>利用图41至图4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变更了基板保持构件420的装配部425的结构的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基板保持构件420的装配部425中,如图41所示,夹持部42 沿着其长边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大致菱形。详细地说,夹持部42 随着在其长边方向上远离轴部32 ,(随着从轴部42 向突出顶端侧行进,)厚度尺寸变小,形成为顶端变细状。夹持部42 的表侧的面和里侧的面均涵盖整个区域形成为锥状,其中作为与主体部4M相对的面的表侧的面是引导面32。引导面32具有随着接近轴部42 而与主体部似4之间的间隔变狭的坡度。并且,在将装配部425插入装配孔14e内,将基板保持构件420相对于底座14配置在非夹持位置的状态下,如图42所示,夹持部42 中包括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的里侧的过半部分向底座14的里侧突出并且配置在装配孔He外,成为外侧部分0,而夹持部42 的剩余的表侧的部分配置在装配孔14e内,成为内侧部分I。在此,引导面32涵盖整个区域形成于夹持部42 的表侧的面,因此涵盖上述外侧部分0和内侧部分I两者而形成。因此,在非夹持位置,夹持部42 的引导面32涵盖装配孔14e的内外地配置。并且,当使基板保持构件420从非夹持位置转动时,装配孔14e的缘部与夹持部 425b的内侧部分I的引导面32滑动接触。这样,通过由引导面32进行引导,夹持部42 的内侧部分I向装配孔14e外位移,并且主体部424的抵接部似6与轴部42 之间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如图43所示,当基板保持构件420到达夹持位置时,夹持部42 涵盖整个区域配置在装配孔14e外并且抵接于底座14的里侧的面,由此在与弹性变形的主体部424 之间弹性地夹持LED基板18和底座14。由此,基板保持构件420通过主体部似4弹性变形来弹性地保持于夹持位置,防止意外地转动位移。此外,在图41至图43中,作为基板保持构件420图示了复合功能型,但是也能使单功能型的基板保持构件为同样的结构。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装配部425具备轴部42 ,其从主体部424 向底座14侧突出,并且成为基板保持构件420的转动轴;以及夹持部42 ,其从轴部42 与主体部似4大致平行地突出,并且能与主体部似4之间夹持装配孔He的缘部,夹持部 425b具有在基板保持构件420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下配置在装配孔14e内的内侧部分I 和配置在装配孔14e外的外侧部分0,至少在内侧部分I设有引导面32,该引导面32能如下进行引导随着使处于非夹持位置的基板保持构件420转动,通过与装配孔He的缘部滑动接触来使内侧部分I向装配孔14e外位移,并且使主体部似4弹性变形。这样,当使处于非夹持位置的基板保持构件420转动时,引导面32与装配孔14e的缘部滑动接触,由此夹持部42 的内侧部分I向装配孔He外位移,并且主体部似4中从轴部42 到抵接部426 之间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在夹持位置,在夹持部42 与弹性变形的主体部似4之间弹性地夹持底座14,因此能防止例如由振动等影响而使基板保持构件420从夹持位置意外地向非夹持位置移动。由此,能防止基板保持构件420意外地脱落。另外,夹持部42 和装配孔He均为长条状,而引导面32在夹持部42 的朝向主体部似4侧的面中,形成为与主体部424的间隔随着接近轴部42 而逐渐变窄。这样, 引导面32与主体部424的间隔随着接近轴部42 而逐渐变窄,因此随着使基板保持构件 420从非夹持位置向夹持位置转动,主体部似4缓缓地弹性变形,并且内侧部分I的引导面 32对装配孔He的缘部的滑动接触位置逐渐接近轴部42 地位移,其结果是内侧部分I向装配孔14e外位移。由此,能在夹持位置弹性地夹持底座14。另外,引导面32是在夹持部42 的朝向主体部似4侧的面中涵盖整个区域而形成的。这样,在基板保持构件420中产生了尺寸误差、对底座14的组装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发挥引导面32的引导功能。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包括以下变形例。此外,在以下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构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1]用图44至图46说明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变更了夹持部42恥_1的结构的方案。如图44所示,在夹持部42恥_1中形成有中空部33。中空部33是将夹持部42恥_1 沿着其短边方向贯通的形态。中空部33沿着夹持部42恥-1的外形的截面为大致菱形。由此,夹持部42恥-1能拉入中空部33侧地弹性变形。因此,在使基板保持构件420-1从图45 示出的非夹持位置向图46示出的夹持位置转动时,当夹持部42恥-1的引导面32与装配孔 14e的缘部滑动接触时,主体部424-1发生弹性变形,并且夹持部42恥_1也能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减少转动操作所需的操作力,能实现提高作业性。此外,在图44至图46中,作为基板保持构件420-1图示了复合功能型,但是也能使单功能型的基板保持构件为同样的结构。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变形例,夹持部42恥_1形成为留有中空部33。这样,利用中空部33使夹持部42恥-1容易弹性变形。因此,能减少使基板保持构件420-1转动所需的力,从而能提高作业性。<实施方式6>利用图47至图5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该实施方式6中,示出追加了限制基板保持构件20的转动角度的转动限制结构的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平面47和图50中,为了便于说明,图示出将LED基板18和各反射片22、23从底座514取下的状态。如图47至图49所示,设有从底座514的底板51 的装配孔5He的缘部向里侧 (与LED基板18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是独立于底座514的部件,通过粘接剂层等一体地固定(固定)于底板51 的里面。一对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在装配孔5He的周缘部中设于长边侧的缘部,并且配置在从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转动中心)错开的位置。详细地说,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为沿着装配孔5He的长边方向延伸,俯视为大致矩形,并且一对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点对称配置在以装配孔5He 的中心为对称点的位置。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与装配孔5He—致。 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的外周面中朝向装配孔5He侧的侧面与装配孔5He的长边侧的内侧面为齐平面状,在将装配部25插入装配孔5He内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下,能卡合于装配部25的夹持部2 的长边侧的侧面,此处作为第1卡合面34a。由此,能使从非夹持位置转动的方向限制为仅有一个方向(图47示出的逆时针方向)。另一方面,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的外周面中朝向装配孔5He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侧的侧面在使基板保持构件20从非夹持位置转动90度的角度范围时,能卡合于装配部25的夹持部2 的长边侧的侧面,此处作为第2卡合面34b。由此,能将基板保持构件20能从非夹持位置转动的角度范围限制为约90度。在将基板保持构件20装配到底座514时,将装配部25插入装配孔514e内,处于非夹持位置。在从非夹持位置使基板保持构件20转动时,假设向如图47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的第1卡合面3 卡合于装配部25的夹持部25b,由此限制向该顺时针的转动。