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子卷边方法和已卷边的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0578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辊子卷边方法和已卷边的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辊子巻边方法,用于通过工作辊子来巻折从工件 上竖起的折边,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已巻边的构件。
背景技术
通过工作辊子对工件进行巻边的辊子巻边设备是公知的。 辊子巻边设备构造成使得机器人的臂设置有工作辊子,并且通过 在三维方向上移动该臂,该工作辊子可以沿着工件的折边移动。(接下来的操作)确定工作辊子移动的轨迹。由此确定的轨迹信息 存储在机器人的控制部分中。在轨迹信息已经存储之后,将工件放置在工作位置上。在工件被 放置在工作位置上的状态下,工作辊子基于轨迹信息来进行移动。在工作辊子被按压到折边上的状态下,工作辊子沿着折边移动。如上所述,巻边方法是公知的,其中通过示教预先获得轨迹信息, 并且通过基于由此获得的轨迹信息控制机器人来使工作辊子沿着折 边移动,从而将工件的折边巻折成使其与工件的主体相接触(例如, 参考JP-A-05-305357 )。优选地,折边的末端与工件的主体保持接触,即使是在折边被巻 折成与工件的主体接触之后。当通过工作辊子巻折折边的时候,是在折边的底部巻折折边。然 而,折边趋于稍稍有些倾斜,其倾斜的方式是从底部到末端其与工
件的主体之间的距离增大。也就是说,折边的末端趋于与工件的主 体分开。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建立折边的末端与 工件的主体保持接触这样一种状态的辊子巻边方法,同样,还提供 了 一种依照所述方法获得的已巻边的构件。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在通过将工作辊子按压到折边上并 且相对于折边移动工作辊子来巻折从工件上竖起的折边的辊子巻边方法中,通过以下步骤来弯曲该折边第一暂时弯曲步骤,其中将 折边的末端侧部分弯曲成第一状态,其中所述末端侧部分是倾斜的; 第二暂时弯曲步骤,其中将仍旧保持竖立的折边的底部侧部分弯曲 成第二状态,其中所述底部侧部分是倾斜的;以及完全弯曲步骤, 将经由上述两个步骤弯曲得到的折边弯曲成第三状态,其中所述折 边与所述工件的主体相接触。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所述工作辊子包括完全弯曲部分, 其用于将折边弯曲成第三状态;以及锥形的暂时弯曲部分,其设置 在所述完全弯曲部分的末端侧上并用于将折边弯曲成第一和第二状 态。此外,可以通过所述暂时弯曲部分的底部侧部分将所述折边弯 曲成所述第一和第二状态中的每一个。可以想到,提供具有锥形暂时弯曲部分的工作辊子,并且利用 整个暂时弯曲部分将折边巻折成暂时弯曲状态。然而,如果利用整 个暂时弯曲部分来巻折折边,那么会在已巻折的折边上发生波动现 象。考虑到这一点,在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中,通过所述暂时弯曲 部分的底部侧部分将所述折边弯曲成第一和第二状态中的每一个。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 一种通过巻折工件的折边而形成的 已巻边的构件,该已巻边的构件设置有底部侧弯曲部分,其形成 于折边的底部侧上并在离开工件主体的方向上倾斜,折边和主体之
