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9249发布日期:2019-04-03 00:47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



背景技术:

通常LED光源发光类型为朗伯型,出光角度(半强角)为120度,在灯具使用中,通过不同的透镜或者反光杯的配光,实现不同的出光角度,如15度,24度,36度,45度,60度,120度等。现有的LED筒灯或轨道灯采用分散的多颗SMD光源并且用两组不同角度的透镜,两组不同角度的透镜下方分别放置光源,以通过两组透镜对发光角度进行调节。但是对于市场的高端筒灯,其普遍采用集成COB光源方案,即整灯只有一颗光源,这样就无法采用上述两组不同角度透镜方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市场上有采用步进电机控制可变焦透镜组来实现照明角度调节的方案,但该方案存在结构复杂以及成本高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其包括:散热模组以及与所述散热模组相配合的面环,所述散热模组与所述面环之间依次设置有COB光源、透镜以及具有感光分子材料层的光学调光器;所述光学调光器位于所述透镜的外表面上并覆盖所述透镜的外表面,通过所述感光分子材料层对光线进行散射以调节灯具的出光角度。

所述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其中,所述光学调光器包括光扩散片,所述光扩散片包括第一透明导电膜和第二透明导电膜,所述感光分子材料层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和第二透明导电膜之间以形成所述光扩散片。

所述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其中,所述光学调光器还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偏振片、旋光调节器以及偏振方向与第一偏振片的偏振方向垂直的第二偏振片,所述光扩散片位于所述第二偏振片远离所述旋光调节器的一侧。

所述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其中,所述光学调光器还包括透明片,所述透明片与所述光扩散片并排设置并均与所述第二偏振片相贴合。

所述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其中,所述光扩散片远离所述第二偏振片一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向远离所述第二偏振片的方向倾斜,并且靠近所述透明片一端的厚度小于远离透明片一端的厚度。

所述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其中,所述透镜上设置有过线孔,所述光学调光器上设置有导线,所述导线穿过所述过线孔与散热模组相连接。

所述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其中,所述灯具还包括COB光源压盖,所述COB光源压盖与所述散热模组相连接,并将所述COB光源固定于所述散热模组内。

所述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其中,所述透镜远离所述面环的一端穿过所述COB光源压盖,并覆盖所述COB光源,以使得所述COB光源产生的光线射入所述透镜。

所述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其中,所述灯具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一端与所述散热模组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面环相连接,以将所述面环与所述散热模组连接。

所述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其中,所述灯具还包括反光罩,所述反光罩置于所述面环内并与所述连接件相连接,所述反光罩位于所述光学调光器远离所述透镜的一侧,以通过所述反光罩反射透过光学调光器的光线。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其包括:散热模组以及与所述散热模组相配合的面环,所述散热模组与所述面环之间依次设置有COB光源、透镜以及具有感光分子材料层的光学调光器;所述光学调光器位于所述透镜的外表面上并覆盖所述透镜的外表面,通过所述感光分子材料层对光线进行散射以调节灯具的出光角度。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具有感光分子材料层的光学调节器,通过感光分子在电场作用下感光分子排布来对光线起到不同的散射作用,使得灯具的出光角度不同,从而实现了出光角度的可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中光学调光器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中光扩散片存在电场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中光扩散片未存在电场时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中扩散片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中散热模组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中透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

技术实现要素:
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出光角度可调的灯具,如图1-3所示,其包括散热模组10、面环70、COB光源20、透镜40以及光学调光器50;所述COB光源20、透镜40以及光学调光器50依次叠放后固定于所述散热模组10内;所述面环70连接于所述散热模组10上并覆盖所述光学调光器50,所述COB光源20产生的光线通过所述透镜40以及光学调光器50后照射于所述面环70上以点亮所述面环70。其中,所述光学调光器50包含有感光分子材料层5113,所述感光分子材料层5113对通过透镜40照射于其上的光线进行散射以调节所述灯具的出光角度。本实施例通过采用具有感光分子材料层5113的光学调节器,通过感光分子在电场作用下感光分子排布来对光线起到不同的散射作用,使得灯具的出光角度不同,从而实现了出光角度的可调。

如图4所示,所述光学调光器50包括扩散片51、第一偏振片54、旋光调节器53以及第二偏振片52;所述第一偏振片54、旋光调节器53、第二偏振片52以及扩散片51按照光路方向依次布置。也就是说,所述COB光源20产生的光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偏振片54、旋光调节器53、第二偏振片52以及扩散片51。其中,所述第一偏振片54的偏振方向与第二偏振片52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所述旋光调节器53为液晶旋光调节器53,用于将通过第一偏振片54的光线的方向旋转为垂直于第二偏振片52的偏振方向,以使得通过第一偏振片54的光线可以透射第二偏振片5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偏振片54的偏振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二偏振片52的偏振方向为水平方向;或者第一偏振片54的偏振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二偏振片52的偏振方向为竖直方向。

如图4-6所示,所述扩散片51包括光扩散片511,所述光扩散片511包括第一透明导电膜5111和第二透明导电膜5112,所述感光分子材料层5113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5111和第二透明导电膜5112,并且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5111和第二透明导电膜5112压紧所述感光分子材料层5113。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5111和第二透明导电膜5112为透明导电电极,并分别与散热模组相连接以形成闭合电回路。所述闭合电回路可以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5111和第二透明导电膜5112之间形成电场,所述电场作用于感光分子材料层5113,以使得感光分子材料层5113在电场作用来控制所述感光分子材料层5113透射光线还是散射光线。

