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等离子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5957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使用等离子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等离子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尤其涉及可防止无用辐射噪声外泄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上述显示装置一般设有电路板,其上配置有对等离子显示面板(以下简称为PDP(Plasma Display Panel))进行驱动的电路。然而,PDP的驱动电路要对电气信号进行数字处理,故容易产生电磁波。而且PDP自身也会产生电磁波。即,PDP及其驱动电路是称为无用辐射噪声(以下称为EMI(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的发生源。因此,过去为了防止EMI外泄,一直在研究开发具有屏蔽效果的显示装置。
特开平9-172267号公报公开了上述显示装置的一例。图25(a)是该公报公开的显示装置框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5(b)是从箭头B方向看图(a)A-A’剖面的剖视图。在图25(a)和(b)中,框体251用以铝为代表的导体构成,内部收纳PDP及其驱动电路。框体251上相当于显示装置后方的部分装有塑料制的后盖252。在框体251上相当于显示装置前方的部分装有塑料制的前盖253。由此使前盖253的内侧几乎全被导体(框体251)覆盖,框体发挥屏蔽效果。
然而,在上述框体发挥屏蔽效果时,固然EMI不易泄漏到该框体的外部,但从该PDP辐射的EMI却进入到驱动电路。结果使驱动电路的信号处理不稳定。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更佳的屏蔽效果,能使驱动电路稳定工作的显示装置。
发明的公开上述目的通过以下各方案来解决。各方案具有以下特征,从而具有特有的技术效果。
第1方案是一种在画面上显示图象的显示装置,具有构成画面的等离子显示面板(以下称PDP(Plasma Display Panel))、配置有对PDP进行驱动的电路的电路板、用导电性材料做成板状且在其一面上装有PDP而在另一面上装有电路板的底架、
具有导电性且收容装在底架上的PDP及电路板的外装体,底架对电路板进行屏蔽,防止来自PDP的无用辐射噪声进入该电路板上的电路,外装体发挥屏蔽效果,防止来自内部收容的PDP及电路板的电路的无用辐射噪声外泄。
第1方案的显示装置是由底架对电路进行屏蔽,且外装体发挥屏蔽效果。本显示装置通过这种双重的屏蔽结构,首先能防止来自PDP的无用辐射噪声进入电路板上的电路,使PDP的驱动电路稳定地工作。又由于这种双重屏蔽结构,可防止来自该PDP及该电路的无用辐射噪声泄漏到外装体的外部。
第2方案是一种在画面上显示图象的显示装置,具有构成画面的等离子显示面板(以下称PDP(Plasma Display Panel))、在底板上配置有对PDP进行驱动的电路的电路板、用导电性材料做成板状且在其一面上装有PDP而在另一面上装有电路板的底架、具有导电性且覆盖底架前面的机壳、具有导电性且覆盖底架背面的后盖、具有绝缘性且固定于底架上以支承机壳和后盖的托架,机壳及后盖在将固定有PDP及电路板的底架覆盖时,支承于托架上且电气导通,且与底架之间电气绝缘,由此发挥屏蔽效果,底架与电路之间电气绝缘,由此对电路板进行屏蔽,防止来自PDP的无用辐射噪声进入该电路。
第2方案的显示装置的机壳及后盖收容固定有PDP及电路板上的电路的底架且电气导通。由此使机壳及后盖发挥屏蔽效果。另外,底架将电路屏蔽。本显示装置由于采用上述双重屏蔽结构,首先能防止来自PDP的无用辐射噪声进入电路板上的电路,使PDP的驱动电路稳定工作。又由于采用双重屏蔽结构,可防止来自该PDP及该电路的无用辐射噪声泄漏到机壳及后盖的外部。
第3方案从属于第2方案,其显示装置还设有将PDP粘贴于底架上的粘贴片,粘贴片具有绝缘性。
采用第3方案,能简单地将PDP固定在底架上,且能使该PDP与底架之间电气绝缘。
第4方案从属于第2方案,是在底架上一体地形成第1轮毂,底板具有绝缘性,且在该底板的预定位置上形成通孔,电路板通过穿过通孔的螺钉固定于第1轮毂上,由此使配置在底板上的电路与底架之间电气绝缘。
采用第4方案,因第1轮毂与底架形成一体,故无需另设将电路板安装于该底架上用的构件。从而可减少显示装置的零件数量,缩短该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
第5方案从属于第2方案,是在底架的4个拐角上各装有1个托架,机壳及后盖被安装在拐角上的4个托架支承。
采用第5方案,施加于机壳及后盖的冲击力不会直接传递到底架,而是被支承机壳及后盖的4个托架所吸收。由此可保护显示装置的核心零件、即PDP及电路板免受外力冲击。
第6方案从属于第2方案,其显示装置还具有通过安装底架而针对设置面将画面位置定位的基座,基座具有导电性,与底架之间电气绝缘,且与后盖之间电气导通。
采用第6方案,基座与底架之间电气绝缘且与后盖之间电气导通,故显示装置上的电波(图象信号)的接收灵敏度提高。