间的距离从折边的底部向其中心部分变大;以及末端侧弯曲部分,其形成于折边的末端侧上并在朝向工件主体的方向上倾斜,折边和 主体之间的距离从折边的中心部分向其末端减小。在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中,折边的末端侧部分在第一暂时弯曲 步骤中弯曲成倾斜的,并且仍旧保持竖立的折边底部侧部分在第二 暂时弯曲步骤中弯曲成倾斜的。因而,折边被巻折成呈现为大致人字形。当折边已经被巻折成呈现为大致人字形的时候,在折边的中心 部分处会形成折痕或者会形成弧形而非折痕。将已经被巻折成呈现为大致人字形的折边弯曲成最终形状,使 其末端与工件的主体接触。具有最终形状的折边是倾斜的,使得在折边上从底部到中心部分 的位置所述折边逐渐远离工件主体,而在折边上从中心部分到末端 的位置所迷折边逐渐靠近工件主体。这样提供的优点是,折边的末端即使是在折边已经被巻折成最 终形状之后也可以与工件主体保持接触。可能会出现下述的情况,当工作辊子按压在折边上时,在大致人 字形折边上形成的折痕消失了 。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促使折边回复成大致人字形的压力仍然保 留在折边上。这使得即使是在形成于折边上的折痕在完全弯曲步骤 中消失的情况下,折边的末端也能与工件保持接触。在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中,当通过锥形暂时弯曲部分弯曲时, 所述折边由暂时弯曲部分的底部侧部分弯曲成所述第一和第二状态 中的每一个。因此,不需要利用整个暂时弯曲部分来将折边弯曲成暂时弯曲 状态。这样提供的优点是,可以防止在已经被弯曲成暂时弯曲状态 的折边上出现波动现象,并且因此可以令人满意地巻折该折边。在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中,已巻边的构件的折边具有底部侧弯 曲部分和末端侧弯曲部分,该底部侧弯曲部分倾斜成当折边/人底部
到中心部分的位置逐渐远离工件主体,该末端侧弯曲部分倾斜成折 边从中心部分到末端的位置逐渐靠近工件主体。这样提供的优点是,折边的末端可以与工件主体保持接触,也 就是可以防止折边的末端抬起。从以下的说明和后附的权利要求中,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 将会变得明显。


图1为根据本发明用于实施辊子巻边方法(示例性第一实施例)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已巻边的构件(示例性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图;图3A到3C为根据示例性第一实施例的辊子巻边方法中弯曲折边 的末端侧部分的第 一暂时弯曲步骤的示意图;图4A到4C为根据示例性第 一 实施例的辊子巻边方法中弯曲折边 的底部侧部分的第二暂时弯曲步骤的示意图;图5A到5C为根据示例性第一实施例的辊子巻边方法的完全弯曲 步骤的示意图;图6A到6D为比较例的辊子巻边方法的示意图;图7A到7D为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其中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辊子巻 边方法(示例性第二实施例)形成已巻边的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示例性第一实施例〉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辊子巻边方法(示例性第一实施例)的 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辊子巻边设备1G装备有工件安装构件12、工作辊子14和机器 人15,该工件安装构件12用于将工件11保持在工作位置上,该工
