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壳及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98572发布日期:2019-06-22 01:31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灯壳及灯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灯壳及灯具。



背景技术:

灯具包括灯壳以及设置在灯壳内的光源组件,现有的灯具存在如下的缺陷:

1、灯具安装到天花板之后,人眼可见的面为灯具的可视面,现有的灯具的可视面具有较宽的范围处于光线较暗的状态,宽度可达数厘米,甚至10厘米以上。

2、灯具的光线亮度不均匀,可见明显的亮暗差异。

3、灯具的光效不高,有的产品只有50lm/w左右。

4、ugr(ugr是统一炫光值)较高,一般大于>19。

5、灯具的高度较高,一般灯具的高度在90毫米以上,甚至达到120毫米,占用空间大,对安装环境要求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光线均匀性的灯壳及灯具。

一种灯壳,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安装空间,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包括反射面;所述第一壳体具有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连通的出光口,所述反射面与所述出光口相对设置;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相连,且所述第二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中,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反射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一光源组件。

优选地,在上述灯壳中,所述灯壳还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出光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二光源组件。

优选地,在上述灯壳中,所述反射面为圆弧面。

优选地,在上述灯壳中,所述反射面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反射面之间,所述第二壳体安装在所述连接部上。

优选地,在上述灯壳中,所述第一安装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部与至少两个所述反射面一一相对设置。

优选地,在上述灯壳中,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两个安装孔,两个所述安装孔相对设置且连通,所述安装孔用于安装配光板,所述第二安装部朝向所述出光口的一侧为外侧,两个所述安装孔均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外侧。

优选地,在上述灯壳中,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主壳体和侧板,所述侧板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主壳体相连,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出光口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出光口的距离,所述侧板与所述第二主壳体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在所述侧板的第二端的外表面上。

优选地,在上述灯壳中,所述第二主壳体的外表面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主壳体的内表面上。

优选地,在上述灯壳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部为插接槽。

优选地,在上述灯壳中,所述侧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侧板相对设置;两个所述侧板的第二端的内表面均设置有第一凹槽,两个所述第一凹槽相对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一凹槽围成插接空间。

优选地,在上述灯壳中,所述侧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侧板相对设置;两个所述侧板的第二端的内表面均设置有阶梯槽,两个所述阶梯槽相对设置,且两个所述阶梯槽围成至少两个插接空间。

优选地,在上述灯壳中,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两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插接空间相对设置并连通。

优选地,在上述灯壳中,所述灯壳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安装孔的外侧。

优选地,在上述灯壳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反射面的连接处。

优选地,在上述灯壳中,所述第二端的外表面设置有两个第一槽板,两个所述第一槽板间隔设置且形成第一插接槽,两个所述第一槽板分别为外第一槽板和内第一槽板,所述外第一槽板的内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端的外表面上,所述外第一槽板的外端设置有遮挡部。

一种灯具,包括第一光源组件、电源组件和上述的灯壳,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一光源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且所述第一光源组件与所述反射面相对设置。

一种灯具,包括第一光源组件、第二光源组件、电源组件和上述的灯壳,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以及第二光源组件均电连接;所述第一光源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且所述第一光源组件与所述反射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光源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且所述第二光源组件与所述出光口相对设置。

优选地,在上述灯具中,所述灯具还包括偏心透镜,所述偏心透镜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所述偏心透镜设置在所述第一光源组件的出光侧。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当第一光源组件安装到第一安装部上之后,第一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面后,从出光口射出。相对于现有的灯壳,本发明的灯壳的第一安装部、反射面以及出光口之间的组合使得第一光源组件安装到灯壳之后,能够提高整灯的光线均匀性、能够消除可视面的暗区以及能够消除整灯的明暗差异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灯壳的俯视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灯壳的仰视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灯壳的剖视图;

图4为图3在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灯壳的第二壳体的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灯具的整体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灯具的分解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灯具的剖视图;

图9为图8在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2灯具的第二壳体与光源组件的连接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2灯具的第一壳体与配光板的连接立体图。

图中部件名称及标号如下:

