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40839发布日期:2020-12-11 15:10阅读:61来源:国知局
灯具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照明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灯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照明设备如led灯具,通常只有一个出光角度,若需要实现多角度照明,则需要布置多盏灯进行切换,其安装空间大、灯具数量多,且安装成本高,灵活性低;有些灯具是通过调节透镜与led之间的距离来实现调节光束角的,采用的结构较为复杂,维护成本高,同时这种结构对安装空间的要求较高,无法做到扁平化,产品占用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灯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具有多角度照明的灯具结构复杂,安装空间较大,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灯具,包括:

灯体,包括光学组件,所述光学组件包括并排布设的多个光源板和罩设于所述光源板的透镜,所述光源板上设有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所述透镜具有第一出光角度的第一透镜单元和具有第二出光角度的第二透镜单元;

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光源板电性连接的驱动模组,所述驱动模组设有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光源电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光源电连接,所述驱动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的工作状态及输入的电流比,以控制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工作状态以及从所述透镜射出的出光角度,实现对所述灯体的光束角及出光范围的调节。

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驱动模组连接的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能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单独工作或同时工作,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同时工作时输入的电流比,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单独工作时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射出,所述灯体具有第一光束角,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单独工作时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射出,所述灯体具有第二光束角,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同时工作时,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分别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射出,所述灯体具有第三光束角,所述第三光束角大于所述第一光束角且小于所述第二光束角,且所述灯体的出光范围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单独工作时灯体出光范围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光束角和第三光束角为锐角,所述第三光束角为钝角。

可选地,所述灯体还包括呈条形且中空的主壳体,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主壳体两侧的驱动盒,所述驱动模组设于所述驱动盒内,所述控制开关安装于所述驱动盒上且一端从所述主壳体的顶面伸出,多个所述光源板均与所述主壳体配合连接且对称分布于所述主壳体宽度方向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主壳体的顶面设有供吊绳连接的挂耳,以使所述灯具能实现悬挂吊装。

可选地,所述主壳体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端部开口,两侧的所述端部开口处分别可拆卸安装有端盖,所述端盖封闭对应端的所述端部开口。

可选地,所述灯体还包括呈条形且中空的多个散热件,所述散热件长度方向的两端开口,多个散热件对称布设于所述主壳体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散热件的厚度小于所述主壳体的厚度;每个所述光源板对应罩设有至少一个所述透镜,所述透镜平行于透镜厚度方向的截面呈矩形,各所述透镜一一对应可拆卸安装于各所述散热件的底面,所述光源板收容于所述透镜与对应的所述散热件围成的腔室中;所述端盖包括第一部分和对称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两侧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适配封盖所述主壳体的端部开口,所述第二部分适配封盖对应侧的多个所述散热件的端部开口。

可选地,所述主壳体内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柱,所述端盖的第一部分对应所述第一连接柱的位置开设有第一穿孔,采用第一螺丝穿过所述第一穿孔与所述第一连接柱螺接,以将所述端盖装配固定于所述主壳体的端部;所述散热件内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柱,所述端盖的第二部分对应所述第二连接柱的位置开设有第二穿孔,采用第二螺丝穿过所述第二穿孔与所述第二连接柱螺接,以将所述端盖与所述散热件连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透镜的周缘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三穿孔,采用第三螺丝穿过所述第三穿孔与对应的所述散热件的底面连接,以将所述透镜装配固定于所述散热件的底面;所述光源板对应各所述第三穿孔的位置分别开设有适配所述第三螺丝的定位槽,所述第三螺丝穿过所述定位槽,所述光源板通过所述第三螺丝与所述定位槽的配合实现定位安装于所述透镜与对应的所述散热件之间。

可选地,所述端盖的外侧套设有装饰盖,所述装饰盖的轮廓形状适配于所述端盖的轮廓形状,所述端盖适配收容于所述装饰盖内。

本申请提供的灯具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灯具,透镜具有不同出光角度的第一透镜单元和第二透镜单元,驱动组件通过控制两个驱动电路对光源板的两类光源的工作状态及输入的电流比进行控制,进而控制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工作状态以及从透镜射出的出光角度,从而实现对灯体的光束角及出光范围的调节,能满足不同光束角及照明范围的需求,产品结构简单,要求的安装空间小,省去了多个灯具的布设,成本低,调节操控便捷,灵活性提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灯具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灯具的调控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灯具在第一光源单独工作时的工作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灯具在第二光源单独工作时的工作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灯具在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同时工作时的工作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灯具在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单独工作和同时工作时的对比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灯具中主壳体的立体图;

