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前照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83212发布日期:2018-11-09 18:20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前照灯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能够形成形状的自由性高的配光图案的车辆用前照灯。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车辆用前照灯,其将由作为光源的激光装置产生的出射光通过能够二维地倾倒的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反射镜而反射至荧光体面板、且进行扫描而形成配光图案。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549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前照灯中,从激光光源射出的光,朝向mems镜进行扩散,因此有时通过mems镜产生的反射光反射为在配置于投影透镜的后方焦点附近的荧光体面板的位置处焦点连结。在焦点连结地将射入至荧光体面板的光通过能够二维地倾倒的1块mems镜进行扫描的情况下,经由投影透镜形成的配光图案的形状限定为棒形状,因此不能形成自由的形状的配光图案。

本公开鉴于上述问题,提供能够形成形状的自由性高的配光图案的车辆用前照灯。

首先,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是一种车辆用前照灯,其具有:激励光源;荧光体;扫描机构,其具有能够摆动地形成的反射镜,使由所述反射镜的反射面接受从所述激励光源射出的光并由所述反射面反射出的反射光,朝向所述荧光体进行扫描;以及投影透镜,其使来自所述荧光体的出射光透过而形成配光图案,在该车辆用前照灯中,具有使从所述激励光源射出的光在所述反射面上聚光的聚光透镜。

根据上述结构,从扫描机构射入至荧光体的光,在荧光体上在与反射镜的摆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扩散,并在反射镜的摆动方向进行扫描。

另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中,所述聚光透镜具有:第1透镜,其能够变更第1方向的聚光倍率;以及第2透镜,其相对于所述第1透镜而串联地配置,能够变更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即第2方向的聚光倍率。

根据上述结构,原本扩散为椭圆状的激光,依次经过第1透镜和第2透镜,由此第1方向上的聚光倍率及第2方向上的聚光倍率变更,将圆形等自由的光像照射至荧光体上。

另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中,所述荧光体相对于与所述投影透镜的光轴正交的方向而倾斜地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荧光体配置为与扫描机构的反射镜的反射面正对,由此射入至荧光体的反射光的光像的形状,在反射镜相对于投影透镜的倾斜方向形成得窄。

另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中,具有偏转透镜,该偏转透镜具有:第1区域,其使所述反射光直透(直接透过);以及第2区域,其对应于进行摆动的所述反射镜的朝向而使所述反射光以聚光或者扩散的方式透过,该偏转透镜配置于所述反射镜的所述反射面和所述荧光体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扫描机构的反射镜高速地摆动,由此交替地朝向偏转透镜的第1区域和第2区域。通过进行摆动的反射镜反射的光,在交替地射入至偏转透镜的第1区域和第2区域后,经过荧光体。射入至偏转透镜的第1区域的光,不发生折射地经过而形成配光图案的扩散区域。经过偏转透镜的第2区域的光,在规定的方向进行聚光或者扩散,由此照射至扩散区域的内侧。经过该第2区域的光,在配光图案的扩散区域的内侧聚光,在配光图案形成明度比扩散区域高的区域(热点)。

另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中,具有再反射镜,该再反射镜将通过在所述扫描机构所涉及的扫描区域的一部分中摆动的所述反射镜形成的反射光进行再反射。

根据上述结构,由扫描机构的反射镜产生的反射光,在扫描机构所涉及的扫描区域的一部分的区域中通过再反射镜而朝向投影透镜进行再反射。不射入至再反射镜而是经过投影透镜的光,形成配光图案的扩散区域,通过再反射镜进行再反射而经过投影透镜的光,照射至扩散区域的内侧,在配光图案形成明度比扩散区域高的区域(热点)。

另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中,所述聚光透镜是像变透镜。

根据上述结构,原本扩散为椭圆状的激光经过像变透镜,由此将光像压缩及扩张,从而将圆形等自由的光像照射至荧光体上。

另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中,将从所述反射面射入至所述荧光体的反射光的光像形成得比向所述反射面的入射光的光像大。

根据上述结构,以在扫描机构的反射镜的反射面上聚光的方式射入的光一边进行扩散反射、一边射入至荧光体。

另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中,将从所述反射面射入至所述荧光体的反射光的光像形成得比向所述反射面的入射光的光像小。