如图5和6所示,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5111和第二透明导电膜5112形成的闭合电路上可以设置有控制开关,通过所述控制开关控制所述电场的开启或者关闭。当所述电场开启时,所述感光分子层中的感光分子在电场情况下会出现有序排布,投射COB光源20产生光线而不进行角度调整;当电场关闭时,感光分子层中的感光分子因其自身的布朗运动呈现无需排布以对光线起到散射作用,从而对COB光源20产生光线进行散射,而将所述光线变成大角度出射,如,出光角度为120度。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闭合电回路上可以设置调压电阻,通过所述调压电阻调整第一透明导电膜5111和第二透明导电膜5112之间相处的电场的大小,以调出所述感光分子材料层5113中的感光分子的排序,进而可以实现出射光线从0度到最120度的调节。其中,所述感光分子层可以为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所述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具有电光特性,可以根据电场来调整其出光角度。例如,所述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膜为采用美国专利4671618、韩国专利ApplicationNo.93-018129(RegistrationNo.73348)公开的一种相分离型聚合物分散型液晶的制作方法制得的。

如图4所示,所述扩散片51还可以包括透明片512,所述透明片512与所述光扩散片511沿水平方向并排布置,并且所述透明片512朝向所述光扩散片511的一端和光扩散片511朝向所述透明片512的一端相接触以形成所述扩散片51。所述透明片512与所述光扩散片511均与所述第二偏振片52相接触,并且两者靠近所述第二偏振片52的一侧齐平,以使得所述光线可以均匀射入所述透明片512和光扩散片511。其中,所述透明片512沿水平方向的长度可以与所述光扩散片51沿水平方向的长度相等。当然,在本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中,所述扩散片51还可不包括所述透明片512。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光扩散片511远离所述第二偏振片52一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一端与所述透明片512齐平,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偏振片52的方向倾斜,以使得所述光扩散片511靠近所述透明片512一端的厚度小于远离透明片512一端的厚度。这样通过所述光扩散片511的光线可以在所述斜面作用下上,向远离所述透明片512的方向折射,进而增大所述光扩散单元的出光角度。

如图8所示,所述散热模组10包括筒状的散热壳体,所述散热壳体远离所述COB光源20的一侧设置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装配有驱动元件,所述COB光源20置于所述散热壳体内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的下方。其中,所述散热壳体上设置有连接导线,所述连接导线一端穿过所述散热壳体与所述驱动元件相连接,另一端置于所述散热壳体外并用于与外接电源相连接,以将所述灯具连接于外接电源上。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驱动元件可以为电源驱动件,所述电源驱动件可以单独提供电源,避免了LED面板等需要单独外插驱动带来的不便。

进一步,为了提高所述COB光源20的稳定性,所述灯具还可以设置有COB光源压盖30,所述光源压盖位于所述COB光源20与所述透镜40之间,并且将所述COB光源20压合于所述散热壳体内。其中,所述COM光源压盖设置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与所述COB光源20相配合,以使得COB光源20产生的光线通过所述中心孔照射于所述透镜40上。此外,所述透镜40一端穿过所述COB光源压盖30并与所述散热壳体相连接,所述COB光源20与所述透镜40相对布置并被所述透镜40覆盖,以使得所述COB光源20产生的光线射入所述透镜40。此外,所述透镜40采用可拆卸结构连接于所述散热壳体内,例如,所述透镜40通过卡扣结构固定于所述散热壳体内部。

如图9所示,所述透镜40上设置有过线孔41,所述光学调光器50上连接有导线,所述导线穿过所述过线孔41与散热模组10相连接,以通过所述散热模组10内的驱动元件相连接,并通过所述驱动元件为所述光学调光器50供电。其中,所述过线孔41可以为圆形或方形等,并且所述过线孔41位于所述透镜40的边缘,这样可以使得光学调光器50完全覆盖所述透镜40。在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过线孔41的形状与所述导线的形状相同并且两者相配合,以使得所述导线能够穿过所述过线孔41并且所述导线与所述过线孔41的内壁相贴合,这样可以避免光线通过所述过线孔41射出。

如图1-3所示,所述灯具还可以包括连接件60,所述连接件60一端与所述散热模组10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面环70相连接。其中,所述连接件60可为圆筒,并且所述圆筒与所述散热模组10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具有螺栓孔的定位柱,与所述面板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卡扣。所述散热模组10通过与所述螺栓孔配合的螺栓与所述圆筒相连接,所述面环70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圆筒通过将卡扣卡合于所述卡槽内来与所述面环70可拆卸连接。这样通过COB光源20传递至散热模组10的热量,可以部分传递至连接件60,通过所述连接件60进行部分散热,提高灯具的散热效果。同时,还可以避免热量直接传递至面环70,提高面环7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如图1-3所示,所述灯具还包括反光罩80,所述反光罩80置于所述面环70内并与所述连接件60相连接,所述反光罩80位于所述光学调光器50远离所述透镜40的一侧,以通过所述反光罩80反射透过光学调光器50的光线。其中,所述反光罩80连接于所述连接件60的内部,并且所述反光罩80覆盖所述光学调光器50,以提高灯具的光的利用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