图9为图2所示灯具中端盖的立体图;

图10为图2所示灯具中散热件的立体图;

图11为图2所示灯具中透镜的立体图;

图12为图2所示灯具中散热件、光源板及透镜的装配示意图;

图13为图2所示灯具中光源板的立体图;

图1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立体图;

图15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立体图;

图1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立体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灯具;10-灯体;20-驱动组件;100-光学组件;200-驱动盒;300-主壳体;400-散热件;110-光源板;111-第一光源;112-第二光源;113-定位槽;120-透镜;121-第一透镜单元;122-第二透镜单元;123-第三穿孔;210-驱动模组;211-第一驱动电路;212-第二驱动电路;220-驱动盖板;230-控制开关;240-开关支架;250-开关盖;301-第一连接柱;310-端盖;311-第一部分;312-第二部分;313-第一穿孔;314-第二穿孔;320-装饰盖;330-接线盖;410-第二连接柱;420-挡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图2,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灯具1进行说明。所述灯具1,包括灯体10和驱动组件20。灯体10包括光学组件100,光学组件100包括并排布设的多个光源板110和罩设于光源板110的透镜120,光源板110上设有第一光源111和第二光源112,各光源可以是呈矩阵阵列布设的多个led灯珠;透镜120具有第一出光角度的第一透镜单元121和具有第二出光角度的第二透镜单元122,第一出光角度可设置为小于第二出光角度。

如图2、图3所示,驱动组件20包括与光源板110电性连接的驱动模组210,驱动模组210设有第一驱动电路211和第二驱动电路212,第一驱动电路211与第一光源111电连接,第二驱动电路212与第二光源112电连接。驱动组件20用于控制第一驱动电路211和第二驱动电路212的工作状态及输入的电流比,进而控制第一光源111和第二光源112的工作状态以及从透镜120射出的出光角度,实现对灯体10的光束角及出光范围的调节。透镜120可以只设置两个,即灯体10左右两侧的透镜120分别与对应侧的多个光源板110正对设置;透镜120也可以设置多于两个,各透镜120与各光源板110一一对应设置,透镜120的轮廓大小可以设置为与光源板110大致相等,这样能恰好封盖对应的光源。也就是说,透镜120配有不同出光角度的透镜单元,再通过两个驱动电路与对应的光源搭配形成出射角度不同的两个单独的出光模块,通过对两光源电路输入的电流配比进行控制,实现对出光角度和照射范围调控的需求,整体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产品能做到扁平化,同时也省去了传统多个灯具的布设,安装及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对出光角度和照射范围的调控操作简单,适应性广。

本申请提供的灯具1,与现有技术相比,透镜120具有不同出光角度的第一透镜单元121和第二透镜单元122,驱动组件20通过控制两个驱动电路对光源板110的两类光源的工作状态及输入的电流比进行控制,进而控制第一光源111和第二光源112的工作状态以及从透镜120射出的出光角度,从而实现对灯体10的光束角及出光范围的调节,能满足不同光束角及照明范围的需求,产品结构简单,要求的安装空间小,省去了多个灯具的布设,成本低,调节操控便捷,灵活性提升。