第7方案从属于第2方案,其显示装置还具有一体地固定于底架上、从平坦的下端面起形成中心轴与垂直方向平行的圆筒形孔的上部定位单元;在孔的整个内壁面及下端面上形成的绝缘层;具有导电性、为了针对其设置面决定画面位置而对底架进行支承的基座;及杆状的下部定位单元,基座包含凸出部(lag),该凸出部形成中心轴与垂直方向平行的通孔,其上端面平坦,下部定位单元穿过基座的通孔及在上部定位单元上形成的孔而固定在该基座上,使凸出部的上端面将上部定位单元的下端面定位,绝缘层使上部定位单元与基座之间电气绝缘。
采用第7方案,可以使基座与底架之间电气绝缘,且可使该基座与后盖之间电气导通。
第8方案从属于第2方案,其显示装置还具有形成第1通孔的垫片,垫片由绝缘材料构成,在底架上一体地形成第2轮毂,在后盖的规定位置上形成第2通孔,穿过第1通孔及第2通孔的螺钉固定于第2轮毂上,由此将后盖电气绝缘地安装在底架上。
采用第8方案,由于第2轮毂与底架形成一体,故无需将电路板安装在该底架上所需的构件。从而可减少显示装置的零件数量,缩短该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
采用第8方案,后盖电气绝缘地安装在底架上。
第9方案从属于第5方案,4个托架中安装在底架上侧的托架与后盖的内侧抵接,对该后盖进行支承。
采用第9方案,托架对安装在底架上的后盖进行支承,故后盖不易发生移位。
第10方案从属于第5方案,固定在底架上侧的2个托架具有肋,另外2个托架具有螺纹孔,机壳的上端部分具有钩子,下端部分具有通孔,通过用肋将钩子卡住,并使穿过通孔的的螺钉固定于螺纹孔,而使机壳被4个托架支承。
采用第10方案,机壳电气绝缘地安装在底架上。
第11方案从属于第2方案,机壳及后盖支承在托架上时相互接触。
采用第11方案,用“接触”这种的简单的方法即可使机壳与后盖之间电气导通。
第12方案从属于第2方案,还具有使装有PDP及电路板的底架独立的基座,机壳及后盖分别可在托架上装拆。
采用第12方案,由于机壳及后盖能独立地在托架上装拆,故当要处理显示装置内部时,只要将该机壳或后盖取下即可。即,采用第12方案,便于在显示装置内部的处理。
第13方案从属于第2方案,还具有导电性的弹性体,机壳和后盖支承在托架上时夹入弹性体。
采用第13方案,弹性体夹在机壳和后盖之间并与二者紧密接触。而且弹性体具有导电性,故可使机壳及后盖良好地导通。由此可使机壳和后盖的屏蔽效果更佳。
对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说明将图1的PDP1固定在底架2上的方法。
图3是放大表示图1的底架2左上部分的拐角。
图4是表示图1的底架2背面的立体图。
图5说明各电路板9的安装方法。
图6表示某一电路板9安装在底架2上的状态。
图7是表示定位单元1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7的定位单元10分解后的纵剖视图。
图9是组装后的定位单元10的纵剖视图及横剖视放大图。
图10是图1的托架3b的主视图。
图11是图1的托架3b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的托架3b的侧视图。
图13是图1的托架3c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的托架3c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的托架3c的侧视图。
图16是将托架3a~3d固定后从侧面看底架2的图。
图17是图1的后盖6的主视图。
图18说明后盖6在底架2上的安装方法。
图19说明后盖6与底架2之间的电气关系。
图20是从箭头D方向看沿图1的线C-C’剖面的剖视图。
图21说明机壳7在底架2上的安装方法。
图22是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显示装置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图22的衬垫11剖面的放大图。
图24是图22的机壳7内侧的剖视图。
图25表示传统显示装置采用的框体结构。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采用PDP的显示装置整体结构的立体图。显示装置是在画面上显示图象的显示装置。在图1中,显示装置的主要零件有PDP(Plasma Display Panel)1、底架2、4个托架3a~3d、基座4、2个下部定位单元5a和5b、后盖6、机壳7。图1中还有其他零件,对这些零件将在必要部分作适当说明。
PDP1相当于用斜线围住的部分。PDP1是把在用离子化气体隔出的2个平坦玻璃板中所收容的多个电极排列成格子状后形成的。在这种结构中,通过将能量施加给选中的电极而使气体离子化,并使之在规定的位置发光。利用以上现象,PDP1构成显示图象的画面。在此,为了便于说明,将PDP1的长边的长度设为a,将其短边的长度设为b。
底架2用导电性材料模铸而成。导电性材料最好选用铝。因为铝有助于减轻显示装置的重量。另外,底架2如图2等所示,外形为大致长方形的板状。在底架2的一面形成平坦面21。面21的形状与PDP1的形状对应。本实施形态中,面21为长方形。这里,为了方便而将面21的长边的长度设为a,将其短边的长度设为b。在面21上安装PDP1。本实施形态的PDP1如图2所示,是用双面粘贴片8粘贴在面21上。这里,双面粘贴片8由绝缘性材料构成,其两面均有粘性。用粘贴片8在PDP1与底架2之间形成了绝缘层,故PDP1是在对底架2电气绝缘的状态下安装在该底架2上的。另外,在底架2上形成围住面21的周围且与该面21构成一体的外缘22。