第一壳体10、第一主壳体11、连接部111、端盖12、安装孔121、第一安装空间13、反射面14、出光口15、盖板16、安装槽17、第二壳体20、第二主壳体21、侧板22、第一端221、第二端222、第一安装部23、第一插接槽231、外第一槽板2321、内第一槽板2322、遮挡部23211、第一凸边233、第二安装部24、第二插接槽241、第二槽板242、第二凸边243、阶梯槽25、插接空间26、第一插接空间26’、第二插接空间26”、灯具100、第一光源组件30、第一灯板31、第一灯体32、第二光源组件40、第二灯板41、第二灯体42、偏心透镜50、第二凹槽51、扩散板60、棱镜板70、电源组件80、安装板81、电子元器件82。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灯壳,该灯壳包括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第一壳体10具有第一安装空间13,第一壳体10的内表面包括反射面14。第一壳体10具有出光口15,反射面14与出光口15相对设置。第二壳体20与第一壳体10相连,且第二壳体20设置在第一安装空间13中,第二壳体20设置有第一安装部23,第一安装部23与反射面14相对设置,第一安装部23用于安装第一光源组件30。

本实施例的灯壳的优点在于:当第一光源组件30安装到第一安装部23上之后,第一光源组件30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面14后,从出光口15射出。相对于现有的灯壳,本实施例的灯壳的第一安装部23、反射面14以及出光口15之间的组合使得光源组件安装到灯壳之后,整灯的光线更加的均匀,消除了可视面的暗区,消除了整灯的明暗差异感。

优选地,灯壳还设置有第二安装部24,第二安装部24与出光口15相对设置,第二安装部24用于安装第二光源组件40。当第一光源组件30安装到第一安装部23上且第二光源组件40安装到第二安装部24上之后,第一光源组件30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面14后,从出光口15射出。第二光源组件40的光线射向待照明区域。相对于现有的灯壳,本实施例的灯壳的第一安装部23、第二安装部24、反射面14以及出光口15之间的组合使得光源组件安装到灯壳之后,整灯的光线更加的均匀,消除了可视面的暗区,消除了整灯的明暗差异感。这里的光源组件指的是第一光源组件30和第二光源组件40。

第二安装部24可以位于第一安装空间13中,第二光源组件40安装到第二安装部24上之后,第二光源组件40的光线经过出光口15射向待照明区域。第二安装部24也可以位于第一安装空间13外,第二光源组件40安装到第二安装部24上之后,第二光源组件40的光线不经过出光口15,直接射向待照明区域。这里的直接仅仅指:不经过出光口15。第二光源组件40的光线还可以经过配光元件配光之后,直接射向待照明区域。第二光源组件40的光线可以与出光口15垂直,也可以相对于出光口15倾斜。

优选地,第二壳体20整体设置在第一安装空间13中,没有伸出第一壳体10之外,从而降低了本实施例的灯壳的高度,降低了本实施例的灯壳对安装环境高度的要求。第二光源组件40安装到第二安装部24上之后,第二光源组件40的光线经过出光口15射向待照明区域。优选地,第二光源组件40的光线与出光口15垂直。

第一壳体10的内表面可以全部为反射面14,也可以部分为反射面,反射面14可以通过在第一壳体10的内表面上喷粉获得。反射面14能够对照射到反射面14上的光线进行反射。如图2-图4所示,优选地,反射面14为圆弧面,该圆弧面的反射面14的反射效果更好,也具有更好的均光效果,能更好地改善炫光的问题。

优选地,反射面14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一壳体10设置有连接部111,连接部111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反射面14的连接处,第二壳体20安装在连接部111上,从而能够在第二壳体20的两侧均设置第一安装部23,且每个第一安装部23能够与一个反射面14相对设置,当多个第一光源组件30分别安装到各个第一安装部23上之后,整灯能够具有更好的均光效果,能够消除暗区,能够消除明暗差异感。

优选地,第一安装部2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安装部23与至少两个反射面14一一相对设置。当多个第一光源组件30分别安装到各个第一安装部23上之后,每个第一光源组件30均具有一个反射面14对其发出的光线进行反射,从而使得整灯的光线更加的均匀,消除明暗差异感,且改善了整灯的炫光的问题。

如图2和图3所示,反射面1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相应地,连接部111的数量为一个,第二壳体20的数量为一个。第二壳体20的两侧均设置第一安装部23,一侧的第一安装部23与一个反射面14相对设置,另一侧的第一安装部23与另一个反射面14相对设置。

第二壳体20可以为铝型材。如图5所示,优选地,第二壳体20包括第二主壳体21和侧板22,侧板22具有第一端221和第二端222,第一端221与第二主壳体21相连,如图4所示,第二端222与出光口15的距离小于第一端221与出光口15的距离,侧板22与第二主壳体21之间形成夹角,夹角为钝角,第一安装部23设置在侧板22的第二端222的外表面上,有利于第一安装部23朝向反射面14的中部靠近,当将第一光源组件30安装到第一安装部23之后,第一光源组件30的光线更容易全面地照射到反射面14上。

优选地,侧板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侧板22对称设置。两个侧板22的第二端222的外表面上均设置有第一安装部23。