作辊子14用于巻折由工件安装构件12保持的工件11的折边13,该 机器人15用于支撑工作辊子14。例如,工件11为车辆部分的平板状(板状)排式工件,并且具 有平板状的板主体19和折边13,该折边13形成在靠近作为板主体 19的端部的折边接近部分25附近。折边13为相对于折边接近部分25弯曲大约90°而形成的部分。在工件11放置在工件安装构件12的表面12a上的状态下,折边 13大致垂直于表面12a而竖起。工作辊子14是由机器人15的臂24可旋转地支撑的构件。工作 辊子14具有完全弯曲部分27和设置在该完全弯曲部分27的末端侧 上的锥形暂时弯曲部分28。完全弯曲部分27具有圆周表面(以下称为"完全弯曲圆周表面,,) 27a,该圆周表面27a平行于轴线31,并且其横截面为圆形。完全弯曲圆周表面27a为用于将折边13巻折成完全弯曲状态的 圆周表面,在该完全弯曲状态中折边13呈现为最终形状,也就是说, 折边13与板主体19的折边接近部分25接触。暂时弯曲部分28具有圆周表面(以下称为"暂时弯曲圆周表面") 28a,该圆周表面28a自轴线31倾斜大约45° ,并且其横截面为圆 形。暂时弯曲圆周表面28a包括底部侧圆周表面28b和末端侧圓周表 面28c。该底部侧圆周表面28b为用于将折边13弯曲成暂时弯曲状 态的表面,在该暂时弯曲状态中,折边13的每个末端侧部分32和 仍旧保持竖立的底部侧部分33呈现为暂时形状(倾斜大约45。)。机器人l5由机器人主体16支撑,支撑方式为臂24可以在三维 方向上移动。工作辊子14可旋转地安装到臂24的末端部分24a上。通过在三维方向上移动机器人15的臂24,工作辊子14可以沿 着工件11的折边13移动。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已巻边的构件(示例性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图。
例如,已巻边的构件34为通过对图1中所示工件11进行巻边而 获得的车辆部分。也就是说,已巻边的构件34为通过巻折折边13 使其与折边接近部分25接触而获得的构件。折边13在其底部13a 处被巻折,使折边13整体面对折边接近部分25。更具体而言,折边13具有形成于折边13的底部13a —侧的底部 侧弯曲部分33a和形成于折边13的末端13c —侧的末端侧弯曲部分 32a。末端侧弯曲部分32a为通过弯曲图1中所示的末端侧部分32而 获得的部分。该末端侧弯曲部分32a是倾斜的,以使其位置从中心 部分13b到末端13c处逐渐靠近折边接近部分25。底部侧弯曲部分33a为通过弯曲图1中所示的仍旧保持竖立的底 部侧部分33而获得的部分。该底部侧弯曲部分33a是倾斜的,以使 其位置从底部13a到中心部分13b处逐渐远离折边接近部分25。也就是说,已巻边的构件34的折边13在中心部分13b处是弯曲 的,使其形成大致呈现为人字形的末端侧弯曲部分32a和底部侧弯 曲部分33a,由此折边13的末端13c与折边接近部分25接触。图2的例子是形成末端侧弯曲部分32a和底部侧弯曲部分33a, 从而在中心部分13b处形成折痕。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情况。末端13c也可以通过弯曲折边 13使其大致呈现具有弧形顶部而不形成折痕的人字形而与折边接近 部分25保持接触,该弧形顶部是通过利用工作辊子14 (参见图1) 弯曲末端侧弯曲部分32a和底部侧弯曲部分33a形成的。此外,即使当暂时形成末端侧弯曲部分32a和底部侧弯曲部分 33a而呈现大致人字形的时候形成有折痕,该折痕也可以在折边13 弯曲成最终形状的时候消失。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促使折边13回复成大致人字形的压力仍 然保留在折边13上。这个压力保持末端13c处于与折边接近部分25 接触的状态。接下来,将参考图3A至5C描述利用辊子巻边设备10将工件11
