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引导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79719发布日期:2020-06-05 19:54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光引导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引导件,尤其涉及一种应用随着从入射部远离而形状渐进改变的光学槽的光引导件。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配备具有如下功能的多种灯具:照明功能,在夜间行驶时,用于容易地确认位于车辆周围的对象物;以及信号功能,用于向其他车辆或道路使用者告知车辆的行驶状态。

例如,车辆配备主要以照明功能为目的的前照灯(headlamp)和雾灯(foglamp)以及主要以信号功能为目的的转向信号灯(turnsignallamp)、尾灯(taillamp)、刹车灯(brakelamp)、示廓灯(sidemarker)等,并且此类车辆用灯具为了充分地发挥各功能,通过法规规定了其设置基准和规格。

最近,为了改善外观设计,应用光引导件而实现具有特定图像的灯具。虽然在光引导件形成光学槽(optic),以使朝向光引导件入射的光借由光学槽而朝向外部射出,然而存在着沿光引导件而移动而射出的光的光效率随着移动而逐渐减退的问题。

并且,根据光学槽而决定光的扩散角,然而相比于从正面观察的情况,在30°侧面观察的情况下,随着从入射部远离而光量逐渐降低,因此存在能见度降低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4-0083807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应用随着从入射部远离而形状渐进改变的光学槽的光引导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并非局限于以上提及的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下文中的记载明确理解尚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引导件包括沿所述光引导件的长度形成,并扩散从光源入射的光的光学槽,其中,所述光学槽以随着从入射部远离而由第一形状渐进地变为第二形状的方式形成。

并且,所述光学槽的形状在所述入射部可形成为v形槽,随着远离所述入射部而可逐渐形成为r形槽,其中,所述r形槽为弧形槽。

并且,所述光学槽的光的扩散角可随着从所述入射部远离逐渐变大,所述光学槽的光的扩散角在所述入射部可以为-20°至+20°。

并且,所述光学槽的深度可随着从所述入射部远离逐渐变深,所述光学槽与相邻的光学槽之间的间距可随着从所述入射部远离而逐渐变短。

并且,所述光引导件可以形成为直线或曲线。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事项包含在详细说明及附图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扩大发光区域。并且,可防止照明感降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并不局限于以上所示出的内容,更加多样的效果可包含于本说明说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光引导件的侧面图。

图2a及图2b是图示形成于光引导件的光学槽的图。

图3是光从形成为v形槽的光学槽扩散的光谱图,图4是光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形成为r形槽的光学槽扩散的光谱图。

图5是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引导件的按各个位置的光学槽的图。

图6a及图6b是示出仅应用v形槽的光引导件的正面视角及30°视角的图,

图7a及图7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引导件的正面视角及30°视角的图。

图8是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引导件的光学槽的图,图9至图11b是用于说明入射部侧光学槽和应用于距离入射部最远距离的位置的光学槽之间的差异的图。

符号说明:

100:光引导件

110:光学槽

120:入射部

521、910:v形槽

531、920:r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结合附图详细后述的实施例,就会明确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特征及用于达到目的之方法。然而,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以下披露的实施例,其可以由互不相同的多样的形态实现,提供本实施例仅仅旨在使本实用新型的披露得以完整并用于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地告知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中具备基本知识的人员,本实用新型仅由权利要求书定义。贯穿整个说明书,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构成要素。

如果没有其他定义,则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可以被用作在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具有普通知识的人员可以共同地理解的含义。并且,只要没有进行明确的特殊定义,则不对在通常使用的词典中所定义的术语进行异常或者过度的解释。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用于说明实施例而非旨在限定本实用新型。在本说明书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单数型在语句中也包括复数型。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包括(comprises)”和/或“包含于(comprising)”不排除所提及的构成要素之外的一个以上的其他构成要素的存在或附加。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光引导件的侧面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光引导件100中,光学槽110沿光引导件的长度方向形成。

光学槽110将从光源朝光引导件110入射的光扩散,以使光朝外部射出。光在光引导件内全反射而行进,并碰撞至光引导件110以使朝外部射出。

形成于光引导件100的光学槽110可形成为如图2a的v形槽或如图2b的r形槽。v形槽是通过将光引导件的表面切割为v字的方式使其倾斜而实现的光学槽,r形槽作为弧形(round)槽,是一种表面以具有曲率的半圆的形状被切割而实现的光学槽。光学槽110可实现为除v形槽或r形槽以外的其他形状。

光引导件100可形成为直线或曲线。光引导件100可根据欲实现的发光图像而改变。其可以形成为一般的直线,或者在从正面观察时,可形成为越从入射部远离越朝后弯曲的曲线。在形成为曲线的情况下,在光量逐渐减少的远离入射部的一侧,从光学槽扩散的光的间距减小,从而整体上看光可以呈现为均匀。