根据上述结构,由扫描机构的反射镜产生的反射光进行聚光并射入至荧光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在与反射镜的摆动方向正交的方向扩散的光进行扫描,因此不限定于棒状,而形成形状的自由性高的配光图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能够使照射至荧光体上的光像的形状自由地变形,因此通过对该光像进行扫描,从而形成自由性高的配光图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能够将照射至荧光体上的光像的形状在反射镜相对于投影透镜的倾斜方向形成得窄,因此通过对该光像进行扫描,从而形成自由性高的配光图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能够将规定形状的扩散区域和比扩散区域窄且明亮的规定形状的聚光区域形成于扩散区域的内侧的规定的位置,从而形成自由性高的配光图案,或者形成光线的分布均等的配光图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通过向荧光体上照射极小的点光像,从而提高用于扫描的反射光的分辨能力,配光图案的解析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各实施例中的车辆用前照灯的正视图。

图2是具有光透过型的荧光体的第1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的纵剖视图,且是图1的i-i剖视图。

图3(a)是从大致正面观察扫描机构的斜视图。(b)是与通过车辆用前照灯形成的远光用的配光图案相关的说明图。

图4(a)是使照射至荧光体上的光像大于照射至反射镜上的光像的前照灯单元的放大局部剖视图,(b)是使照射至荧光体上的光像小于照射至反射镜上的光像的前照灯单元的放大局部剖视图。

图5是具有反射型的荧光体的第2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的纵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的聚光透镜的变形例的斜视图。

图7(a)是具有光反射型的荧光体的第3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的横剖视图,且是在图1的切断线ii-ii的位置处切断的图。(b)是通过第3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形成的光路及光像的说明图。

图8是具有光透过型的荧光体的第4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的横剖视图,且是在图1的切断线ii-ii的位置处切断的剖视图。

图9是通过第4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形成的光路及光像的说明图。

图10(a)是具有光透过型的荧光体的第5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的横剖视图,且是在图1的切断线ii-ii的位置处切断的剖视图。

(b)是仅示出第5实施例的保持架及荧光体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至图1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将车辆用前照灯的各方向设为(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前方:后方=up:lo:le:ri:fr:re)而进行说明。

[第1实施例]

图1和图2所示的第1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1,示出具有光透过型的荧光体的右侧前照灯的一个例子,具有:灯体2、前表面罩3和前照灯单元4。灯体2在车辆的前方侧具有开口部。前表面罩3由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玻璃等形成,通过安装于灯体2的开口部而在内侧形成灯室s(参照图2)。图1所示的前照灯单元4是通过将远光用前照灯单元5及近光用前照灯单元6由金属制的支撑部件7进行一体化而构成的,配置于灯室s的内侧。

远光用前照灯单元5和近光用前照灯单元6各自具有:图2所示的激励光源8、聚光透镜9、荧光体10、扫描机构11及投影透镜12,这些均安装于支撑部件7。支撑部件7具有:板状的底板部7a,其在水平方向延伸;透镜支撑部7b,其从底板部7a的前端向前方延伸;以及板状的基础板部7c,其从底板部7a的基端沿铅垂方向延伸。

如图2所示,激励光源8和荧光体10固定于金属制的底板部7a。扫描机构11通过安装部7d固定于基础板部7c的前表面。聚光透镜9固定于底板部7a或者基础板部7c的任意者。投影透镜12固定于透镜支撑部7b的前端的上表面。前照灯单元4的支撑部件7,通过使可自由转动地保持于灯体2的3个校准螺钉14与基础板部7c螺合,从而相对于灯体2可自由倾斜运动地被支撑。

激励光源8由蓝色或者紫色的led光源或者激光光源构成,经由与基础板部7c相比在上下形成得厚的底板部7a而将点灯过程中的热散热。

聚光透镜9和投影透镜12是将光的出射面设为凸形状的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平凸透镜。聚光透镜9以配置于激励光源8和扫描机构11的反射面24之间的方式,通过未图示的指示部而固定于支撑部件7。聚光透镜9将来自激励光源8的光b11聚光而射入至反射面24。

荧光体10构成为基于激励光源8的光而发出白色光。在激励光源8为蓝色的情况下,荧光体10作为黄色荧光体而形成。在激励光源8为紫色的情况下,荧光体10作为黄色且蓝色荧光体而形成,或者作为具有红色、绿色且蓝色(rgb)的至少3色的荧光体而形成。

另外,荧光体10经由框体7e而固定于底板部7a,由此配置于扫描机构11的反射面24和投影透镜12的光入射面12b之间。荧光体10使来自反射面24的蓝色或者紫色的反射光b12作为白色光的光w1而朝向投影透镜进行透过。