当从非夹持位置使基板保持构件20向图47示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 其转动角度达到90度时,如图50至图52所示,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的第2卡合面34b卡合于装配部25的夹持部25b,由此限制基板保持构件20继续向该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动作。 作业者只要使基板保持构件20转动直到转动动作被限制为止即可,因此能可靠地使基板保持构件20的转动角度范围为约90度。由此,能固定基板保持构件20从非夹持位置到夹持位置的转动角度范围,能将基板保持构件20稳定地保持在夹持位置。此外,在图47至图 52中,作为基板保持构件20示出了复合功能型,但是在使用单功能型的基板保持构件的情况也能是同样的结构。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基板保持构件20和底座514中的底座514 中设有能限制基板保持构件20从非夹持位置转动的角度的转动限制结构。这样,能利用转动限制结构限制使基板保持构件20从非夹持位置转动时的转动角度,因此能使基板保持构件20可靠地到达夹持位置。另外,转动限制结构由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构成,该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设置成从底座514向与LED基板18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并且当基板保持构件20从非夹持位置转动规定角度时该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卡合于装配部25,由此限制基板保持构件20继续转动。这样,当使基板保持构件20从非夹持位置转动规定角度时,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卡合于装配部25,由此限制基板保持构件20继续转动。由此,能使基板保持构件20可靠地到达夹持位置。另外,装配部25和装配孔5He均为俯视时为双重对称的旋转对称形状,转动限制结构能将基板保持构件20从非夹持位置转动的角度限制为大致90度。这样,使装配部25 和装配孔5He为双重对称的旋转对称形状,当基板保持构件20从非夹持位置转动180度时,再次处于非夹持位置。因此,基板保持构件20从非夹持位置最大限度的转动角度为90 度。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转动限制结构将基板保持构件20从非夹持位置转动的角度限制为最大限度大致90度,因此即使基板保持构件20由于振动等影响而有些转动位移也难以到达非夹持位置,从而能防止基板保持构件20意外地脱落。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包括以下变形例。此外,在以下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构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1]用图53或者图M说明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变更了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1的结构的方案。如图53所示,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1俯视为大致矩形,并且使其长边方向为与装配孔5He的短边方向一致的方向,配置在装配孔5He的周缘部中与装配孔5He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相邻的位置。因此,如图M所示,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1的长边方向与使基板保持构件20从非夹持位置转动90度的角度范围到达夹持位置的状态下的装配部25的长边方向一致,与该装配部25的夹持部25b的侧面卡合的第2侧面34b-l由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1的长边侧的侧面构成。并且,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1的长边方向的端部与处于上述夹持位置的装配部25的夹持部25b的长边方向的端部成大致齐平面状。这样,根据本变形例,装配部25的夹持部2 从基端侧到突出端卡合于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1的第2侧面34b-l,与上述实施方式6相比扩大了卡合范围,因此能更可靠地发挥转动限制功能。〈实施方式7>利用图55至图6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在该实施方式7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6变更了转动限制结构的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6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作为平面图的图55和图58中,为了便于说明,图示出将LED基板 18和各反射片22、23从底座614取下的状态。如图55至图57所示,在基板保持构件620中的在夹持位置和非夹持位置两者时配置于装配孔6He内的部分设有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35。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35为与装配部625中的轴部62 和夹持部62 两者相连的形态,详细地说,与轴部62 的从主体部拟4突出的顶端部和夹持部62 的从轴部62 突出的基端部连结。一对保持构件转动限制部35对称配置在隔着轴部62 的位置,即从转动中心错开的位置。保持构件转动限制部35为大致块状,并且具有与夹持部62 的短边尺寸(轴部62 的直径尺寸)大致相同的宽度尺寸。该保持构件转动限制部35比夹持部62 配置在表侧,因此在将装配部625插入装配孔6He内的状态(夹持位置和非夹持位置)下,总是与轴部62 —起进入装配孔6He内的状态。夹持部62 从底座614向里侧突出。另一方面,装配孔6He具有俯视时涵盖比装配部625大的范围的大小。详细地说, 装配孔6He包括装配孔主体6Hel,其为与装配部625的平面形状大致相同的长圆形;以及一对扩展部分6He2,其是将装配孔主体614el的两长边侧的缘部分别切掉而构成的,整体上为以装配孔主体6Hel的中心为对称点的点对称形状。扩展部分614e2包括装配孔主体614el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并且形成为涵盖直到装配孔主体614el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的范围,至少使基板保持构件620从非夹持位置以90度的角度范围转动的情况下涵盖比保持构件转动限制部35的转动轨迹大的范围。并且,扩展部分614e2的内周面中的沿着Y轴方向的侧面在从非夹持位置使基板保持构件620转动90度的角度范围的量时,能卡合于保持构件转动限制部35的侧面,此处作为卡合面6He3。由此,能将基板保持构件620能从非夹持位置转动的角度范围限制为约90度。此外,装配孔主体6He 1的内周面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侧部分,并且是与扩展部分614e2相邻的部分,在将装配部625插入装配孔6He内处于非夹持位置的状态下,与保持构件转动限制部35的侧面成相对状,由此能将从非夹持位置转动的方向限制为仅有一个方向(图阳示出的逆时针方向)。此外,LED基板18的贯通孔18b和各反射片22、23的连通孔22c、23c是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平面形状,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的装配孔614的平面形状相同。使基板保持构件620从非夹持位置向图55示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当其转动角度达到90度时,如图58至图60所示,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35卡合于装配孔6He的扩展部分614e2的卡合面6He3,由此限制基板保持构件620继续向该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动作。 作业者使基板保持构件620转动直到转动动作受限制为止即可,因此能可靠地使基板保持构件620的转动角度范围为约90度。由此,能固定基板保持构件620从非夹持位置向夹持位置的转动角度范围,能将基板保持构件620稳定地保持在夹持位置。