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模组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75603发布日期:2019-07-27 10:06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发光模组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模组和车辆。



背景技术:

已知用于车辆的多种发光模组,例如尾灯。在此,为了匹配车辆尾部的造型,可将尾灯布置在相应的位置。然而,对于车身后部外凸并且存在车尾扰流板的车辆,当车灯点亮时,光线会出射到外凸部或扰流板上,这不利地影响了视觉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光模组,其至少能够部分地克服上述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发光模组,其包括壳体、光源和支架,光源经由支架保持在壳体的内腔中,壳体的开口经由罩盖封闭,罩盖具有透光区域,罩盖在透光区域处还设有遮光部,以防来自所述光源的光不期望地到达其他区域。

封闭壳体的开口的罩盖至少部分地具有透光区域,以使得来自光源的光线可通过该透光区域沿主出射方向向外出射。然而,特别是例如在罩盖具有透光层的情况下,其例如设置在罩盖的背离光源的那一侧并且覆盖整个开口,到达罩盖的光的一部分可进入该透光层并在其中继续传播,并最终从不同于透光区域的部位离开罩盖的透光层,例如出射到车辆的外凸部或扰流板上,由此在此形成光斑。通过在透光区域处设置遮光部,遮光部的走向相应于透光区域的边界的走向,这有利地防止光不期望地到达其他部位,从而在光源点亮时实现好的视觉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罩盖在背离光源的一侧具有透光层,遮光部嵌入透光层中,其中,嵌入深度等于透光层的厚度。由此可阻断光线在透光层内的继续传播。在此,遮光部由不透光材料构成,可呈凸筋的形式,具有1.5mm-2mm的宽度。罩盖优选地注塑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罩盖在面向光源的一侧具有遮光层,在遮光层中设有穿透部,以形成透光区域。通过将遮光层设置在内部,可有利地防止遮光层的刮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遮光层具有预定的厚度,并且遮光部与遮光层一体成型。替代地,遮光层为光不可穿透的涂层,其例如通过涂覆施加在透光层上。这可有利地降低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发光模组还具有光导,该光导布置在罩盖和光源之间。光导的延伸相应于透光区域的走向,由此呈现出相应的点亮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光源为发光二极管,例如红色LED或黄色LED,以实现预定的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罩盖一体地实施而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其具有上文所述的发光模组。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其中:

图1示出了发光模组的示意性的前视图;

图2示出了沿着图1的发光模组的剖切线A-A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光模组的示意性的前视图;

图4示出了沿着图3的发光模组的剖切线A’-A’的剖视图,以及

图5示出了图4的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示例性地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的那样,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的情况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修改。因此,附图和说明书本质上为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在下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图1和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发光模组1。

如由图1示出的那样,发光模组1具有两个发光区域,即,第一发光区域2和第二发光区域3。第一发光区域2具有6个矩形方块,它们以两排三列的形式矩阵排布。第二发光区域3为长条形,其部分区域在第一发光区域的上下两排的方块之间延伸。

在图2的剖视图中可看出,发光模组1布置在车身6的车架61上。发光模块的出光侧的表面轮廓匹配于车身6的外罩盖62。

发光模组1具有壳体10。光源21布置在壳体10中。在此,光源21呈发光二极管(LED)的形式,例如红色LED、白色LED或橙色LED。光源21布置在印刷电路板20上,其经由支架40保持在壳体中。

为了封闭壳体10,发光模组1还具有罩盖50,以防污物或湿气从外部侵入壳体内部空间中。罩盖50具有透光区域53,来自光源21的光穿透该透光区域53向外出射,其中,主出射方向H基本上相应于车辆的纵向方向,并且透光区域53仅仅占据罩盖50的总面积的一部分。在此,在图2中,透光区域53形成第二发光区域3,第一发光区域2未示出。

在相应的透光区域与光源之间还布置有光导30,其同样经由经由支架40保持在壳体中,以便将来自光源的光导引到透光区域。光导30的延伸相应于透光区域的走向,更具体地说,相应于第二发光区域3的走向。由此,在点亮光源时呈现出具有预定图案的期望的点亮效果。

光源发出的光也可直接到达透光区域,例如第一发光区域2。

罩盖50为多层结构。罩盖在背离光源的一侧具有透光层52,在面向光源的一侧具有遮光层51,其中,在遮光层51中设有穿透部,以形成透光区域53。

如可从图2中看出的那样,来自光源21的光的一部分除了沿通过实线箭头H示出的主传播方向离开透光区域53之外,还有另一部分光进入到透光层中,并在透光层中继续传播,并最终例如在透光层的边缘或其他区域处离开罩盖50,如通过点线L示出的那样。由于该另一部分光泄漏到其他部位,这不利地导致了低的光利用率,并且例如透射到车辆尾部的扰流板上,从而影响了视觉效果。

图3和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光模组的一示意性的图示。该发光模组的结构和图1-2示出的发光模组的结构基本上类似。对此可参考上文的说明,下文仅仅说明不同之处。

该发光模组的罩盖50同样具有多层结构,即,面向光源的遮光层51和背对光源的透光层52。然而,如可从图5示出的图4的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可见的那样,遮光层51在透光区域53处具有遮光部54,该遮光部嵌入透光层52中,由此防止光进入透光层的不期望的区域中。在此,遮光部54的厚度相应于透光层52的厚度。遮光部54可形成透光区域、在此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边界。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从图4中看出的那样,来自光源的光沿主出射方向H以期望的方式离开透光区域。

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为第二发光区域3分配有遮光部,即,遮光凸起。当然,还可为第一发光区域2分配遮光部,以防光泄漏到不期望的地方。

在示出的示例中,遮光层51具有预定的厚度。遮光层还可为不透光的涂层,例如漆层。在这种情况下,遮光层可单独地成型,或者与透光层52例如采用双色注塑一体成型。

在未示出的示例中,罩盖50还可没有遮光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遮光部53限定的宽度相应于到达透光区域的光束的宽度,由此来自光源的光能全部到达透光区域,并且通过遮光部防止光进入到罩盖的其他区域。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各种变体。虽然已经通过有限数量的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是受益于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不脱离在此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其他实施方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仅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