投影透镜12配置于在灯室s内设置的扩展反射器13的前端开口部13a的附近。投影透镜12使经过荧光体10并射入至投影透镜12的光朝向前表面罩3进行透过。

图3(a)所示的扫描机构11是具有在2轴方向能够倾斜运动的反射镜的扫描设备。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例子而采用了mems镜,但在扫描机构11能够采用电流镜(galvanomirror)等多种的扫描机构。扫描机构11具有:基座16、第1转动体17、第2转动体18、一对第1扭杆(torsionbar)19、一对第2扭杆20、一对永磁铁21、一对永磁铁22及端子部23。第2转动体18是形成为板状的反射镜,且在第2转动体18的前表面通过银蒸镀、镀敷等处理等而形成反射面24。

板状的第1转动体17在通过一对第1扭杆19以左右能够倾斜运动的状态支撑于基座16。另外,第2转动体18以通过一对第2扭杆20在上下能够转动的状态支撑于第1转动体17。一对永磁铁21及一对永磁铁22在基座16中各自在一对第1扭杆19及第2扭杆20的延伸方向设置。在一对第1转动体17及第2转动体18各自设置经由端子部23进行通电的第1及第2线圈(未图示)。未图示的所述第1及第2线圈通过未图示的控制机构各自进行独立的通电控制。

图3(a)所示的第1转动体17基于向第1线圈(未图示)的通电的接通或者断开而绕第1扭杆19的轴线进行往复倾斜运动。另外,第2转动体18基于向第2线圈(未图示)的通电的接通或者断开而绕第2扭杆20的轴线进行往复倾斜运动(参照图2的标号18及18’)。此外,对通过倾斜运动或者摆动而位移后的部件及光在标号附带’。

反射面24基于向第1或者第2线圈(未图示)的通电而在上下左右进行倾斜运动,将反射光朝向荧光体10在上下左右进行扫描。通过反射面24产生的反射光b12基于第1转动体17的摆动而在左右进行扫描(未图示),且如图2所示基于第2转动体18的摆动而在上下进行扫描(参照图2的标号b12及b12’)。

经过荧光体10的光w1在上下左右进行扫描(参照图2的标号w1及w1’),并将投影透镜12和前表面罩3透过,在车辆的前方对基于扫描得到的规定形状的白色配光图案进行显示。

在这里,根据图3(b),作为一个例子对通过由远光用前照灯单元5进行的扫描而在车辆前方显示的配光图案进行说明。标号s11~s14表示通过扫描机构11形成的扫描线的轨迹。

在车辆前方的矩形的扫描区域(标号sc1)内,图3(a)的扫描机构11如图3(b)所示高速地反复进行下述动作,即,在通过反射面24的倾斜运动进行从扫描区域sc1的左端s11向右端s12的扫描后,朝向从左端s11起以微小距离d1向下方偏移的下一个左端s13使反射面24向左斜下方倾斜运动,再次向右端s14进行扫描。在对配光图案进行显示的位置处,激励光源8基于点灯控制装置(未图示)在不对配光图案进行显示的p1至p2为止的区间中熄灯,在对远光用的配光图案la进行显示的p2至p3为止的区间中点灯,在显示结束后的p3至p4为止的区间中再次熄灯。扫描机构11将扫描区域sc1中的所述扫描朝向扫描区域sc1的下方高速地反复进行,将线像在上下进行层叠而将远光用的配光图案la在车辆前方进行显示。

另外,近光用前照灯单元6也进行与通过远光用前照灯单元5的扫描机构11实现的扫描相同的扫描,由此对近光用的配光图案进行显示(未图示)。

此外,如图4(a)所示,越减小通过聚光透镜9照射至反射面24上的光b11所形成的光像p31的大小(高度h11),由通过扫描机构11的反射光b12照射至荧光体10的反射光b12所形成的光像p32的大小(高度h12)变得越大。即,以在扫描机构11的反射面24上聚光的方式射入的光,一边在反射面24进行反射、一边扩散而射入至荧光体10。从反射面24射入至荧光体10的反射光b12的光像p32,与向反射面24的入射光b11的光像p31相比形成得大。在光像p31、p32的大小为h12>h11的情况下,车辆用前照灯1通过扫描用的光像的高度扩大而形成形状的自由性高的配光图案。

