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8568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散热结构,包括散热器、液气循环传热部和容器。容器具有收容腔,收容腔内充有液态工质。液气循环传热部开设有通孔,通孔上端与散热器连接或连通,通孔下端与容器的收容腔连通。容器与需要散热的发热体接触。散热器、液气循环传热部的位置高于容器。本发明散热结构通过液气循环传热部将散热器与容器、发热体分离,散热器不必直接安装于容器、发热体上,仅需将容器与发热体接触,散热器可根据需要安装于其他位置,从而解决发热体处安装位置小、不能及时有效散热的问题。
【专利说明】散热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发热体进行散热的散热器,尤其涉及一种对电子产品发热体进行散热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汽车灯包括灯体、散热器和风扇。散热器安装于灯体上用于对灯体进行散热。风扇安装于散热器上用于对散热器进行散热。
[0003]汽车灯在工作时,灯体上的灯珠工作产生热量,散热器对灯珠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风扇对散热器进行散热,以避免灯珠过热烧坏。
[0004]然而,上述汽车灯包括灯体、散热器和风扇,部件较多,体积较大,而汽车灯的安装空间有限,尤其在汽车灯的功率较大时,其发热量更大,需要较大的散热器和风扇,这导致较大功率的汽车灯难以安装于有限的汽车灯空间内,不能解决散热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解决电子产品发热体安装位置空间小、不能及时有效散热的散热结构的技术方案。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散热结构包括散热器、液气循环传热部和容器。容器具有收容腔,收容腔内充有液态工质。液气循环传热部开设有通孔,通孔上端与散热器连接或连通,通孔下端与容器的收容腔连通。容器与需要散热的发热体接触。散热器、液气循环传热部的位置高于容器。
[0007]优选地,所述散热器具有基部,基部上开设有液气循环传热腔,液气循环传热部与液气循环传热腔连通。
[0008]优选地,所述散热器的基部向外凸伸有数个散热翅片。
[0009]优选地,所述散热翅片具有液气循环散热通道,液气循环散热通道与液气循环传热腔连通。
[0010]优选地,所述基部呈圆柱状,液气循环传热腔以基部的中心轴为轴设置。
[0011 ] 优选地,所述基部呈长方体状,所述散热翅片系从基部上方凸伸形成。
[0012]优选地,所述容器呈长方体状。
[0013]优选地,所述容器呈圆柱状。
[0014]优选地,所述容器包括容器基部及与容器基部一端连通的安装部,该容器基部具有第一容器腔,该安装部具有与第一容器腔连通的第二容器腔,第二容器腔与第一容器腔内均有流态工质,第二容器腔与第一容器腔形成所述容器腔,所述安装部以体积计小于容器基部,所述第二容器腔小于所述第一容器腔的宽度,所述安装部与需要散热的发热体接触。
[0015]优选地,所述安装部内设有一导热管,该导热管的管孔形成所述第二容器腔,该导热管与需要散热的发热体接触。[0016]本发明散热结构的有益技术效果:
[0017]本发明散热结构包括散热器、液气循环传热部和容器,液气循环传热部上端与散热器连接或连通,液气循环传热部下端与容器的收容腔连通,容器的收容腔内充有液态工质,容器与发热体接触,发热体的热量快速传递至容器上,容器的收容腔内的液态工质从容器上吸收热量,当液态工质吸收热量达到饱和蒸汽压时汽化,在汽化的过程中从容器上吸收热量并将热量带走,汽体沿着液气循环传热部向上流到散热器进行散热,汽体在散热器处冷却形成液体并回流至容器内。
[0018]本发明散热结构通过液气循环传热部将散热器与容器、发热体分离,散热器不必直接安装于容器、发热体上,仅需将容器与发热体接触,散热器可根据需要安装于其他位置,从而解决发热体处安装位置小、不能及时有效散热的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发明散热结构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所示散热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022]实施例1
[0023]请参阅图1与图2,其揭示了本发明散热结构的实施例1,包括容器10、液气循环传热部20和散热器30。
[0024]本实施例中,容器10大致呈圆柱状,具有收容腔11。收容腔11内充有液态工质。当然,容器10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圆柱状,还可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形状,例如长方体状,椭圆体状等形状均可。
[0025]液气循环传热部20具有通孔21。液气循环传热部20优选呈管状,最好能够弯曲(例如塑料材质的软管),这样方便连接散热器30并可将散热器30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0026]散热器30主要起到散热的功能。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30具有圆柱状的基部31,基部31上开设有液气循环传热腔311,液气循环传热腔311以基部31的中心轴为轴设置,液气循环传热部20的通孔21与液气循环传热腔311连通。基部31优选向外凸伸有数个散热翅片32,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器30的散热效果。
