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灯罩切换功能的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33483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具有灯罩切换功能的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家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灯罩切换功能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家用电灯灯罩结构固定,不能切换灯罩,无法满足不同场景下对照明光线的调整。例如,婴幼儿仰躺时出于好奇心喜欢长时间注视天花板上发光的电灯,明亮的光线容易损伤婴幼儿的视力,此时如果能够将灯泡外部的灯罩切换为透光度小的灯罩,则可以避免光线对婴幼儿眼睛的刺激和伤害;又如,当家中客人较多时,客人由于不熟悉家中的家具设置位置、或由于没有注意到地上的积水,极容易发生碰撞或跌倒事故,此时,需要调整更加明亮的光线,如果能够将灯泡外部的灯罩切换为透光度更大的灯罩,则可以起到更好的照明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照明装置无法适应不同光线需要进行灯罩切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灯罩切换功能的照明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具有灯罩切换功能的照明装置,包括开关、灯座、灯泡和灯罩;上述开关内设有供电单元、过零检测单元、按键单元和中央控制器,上述供电单元分别与上述过零检测单元、上述按键单元、上述中央控制器连接,上述按键单元与上述中央控制器连接;上述灯座顶面固定在墙体上,上述灯座底面开有向上凹进的灯罩腔;上述灯罩腔开口处设有水平的接线管,上述接线管两端均与上述灯座底面固定连接;上述灯泡固定在上述接线管底部,上述灯泡与上述供电单元通过上述接线管内的电线连接;上述灯罩腔的侧壁上设有位置相对的减速电机和轴承,上述减速电机、上述轴承分别设在上述接线管两侧;上述灯罩顶部开口、底部封闭,上述灯罩罩盖在上述灯泡外部,上述灯罩顶部两侧分别与上述减速电机、上述轴承连接;上述减速电机分别与上述供电单元、上述中央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上述过零检测单元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光耦芯片;上述光耦芯片设有零线接线端、火线接线端、电压输出端和接地端;电源的火线依次与上述电阻R2、上述电阻R3、上述光耦芯片火线接线端连接,上述电源的零线依次与上述电阻R4、上述光耦芯片零线接线端连接;上述电阻R5的一端与上述电阻R3的输出端连接,上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上述电阻R4的输出端连接;上述光耦芯片的火线接线端与上述电源的火线连接,上述光耦芯片的零线接线端与上述电源的零线连接;上述光耦芯片的电压输出端上接有上述电阻R6,上述电阻R6的输入端上设有SYN信号输出端,上述SYN信号输出端与上述中央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上述电阻R2、上述电阻R3、上述电阻R4的阻值均为47KΩ,上述电阻R5的阻值为4.7KΩ,上述电阻R6的阻值为10KΩ,上述光耦芯片的型号为TLP521-2;上述电阻R3的输出端分别与上述光耦芯片的第2阴极引脚、第3阳极引脚连接;上述电阻R4的输出端分别与上述光耦芯片的第1阳极引脚、第4阴极引脚连接;上述电阻R6的输入端分别与上述光耦芯片的第6集电极引脚、第8集电极引脚连接;上述光耦芯片的第5发射极引脚、第7发射极引脚接地。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上述开关内设有无线通信单元,上述无线通信单元与上述中央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上述无线通信单元为ZigBee芯片。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上述接线管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环形圈和第二环形圈;上述第一环形圈的内环面设有第一轮齿,上述减速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固定有第一齿轮,上述第一齿轮与上述第一轮齿啮合连接;上述第二环形圈与上述轴承通过水平的连杆连接;上述第二环形圈的内环面设有第二轮齿,上述连杆的一端与上述轴承转动连接,上述连杆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齿轮,上述第二齿轮与上述第二轮齿啮合连接;上述灯罩顶部两侧分别与上述第一环形圈的外环面、上述第二环形圈的外环面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上述灯罩包括至少2个;沿上述第一环形圈的外环面,各上述灯罩依次排列形成环绕上述灯泡的环形阵列。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相邻上述灯罩之间设有遮光板;上述遮光板两侧分别与上述第一环形圈的外环面、上述第二环形圈的外环面固定连接,上述遮光板两端分别固定在与其相邻的上述灯罩的顶部。

供电单元分别为按键单元、中央控制器、灯泡、减速电机提供电能,用户手动操作按键单元时,按键单元将用户动作转化为电信号传输给中央控制器,由中央控制器控制减速电机转动,从而带动灯罩切换。

