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球的冷镦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2971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球的冷镦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球的冷镦模具。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雨刮器的种类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传统间歇式,这是最常见的雨刮器,有三段至四段不等,由驾驶者依照雨势以及视线状况做调整。另一种是雨珠感应式,近年来多使用于中高级车型上。好的雨刮器必须具备耐热、耐寒、耐酸碱、抗腐蚀、能贴合挡风玻璃、减轻马达负担、低噪音、拨水性强、质软不刮伤挡风玻璃等特点,能使你视野清晰。 雨刮器总成含有电动机、减速器、四连杆机构、刮水臂心轴、刮水片总成等。并且雨刮器及其雨刮器系统需要使用到连接球产品。当司机按下雨刮器的开关时,电动机启动,电动机的转速经过蜗轮蜗杆的减速增扭作用驱动摆臂,摆臂通过连接球带动四连杆机构,四连杆机构带动安装在前围板上的转轴左右摆动,最后由转轴带动雨刮片刮扫挡风玻璃。其中四连杆机构把连续的旋转运动改变为左右摆动的运动。因连接球球形部分精度要求高,现行制造工艺均为机械切削加工制造此部品。其加工工艺棒材-车削-磨削-表面处理(涂油)_包装。但是该种机械切削加工产品生产效率低下,主要生产工序车削加工效率(6PCS/min,材料利用率低,约只有49 %。同时由于切削刀具的磨损,导致其费品率较高,故其产品成本高昂。另外,由于连接球球形部分精度要求较高,现行制造工艺主要依靠加工中心的磨削加工保证其产品质量,加工中心设备价格昂贵,进口设备约RMB100万,加工效率低下,约2. 5min/PCS。同时因切削加工,产生较多废料;其金属流线也因此被破坏,产品疲劳强度远低于锻造加工。综上可知,现有的连接球的加工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球的冷镦模具,以提高连接球加工的精度和效率。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球的冷镦模具,所述冷镦模具包括三组阳模,包括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工位阳模;两组阴模,包括与所述第一工位阳模对应的第一工位阴模和与所述第二、第三工位阳模对应的第二工位阴模;所述三组阳模和两组阴模固定于带有将料坯移动于所述三组阳模和两组阴模之间的机械手,并对所述料坯进行连接球头部的初镦、第一次预成型及终镦加工;对所述料坯进行所述连接球的杆部的初镦以及终镦加工的冷镦机上。根据所述的冷镦模具,所述第一工位阳模包括第一阳模套,固定于所述冷镦机上;[0012]第一预冲模芯,设置于所述第一阳模套内,其顶端设置有第一垫块;第一垫块,设置于所述第一阳模套内;所述第一工位阴模包括第一阴模套,固定于所述冷镦机上;第一阴模,设置于所述第一阴模套内,其轴心线上设置有第一阴模型腔;第一顶杆,设置于所述第一阴模型腔内,并且与所述第一预冲模芯在同一轴心线上。根据所述的冷镦模具,所述第一阴模型腔包括所述连接球杆部的初镦成型部和所述连接球头部的初镦成型部;所述连接球杆部的初镦成型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阴模型腔的内端,所述连接球头部的初镦成型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阴模型腔的外端;所述连接球头部的初镦成型部尺寸与所述连接球头部的初镦尺寸相适配;所述连接球杆部的初镦成型部尺寸与所述连接球杆部的初镦尺寸相适配。根据所述的冷镦模具,所述第二工位阳模包括第二阳模套,固定于所述冷镦机上;第二预冲模,设置于所述第二阳模套内,其顶端设置有第二垫块,所述第二预冲模内设置有第二阳模型腔;第二垫块,所述第二垫块与所述第二预冲模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元件;第二预冲模芯,设置于所述第二预设冲模的第二阳模型腔内;所述第二工位阴模包括第二阴模套,固定于所述冷镦机上;第二阴模,设置于所述第二阴模套内,其轴心线上设置有第二阴模型腔;第二顶杆,设置于所述第二阴模型腔内,并且与所述第二预冲模芯在同一轴心线上。根据所述的冷镦模具,所述第二阳模型腔内的头端部具有一倒角;所述第二阴模包括所述连接球杆部的终镦成型部和所述连接球头部的第一次预成型部;所述连接球杆部的终镦成型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阴模型腔的内端,所述连接球头部的第一次预成型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阴模型腔的外端;所述连接球头部的第一次预成型部与所述第二阳模型腔内的所述头端部组成的型腔的尺寸与所述连接球头部的第一次预成型尺寸相适配;所述连接球杆部的终镦成型部尺寸与所述连接球杆部的终镦尺寸相适配。根据所述的冷镦模具,所述第二阴模型腔的所述连接球杆部的终镦成型部设置有排气孔;所述倒角为25度倒角。根据所述的冷镦模具,所述第三工位阳模包括第三阳模套,固定于所述冷镦机上;第三预冲模,设置于所述第三阳模套内,其顶端设置有第三垫块,所述第三预冲模内设置有第三阳模型腔;第三垫块,所述第三垫块与所述第三预冲模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第三预冲模芯,设置于所述第三预设冲模的第三阳模型腔内,并且与所述第二顶杆在同一轴心线上。根据所述的冷镦模具,所述第三阳模型腔内的头端部具有一圆弧倒角;所述第三预冲模芯头端设置有多个圆倒角。根据所述的冷镦模具,所述圆弧倒角与所述连接球头部的终镦外形尺寸相适配;所述第三预冲模芯头端尺寸与所述连接球头部的凹槽的终镦尺寸相适配。根据所述的冷镦模具,所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工位阳模由硬质合金材料和热作模具钢两部分过盈配合构成,并且所述第一阳模套与第一冲模芯套间隙配合;所述第一阴模套及第二阴模套通过一锁紧装置固定于所述冷镦机。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连接球的加工工艺方案则为线材-冷镦-表面处理-包装,其中在冷镦加工中提供的冷镦模具,由多工位阳模和阴模组成,通过多工位的连接球冷镦加工,其效率极高,加工效率> 75PCS/min,无废料产生。并且,其制造过程中模具磨损量极小,故连接球品质很稳定,从根本上解决了连接球效率低、材料利用率差、品质稳定性不好的难题,且极大的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提高了连接球加工的精度和效率。