在形成于光引导件100的光学槽110从入射部开始整体地实现为同一形状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热点或照明感降低及发光区域缩小的问题。

图3是光从形成为v形槽的光学槽扩散的光谱图。在光学槽形成为v形槽的情况下,由于光的扩散角窄,因此可在入射部实现清晰的发光图像。然而,在光沿光引导件移动的过程中,一部分光会由于光学槽而持续朝外部射出,因此朝外部射出的光量随着光的移动而逐渐减少。据此,由于光量在离入射部较远的位置逐渐减少,因此可能发生发光区域根据看向光的方向而减少的问题。

图4是光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形成为r形槽的光学槽扩散的光谱图。在光学槽形成为并不是v形槽的r形槽或v形槽和r形槽之间的v-r形槽的情况下,由于光的扩散角比v形槽宽,因此在与入射部较远的位置也可充分地发光,从而能够较宽地形成发光区域。然而,在光学槽全部形成为r形槽的情况下,由于在入射部从相邻的光学槽扩散的光重叠,从而可能会发生产生热点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光引导件100中,光学槽110并不会仅实现为一种形状,而是以随着从入射部120远离而逐渐从第一形状变为第二形状的方式形成光学槽110。在此,第一形状可以是v形槽,第二形状可以是r形槽。

在所述入射部的光学槽的形状可形成为v形槽,并且随着从所述入射部远离,光学槽的形状可形成为r形槽。如图5所示,在离入射部510较近的位置的光学槽520可形成为v形槽521,在离入射部510较远的位置的光学槽530可形成为r形槽531。

在入射部,光学槽形成为并不会发生热点问题的v形槽,并且,随着从入射部远离,为了通过扩散程度来解决越来越减少的光量,光学槽可形成为r形槽。

图6a至图7b作为针对如图5所示地形成为曲线的光引导件的正面视角(图6a和图7a)及30°视角(图6b及图7b)的图,图6a及图6b分别是示出仅应用v形槽的光引导件的正面视角(图6a)及30°视角(图6b)的图,图7a及图7b分别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引导件的正面视角(图7a)及30°视角(图7b)的图。

对仅应用v形槽的光引导件而言,如图6a及图6b所示,从正面观察光引导件的正面视角的图中,在整体的光引导件上光较为均匀,然而在从30°侧面看的30°视角的图中,随着从入射部远离而无法确认发光。即,可以确认发光区域非常窄。

与此相反,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光引导件而言,如图7a及图7b所示,可以确认光不仅在正面视角的图中均匀,而且在30°视角的图中也均匀。

图8是详细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引导件的光学槽的图,入射部侧的光学槽810为v形槽形状,从入射部最远的光学槽860为r形槽形状。随着从入射部侧光学槽810越朝向离入射部最远的光学槽860,可以确认由v形槽形状逐渐变为r形槽形状。

对如此形成的光学槽而言,随着远离所述入射部,光的扩散角逐渐变大。如图3中能够确认,从入射部朝光学槽射出的光的扩散角可以是-20°至+20°。从距离入射部最远的光学槽射出的光的扩散角可以是-40°至+40°,然而在该位置的扩散角可以根据光引导件的形状或设计光亮而不同。

光学槽110的深度可随着从所述入射部远离而逐渐变深,或者相邻的光学槽之间的间距可随着从所述入射部远离而逐渐变短。从光学槽110的扩散角或扩散的光量可根据光学槽的形状、深度、间距而不同。

如图9所示,距离入射部最近的v形槽形状的光学槽910和距离入射部最远的r形槽形状的光学槽920在形状上存在差异。以如下方式形成光学槽110:随着从入射部远离,由从距离入射部最近的光学槽910的v形槽形状渐进地变为距离入射部最远的光学槽920的r形槽形状。

图10a及图10b是图示距离入射部最近的v形槽形状的光学槽的第一深度1010和距离入射部最远的r形槽形状的光学槽的第二深度1020的图,可以确认第二深度1020比第一深度1010更深。

图11a及图11b是图示距离入射部最近的v形槽形状的光学槽与相邻的光学槽之间的第一间距1110和距离入射部最远的r形槽形状的光学槽与相邻的光学槽之间的第二间距1120的图,可以确认第二间距1120比第一间距1110更短。

对于应用如上所述实现的光学槽的光引导件可以期待扩大发光区域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中具备基本知识的人员想必理解可在不改变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的前提下以其他具体形态实施本实用新型。因此,以上记载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均为示例性的,应当理解其并非为限定性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