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03263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光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5年6月24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5-126829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援引用于本申请。



背景技术:

热量的移动会产生冷却和加热效果恶化以及产生结露等损害建筑物内舒适性的各种问题。在建筑物中,窗户是最容易传递热量。因此,期望在窗户中安装高隔热效果的多层玻璃。作为多层玻璃,已知以下这种:一对玻璃板之中,在屋外侧玻璃的与屋内侧玻璃相对的面设置采光片,在屋内侧玻璃的与屋外侧玻璃相对的面设置低辐射(lowemissivity、low-e)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种多层玻璃应用于新颖的建筑物为前提,难以应用于现有建筑物。

因此,提出一种后贴窗,其仅将low-e(lowemissivity、低辐射)玻璃从现有窗的上部直接贴合即可获得与low-e双层玻璃相同的性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2-2262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许第4003908号公报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以往,为了引入设置有采光片的多层玻璃,需要预先设计窗边构造及专用框格等。或者,为了引入这种多层玻璃,需要连同玻璃或连同框格大规模的施工来更换。因此,存在成本增加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阻碍了多层玻璃的普及。此外,low-e薄膜对水分耐受性弱,接触大气会逐渐劣化。因此,存在将low-e玻璃贴合到现有窗户之前,low-e薄膜劣化,功能无法完全发挥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仅通过贴合于现有的窗玻璃及支持窗玻璃的窗框即可导入采光系统和多层玻璃结构的采光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采光装置,是一种用于贴合于现有的窗玻璃以及支撑所述窗玻璃的窗框的至少一个上的采光装置,其具有透光性第一基材、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的与所述窗玻璃相对的面的外边缘部并贴合于所述窗玻璃和所述窗框的至少一个的第一间隔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的与所述窗玻璃相对的面一侧的采光部件,所述采光部件具有透光性第二基材、以及相邻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材的至少与所述窗玻璃相对的面一侧的多个透光性突起状采光部。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采光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采光部件之间形成有low-e膜。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采光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low-e膜在所述第一基材的与所述窗玻璃相对的面上,被所述采光部件覆盖。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采光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采光部件中的与所述low-e膜的相对的面上层叠有气体阻隔层。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采光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基材的与所述窗玻璃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一侧中,在与所述采光部件相对的位置上,设有使光向与所述窗玻璃的上下位置相垂直的方向散射的光散射部。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采光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采光装置具备光散射装置,所述光散射装置具有透光性第三基材、在所述第三基材的与所述第一基材相对的面的外边缘部设置的第二间隔件以及光散射部,所述光散射装置经由所述第二间隔物贴合于所述第一基材的与所述窗玻璃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使得所述光散射部对置于所述第一基材。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采光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光散射部由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材的与所述窗玻璃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的细微凹凸部构成,所述细微凹凸部在所述第一基材经由所述第一间隔物贴合于所述窗玻璃和所述窗框的至少一个时,沿着作为所述第一基材的上下方向的方向而形成。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采光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光散射部由在所述第一基材的与所述窗玻璃相对的面相反侧的面上相互平行且相邻设置的多个凸透镜构成,所述多个凸透镜在所述第一基材经由所述第一间隔物贴合于所述窗玻璃和所述窗框的至少一个时,沿着作为所述第一基材的上下方向的方向而设置。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方面,可以提供一种仅通过贴合于现有的窗玻璃及支撑窗玻璃的窗框即可导入采光系统和多层玻璃结构的采光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概略构造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概略构造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通过蚀刻法形成的成细微凹凸部的疑似双凸透镜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成光散射部的凸透镜的立体图。

图5a是表示光散射部的散射特性的图表。

图5b是表示光散射部的散射特性的图表。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概略构造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概略构造的截面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概略截面图。

图8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概略截面图。

图8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概略截面图。

图8d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概略截面图。

图8e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概略截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概略构造的立体图。

图10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施工方法的概略截面图。

图10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施工方法的概略截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概略构造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概略构造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概略构造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概略构造的截面图。

图15是具有采光装置以及照明调光系统的房间模型,沿着图16的线j-j’的截面图。

图16是表示房间模型的天花板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采光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本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更好地理解发明的主旨而具体地进行说明,只要没有特别指定,就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定。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有为了使本发明的特征容易理解,为方便起见而将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情况,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比率等不一定与实际相同。

(第一实施方式)

(采光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概略构造的截面图。

在图1中,将x方向设为采光装置的第一基材的法线方向,y方向设为与x方向(第一基材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设为与x方向和y方向正交的方向(第一基材的高度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0用于贴合于支撑现有的窗玻璃100的窗框110。采光装置10具有透光性第一基材11、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与窗玻璃100(窗框110)相对的面(以下称为“一个面”。)11a的外边缘部并贴合于窗框110的第一间隔件12、以及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的采光部件13。另外,第一间隔件12跨设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的整个外缘部(整周)上,俯视观察时呈框状。

采光部件13具有透光性第二基材14、及相邻设置在该第二基材14的一个面14a的多个透光性突起状采光部15。

在已将采光装置10贴合于窗框110时,突起状采光部15设置于第二基材14的一个面14a之中配置于垂直方向(上下方向)的上部侧的部分。

另外,相邻的突起状采光部15的边缘相接。

采光部件13经由粘着层16设置于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

作为第一基材11,例如可采用矩形的物体。

作为第一基材11,只要是透光性基板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采用由玻璃基板、透光性树脂构成的基板等。作为透光性树脂构成的基材,例如可采用丙烯酸类聚合物、烯烃类聚合物、乙烯类聚合物、纤维素类聚合物、酰胺类聚合物、氟类聚合物、聚氨酯类聚合物、硅酮类聚合物,酰亚胺类聚合物等透光性树脂构成的基材。作为第一基板11,具体而言,可采用三乙酰纤维素(tac)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环烯烃聚合物(cop)膜、聚碳酸酯(pc)膜、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膜、聚醚砜(pes)膜、聚酰亚胺(pi)膜等透光性基材。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基材11的透光性是指jisk7361-1所规定的总光线透过率为90%以上。当第一基材11的总光线透过率为90%以上时,第一基材11能得到足够的透明性。