巻折成已巻边的构件34的方法(也就是根据示例性第一实施例的辊 子巻边方法)。图3A至3C为根据示例性第一实施例的辊子巻边方法中弯曲折边 的末端侧部分的第一暂时弯曲步骤的示意图。如图3A所示,工件11安装在工件安装构件12的表面12a上。 预先将工件11的折边13竖立成基本上垂直于折边接近部分25。工作辊子14沿箭头A所示方向朝折边13的末端侧部分32移动。 工作辊子14的暂时弯曲部分28向折边13的末端侧部分32移动。如图3B所示,暂时弯曲部分28的暂时弯曲圆周表面28a的底部 侧圆周表面28b(也就是暂时弯曲部分28的底部侧部分的圆周表面) 按压在折边13的末端侧部分32的暂时弯曲开始部分上。末端侧部 分32的暂时弯曲开始部分在中心部分13b处弯曲大约45。并弯向折 边4妻近部分25 —侧。如图3C所示,工作辊子14沿着预定的轨迹移动。也就是说,在 底部侧圆周表面28b按压在末端侧部分32上的状态下,工作辊子14 沿着折边13的末端侧部分32在其整个长度上沿箭头B所示方向移 动。当工作辊子14沿着箭头B所示方向移动的时候,工作辊子14 以臂24 (参见图1 )为轴沿着箭头C所示方向旋转。从而,通过底部侧圆周表面28b弯曲末端侧部分32,由此,末 端侧部分32在其整个长度上在中心部分13b处弯曲大约45°并弯向: 折边接近部分25—侧(形成暂时形状)。从而完成了第一暂时弯曲步骤。在第一暂时弯曲步骤中,仅仅利用底部侧圆周表面28b将末端侧 部分32弯曲成暂时形状,也就是说,没有利用末端侧圆周表面28c。 也就是说,将折边13弯曲成暂时形状不需要利用整个暂时弯曲部分 28。这防止了当末端侧部分32弯曲成暂时形状时发生在折边13上的 波动现象。 图4A到4C为根据示例性第 一 实施例的辊子巻边方法中弯曲折边 的底部侧部分的第二暂时弯曲步骤的示意图。如图4A所示,工作辊子14沿箭头D所示方向朝折边13的底部 侧部分33移动。工作辊子14的暂时弯曲部分28向折边13的底部 侧部分33移动。如图4B所示,暂时弯曲部分28的暂时弯曲圆周表面28a的底部 侧圆周表面28b按压在折边13的底部侧部分33的暂时弯曲开始部 分上。底部侧部分33的暂时弯曲开始部分弯曲大约45。并弯向折边 4妻近部分25 —侧。如图4C所示,工作辊子14沿着预定的轨迹移动。也就是说,在 底部侧圆周表面28b按压在底部侧部分33上的状态下,工作辊子l4 沿着折边13的底部侧部分33在其整个长度上沿箭头E所示方向移 动。当工作辊子14沿着箭头E所示方向移动的时候,工作辊子14 以臂24 (参见图1)为轴沿着箭头F所示方向旋转。从而,通过底部侧圆周表面28b弯曲折边13,由此,底部侧部 分33在其整个长度上弯曲大约45°并弯向折边接近部分25—侧(形 成暂时形状)。从而完成了第二暂时弯曲步骤。在第二暂时弯曲步骤中,仅仅利用底部侧圆周表面2 8b将底部侧 部分33弯曲成暂时形状,也就是没有利用末端侧圆周表面28c。也 就是说,将折边13弯曲成暂时形状不需要利用整个暂时弯曲部分 28。这防止了当底部侧部分33弯曲成暂时形状时发生在折边13上的 波动现象。如上所述,在第一和第二暂时弯曲步骤的每个中可以防止发生在 折边13上的波动现象。从而可以令人满意地巻折折边13。如上所述,参考图3A到4C,通过在第一暂时弯曲步骤中弯曲折 边13的末端侧部分32使其倾斜,以及在第二暂时弯曲步骤中弯曲
仍旧保持竖立的底部侧部分33使其倾斜,可以将折边13巻折成呈 现大致人字形(参见图4B)。将折边13巻折成呈现大致人字形的原因将会参考图5C在后面详 细i兌明。图5 A到5 C为根据示例性第 一 实施例的辊子巻边方法的完全弯曲 步骤的示意图。如图5A所示,工作辊子14沿箭头G所示方向朝暂时弯曲折边 13移动。工作辊子14的完全弯曲部分27向已经暂时巻折而呈现为 大致人字形的折边13移动。如图5B所示,完全弯曲部分27的完全弯曲圆周表面27a按压在 暂时弯曲折边13的完全弯曲开始部分上。折边13的完全弯曲开始 部分朝向折边接近部分25 —侧弯曲。由完全弯曲圆周表面27a按压的折边13部分的末端13c被加工 成紧紧地与折边接近部分25相接触(也就是被促使朝向折边接近部 分25)。尽管在这个实施例中,折边13的末端13c被加工成与折边接近 部分25相接触,但是由完全弯曲圆周表面27a按压的折边13的整 个部分可以;波加工成与折边接近部分25相4妾触。如图5C所示,工作辊子14沿着预定的轨迹移动。也就是说,在 完全弯曲圆周表面27a按压在折边13上的状态下,工作辊子14沿 着折边13在其整个长度上沿箭头H所示方向移动。当工作辊子14沿着箭头H所示方向移动的时候,工作辊子14 以臂24 (参见图1 )为轴沿着箭头I所示方向旋转。从而,通过完全弯曲圓周表面27a弯曲折边13,由此,折边13 在其整个长度上弯向折边接近部分25—侧(形成最终形状)。