另一方面,如图4(b)所示,越增大通过聚光透镜9产生的光b11所形成的光像p31的大小(高度h11),通过反射光b12照射至荧光体10的光像p32的大小(高度h12)变得越小。即,由扫描机构11的反射面24产生的反射光,朝向反射面24聚光,在反射面24进行反射,射入至荧光体10。从反射面24射入至荧光体10的反射光b12的光像p32,与向反射面24的入射光b11的光像p31相比形成得小。将光像p31、p32的大小设为h12<h11,在向荧光体10照射极小的点光像的情况下,车辆用前照灯1通过反射光b12的分辨能力的提高,从而能够形成解析度高的配光图案。

[第2实施例]

图5所示的第2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31,示出具有光反射型的荧光体37的右侧前照灯的一个例子。第2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31除了前照灯单元32与第1实施例的前照灯单元4不同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1共通的结构。图5的前照灯单元32是通过将远光用前照灯单元33及近光用前照灯单元(未图示)由金属制的支撑部件34进行一体化而构成的,配置于灯室s的内侧。

远光用前照灯单元33和近光用前照灯单元(未图示)各自具有:图5所示的激励光源35、聚光透镜36、荧光体37、扫描机构38及投影透镜39。激励光源35、聚光透镜36、荧光体37、扫描机构38及投影透镜39各自具有与第1实施例的激励光源8、聚光透镜9、荧光体10、扫描机构11及投影透镜12相同的形状及结构。激励光源35、聚光透镜36、荧光体37、扫描机构38及投影透镜39均安装于支撑部件34。支撑部件34具有:板状的底板部34a,其在水平方向延伸;透镜支撑部34b,其在从底板部34a的前端向上方延伸后向前方弯折;以及板状的基础板部34c,其从底板部34a的基端在铅垂方向延伸。基础板部34c由螺钉固定部34d和与螺钉固定部34d相比前后的进深厚的散热部34e形成。

如图5所示,激励光源35和荧光体37固定于支撑部件34的散热部34e的前表面。荧光体37的前表面37a成为从激励光源35射入的光的入射面、从激励光源35射入的光的反射面及在荧光体37内产生的光的出射面。在发光时在激励光源35产生的热和在对激光等热量高的光进行受光时在荧光体37产生的热经由散热部34e进行散热。

扫描机构38通过安装部34f固定于底板部34a的上表面。聚光透镜36固定于底板部34a或者基础板部34c的任意者。投影透镜39固定于透镜支撑部34b的前端的上表面。关于前照灯单元32的支撑部件34,可自由转动地保持于灯体2的3个校准螺钉14与螺钉固定部34d螺合,由此前照灯单元32的支撑部件34相对于灯体2可自由倾斜运动地被支撑。

图5的激励光源35由蓝色或者紫色的led光源或者激光光源构成。在激励光源35为蓝色的情况下,由荧光体37发出的黄色光和将荧光体透过的来自激励光源35的光(蓝色光)进行合成,由此形成白色光。另外,在激励光源35为紫色、紫外线的情况下,通过来自该激励光源35的光,将发出蓝、红、绿、黄色等的大于或等于2种的荧光体37的光合成而形成白色光。

聚光透镜36和投影透镜39是将光的出射面设为凸形状的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平凸透镜。

扫描机构38与扫描机构11同样地作为具有在2轴方向能够倾斜运动的反射镜的扫描设备而形成。

图5的投影透镜39如图5所示,固定于支撑部件34。聚光透镜36以配置于激励光源35和扫描机构38的反射镜40的反射面40a之间的方式固定于支撑部件34,将激励光源35的光聚光而射入至反射面40a。扫描机构38将从激励光源35射出而由聚光透镜36聚光后的光b22通过反射面40a朝向荧光体37进行反射,并如图5的标号40及40’所示,使反射镜40摆动。通过使反射镜40摆动,从而扫描机构38将由聚光透镜36聚光后的光b22以由标号b22及b22’所示的方式进行扫描。

荧光体37固定于支撑部件34的散热部34e,由此配置为与扫描机构38的反射镜40的反射面40a和投影透镜39的光入射面39a这两者相对。荧光体37将从反射面40a接受的蓝色或者紫色的光b22作为白色光的光w2而再反射至投影透镜39。