间隔件12是用于将窗玻璃100和采光部件13的间隔保持为预定尺寸的部件,使得当采光装置10贴合到窗框110时采光部件13不与窗玻璃100接触。即,间隔件12的厚度(图1中x方向的长度)根据采光部件13的厚度(图1中x方向的长度)适当地调整。

间隔件12由中空的铝型材构成。另外,在间隔件12的内部空间密封有诸如粒状硅胶的干燥剂。另外,在间隔件12的内表面12a设有未图示的吸湿窗。由此,可通过将采光装置10贴合于窗框110,用间隔件12内的干燥剂将采光装置10、窗玻璃110和窗框110之间形成的空间130内的湿气去除。

间隔件12经由未图示的密封材料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上。

密封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例丁基橡胶等。

另外,采光部件13采用日射吸收小的部件。当采光部件13吸收日射线时,若贴合了采光部件13的窗玻璃100暴露于日射,就可能产生热裂。因此,优选地,采光部件13尽可能不吸收日射线。日射线被定义为太阳照射的300nm到2500nm的辐射线。日照透射率(6.4.4)和日照反射率(6.4.5)根据jisa5759中规定的权重系数通过其波长范围内的透射率和反射率来计算。日射吸收的指标(%)可以通过用由以下公式(1)表示的值作为指标来评估。

日射吸收的指标(%)=100(%)-日射透过率(%)-日射反射率(%)(1)

即,日射吸收的指标(%)可以通过用从100%减去日射透过率(%)和日射反射率(%)获得的值作为指标来评估。

本实施方式中的采光部件13的日射吸收的指标(%)优选为5(%)以下。

本实施方式中的采光部件13的日射吸收率的指标(%)的值经带积分球的分光光度计v-770(日本分光社制)测定,日射透过率为89.0(%),日射反射率为10.5(%),日射吸收的指标为0.5(%)。

作为第二基材14,例如可采用丙烯酸类聚合物、烯烃类聚合物、乙烯类聚合物、纤维素类聚合物、酰胺类聚合物、氟类聚合物、聚氨酯类聚合物、硅酮类聚合物、酰亚胺类聚合物等构成的透光性基材。作为第二基板14,具体而言,可采用三乙酰纤维素(tac)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环烯烃聚合物(cop)膜、聚碳酸酯(pc)膜、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膜、聚醚砜(pes)膜、聚酰亚胺(pi)膜等透光性基材。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基材14的透光性被定义为与第一基材11相同。

突起状采光部15包括例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硅酮树脂等树脂,并由具有透光性和光敏性的有机材料构成。作为有机材料,采用将聚合引发剂、偶联剂、单体、有机溶剂等向所述树脂混合而成的混合物。进而,聚合引发剂可以含有稳定剂、抑制剂、增塑剂、荧光增白剂、脱模剂、链转移剂等光聚合性单体等各种添加成分。此外,作为有机材料,采用特许第4129991号中所述的透光性有机材料。

突起状采光部15的总光线透过率根据jisk7361-1的规定优选为90%以上。当突起状采光部15的总光线透过率为90%以上时,突起状采光部15可以获得足够的透明性。

多个突起状采光部15分别大致在一个方向(y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所述一个方向配置在平行于具有矩形形状的第二基材14的一边的方向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多个突起状采光部15分别构成为在y方向上延伸且具有恒定宽度的条形突起部。多个突起状采光部15的长度方向分别配置在平行于具有矩形形状的第二基材14的一边的方向上。与多个突起状采光部15的各自突起状采光部15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横截面(xz横截面)的形状为梯形、三角形或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图1示出了与突起状采光部15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截面的形状为五边形的情况。

突起状采光部15的宽度方向的宽度为w时,多个突起状采光部15的宽度w全部相等。突起状采光部15的宽度w例如为10μm~1000μm。

此外,设突起状采光部15的第二基材14的一个面14a为基准(突起状采光部15的第二基材14的法线方向(x方向)的高度)为h时,多个突起状采光部15的高度h全部相等。突起状采光部15的高度h例如为10μm~1000μm。

作为构成粘着层16的材料,例如可举例有丙烯酸类粘着剂、聚氨酯粘着剂、聚酯粘着剂、硅酮粘着剂、橡胶粘着剂等。其中,优选使用丙烯酸类粘着剂。

丙烯酸类粘着剂是含有丙烯酸类单体单元作为主要组分的聚合物。作为丙烯酸类单体,可举例有(甲基)丙烯酸、衣康酸、(无水)马来酸、(无水)富马酸、巴豆酸及该等的烷基酯。在此,(甲基)丙烯酸是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的总称。(甲基)丙烯酸酯也一样。在丙烯酸类单体中,优选以(甲基)丙烯酸或其烷基酯作为主要成分。

丙烯酸类粘着剂包括交联剂和能够形成交联点的官能团以增加其凝聚力。

作为交联剂,可举例有三聚氰胺树脂、尿素树脂、环氧树脂、金属氧化物、金属盐、金属氢氧化物、金属螯合物、聚异氰酸酯、含羧基的聚合物、酸酐、聚胺。即,作为交联剂,可采用具有能够成为交联点的官能团(例如羟基、缩水甘油基等)的单体。作为具有能够作为交联点的官能团的单体,可举例有(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

