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状光源装置及使用了该装置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473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面状光源装置及使用了该装置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状光源装置及使用了该装置的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使用点光源的面状光源装置及使用了该装置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广告牌、信号灯等并不是由显示部自发光的自发光型显示装置。在这些非自发光型显示装置中,在显示部背面需要设置背照光等面状光源装置。
在现有的面状光源装置中,设置于导光板侧面的光源采用冷阴极管等线状光源及发光二极管等点光源。但是,在使用点光源的情况下,由于多个发光二极管等在导光板的侧面上配置为一列而形成光源,故在点光源附近和相邻的点光源之间附近产生亮度不均。
因此,在特许文献1中,在导光板的整个入射面上设置有凹凸,在该凹凸中嵌设有发光二极管。另外,在特许文献1中,在导光板入射面的凸部设置有反射部件。由此,在特许文献1中记载的面状光源装置降低了从开口部射出的亮度不均。
特许文献1特开2001-14922号公报但是,使用了特许文献1的面状光源装置中,也是通过离散配置点光源使点光源附近的亮度比相邻的点光源之间附近的亮度较高。由于该亮度差,从而使用了该面状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低下。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点光源附近和相邻的点光源之间附近的亮度不均的面状光源装置及显示质量高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面状光源装置,其具备以规定间隔配置的多个点光源、将从点光源发出并入射到至少一个侧面上的光作为面状光从位于相对侧面垂直位置的射出面射出的导光板、设置在导光板的反射出面及点光源附近的反射部、在与导光板的射出面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开口部且保持点光源、导光板及反射部的框体,其中,还具备在相邻点光源之间附近将从点光源发出的光从导光板的射出面或反射出面入射的入射装置。
本发明记载的面状光源装置,由于具备在相邻点光源之间将从点光源发出的光从导光板的射出面或反射出面入射的入射装置,因此,能够降低点光源附近和相邻点光源之间附近的亮度不均。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面状光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面状光源装置的平面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面状光源装置的LED附近的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面状光源装置的相邻LED之间附近的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面状光源装置的相邻LED之间附近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面状光源装置的相邻LED之间附近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面状光源装置的相邻LED之间附近的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面状光源装置的相邻LED之间附近的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面状光源装置的导光板的正视图及侧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变形例1的面状光源装置的相邻LED之间附近的剖面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变形例1的面状光源装置的导光板的正视图及侧视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变形例2的面状光源装置的相邻LED之间附近的剖面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变形例2的面状光源装置的导光板的正视图及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图1表示本实施例的面状光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表示本实施例的面状光源装置和平面图。在图1所示的面状光源装置中,多个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下称LED)1一列配置并与LED基板2连接。此外,LED1配置在位于导光板3的短边侧的一个侧面(以下将从光源发出的光入射的侧面称为入射面A)的附近,从入射面A入射的LED1的光从导光板3的射出面B射出。
在导光板3的射出面B侧设置有光学片类4,在导光板3的反射出面C侧设置反射片5。反射片还设置于入射面A侧,与LED1对应的部分被除去。而且,在图1所示的面状光源装置中,LED1及LED2、导光板3、光学片4、反射片5被外框体6和内框体7夹持。另外,在外框体6上设置有开口部8,该开口部8与导光板3的射出面B相对应。因此,面状光源装置从该开口部8射出面状的光。从图2所示的平面图可知,开口部8设置于比导光板3更内的内侧。