过零检测电路用于检测交流电的过零点。正半波时电流依次经过电阻R2、电阻R3,并流入光耦芯片的第3阳极引脚、第4阴极引脚,使光耦芯片的第5发射极引脚、第6集电极引脚之间导通,SYN信号输出低电平;负半波时电流经过电阻R4,流入光耦芯片的第1阳极引脚、第2阴极引脚,使光耦芯片的第7发射极引脚、第8集电极引脚之间导通,SYN信号输出低电平。

接线管用于固定灯泡,接线管内设有电线,用于连接灯泡与供电单元。灯罩顶部两侧分别与减速电机、轴承连接,减速电机转动时带动灯罩环绕灯泡旋转,当灯罩旋转到灯泡下方时,灯罩对灯泡起到隔离部分光线的作用,当灯罩旋转到灯泡上方时即实现了对灯罩的切换。

灯罩设有至少2个,各灯罩透光度各异,各灯罩顶部两侧分别固定在第一环形圈、第二环形圈的外环面上,第一环形圈与减速电机的动力输出轴通过齿轮啮合连接,第二环形圈与连杆通过齿轮啮合连接。在中央控制器的控制下,减速电机转动,带动第一环形圈转动,第一环形圈带动各灯罩依次经过灯泡下方,这样就实现了对灯罩的切换功能。将透光度适宜的灯罩切换到灯泡下方时,利用中央控制器控制减速电机停转,则可以利用这个灯罩为室内提供满足使用需要的照明条件。

相邻灯罩之间设有遮光板,防止灯罩转动切换过程中,灯泡发出的强烈光线从相邻灯罩之间的缝隙透射出来,避免对人眼造成损伤。

无线通信单元方便用户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远程控制减速电机动作,使用更加方便,自动化程度高。

本实用新型至少能够达到一项以下有益效果:

1.能够根据不同场景调整切换透光度适宜的灯罩;

2.在灯罩切换过程中不会透射出强烈光线,能够避免对人眼造成损伤;

3.能够进行远程控制,自动化程度高,可操作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过零检测单元的电路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剖视图。

图3是图2的A-A截面示意图。

附图中各序号及其对应名称如下:

灯座1、灯泡2、灯罩3、灯罩腔4、接线管5、减速电机6、轴承7、第一环形圈8、第二环形圈9、第一轮齿10、第一齿轮11、连杆12、第二轮齿13、第二齿轮14、遮光板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开关、灯座1、灯泡2和灯罩3;开关内设有供电单元、过零检测单元、按键单元和中央控制器,供电单元分别与过零检测单元、按键单元、中央控制器连接,按键单元与中央控制器连接;灯座1顶面固定在墙体上,灯座1底面开有向上凹进的灯罩腔4;灯罩腔4开口处设有水平的接线管5,接线管5两端均与灯座1底面固定连接;灯泡2固定在接线管5底部,灯泡2与供电单元通过接线管5内的电线连接;灯罩腔4的侧壁上设有位置相对的减速电机6和轴承7,减速电机6、轴承7分别设在接线管5两侧;灯罩3顶部开口、底部封闭,灯罩3罩盖在灯泡2外部,灯罩3顶部两侧分别与减速电机6、轴承7连接;减速电机6分别与供电单元、中央控制器连接。

过零检测单元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光耦芯片;光耦芯片设有零线接线端、火线接线端、电压输出端和接地端;电源的火线依次与电阻R2、电阻R3、光耦芯片火线接线端连接,电源的零线依次与电阻R4、光耦芯片零线接线端连接;电阻R5的一端与电阻R3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输出端连接;光耦芯片的火线接线端与电源的火线连接,光耦芯片的零线接线端与电源的零线连接;光耦芯片的电压输出端上接有电阻R6,电阻R6的输入端上设有SYN信号输出端,SYN信号输出端与中央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的阻值均为47KΩ,电阻R5的阻值为4.7KΩ,电阻R6的阻值为10KΩ,光耦芯片的型号为TLP521-2;电阻R3的输出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2阴极引脚、第3阳极引脚连接;电阻R4的输出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1阳极引脚、第4阴极引脚连接;电阻R6的输入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6集电极引脚、第8集电极引脚连接;光耦芯片的第5发射极引脚、第7发射极引脚接地。