另外,为了调整粘着力,可以使丙烯酸类粘着剂中包含硅烷偶联剂。作为硅烷偶联剂,适合采用分子中具有至少一个烷氧基硅烷的有机硅化合物。

此外,丙烯酸类粘着剂可以含有紫外线吸收剂。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可以举例有苯并三唑类、二苯甲酮类、水杨酸酯类、氰基丙烯酸酯类、三嗪类、恶唑酰胺类、镍络合物类、无机类等紫外线吸收剂。

采光装置10被贴合在支撑窗玻璃100的窗框110,使得突起状采光部15的排列方向成为垂直方向(上下方向)。此时,间隔件12经由未图示的密封材料贴合于窗框110。

密封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例有丁基橡胶等。

从采光装置10的上方射入的光被突起状采光部15内以及第二基材14的另一个面14b折射,朝向采光装置10的上方射出。朝向采光装置10的上方射出的光被引到屋内的天花板和屋内深处,将屋内照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0,仅将采光装置10贴合于支撑现有的窗玻璃100的窗框110上,即可将采光装置10设置于窗玻璃100。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0,可以在不更换框格的情况下设置采光装置。因此,无需更换框格的费用,并且经济效率提高。另外,由于可以省略更换框格的工序,所以可以缩短工序,提高施工性。

另外,仅将采光装置10贴合在现有的窗玻璃100上即可导入采光系统。因此,通过向窗玻璃100添加必要性最小的部件,可以导入采光系统。

此外,可通过形成由现有窗玻璃100和采光装置10构成的多层玻璃结构,导入具有高能量效率采光系统,该采光系统在屋内采光的同时阻断热量。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已经例示了相邻的突起状采光部15的边缘相接的情况,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突起状采光部15的边缘也可以连接以使相邻的突起状采光部15的第二基材14侧的端面的一部分重合。另外,在所有相邻的突起状采光部15中,相邻的突起状采光部15中的一部分不必相接。例如,在多个突起状采光部15中的一部分的突起状采光部15中,相邻的1组突起状采光部15的一部分也可以相接。也就是说,多个突起状采光部15可以包括有相邻的一组突起状采光部15的一部分相接的构造。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0也可以设置有稍后将描述的low-e膜或气体阻隔层。

(第二实施方式)

(采光装置)

图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概略构造的截面图。在图2中,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相同的构造元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省略其描述。

在图2中,设x方向为采光装置的第一基板的法线方向,y方向为与x方向(第一基材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为与x方向和y方向正交的方向(第一基材的高度方向)。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200用于贴合于支撑现有的窗玻璃100的窗框110。采光装置200具备透光性第一基材11、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的外边缘部并贴合在窗框110的第一间隔件12、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上的采光部件13以及设置在第一基板11的与窗玻璃100的相对的面相反侧的一面(以下称为“另一面”)11b中与采光部件13相对的位置处的光散射部210。

光散射部210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另一个面11b的与采光部件13相对的位置。如图2所示,光散射部210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至少另一个面11b的与构成采光部件13的突起状采光部15相对的位置处。

光散射部210在垂直于窗玻璃100的上下方向的方向上使光散射。

如图2所示,光散射部210例如由在第一基材11的另一面11b上形成的细微凹凸部220构成。当第一基材11经由第一间隔件12贴合到窗框110时,沿着作为第一基材11的垂直方向(上下方向)的方向形成有细微凹凸部220。

细微凹凸部220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通过后述的蚀刻法、喷砂法等形成方法来形成。例如,通过蚀刻方法形成的细微凹凸部220成为如图3所示的疑拟双凸透镜结构。

此外,如图4所示,光散射部210可以由多个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另一面11b上的彼此平行且相邻的多个凸透镜230构成。当第一基材11经由第一间隔件12贴合到窗框110时,沿着作为第一基材11的垂直方向(上下方向)的方向形成有多个凸透镜230。凸透镜230可以是第一基材11本身被加工而与第一基材11一体的凸透镜,也可以是与第一基材11独立的凸透镜。

通过改变凸透镜230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改变光散射部210中使光散射(扩散)的强度。

作为凸透镜230的材质,可采用由诸如热塑性聚合物、热固性树脂、光聚合性树脂等树脂构成的透光性树脂。作为透光性树脂,可举例有:丙烯酸类聚合物、烯烃类聚合物、乙烯类聚合物、纤维素类聚合物、酰胺类聚合物、氟类聚合物、聚氨酯类聚合物、硅酮类聚合物、酰亚胺类聚合物等。作为透光性树脂,具体可举例有:三乙酰纤维素(tac)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环烯烃聚合物(cop)膜、聚碳酸酯(pc)膜、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膜、聚醚砜(pes)膜、聚酰亚胺(pi)膜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凸透镜230的总光线透过率例如为90%以上。

由此可获得足够的透明性。

凸透镜230的光扩散图案(凹凸部形状)可以通过光刻形成图案之后,根据需要进行热疲软处理而形成在第一基材11的另一个面11b侧。因此,凸透镜230可以容易地图案化,并且可以通过逐步地和重复地连接图案而大面积地形成。

在未对采光装置赋予光扩散性的情况下,由采光装置的采光部件采集的外部光(太阳光)直接射入室内。因此,在晴天这样太阳光直射采光装置的日子,通过采光部件将被折射的太阳光射入房屋中(取决于采光装置的设置高度和太阳位置),原本照射天花板的光线可能会直接射入人的眼睛。这样,由于直接入射到人的眼睛上的光线比较刺眼,使人感到不适的眩目。太阳光可以被看作具有高亮度和高方向性的点光源。因此,当太阳光直线射入房屋时,保持着高亮度和高方向性的特性射入房屋。像这样直线射入房屋的太阳光万一射入人的眼睛时,会非常刺眼。