此外,图1图示在面状光源装置上设置了液晶显示部9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本发明并不受其限制,而是也可以使用利用面状光源装置的光显示图像的显示部(例如广告牌信号灯等)来代替液晶显示部9。在本实施例中,下面对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面状光源装置进行说明。
其次,作为本实施例用到的光源,除了LED1之外还可以采用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等的点状光源。特别是LED1也有使用发出蓝色等单色光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及由吸收从半导体发光元件发出的蓝色光的一部分从而发出黄色光的荧光体形构成的疑似白色LED等的情况。此外,LED1具备RED(红)、GREEN(绿)、BLUE(蓝)元件,也有使用由三种单色光的合成光发出白光的情况。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疑似白色LED用作LED1。
如图1所示,LED1以规定的间隔安装在LED基板2上。安装了LED1的LED基板2配置为与导光板3的入射面A相对。图1中仅在导光板3的一个侧面上设置了LED1和LED基板2,但本发明并不受此限制,而是也可以在导光板3的两个侧面以上设置LED1和LED基板2。
此外,LED基板2保持LED1,同时还构成用于给LED1供给电力的电路图案。另外,LED基板2采用了铁心(Metal Core)基板,从而从安装后的LED发出的热量能够更高效地传递给周围。此外,在LED基板2上使用厚度薄的FPC(Flexible Printing Circuit)安装LED1,从而热量能够从LED1更高效地传递到周围。在将FPC用于LED基板2的情况下,更具有能够使面状光源装置的外形尺寸减小的效果。
其次,导光板3由透明的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玻璃等构成。此外,图中未图示,在导光板3的反射出面C上形成有用于将光的传播方向被打乱而传到射出面B的光散射部。该光散射部具有将光向导光板3的内部反射的功能。具体而言,作为反射的装置,有在反射出面C上印刷点图案的方法、将反射出面C形成为粗糙面的方法、在反射出面C上形成用微小的球面及棱镜等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凹凸的方法等。
此外,在导光板3的反射出面C上不设置光散射部,而对射出面B进行皱纹处理,从而即使在表面上制造凹凸的情况下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亦即,在导光板3的射出面B上设置有凹凸的情况下,从该射出面B射出的光的传播方向通过设置于射出面B上的凹凸散射。其结果是,在从射出面B射出的光中,一部分光被反射向导光板3的内部,余下的光从射出面B向导光板3的外部射出。
因此,也可以只对导光板3的射出面B进行了皱纹处理,对其它的面不设置反射装置。对射出面B进行了皱纹处理实现了与例如对反射出面C进行的点图案印刷等同样作用效果,且作为反射装置起作用。
然后,在导光板3上配置由多个光学片形成的光学片类4。具体而言,光学片类4是由扩散片夹住透镜片而构成的。此外,在提高面状光源装置的亮度的情况下,考虑在透镜片表面形成的棱镜方向,也可组合多个透镜片。此外,由于扩散片提高了扩散性,因此,也可以组合两个以上使用。另外,通过透镜片的分光特性,从而既可以为将一个透镜片用作光学片类4的构成,也可以为不使用透镜片也可。此外,光学片类4也可由保护片、透镜片及偏光反射片组合而成。鉴于需要的亮度及分光特性等,最适合化地使用光学片类4。
接着,反射片5使用在PP(聚丙烯)或PET(聚对苯二甲酸乙醇酯)中混合了硫酸钡或氧化钛而成的材料。此外,反射片5也可使用树脂中形成有微细气泡的材料、在金属板上蒸镀了银的材料、在金属板上涂敷含有氧化钛等的涂料的材料等。另外,反射片5优选采用反射率90%以上的物质。因此,通过重叠多个反射片5,也可以提高反射率。通过提高反射片5的反射率,从而开口部8的亮度也上升。
此外,通过对反射片5的射出面侧或反射出面侧施行点图案印刷,从而可改善导光板3的射出面B上的亮度特性。另外,通过对反射片5进行有色印刷,从而能够抵消由导光板3的光吸收或反射片5的光吸收导致的射出面B上的色变化。通过对反射片5的反射出面进行印刷,能够钝化对射出面B的影响,因此,能够修正射出面B上微妙的亮度不匀和颜色不匀。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反射片5配置于导光板3的反射出面C侧,同时,在LED侧一直延长到导光板3的侧面(入射面A)。而且,反射片5配置为与LED基板2平行。但是,反射片5配置为避开LED1的部分。此外,通过将反射片5设置于导光板3的侧面,从而从导光板3的侧面射出的光能够被再次入射到导光板3。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高效地利用光,且能够提高射出面B上的亮度。此外,图1中虽未图示,通过将反射片5也配置于除入射面A之外的侧面,从而也能够使从侧面射出的光能回到导光板3,能够提高射出面B上的亮度。
然后,外框体6,其构成为具有开口部8,虽然从该开口部8射出光,但从其它部分尽量不让光漏出到外部。而且,本实施例的外框体6的内侧(保持有导光板3等的一侧)也具有将LED发出的光的一部分反射到导光板3的侧面上的反射功能。因此,外框体优选在PC(对聚碳酸酯)和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中混合了氧化钛的树脂材料。
此外,外框体6也可是小树脂材料上涂敷了含有氧化钛等的涂料的材料。亦即,用于外框体6的材料优选反射率90%以上、且反射率及反射特性对于光劣化、热劣化、经年劣化等不发生变化的材料。进一步地,用于外框体6的材料也可使用铝及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和在金属材料上涂敷了涂料的材料。
