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模块、光源模组、灯具组装组件以及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3211发布日期:2019-06-21 23:37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转接模块、光源模组、灯具组装组件以及灯具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接模块、光源模组、灯具组装组件以及灯具。



背景技术: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注重居家环境。而灯具是室内装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能够发出光线用于照明以及营造气氛,同时灯具本身也是一种装饰物。家用灯具通常包括吊灯、壁灯、吸顶灯等种类。

以壁灯为例,相关技术中,壁灯的光源模组与底座结构通常为一体式设计,底座结构被埋入墙体内部,而光源模组裸露在墙壁外。当光源模组部分损坏或者用户想要更新壁灯款式时,只能将壁灯整体由墙体上拆卸下来,操作非常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接模块、光源模组、灯具组装组件以及灯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接模块,具有固定件以及导电卡柱,所述固定件具有装配面,所述导电卡柱具有导电端、固定端以及处于所述导电端以及所述固定端之间的卡接槽,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并使所述导电卡柱凸出于所述装配面。

可选地,上述的转接模块中,所述导电卡柱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电卡柱分别围绕同一中心轴呈环状分布。

可选地,上述的转接模块中,还包括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上并凸出于所述装配面,所述导电卡柱围绕所述导向柱的中心轴呈环状分布,以所述装配面为基准,所述导向柱的高度大于所述导电卡柱的高度。

可选地,上述的转接模块中,还包括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上并凸出于所述装配面,以所述装配面为基准,所述导向柱、所述限位柱以及所述导电卡柱的高度依次降低。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源模组,包括光源组件以及所述的转接模块,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发光部与模块连接部,所述模块连接部与所述转接模块固定连接,所述发光部与所述导电卡柱电性连接。

可选地,上述的光源模组中,所述发光部与所述模块连接部一体设置或分体设置。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灯具组装组件,灯具组装组件,包括底座模块以及所述的转接模块;

所述底座模块包括底座面板以及导电弹片,所述底座面板具有相互背离的外表面以及内表面,所述底座面板上设置有贯通所述外表面以及所述内表面的蝌蚪孔,所述蝌蚪孔包括大尺寸的伸入段以及小尺寸的卡接段,所述导电弹片与所述内表面相邻且与所述蝌蚪孔一一对应;

所述转接模块的所述导电卡柱与所述蝌蚪孔一一对应;

当所述底座模块与所述转接模块装配时,所述导电端能够由所对应的所述蝌蚪孔的所述伸入段伸入,所述卡接槽能够与所述卡接段卡接,且此时所述导电端能够与对应同一所述蝌蚪孔的所述导电弹片电性接触。

可选地,上述的灯具组装组件中,所述导电弹片、所述蝌蚪孔以及所述导电卡柱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电弹片、多个所述蝌蚪孔以及多个所述导电卡柱分别围绕同一中心轴呈环状分布,所述伸入段与所述卡接段沿周向排布,所述卡接段沿所述周向呈弧形延伸;

当所述导电端伸入所述伸入段后,所述转接模块与所述底座模块以围绕所述中心轴相对转动的方式使所述卡接槽与所述卡接段卡接。

可选地,上述的灯具组装组件中,所述底座面板上设置有导向孔,所述导电弹片以及所述蝌蚪孔分别围绕所述导向孔的中心轴呈环状分布;

所述转接模块还包括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上并凸出于所述装配面,所述导电卡柱围绕所述导向柱的中心轴呈环状分布,所述导向柱与所述导向孔相对应且能够共轴伸入所述导向孔内,以所述装配面为基准,所述导向柱的高度大于所述导电卡柱的高度。

可选地,上述的灯具组装组件中,所述底座面板上设置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设置在所述导向孔的偏心一侧且所述限位孔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的圆心角不小于所述蝌蚪孔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的圆心角;

所述转接模块还包括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上并凸出于所述装配面,所述限位柱与所述限位孔相对应且能够伸入所述限位孔内,以所述装配面为基准,所述导向柱、所述限位柱以及所述导电卡柱的高度依次降低。