出于防止上述眩目的目的,在采光装置200中具备光散射部210。优选的是,将射入采光装置200的包括太阳光在内的外部光转换为从采光装置200射出之前被扩散的柔和的光。通过使光扩散,特定方向的辉度降低,不易产生眩目。通过光散射部210,使从采光装置200射出的光向垂直于窗玻璃100的上下方向的方向散射。其结果是,与窗玻璃100的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光的辉度降低,不易产生眩目。当从采光装置200射出的光在垂直于窗玻璃100的上下方向的方向散射时,虽然到达房屋里的光量减少,但是具有使光向垂直于房屋的上下方向的方向扩散的优点。通过光向垂直于房屋的上下方向的扩散,具有以下优点:即使窗较小,整个房屋也可以在垂直于房屋的上下方向的方向上明亮地照亮,即使太阳斜射入窗玻璃(房屋),房屋的中心也可以明亮地照亮。

图5a和图5b是表示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200的光散射部210的散射特性的图表。在测量时的光学系统中,针对光散射部210从垂直方向照射被来自光源的光,并且将针对光散射部210设置在与光源相反的一侧的光接收器沿着极角方向移动,并由该光接收器接收光,并检测照明的透射强度。在通过该测量获得的图表中,透射强度变为最大的情况被定义为透射强度1。

本实施方式中的光散射部210优选为使光向垂直于窗玻璃100的上下方向的方向散射(扩散)的程度较高。详细而言,光散射部210在表示散射特性的图表中,更优选地,半高全宽为15°以上70°以下。半高全宽小于15度的情况下,与窗玻璃100的上下方向的垂直的方向的光的扩散太小。因此,这不是优选的,因为太阳光没有被柔和处理,而是直接射入人的眼睛,使人感到眩目。另一方面,若半高全宽超过70度,与窗玻璃100的垂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光的扩散太大。因此,光散射部210的透光量减少,所以并不优选。另外,光散射部210优选为使光向窗玻璃100的周向(天花板方向)散射(扩散)的程度较小。详细而言,在散射特性的图表中,更优选地,光散射部210具有约10度以下的半高全宽。

如上所述,光散射部210优选为使光向垂直于窗玻璃100的上下方向的方向散射(扩散)的程度较高。但是,光散射部210优选为几乎不使光向窗玻璃100的上下方向散射(扩散)。当光在窗玻璃100的上下方向大量散射(扩散)时,光不仅扩散到天花板而且扩散到地板侧。因此,光直接进入地板侧的人的眼睛,使人感眩目。因此,优选的是,光散射部210使光向垂直于窗玻璃100的垂直方向的方向上散射(扩散)的程度较高,并且向窗玻璃100的上下方向上散射(扩散)的程度较小。

如图5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散射部210在与窗玻璃100的垂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半高全宽为68度,并且光大量地扩散。另一方面,光散射部210在窗玻璃100的上下方向的半高全宽为5度,光几乎不扩散。

如图5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散射部210在垂直于窗玻璃100的垂直方向的方向上的半高全宽为34度,光大幅扩散。另一方面,光散射部210在窗玻璃100的上下方向的半高全宽为3度,光几乎不扩散。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200,仅将采光装置200贴合于支撑现有的窗玻璃100的窗框110上,即可将采光装置200贴合于窗玻璃100。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200,可以在不更换框格的情况下设置采光装置。因此,无需更换框格的费用,并且经济效率提高。另外,由于可以省略更换框格的工序,所以可以缩短工序,提高施工性。

另外,仅将采光装置200贴合在现有的窗玻璃100上即可导入采光系统。因此,通过向窗玻璃100添加必要性最小的部件,可以导入采光系统。

此外,可以通过形成由现有窗玻璃100和采光装置200构成的多层玻璃结构,导入具有高能量效率采光系统,该采光系统在屋内采光的同时阻断热量。

另外,在第一基材11的另一个面11b中与采光部件13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光散射部210。因此,能够在房屋的天花板侧高效率地采光,同时不会使室内的人员感到眩目。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200也可以具备稍后将描述的low-e膜或气体阻隔层。

(第三实施方式)

(采光装置)

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概略构造的截面图。在图6中,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省略其描述。

在图6中,设x方向为采光装置的第一基材的法线方向,y方向为与x方向(第一基材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为与x方向和y方向正交的方向(第一基材的高度方向)。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300用于贴合在现有的窗玻璃100。采光装置300具有透光性第一基材11、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的外边缘部并贴合于窗玻璃100的第一间隔件12、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的采光部件13以及形成在第一基板11和采光部件13之间的low-e膜310。

low-e膜310形成于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并且该low-e膜310设有采光部件13。此外,如图6所示,优选地,low-e膜310经由粘着层16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上被采光部件13覆盖。即,采光部件13经由粘着层16设置在low-e膜310的与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相接的面的相反侧的一面310a。

此处,low-e膜310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上被采光部件13覆盖,这是指当从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侧看时,采光部件13的面积大于low-e膜310的面积,low-e膜310上设有采光部件13,使得low-e膜310不突出于采光部件13的外边缘。

low-e膜310为依次层叠有第一氧化膜,银(ag)膜和第二氧化膜的热射线屏蔽膜。第一氧化物膜由诸如氧化锡、氧化锌、氧化钛、氧化钨、含锑氧化锡和含锡氧化铟的金属的氧化物构成。第二氧化物膜由诸如氧化锡、氧化锌、氧化钛、氧化钨、含锑氧化锡和含锡氧化铟等金属的氧化物构成。

第一氧化物膜和第二氧化物膜起到银膜的保护膜的作用。

根据jisk7361-1的规定,low-e膜310的总光线透过率优选为90%以上。当low-e膜310的总光线透过率为90%以上时,low-e膜310能获得足够的透明性。