其次,内框体7具有将LED基板2、导光板3、反射片5等支持于所希望的位置并将从LED发出的热量传递到周围放热的功能。因此,内框体7优选为强度大、热传导性高的金属框体。特别是通过将热传导性高的铝框体用作内框体7,从而能够高效率地将LED1发出的热量扩散到框体,能够降低LED1的温度。
如图1所示的面状光源装置中,液晶显示部9配置于开口部8上。即,液晶显示部9通过作为面状光源装置的导光板3的射出面B上的光学片类4配置。配置于面状光源装置上部的液晶显示部9是应用了液晶的双折射性的显示部。如上述,配置于面状光源装置上的显示部也可为将文字或绘图印刷于透明板上的广告牌等。
液晶显示部9具备在基板上形成有着色层、遮光层、对向电极等的对向基板、基板上成为开关元件的薄膜晶体管(以下也称为TFT)、形成有像素电极等的TFT阵列基板(未图示)。而且,液晶显示部9由用于保持对向基板与TFT阵列基板之间间隔的隔板、用于将对向基板与TFT阵列基板贴合的密封材料、夹在对向基板与TFT阵列基板之间的液晶、注入液晶的注入口的封闭材料、将液晶定向的定向膜及偏光板构成(未图示)。本发明中由于使用已有的液晶显示部9,因而省略了详细说明。显示装置中具备用于驱动液晶显示部9的电路基板(未图示)。
接着,说明从LED1发出的光从导光板3的射出面B射出到光路。首先,从LED1发出的光直接或由外框体6及反射片5反射后入射到导光板3的入射面。
从入射面A入射到导光板3的光在导光板3和空气层的界面上反复全反射,同时在导光板3内部传播。在导光板3内部传播的光通过在导光板3的反射出面C上施行了未图示的点图案印刷而扩散反射。通过使用导光板3的反射出面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能够使具有不能满足临界角的入射光相对于导光板3和空气层的界面从导光板3的射出面B射出。从导光板3的射出面B射出的光通过光学片类4从开口部8入射到液晶显示部9。
另外,一部分光从导光板3的射出面B之外的面射出,但被导光板3的反射出面C及入射面A、设置于侧面上的反射片5反射。因此,该光再次入射到导光板3并从导光板3的射出面B射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导光板3的形状为板状。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而也可以将导光板3的形状设为导光板3的厚度随着从LED1离开而变薄的楔形。通过将导光板3设为楔形,从而入射光能更有效率地传播,并能更有效率地传播到射出面。此外,通过将导光板3设为楔形,从而能够降低由配置于侧面的反射片5反射的光的量,因此,能够减小反射片5的反射衰减,且能够增加从射出面B射出的光的量。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的面状光源装置中LED1附近的光路及相邻的LED1间附近的光路。图3表示图2所示的面状光源装置I-I面的剖面即LED1附近剖面图。此外,图4表示图2所示的面状光源装置II-II面的剖面即相邻LED1之间附近的剖面图。
首先说明图3所示的LED1附近的构造及光路。图3中,导光板3的射出面B的端部由外框体6的凸部6a支持。此外,凸部6a延伸至LED1侧,即使导光板3的位置因撞击等而移动到LED1侧,导光板3的射出面B也不会露出到外框体6的内部(由外框体6、导光板3、LED1及反射片5包围的空间)。因此,从LED1发出的光不会直接入射到导光板3的射出面B。
导光板3的反射出面C侧如图3所示,反射片5配置为延伸至LED1侧。因此,导光板3的反射出面C不会露出到外框体6的内部,从LED1发出的光不会直接入射到导光板3的射出面B。
由此,在LED1附近,入射到导光板3的光全部从导光板3的入射面入射。因此,入射到导光板3的光如上述那样由导光板3的射出面B及反射出面C反复全反射,通过形成于反射出面C上的点图案印刷等改变传播方向,然后从射出面B射出。
接着说明图4所示的相邻LED之间附近的构造及光路。首先,图4所示的导光板3的射出面B侧的构造与图3所示的LED1附近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另一方面,在图4所示的导光板3的反射出面C侧的构造中,从LED基板2(LED1侧)附近跨反射出面C一部分的孔10形成于反射片5上。此外,位于LED基板2附近的内框体7与反射片5的反射出面之间形成空间11。第2反射片12贴于位于空间11中的内框体7上。另外,反射片5也配置于与LED基板2平行的位置上。
图3所示的LED1附近的构造中,也设置了空间11及第2反射片12,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在LED1附近不设置空间11及第2反射片12的构造。
其次,经LED1附近的导光板3的入射面A反射的光、及相对于将LED1与导光板结合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发出的光被反射到反射片5、外框体6、导光板3的入射面A上后,到达相邻的LED1之间。到达相邻的LED1之间的光通过反射片5的孔10由第2反射片12反射,再次通过反射片5的孔10入射到导光板3的反射出面C。从反射出面C入射的光从导光板3的射出面B直接射出。
在以LED1为光源的通常的面状光源装置中,LED1附近明亮,相邻的LED1之间昏暗。因此,本实施例的面状光源装置中,如上述那样在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设置有反射片5的孔10及第2反射片12,具备将从LED1的光直接入射到导光板3的反射出面C的入射装置。由于具备该入射装置,从而本实施例的面状光源装置在相邻LED1之间附近的亮度也高,从而能够抑制LED1附近的区域和相邻LED1之间附近的区域之间亮度的不均。