可选地,上述的灯具组装组件中,所述导电弹片上设置有弧形接触段,所述弧形接触段的中部由所述卡接段远离所述中心轴的一侧伸入所述卡接段的投影范围内,且所述弧形接触段的凸出方向与所述卡接段相反,当所述卡接槽与所述卡接段卡接时,所述导电端与所述弧形接触段抵接。

可选地,上述的灯具组装组件中,所述内表面上设置有卡接凸点,所述卡接凸点位于所述卡接段临近所述中心轴的一侧,当所述卡接槽与所述卡接段卡接时,所述导电端越过所述卡接凸点并与所述弧形接触段抵接。

可选地,上述的灯具组装组件中,所述内表面上设置有弹片卡接件,所述导电弹片与所述弹片卡接件卡接固定。

可选地,上述的灯具组装组件中,所述内表面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弹片卡接件与所述加强筋一体设置。

可选地,上述的灯具组装组件中,所述底座模块还包括驱动组件以及隔离件,所述隔离件设置在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内表面之间且封堵由所述蝌蚪孔至所述驱动组件的路径。

可选地,上述的灯具组装组件中,所述底座模块还包括底壳,所述底座面板覆盖所述底壳的开口并与所述底壳共同围成容纳空间,所述驱动组件、所述隔离件以及所述导电弹片均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可选地,上述的灯具组装组件中,所述底座模块还包括暗盒,所述暗盒的外形尺寸与86型开关插座一致,所述底壳能够伸入所述暗盒内并且所述底座面板覆盖所述暗盒的开口。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灯具,包括光源组件以及所述的灯具组装组件,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发光部与模块连接部,所述模块连接部与所述转接模块固定连接,所述发光部与所述导电卡柱电性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转接模块、光源模组、灯具组装组件以及灯具能够通过底座模块与转接模块将光源模组固定在墙壁外,当需要拆卸光源模组时,只需将底座模块与转接模块相分离即可,而无需将壁灯整体拆卸下来,操作十分简便。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灯具的整体结构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底座模块的爆炸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底座面板的内表面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转接模块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导电卡柱的具体结构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转接模块与底座面板的连接结构视图;

图7为图6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模块、10-底座面板、10a-外表面、10b-内表面、100-蝌蚪孔、100a-伸入段、100b-卡接段、101-弹片卡接件、102-加强筋、103-导向孔、104-限位孔、105-限位凸点、106-卡接凸点、107-连接孔、108-第二穿孔、11-导电弹片、110-弧形接触段、12-驱动组件、13-隔离件、130-避让孔、131-连接柱、14-底壳、140-第一穿孔、15-容纳空间、16-暗盒、17-螺丝、2-转接模块、20-固定件、20a-装配面、200-紧固螺丝、21-导电卡柱、210-导电端、211-固定端、212-卡接槽、22-导向柱、23-限位柱、3-光源组件、30-发光部、31-模块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灯具,如图1至图7所示,包括灯具组装组件以及光源组件3,其中灯具组装组件又包括底座模块1以及转接模块2两部分。光源组件3是壁灯的发光部件,包括发光部30与模块连接部31两部分,其中发光部30用于发光,其功能与常规壁灯发光元件无异,在此不再赘述。底座模块1在使用时用于埋入墙壁内,而转接模块2与光源组件3的模块连接部31连接使二者形成完整的光源模组,并且转接模块2还能够同时与底座模块1完成结构连接以及电性连接,并在需要时快速与底座模块1分离。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底座模块1包括底座面板10以及导电弹片11,底座面板10具有相互背离的外表面10a以及内表面10b,同时,在底座面板10上还设置有贯通外表面10a以及内表面10b的蝌蚪孔100,蝌蚪孔100顾名思义其形状如蝌蚪状具有较大部分以及细长部分这两部分结构,其中大尺寸的部分为伸入段100a,细长的小尺寸部分为卡接段100b,蝌蚪孔100是底座模块1与转接模块2的结构连接部件。导电弹片11与内表面10b相邻,其可以设置在内表面11上,也可以通过其它结构固定在与内表面10b相邻的位置。并且,导电弹片11的数量以及位置与蝌蚪孔100一一对应,导电弹片11是底座模块1与转接模块2的电性连接部件。