此外,在图55至图 60中,作为基板保持构件620图示出了复合功能型,但是也能使单功能型的基板保持构件为同样的结构。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转动限制结构由设于基板保持构件620并且配置在装配孔6He内的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35构成,而装配孔6He包括俯视时沿着装配部625的外形的装配孔主体614el ;以及从装配孔主体614el扩展并且允许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35的转动位移的扩展部分6He2,当基板保持构件620从非夹持位置转动规定角度时,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35卡合于作为扩展部分614e2的内面的卡合面6He3, 由此能限制基板保持构件620继续转动。这样,当使基板保持构件620从非夹持位置转动时,允许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35在装配孔6He的扩展部分6He2内转动位移,当达到规定的转动角度时,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35卡合于作为扩展部分614e2的内面的卡合面 614e3,由此限制基板保持构件620继续转动。由此,能使基板保持构件620可靠地到达夹持位置。另外,与如上述实施方式6那样对底座514设置分立部件的底座侧转动限制部34 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通过变更基板保持构件620和装配孔6He的形状来进行应对,因此能实现低成本化等。另外,装配部625具备轴部62 ,其从主体部624向底座614侧突出,并且成为基板保持构件620的转动轴;以及夹持部62 ,其从轴部62 与主体部6 大致平行地突出,并且能将装配孔6He的缘部夹持在与主体部6M之间,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35为与轴部62 和夹持部62 两者相连的形态。这样,能利用与轴部62 和夹持部62 两者相连的形态的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35来实现装配部625的加强。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包括以下变形例。此外,在以下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构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实施方式7的变形例1]用图61至图63说明实施方式7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变更了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35-1的设置数量的方案。如图61和图62所示,对装配部625_1仅设有1个本变形例的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35-1,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35-1设于从转动中心错开的位置。与此对应,在每个装配孔6He-l中设有1个扩展部分6He2-l和卡合面6He3-l。在将装配部625-1插入装配孔6He-I内时,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35-1为进入装配孔6He-I中的扩展部分614e2_l 侧的方向。一旦基板保持构件620-1处于非夹持位置,随即使其向图62示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当转动角度达到90度时,如图63所示,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35-1卡合于扩展部分614e2-l的卡合面6He3-l,由此限制基板保持构件620-1继续转动。此外,在图61至图63中,作为基板保持构件620-1图示出了复合功能型,但是也能使单功能型的基板保持构件为同样的结构。[实施方式7的变形例2]用图64至图66说明实施方式7的变形例2。在此,示出变更了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35-2的形状的方案。如图64和图65所示,本变形例的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35-2以仅与装配部 625-2中的夹持部62恥-2相连的形态形成。详细地说,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35_2俯视时为圆形,其直径尺寸比夹持部62恥-2的短边尺寸小,在夹持部62恥-2中从基部
分离的位置并且以基部为中心的对称位置配置有一对。各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 35-2配置在与夹持部62恥-2的长边侧的各外侧面分别成大致齐平面状的位置。使基板保持构件从非夹持位置向图65示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当其转动角度达到90度时,如图66 所示,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35-2卡合于扩展部分614e2的卡合面6He3,由此限制基板保持构件继续转动。此外,在图64至图66中,作为基板保持构件620-2图示出了复合功能型,但是也能使单功能型的基板保持构件为同样的结构。<实施方式8>利用图67至图7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在该实施方式8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6变更了转动限制结构的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6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平面67和图70中示出了将LED基板18和各反射片22、23从底座714取下的状态。如图67至图69所示,在基板保持构件720的装配部725设有保持构件侧嵌合部 36。详细地说,保持构件侧嵌合部36是装配部725中从夹持部72 的表侧的面向表侧(主体部7 侧)突出的形态(凸状)。一对保持构件侧嵌合部36对称配置在夹持部72 中从基部72 分离的位置并且是隔着轴部72 的位置,即从转动中心错开的位置。保持构件侧嵌合部36俯视时为大致圆形,并且其直径尺寸比夹持部72 的短边尺寸小,配置在夹持部72 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保持构件侧嵌合部36为大致半球状,并且其周面由球面构成。另一方面,在底座714的底板71 中从装配孔7He分离的位置,设有能与上述保持构件侧嵌合部36进行凹凸嵌合的底座侧嵌合部37。详细地说,底座侧嵌合部37为贯通底板71 的孔状(凹状),俯视时为直径比保持构件侧嵌合部36大一圈的大致圆形。一对底座侧嵌合部37配置于在装配孔7He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上隔着装配孔7He的位置, 配置在对称的位置,在X轴方向上具有与装配孔7He的中心为大致相同的位置关系。连结两底座侧嵌合部37的线通过装配孔7He的中心,并且与装配孔7He的短边方向一致,且与其长边方向正交。在将基板保持构件720装配到底座714时,将装配部725插入装配孔7He内并处于非夹持位置。使基板保持构件720从非夹持位置向图67示出的逆时针方向或者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样,各保持构件侧嵌合部37与底板14a的里面滑动接触,由此,夹持部72 以轴部72 为支点暂时发生弹性变形。然后,当转动角度达到90度时,如图70至图72所示,各保持构件侧嵌合部37分别嵌合于各底座侧嵌合部36内,两者的相对周面彼此卡止, 并且夹持部72 弹性复原。由此,从非夹持位置转动90度的角度范围到达夹持位置的基板保持构件720被限制从此处向正反任一方向转动,从而能将基板保持构件720稳定地保持在夹持位置。此外,在图67至图72中,作为基板保持构件720图示出了复合功能型,但是也能使单功能型的基板保持构件为同样的结构。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转动限制结构由凹凸嵌合部(保持构件侧嵌合部36和底座侧嵌合部37)构成,上述凹凸嵌合部设于底座714和装配部725两者,并且当基板保持构件720从非夹持位置转动规定角度(90度)时相互进行凹凸嵌合,由此能限制向正反方向的转动。