优选地,第一安装部23为第一插接槽231,第一插接槽231沿着第二壳体20的长度方向延伸。侧板22的第二端222的外表面设置有两个第一槽板,两个第一槽板间隔设置,两个第一槽板相对的面为内表面,两个第一槽板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凸边233,第一凸边233沿着第一槽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与第一端221距离更远的第一槽板为外第一槽板2321,另一个第一槽板为内第一槽板2322。外第一槽板2321的内端与侧板22连接,外第一槽板2321的外端设置有遮挡部23211。由于遮挡部23211的存在,也使得外第一槽板2321与第二端222的外表面的距离可以大于内第一槽板2322与第二端222的外表面的距离。由于安装在第一插接槽231中的偏心透镜50处亮度比较高,遮挡部23211用于遮挡偏心透镜50,防止人眼从出光口15看见偏心透镜50,影响整灯的视觉效果。

两个第一槽板和两个第一凸边233以及侧板22的第二端222的外表面围成第一插接槽231。如图10所示,第一插接槽231用于和第一光源组件30的第一灯板31插接配合。

如图4所示,优选地,第二主壳体21的外表面与连接部111相连,第二安装部24设置在第二主壳体21的内表面上。本实施例将第二安装部24设置在第二壳体20上,相对于将第二安装部24设置在第一壳体10的内表面上更加的方便。优选地,第二安装部24为第二插接槽241,第二主壳体21的内表面设置有两个第二槽板242,第二槽板242沿着第二主壳体21的长度方向设置,两个第二槽板242相对的面为内表面,两个第二槽板242的内表面上均设置有第二凸边243,第二凸边243沿着第二槽板242的长度方向设置,两个第二槽板242和两个第二凸边243以及第二主壳体21的内表面围成第二插接槽241。第二插接槽241用于和第二光源组件40的第二灯板41插接配合。

优选地,如图5所示,两个侧板22的第二端222的内表面均设置有第一凹槽,两个第一凹槽相对设置,且两个第一凹槽围成插接空间26。插接空间26可以用于安装配光板,配光板可以为扩散板或者棱镜板或者扩散板和棱镜板。由于第二安装部24设置在第二主壳体21的内表面上,配光板安装到插接空间26之后,配光板与第二安装部24相对设置,当第二光源组件40安装到第二安装部24上之后,第二光源组件40与配光板相对设置,安装到插接空间26的配光板能够对第二光源组件40发出的光线进行全面配光,同时能够节省配光板的材料。本实施例在侧板22上设置第一凹槽用来安装配光板,从而不需要另外在第一壳体10的出光口15上设置安装部来安装配光板,从而有利于降低灯壳的高度,从而能够降低本实施例的灯壳对安装环境高度的要求。

优选地,第一凹槽可以为阶梯槽25,两个阶梯槽25相对设置,且两个阶梯槽25围成至少两个插接空间26,每个插接空间26可以安装一个配光板。如图5所示,两个插接空间26分别为第一插接空间26’和第二插接空间26”,第一插接空间26’可以安装扩散板60,第二插接空间26”可以安装棱镜板70。阶梯槽25相对于两个独立的凹槽容易加工,节省加工工序。

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0设置有两个安装孔121,两个安装孔121相对设置且连通,安装孔121用于安装配光板,第二安装部24朝向出光口15的一侧为外侧,两个安装孔121均位于第二安装部24的外侧。当第二光源组件40安装到第二安装部24上之后,两个安装孔121均位于第二光源组件40的出光侧。当配光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安装孔121插接之后,配光板对第二光源组件40进行配光。由于配光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安装孔121连接,使得配光板与第一壳体10之间没有间隙,从而有利于配光板对第二光源组件40进行更加全面的配光,从而有利于提高整灯的光线的均匀性,更好地改善炫光的问题。

另外,现有的配光板一般设置有翻边,相应地灯壳也设置有翻边,配光板的翻边与灯壳的翻边相互配合,进而实现配光板与灯壳的连接。由于需要在配光板和灯壳设置翻边,从而增加了加工的成本。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壳体10设置有两个安装孔121来安装配光板,降低了加工的成本。

配光板可以为扩散板或者棱镜板或者扩散板和棱镜板。

如图2所示,两个安装孔121均可以为通孔,也可以其中一个安装孔121为通孔,另一个安装孔121为盲孔。可以从第一壳体10外部将配光板的一端插入其中一个为通孔的安装孔121,推动配光板直至该端进入另一个安装孔121,此时配光板的两端均位于两个安装孔121中。