另外,在荧光体37的支撑部件34侧,设置有对由在扫描机构38所涉及的扫描区域的一部分的区域进行摆动的反射面40a所产生的反射光进行再反射的反射面。荧光体37的反射面接受从激励光源35发出、在反射面40a进行反射而射入至荧光体37的光,将在荧光体37内产生的光的一部分朝向投影透镜39进行再反射。另外,荧光体37的反射面将从激励光源35发出、在反射面40a进行反射而将荧光体37的入射面透过的光的一部分朝向投影透镜39进行再反射。

投影透镜39配置于在灯室s内设置的扩展反射器13的前端开口部13a的附近。投影透镜39使通过扫描机构38在上下左右进行扫描而由荧光体37反射的光(参照图5的标号w2及w2’)朝向前表面罩3而透过。朝向前表面罩3而透过的光在车辆的前方,对基于扫描得到的规定形状的白色配光图案进行显示。

[第1实施例变形例1]

接下来,通过图6,对成为第1实施例的聚光透镜9的变形例的聚光透镜41进行说明。聚光透镜41将第1实施例的聚光透镜9(参照图2)置换为由第1透镜42和第2透镜43的组合构成的透镜组。第1透镜42及第2透镜43均由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树脂、玻璃等形成。第1透镜42及第2透镜43均是上表面42a、43a为凸面、下表面42b、43b为平面,且在俯视观察时由四角型的平凸透镜形成的同一形状的透镜。第1透镜42的上表面42a及第2透镜43的上表面43a均具有使平面弯曲为圆弧状的凸形状。第1透镜42的下表面42b配置为与激励光源8的上表面8a平行且与激励光源8的上表面8a相对。第2透镜43配置为上表面43a与反射面24相对,下表面43b与第1透镜42的上表面42a相对,并且配置为与下表面42b平行。另外,第2透镜43相对于第1透镜42,以经过从激励光源8至反射面24的光束的中心的线wo为中心而在包含下表面43b的平面上配置于偏移90°后的位置。如图6所示,第1透镜42及第2透镜43配置于经过线wo的光束所经过的位置。即,第2透镜43相对于第1透镜42而串联地配置。

如图6所示,由来自激励光源8的光束w3射入至第1透镜42的下表面42b的光像p1,通过将第1透镜42透光而成为在左右方向(第1方向的一个例子)被压缩的光像p2,射入至第2透镜43的下表面43b。光像p2通过与第1透镜42为相同形状且偏移90°而配置的第2透镜43,成为进一步在前后方向(第2方向的一个例子)被压缩的光像p3,射入至扫描机构11的反射面24。形成光像p3的光束w3,通过反射面24而向前方反射,将图2所示的荧光体10、投影透镜12及前表面罩3依次透过,由此在车辆的前方形成如图3(b)所示的配光图案la。图6的聚光透镜41通过按照第1透镜42及第2透镜43的顺序使光束w3经过,从而使光束w3在彼此正交的2个方向偏转,将圆形等自由的光像照射至荧光体10,有助于形成自由性高的配光图案la。即,原本扩散为椭圆状的激光依次经过第1透镜和第2透镜,由此第1方向及第2方向上的聚光倍率变更,将圆形等自由的光像照射至荧光体上。

此外,聚光透镜41可以取代第1透镜42及第2透镜43而形成为像变透镜(anamorphiclens)。作为聚光透镜41而使用像变透镜,通过经过该像变透镜的光而使光像被压缩及扩张,由此能够向荧光体上照射圆形等自由的光像。

[第3实施例]

接下来,通过图7(a)和图7(b)对车辆用前照灯的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图7(a)是第3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50的远光用前照灯单元51的水平剖视图,且是在与图1的远光用前照灯单元5中的ii-ii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将远光用前照灯单元51切断的水平剖视图。

车辆用前照灯50示出具有光反射型的荧光体的右侧前照灯的一个例子。远光用前照灯单元51除了荧光体54相对于投影透镜56的光轴lh的朝向与荧光体37相对于图5所示的投影透镜39的光轴的朝向不同、支撑部件57的形状与图5所示的支撑部件34的形状不同、将激励光源52、聚光透镜53及扫描机构55配置于荧光体54的横向以外,具有与图5所示的第2实施例的远光用前照灯单元33共通的结构。

远光用前照灯单元51和近光用前照灯单元(未图示)具有:图7(a)所示的激励光源52、聚光透镜53、荧光体54、扫描机构55及投影透镜56。激励光源52、聚光透镜53、荧光体54、扫描机构55及投影透镜56各自具有与第2实施例的激励光源35、聚光透镜36、荧光体37、扫描机构38及投影透镜39相同的形状及结构。激励光源52、聚光透镜53、荧光体54、扫描机构55及投影透镜56均安装于支撑部件57。