这样,当使基板保持构件720从非夹持位置转动规定角度时,底座 714和装配部725的作为凹凸嵌合部的保持构件侧嵌合部36和底座侧嵌合部37相互进行凹凸嵌合,由此限制基板保持构件720向正反任一方向转动。由此,能使基板保持构件720 可靠地到达夹持位置,并且能稳定地保持于夹持位置。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包括以下变形例。此外,在以下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构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1]用图73至图75说明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使凹凸嵌合部的凹凸关系颠倒的方案。如图73和图74所示,底座侧嵌合部37_1为从底座714_1的底板7Ha_l的里面向里侧突出的形态(凸状)。底座侧嵌合部37-1是使底板7Ha-l部分地鼓出而一体地形成。此外,也可以使底座侧嵌合部37-1与底座714-1为分立部件,通过粘接剂层等固定于底座714-1。另一方面,保持构件侧嵌合部36-1为使夹持部72恥-1在Z轴方向上贯通的孔状(凹状),俯视时为直径比底座侧嵌合部37-1大一圈的大致圆形。当使基板保持构件 720-1从非夹持位置转动90度的角度时,如图75所示,底座侧嵌合部37-1嵌合于保持构件侧嵌合部36-1内,两者的相对周面彼此卡止,由此能将基板保持构件720-1保持于夹持位置。<实施方式9>利用图76至图8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在该实施方式9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7变更了转动限制结构的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7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作为平面图的图76和图79中,示出将LED基板18 和各反射片22、23从底座814取下的状态。基板保持构件820的装配部825和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835与上述实施方式7 中记载的方式为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另一方面,如图76所示,装配孔SHe 包括与装配部825的平面形状大致相同的长圆形的装配孔主体SHel ;以及将装配孔主体 814el的两长边侧的缘部的一部分分别切掉而形成的一对扩展部分8He2。扩展部分8He2 配置在装配孔主体814el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形成为俯视时为方形,具有模仿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835的外形的形状。并且,在扩展部分8He2内能嵌合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835,扩展部分814e2的内周面(沿着Y轴方向的一对侧面和沿着X轴方向的侧面)是能卡合于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835的外侧面的卡合面8He3(图79)。在将基板保持构件820装配到底座814时,如图76和图77所示,将装配部825插入装配孔SHe内,处于非夹持位置。如图77所示,当从使各抵接部拟6抵接于底座用反射片22的状态进一步进行将支撑部观向下方(底座814侧)压入的操作时,主体部824以各抵接部拟6为支点弓形地弹性变形。这样,主体部824中的中央部分即装配部825的设置部分向下方位移,并且装配部825和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835也向相同方向位移。并且,如图78所示,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835向底座814的里侧突出,成为从装配孔SHe 拔出的状态,再对基板保持构件820进行转动操作。此时,如果继续对支撑部拟8施加压入力(保持使主体部824弹性变形)并且进行转动操作,就避免了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835 干扰装配孔8He的内周面(卡合面814e3)、阻碍转动操作。此外,基板保持构件820的转动方向为正反方向皆可。当基板保持构件820从非夹持位置的转动角度达到90度时,如图79和图80所示, 各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835到达与装配孔SHe的各扩展部分814e2俯视重叠(对准)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当停止将支撑部828向下方压入(去掉压入力)时,主体部拟4弹性复原,并且各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835分别嵌合于各扩展部分8He2内。这样,如图79和图81所示,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835的外侧面卡合于扩展部分814e2的卡合面8He3,因此限制基板保持构件820从夹持位置向正反任一方向转动位移。由此,能将基板保持构件 820稳定地保持在从非夹持位置转动90度的夹持位置。此外,在从非夹持位置转动的角度不足或者超过90度的情况下,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835与扩展部分814e2不对准,主体部拟4仍为弹性变形的状态,因此判明转动角度存在超过、不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主体部拟4继续进行转动操作直到弹性复原为止。另外,在图76至图81中,作为基板保持构件820图示出了复合功能型,但是也能使单功能型的基板保持构件为同样的结构。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包括以下变形例。此外,在以下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构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实施方式9的变形例1]用图82至图87说明实施方式9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变更了装配孔8He_l的形状的方案。如图82所示,装配孔SHe-I俯视时为大致矩形,并且其长边尺寸为与装配部825 的长边尺寸大体相同的程度的大小,而短边尺寸比装配部825的短边尺寸大。详细地说,装配孔SHe-I的短边尺寸与两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835的在装配部825的长边方向(在图82中为X轴方向,在图85中为Y轴方向)上的长度尺寸为大致一致的大小。并且,装配孔SHe-I的内周面中的沿着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面是能分别与各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835中的沿着装配部825的短边方向的外侧面卡合的卡合面8He3-l。如图82和图83所示,将装配部825插入装配孔SHe-I内,处于非夹持位置,当从使各抵接部拟6抵接于底座用反射片22的状态进一步进行将支撑部观向下方(底座814-1 侧)压入的操作时,主体部824以各抵接部拟6为支点弓形地弹性变形。如图84所示,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835向底座814-1的里侧突出,成为从装配孔SHe-I拔出的状态,再对基板保持构件820进行转动操作。当基板保持构件820从非夹持位置的转动角度达到90 度时,如图85和图86所示,各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835中的沿着装配部825的短边方向的外侧面与X轴方向平行,即与装配孔SHe-I的长边方向平行。在该状态下,当停止将支撑部828向下方压入(除去压入力)时,主体部拟4弹性复原,并且各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835进入装配孔SHe-I内。这样,如图85和图87所示,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835中的沿着装配部825的短边方向的外侧面卡合于装配孔SHe-I的卡合面8He3_l,因此限制基板保持构件820从夹持位置向正反任一方向转动位移。由此,能将基板保持构件820稳定地保持在从非夹持位置转动90度的夹持位置。此外,在图82至图87中,作为基板保持构件820图示出了复合功能型,但是也能使单功能型的基板保持构件为同样的结构。<其它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利用上述记载和