[0027]本发明散热结构在安装时,这里以汽车灯为例进行说明,容器10与需要散热的灯体(发热体)接触,以将发热体的热量传递至容器10上;液气循环传热部20的通孔21上端与散热器30连接或连通,通孔21下端与容器的收容腔11连通,同时将散热器30、液气循环传热部20的位置高于容器10,这样可以将液态工质汽化后沿液气循环传热部20上升至散热器30处散热冷却后回流至容器10的收容腔11内。
[0028]本发明散热结构在工作时,这里以汽车灯为例进行说明,灯体的热量传递至容器10,容器10的收容腔11内的液态工质从容器上吸收热量,当液态工质吸收热量达到饱和蒸汽压时汽化,在汽化的过程中从容器上吸收热量并将热量带走,汽体沿着液气循环传热部20的通孔21向上流到散热器30进行散热,汽体在散热器30处散热冷却形成液体并回流至容器10的收容腔11内,此过程往复循环,达到散热的效果。
[0029]本发明散热结构通过液气循环传热部20将散热器30与容器10、发热体分离,散热器30不必直接安装于容器10、发热体上,仅需将容器10与发热体接触,散热器30可根据需要安装于其他位置,从而解决发热体处安装位置小、不能及时有效散热的问题。
[0030]实施例2
[003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其区别在于:散热翅片具有液气循环散热通道,液气循环散热通道与液气循环传热腔连通。该结构能够使得液态工质汽化后能够流向液气循环散热通道,汽体与散热翅片完成热交换并冷却形成液体回流,这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
[0032]实施例3
[003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其区别在于:所述散热器的基部呈长方体状,散热翅片系从基部上方凸伸形成,具体参见中国专利公告第CN201828175U公开的散热器,在应用时,需要将液气循环传热部的通孔上部与CN201828175U公开的散热器的容器腔连通。
[0034]实施例4
[003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其区别在于:所述容器包括容器基部及与容器基部一端连通的安装部,该容器基部具有第一容器腔,该安装部具有与第一容器腔连通的第二容器腔,第二容器腔与第一容器腔内均有流态工质,第二容器腔与第一容器腔形成所述容器腔,所述安装部以体积计小于容器基部,所述第二容器腔小于所述第一容器腔的宽度。
[0036]本实施例主要解决体积较小的发热体例如灯体难以安装于容器上的问题,此时,体积较小的灯体安装于较小体积的安装部上。
[0037]优选地,所述安装部内设有一导热管,该导热管的管孔形成所述第二容器腔,该导热管优选伸入第一容器腔内,该导热管与需要散热的发热体接触。
[0038]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液气循环传热部和散热器,所述容器具有收容腔,该收容腔内充有液态工质,所述液气循环传热部开设有通孔,通孔上端与所述散热器连接或连通,通孔下端与所述容器的收容腔连通,所述容器与需要散热的发热体接触,所述散热器、液气循环传热部的位置高于所述容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具有基部,该基部上开设有液气循环传热腔,所述液气循环传热部与该液气循环传热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的基部向外凸伸有数个散热翅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具有液气循环散热通道,该液气循环散热通道与所述液气循环传热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呈圆柱状,所述液气循环传热腔以所述基部的中心轴为轴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呈长方体状,所述散热翅片系从基部上方凸伸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呈长方体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呈圆柱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包括容器基部及与容器基部一端连通的安装部,该容器基部具有第一容器腔,该安装部具有与第一容器腔连通的第二容器腔,第二容器腔与第一容器腔内均有流态工质,第二容器腔与第一容器腔形成所述容器腔,所述安装部以体积计小于容器基部,所述第二容器腔小于所述第一容器腔的宽度,所述安装部与需要散热的发热体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内设有一导热管,该导热管的管孔形成所述第二容器腔,该导热管与需要散热的发热体接触。
【文档编号】F21W101/02GK104019437SQ201410249515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7日
【发明者】毛基森, 张霞, 毛基春 申请人:毛基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