再来看图1。在底架2的各拐角上,一体地固定着托架固定部,该托架固定部上形成螺纹孔。各托架固定部的螺纹孔用于将托架3a~3d固定在底架2上。图3是从图1的箭头A方向(即视听者的视点)看的底架2左上方拐角周边的放大图。在图3所示的拐角上,从外缘22伸出小舌片状托架固定部23b~25b。在托架固定部23b~25b上形成螺纹孔,供螺钉固定托架3b用。同样,在底架2的右上方拐角上一体地固定着托架3a用的托架固定部23a~25a(见图1)。在底架2的左下方拐角上一体地固定着托架3c用的托架固定部23e和24c,在其右下方拐角上一体地固定着托架3d用的托架固定部23d和24d(见图1)。托架固定部23a~25a、托架固定部23c和24c、以及托架固定部23d和24d与托架固定部23b~25b相比,只是形成位置不同,故省略其详细图示和说明。
图4是从图1箭头B方向看底架2的立体图。换言之,是表示与面21相对的一面(底架2的背面)的图。在图4中,在底架2的背面配置有第1轮毂26、第2轮毂27a~27d、上部定位单元28a和28b、及框架29。
这里,要注意的是,第1轮毂26、第2轮毂27a~27d、上部定位单元28a和28b、及框架29是一体地固定于底架2上的。采用这种一体成形的结构,可以减少构成显示装置所需的零件数量。从而可简化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进而降低制造成本。
虽然第1轮毂26在图4中只示出1个,但实际上是根据电路板9上的通孔93(见图5)而形成必要的数量。在各个第1轮毂26上形成螺纹孔。另外,在第2轮毂27a~27d上形成用螺钉固定后盖6用的螺纹孔。上部定位单元28a和28b配置在底架2下端的左侧和右侧,构成后述的定位单元10的局部。框架29是为了增强底架2而形成的。框架29做成梯子状,将底架2背面的空间加以分隔。从而在底架2的背面形成若干空间α。上述第1轮毂26配置于空间α中。
以下结合图5说明各电路板9在图2的底架2上的安装方法。在图5中,各电路板9是如同代表性的PCB(印刷电路板)那样,在用绝缘材料做成的底板91上配置各种电路元件及连接这些元件的导线(以下将电路元件和导线统称为“电路92”)。作为电路92的种类,代表性的有在PDP1上显示图象用的数字信号处理电路。另外,在各底板91的必要部分形成通孔93。螺钉94穿过通孔93后固定于第1轮毂26中,由此将各电路板9安装在底架2上并配置在空间α中。
图6表示某一电路板9安装到底架2上后的状态。在图6中,为便于说明,只表示了1个电路板9的周边。图6中斜线部分β表示固定在各第1轮毂26(图6中未示出)的螺钉94的周边。斜线部分β未配置任何构成电路92的电路元件及导线。由于电路92是隔着绝缘性底板91而固定在底架2上的,故可使该电路92与底架2之间实现电气绝缘。
还需要注意的是,如上所述,各电路板9是配置在空间α中的,故各电路板9不会从底架2伸出。更具体地说,当从图1的箭头A方向看底架2时,各电路板9完全隐蔽在底架2的背面。这样,底架2就可保护电路92免受PDP1发出的EMI。
图6中未示出的其他电路板9也与上述同样地安装在底架2上。即,底架2保护其他电路板9上的电路92免受由PDP1辐射的EMI。
以上是结合图1~图6说明PDP1、底架2及各电路板9的配置情况。如上所述,各电路92对PDP1电气绝缘(见图2和图6)。而且底架2将各电路92屏蔽(见图6)。由此使从PDP1辐射的EMI不易进入各电路板9。结果是各电路92几乎不受该EMI的影响而正确工作。
图7是表示定位单元10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从箭头F方向看图7的E-E’线剖面时的定位单元10的纵剖视图。图9(a)是将图7和图8的定位单元10组装后的纵剖视图。图9(b)是从箭头H方向看图(a)的G-G’线剖面时的定位单元10的横剖放大图。为了便于说明,在图7~图9中,示出了相互正交的x轴、y轴和z轴。其中y轴与垂直方向平行。z-x平面与水平面平行。
结合以上的图7~图9说明定位单元10。定位单元10将PDP1定位,以使该PDP1垂直于作为成品的显示装置(以下简称为“成品”)的设置面。因此,定位单元10如图7和图8所示,包括上部定位单元28a和28b、套子101a和101b、至少2个带状导电体102a和102b、导电块103a和103b、基座4以及下部定位单元5a和5b。
上部定位单元28a的用下端面平行于z-x平面的半圆筒形块体构成。各块体上形成孔281a。孔281a如图8所示,其中心轴具有与y轴平行的大致圆筒形状。另外,孔281a在半圆筒形的块体下端面开口。孔281a的上端部分是封闭的。上部定位单元28b的形状实质上与上部定位单元28a相同,故省略详细的图示和说明。以上的上部定位单元28a和28b按照孔281a和281b的中心轴在底架2上距离与x轴方向平行的边的中心为等距离的要求来配置。
套子101a和101b是用具有规定厚度的片状绝缘材料做成套状构成的。更具体地说,套子101a和101b的外形为能够嵌入孔281a和281b的圆筒状。套子101a和101b的上端部分是封闭的,其下端部分开口。套子101a和101b在各自的开口部分向外扩开,由此形成与z-x平面平行的下端面。套子101a和101b的下端面形状与上部定位单元28a和28b的下端面对应。
带状导电体102a和102b由导电性材料组成,其长边的长度大于孔281a和281b的深度。另一方面,短边的长度设定为能将带状导电体102a和102b嵌入套子101a和101b的孔内部。
导电块103a和103b用做成大致正方体的导电性材料构成。在导电块103a和103b上形成与孔281a和281b实质上相同直径的通孔。
基座4由板状导电性材料组成,在PDP1针对设置面定位后支承底架2。另外,由于基座4要支承成品,故最好用高密度金属制造。基座4的下端面与z-x平面平行,是置放成品时与设置场所(譬如地板)接触的部位。另外,在下端面上隔开规定间隔形成凹部41a和41b(见图8),在该凹部41a和41b上形成螺纹孔。
另外,凸出部42a和42b位于基座4的上侧面,并在凹部41a和41b的正上方。凸出部42a和42b的上端面与z-x平面平行。