如图3和图7所示,可以在内表面10b上设置弹片卡接件101,导电弹片11与弹片卡接件101卡接固定。弹片卡接件101的结构视导电弹片11而定,只要能够固定住导电弹片11使其不随意移动位置即可。例如导电弹片11设计为U形结构,弹片卡接件101同时卡接U形结构的开口端以及底部。为了提高底座面板10的结构强度,可以在内表面10b上设置一些加强筋102,此时弹片卡接件101可以与加强筋102一体设置,其可以由加强筋102延伸形成,也可以直接为加强筋102的某一部分。

如图1和图4所示,转接模块2具有固定件20以及导电卡柱21,固定件20可以呈壳体状、架体状或其它具有稳固结构的形状,例如图4中的固定件20为前壳状。光源组件3的模块连接部31的形状也可以呈壳体状、架体状或其它具有稳固结构的形状,并且模块连接部31的形状可以与固定件20匹配,例如当固定件20为前壳状时,模块连接部31可以呈后壳状,前壳与后壳可以通过紧固螺丝200连接。当然,模块连接部31与固定件20的形状也可以不匹配,二者形成异形搭配的效果。

固定件20上具有装配面20a。导电卡柱21既是转接模块2与底座模块1的结构连接部件,同时也是二者的电性连接部件。具体地,如图5所示,导电卡柱21具有导电端210、固定端211以及处于导电端210以及固定端211之间的卡接槽212,其中,导电卡柱21通过固定端211与固定件20固定连接并使导电卡柱21凸出于装配面20a。导电卡柱21的数量以及位置也与蝌蚪孔100一一对应。

本实施例中的发光部30需要与导电卡柱21电性连接。发光部30与导电卡柱21电性连接的方式有许多种,例如当固定件20与模块连接部31采用前壳与后壳的配合结构时,二者可以形成一个装配腔,光源组件3的驱动PCB可以设置在该装配腔内,并将导电卡柱21直接与驱动PCB上的触点接触导电,之后驱动PCB再通过导线或其它方式将电信号传递至发光部30。

或者将驱动PCB设置在发光部30内部,此时可以在模块连接部31与发光部30之间形成一个连通孔,采用电线焊接在导电卡柱21上再穿过连通孔进入发光部30的内部完成电性连接。

由于光源组件3自身的外观结构差异较大,因此发光部30与模块转接部31可能设计为各种样式,并且二者可能一体设置也可能分体设置(参见图4),因此本实施例中对光源组件3的结构没有局限,只要能够与转接模块2固定连接以及电性连接组成光源模组即可。

并且,本实施例中的光源模组为厂家组装件,可以作为灯具的零部件单独销售,因此在光源模组内可以不寻求光源组件3与转接模块2的可拆卸连接,即在某些情况下,光源组件3与转接模块2可以形成一体式或不可拆卸式结构,以满足更多的外观设计方案。

当进行底座模块1与转接模块2的装配时,导电端20能够由所对应的蝌蚪孔100的伸入段100a伸入,之后沿着蝌蚪孔100的延伸方向移动导电卡柱21与蝌蚪孔100的相对位置,使导电卡柱21逐渐转移至卡接段100b内,导电卡柱21能够利用卡接槽212与卡接段100b卡接从而使底座模块1与转接模块2完成结构连接。并且,此时导电端210能够与对应同一蝌蚪孔100的导电弹片11电性接触(参见图6),从而使底座模块1与转接模块2完成电性连接。通过这种方式便可将转接模块2以及光源组件3所组成的光源模组一起固定在底座模块1上。

当需要拆卸光源模组时,只需反向操作便可同时解除底座模块1与转接模块2的结构连接以及电性连接,将电源模组3连同转接模块2一并拆卸下来,操作十分简便。底座模块1可以继续保留在墙壁上,供新的光源模组连接使用。因此,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灯具组装组件的灯具在设计时只要单独设计不同的光源模组即可保证全系列产品的通用。并且,该灯具组装组件不但可以适用于壁灯,也可以适用于吸顶灯、吊灯等类型的灯具。

由于通常情况下光源组件3的电路结构为两相(正、负极)或者三相(正、负极以及地线),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弹片11的数量也应按照光源组件3的电路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对应两相电路设置两个导电弹片11,而对应三相电路则设置三个导电弹片11。与此同时,蝌蚪孔100以及导电卡柱21的数量也要与导电弹片11保持一致。