只要总光线透过率满足上述范围,low-e膜310的厚度不受特别限制。另外,low-e膜310的厚度被适当地调节以获得期望的隔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300,仅将采光装置300贴合于现有的窗玻璃100,即可将采光装置300设置在窗玻璃100。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300,可以在不更换框格的情况下设置采光装置。因此,无需更换框格的费用,并且经济效率提高。另外,由于可以省略更换框格的工序。因此可以缩短工序,提高施工性。

另外,可以仅将采光装置300贴合在现有的窗玻璃100上来导入采光系统。因此,通过向窗玻璃100添加必要性最小的部件,可以导入采光系统。

此外,可通过形成由现有窗玻璃100和采光装置300构成的多层玻璃结构,导入具有高能量效率采光系统,该采光系统在屋内采光的同时阻断热量。

另外,在第一基材11和采光部件13之间形成作为热射线屏蔽膜的low-e膜310。因此,可以提高房屋的隔热效果。

另外,low-e膜310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上被采光部件13覆盖。因此,通过采光部件13,可以避免low-e膜310与空气中的水分(湿气)直接接触而保护长时间暴露于大气中时,由于气氛中的水分(湿气)而容易劣化的low-e膜310。

(第四实施方式)

(采光装置)

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概略构造的截面图。在图7中,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和图2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以及图6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省略其描述。

在图7中,设x方向为采光装置的第一基材的法线方向,y方向为与x方向(第一基材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为与x方向和y方向正交的方向(第一基材的高度方向)。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400用于贴合在现有的窗玻璃100。采光装置400具有透光性第一基材11、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的外边缘部并贴合于窗玻璃100的第一间隔件12、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的采光部件13、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另一个面11b的与采光部件11相对的位置处的光散射部210以及形成在第一基板11和采光部件13之间的low-e膜310。

low-e膜310形成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该low-e膜310上设有采光部件13。此外,如图7所示,优选地,low-e膜310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上被采光部件13覆盖。

光散射部210由细微凹凸部220构成。此外,光散射部210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另一个面11b的与采光部件13相对的位置处。如图7所示,光散射部21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至少另一个面11b上与构成采光部件13的突起状采光部15相对的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光散射部210和采光部件13的突起状采光部15经由low-e膜310对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400,仅将采光装置400贴合于现有的窗玻璃100,即可将采光装置400设置在窗玻璃100。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400,可以在不更换框格的情况下设置采光装置。因此,无需更换框格的费用,并且经济效率提高。另外,由于可以省略更换框格的工序。因此,可以缩短工序,提高施工性。

另外,可以仅将采光装置400贴合在现有的窗玻璃100上来导入采光系统。因此,通过向窗玻璃100添加必要性最小的部件,可以导入采光系统。

此外,可通过形成由现有窗玻璃100和采光装置400构成的多层玻璃结构,导入具有高能量效率采光系统,该采光系统在屋内采光的同时阻断热量。

另外,在第一基材11的另一个面11b中与采光部件13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光散射部210。因此,能够在房屋的天花板侧高效率地采光,同时不会使室内的人员感到眩目。

另外,由于在第一基材11与采光部件13之间形成有作为热射线遮蔽膜的low-e膜310,所以能够提高室内的隔热效果。

(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参照图8a、图8b、图8c、图8d、图8e和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在图8a、图8b、图8c、图8d、图8e中,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图2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图6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以及图7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元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省略其描述。

首先,如图8a所示,在第一基材11的另一个面11b的与采光部件13相对的位置处形成由细微凹凸部220构成的光散射部210。此时,在第一基材11的至少另一个面11b的与构成采光部件13的突起状采光部件15相对的位置处形成光散射部210。

为了在第一基材11的另一个面11b上形成细微凹凸部220,可以采用例如在第一基材11的另一个面11b喷射金刚砂的方法(喷砂法)、对第一基材11的另一个面11b进行研磨的方法、通过化学处理对第一基材11的另一个面11b进行腐蚀的方法(湿式蚀刻法)等。

接下来,如图8b所示,通过溅射法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上形成低辐射膜310。low-e膜310通过依次层叠第一氧化物膜、银(ag)膜和第二氧化物膜而形成。因此,为了形成low-e膜310,首先,通过溅射法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形成第一氧化物膜。然后,通过溅射法在第一氧化物膜上形成银膜。接着,通过溅射法在银膜上形成第二氧化膜。

low-e膜310通过溅射法临时形成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但是,在后面的步骤中,在用于贴合间隔件12的丁基橡胶粘着用部分上形成的low-e膜310,即,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的外边缘部形成的low-e膜310通过修整去除。

接下来,如图8c所示,设置采光部件13以覆盖low-e膜310,该low-e膜通过干式层压法等形成于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

采光部件13具有透光性第二基材14和在第二基材14的一个面14a上相邻地设置的多个透光性突起状采光部15。在第二基材14的另一面14b涂布或层叠有预先形成粘着层16的丙烯酸类粘着剂。

接下来,如图8d所示,将丁基橡胶510贴合在已通过修整去除了low-e膜310的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的外边缘部(在矩形的第一基材11的四周附近)。

作为丁基橡胶,希望在多层玻璃化后阻挡湿气,因此适合使用不透水的材料。

接下来,如图8e所示,将隔离件12经由贴合到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的外缘部的丁基橡胶510而贴合于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的外边缘部。

由此可得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400。

如图9所示,在所得的采光装置400中,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设有low-e膜310,采光部件13设置成覆盖low-e膜310。另外,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中,设置有间隔件12,使得包围low-e膜310和采光部件13构成的层叠体的外边缘。

(采光装置的施工方法)

参照图10a和10b,对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采光装置400贴合于其上的窗玻璃100由窗框110支撑。

此外,窗框110由框格120支撑。

为了将采光装置400贴合到窗玻璃100,首先,如图10a所示,将丁基橡胶520粘着到隔离物12的外边缘部的与粘着有丁基橡胶510的面相反侧的一面。作为丁基橡胶520,采用与丁基橡胶510相同的物质。