支撑部件57具有:板状的底板部57a,其在水平方向延伸;侧板部57b、57c,其从底板部57a的左端部及右端部各自向上方延伸;透镜支撑部57d,其与侧板部57b、57c的前端部一体化;以及基础板部57e,其与左右的侧板部57b、57c的基端部一体化。透镜支撑部57d由将投影透镜56保持于内侧的圆筒部57d1和在圆筒部57d1的基端部形成而与侧板部57b、57c的前端一体化的凸缘部57d2构成。基础板部57e由螺钉固定部57f、与螺钉固定部57f相比在前后的进深厚的散热部57g和从散热部57g向前方凸出的荧光体支撑部57h构成。在将在图7(a)所示的水平剖面与光轴lh正交且在水平方向延伸的直线设为l1的情况下,荧光体支撑部57h具有相对于直线l1以角度θ倾斜的荧光体支撑面57i。

图7(a)所示的荧光体54固定于支撑部件57的荧光体支撑面57i,由此相对于在与投影透镜56的光轴lh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直线l1以角度θ倾斜。

激励光源52在基础板部57e的荧光体54侧,以朝向前方的状态固定于基础板部57e。

扫描机构55在激励光源52的前方,固定于左侧的侧板部57b。扫描机构55具有反射镜58,反射镜58具有反射面59。

聚光透镜53配置于激励光源52和反射面59之间。

扫描机构55的反射面59配置为与聚光透镜53和荧光体54两者相对。

从激励光源52射出的光b4通过聚光透镜53而在扫描机构55的反射面59上聚光,基于反射镜58的左右的摆动(参照标号58及58’)及上下的摆动(未图示)而进行扫描(参照标号b41及b41’)。由反射面59产生的反射光b41一边以扩散的状态进行扫描、一边射入至荧光体54,通过荧光体54朝向投影透镜56作为白色光进行再反射。再反射的光w4在左右进行扫描(参照图7的标号w4及w4’)及在上下进行扫描(未图示),并将投影透镜56和前表面罩3透过,在未图示的车辆的前方,形成如图3(b)所示的规定形状的白色远光用的配光图案la。

接下来,通过图7(b)对照射至荧光体54的光像进行说明。

通常,反射型的荧光体如图5的荧光体37这样,配置为与投影透镜39的背面平行,即与光轴正交。图7(b)所示的光轴li与图7(a)所示的光轴lh平行。图7(b)的标号54’如图5所示的荧光体37这样,示出假定配置为与在与投影透镜56的背面平行地配置的情况下的光轴li正交的反射型的荧光体。在假定从反射面59进行扩散反射而扫描的光b41~b41’(参照3点划线部分)射入至荧光体54’的情况下,荧光体54’中的反射光b41~b41’的入射宽度成为图7(b)所示的宽度b1。

另一方面,荧光体54与反射面59相对,并相对于与光轴lh正交的直线l1以角度θ倾斜而配置,因此向荧光体54射入的反射光w4的入射宽度成为图7(b)所示的宽度b2而比宽度b1短。

由从荧光体54射出的反射光w4~w4’形成的光像p4,如图7(b)所示,保持为与由假定射出至荧光体54’的反射光w5~w5’形成的光像p5相同的高度h1,并作为长度方向的宽度比b1短的b2的横长的椭圆形状而形成。即,荧光体54相对于与投影透镜56的光轴正交的方向以角度θ倾斜而配置。另外,荧光体54如上所述,配置为与扫描机构55的反射镜58的反射面59相对(正对)。通过该配置,射入至荧光体54的反射光b41的光像p4的形状如图7(b)所示,在反射镜58相对于投影透镜56的倾斜方向(以宽度b2)形成得窄。

根据第3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50,能够使光像p4的形状基于荧光体54相对于直线l1的倾斜的角度θ而自由地变形,因此能够形成自由性高的配光图案。

[第4实施例]

接下来,通过图8及图9对第4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60进行说明。图8是第4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60的远光用前照灯单元61的水平剖视图,且是在与图1的远光用前照灯单元5中的ii-ii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切断的水平剖视图。

车辆用前照灯60示出具有光透过型的荧光体64的右侧前照灯的一个例子。远光用前照灯单元61除了支撑部件67的形状与图2所示的支撑部件7不同、将激励光源62配置于扫描机构65的反射镜68的反射面69的左斜前方及具有偏转透镜63b以外,具有与图2及图3所示的第1实施例的远光用前照灯单元5共通的结构。图7所示的反射镜68相当于图2及图3所示的第1实施例的扫描机构11的第2转动体18。