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1)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装配部和装配孔的平面形状也能适当变更。详细地说,装配部和装配孔的平面形状只要不是正圆形即可,优选例如长方形、菱形、椭圆形等长条状。除此以外,装配部和装配孔的平面形状也可以是正多边形(包括正方形、正三角形、 正六边形等)。另外,也可以使装配部和装配孔的平面形状为大体正圆形,通过在其外缘形成凸部或者凹部来成为非正圆形。此外,贯通孔和连通孔只要变更为与装配孔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即可。(2)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主体部的平面形状能适当地变更。详细地说,主体部的平面形状可以是例如长方形、菱形、椭圆形、正多边形(包括正方形、正三角形、正六边形等)等。此外,在使主体部的平面形状为多边形的情况下,容易对主体部进行直接转动操作,因此也能省略把持部或者支撑部。(3)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把持部和支撑部的平面形状能适当变更。把持部的平面形状可以是例如菱形、椭圆形、正多边形(包括正方形、正三角形、正六边形等)等。另夕卜,支撑部的平面形状可以是例如菱形、椭圆形、正多边形(包括正方形、正三角形、正六边形等)等。(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装配部的轴部的直径尺寸与夹持部的短边尺寸大致相同的方案,但是也能使轴部的直径尺寸比夹持部的短边尺寸小,或者使轴部的直径尺寸比夹持部的短边尺寸大。在使轴部的直径尺寸比夹持部的短边尺寸大的情况下,轴部从夹持部的外缘部分地向外侧伸出,因此装配孔的平面形状也需要是反映轴部的伸出部分的形状。这样,能通过使轴部的伸出部分抵接于装配孔的缘部来实现基板保持构件相对于底座的定位。(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形成于LED基板的贯通孔的长边方向与配线图案的延伸方向一致的方案,但是例如贯通孔的短边方向与配线图案的延伸方向一致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装配部的夹持部为以轴部为中心的对称形状的方案,但是夹持部为非对称形状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图示出了从非夹持位置到夹持位置使基板保持构件转动约90度的方案,但是两位置间的转动角度范围只要是180度的整数倍以外即可,当然也可以是90度以外。(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装配部的轴部(转动中心)与主体部同心状配置的方案,但是轴部(转动中心)配置在与主体部不同心的位置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把持部和支撑部与装配部的轴部(转动中心)同心状配置的方案,但是把持部或者支撑部配置在与轴部(转动中心)不同心的位置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把持部的长边方向与装配部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案,但是使把持部的长边方向与装配部的长边方向交叉(包括正交)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11)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将处于对角位置的抵接部彼此连结的线与装配部的长边方向或者短边方向一致的方案,但是上述线与装配部的长边方向或者短边方向交叉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12)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主体部的长边方向与装配部的长边方向相互正交配置的方案,但是例如主体部的长边方向与装配部的长边方向一致配置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13)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连结一对指标部的线与装配部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案,但是也可以设定为上述线与装配部的长边方向交叉(正交)。(14)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将主体部部分地切掉来形成指标部的方案,但是当然也可以通过使主体部部分地突出来形成指标部。另外,对主体部设置着色部、标记作为指标部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15)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将指标部配置在主体部的外缘部的方案,但是指标部的设置位置只要在主体部的中心以外即可,也能适当变更为外缘部以外。另外,指标部的设置数量也能变更为2个以外。(16)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示出了主体部和装配部的夹持部两者发生弹性变形的方式,但是也可以适当变更主体部和夹持部的刚性(强度)的设定,由此仅使主体部弹性变形,或者仅使夹持部弹性变形。(17)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示出了引导突部的大致整个区域为内侧部分的方案, 但是引导突部中的仅一部分为内侧部分,其以外的部分为外侧部分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18)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示出了引导突部的引导面由球面构成,但是也能使引导面为锥面或者球面以外的曲面等。另外,能适当变更夹持部主体的引导突部的设置数量和配置。(19)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示出了利用锥面构成引导面的方案,但是也能使引导面为球面或者球面以外的曲面等。(2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基板保持构件仅具有1个装配部的方案,基板保持构件具有多个装配部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在装配部的设置数为偶数的情况下,成为装配部的轴部与基板保持构件的转动轴不一致的构成。(2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基板保持构件的主体部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LED的中间位置的方案,但是主体部偏心配置在相邻的LED中的任一方侧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同样,除了主体部配置在LED基板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以外,主体部配置在从LED基板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偏离的位置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2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LED基板中形成贯通孔的方案,但是如果在非夹持位置装配部为与LED基板俯视不重叠的配置,则也能从LED基板省略贯通孔。(2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底座的装配孔和各反射片的连通孔分别设有大小两种的方案,但是也能使装配孔和连通孔的大小为1种,或者为3种以上。(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兼用单功能型保持构件和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的情况,但是仅使用单功能型保持构件、仅使用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兼用单功能型保持构件和复合功能型保持构件时的使用数量的比率能适当变更。(2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为了区别两种保持构件而将各保持构件说明为“单功能型”和“复合功能型”,但是虽说是“单功能型”,并不意味着不具有任何延伸构件的保持功能以外的功能。