接着,如图10a所示,将采光装置400配置在距窗玻璃100一定距离处,使得隔离物12与窗玻璃100的一个面(室内侧的面)100a相对。

接着,如图10a所示,沿着窗玻璃100和采光装置400的外边缘部(四周)安装海绵橡胶610,使其夹在窗玻璃100和采光装置400之间。此时,如图10a所示,将不同高度的两种海绵橡胶620,630(第一海绵橡胶620,第二海绵橡胶630)安装在窗玻璃100和采光装置400的外边缘部的各处(间隔一定距离)。以此防止窗玻璃100和采光装置400之间的间隙消失,进而防止采光装置400和海绵橡胶610之间的间隙消失。即,通过设置厚度较大(高度较大)的第一海绵橡胶620,使得厚度较小(高度较小)的第二海绵橡胶630和采光装置400之间形成间隙。在随后的步骤中,除了用于自该间隙将间隔件12贴合到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的丁基橡胶510以外,诸如丁基橡胶等的二次密封材料640注入到窗玻璃100与采光装置400之间的间隙。

接着,如图10b所示,在安装海绵橡胶610的同时,使采光装置400与窗玻璃100平行地接近窗玻璃100,将采光装置400按压在窗玻璃100上,使采光装置400压接窗玻璃100。之后,将丁基橡胶等二次密封材料640注入到窗玻璃100与采光装置400之间的间隙中。由此形成现有的窗玻璃100和采光装置400构成的多层玻璃结构。

这样仅将采光装置400贴合在现有的窗玻璃100,即可将采光装置400设置在窗玻璃100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400,可以在不更换窗框的情况下设置采光装置。因此,更换框格的成本是不必要的,并且经济效率提高。而且,可以省略更换窗框的过程。因此,可以缩短工序,提高作业性。

另外,仅将采光装置400贴合在现有的窗玻璃100上即可导入采光系统。因此,通过向窗玻璃100添加最小必要的部件,可以导入采光系统。

此外,可通过形成由现有的窗玻璃100和采光装置400构成的多层玻璃结构,导入具有高的节能性的采光系统,该系统在屋内采光的同时阻断热量。

(第五实施方式)

(采光装置)

图1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概略构造的截面图。在图11中,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和图6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相同的构造元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描述。

在图11中,设x方向为采光装置的第一基材的法线方向,y方向为与x方向(第一基材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为与x方向和y方向正交的方向(第一基材的高度方向)。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700用于贴合在现有的窗玻璃100。采光装置700具备透光性第一基材11、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的外缘部并贴合在窗玻璃100的第一间隔件12、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的采光部件13、在第一基材11和采光部件13之间形成的low-e膜310以及在采光部件13的与low-e膜310相对的面上层叠的气体阻隔层710。

在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700中,在采光部件13与low-e膜310之间设有气体阻隔层710。

气体阻隔层710由在构成采光部件13的第二基材14的另一个面14b上依次层叠的第一气体阻隔层720和第二气体阻隔层730构成。气体阻隔层710被设置为赋予第二基材14蒸汽阻隔性。此外,如图11所示,优选地,low-e膜310经由粘着层16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上被气体阻隔层710覆盖。即,在low-e膜310的与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一面310a上经由粘接层16设有设置气体阻隔层710的采光部件13。由此,能够防止被设置在第二基材14上的气体阻隔层710覆盖的low-e膜310暴露于蒸汽。

第一气体阻隔层720是在第二基材14的另一个面14b上采用蒸镀法形成的无机蒸镀阻挡层。无机蒸镀阻挡层由氧化铝,氧化硅等形成。

第二气体阻隔层730为在形成于第二基材14的另一个面14b上的第一气体阻隔层720上层叠(粘接)阻隔性树脂膜或阻隔性树脂涂膜而形成。

作为阻隔性树脂膜,例如采用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树脂,聚乙烯醇,阻隔性尼龙等阻隔性树脂构成的膜。

作为阻隔性树脂涂膜,例如采用由聚偏二氯乙烯等构成的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700,仅将采光装置700贴合于现有的窗玻璃100,即可将采光装置700贴合于窗玻璃100。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700,可以在不更换框格的情况下设置采光装置。因此,无需更换框格的费用,并且经济效率提高。另外,由于可以省略更换框格的工序。因此,可以缩短工序,提高施工性。

另外,仅将采光装置700贴合在现有的窗玻璃100上即可导入采光系统。因此,通过向窗玻璃100添加必要性最小的部件,可以导入采光系统。

此外,可通过形成由现有窗玻璃100和采光装置700构成的多层玻璃结构,导入具有高能量效率采光系统,该采光系统在屋内采光的同时阻断热量。

另外,在第一基材11和采光部件13之间形成作为热射线屏蔽膜的low-e膜310。因此,可以提高房屋的隔热效果。

另外,在构成采光部件13的第二基材14的另一个面14b层叠有第一气体阻隔层720和第二气体阻隔层730组成的气体阻隔层710。因此,可以通过气体阻隔层710,避免low-e膜310与空气中的水分(湿气)直接接触而保护长时间暴露于大气中时,由于气氛中的水分(湿气)而容易劣化的low-e膜310。

(第六实施方式)

(采光装置)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概略构造的截面图。图12中,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采光装置、图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采光装置、图6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采光装置以及图11所示的第五实施例的采光装置相同的构造元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省略其描述。

在图12中,设x方向为采光装置的第一基材的法线方向,y方向为与x方向(第一基材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为与x方向和y方向正交的方向(第一基材的高度方向)。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800用于贴合于现有的窗玻璃100。采光装置800具备透光性的第一基材11、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的外缘部并贴合于窗玻璃100的第一间隔件12、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上的采光部件13、在第一基材11和采光部件13之间形成的low-e膜310、在采光部件13的与low-e膜310的相对的面层叠的气体隔离层710以及第一基材11的另一个面11b的与采光部件13相对的位置处设置的光散射部210。