为了便于多个导电卡柱21与蝌蚪孔100以及导电弹片11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中可以将这些导电弹片11、导电卡柱21以及蝌蚪孔100分别围绕一中心轴呈环状分布,即三者在中心轴的周向上形成几处独立的连接结构副。其中,对于蝌蚪孔100而言,其伸入段100a与卡接段100b沿周向排布,同时,卡接段100b自身也沿周向呈弧形延伸。

当每个导电端210伸入各自对应的伸入段100a后,将转接模块2与底座模块1以围绕中心轴的方式相对转动,导电卡柱21与蝌蚪孔100便会在周向上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所有导电卡柱21的卡接槽212与对应的蝌蚪孔100的卡接段100b同时完成卡接。这种连接方式简便易行,装配效率高。

在底座模块1与转接模块2的装配过程中,由于需要将外表面10a与装配面20a相对,因此操作人员很难直接观察到设置在外表面10a以及装配面20a上的相关部件,无法准确判断其相对位置,因此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找准位置。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可以在底座面板10的上设置导向孔103。由于底座面板10自身厚度较薄,因此导向孔103可以向内表面10b一侧凸出,以增加孔深。此时导电弹片11以及蝌蚪孔100可以分别围绕导向孔103的中心轴(图1中左侧点划线)呈环状分布。

与此同时,如图1和图4所示,转接模块2还包括导向柱22,导向柱22设置在固定件20上并凸出于装配面20a,此时导电卡柱21围绕导向柱22的中心轴(图1中右侧点划线)呈环状分布。当转接模块2与底座模块1进行装配时,导向柱22与导向孔103相对应且能够以共轴的姿态伸入导向孔103内。并且以装配面20a为基准,导向柱22的高度要大于导电卡柱21的高度。这样当进行对位时,由于导向柱22的高度更高,因此操作人员可以用导向柱22抵住外表面10a来寻找导向孔103,一旦导向柱22与导向孔103对准,则装配面20a可以靠近外表面10a,导向柱22便会伸入到导向孔103内部,此时导电卡柱21才能够与外表面10a接触。之后通过周向转动的方式可以使导电卡柱21与蝌蚪孔100的伸入段100a迅速对准,之后继续使装配面20a靠近外表面10a,便可使导电端210伸入伸入段100a内,完成后续装配过程。

由于每个蝌蚪孔100的形状基本一致,因此在转动对位时可能出现将正极的导电卡柱21伸入到了负极或地线所对应的蝌蚪孔100内,造成接线错误。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如图1和图2所示,底座面板10上还可以设置限位孔104,限位孔104设置在导向孔103的偏心一侧。为了不影响导电卡柱21与蝌蚪孔100的相对周向移动,限位孔104相对于中心轴的圆心角要不小于蝌蚪孔100相对于中心轴的圆心角。

与此同时,如图1和图4所示,在转接模块2上还包括限位柱23,限位柱23设置在固定件20上并凸出于装配面20a,限位柱20与限位孔104相对应且能够伸入限位孔104内。以装配面20a为基准,导向柱22、限位柱23以及导电卡柱21的高度依次降低。在进行装配时,首先通过导向柱22与导向孔103找准中心位置,带导向柱22伸入导向孔103后限位柱23会与外表面10a抵接,然后周向转动转接模块2,寻找限位孔104的位置。当限位柱23伸入限位孔104的同时也能够使导电卡柱21与对应的蝌蚪孔100大致对准。最后再次沿周向转动转接模块2,寻找蝌蚪孔100的伸入段100a。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转接模块2与底座模块1逐步对准,操作过程十分简便。

为了便于导向柱22伸入导向孔103内,导向柱22远离装配面20a的端部可以设置导向面,同样的,为了便于限位柱23伸入限位孔104内,在限位柱23远离装配面20a的端部也可以设置导向面。导向面的形状可以为锥面、弧形倒角等各种具有导向功能的面形。