远光用前照灯单元61和近光用前照灯单元(未图示)各自具有:图8所示的激励光源62、聚光透镜63a、偏转透镜63b、荧光体64、扫描机构65及投影透镜66。激励光源62、聚光透镜63a、偏转透镜63b、荧光体64、扫描机构65及投影透镜66均安装于支撑部件67。

激励光源62、聚光透镜63a、荧光体64、扫描机构65及投影透镜66各自具有与第1实施例的激励光源8、聚光透镜9、荧光体10、扫描机构11及投影透镜12相同的形状及结构。

支撑部件67具有:板状的底板部67a,其在水平方向延伸;左侧板部67b及右侧板部67c,其从底板部67a的左端部及右端部各自向上方延伸;透镜支撑部67d,其与左侧板部67b及右侧板部67c的前端部一体化;基础板部67e,其与左侧板部67b及右侧板部67c的基端部一体化;以及保持架67h。在左侧板部67b以将激励光源62与扫描机构65的反射面69相对的方式设置能够固定的光源支撑部67i。

聚光透镜63a配置于激励光源62和扫描机构65的反射面之间。扫描机构65的反射镜68在左右高速地摆动。

透镜支撑部67d由将投影透镜66保持于内侧的圆筒部67d1和在圆筒部67d1的基端部形成而与左侧板部67b及右侧板部67c的前端一体化的凸缘部67d2构成。基础板部67e由螺钉固定部67f和散热部67g构成。保持架67h形成为圆筒状。保持架67h在中央具有方孔状的中空部67j,在左侧后端部具有切口部67k,该切口部67k形成为避开由激励光源62产生的光束。

荧光体64以与投影透镜66相对的方式固定于中空部67j的前端。偏转透镜63b以与前方的荧光体64和后方的反射面69两者相对的方式固定于中空部67j的后端。

如图9所示,来自激励光源62的出射光b6,通过聚光透镜63a而在扫描机构65的反射镜68的反射面69上聚光。在反射面69上聚光后的出射光b6在反射面69进行反射而成为反射光b61。反射光b61基于反射镜68的标号68’及68”所示的左右的高速的摆动及上下(未图示)的高速的摆动而进行扫描(参照标号b61’及b61”),由此朝向偏转透镜63b进行扫描。

偏转透镜63b由中央的直透部63c(第1区域)和在直透部63c的左右配置的第1及第2聚光部(63d、63e:第2区域)形成。直透部63c形成为平板状。第1聚光部63d及第2聚光部63e各自形成为具有向前方凸出的平凸形状。

进行摆动的反射镜68朝向第1聚光部63d,由此经过第1聚光部63d的光w6形成配光图案的聚光区域ld。另外,反射镜68摆动至标号68’的位置而朝向直透部63c,由此经过直透部63c的光w7(参照双点划线部分)形成配光图案的扩散区域lc。并且,反射镜68摆动至标号68”的位置而朝向第2聚光部63e,由此经过第2聚光部63e的光w8(参照三点划线部分)与光w6一起形成配光图案的聚光区域ld。

分别经过第1聚光部63d及第2聚光部63e经过的光w6及w8一起向经过直透部63c的光的内侧聚光而在配光图案lb形成比扩散区域lc明亮的聚光区域ld,即明度比扩散区域lc高的区域即热点。

根据第4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60,将在反射镜68配置于左侧的摆动端(向左方向的最大摆动位置)附近(标号68’的位置)时产生的光w6聚光至偏转透镜63b的第1聚光部63d,将在反射镜68配置于右侧的摆动端(向右方向的最大摆动位置)附近(标号68”的位置)时产生的光w8由偏转透镜63b的第2聚光部63e聚光,由此能够利用该光w6及w8而形成配光图案的热点。因此,根据第4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60,能够形成自由性高的配光图案。

此外,在第4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60中,由聚光部和直透部构成偏转透镜63b,但偏转透镜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可以在偏转透镜63b的至少一部分包含扩散部。另外,偏转透镜63b的聚光部或者扩散部也可以构成为,取代形成热点,而是通过照度的分布均等的配光图案形成由光w6及w8产生的光像,并使得与光w7的光像一致。

[第5实施例]