即,本实施例的面状光源装置中,形成于反射片5的孔10及第2反射片12在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疑似地制作亮度高的部分。由此,仅抑制LED1附近的亮度升高,从而能够连续地增高亮度,且提高亮度分布的均匀性。
另外,设置于反射片5上的孔10的形状并不限于圆形或方形。此外,孔10的数量相对于相邻的LED1之间分别也可以形成多个。另外,孔10的截面距离(从LED1侧到导光板3侧方向上的截面长度,图4中α所示的距离)优选在相邻的LED1之间的中央部最大。另外,在从LED1侧到导光板3侧方向存在多个孔10的情况下,将各孔10的截面距离之和设为该部分的孔10的截面距离。
另外,通过将位于相邻的LED1之间1/3和2/3位置上的孔10的截面距离构成为最大,从而能够在相邻的LED1之间疑似地作出两个亮度高的位置,且能够进一步提高亮度的均匀性。进一步地,通过将到LED1和导光板3的入射面A的距离设为尽可能长,从而从LED1发出的光更宽,更多的光到达相邻的LED1之间。
此外,图中未示出,从与LED基板2平行的位置处的反射片5到导光板3的距离在相邻的LED1之间的中央部最短,从而能够增加从相邻的LED1之间到导光板3的入射量,并能够提高亮度的均匀性。进一步地,在将LED1与导光板3的结合方向及与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使用具有最大分光功能的LED,也能够提高亮度的均匀性。
此外,在导光板3的入射面A也能够形成具有相对于射出面B垂直的面的棱镜。通过该棱镜,从LED1附近入射到导光板3的光根据棱镜的形状散射,在相邻的LED1之间也加宽,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亮度的均匀性。
实施例2图5表示本实施例的面状光源装置的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的剖面图。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面状光源装置的LED1附近的构造基本上与实施例1相同。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LED1附近的截面构造除了未设置空间11及第2反射片12之外,其余与图3所示的构造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省略了对LED1附近的构造及光路的详细说明。
接着,参照图5说明本实施例的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的构造及光路。首先,在本实施例中,与导光板3的射出面B相接的外框体6的凸部6a在与LED1附近不同的截面方向上,其宽度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外框体6内部存在凸部6a未覆盖住而露出的射出面B的一部分。即,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在保持导光板3的外框体6与LED1之间露出的导光板3的射出面B的一部分(露出部13)。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从LED1发出的光的一部分从入射面B的露出部13入射。即,在本实施例中,露出部13具有将光直接入射到射出面B的入射装置的功能。从射出面B入射的光从导光板3的反射出面C射出,经反射片5反射后再次入射到导光板3。再次入射到导光板3的光的一部分从射出面B直接射出。
在本实施例中,在离散配置的相邻的LED1之间,通过设置将光直接入射到射出面B的入射装置,疑似地制作亮度高的部分。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仅抑制LED1附近的亮度升高,使导光板3的入射面A附近连续地增高亮度,从而提高亮度分布的均匀性。
另外,在设从导光板3的入射面A到外框体6的凸部6a的距离为L的情况下,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距离L逐渐变化至相邻的LED1之间的中央部最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亮度分布的均匀性。此外,也可在相邻的LED1之间1/3和2/3的位置改变凸部6a的形状,使得距离L最大。在这种情况下,在每一个相邻的LED1之间疑似地有两个亮度高的部分,从而亮度的均匀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外框体6的凸部6a控制射出面B的露出部13,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如实施例1所示,也可以将反射片5等组合而构成直接将光入射到射出面B的入射装置。在这种情况下,无需特别成形外框体6,可以只由廉价的反射片构成入射装置。
实施例3图6表示本实施例的面状光源装置的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的剖面图。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面状光源装置的LED1附近的构造基本上与实施例1相同。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LED1附近的截面构造除了未设置空间11及第2反射片12之外,其余与图3示出的构造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省略了对LED1附近的构造及光路的详细说明。
