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水线及应用其装配产品的方法

文档序号:3021885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循环流水线及应用其装配产品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循环流水线及应用其装配产品的方法,更具体地, 涉及一种将原料装配为成品的循环流水线及应用其装配产品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研发与精进,产品的设计,皆朝向更高性能、更 好品质、更方便使用、更低廉成本的共同目标发展,而在产品的生产、 组装等操作的过程中应用的组装、测试等相关设备也在不断的革新。
各式各样的产品在工厂进行生产组装过程中,特别是在大批量生 产时,普遍会应用流水线进行流水作业。因此,上述产品在装配过程 中,效率和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与该生产线的结构是否合理有关,例如, 如果生产线的结构不够合理,那么流水线上的流水作业势必会受到影 响,而这些影响包括很多,例如作业时间、作业品质、人员调配、流 水线运转规律、物流、空间、成本等等。
请一并参阅图1A及图1B,其中,图1A是显示传统流水线示意图; 图1 B是显示传统流水线俯视平面示意图。如图所示,传统流水线1 是一整条,且由一个驱动源驱动循环,而在整个产品的装配过程中, 各个步骤的速度不尽相同,虽可增加或减少操作人员来尽量互补,但 在不同情况下,势必会对传统流水线1各个步骤的区域进行不同长度 的划分,使得该传统流水线1的长度无法标准。且为了提高效率可能 会要求该传统流水线1增加长度,无疑会受到空间长度的限制,且对 于不同产品、不同客户、不同时期都可能对装配效率要求不同,这样 传统流水线1都无法统一规格,或在同一传统流水线1上无法针对不 同需求进行合理的运作,这时该传统流水线可能会走走停停。例如在 笔记本计算机的装配过程中,若采用上述传统流水线,由于装配过程
中包括如软件下载、包装等作业,而进行这些作业时不仅需占用的空 间大,而且这类作业较其它作业操作的时间长、难度大、出现非预料情况的机率高,所以很有可能影响整个传统流水线1的运作,时常出 现停机的状况;而由于该传统流水线1是一个整体运作的,由于前面 进行笔记本计算机组装时需要采用工装板结构,所以在进行软件下载 时是在该传统流水线旁边的线外平台12上进行,而进行包装的步骤中 包装材及包装过程可能都会需要在该线外平台12上进行,这样无疑出 现了更多的搬运动作,不仅需要人力,而且影响效率。
另外,上述传统流水线1的进料端(线头)11与出货端13 (线尾) 是在相邻位置,这样,为进料端11进行备料的空间与出货端13暂存
成品的空间有所重叠,而无论是备料的空间还是暂存成品的空间都是 需要较大空间的,所以可能导致原料和成品混乱,因而造成进料作业 和出货作业相互影响。
再者,上述利用传统流水线1进行装配时,流水作业为一歩一歩 依次进行下来,所以其中的作业不易更换,也不易对其中某些作业单 独进行,更不便将其中的一些作业暂停而另一些作业继续运行。这样 不仅无法进行不同需求的调控,而且会造成人力资源及动力资源的浪 费,不利于节约成本。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循环流水线及应用其装配产品的方法,其能 够克服上述传统流水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实为目前急欲解 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结构更加合理的循环流水线及应用其装配产品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流水线及应用其装配产品的 方法,使得装配产品的各步骤可合理调控,对人力及动力资源进行合 理应用,节约成本。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流水线及应用其装配产品的 方法,既能满足大量产出,又能实现少量作业,同时节约人力及动力 资源。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流水线,其进料作业与出货 作业互不影响,使物流更为顺畅。为达到上述及其它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循环流水线及应用其装 配产品的方法。该循环流水线将原料装配为成品,其特征在于该循环 流水线至少包括第一装配区,具有第一承载体以及驱动该第一承载 体循环移动的第一驱动部,该第一承载体上设置有进料端、前段处理 区、及上架端,该原料由该进料端送至该前段处理区,并经由该前段 处理区处理而形成半成品,继而将该半成品送至该上架端;第二装配 区,具有第二承载体以及驱动该第二承载体循环移动的第二驱动部,
该第二承载体上设置有下架端、后段处理区、及出货端,且该出货端 位于该第二装配区中远离该第一装配区的进料端的一端;以及承运架, 架设于该第一及第二装配区的上方,该承运架具有第三驱动部以驱动 该承运架移动,将由该第一装配区的上架端上架的该半成品传送至该 第二装配区的下架端位置处下架,经由该下架端将该半成品送至该第 二装配区预的后段处理区处理而形成成品,并将所形成的成品经由该 出货端出货。
该第一及第二承载体呈带状椭圆环形结构,而该承运架为环形层 状结构;该进料端、及上架端位于该第一承载体远离该第二承载体的 一端,相应的,该出货端、及下架端位于该第二承载体远离该第一承 载体的一端;该前段处理区包括组装区及前段测试区,而该后段处理 区包括后段测试区、下载区、及包装区;该第一承载体为工装板线体, 而该第二承载体为皮带线体。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该循环流水线还包括一第四驱动部, 用以同时驱动该第一承载体、该第二承载体、以及该承运架。在本发 明的再一实施例中,该循环流水线还包括一驱动部控制器,用以对该 第一、第二、及第三驱动部进行选择及调控。