在基座4上还形成贯通凹部41a和凸出部42a的圆筒形通孔43a。同样地,形成贯通凹部41b和凸出部42b的圆筒形通孔43b。这里,要注意的是,通孔43a和43b的中心轴在基座4距离与x轴方向平行的边的中心实质上是等距离,且与y轴实质上平行。而且通孔43a和43b的中心轴间距离与孔281a和281b的中心轴间距离实质上相等。通孔43a和43b的内径与套子101a和101b的内径实质上相等。
下部定位单元5a由导电性材料构成,如图8所示,包含杆部51a和头部52a。杆部51a的外径与套子101a的内径实质上相同。另外,杆部51a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设定为定位单元10组装后到达套子101a底部的程度。头部52a是两端附近形成通孔的板状构件。在杆部51a的一端固定头部52a的中央部分。下部定位单元5b与下部定位单元5a实质上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以下结合图7~图9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定位单元10的组装方法。首先,将杆部51a和51b穿过通孔43a和43b。并且在螺钉104a和104b穿过头部52a和52b的通孔之后将它们固定于凹部41a和41b上形成的螺纹孔中。由此将下部定位单元5a和5b固定在基座4上。这时,杆部51a和51b的一部分从凸出部42a和42b伸出。从凸出部42a和42b伸出的伸出部分穿过导电块103a和103b的通孔。
在套子101a的孔的内壁上固定带状导电体102a。这时最好固定成带状导电体102a的一端与孔的底面接触的状态。并且,带状导电体102a从底面向着开口方向固定在内壁上。带状导电体102a在开口部分弯折后,另一端在套子101a的下端面上固定。带状导电体102b也与带状导电体102a同样地固定在套子101b中。套子101a和101b在其中固定有带状导电体102a和102b的状态下嵌入上部定位单元28a的孔281a和上部定位单元28b的孔281b中。
从导电块103a和103b伸出的杆部51a和51b插入已有套子101a和101b嵌入的孔281a和281b中。然后,用螺钉固定上部定位单元28a和下部定位单元5a,再用螺钉固定上部定位单元28b和下部定位单元5b(未详细图示)。结果,底架2就通过导电块103a和103b而正确地定位在凸出部42a和42b的上端面上。由此将PDP1的画面垂直地定位于设置面(即基座4的下端面)上。
这里要注意的是,在上部定位单元28a的下端面上以及孔281a的内壁上,如图9(a)及(b)所示,用套子101a形成绝缘层(见右下方带斜线部分)。并且在套子101a的孔的内壁上装有带状导电体102a。另外,在上部定位单元28b的下端面上及孔281b的内壁上,用套子101b形成绝缘层。并且在套子101b的孔的内壁上装有带状导电体102b。因此,在定位单元10组装后,基座4通过下部定位单元5a和带状导电体102a而与导电块103a电气导通。而且基座4即使与导电块103a直接接触也是电气导通的。同样地,基座4还与导电块103b导通。但是利用套子101a和101b形成的绝缘层,使基座4与铝制底架2之间电气绝缘。
图10是托架3b的主视图。为了表明与图1之间的关系,图10是从图1的箭头B方向看托架3b的图。图11则是托架3b的俯视图,是从图10的箭头I方向看托架3b的图。图12是托架3b的侧视图,是从图10的箭头H方向看托架3b的图。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0~图12中示出了相互正交的x轴、y轴和z轴,其中y轴是与垂直方向平行的轴。z-x平面是与水平面平行的面。以下结合图10~图12说明托架3b。
在图10~图12中,托架3b是将绝缘性材料注射成形后构成。托架3b主要具有框架31b、底架固定构件32b~34b、连接构件35b、顶板36b、肋37b。框架31b是在图10~图12中用点包围的部分。框架31b由实质上呈90度连接的2个板311b和312b构成。在图10中,板311b的上侧面和下侧面与z-x平面平行,其中心轴与x轴平行。另外,板312b的右侧面和左侧面与y-z平面平行,其中心轴与y轴平行。
底架固定构件32b~34b是将托架3b固定在底架2的左上方拐角的背面用的构件。以下说明底架固定构件32b~34b的一例具体结构。底架固定构件32b为舌片形状,从板311b的一端(图10中为左端)与x-y平面平行地伸出。在底架固定构件32b上形成中心轴与z轴平行的通孔321b(见图12)。另外,底架固定构件33b为舌片形状,从板312b的一端(图10中为下端)与x-y平面平行地伸出。在底架固定构件33b上形成中心轴与z轴平行的通孔331b(见图12)。另外,底架固定构件34b为舌片形状,从板311b和312b的另一端(图10中为板311b的右端和板312b的上端)与x-y平面平行地伸出。在底架固定构件34b上形成中心轴与z轴平行的通孔341b(见图11)。而且各底架固定构件32b~34b的背面包括与x-y平面平行的一个面。
连接构件35b是在图10和图11中用右下倾斜的斜线包围的部分。连接构件35b是连接框架311b和顶板36b用的大致长方形板状构件。如图10所示,连接构件35b被底架固定构件32b和33b所夹。连接构件35b的一端与图10~图12的板311b的下端连接成一体,另一端则与顶板36b的一边连接成一体。这里要注意的是,连接构件35b的表面是与x-y平面相交的平面的一部分,如图12所示,与x-y平面之间形成规定的角度γ。角度γ的范围根据与后述的后盖6的关系来定。