接着,参照图6说明本实施例的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的构造及光路。首先,在本实施例中,由导光板3的射出面B和入射面A形成的角及由导光板3的反射出面C和入射面A形成的角具有R形状部14(整形为圆弧状的部分)。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从LED1发出的光的一部分从形成于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的入射面A的R形状部14入射。从R形状部14入射的光与直接从入射面A入射的光的入射角度不同,相对于射出面B及反射出面C的角度与用于在导光板3上传播的临界角相比成为锐角。因此,从R形状部14入射的光大多直接从入射面A附近的射出面B射出。
即,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的导光板3的入射面A具备成为与直接入射到入射面A的光的入射角度不同的入射角度的入射装置。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入射装置是在由导光板3的射出面B和入射面A形成的角及由导光板3的反射出面C和入射面A形成的角具有R形状部14。
在本实施例中,在离散配置的相邻的LED1之间,通过设置R形状部14,疑似地制作出亮度高的部分。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仅抑制LED1附近亮度的升高,以使亮度在导光板3的入射面A附近连续地增高,进而提高亮度分布的均匀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射出面B和入射面A构成的角及由反射出面C和入射面A构成的角分别形成为R形状部14。但不限于本发明,若能够提高亮度的均匀性,则也可仅在其中某个角形成R形状部14。此外,R形状部14的半径也可以逐渐增大,使其在相邻的LED1之间的中央部最大。另外,也可以改变R形状部14的半径,使其在相邻的LED1之间1/3和2/3的位置最大。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个相邻的LED1之间,疑似的亮度高的部分为两个,从而亮度的均匀性进一步提高。
实施例4图7表示本实施例的面状光源装置的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的剖面图。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面状光源装置的LED1附近的构造基本上与实施例1相同。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LED1附近的截面构造除了未设置空间11及第2反射片12之外,其余与图3示出的构造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省略了对LED1附近的构造及光路的详细说明。
接着,参照图7说明本实施例的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的构造及光路。首先,在本实施例中,在导光板3的射出面B和入射面A形成的边、及在反射出面C和入射面A形成的边上具有从导光板3沿LED基板2方向延伸的突起部15。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从LED1发出的光的一部分在相邻的LED1之间的入射面A形成的突起部15入射到导光板3。从突起部15入射的光与从入射面A直接入射的光的入射角度不同,相对于射出面B及反射出面C的角度与用于在导光板3中传播的临界角相比成为锐角。因此,从突起部15入射的光大多直接从入射面A附近的射出面B射出。
即,在本实施例中,在位于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的导光板3的入射面A上具备成为与直接入射到入射面A的光的入射角度不同的入射角度的入射装置。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入射装置中,在导光板3的射出面B和入射面A形成的边及在反射出面C和入射面A形成的边上设有突起部15。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离散配置的相邻的LED1之间,通过设置突起部15,疑似地制作出亮度高的部分。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仅抑制LED1附近亮度的升高,以使亮度在导光板3的入射面A附近连续地增高,进而提高亮度分布的均匀性。此外,本实施例的突起部15与实施例3的R形状部14相比,模具简单,因此能够降低模具需要的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在导光板3的射出面B和入射面A形成的边及在反射出面C和入射面A形成的边上分别形成有突起部15。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充分地提高亮度的均匀性,则也可仅在其中一个边上形成突起部15。此外,对突起部15的形状而言考虑亮度的均匀性而选择最适合的形状。
实施例5图8表示本实施例的面状光源装置的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的剖面图。图9表示本实施例的面状光源装置的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的导光板3的正视图及侧视图。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面状光源装置的LED1的附近的构造基本上与实施例一相同。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LED1附近的截面构造除了未设置空间11及第2反射片12之外,其余与图3所示的构造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省略了对LED1附近的构造及光路的详细说明。