“单功能型”和“复合功能型”的称呼不过是为了便于说明有无对光学构件的支撑功能,并不妨碍“单功能型”的保持构件具有上述保持功能附带的功能(例如对延伸构件定位的功能等)、其它附加的功能。(26)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抵接部的具体形状、配置、设置数量等能适当变更。具体地说,抵接部为圆柱状、棱柱状、圆锥状、角锥状等的方案、抵接部的截面形状为山形(三角形)、椭圆形等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也能将抵接部配置在主体部中外缘部以外的位置。另外,也能对主体部配置3个以下或者5个以上抵接部。(2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主体部中的装配部的轴部与抵接部之间的部分具有弹性的方案,但是不一定需要使主体部具有弹性,主体部设定为几乎或者完全不弹性变形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从表侧和里侧对各反射片作用按压力的位置在俯视时相互错开,因此能合适地缓和对各反射片的应力集中,能得到提高其伸缩的自由度的效果。(28)当然也能与上述、2Τ)相反,在使主体部中的装配部的轴部与抵接部之间的部分具有弹性时,例如为容易积极挠曲的设计,使抵接部从主体部突出的尺寸加大,由此即使在不产生尺寸误差的状况下,使主体部发生弹性变形。(2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使来自LED的光扩散的扩散透镜的方案, 但是使用扩散透镜以外的光学透镜(例如聚光透镜等)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省略了扩散透镜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省略扩散透镜,也能省略基板用反射片。(3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金属制的底座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使底座为合成树脂制成的。(3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基板保持构件的表面的颜色为白色的方案,但是基板保持构件的表面的颜色也可以是例如乳白色、银色。另外,也能通过对基板保持构件的表面涂敷所希望的颜色的涂料来设定表面的颜色。(3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LED基板适当地组合使用5个安装型、6个安装型和8个安装型的方案,但是使用安装有5个、6个、8个以外的数量的LED的LED基板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3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内置有发出蓝单色光的LED芯片,利用荧光体发出白色光的类型的LED的情况,但是使用内置发出紫外单色光的LED芯片,利用荧光体发出白色光的类型的LED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3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内置有发出蓝单色光的LED芯片,利用荧光体发出白色光的类型的LED的情况,但是使用内置有分别发出R、G、B单色光的3种LED 芯片的类型的LED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除此以外,使用内置有分别发出C(青色)、M(品红)、Y (黄色)单色光的3种LED芯片的类型的LED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3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发出白色光的LED的方案,但是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使用发出红色光的LED、发出蓝色光的LED、发出绿色光的LED。(3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用LED作为光源的方案,但是使用LED以外的点状光源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37)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变更液晶显示装置的画面尺寸和横纵比率等。(3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液晶面板和底座为使其短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的方案,但是液晶面板和底座为使其长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3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用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能应用于采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应用于进行白黑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4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4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42)在上述实施方式6及其变形例中,示出了设有一对底座侧转动限制部的方案,但是仅设有1个底座侧转动限制部、设有3个以上底座侧转动限制部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43)在上述实施方式6及其变形例中,举例示出了底座侧转动限制部与装配孔的内周面成齐平面状,单方向地限制基板保持构件从非夹持位置的转动方向的方案,但是底座侧转动限制部配置在与装配孔的内周面不成齐平面状的位置(底座侧转动限制部配置在从装配孔分离的位置)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44)在上述实施方式7及其变形例中,示出了使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为与装配部的夹持部相连的形态的方案,但是使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为仅与装配部的轴部相连的形态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45)在上述实施方式7及其变形例中,示出了将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设于装配部的方案,但是也能将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设于主体部。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使从主体部向里侧突出的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为在非夹持位置和夹持位置进入装配孔内的形态即可。(46)在上述实施方式8及其变形例中,示出了分别设有一对保持构件侧嵌合部和底座侧嵌合部的方案,但是分别设有1个保持构件侧嵌合部和底座侧嵌合部、分别设有3个以上保持构件侧嵌合部和底座侧嵌合部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保持构件侧嵌合部和底座侧嵌合部的设置数量并不一定需要数目相同,也可以使保持构件侧嵌合部和底座侧嵌合部中的凸状侧的设置数量比孔状(凹状)侧的设置数量少。(47)在上述实施方式8中,示出了底座侧嵌合部贯通底座的方案,在变形例中,示出了保持构件侧嵌合部贯通夹持部的方案,但是底座侧嵌合部不贯通底座而是通过部分地凹陷来形成凹状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保持构件侧嵌合部不贯通夹持部而是通过部分地凹陷来形成凹状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此外,在使保持构件侧嵌合部形成凹状时,也能将保持构件侧嵌合部形成为沿着夹持部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线状。(48)在上述实施方式6 9及其变形例中,举例示出了利用转动限制结构将基板保持构件从非夹持位置的转动角度限制为大致90度的方案,但是例如也能设定转动限制结构的配置和形状等,由此将从非夹持位置的转动角度限制为90度以外的角度,该限制转动角度的具体数值能适当变更。