顶板36是在图10中用左下倾斜的斜线包围的部分。顶板36如图10~图12所示,是与连接构件35b的下端连接成一体的构件,为大致长方形的板状构件。在顶板36上形成各种形状的散热孔,各散热孔将从底架2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在图10~图12中,板311b的上侧面为实质上平坦的面。肋37b是钩住钩子713(见图20)用的构件。作为一具体示例,本实施形态的肋37b是在板311b的上侧面沿x轴方向延伸且沿y轴方向凸出。
以下结合图3说明托架3b在底架2上的安装方法。在3个通孔321b~341b中各插入1个螺钉。插入的各螺钉固定于在托架固定部23b~25b上形成的各螺纹孔中。在托架3b固定于底架2上后,各底架固定构件32b~34b的背面与托架固定部23b~25b抵接。如上所述,各底架固定构件32b~34b的背面与x-y平面平行,故托架3b能平服牢固地固定在底架2上。
以上说明了托架3b。而托架3a的形状实质上与托架3b是左右对称的,故省略其详细图示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凡托架3a上与托架3b的结构相同的部分均采用相同符号表示。不过,符号右侧的字母不用“b”而用“a”。譬如托架3a上的肋用37a表示。托架3a与托架3b同样,安装在底架2的右上方拐角的背面。
图13是托架3c的主视图。为了表明与图1之间的关系,图13是从图1的箭头B方向看托架3c的图。图14则是托架3c的俯视图,是从图13的箭头K方向看托架3c的图。图15是托架3c的侧视图,是从图13的箭头L方向看托架3c的图。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3~图15中示出了相互正交的x轴、y轴和z轴,其中y轴是与垂直方向平行的轴。z-x平面是与水平面平行的面。以下结合图13~图15说明托架3c。
在图13~图15中,托架3c是将绝缘性材料注射成形后构成。托架3c主要具有框架31c、底架固定构件32c和33c、连接构件34c、顶板35c、机壳固定构件36c。框架31c是用点包围的部分,为大致长方形的板状构件,如图13所示,侧面与y-z平面平行,其中心轴与y轴平行。
底架固定构件32c和33c是将托架3c安装到底架2背面的下部左侧用的构件。以下说明底架固定构件32和33c具体结构一例。底架固定构件32c为舌片状,从框架31c的一端(图13中上端)与x-y平面平行地伸出。在底架固定构件32c上形成中心轴与z轴平行的通孔321c(见图14)。底架固定构件33c是舌片状构件,从框架31c的另一端(图13中下端)与x-y平面平行地伸出。在底架固定构件33c上形成中心轴与z轴平行的通孔331c(见图13)。这里,以上底架固定构件32c和33c的内面处于同一x-y平面内(见图15),使托架3c能稳定固定在底架2上。
连接构件34c是用右下倾斜的斜线围住的部分。连接构件34c是将框架31c和顶板35c连接成一体用的构件。在本实施形态中,连接构件34c是从底架固定构件32c及33c的端部、以及从框架31c的局部,沿z轴方向伸出的柱状构件。
顶板35c是用左下倾斜的斜线围住的部分。在本实施形态中,顶板35c是与连接构件34d的上端连接成一体的板状构件。在顶板35c上形成若干散热孔,各散热孔散发从底架2产生的热量。
机壳固定构件36c是将机壳7安装到托架3c上用的构件。作为其具体结构的一例,机壳固定构件36c由从顶板35c的下端部分沿z轴伸出的棒状构件组成。在棒状构件的前端部分形成螺纹孔361c。
以下说明托架3c在底架2上的安装方法。其安装方法与托架3c相同,故结合图1及图13~图15来说明。在通孔321c和331c中各插入1个螺钉。插入的各个螺钉固定于在托架固定部23c和24c上形成的各螺纹孔中。这里,当托架3c固定于底架2上后,各底架固定构件32c和33c的内面与托架固定部23c和24c抵接。各底架固定构件32c和33c的内面构成与x-y平行的面,故托架3c能不摇晃地可靠固定在底架2上。以上说明了托架3c。而托架3d则具有与托架3c大致左右对称的形状,故省略其详细图示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凡托架3d上相当于托架3c的部分均用相同符号表示。只是符号右侧的字母由“c”改成“d”。譬如在托架3d上形成的顶板标记为顶板35d。托架3d与托架3c同样,安装在底架2的右下(见图1)拐角背面。
图16是从横向看装有托架3a~3d的底架2的图。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6中示出了相互正交的x轴、y轴及z轴。其中y轴是与垂直方向平行的轴。另外,z-x平面是与水平面平行的面。另外,在底架2上,PDP1及电路板9安装在底架2上。在图16中,一旦托架3a和3b安装到底架2上,板311a和311b就定位在外缘22的正上方。此时,板311a和311b的前端部分从底架2的面21凸出。另外,肋37a和37b相对底架2的上端部而在斜上方形成与x轴平行的直线。连接构件35a和35b在底架2的背面定位于外缘22的上端部后方。此时,如上所述,连接构件35a和35b的表面分别与x-y平面形成规定的角度γ。并且使连接构件35a和35b的表面定位于同一平面内。
在图16中,一旦托架3c和3d安装于底架2上,螺纹孔361c和361d各自的中心轴即与y轴平行,且定位于底架2的正下方。
以下结合图17说明图1的后盖6。图17是后盖6的主视图。图17是从图1的箭头B方向看后盖6的图。在图17中,后盖6由导电性材料构成,覆盖装有PDP1的底架2的背面(见图1)。后盖6主要包括框架61、4个连接构件62a~62d、形成有4个通孔63a~63d的顶板64。在图17中,框架61是用点覆盖的部分,为大致长方形状的框体。连接构件62a~62d是用右下倾斜的斜线围住的部分。连接构件62a~62d是大致长方形的板状,是将外框61和顶板64连接用的构件。连接构件62a~62d从外框61的各边内侧向斜上方延伸。顶板64是用左下倾斜的斜线围住的部分。顶板64是将由连接构件62a~62d形成的开口堵塞的板状构件。通孔63a~63d是根据第2轮毂27a~27d的形成位置而在顶板64的适当位置上形成。