接着,参照图8及图9说明本实施例的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的构造及光路。首先,在本实施例中,在导光板3的入射面A上形成为V字形槽16。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V字形槽16在相邻的LED1之间的中央部其深度和宽度最大。因此,本实施例的V字形槽16从导光板3的正面看呈菱形。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从LED1发出的光的一部分从形成于入射面A的V字形槽16入射到导光板3。从V字形槽16入射的光与直接从入射面A形成入射的光的入射角度不同,相对于入射面B及反射出面C的角度与用于在导光板3中传播的临界角相比成为锐角。因此,从V字形槽16入射的光大多直接从入射面A附近的射出面B射出。
即,在本实施例中,在位于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的导光板3的入射面A上具备成为与直接入射到入射面A的光的入射角度不同的入射角度的入射装置。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入射装置在导光板3的入射面A上设有V字形槽16。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离散配置的相邻的LED1之间,通过在入射面A上设置V字形槽16,由此疑似地制作亮度高的部分。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仅抑制LED1附近的亮度升高,以使亮度在导光板3的入射面A附近连续地增高,从而提高亮度分布的均匀性。
通过调整V字形槽16的深度、宽度、角度和顶点形状等,能够大幅提高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的亮度。此外,由于能够简化成型V字形槽16的模具,因而能够降低模具的成本。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在相邻的LED1之间的中央的入射面A上形成有一个V字形槽16,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多个V字形槽16。进一步地,也可以对多个V字形槽16分别以不同的宽度、角度、深度形成。此外,V字形槽16的位置也可以鉴于射出面B的亮度均匀性任意决定。
〔变形例1〕图10表示实施例5的变形例1的面状光源装置的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的剖面图。图11表示变形例1的面状光源装置的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的导光板3的正视图及侧视图。变形例1的面状光源装置的LED1附近的构造基本上与实施例一相同。
在变形例1中,在导光板3的入射面A上形成有V字形凹部17。如图11所示,变形例1的V字形凸部17在相邻的LED1之间的中央部深度及宽度最大。因此,本实施例的V字形凹部17从导光板3的正面看呈菱形。
〔变形例2〕图12表示实施例5的变形例2的面状光源装置的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的剖面图。图13表示变形例2的面状光源装置的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的导光板3的正视图及侧视图。变形例2的面状光源装置的LED1附近的构造基本上与实施例1相同。
在变形例2中,在导光板3的入射面A形成有皱纹形状(也可以说是褶皱形状)18。如图13所示,变形例2的皱纹形状18在相邻的LED1之间的中央附近面积最大。因此,本实施例的皱纹形状18从导光板3的正面看呈矩形的两个边上带三角形的形状。皱纹形状18例如通过将入射面A喷沙化形成。
在变形例2中,在相邻的LED1之间,从LED1发出的光的一部分从相对于射出面B及反射出面C垂直的入射面A之外的皱纹形状面18入射到导光板3。因此,从皱纹形状18的面入射的光与直接从入射面A入射的光的入射角度不同,相对于射出面B和反射出面C的角度与用于在导光板3中传播的临界角相比成为锐角。因此,从皱纹形状18的面入射的光大多从入射面A附近的射出面B直接射出。
如上所述,在变形例2中,在离散配置的相邻的LED1之间,通过在入射面A上设置皱纹形状18,疑似地制作出亮度高的部分。因此,变形例2也与本实施例相同,仅抑制LED1附近亮度的升高,以使亮度在导光板3的入射面A附近连续地增高,从而提高了亮度分布的均匀性。进一步,在变形例2中,由于能够细调相邻的LED1之间的亮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射出面B处的显示质量。
以上,通过将实施例1~实施例5中所说明的多种形状等个别组合,能够期待更好的效果。
此外,用于本发明的点光源并不限于LED1。另外,混合RED(红)、GREEN(绿)、BLUE(蓝)生成白色光的光源不仅能适用于各实施例,还能够抑制发生亮度不均及颜色不均,使得各种颜色的亮度在导光板3的射出面B均匀化,从而能够获得均匀的白色光。
权利要求
1.一种面状光源装置,具备多个点光源,以规定间隔配置、导光板,将从所述点光源发出并入射到至少一个侧面的光,作为面状光从位于相对所述侧面垂直位置的射出面射出、反射部,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反射出面及所述点光源附近、以及框体,在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射出面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部,并保持所述点光源、所述导光板及所述反射部,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所述点光源之间附近还包含将所述点光源发出的光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射出面或所述反射出面入射的入射装置。