附图标记说明10 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 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 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114、514、614、714、814 底座,14b 开口部,He、114e、5He、614e、7He、814e 装配孔,15 光学构件,17 =LED (光源),18 =LED基板(光源基板),18b 贯通孔,ISbL 大型贯通孔,18bS 小型贯通孔,20、120、220、320、420、620、720、820 基板保持构件,21 反射片 (反射构件),22 底座用反射片(反射构件),22c 连通孔,22cL 大型连通孔,22cS 小型连通孔,23:基板用反射片(反射构件),23c:连通孔,23cL:大型连通孔,23cS:小型连通孔,24、124、224、324、424、624、724、824 主体部,25、125、225、325、425、625、725、825 装配部,25a、325a、425a、625a、725a 轴部,25b、125b、325b、425b、625b、725b、825b 夹持部,26、 126,326,426,826 抵接部,27 把持部(突部),28,828 支撑部(突部),29 指标部,30 夹持部主体,31 引导突部,31a 引导面,32 引导面,33 中空部,34 底座侧转动限制部(转动限制结构),35、835: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转动限制结构),36 保持构件侧嵌合部 (转动限制结构,凹凸嵌合部),37 底座侧嵌合部(转动限制结构,凹凸嵌合部),6Hel 装配孔主体,614e2 扩展部分,614e3 卡合面(内面),C 间隙,I 内侧部分,0 外侧部分,TV 电视接收装置,WP:配线图案。
权利要求
1.一种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光源基板,其安装有上述光源;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基板,并且具有装配孔;以及基板保持构件,其具有能在与上述底座之间夹着而保持上述光源基板的主体部和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底座侧突出而插入上述装配孔内的装配部,上述基板保持构件能沿着上述底座的板面转动到夹持位置和非夹持位置,上述夹持位置是上述装配部在俯视时与上述装配孔的缘部重叠而在与上述主体部之间夹持上述装配孔的缘部的位置,上述非夹持位置是上述装配部在俯视时与上述装配孔的缘部不重叠而允许上述装配部从上述装配孔拔出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装配部和上述装配孔均为长条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装配部在俯视时配置在与上述光源基板重叠的位置,而在上述光源基板中设有与上述装配孔连通并且使上述装配部通过的贯通孔,上述贯通孔的缘部与上述装配孔的缘部一起被夹持在上述主体部与上述夹持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光源基板为长条状,并且具有沿着其长边方向延伸的配线图案,而上述贯通孔为与上述光源基板的长边方向并行的长条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在上述光源基板中设有多个上述贯通孔,上述贯通孔包括俯视时相对小的小型贯通孔和俯视时相对大的大型贯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在上述主体部与上述光源基板之间存在使光反射的反射构件,在上述反射构件中设有多个与上述装配孔和上述贯通孔连通并且使上述装配部通过的连通孔,上述连通孔包括俯视时相对小的小型连通孔和俯视时相对大的大型连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光源基板为长条状并且沿着其长边方向配置有多个上述光源,而上述主体部在俯视时配置在上述光源基板中的相邻的上述光源之间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主体部在俯视时配置在上述光源基板中的相邻的上述光源的中间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者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主体部在俯视时配置在上述光源基板中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装配部和上述装配孔的周面包括俯视时为圆弧状的圆弧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装配部具备轴部,其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底座侧突出,并且成为上述基板保持构件的转动轴;以及夹持部,其从上述轴部与上述主体部大致平行地突出,并且能在与上述主体部之间夹持上述装配孔的缘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夹持部具有在上述基板保持构件处于上述非夹持位置的状态下配置在上述装配孔内的内侧部分和配置在上述装配孔外的外侧部分,至少在上述内侧部分设有引导面,上述引导面能进行如下引导随着使处于上述非夹持位置的上述基板保持构件转动而与上述装配孔的缘部滑动接触,由此使上述内侧部分向上述装配孔外位移,并且使上述夹持部弹性变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夹持部包括夹持部主体,其从上述轴部与上述主体部大致平行地突出;以及引导突部,其从上述夹持部主体向上述主体部侧突出,并且具有上述引导面,上述夹持部主体具有上述外侧部分,上述引导突部具有上述内侧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引导突部配置在上述夹持部主体中的与上述轴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轴部配置在与上述主体部同心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夹持部具有从上述轴部向相互相反的一侧分别突出的部位。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夹持部是以上述轴部为中心的对称形状。
18.根据权利要求11至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轴部在俯视时配置在上述夹持部的形成范围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1至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轴部的截面为圆形。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主体部形成为俯视时为圆形。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主体部为长条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装配部和上述装配孔均为长条状,上述主体部的长边方向与上述装配部的短边方向一致。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者权利要求2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装配部为俯视时从上述主体部的外缘向外伸出的形态。
24.根据权利要求21至权利要求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主体部的外周面包括俯视时为圆弧状的圆弧面。
2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M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在上述主体部中的从上述基板保持构件的转动中心错开的位置设有随着上述基板保持构件转动而位移的指标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指标部是将上述主体部部分地切掉而形成的。
27.根据权利要求25或者权利要求沈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指标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的外缘部。
28.根据权利要求25至权利要求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在上述主体部中的相对于上述基板保持构件的转动中心对称的位置至少设有一对上述指标部。