开关内设有无线通信单元,无线通信单元与中央控制器连接。

无线通信单元为ZigBee芯片。

接线管5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环形圈8和第二环形圈9;第一环形圈8的内环面设有第一轮齿10,减速电机6的动力输出轴上固定有第一齿轮11,第一齿轮11与第一轮齿10啮合连接;第二环形圈9与轴承7通过水平的连杆12连接;第二环形圈9的内环面设有第二轮齿13,连杆12的一端与轴承7转动连接,连杆12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齿轮14,第二齿轮14与第二轮齿13啮合连接;灯罩3顶部两侧分别与第一环形圈8的外环面、第二环形圈9的外环面固定连接。

灯罩3包括2个;沿第一环形圈8的外环面,各灯罩3依次排列形成环绕灯泡2的环形阵列。

相邻灯罩3之间设有遮光板15;遮光板15两侧分别与第一环形圈8的外环面、第二环形圈9的外环面固定连接,遮光板15两端分别固定在与其相邻的灯罩3的顶部。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开关、灯座1、灯泡2和灯罩3;开关内设有供电单元、过零检测单元、按键单元和中央控制器,供电单元分别与过零检测单元、按键单元、中央控制器连接,按键单元与中央控制器连接;灯座1顶面固定在墙体上,灯座1底面开有向上凹进的灯罩腔4;灯罩腔4开口处设有水平的接线管5,接线管5两端均与灯座1底面固定连接;灯泡2固定在接线管5底部,灯泡2与供电单元通过接线管5内的电线连接;灯罩腔4的侧壁上设有位置相对的减速电机6和轴承7,减速电机6、轴承7分别设在接线管5两侧;灯罩3顶部开口、底部封闭,灯罩3罩盖在灯泡2外部,灯罩3顶部两侧分别与减速电机6、轴承7连接;减速电机6分别与供电单元、中央控制器连接。

过零检测单元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光耦芯片;光耦芯片设有零线接线端、火线接线端、电压输出端和接地端;电源的火线依次与电阻R2、电阻R3、光耦芯片火线接线端连接,电源的零线依次与电阻R4、光耦芯片零线接线端连接;电阻R5的一端与电阻R3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输出端连接;光耦芯片的火线接线端与电源的火线连接,光耦芯片的零线接线端与电源的零线连接;光耦芯片的电压输出端上接有电阻R6,电阻R6的输入端上设有SYN信号输出端,SYN信号输出端与中央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的阻值均为47KΩ,电阻R5的阻值为4.7KΩ,电阻R6的阻值为10KΩ,光耦芯片的型号为TLP521-2;电阻R3的输出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2阴极引脚、第3阳极引脚连接;电阻R4的输出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1阳极引脚、第4阴极引脚连接;电阻R6的输入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6集电极引脚、第8集电极引脚连接;光耦芯片的第5发射极引脚、第7发射极引脚接地。

开关内设有无线通信单元,无线通信单元与中央控制器连接。

无线通信单元为ZigBee芯片。

接线管5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环形圈8和第二环形圈9;第一环形圈8的内环面设有第一轮齿10,减速电机6的动力输出轴上固定有第一齿轮11,第一齿轮11与第一轮齿10啮合连接;第二环形圈9与轴承7通过水平的连杆12连接;第二环形圈9的内环面设有第二轮齿13,连杆12的一端与轴承7转动连接,连杆12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齿轮14,第二齿轮14与第二轮齿13啮合连接;灯罩3顶部两侧分别与第一环形圈8的外环面、第二环形圈9的外环面固定连接。

灯罩3包括2个;沿第一环形圈8的外环面,各灯罩3依次排列形成环绕灯泡2的环形阵列。

实施例3

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开关、灯座1、灯泡2和灯罩3;开关内设有供电单元、过零检测单元、按键单元和中央控制器,供电单元分别与过零检测单元、按键单元、中央控制器连接,按键单元与中央控制器连接;灯座1顶面固定在墙体上,灯座1底面开有向上凹进的灯罩腔4;灯罩腔4开口处设有水平的接线管5,接线管5两端均与灯座1底面固定连接;灯泡2固定在接线管5底部,灯泡2与供电单元通过接线管5内的电线连接;灯罩腔4的侧壁上设有位置相对的减速电机6和轴承7,减速电机6、轴承7分别设在接线管5两侧;灯罩3顶部开口、底部封闭,灯罩3罩盖在灯泡2外部,灯罩3顶部两侧分别与减速电机6、轴承7连接;减速电机6分别与供电单元、中央控制器连接。