应用本发明的循环流水线装配产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 至少包括将原料由进料端送至该第一装配区的前段处理区,并经由 前段处理区处理而形成半成品,并将该半成品经由该第一装配区的上 架端上架至该承运架上;经由该承运架传运以将由该第一装配区的上 架端上架的半成品运送至该第二装配区的下架端位置;以及将该半成 品由该承运架下架至该第二装配区的下架端,并送至该后段处理区处 理而形成成品,并将所形成的成品经由该出货端出货。- 该第一装配区的前段处理作业、半成品上架作业与该第二装配区 的半成品下架作业、后段处理作业、成品出货作业可单独执行,也可 同时执行。
该前段处理区所进行的处理是将原料进行组装成型,以及组装后 进行前段测试以形成半成品;该后段处理区所进行的处理是对半成品 进行后段测试,然后进行软件下载安装,最后进行包装成为成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循环流水线的特征在于将整个流水线 分为两个可单独运作,也可整体运作的第一及第二装配区,并应用承 运架对第一装配区装配形成的半成品进行暂存及在该第一装配区与第 二装配区之间进行运送。通过本发明的循环流水线,可将封装过程中 所经历的诸如进料、前段处理、上架等第一装配区完成的作业与诸如 下架、后段处理、出货等第二装配区完成的作业进行合理划分,并分 别配合该循环流水线对应的划分进行流水作业,使得流水作业过程不
会互相受影响而走走停停;在大量产出时可整体运作,而在需要少量
产出时又能够局部运作,从而可节省人力资源及动力资源。此外,本 发明的循环流水线中,进料端与出货端不在一起,使得备料及暂存成 品的空间互不影响。


图1A是显示传统流水线的示意图1B是显示传统流水线俯视平面的示意图2A是显示本发明的循环流水线的立体示意图2B是显示本发明的循环流水线中第一、第二装配区的俯视平面 示意图3是显示本发明的循环流水线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以及
图4是显示应用本发明的循环流水线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 1传统流水线
12线外平台11进料端 13出货端
20第一装配区 22第二装配区
24承运架 200 第一承载体 201第一驱动部 2002前段处理区 20021组装区 20022前段测试区 2003上架端 220第二承载体 221第二驱动部 2203下架端 2202后段处理区 22021下载安装区 22022后段测试区 22023包装区 241第三驱动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 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它优点与功效。 本发明也可通过其它不同的具体实例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 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 种修饰与变更。
请一并参阅图2A及2B,显示本发明的循环流水线的示意图。须注 意的是,以下图式均为简化的示意图,其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 基本构造,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且所显示的构成并非 以实际实施时的数目、形状、及尺寸比例绘制,其实际实施时的数目、 形状及尺寸比例为一种选择性的设计,且其构成布局形态可能更为复杂。
图2A是显示本发明的循环流水线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
明的循环流水线用以供将原料装配为成品,在本实施例中,该原料为 笔记本计算机配件,而该成品为包装好的笔记本计算机。该循环流水
线至少包括第一装配区20、第二装配区22、以及承运架24。
该第一装配区20是具有第一承载体200以及驱动该第一承载体 200循环移动的第一驱动部201,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驱动部201, 以及后续第二驱动部221和第三驱动部241为马达带动而发生转动的 装置,与相应的第一承载体200、以及后续第二承载体220和承运架 24连接,以提供相应的动力驱动该第一、第二、承运架(200、 220、 24)进行移动;另外,该第一承载体200呈带状椭圆环形结构。又, 该第一承载体200具有进料端11、前段处理区2002、及上架端2003, 其中,该上架端2003与该进料端11首尾相接,且两者位于该第一承 载体200远离该第二承载体220的一端;而该原料由该进料端11送至 该前段处理区2002,并经由该前段处理区2002处理而形成半成品,继 而将该半成品送至该上架端2003。
该第二装配区22是具有第二承载体220以及驱动该第二承载体 220循环移动的第二驱动部221,其中,该第二承载体220也呈带状椭 圆环形结构;又,该第二承载体220具有下架端2203、后段处理区2202、 及出货端13,其中,该出货端13与该下架端2203首尾相接,且该出 货端13、及下架端2203位于该第二承载体220远离该第一承载体200 的一端,以使该出货端13与该进料端11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大。
该承运架24架设于该第一装配区20及第二装配区22上方,该承 运架24具有第三驱动部241,且通过该第三驱动部241驱动该承运架 24而循环移动,其中,该承运架24将由该上架端2003上架的该半成 品传送至该下架端2203位置下架,而该下架端2203将该半成品送至 该后段处理区2202处理而形成成品,继而将该成品送至该出货端13 出货。