2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洲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主体部设有向与上述底座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突部。
30.根据权利要求四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突部为长条状。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装配部和上述装配孔均为长条状,上述突部的长边方向与上述装配部的长边方向一致。
32.根据权利要求四至权利要求3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突部与上述基板保持构件的转动中心为同心状。
33.根据权利要求四至权利要求3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突部形成为顶端变细状。
34.根据权利要求四至权利要求3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突部形成为俯视时为多边形。
35.根据权利要求四至权利要求3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突部形成为其外缘与上述主体部的外缘相比俯视时配置在内侧。
36.根据权利要求四至权利要求3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在上述底座中设有用于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光出射的开口部,对此,具备以与上述光源基板相对而覆盖上述开口部的形式配置的光学构件,上述突部能支撑上述光学构件。
3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在上述主体部与上述光源基板之间存在使光反射的反射构件,在上述主体部的与上述反射构件相对的面设有抵接部,上述抵接部向上述反射构件侧突出,抵接于上述反射构件。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抵接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中从上述装配部分离的位置。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装配部具备轴部,其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底座侧突出,并且成为上述基板保持构件的转动轴;以及夹持部,其从上述轴部与上述主体部大致平行地突出,并且能在与上述主体部之间夹持上述装配孔的缘部,上述夹持部具有在上述基板保持构件处于上述非夹持位置的状态下配置在上述装配孔内的内侧部分和配置在上述装配孔外的外侧部分,至少在上述内侧部分设有引导面,上述引导面能进行如下引导随着使处于上述非夹持位置的上述基板保持构件转动而与上述装配孔的缘部滑动接触,由此使上述内侧部分向上述装配孔外位移,并且使上述主体部弹性变形。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夹持部和上述装配孔均为长条状,而上述引导面在上述夹持部的朝向上述主体部侧的面中,形成为与上述主体部的间隔随着接近上述轴部而逐渐变窄。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引导面是在上述夹持部的朝向上述主体部侧的面中涵盖整个区域而形成的。
42.根据权利要求40或者权利要求41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夹持部形成为保留中空部。
43.根据权利要求38至权利要求4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装配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的中央侧,而上述抵接部配置在上述主体部的外缘部。
44.根据权利要求38至权利要求4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在上述主体部中隔着上述装配部的位置至少配置有一对上述抵接部。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抵接部配置在以上述装配部为中心的对称位置。
4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在上述基板保持构件和上述底座中的至少任一方设有转动限制结构,上述转动限制结构能限制上述基板保持构件从上述非夹持位置的转动角度。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转动限制结构包括底座侧转动限制部,上述底座侧转动限制部设置成从上述底座向与上述光源基板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并且当上述基板保持构件从上述非夹持位置转动规定角度时上述底座侧转动限制部卡合于上述装配部,由此限制上述基板保持构件继续转动。
48.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转动限制结构包括设于上述基板保持构件并且配置在上述装配孔内的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而上述装配孔包括俯视时沿着上述装配部的外形的装配孔主体;以及从上述装配孔主体扩展并且允许上述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转动位移的扩展部分,当上述基板保持构件从上述非夹持位置转动规定角度时,上述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卡合于上述扩展部分的内面,由此能限制上述基板保持构件继续转动。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装配部具备轴部,其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底座侧突出,并且成为上述基板保持构件的转动轴;以及夹持部,其从上述轴部与上述主体部大致平行地突出,并且能在与上述主体部之间夹持上述装配孔的缘部,上述保持构件侧转动限制部为与上述轴部和上述夹持部双方相连的形态。
50.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转动限制结构包括凹凸嵌合部,上述凹凸嵌合部设于上述底座和上述装配部双方,并且当上述基板保持构件从上述非夹持位置转动规定角度时上述凹凸嵌合部相互进行凹凸嵌合,由此能限制向正反方向的转动。
51.根据权利要求46至权利要求5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装配部和上述装配孔均为俯视时为双重对称的旋转对称形状,上述转动限制结构能将上述基板保持构件从上述非夹持位置的转动角度限制为大致 90度。
52.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上述光源为LED。
53.一种显示装置,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以及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显示装置,上述显示面板是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55.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具备权利要求53或者权利要求M所述的显示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作为光源的LED(17);安装有LED(17)的LED基板(18);收纳LED基板(18)并且具有装配孔(14e)的底座(14);以及基板保持构件(20),其具有能在与底座(14)之间夹着而保持LED基板(18)的主体部(24)和从主体部(24)向底座(14)侧突出而插入装配孔(14e)内的装配部(25),基板保持构件(20)能沿着上述底座的板面转动到夹持位置和非夹持位置,上述夹持位置是装配部(25)在俯视时与装配孔(14e)的缘部重叠并在与主体部(24)之间夹持装配孔(14e)的缘部的位置,上述非夹持位置是装配部(25)在俯视时与装配孔(14e)的缘部不重叠而允许装配部(25)从装配孔(14e)拔出的位置。
文档编号F21V19/00GK102472451SQ20108003266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9日
发明者吉川贵博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