光散射部210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另一个面11b上与采光部件13相对的位置,但是,如图12所示,可以设置于第一基材11的至少另一个面11b上与构成采光部件13的突起状采光部15相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第一基材11上的光散射部210与采光部件13的突起状采光部15经由low-e膜310对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800,仅将采光装置800贴合于现有的窗玻璃100,即可将采光装置800贴合于窗玻璃100。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800,可以在不更换框格的情况下设置采光装置。因此,无需更换框格的费用,并且经济效率提高。另外,由于可以省略更换框格的工序。因此,可以缩短工序,提高施工性。另外,仅将采光装置800贴合在现有的窗玻璃100上即可导入采光系统。因此,通过向窗玻璃100添加必要性最小的部件,可以导入采光系统。

此外,可通过形成由现有窗玻璃100和采光装置800构成的多层玻璃结构,导入具有高能量效率采光系统,该采光系统在屋内采光的同时阻断热量。

另外,在第一基材11的另一个面11b中与采光部件13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光散射部410。因此,能够在房屋的天花板侧高效率地采光,同时不会使室内的人员感到眩目。

另外,在第一基材11和采光部件13之间形成作为热射线屏蔽膜的low-e膜310。因此,可以提高房屋的隔热效果。

另外,在构成采光部件13的第二基材14的另一个面14b层叠有第一气体阻隔层720和第二气体阻隔层730组成的气体阻隔层710。因此,可以通过气体阻隔层710,避免low-e膜310与空气中的水分(湿气)直接接触而保护长时间暴露于大气中时,由于气氛中的水分(湿气)而容易劣化的low-e膜310。

(第七实施方式)

(采光装置)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概略构造的截面图。在图13中,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采光装置以及图6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采光装置相同的构造元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省略其描述。

在图13中,设x方向为采光装置的第一基材的法线方向,y方向为与x方向(第一基材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为与x方向和y方向正交的方向(第一基材的高度方向)。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900用于贴合于现有的窗玻璃100。采光装置900具备透光性的第一基材11、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的外缘部并贴合于窗玻璃100的第一间隔件12、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上的采光部件13、在第一基材11和采光部件13之间形成的low-e膜310以及第一基材11的另一个面11b的与采光部件13相对的位置处设置的光散射部910。

光散射部件910包括透光性基材911和在基材911的一个面911a上相邻设置的多个透光性的光散射部912。

当采光装置900在基材911的一个面911a上安装到窗玻璃100时,光散射部912设置在垂直方向(上下方向)的上侧的部分。另外,相邻的光散射部912的边缘相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900,仅将采光装置900贴合于现有的窗玻璃100,即可将采光装置900贴合于窗玻璃100。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900,可以在不更换框格的情况下设置采光装置。因此,无需更换框格的费用,并且经济效率提高。另外,由于可以省略更换框格的工序。因此,所以可以缩短工序,提高施工性。

另外,仅将采光装置900贴合在现有的窗玻璃100上即可导入采光系统。因此,通过向窗玻璃100添加必要性最小的部件,可以导入采光系统。

此外,可通过形成由现有窗玻璃100和采光装置900构成的多层玻璃结构,导入具有高能量效率采光系统,该采光系统在屋内采光的同时阻断热量。

另外,在第一基材11的另一个面11b中与采光部件13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光散射部910。因此,能够在房屋的天花板侧高效率地采光,同时不会使室内的人员感到眩目。

另外,在第一基材11和采光部件13之间形成作为热射线屏蔽膜的low-e膜310。因此,可以提高房屋的隔热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已经例示出了相邻的光散射部912的边缘相接的情况,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光散射部912的边缘也可以连接为相邻的光散射部912的基材911侧的端面的一部分重合。另外,在相邻的所有光散射部912中,相邻的光散射部912中的一部分不需要接触。例如,在多个光散射部912中的一部分光散射部912中,也可以使相邻的一组光散射部912的一部分接触。即,多个光散射部912可以包括一组相邻的光散射部912的一部分接触的构造。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900可以设置有上述气体阻隔层。

(第八实施方式)

(采光装置)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概略构造的截面图。在图14中,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采光装置、图6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以及图13所示的第七实施例的采光装置相同的构造元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省略其描述。

在图14中,设x方向为采光装置的第一基材的法线方向,y方向为与x方向(第一基材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为与x方向和y方向正交的方向(第一基材的高度方向)。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000用于贴合于现有的窗玻璃100。采光装置1000具备透光性的第一基材11、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的外缘部并贴合于窗玻璃100的第一间隔件12、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面11a上的采光部件13、在第一基材11和采光部件13之间形成的low-e膜310以及第一基材11的另一个面11b的与采光部件13相对的位置处设置的光散射部1010。

光散射装置1010具有设置在透光性第三基材1020和设置在第三基材1020的与第一基材11相对的面(以下称为“一个面”。)1020a的外边缘部的第二间隔件1030以及光散射部1040。

光散射部件1040包括透光性基材1041和在基材1041的一个面1041a上相邻设置的多个透光性的光散射部1042。

多个光散射部1042,相邻的光散射部1042的边缘相接。

光散射装置1010经由第二间隔件1030贴合到第一基材1的另一个面11b,使得光散射部分1042与第一基材11对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000,仅将采光装置1000贴合于现有的窗玻璃100,即可将采光装置1000贴合于窗玻璃100。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000,可以在不更换框格的情况下设置采光装置。因此,无需更换框格的费用,并且经济效率提高。另外,由于可以省略更换框格的工序因此,可以缩短工序,提高施工性。另外,仅将采光装置1000贴合在现有的窗玻璃100上即可导入采光系统。因此,通过向窗玻璃100添加必要性最小的部件,可以导入采光系统。