又,在本发明中,为便于产品装配以及该第一承载体200运行顺 利,该第一承载体200为工装板线体;而为便于软件下载包装等步骤, 该第二承载体220为皮带线体,即皮带线体在运行过程中进行上述下载以及包装等步骤时更加便于操作,而且在其中某步骤不进行时,也 不会影响其它步骤。
请参阅图2B,是显示本发明的循环流水线的第一、第二装配区的
俯视平面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前段处理区2002包括组装区20021及 前段测试区20022,需要说明的是,图中仅以方框代表各作业。其中, 该组装区20021是用来对各笔记本计算机的组件进行硬件组装,而此 作业也可更加细致地分为前后两个步骤进行,例如先组装笔记本计算 机的液晶显示模块以及内部器件的组装,而后再进行机壳、螺丝、附 件等的组装;该前段测试区20022是进行例如风扇、 一些接口的测试 等,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例中将笔记本计算机装配的作 业进行上述划分,但是具体操作也可能有所差异,另外,在其它实施 例中,上述前段处理区2002中作业步骤的划分也可为其它方式。
而该后段处理区2202包括后段测试区22022、下载安装区22021、 及包装区22023,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该后段测试区22022是用来进 行笔记本计算机的SD卡、声音等相关测试,该下载安装区22021是用 来进行笔记本计算机的相关软件的下载安装。
请参阅图3,是显示本发明的循环流水线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 图,如图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上述循环流水线中该承运架24'为环形 层状结构,以增加可暂存半成品的数量,更能充分利用高度空间。在 例如上架端2003及下架端2203的位置具有上下阶梯以方便进行上下 架。
请参阅图4,是显示应用本发明的循环流水线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平 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具有多个该循环流水线,且进料 端11与出货端13是在距离最大的两端部,而由该进料端ll进料,经 由A方向向该出货端13送出成品,从而有利于进行物流管控。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循环流水线还包括一第四 驱动部(未图标),用以同时驱动该第一承载体200、该第二承载体220、 以及该承运架24,即在需要进行整个循环流水线的联动时利用该总驱 动源对该循环流水线进行驱动,而在进行局部作业时,再由上述第一 驱动部201、第二驱动部221、以及第三驱动部241分别进行驱动对应 的第一承载体200、该第二承载体220、以及该承运架24。在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中,上述循环流水线还包括一驱动部控制 器(未图标),用以对该第一驱动部201、第二驱动部221、及第三驱
动部241进行选择及调控,可以单独控制其中某个或多个驱动部,当
然,也可依据需要进行各个驱动部的动力控制。
应用本发明的循环流水线装配产品的方法包括以下操作(1)将
原料由进料端11送至该第一装配区20的前段处理区2002,并经由前 段处理区2002处理而形成半成品,继而将该半成品送至该第一装配区 20的上架端2003,并上架至承运架24、 24'; (2)经由该承运架24、 24'将由该第一装配区20的上架端2003上架的半成品运送至该第二装 配区22的下架端2203位置;以及(3)将该半成品下架至第二装配区 22的下架端2203,并送至该后段处理区2202处理而形成成品,继而 将该成品送至出货端13出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操作(1)、 (3)可 独立执行或整体执行,只要保证在该承运架24、 24'上前获得的半成品, 就可以进行后续的操作,因此,上述操作(1)、 (3)相对独立,可以 单独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而各自可自我调控。这样对于装配的不 同需求,进行不同的调整,可以对人力资源及动力资源进行管控,对 人员安排更加合理化,大大节约成本。
该前段处理区2002所进行的处理是将原料进行组装成型,以及组 装后进行前段测试;该后段处理区所进行的处理是对半成品进行后段 测试,然后进行软件下载安装,最后进行包装成为成品。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循环流水线的特征在于将整个流水线分为两 个可单独运作,也可整体运作的第一及第二装配区,并应用承运架对 第一装配区装配形成的半成品进行暂存及在该第一装配区与第二装配 区之间进行运送。通过本发明的循环流水线,可将封装过程中所经历 的诸如进料、前段处理、上架等在第一装配区完成的作业与诸如下架、 后段处理、出货等在第二装配区完成的作业进行合理划分,并分别配 合该循环流水线对应的划分进行流水作业,使得流水作业过程不会互 相受影响而走走停停;在大量产出时可整体运作,而在需要少量产出 时又能够局部运作,从而可节省人力资源及动力资源;又其中进料端 与出货端不在一起,使得备料及暂存成品的空间互不受到影响。
上述实施例仅为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 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与变化。因此,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权 利要求所列。
权利要求