接下来,通过图10(a)、图10(b)对第5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70进行说明。图10(a)是第5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70的远光用前照灯单元71的水平剖视图,且是在与图1的远光用前照灯单元5中的ii-ii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将车辆用前照灯70切断的水平剖视图。图10的第5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70示出具有光透过型的荧光体74的右侧前照灯的一个例子。远光用前照灯单元71除了不具有偏转透镜而只具有聚光透镜73、荧光体74的形状与荧光体64不同、及保持架77h的形状与保持架67h不同以外,具有与图8所示的第4实施例的远光用前照灯单元61共通的结构。

远光用前照灯单元71和近光用前照灯单元(未图示)各自具有:图10(a)所示的激励光源72、聚光透镜73、荧光体74、扫描机构75及投影透镜76。激励光源72、聚光透镜73、荧光体74、扫描机构75及投影透镜76均安装于支撑部件77。

支撑部件77具有:板状的底板部77a,其在水平方向延伸;左侧板部77b及右侧板部77c,其各自从底板部77a的左端部及右端部向上方延伸;透镜支撑部77d,其与左侧板部77b及右侧板部77c的前端部一体化;基础板部77e,其与左侧板部77b及右侧板部77c的基端部一体化;以及圆筒形状的保持架77h。在左侧板部77b,以将激励光源72与扫描机构75的反射面79相对的方式设置能够固定的光源支撑部77i。

聚光透镜73配置于激励光源72和扫描机构75的反射面79之间。扫描机构75的反射镜78在左右进行摆动。

透镜支撑部77d由将投影透镜76保持于内侧的圆筒部77d1和在圆筒部77d1的基端部形成而与左侧板部77b及右侧板部77c的前端一体化的凸缘部77d2构成。基础板部77e由螺钉固定部77f和散热部77g构成。保持架77h由金属形成,在中央具有方孔状的中空部77j。

如图10(a)、图10(b)所示,荧光体74形成为具有与中空部77j相同的进深d1和相同的宽度d3。

荧光体74在将前端面74a及后端面74b设为分别与中空部77j的前后端面77h1、77h2共面的状态下,固定于中空部77j。

扫描机构75的反射面79通过反射镜78的摆动而朝向在荧光体74的左侧面的内侧划分出的第1内侧部74c(再反射镜)、荧光体74的前端面74a及在荧光体74的右侧面的内侧划分出的第2内侧部74d(再反射镜)的至少任一个。

如图10(a)所示,来自激励光源72的出射光b7,通过聚光透镜73进行聚光,通过扫描机构75的反射镜78的反射面79而朝向荧光体74反射。在荧光体74的内侧射入至第1内侧部74c的光b7’,向前方进行再反射而成为再反射光w9。再反射光w9经过投影透镜76,在前方形成配光图案的聚光区域lg。

另外,反射镜78摆动至标号78’的位置,由此在荧光体74的内侧,不会射入至第1内侧部74c及第2内侧部74d的任意者而经过前端面74a的光w10(参照双点划线部分)经过投影透镜76而形成配光图案le的扩散区域lf。

并且,反射镜78摆动至标号78”的位置,由此在荧光体74的内侧射入至第2内侧部74d的光b7”(参照三点划线部分),向前方进行再反射,成为再反射光w11(参照三点划线部分)。再反射光w11与再反射光w9一起经过投影透镜76,在前方形成配光图案的聚光区域lg。

通过荧光体74的第1内侧部74c形成的再反射光w9及通过第2内侧部74d形成的再反射光w11,一起向经过前端面74a的光w10的内侧聚光,在配光图案le形成比扩散区域lf明亮的聚光区域lg即热点。

根据图10(a)的第5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70,将在反射镜78配置于左侧的摆动端(向左方向的最大摆动位置)附近(标号78)时产生的再反射光w9通过荧光体74的第1内侧部74c(再反射镜)进行反射,将在配置于右侧的摆动端(向右方向的最大摆动位置)附近(标号78”)时产生的再反射光w11通过荧光体74的第2内侧部74d(再反射镜)进行反射,由此能够利用再反射光w9及w11而形成配光图案的热点。因此,能够形成自由性高的配光图案le。

此外,射入至第5实施例的第1内侧部74c及第2内侧部74d的光,也可以取代形成热点,而以使由再反射光w9、w11产生的光像照度均等地分布并与光w10的光像一致的方式进行照射。

本申请基于2016年3月2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申请号2016-059505,在这里作为参照而引入其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