折边13在其整个长度上弯曲,使得末端侧弯曲部分32a和底部 侧弯曲部分33a呈现大致人字形,由此形成已巻边的构件34。从而完成了完全弯曲步骤。如图5B所示,折边13巻折成呈现大致人字形。也就是说,折边 13倾斜成其从底部13a到中心部分13b的位置逐渐远离折边接近部 分25,当其从中心部分13b到末端13c的位置逐渐靠近折边接近部 分25。这允许折边13的末端13c即使是在折边13已经巻折成最终形状 之后也与折边接近部分25保持接触。在示例性第一实施例中,当通过底部侧圆周表面28b弯曲折边 13的末端侧部分32时(参见图3C),在中心部分13b处形成折痕。 然而,可以想到,当通过底部侧圆周表面28b弯曲折边13的末端侧 部分32时,在中心部分13b处并没有折痕形成。在后面的情况下,得到的大致人字形折边13呈现为接近弧形。 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折边13的末端13c也与折边接近部分25保 持接触。即使是在当通过底部侧圆周表面28b弯曲折边13的末端侧部分 32时(参见图3C)在中心部分13b处形成折痕的情况下,该折痕也 可以在折边13通过完全弯曲圆周表面27a (参见图5C)弯曲成最终 形状(完全弯曲状态)的时候消失。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促使折边13回复成大致人字形的压力仍 然保留在折边13上。因而,即使是在折边13的折痕通过完全弯曲 圆周表面27a移除之后,折边13的末端13c也与折边接近部分25 保持接触。上述参考图5B已经提到,整个折边13可被加工成与折边接近部 分25相接触。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促使折边13回复成大致 人字形的压力仍然保留在折边13上,所以折边13(特别是末端13c) 仍旧与折边接近部分2 5保持接触。<比4交例>接下来,参考图6A到6D,将利用工作辊子100的整个暂时弯曲 部分102来暂时地巻折折边101的过程作为比较例来进行说明。 图6A到6D为比较例的辊子巻边方法的示意图。 如图6A所示,工作辊子100沿箭头J所示方向朝折边101移动,
并且暂时弯曲部分102的圆周表面的全长部分按压在折边101上。 由暂时弯曲部分102按压的折边101部分弯曲大约45°且弯向折边 4妄近部分10 3 —侧。如图6B所示,工作辊子100沿着预定的轨迹移动。也就是说, 在暂时弯曲部分102的全长部分按压在折边101上的状态下,工作 辊子100沿着折边101在其整个长度上沿箭头K所示方向移动。此 时,工作辊子100沿着箭头L所示方向旋转。通过暂时弯曲部分102的整个圆周表面弯曲折边101,由此,折 边101在其整个长度上弯曲弯向折边接近部分103 —侧(形成暂时 形状)。因为通过暂时弯曲部分102的整个圆周表面弯曲折边101,所以 在折边101上可能发生波动现象104。如图6C所示,工作辊子100沿箭头M所示方向移动,并且完全 弯曲部分105的圆周表面按压在折边101上。由完全弯曲部分105按压的折边101部分弯向折边接近部分103一 —^!^'j在暂时弯曲的时候在折边101上发生波动现象104。因此,即使 是在折边101已经被巻折到折边接近部分103—侧之后,波动现象 104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在已巻折的折边101中。因此,难于令人满意地将折边101的末端101b加工成与折边才妾 近部分1G3接触。如图6D所示,工作辊子100沿着预定的轨迹移动。也就是说, 在完全弯曲部分105的圆周表面按压在折边101上的状态下,工作 辊子100沿着折边101在其整个长度上沿箭头N所示方向移动。当工作辊子100沿着箭头N所示方向移动的时候,工作辊子沿着 箭头0所示方向旋转。从而,通过完全弯曲部分105的圆周表面弯曲折边101,由此, 折边101在其整个长度上弯向折边接近部分103 —侧(形成最终形 状)。 在图6C所示的情况下,倾斜地巻折折边101,使其当位置从底部101a到末端101b时逐渐远离折边接近部分103。