1、一种循环流水线,用以将原料装配为产品,其特征在于,该循环流水线至少包括第一装配区,具有第一承载体以及驱动该第一承载体循环移动的第一驱动部,该第一承载体上设置有进料端、前段处理区、及上架端,该原料由该进料端送至该前段处理区,并经由该前段处理区处理而形成半成品,继而将该半成品送至该上架端;第二装配区,具有第二承载体以及驱动该第二承载体循环移动的第二驱动部,该第二承载体上设置有下架端、后段处理区、及出货端,且该出货端位于该第二装配区中远离该第一装配区的进料端的一端;以及承运架,架设于该第一及第二装配区的上方,该承运架具有第三驱动部以驱动该承运架移动,将由该第一装配区的上架端上架的该半成品传送至该第二装配区的下架端位置处下架,经由该下架端将该半成品送至该第二装配区的后段处理区处理而形成成品,并将所形成的成品经由该出货端出货。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循环流水线,其特征在于,该循环流水 线还包括一第四驱动部,用以同时驱动该第一承载体、该第二承载体、 以及该承运架的移动。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循环流水线,其特征在于,该循环流水 线还包括一驱动部控制器,用以对该第一、第二、及第三驱动部进行 选择及调控。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循环流水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承载 体呈带状椭圆环形结构。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流水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承载 体呈带状椭圆环形结构。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循环流水线,其特征在于,该进料端、 及上架端位于该第一承载体远离该第二承载体的一端。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循环流水线,其特征在于,该出货端、 及下架端位于该第二承载体远离该第一承载体的一端。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循环流水线,其特征在于,该前段处 理区包括组装区及前段测试区。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循环流水线,其特征在于,该后段处理 区包括后段测试区、下载区、及包装区。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流水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承载体为工装板线体。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流水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承 载体为皮带线体。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流水线,其特征在于,该承运架为环形层状结构。
13、 一种应用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流水线装配产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至少包括将原料由进料端送至该第一装配区的前段处理区,并经由前段处 理区处理而形成半成品,并将该半成品经由该第一装配区的上架端上架至该承运架上;经由该承运架传运以将由该第一装配区的上架端上架的半成品运送至该第二装配区的下架端位置;以及将该半成品由该承运架下架至该第二装配区的下架端,并送至该 后段处理区处理而形成成品,并将所形成的成品经由该出货端出货。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应用循环流水线装配产品的方法,其 特征在于,该前段处理区所进行的处理是将原料进行组装成型,以及 组装后进行前段测试以形成半成品。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应用循环流水线装配产品的方法,其 特征在于,该后段处理区所进行的处理是对半成品进行后段测试,然 后进行软件下载安装,最后进行包装成为成品。
16、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应用循环流水线装配产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配区的前段处理作业、半成品上架作业与该第二 装配区的半成品下架作业、后段处理作业、成品出货作业为单独执行。
17、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应用循环流水线装配产品的方法,其 特征在于,该第一装配区的前段处理作业、半成品上架作业与该第二 装配区的半成品下架作业、后段处理作业、成品出货作业为同时执行。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循环流水线及应用其装配产品的方法,该循环流水线包括两个可单独运作,也可整体运作的第一及第二装配区,并应用装设于该第一、第二装配区上方的承运架将第一装配区装配形成的半成品进行暂存并运送至第二装配区以将半成品进行后续处理形成成品并出货;通过对产品封装的流水作业进行合理调控,作业步骤可局部先行进行,对人力及动力资源进行合理应用,节约成本。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该循环流水线装配产品的方法。
文档编号B23P21/00GK101642874SQ20081014584
公开日2010年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7日
发明者琨 单, 周皇村, 李成兵, 颖 陆, 高慧锋 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