2.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装置具备形成于从所述点光源侧到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反射出面的局部的位置上的所述反射部的孔、以及与所述孔平行设置的第2反射部。
3.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反射部的所述孔在每个相邻的所述点光源之间形成多个。
4.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反射部的所述孔从所述点光源侧到所述导光板侧方向的剖面长度在相邻的点光源之间的中央部最大。
5.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反射部的所述孔从所述点光源侧到所述导光板侧方向的剖面长度在相邻的点光源之间的中央部最大。
6.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反射部的所述孔从所述点光源侧到所述导光板侧方向上的剖面长度在相邻的点光源之间的1/3及2/3的位置最大。
7.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反射部的所述孔从所述点光源侧到所述导光板侧方向的剖面长度在相邻的点光源之间的1/3及2/3的位置最大。
8.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装置在保持所述导光板的所述框体与所述点光源之间具有所述射出面的露出部。
9.一种面状光源装置,其具备多个点光源,以规定间隔配置、导光板,将从所述点光源发出并入射到至少一个侧面的光,作为面状光从位于相对所述侧面垂直位置的射出面射出、反射部,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反射出面及所述点光源附近、框体,在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射出面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部,并保持所述点光源、所述导光板及所述反射部,其特征在于,在位于相邻的所述点光源之间附近的所述导光板的所述侧面还具备成为与直接入射到所述侧面的光的入射角度不同的入射角度的入射装置。
10.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装置是,将由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射出面和所述侧面形成的角及由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反射出面和所述侧面形成的角中的至少一个角整形为具有规定半径的圆弧状部分。
11.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装置在由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射出面和所述侧面形成的边及由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反射出面和所述侧面形成的边中的至少一个边上具有突起部。
12.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装置在位于相邻的所述点光源之间附近的所述导光板的所述侧面具有V形槽。
13.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装置在位于相邻的所述点光源之间附近的所述导光板的所述侧面具有V形的凸部。
14.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装置在位于相邻的所述点光源之间附近的所述导光板的所述侧面具有规定形状的凹凸部。
15.如权利要求
1~14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点光源是发光二极管。
1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
1~14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光源装置、在所述面状光源装置的所述开口部上,通过从该所述开口部射出的光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部。
专利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点光源附近和相邻的点光源之间附近的亮度不均的面状光源装置及显示质量高的显示装置。本发明的面状光源装置具备以规定间隔配置的多个LED1、将从LED1发出并入射到至少一个入射面A的光作为面状光从位于相对入射面A垂直位置的射出面B射出的导光板(3)、设置于导光板(3)的反射出面C及LED1附近的反射片(5)、在与导光板(3)的射出面B对应位置具有开口部(8)并保持LED1、导光板(3)及反射片(5)的框体(6、7)。另外,本发明中,在相邻的LED1之间附近具备将LED1发出的光从导光板(3)的射出面B或反射出面C入射的入射装置。
文档编号F21V13/02GK1991237SQ200610156258
公开日2007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8日
发明者境诚司, 森明博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