图18是说明后盖6在底架2上的安装方法用的图。安装后盖6时,要准备由绝缘材料构成的2个1组的衬垫121a。在图18的例子中,各衬垫121a是圆盘形,在其中央部分分别形成通孔。一个衬垫121a抵接顶板64的表侧,另一衬垫121a抵接顶板64的内侧。具体地说,将一个衬垫和另一个衬垫121a对齐,使各衬垫121a的通孔与通孔63a重合。通过这样对位,在2个1组的衬垫121a的通孔以及通孔63a中形成引导螺钉122a的1个导孔。当螺钉122a穿过该导孔后,该螺钉122a即固定于第2轮毂27a的螺纹孔中。用同样的方法将螺钉122b~122d经过2个1组的衬垫121b~121d而固定在第2轮毂27b~27d上。
以下结合图19说明后盖6与底架2的电气关系。图19表示后盖6安装到底架2上后的纵剖面。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9中示出相互正交的x轴、y轴和z轴。其中y轴是与垂直方向平行的轴。z-x平面是与水平面平行的面。在图19中,因纸面空间有限,省略了后盖6和底架2的部分图示。
在图19中,在第2轮毂27a与通孔63a周围的部分之间夹有一个衬垫121a。因此通孔63a的周围不与第2轮毂27a直接接触。另外,螺钉122a的头部与通孔63a的周围部分之间夹有另一个衬垫122a(图中涂黑部分),因此该通孔63a的周围不与螺钉122a直接接触。又由于2个1组的衬垫121a由绝缘性材料组成,故通孔63a的周围(导电体)不与第2轮毂27a导通,且即使是经过螺钉122a也不与该第2轮毂27a导通。其他通孔63b~63d的周围也不与第2轮毂27b~27d导通,且即使是经过螺钉122b~122d也不与该第2轮毂27b~27d导通。再有,后盖6即使是在以上说明的通孔63a~63d以外的部分也是不与底架2接触地安装到底架2上。结果,后盖6与底架2之间电气绝缘。
另外,在图19中表示了连接构件62b的剖面。连接构件62b的内面是与x-y平面相交的平面的一部分,与x-y平面之间形成规定的角度γ。该角度γ等于连接构件35a及35b(见点线部分)的表面与x-y平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后盖6安装到底架2上后,连接构件62的内面与托架3a的连接构件35a的表面及托架3b的连接构件35b的表面相接。由此,从连接构件35a和35b的表面对连接构件62的内面产生向上的作用力。即,托架3a和3b一边支承后盖6,一边决定后盖6的安装位置。这样,后盖6不仅被螺钉,还被托架3a和3b支承,故不易发生移位。
另外,图19中还示出了定位单元10的局部剖面。一旦后盖6安装到底架2上,外框61的下边部分即与导电块103a和103b抵接。由此使后盖6与由导电材料构成的基座4导通。不过,如图8和图9所示,基座4和底架2之间被套子101a和101b绝缘,故即使在这一部分,后盖6与底架2之间也可靠地绝缘。
以下说明图1所示的机壳7。在图1中,机壳7安装成覆盖底架2的前侧面的状态,以限定显示装置的外观。在本实施形态中,机壳7包括框架71和滤波器72。框架71由绝缘材料构成,形状如同镜框。更具体地讲,框架71包括前面板711、4个侧壁712a~712d。前面板711由实质上长方形的板构成,其中央部分形成安装滤波器72用的开口。侧壁712a和712c配置成互为相对的状态,从前面板711的右边和左边沿箭头A方向凸出。另外,侧壁712b和712d配置成互为相对的状态,从前面板711的上边和下边沿箭头A方向凸出。侧壁712a的上端及下端与侧壁712b及712d的右端连接。侧壁712e的上端及下端与侧壁712b及712d的左端连接。
滤波器72使PDP1所显示的图象透过。滤波器72为大致长方形的板状,由以玻璃为代表的透明材料构成。以上滤波器72安装在前面板711上形成的开口部分。此时,滤波器72安装成该滤波器72的面和前面板711的面平行。
图20是从图1的箭头D方向看沿线C-C′的剖面的剖视图。在图20中,与前面板711的上边连接的侧壁712b上形成钩子713。钩子713是从侧壁712b的内侧向下方与前面板711平行地凸出的肋。另外,在与前面板711的下边连接的侧壁712d上,如点线圆内放大表示的那样,形成2个通孔714a和714b。该通孔的位置与螺纹孔361e和361d相关。
以下结合图21说明机壳7的安装方法。图21(a)是托架3a~3d及后盖6安装到底架2上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在图21(a)的状态下,机壳7的侧壁712b的一部分被固定在底架2上的托架3a和3b覆盖。此时,如图21(b)所示,钩子713被肋36a和36b钩住。在此状态下,使机壳7的侧壁712d的内面与托架3c和3d的下侧面配合。此时,通孔714a和714b的位置与螺纹孔361c和361d的位置对齐。而且如图21(c)所示,螺钉715a和715b穿过通孔714a和714b后固定于螺纹孔361c和361d中。这样,钩子713就被肋36a和36b钩住,且在侧壁712d部分用螺钉将机壳7固定。由此使机壳7被4个托架3a~3d支承,同时覆盖底架2的前侧面部分。结果,机壳7和后盖6构成权利要求所述的外装体,将固定在底架2上的PDP1和电路板9收容在其内部。
这里,有2点要注意。第1,机壳7只被托架3a~3d支承,而不与底架2接触。即,机壳7隔着托架3a~3d而固定在底架2上。另外,由于托架3d是用绝缘材料构成的,故机壳7是以对底架2电气绝缘的状态固定于其上的。
