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功率U型LED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6757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功率U型LED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照明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功率U型LED灯。



背景技术:

LED 是英文 light emitting diode (发光二极管)的缩写,它的基本结构是一块电致发光的半导体材料芯片,用银胶或白胶固化到支架上,然后用银线或金线连接芯片和电路板,然后四周用环氧树脂密封,起到保护内部芯线的作用,最后安装外壳,所以 LED 灯的抗震性能好,运用领域涉及到手机、台灯、家电等日常家电和机械生产方面。LED灯相比以往的白炽灯、节能灯,具有亮度高、耗电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是在工业用U型灯具中,由于技术壁垒LED类型U型灯目前只停留在小功率4U、5U产品,而且功率没有超过60W,基于LED光源发热量大、整灯体积小的限制,使得灯具内发热量极大,直接影响灯具内驱动电源的寿命、温升、发光效率以及频闪视觉,难以符合国家安规认证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在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功率U型LED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大功率U型LED灯,包括灯头、上盖、电源、中盖、主板、下盖、散热器、侧边灯板组件、顶部灯板组件,所述的电源设于上盖和中盖之间,该电源与中盖之间设有挡板,所述的挡板中间设有定位孔,所述的定位孔中设有风扇,所述的风扇与主板中间的通孔、下盖中间的格栅、散热器形成散热回流通道,所述的主板上设有系统电路,该系统电路包含有一温控电路,所述的温控电路包括芯片IC1、温控感应器件NTC2、二极管D6、D31、稳压管Z1、电感L1、三极管Q1、Q4、继电器JP1、JP2、电容C5、C6、C7、C8、C9、C10、C11、电阻R26、R27、R28、R29、R30、R31、R32、R33、R34、R35、R36、R37、R38、R39、R40、R41,所述的电阻R34、R35、R36、R37、R38、R39、R40、R41并联之后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二极管D6与电阻R27并联之后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0端口,另一端接继电器JP2后接三极管Q1的基极,电阻R29接在继电器JP2和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电阻R28接在芯片IC1的第11端口和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稳压管Z1与电阻R30串联之后与电容C11并联,然后一端接芯片IC1的第8端口和第9端口,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三极管Q4发射极接继电器JP1之后接入芯片IC1的第7端口,电容C9、C10并联之后一端接芯片IC1的第7端口,另一端接芯片IC1的第8端口和第9端口,电阻R30接在三极管Q4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电阻R32、R33串联之后与电感L1并联,然后一端接二极管D31之后接电阻R31再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另一端接电容C5之后接芯片IC1的第13端口,温控感应器件NTC2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3端口,另一端接电阻R26之后接在电容C5和电阻R32之间,电容C6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4端口,另一端接在电容C5和电阻R32之间,电容C7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2端口,另一端接在电容C5和电阻R32之间,电容C8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1端口,另一端接在电容C5和电阻R32之间,芯片IC1的第12端口连接电阻R32和R33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的中盖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散热孔。