过零检测单元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光耦芯片;光耦芯片设有零线接线端、火线接线端、电压输出端和接地端;电源的火线依次与电阻R2、电阻R3、光耦芯片火线接线端连接,电源的零线依次与电阻R4、光耦芯片零线接线端连接;电阻R5的一端与电阻R3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输出端连接;光耦芯片的火线接线端与电源的火线连接,光耦芯片的零线接线端与电源的零线连接;光耦芯片的电压输出端上接有电阻R6,电阻R6的输入端上设有SYN信号输出端,SYN信号输出端与中央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的阻值均为47KΩ,电阻R5的阻值为4.7KΩ,电阻R6的阻值为10KΩ,光耦芯片的型号为TLP521-2;电阻R3的输出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2阴极引脚、第3阳极引脚连接;电阻R4的输出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1阳极引脚、第4阴极引脚连接;电阻R6的输入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6集电极引脚、第8集电极引脚连接;光耦芯片的第5发射极引脚、第7发射极引脚接地。

开关内设有无线通信单元,无线通信单元与中央控制器连接。

无线通信单元为ZigBee芯片。

接线管5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环形圈8和第二环形圈9;第一环形圈8的内环面设有第一轮齿10,减速电机6的动力输出轴上固定有第一齿轮11,第一齿轮11与第一轮齿10啮合连接;第二环形圈9与轴承7通过水平的连杆12连接;第二环形圈9的内环面设有第二轮齿13,连杆12的一端与轴承7转动连接,连杆12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齿轮14,第二齿轮14与第二轮齿13啮合连接;灯罩3顶部两侧分别与第一环形圈8的外环面、第二环形圈9的外环面固定连接。

实施例4

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开关、灯座1、灯泡2和灯罩3;开关内设有供电单元、过零检测单元、按键单元和中央控制器,供电单元分别与过零检测单元、按键单元、中央控制器连接,按键单元与中央控制器连接;灯座1顶面固定在墙体上,灯座1底面开有向上凹进的灯罩腔4;灯罩腔4开口处设有水平的接线管5,接线管5两端均与灯座1底面固定连接;灯泡2固定在接线管5底部,灯泡2与供电单元通过接线管5内的电线连接;灯罩腔4的侧壁上设有位置相对的减速电机6和轴承7,减速电机6、轴承7分别设在接线管5两侧;灯罩3顶部开口、底部封闭,灯罩3罩盖在灯泡2外部,灯罩3顶部两侧分别与减速电机6、轴承7连接;减速电机6分别与供电单元、中央控制器连接。

过零检测单元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光耦芯片;光耦芯片设有零线接线端、火线接线端、电压输出端和接地端;电源的火线依次与电阻R2、电阻R3、光耦芯片火线接线端连接,电源的零线依次与电阻R4、光耦芯片零线接线端连接;电阻R5的一端与电阻R3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输出端连接;光耦芯片的火线接线端与电源的火线连接,光耦芯片的零线接线端与电源的零线连接;光耦芯片的电压输出端上接有电阻R6,电阻R6的输入端上设有SYN信号输出端,SYN信号输出端与中央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的阻值均为47KΩ,电阻R5的阻值为4.7KΩ,电阻R6的阻值为10KΩ,光耦芯片的型号为TLP521-2;电阻R3的输出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2阴极引脚、第3阳极引脚连接;电阻R4的输出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1阳极引脚、第4阴极引脚连接;电阻R6的输入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6集电极引脚、第8集电极引脚连接;光耦芯片的第5发射极引脚、第7发射极引脚接地。

开关内设有无线通信单元,无线通信单元与中央控制器连接。

无线通信单元为ZigBee芯片。

实施例5

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开关、灯座1、灯泡2和灯罩3;开关内设有供电单元、过零检测单元、按键单元和中央控制器,供电单元分别与过零检测单元、按键单元、中央控制器连接,按键单元与中央控制器连接;灯座1顶面固定在墙体上,灯座1底面开有向上凹进的灯罩腔4;灯罩腔4开口处设有水平的接线管5,接线管5两端均与灯座1底面固定连接;灯泡2固定在接线管5底部,灯泡2与供电单元通过接线管5内的电线连接;灯罩腔4的侧壁上设有位置相对的减速电机6和轴承7,减速电机6、轴承7分别设在接线管5两侧;灯罩3顶部开口、底部封闭,灯罩3罩盖在灯泡2外部,灯罩3顶部两侧分别与减速电机6、轴承7连接;减速电机6分别与供电单元、中央控制器连接。