第2,当机壳7的外缘隔着托架3a~3d固定于底架2上后,就成为与后盖6的外缘接触的点。即,因后盖6和机壳7均由导电性材料构成,故相互导通。
由上可知,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后盖6和机壳7是在互为导通且与底架2绝缘的状态下将PDP1和电路92收容于内部的。由此使后盖6和机壳7发挥屏蔽效果,防止从PDP1和电路92辐射的EMI外漏。
如结合图1~图6所说明的那样,采用上述显示装置时,PDP1和各电路92对底架2电气绝缘(见图2和图6)。结果,各电路92因底架2而与PDP1之间屏蔽。而且后盖6和机壳7在内部收容PDP1和电路92,发挥屏蔽效果。这样,本显示装置即具有双重屏蔽结构。采用这种双重屏蔽结构,既可以防止从PDP及其驱动电路辐射的EMI泄漏到该显示装置外部,又能避免各电路92因来自PDP1的EMI而产生误动作。
另外,采用上述显示装置时,PDP1是用粘接片8粘贴在底架2的面21上。因此既可保持PDP1与底架2之间的绝缘,又能将该PDP1固定在底架2上。
另外,在底架2上一体地形成安装电路板9用的第1轮毂26和安装后盖6用的第2轮毂27。因此可简化电路板9和后盖6的安装。
然而,成品要设置在各种场所,接收从外部发射的图象信号并再现接收的信号,还要在画面上显示出图象。众所周知,接收图象信号(电波)时的灵敏度越高越好。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由导电材料构成的基座4与底架2之间电气绝缘,且与后盖6之间电气导通。由此可提高图象信号的接收灵敏度。而且申请人通过试验比较了本实施形态的显示装置的接收灵敏度和不采用与底架2之间电气绝缘而与后盖6之间电气导通结构的显示装置的接收灵敏度。申请人根据试验结果而使基座4与底架2之间电气绝缘,而使该基座4与后盖6之间电气导通。
另外,托架3a~3d配置在大致长方形状的底架2的各个拐角上。支承后盖6和机壳7。由于采用该托架3a~3d,后盖6和机壳7不与底架2接触。因此,即使有外部冲击力施加在成品的后盖6和机壳7上,该冲击力也会被托架3a~3d中的任何一个吸收。因此,可保护PDP1和电路板9之类显示装置的核心零件。
由上可知,基座4支承装有PDP1的底架2,使之可自立。后盖6和机壳7则分别安装在托架3a~3d上。结果,可以从成品上只取下后盖或只取下机壳。这样,当要清扫滤波器71内侧时,只要将机壳7取下即可,而且在要更换电路板9时,只要取下后盖6即可。这样,本显示装置即使不是将后盖6和机壳7都取下,也很容易在其内部进行处理。
不过,为了获得更佳的屏蔽效果,还要求机壳7的外缘(侧壁712a~712d的前端部分)与后盖6的外缘(外框61)之间无间隙地接触。而在第1实施形态中,由于是相互之间弹性较小的侧壁712a~712d与外框61直接接触,故在两者的接触部分可能产生间隙。而如果有间隙存在,就会削弱屏蔽效果。为此,第2实施形态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更佳屏蔽效果的显示装置。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显示装置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2的显示装置与图1的显示装置相比,其不同点在于还设有密封衬垫11。而且机壳7的侧壁712a和712d的结构也有若干区别。除此之外均相同,故在图22中,凡与图1~图18的结构相当的部位均用相同符号表示。
密封衬垫11是用导电性弹性体做成的大致长方形框体。作为导电性弹性体的一例,如图23所示,是用镀有导电性材料的布112(见左下倾斜的斜线部分)包覆以橡胶为代表的弹性体111(见右下倾斜的斜线部分)。
图24是表示机壳7内侧的剖视图。在图24中,由于纸面有限,省略了机壳7等的局部。在图24中,为便于说明,示出了相互正交的x轴、y轴和z轴。其中y轴是与垂直方向平行的轴。另外,z-x平面是与水平面平行的面。在图24中,在侧壁712b和712d上形成挡块716b和716d。挡块716b和716d是从侧壁712b和712d的内面实质上垂直凸出的肋。另外,挡块716b和716d最好是从侧壁712b和712d的一端向另一端与x轴平行地形成。同样,在侧壁712a和712e上也形成与挡块716b同样的肋。以下称在侧壁712a和712e上形成的肋为挡块716a和716c。通过上述挡块712a~712d,在机壳7的内侧全周形成环状的肋。
密封衬垫11沿机壳7的内侧全周粘贴,使侧壁712a~712d与挡块716a~716d抵接。因此,一旦后盖6和机壳7安装到底架2上,侧壁712a~712d即隔着密封衬垫11而与外框61接触。从而,密封衬垫11被机壳7推压到后盖6上,同时又被后盖6推压到机壳7上。由于密封衬垫11是弹性体,故与后盖6及机壳7紧密接触。即,密封衬垫11与后盖6及机壳7之间不易产生不接触部分。又由于密封衬垫11具有导电性,故后盖6和机壳7之间具有良好的电气导通性。
如上所述,采用第2实施形态的显示装置时,在后盖6和机壳7之间夹着导电性弹性体。因此后盖6和机壳7与密封衬垫11之间的接触部分不会产生间隙,从而可提高该后盖6和机壳7的屏蔽效果。
不过,在以上实施形态中,后盖6是用导电性材料构成的。但也可以在树脂制的后盖6的内侧粘贴金属箔或铝箔,以使后盖6具有导电性。
另外,显示装置也可做成壁挂式的。