当导电卡柱21与卡接段100b卡接时,如果外表面10a与装配面20a直接贴合,则在拆卸过程中会形成较大的摩擦力,手感较重,不易拆卸。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外表面10a上设置一些限位凸点105,当底座模块1与转接模块2装配时,限位凸点105能够在外表面10a与装配面20a之间支撑形成间隙,防止两个面直接贴合,从而可以大幅降低摩擦力,使拆卸过程更加容易。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导电端子210与导电弹片11能够更稳定地接触,可以在导电弹片11上设置弧形接触段110,弧形接触段110的中部由卡接段100b远离中心轴的一侧伸入卡接段100b的投影范围内,且弧形接触段110的凸出方向与卡接段100b相反。当导电卡柱21沿卡接段100b移动时,导电端200能够将弧形接触段110向卡接段100b的投影范围外推挤,并使弧形接触段110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因此当卡接槽212与卡接段100b卡接时,在弹力的作用下,导电端200能够与弧形接触段110稳定地抵接在一起。

此外,在内表面10b上还可以设置卡接凸点106,卡接凸点106位于卡接段100b临近中心轴的一侧,当卡接槽212与卡接段100b卡接时,导电端200越过卡接凸点106并与弧形接触段110抵接。导电端200越过卡接凸点106时会发生明显阻力感以及阻力感突然消失的变化过程,操作人员感受到这一过程便可获知已经装配到位。而当转接模块2朝向反方向(即拆卸方向)转动时,需要同时克服卡接凸点106以及弧形接触段110的双重作用力,因此减小了转接模块2自行倒转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模块1内部通常可以设置驱动组件12,驱动组件12一般与内表面10b相对。由于蝌蚪孔100直接贯穿外表面10a以及内表面10b,因此为了防止驱动组件12直接由蝌蚪孔100暴露,如图2所示,可以在驱动组件12与内表面10b之间设置一隔离件13,隔离件13可以封堵由蝌蚪孔100至驱动组件12的路径,从而避免驱动组件12直接由蝌蚪孔100暴露。

而当底座面板10上还同时设置导向孔103以及限位孔104时,如果导向孔103与限位孔104均为通孔,则底座面板10可以同时封堵由导向孔103以及限位孔104至驱动组件12的路径。或者也可以直接将导向孔103以及限位孔104设置为盲孔。盲孔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外物直接阻挡在底座面板10的外表面10a一侧,使其根本无法由导向孔103以及限位孔104进入到内表面10b一侧。此时在隔离件13上可以对应导向孔103以及限位孔104设置避让孔130,以便增加导向孔103以及限位孔104的深度。

如图2所示,隔离件13上可以设置一些连接柱131,在内表面10b上可以单独或由加强筋102形成一些连接孔107,隔离件13通过连接柱131与连接孔107连接定位,此时导电弹片11处于隔离件13与底座面板10之间。

请继续参见图2,为了保护导电弹片11、驱动组件12以及隔离件13等部件,底座模块1内还可以设置底壳14,底座面板10覆盖底壳14的开口并与底壳14共同围成容纳空间15,驱动组件12、隔离件13以及导电弹片11均设置在容纳空间15内进行保护。底壳14与底壳面板10之间可以通过卡扣、滑槽或其它任何可行的结构进行连接。

为了便于灯具接线,如图1和图2所示,还可以在底座模块1内设置暗盒16,暗盒16的外形尺寸与86型开关插座一致,底壳14被设计为能够伸入暗盒16内并且底座面板10可以覆盖暗盒16的开口。

区别于常规的暗盒,本实施例中的暗盒16由于需要承载由底座模块2所传递来的灯具的重量,因此暗盒16与底座模块2的连接需要特别加固。具体地,可以在暗盒16内的四角均设置有螺纹孔(图中未示出),暗盒16的螺纹孔通常由高硬度的金属片钻孔得到。底壳14上对应螺纹孔设置有第一穿孔140,通常第一穿孔140也设置在底壳14的四角处。同时,在底座面板10上对应螺纹孔设置有第二穿孔108,底座模块1还包括四根螺丝17,每根螺丝17分别依次穿过第一穿孔140以及第二穿孔108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将底座模块1与暗盒16相固定。这种连接方式能够承受20Kg的重量,足以满足大多数灯具的要求。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转接模块、光源模组、灯具组装组件以及灯具可以十分简便地拆卸光源模组。

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