因此,难于令人满意地将折边101的末端101b加工成与折边接近部分103 4妾触。〈示例性第二实施例〉接下来,将要说明通过根据示例性第二实施例的辊子巻边方法形 成已巻边的构件的 一 个例子。根据示例性第二实施例的辊子巻边方 法是通过使用工作辊子的相同的圆周表面来执行暂时弯曲步骤和完 全弯曲步骤。图7A到7D为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其中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辊子巻 边方法(示例性第二实施例)形成已巻边的构件。如图7A所示,工 作辊子50具有平行于轴线51的工作圓周表面52。如图7A所示,工作辊子50是倾斜的,并且沿箭头P所示方向朝 向折边53的末端侧部分54移动。如图7B所示,工作辊子50的圆周表面52按压在末端侧部分54 的暂时弯曲开始部分上。末端侧部分54的暂时弯曲开始部分在中心 部分53a处弯曲大约45°且弯向折边接近部分57 —侧。工作辊子50沿着预定的轨迹移动。也就是说,在圆周表面52 按压在末端侧部分54上的状态下,工作辊子50沿着末端侧部分54 在其整个长度上移动。此时,工作辊子50以臂58为轴沿箭头Q所 示方向錄:專争。从而,通过圆周表面52弯曲末端侧部分54,由此,末端侧部分 54在其整个长度上在中心部分53a处弯曲大约45°且弯向折边接近 部分57 —侧(形成暂时形状)。从而完成了第一暂时弯曲步骤。在第一暂时弯曲步骤中,通过平行于轴线51的圓周表面52弯曲 末端侧部分54。这防止了在折边53上发生波动现象。如图7C所示,工作辊子50的圆周表面52按压在底部侧部分55 的暂时弯曲开始部分上。底部侧部分55的暂时弯曲开始部分弯曲大
约45°且弯向折边接近部分57—侧。工作辊子50沿着预定的轨迹移动。也就是说,在圆周表面52 4安压在底部侧部分55上的状态下,工作辊子50沿着底部侧部分55 在其整个长度上移动。此时,工作辊子50以臂58为轴沿箭头R所 示方向祷j争。乂人而,通过圓周表面52弯曲底部侧部分55,由此,底部侧部分 55在其整个长度上弯曲大约45°且弯向折边接近部分57—侧(形 成暂时形状)。从而完成了第二暂时弯曲步骤。在第二暂时弯曲步骤中,通过平行于轴线51的圆周表面52弯曲 底部侧部分55。这防止了在折边53上发生波动现象。如上参考图7B到7C所述,通过在第一暂时弯曲步骤中弯曲折边 53的末端侧部分54使其倾斜,以及在第二暂时弯曲步骤中弯曲仍旧 保持竖立的底部侧部分55使其倾斜,可以将折边53巻折成呈现大 致人字形(参见图7C)。将折边5 3巻折成呈现大致人字形的原因将会参考图7D在后面详 细说明。如图7D所示,工作辊子50水平定位,并且工作辊子50的圓周 表面52按压在折边53的完全弯曲开始部分上。折边53的完全弯曲 开始部分弯向纟斤边纟妾近部分57 —侧。对由圆周表面52按压的折边53部分进行按压,使折边53的末 端53c紧紧地与折边接近部分57相接触(也就是被促使朝向折边接 近部分57 )。工作辊子50沿着预定的轨迹移动。也就是说,在圆周表面52 按压在折边53上的状态下,工作辊子50沿着折边53在其整个长度 上移动。当工作辊子50在折边53的整个长度上移动的时候,工作辊子 50以臂58为轴沿着箭头S所示方向旋转。从而,通过圓周表面52弯曲折边53,由此,折边53在其整个
长度上弯向折边接近部分57 —侧(形成最终形状)。折边53在其整个长度上巻折,使得末端侧弯曲部分54a和底部 侧弯曲部分55a呈现大致人字形,由此形成已巻边的构件59。 从而完成了完全弯曲步骤。如图7C所示,折边53巻折成使得末端侧部分54和底部侧部分 55呈现大致人字形。也就是说,已经巻折成最终形状的折边53是倾 斜的,使其当位置从底部5 3b到中心部分5 3a时逐渐远离折边接近 部分57,而当位置从中心部分53a到末端53c时逐渐靠近折边接近 部分57。这允许折边53的末端53c即使是在折边53已经被巻折成最终形 状之后也与折边接近部分57保持接触。如上所述,根据示例性第二实施例的辊子巻边方法提供了与根据 示例性第 一 实施例的辊子巻边方法相同的优,泉。