在一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驱动组件20还包括与驱动模组210连接的控制开关230,控制开关230能控制第一驱动电路211和第二驱动电路212单独工作或同时工作,并控制第一驱动电路211和第二驱动电路212同时工作时输入的电流比。具体地,如图2、图3及图7所示,第一驱动电路211单独工作时第一光源111发出的光从第一透镜单元121射出,灯体10具有第一光束角a;第二驱动电路212单独工作时第二光源112发出的光从第二透镜单元122射出,灯体10具有第二光束角b;第一驱动电路211和第二驱动电路212同时工作时,第一光源111和第二光源112发出的光分别从第一透镜单元121和第二透镜单元122射出,灯体10具有第三光束角c,第三光束角c大于第一光束角a且小于第二光束角b,即a<c<b,且灯体10的出光范围位于第一驱动电路211单独工作时灯体10出光范围的两侧。也就是说,通过切换改变灯体10的工作模式,使两个出光模组单独或同时工作,使得灯具1能适于不同发光角度的应用需求,相较于传统改变光束角的方法,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且能将产品做得扁平化,灯具1占用的空间大大减小;两个出光模组同时工作时,通过改变两路光源电路的电流配比,实现切换至光束角度调节至两个光源电路单独工作时两个光束角度的范围之间,此时灯具1正下方形成有不出光面,即灯具1的照射范围在两侧,正下方不发光,这样能满足不同范围的照明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第一光束角a和第三光束角c为锐角;请参阅图5,第三光束角c为钝角;请参阅图6,第三光束角c为锐角。如图7所示,具体第一光束角a可以是30度,第二光束角b可以是120度,第三光束角c可以是60度,a<c<b。可以理解地,第一光束角a、第二光束角b及第三光束角c也可以设置为其它角度。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8,灯体10还包括呈条形且中空的主壳体300,主壳体300整体扁平化,主壳体300顶面或侧面可设有吊装结构或卡装结构。如图2所示,驱动组件20包括设于主壳体300内的驱动盒200,驱动模组210设于驱动盒200内,控制开关230安装于驱动盒200上且一端从主壳体300的顶面伸出,多个光源板110均与主壳体300配合连接且对称分布于主壳体300宽度方向的两侧。光源板110的数量为偶数,对称分布在主壳体300的左右两侧,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各光源板110可整体呈矩形阵列布设;光源板110可横向拓展或纵向拓展,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的照射范围进行设置。

主壳体300可以是金属件或注塑件,如采用铝型材或其它挤压成型件,主壳体300内部具有容置腔,驱动组件20可收容于该容置腔内。如图2所示,驱动盒200顶部开口,驱动盒200顶部开口处设有驱动盖板220,驱动盒200内设有承载驱动开关的开关支架240,控制开关230的顶端装有开关盖250,驱动盖板220对应控制开关230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控制开关230的顶端从该通孔伸出并穿过主壳体300,开关盖250外露于主壳体300,控制开关230的档位按钮外露于主壳体300顶面,通过对档位的调节,实现控制第一驱动电路211和第二驱动电路212的工作状态及输入的电流比,进而控制第一光源111和第二光源112的工作状态以及从透镜120射出的出光角度,实现对灯体10的光束角及出光范围的调节。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主壳体300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端部开口,两侧的端部开口处分别可拆卸安装有端盖310,端盖310封闭对应端的端部开口,主壳体300顶面可安装有接线盖330,接线盖330设有敲落孔,以便灯具1的接线操作。

主壳体300宽度方向的两侧对称布设有至少一个光源板110,两侧的光源板110可通过两端的端盖310固定或通过其它方式配合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参阅图2、图9及图10,灯体10还包括呈条形且中空的多个散热件400,散热件400长度方向的两端开口;散热件400可采用金属型材,如采用铝型材,散热件400的长度与主壳体300的长度大致相等,散热件400的厚度小于主壳体300的厚度。散热件400外壁的各转角处可设为圆滑过渡,这样装配后产品整体较为美观。

端盖310包括第一部分311和对称连接于第一部分311两侧的第二部分312,第一部分311适配封盖主壳体300的端部开口,第二部分312适配封盖对应侧的多个散热件400的端部开口,即两侧的第二部分312对应的散热件400的数量是相等的,第二部分312的长度可根据散热件400的数量进行设置。从正对端盖310的侧面看,端盖310为中间厚、两边薄的结构,即第一部分311的高度大于第二部分312的高度。

如图2、图11所示,每个光源板对应罩设有至少一个透镜120,透镜120呈薄板状,透镜120可覆盖对应的光源板110上的所有光源,透镜120平行于透镜120厚度方向的截面呈矩形;各透镜120一一对应可拆卸安装于各散热件400的底面,光源板110收容于透镜120与对应的散热件400围成的腔室中,即每个光源板110的下面对应安装有至少一个透镜120,每个透镜120集成有出射角度不同的第一透镜单元121和第二透镜单元122,或者靠近主壳体300的设置为第一透镜单元121,远离主壳体300的设置为第二透镜单元122,第一透镜单元121的第一出光角度小于第二透镜单元122的第二出光角度。