优选地,两个安装孔121均为通孔,由于第一壳体10的壁厚较薄,因此开设通孔更加容易。第一壳体10包括第一主壳体11和两个端盖12,两个端盖12分别与第一主壳体11的两端连接,第一主壳体11和两个端盖12围成第一安装空间13。反射面14设置在第一主壳体11的内表面上。一个安装孔121设置在一个端盖12上,另一个安装孔121设置在另一个端盖12上。

优选地,如图6所示,灯壳还包括盖板16,盖板16与第一壳体10可拆卸地连接,盖板16设置在安装孔121的外侧。盖板16用于遮盖安装孔121,从而使得本实施例的灯壳更加的美观,而且盖板16能够对配光板的两端进行限位,防止配光板滑动。由于安装孔121设置在端盖12上,即盖板16与端盖12可拆卸地连接,盖板16可以通过螺钉与端盖12连接。在安装配光板的时候,需要将盖板16从第一壳体10上拆卸下来,配光板安装完成之后,再将盖板16重新与第一壳体10连接。

具体地,在安装配光板的时候,将盖板16从第一壳体10上拆卸下来,配光板的一端依次穿过配光板的一端依次穿过安装孔121和插接空间26,直至配光板的两端均位于安装孔121中。安装完成之后,再将盖板16重新与第一壳体10连接。

优选地,如图6所示,第一壳体10的外表面设置有安装槽17,安装槽17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反射面14的连接处。相邻的反射面14之间在连接处容易形成凹槽,利用该凹槽构成安装槽17比较方便,安装槽17可以用于安装电源组件80。无需另外设置安装空间来安装电源组件80,从而有利于减小灯壳的体积以及灯壳的高度,从而能够降低本实施例的灯壳对安装环境的高度的要求。

实施例2

如图7-图10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灯具100,该灯具100包括第一光源组件30、第二光源组件40、电源组件80和实施例1的灯壳,电源组件80与第一光源组件30以及第二光源组件40均电连接。第一光源组件30安装在第一安装部23上,且第一光源组件30与反射面14相对设置,第二光源组件40安装在第二安装部24上,且第二光源组件40与出光口15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的灯具100的优点在于:第一光源组件30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面14后,从出光口15射出。第二光源组件40的光线从出光口15射出。相对于现有的灯具100,本实施例的灯壳的第一安装部23、第二安装部24、反射面14以及出光口15之间的组合使得光源组件安装到灯壳之后,整灯的光线更加的均匀,消除了可视面的暗区,消除了整灯的明暗差异感。

第一光源组件30包括第一灯板31和安装在第一灯板31上的第一灯体32,第一灯体32的数量具有若干,若干第一灯体32均匀分布在第一灯板31上。第一灯板31与第一插接槽231插接配合,第一灯体32与反射面14相对设置,第一灯体32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面14的反射之后,从出光口15射出。

第二光源组件40包括第二灯板41和安装在第二灯板41上的第二灯体42,第二灯体42的数量具有若干,若干第二灯体42均匀分布在第二灯板41上。第二灯板41与第二插接槽241插接配合。第二灯体42与出光口15相对设置。

扩散板60和棱镜板70分别与阶梯槽25插接配合,且扩散板60设置在第一插接空间26’中,棱镜板70设置在第二插接空间26”中。棱镜板70与出光口15的距离小于扩散板60与出光口15的距离。第二灯体42的光线依次经过扩散板60和棱镜板70的配光之后,从出光口15射出。

优选地,灯具100还包括偏心透镜50,偏心透镜50安装在第一安装部23上,偏心透镜50设置在第一光源组件30的出光侧。偏心透镜50用于调节第一灯体32的光线的角度,使得第一灯体32的光线能够更全面地照射到反射面14上,然后经过反射面14上的反射后从出光口15射出,进而达到提高光效和提高均光效果的目的。

具体地,偏心透镜50与第一插接槽231插接配合,偏心透镜50朝向第一光源组件30的面为内表面,偏心透镜50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51,该第二凹槽51与第一灯体32相对设置。偏心透镜50的外表面具有凸起,该凸起朝向与其相对的反射面14的中部倾斜。

如图11所示,在安装配光板的时候,需要将盖板16从第一壳体10上拆卸下来,配光板的一端依次穿过配光板的一端依次穿过安装孔121和插接空间26,且配光板的两端均伸出第一壳体10之外。安装完成之后,再将盖板16重新与第一壳体10连接。

电源组件80包括安装板81和安装在安装板81上的电子元器件82,通过电线电连接第一光源组件30与电源组件80以及通过电线电连接第二光源组件40与电源组件80。电源组件80安装在安装槽17中。

本发明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