在第一和示例性第二实施例中,工件安装构件12以其表面12a 向上定位。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在工件安装构 件12以其表面12a侧向定位的情况下也能获得相同的优点。在第一和示例性第二实施例中,工作辊子14或50关于固定的折 边13或53移动。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在折边 13或53关于固定的工作辊子14或50移动的情况下也能获得相同的 优点。此外,在第一和示例性第二实施例中,末端侧部分32或54在第 一暂时弯曲步骤中倾斜大约45° ,并且底部侧部分33或55在第二 暂时弯曲步骤中倾斜大约45° 。然而,暂时弯曲的倾斜角度是可以 适当改变的。本发明可以合适地应用于辊子巻边方法,用于利用工作辊子来巻 折从工件上竖立的折边,本发明同样可以合适地应用于已巻边的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
本发明试图覆盖本发明与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及其等同方案 一致的所 有^f'务改和变化。附图标记说明IO辊子巻边设备;ll工件;13、 53折边;14、 50工作辊子;25、 57折边接近部分;27完全弯曲部分;28暂时弯 曲部分;28b底部侧圆周表面(暂时弯曲部分的底部侧部分的圆周表 面);32、 54末端侧部分;32a、 54a末端侧弯曲部分;33、 55底部 侧部分;33a、 55a底部侧弯曲部分;34、 59已巻边的构件。
权利要求
1.一种辊子卷边方法,用于通过将工作辊子按压到折边上并相对于折边移动工作辊子来卷折从工件上竖起的折边,所述方法包括第一暂时弯曲步骤,其中,将所述折边的末端侧部分弯曲成第一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中所述末端侧部分是倾斜的;第二暂时弯曲步骤,其中,将所述折边的底部侧部分弯曲成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中所述底部侧部分是倾斜的;以及完全弯曲步骤,其中,将在第一和第二暂时弯曲步骤中暂时弯曲的折边弯曲成第三状态,在所述第三状态中所述折边与所述工件的主体相接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子巻边方法,其中,所述工作辊子 包括完全弯曲部分,其被构造成将所述折边弯曲成所述第三状态; 以及锥形的暂时弯曲部分,其设置在所述完全弯曲部分的末端侧上 并被构造成将所述折边弯曲成所述第一和第二状态,其中,一和第二状态中的每一个。
3. —种已巻边的构件,其通过巻折工件的折边而形成,所述已 巻边的构件包括底部侧弯曲部分,其形成于所述折边的底部侧上,并在离开所 述工件主体的方向上倾斜,所述折边与所述主体之间的距离从所述 折边的底部向其中心部分变大;以及末端侧弯曲部分,其形成于所述折边的末端侧上,并在朝向所 述工件主体的方向上倾斜,所述折边与所述主体之间的距离从所述 折边的中心部分向其末端减小。
全文摘要
公开了辊子卷边方法和已卷边的构件,辊子卷边方法用于通过将工作辊子按压在折边上并相对于折边移动工作辊子来卷折从工件上竖起的折边,在该方法中,通过以下步骤来卷折折边第一暂时弯曲步骤,其中将折边的末端侧部分弯曲成倾斜的状态;第二暂时弯曲步骤,其中将仍旧保持竖立的折边的底部侧部分弯曲成倾斜的状态;以及完全弯曲步骤,其中将经由上述两个步骤弯曲得到的折边弯曲成最终形状,使得所述折边与折边接近部分相接触。
文档编号B21D19/04GK101164712SQ200710182359
公开日2008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06年10月20日
发明者中村刚, 武石克己, 美和浩, 长谷川荣作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