具体地,一个散热件400可对应装配至少一个透镜120,一个光源板110可对应设置至少一个透镜120。如图1至图3所示,主壳体300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两个散热件400,共4个散热件400,一个散热件400装配有两个透镜120和一个光源板110,位于内侧的两个光源板110上分别设有多个第一光源111,位于外侧的两个光源板110上分别设有多个第二光源112,位于内侧的两个散热件400分别装配两个第一透镜单元121,位于外侧两个散热件400分别装配有两个第二透镜单元122。如图13、图14所示,主壳体300左右两侧分别设有1个散热件400,共2个散热件400,1个散热件400装配有两个透镜120和一个光源板110,2个光源板110的内侧分别设有多个第一光源111,两个光源板110的外侧分别设有多个第二光源112,第一透镜单元121和第二透镜单元122集成于1个透镜120上,第一透镜单元121位于靠近主壳体300的一侧,第二透镜单元122位于远离主壳体300的一侧。结合参考图13、图15,图15示出了灯具1横向拓展的应用场景,主壳体300左右两侧分别设有3个散热件400,共6个散热件400,1个散热件400装配有2个透镜120和1个光源板110,第一透镜单元121位于最外侧,第二透镜单元122位于内侧。结合参考图13、图16,图16示出了灯具1纵向拓展的应用场景,主壳体300左右两侧分别设有1个散热件400,共2个散热件400,1个散热件400装配有4个透镜120和2个光源板110。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8至图9,主壳体300内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柱301,具体可在4个边角处分别设置一个第一连接柱301;端盖310对应第一连接柱301的位置开设有第一穿孔313,采用第一螺丝穿过第一穿孔313与第一连接柱301螺接,以将端盖310装配固定于主壳体300的端部。

请参阅图2、图9至图10,散热件400内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柱410,端盖310对应第二连接柱410的位置开设有第二穿孔314,采用第二螺丝穿过第二穿孔314与第二连接柱410螺接,以将端盖310与散热件400连接固定。主壳体300与端盖310之间、散热件400与端盖310之间均采用螺丝进行连接固定,灯体10拆装方便,利于横向或纵向拓展,满足不同照射范围的需求。灯具1进行纵向拓展时,沿灯具1长度方向的相邻两个散热件400之间可采用拼接的方式,或者制作长度与主壳体300适配的散热件400进行安装,灯具1拓展方便。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至图13,透镜120的周缘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三穿孔123,采用第三螺丝穿过第三穿孔123与对应的散热件400的底面连接,以将透镜120装配固定于散热件400的底面,这样透镜120与散热件400通过第三螺丝实现可拆卸装配。

光源板110对应各第三穿孔123的位置分别开设有适配第三螺丝的定位槽113,第三螺丝穿过定位槽113,光源板110通过第三螺丝与定位槽113的配合实现定位安装于透镜120与对应的散热件400之间,这样光源板110放置于透镜120与对应的散热件400之间的腔室后,不易在腔室内晃动。散热件400底面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挡缘420,这样对应的透镜120通过第三螺丝装配于散热件400时与散热件400之间形成密闭的腔室。

散热件400和透镜120都可以实现快速拆装,这样,可根据实际需求随时替换led光源,便于维护工作,安装和维护成本低。

在一实施例中,灯体10顶面设有供吊绳连接的挂耳(图未示),具体可在主壳体300顶面的两端对称设有挂耳,以使灯具1能实现悬挂吊装。灯体10采用吊绳安装方式,可满足用户对于不同高度的安装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端盖310的外侧套设有装饰盖320,装饰盖320的轮廓形状适配于端盖310的轮廓形状,端盖310适配收容于装饰盖320内。通过设置装饰盖320,可遮盖端盖310外侧外露的结构,遮盖对应的螺丝,产品整体美观,也能避免灰尘和异物进入灯体10内。

在一实施例中,参阅图2,灯体10为铝挤成型件,不仅成本低,灯体10能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横向加长,同时出光组件采用模组化设计,灯具1可以纵向加宽,由此形成不同配置,满足用户不同照明需求,产品的灵活性提升,适用性广。散热件400可采用铝型材,这样灯具1整体重量较轻,散热性能良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