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本发明适用于在画面上显示图象的显示装置,尤其适用于在由后盖和机壳组成的外装体中收容PDP(Plasma Display Panel)及其驱动电路、可防止无用辐射噪声外泄的显示装置,譬如电视接收机。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是在画面上显示图象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构成所述画面的等离子显示面板(以下称PDP(Plasma Display Panel))、配置有对所述PDP进行驱动的电路的电路板、用导电性材料做成板状且在其一面上安装所述PDP而在另一面上安装所述电路板的底架、具有导电性且收容装在所述底架上的所述PDP及所述电路板的外装体,所述底架对所述电路板进行屏蔽,防止来自所述PDP的无用辐射噪声进入该电路板上的电路,所述外装体发挥屏蔽效果,防止来自内部收容的PDP及电路板的电路的无用辐射噪声外泄。
2.一种显示装置,是在画面上显示图象的显示装置,具有构成所述画面的等离子显示面板(以下称PDP(Plasma Display Panel))、在底板上配置有对所述PDP进行驱动的电路的电路板、用导电性材料做成板状且在其一面上安装所述PDP而在另一面上安装所述电路板的底架、具有导电性且覆盖所述底架的前面的机壳、具有导电性且覆盖所述底架的背面的后盖、具有绝缘性且固定于所述底架上以支承所述机壳和所述后盖的托架,所述机壳及所述后盖在将固定有所述PDP及所述电路板的所述底架覆盖时,支承于所述托架上且电气导通,且与所述底架之间电气绝缘,由此发挥屏蔽效果,所述底架与所述电路之间电气绝缘,由此对所述电路板进行屏蔽,防止来自所述PDP的无用辐射噪声进入该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具有绝缘性、将所述PDP粘贴于所述底架上的粘贴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架上一体地形成第1轮毂,所述底板具有绝缘性,在该底板的预定位置上形成通孔,所述电路板通过穿过所述通孔的螺钉固定于所述第1轮毂上,由此使配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电路与所述底架之间电气绝缘。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架的4个拐角上各装有1个托架,所述机壳及所述后盖被安装在所述拐角上的4个托架支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具有导电性、通过安装所述底架而针对设置面将画面位置定位的基座,所述基座与所述底架之间电气绝缘,且与所述后盖之间电气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一体地固定于所述底架上、从平坦的下端面起形成中心轴与垂直方向平行的圆筒形孔的上部定位单元;在所述孔的整个内壁面及下端面上形成的绝缘层;具有导电性、为了针对设置面决定所述画面的位置而对所述底架进行支承的基座;杆状的下部定位单元,所述基座包含凸出部,该凸出部形成中心轴与垂直方向平行的通孔,其上端面平坦,所述下部定位单元穿过所述基座的通孔及在上部定位单元上形成的孔而固定在该基座上,使所述凸出部的上端面将上部定位单元的下端面定位,所述绝缘层使所述上部定位单元与所述基座之间电气绝缘。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由绝缘材料构成、形成有第1通孔的垫片,在所述底架上一体地形成第2轮毂,在所述后盖的规定位置上形成第2通孔,穿过所述第1通孔及第2通孔的螺钉固定于所述第2轮毂上,由此将所述后盖电气绝缘地安装在所述底架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4个托架中安装在所述底架上侧的托架与所述后盖的内侧抵接,对该后盖进行支承。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在所述底架上侧的2个托架具有肋,另外2个托架具有螺纹孔,所述机壳的上端部分设有钩子,下端部分设有通孔,通过用所述肋将所述钩子卡住,并使穿过所述通孔的的螺钉固定于所述螺纹孔,而使所述机壳被所述4个托架支承。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及所述后盖支承在所述托架上时相互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使装有所述PDP及所述电路板的底架独立的基座,所述机壳及所述后盖分别可在所述托架上装拆。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导电性的弹性体,所述机壳和所述后盖支承在所述托架上时夹入所述弹性体。
全文摘要
一种显示装置,具有显示图象的显示画面的PDP1和配置有对PDP1进行驱动的电路的电路板9被安装在板状的底架2上。电路板9因底架2而对PDP1屏蔽,不会受到PDP1辐射的无用辐射噪声。显示装置还设有分别具有导电性的后盖6和机壳7。后盖6和机壳7在内部收容装在底架2上的PDP1和电路板9。后盖6和机壳7分别与底架2之间电气绝缘。由此可防止来自PDP1和电路板9上的电路的无用辐射噪声外泄。
文档编号H01J17/34GK1324474SQ9981246
公开日2001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1999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1998年10月30日
发明者入江正一, 児嶋一信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