过零检测单元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光耦芯片;光耦芯片设有零线接线端、火线接线端、电压输出端和接地端;电源的火线依次与电阻R2、电阻R3、光耦芯片火线接线端连接,电源的零线依次与电阻R4、光耦芯片零线接线端连接;电阻R5的一端与电阻R3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输出端连接;光耦芯片的火线接线端与电源的火线连接,光耦芯片的零线接线端与电源的零线连接;光耦芯片的电压输出端上接有电阻R6,电阻R6的输入端上设有SYN信号输出端,SYN信号输出端与中央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的阻值均为47KΩ,电阻R5的阻值为4.7KΩ,电阻R6的阻值为10KΩ,光耦芯片的型号为TLP521-2;电阻R3的输出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2阴极引脚、第3阳极引脚连接;电阻R4的输出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1阳极引脚、第4阴极引脚连接;电阻R6的输入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6集电极引脚、第8集电极引脚连接;光耦芯片的第5发射极引脚、第7发射极引脚接地。

开关内设有无线通信单元,无线通信单元与中央控制器连接。

实施例6

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开关、灯座1、灯泡2和灯罩3;开关内设有供电单元、过零检测单元、按键单元和中央控制器,供电单元分别与过零检测单元、按键单元、中央控制器连接,按键单元与中央控制器连接;灯座1顶面固定在墙体上,灯座1底面开有向上凹进的灯罩腔4;灯罩腔4开口处设有水平的接线管5,接线管5两端均与灯座1底面固定连接;灯泡2固定在接线管5底部,灯泡2与供电单元通过接线管5内的电线连接;灯罩腔4的侧壁上设有位置相对的减速电机6和轴承7,减速电机6、轴承7分别设在接线管5两侧;灯罩3顶部开口、底部封闭,灯罩3罩盖在灯泡2外部,灯罩3顶部两侧分别与减速电机6、轴承7连接;减速电机6分别与供电单元、中央控制器连接。

过零检测单元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光耦芯片;光耦芯片设有零线接线端、火线接线端、电压输出端和接地端;电源的火线依次与电阻R2、电阻R3、光耦芯片火线接线端连接,电源的零线依次与电阻R4、光耦芯片零线接线端连接;电阻R5的一端与电阻R3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输出端连接;光耦芯片的火线接线端与电源的火线连接,光耦芯片的零线接线端与电源的零线连接;光耦芯片的电压输出端上接有电阻R6,电阻R6的输入端上设有SYN信号输出端,SYN信号输出端与中央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的阻值均为47KΩ,电阻R5的阻值为4.7KΩ,电阻R6的阻值为10KΩ,光耦芯片的型号为TLP521-2;电阻R3的输出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2阴极引脚、第3阳极引脚连接;电阻R4的输出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1阳极引脚、第4阴极引脚连接;电阻R6的输入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6集电极引脚、第8集电极引脚连接;光耦芯片的第5发射极引脚、第7发射极引脚接地。

实施例7

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开关、灯座1、灯泡2和灯罩3;开关内设有供电单元、过零检测单元、按键单元和中央控制器,供电单元分别与过零检测单元、按键单元、中央控制器连接,按键单元与中央控制器连接;灯座1顶面固定在墙体上,灯座1底面开有向上凹进的灯罩腔4;灯罩腔4开口处设有水平的接线管5,接线管5两端均与灯座1底面固定连接;灯泡2固定在接线管5底部,灯泡2与供电单元通过接线管5内的电线连接;灯罩腔4的侧壁上设有位置相对的减速电机6和轴承7,减速电机6、轴承7分别设在接线管5两侧;灯罩3顶部开口、底部封闭,灯罩3罩盖在灯泡2外部,灯罩3顶部两侧分别与减速电机6、轴承7连接;减速电机6分别与供电单元、中央控制器连接。

实施例8

包括开关、灯座1、灯泡2和灯罩3;开关内设有供电单元、过零检测单元、按键单元和中央控制器,供电单元分别与过零检测单元、按键单元、中央控制器连接,按键单元与中央控制器连接;灯座1顶面固定在墙体上,灯座1底面开有向上凹进的灯罩腔4;灯罩腔4开口处设有水平的接线管5,接线管5两端均与灯座1底面固定连接;灯泡2固定在接线管5底部,灯泡2与供电单元通过接线管5内的电线连接;灯罩腔4的侧壁上设有位置相对的减速电机6和轴承7,减速电机6、轴承7分别设在接线管5两侧;灯罩3顶部开口、底部封闭,灯罩3罩盖在灯泡2外部,灯罩3顶部两侧分别与减速电机6、轴承7连接;减速电机6分别与供电单元、中央控制器连接。