此外,可通过形成由现有窗玻璃100和采光装置1000构成的多层玻璃结构,导入具有高能量效率采光系统,该采光系统在屋内采光的同时阻断热量。

另外,在第一基材11的另一个面11b中与采光部件13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光散射部1010。因此,能够在房屋的天花板侧高效率地采光,同时不会使室内的人员感到眩目。

另外,在第一基材11和采光部件13之间形成作为热射线屏蔽膜的low-e膜310。因此,可以提高房屋的隔热效果。

[采光系统]

图15是具有采光装置和照明调光系统的房屋模型2000,为沿着图16的线j-j'的剖视图。图16为示出房屋模型2000的天花板的平面图。

在房屋模型2000中,构成导入外部光的房屋2003的天花板2003a的天花板材料可以具有高的光反射率。如图15和图16所示,房屋2003的天花板2003a设置有光反射性天花板材料2003a作为光反射性天花板材料。光反射性天花板材料2003a设置于窗边的天花板2003a,其目的在于,促进外部光向房屋内的导入,该外部光来自设置于窗2002的采光装置。具体而言,设置在天花板2003a的预定区域e(距离窗2002约3m的区域)。

如上所述,该光反射性天花板材料2003a起到高效地将外部光引至室内深处的作用,该外部光经设置采光装置2010(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窗2002导入至室内。从采光装置2010朝向室内的天花板2003a导入的外部光被光反射性天花板材料2003a反射,改变方向,照亮放置在室内深处的桌子2005的桌面2005a,达到使桌面2005a变亮的效果。

尽管光反射性天花板材料2003a可以是漫反射性或镜面反射性的,但是其具有使放置在房屋后面的桌子2005的桌面2005a变亮的效果以及抑制使在室内的人感到不适的眩目效果,为了兼顾两种效果,优选地将两者的特性适当混合。

由采光装置2010导入室内的大部分光朝向窗2002附近的天花板,但是在窗2002附近的光量多数情况下是足够的。因此,通过组合使用上述光反射性天花板材料2003a,能够使入射到窗附近的天花板(区域e)上的光向比窗边光量少的室内深处分配。

光反射性天花板材料2003a例如可通过对诸如铝制金属板进行大约几十微米的凹凸部压花加工,或者在形成了同样凹凸部的树脂基板的表面蒸镀诸如铝制金属薄膜而制造。或者,通过压花加工形成的凹凸部可以形成为更大周期的曲面。

另外,通过适当改变形成于光反射性天花板材料2003a上的压花形状,能够控制光的配光特性与室内的光的分布。例如,在进行朝向室内深处延伸的条纹状压花加工的情况下,由光反射性天花板材料2003a反射的光向窗2002的左右方向(与凹凸部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扩散。在房屋2003的窗2002的大小和方向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利用这样的特性,通过光反射性天花板材料2003a可以使光向水平方向扩散的同时向室内深处反射。

采光装置2010被用作房屋2003的照明调光系统的一部分。照明调光系统由整个房屋的构成部件构成,该等构成部件例如包括采光装置2010、多个室内照明装置2007、设置在窗中的日射调整装置2008、该等的控制系统以及设置在光反天花板2003a的光反射性天花板材料2003a。

在房屋2003的窗2002中,上部侧设置有采光装置2010,下部侧设置有日射调整装置2008。在此,设置有百叶窗作为日射调整装置2008,但不限于此。

在房屋2003中,多个室内照明装置2007在窗2002的左右方向(y方向)以及室内的进深方向(x方向)上以格子状配置。这些多个室内照明装置2007与采光装置2010一起构成房屋2003的整个照明系统。

例如,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示出了窗2002的左右方向(y方向)的长度l1为18m,房屋2003的进深方向(x方向)的长度为l2的办公室的天花板2003a。在此,车内采光装置2007在天花板2003a的横向(y方向)和进深方向(x方向)以1.8m的间隔p配置成格子状。

更具体而言,将50个室内照明装置2007排列成10行(y方向)×5列(x方向)。

室内照明装置2007具有室内照明器具(室内照明器)2007a,亮度检测部2007b和控制部2007c,其由亮度检测部2007b和控制部2007c一体化于室内照明器具2007a而构成。

室内照明装置2007可以具有多个室内照明器具2007a和多个亮度检测部2007b。但是,对于每个室内照明器具2007a各设置一个亮度检测部2007b。亮度检测部2007b接收由室内照明器具2007a照射的被照射面的反射光,检测被照射面的照度。此处,利用亮度检测部2007b检测放置在房屋中的桌子2005的桌面2005a的照度。

在每个室内照明装置2007中逐个设置控制部2007c彼此相连。每个室内照明装置2007由彼此相连的控制部2007c进行各室内照明器具2007a的led灯的光输出调整的反馈控制,使得各自的亮度检测部2007b检测到的桌面2005a的照度成为一定的目标照度l0(例如,平均照度:750lx)。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贴合到现有的窗玻璃和支撑窗玻璃的窗框中的任一个来使用。

符号说明

10,200,300,400,700,800,900,1000采光装置

11第一基材

12第一间隔件

13采光部件

14第二基材

15突起状采光部

16粘着层

100窗玻璃

110窗框

130空间

210光散射部

220凹凸部

230凸透镜

310low-e膜

510,520丁基橡胶

610海绵橡胶

620第一海绵橡胶(海绵橡胶)

630第二海绵橡胶(海绵橡胶)

640二次密封材料

710气体阻隔层

720第一气体阻隔层

730第二气体阻隔层

910光散射部件

911基材

912光散射部

1010光散射装置

1020第三基材

1030第二间隔件

1040光散射部件

1041基材

1042光散射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