作为优选,所述的主板安装在中盖内,所述的侧边灯板组件上端与主板连接,下端与顶部灯板组件连接,形成一个筒体。

作为优选,所述的散热器用于安装侧边灯板组件,散热器上端安装在主板上。

作为优选,所述的侧边灯板组件外侧覆盖PC罩,所述的顶部灯板组件外侧覆盖顶部PC罩。

作为优选,所述的系统电路还包括有源PFC电路和PWM控制电路。

作为优选,所述的二极管D6正极连接继电器JP2,负极连接芯片IC1的第10端口。

作为优选,所述的二极管D31的正极连接电阻R33,负极连接电阻R31。

本实用新型先是采用采用电源分离式设计,用挡板将电源与灯板组件分离,减少热量传递,在电源上安装风扇降温,整体采用筒体式的设计,中间中空,并在中盖上设有散热孔,实现第一道降温,再试通过温控电路,改变采样电压,减少输出电流,从而降低输出功率,降低温升,达到第二道降温的目的,使系统稳定工作,此外,本实用新型还采用了PFC+PWM两级控制方式,通过前面有源PFC电路提升系统功率因素,降低无功功率损耗,提高驱动效率,大大增加有功输出,减少系统纹波电流,达到去除频闪目的,由于多重温控方案的集合,使系统工作更稳定、更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温控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大功率U型LED灯,包括灯头1、上盖2、电源3、中盖6、主板7、下盖8、散热器9、侧边灯板组件10、顶部灯板组件12,所述的电源3设于上盖2和中盖6之间,该电源3与中盖6之间设有挡板5,所述的挡板5中间设有定位孔,所述的定位孔中设有风扇4,所述的风扇4与主板7中间的通孔、下盖8中间的格栅、散热器9形成散热回流通道,所述的主板7上设有系统电路,该系统电路包含有一温控电路,所述的温控电路包括芯片IC1、温控感应器件NTC2、二极管D6、D31、稳压管Z1、电感L1、三极管Q1、Q4、继电器JP1、JP2、电容C5、C6、C7、C8、C9、C10、C11、电阻R26、R27、R28、R29、R30、R31、R32、R33、R34、R35、R36、R37、R38、R39、R40、R41,所述的电阻R34、R35、R36、R37、R38、R39、R40、R41并联之后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二极管D6与电阻R27并联之后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0端口,另一端接继电器JP2后接三极管Q1的基极,电阻R29接在继电器JP2和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电阻R28接在芯片IC1的第11端口和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稳压管Z1与电阻R30串联之后与电容C11并联,然后一端接芯片IC1的第8端口和第9端口,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三极管Q4发射极接继电器JP1之后接入芯片IC1的第7端口,电容C9、C10并联之后一端接芯片IC1的第7端口,另一端接芯片IC1的第8端口和第9端口,电阻R30接在三极管Q4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电阻R32、R33串联之后与电感L1并联,然后一端接二极管D31之后接电阻R31再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另一端接电容C5之后接芯片IC1的第13端口,温控感应器件NTC2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3端口,另一端接电阻R26之后接在电容C5和电阻R32之间,电容C6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4端口,另一端接在电容C5和电阻R32之间,电容C7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2端口,另一端接在电容C5和电阻R32之间,电容C8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1端口,另一端接在电容C5和电阻R32之间,芯片IC1的第12端口连接电阻R32和R33之间,所述的中盖6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散热孔61,所述的主板7安装在中盖6内,所述的侧边灯板组件10上端与主板7连接,下端与顶部灯板组件12连接,形成一个筒体,所述的散热器用于安装侧边灯板组件,散热器上端安装在主板上,所述的侧边灯板组件10外侧覆盖PC罩11,所述的顶部灯板组件12外侧覆盖顶部PC罩13,所述的系统电路还包括有源PFC电路和PWM控制电路,所述的二极管D6正极连接继电器JP2,负极连接芯片IC1的第10端口,所述的二极管D31的正极连接电阻R33,负极连接电阻R31。

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产品通电后,内置去频闪电路和PFC升压电路开始工作,升压电感给滤波电容充电后,隔离变压器开始反激变换,将初级能量传给次级输出,灯正常点亮,持续一段时间后,由于LED光源部分严重发热,热气往电源部分灌,导致灯体内热量急剧上升,当电源内变压器磁芯温度达到120度,热敏器件传达给风扇温控电路,自动开启风扇进行抽风换热,达到风冷效果;风冷一段时间后,整机温升假如还下不去,磁芯温度达到130度,那电源启动第二道温控系统,自行将LED灯进行降功率使用,此二道温控方案确保整个电源工作在设定正常温度范围,达到降低功耗、降低温升、提高系统寿命、降低光衰、以及确保无频闪等功能。

本实用新型还可进一步设有PFC+PWM两级控制方式,通过前面有源PFC电路提升系统功率因素,降低无功功率损耗,提高驱动效率,大大增加有功输出,减少系统纹波电流,达到去除频闪目的,由于多重温控方案的集合,使系统工作更稳定、更安全可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