过零检测单元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光耦芯片;光耦芯片设有零线接线端、火线接线端、电压输出端和接地端;电源的火线依次与电阻R2、电阻R3、光耦芯片火线接线端连接,电源的零线依次与电阻R4、光耦芯片零线接线端连接;电阻R5的一端与电阻R3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输出端连接;光耦芯片的火线接线端与电源的火线连接,光耦芯片的零线接线端与电源的零线连接;光耦芯片的电压输出端上接有电阻R6,电阻R6的输入端上设有SYN信号输出端,SYN信号输出端与中央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的阻值均为47KΩ,电阻R5的阻值为4.7KΩ,电阻R6的阻值为10KΩ,光耦芯片的型号为TLP521-2;电阻R3的输出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2阴极引脚、第3阳极引脚连接;电阻R4的输出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1阳极引脚、第4阴极引脚连接;电阻R6的输入端分别与光耦芯片的第6集电极引脚、第8集电极引脚连接;光耦芯片的第5发射极引脚、第7发射极引脚接地。

开关内设有无线通信单元,无线通信单元与中央控制器连接。

无线通信单元为ZigBee芯片。

接线管5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环形圈8和第二环形圈9;第一环形圈8的内环面设有第一轮齿10,减速电机6的动力输出轴上固定有第一齿轮11,第一齿轮11与第一轮齿10啮合连接;第二环形圈9与轴承7通过水平的连杆12连接;第二环形圈9的内环面设有第二轮齿13,连杆12的一端与轴承7转动连接,连杆12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齿轮14,第二齿轮14与第二轮齿13啮合连接;灯罩3顶部两侧分别与第一环形圈8的外环面、第二环形圈9的外环面固定连接。

灯罩3包括5个;沿第一环形圈8的外环面,各灯罩3依次排列形成环绕灯泡2的环形阵列。

相邻灯罩3之间设有遮光板15;遮光板15两侧分别与第一环形圈8的外环面、第二环形圈9的外环面固定连接,遮光板15两端分别固定在与其相邻的灯罩3的顶部。

以实施例1为例,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工作原理是:

供电单元分别为按键单元、中央控制器、灯泡2、减速电机6提供电能,用户手动操作按键单元时,按键单元将用户动作转化为电信号传输给中央控制器,由中央控制器控制减速电机6转动,从而带动灯罩3切换。

过零检测电路用于检测交流电的过零点。正半波时电流依次经过电阻R2、电阻R3,并流入光耦芯片的第3阳极引脚、第4阴极引脚,使光耦芯片的第5发射极引脚、第6集电极引脚之间导通,SYN信号输出低电平;负半波时电流经过电阻R4,流入光耦芯片的第1阳极引脚、第2阴极引脚,使光耦芯片的第7发射极引脚、第8集电极引脚之间导通,SYN信号输出低电平。

接线管5用于固定灯泡2,接线管5内设有电线,用于连接灯泡2与供电单元。灯罩3顶部两侧分别与减速电机6、轴承7连接,减速电机6转动时带动灯罩3环绕灯泡2旋转,当灯罩3旋转到灯泡2下方时,灯罩3对灯泡2起到隔离部分光线的作用,当灯罩3旋转到灯泡2上方时即实现了对灯罩3的切换。

灯罩3设有至少2个,各灯罩3透光度各异,各灯罩3顶部两侧分别固定在第一环形圈8、第二环形圈9的外环面上,第一环形圈8与减速电机6的动力输出轴通过齿轮啮合连接,第二环形圈9与连杆12通过齿轮啮合连接。在中央控制器的控制下,减速电机6转动,带动第一环形圈8转动,第一环形圈8带动各灯罩3依次经过灯泡2下方,这样就实现了对灯罩3的切换功能。将透光度适宜的灯罩3切换到灯泡2下方时,利用中央控制器控制减速电机6停转,则可以利用这个灯罩3为室内提供满足使用需要的照明条件。

相邻灯罩3之间设有遮光板15,防止灯罩3转动切换过程中,灯泡2发出的强烈光线从相邻灯罩3之间的缝隙透射出来,避免对人眼造成损伤。

无线通信单元方便用户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远程控制减速电机6动作,使用更加方便,自动化程度高。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均应视为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