图I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球的加工料坯结构示意图;图I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球的第一工位的半成品的结构示意图;图IC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球的第二工位的半成品的结构示意图;图2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镦加工方法加工的连接球的结构示意图;图2B是图2A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镦模具在第一工位冷镦预成型示意图;图4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镦模具第二工位阳模结构示意图;图4B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镦模具在第二工位冷镦预成型示意图;图4C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镦模具在第二预冲模的结构示意图;图4D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镦模具在第二预冲模的型腔内局部放大图;图4E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镦模具第二工位阴模的结构示意图;图4F是图4E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镦模具第三工位阳模的结构示意图;图5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镦模具第三预冲模的结构示意图;图5C是图5B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镦模具第三预冲模芯的结构示意图;图5E是图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参见图IA 图IC和图2A 图2B,在本实用新型中,连接球60的主要加工工艺流程如下[0067]I、材料准备根据连接球60的结构尺寸,准备实际所需线径和所用牌号准备材料。如图I所示,为所需要的料还I。2、冷镦工序连接球60的头部61和杆部62成型。3、表面处理工序满足连接球60的表面防腐蚀性能和外观要求。4、总检和包装根据连接球60工艺检测尺寸和外观,检测合格后包装发货。在本实用新型中,为解决加工中心加工连接球60所面临的高昂加工费,每件加工成本约为35元/件的高昂费用,及实现连接球60质量稳定性、疲劳强度等问题,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冷镦加工生产达到产品尺寸精度要求。其优点在于加工效率高,大于75件/分钟,产品制造成本低;无切削产生,材料无损耗;锻造模具磨损非常缓慢,约40万件/套,产品尺寸精度易于保证;产品金属流线连续,疲劳强度也高于切削加工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球的冷镦模具,所述冷镦模具包括三组阳模,包括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工位阳模10,20,30 ;两组阴模,包括与第一工位阳模10对应的第一工位阴模40和与第二、第三工位阳模20,30对应的第二工位阴模50 ;三组阳模和两组阴模固定于带有将料坯I移动于所述三组阳模和两组阴模之间的机械手,并对料坯I进行连接球头部61的初镦、第一次预成型及终镦加工;对料坯I进行连接球杆部62的初镦以及终镦加工的冷镦机上。在本实用新型中,连接球60采用的是无切削冷挤压成型。故进行工艺设计时,首先对连接球60的用料进行准确的计算,然后确定连接球60生产工艺用料的直径,并计算出头部用料的体积和头部用料长度,获得所需要的料坯I的具体尺寸可在切料工位利用剪切,将原材料从圆盘料剪断为冷镦加工所需要的料坯I。再根据连接球60的结构等要素,结合成型工位数合理的分配各工位的变形量,确定各工位型腔的工艺参数,最后根据工艺参数确定各工位模具的型腔尺寸。连接球60利用冷镦加工总体分为连接球头部61成型和连接球杆部62成型,其中连接球头部61需要三次成型,连接球杆部62需要两次成型。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球杆部62总长度L = 7. 6mm,偏短,如选择“三模三冲”多工位冷镦机,则机械手在各工序间传递材料时,机械手还未张开,即机械手没有足够的时间将材料送入阴模,阳模已经接触到了机械手,从而将机械手撞坏。故选择“两模三冲”冷镦机,此冷镦机阳模分为三个工位,阴模分为两个工位,即包括第一工位阳模10以及与其对应的第一工位阴模40,第二工位阳模20、第三工位阳模30以及与其对应的第二工位阴模50。优选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工位阳模10,20,30由硬质合金材料和热作模具钢两部分过盈配合构成,并且所述第一阳模套11与第一预冲模芯12套间隙配合;第一阴模套41及第二阴模套51通过一锁紧装置固定于所述冷镦机。以下各实施例中,分模面标号为70。参见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工位阳模10包括第一阳模套11,固定于所述冷镦机上;第一预冲模芯12,设置于第一阳模套11内,其顶端设置有第一垫块13 ;第一垫块13,设置于第一阳模套11内;第一工位阴模40包括[0084]第一阴模套41,固定于所述冷镦机上;第一阴模42,设置于第一阴模套41内,其轴心线上设置有第一阴模型腔421 ;[0086]第一顶杆44,设置于第一阴模型腔421内,并且与第一预冲模芯12在同一轴心线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阴模型腔421包括连接杆初镦成型部4211和头部初镦成型部4212 ;连接杆初镦成型部4211设置于第一阴模型腔421的内端,头部初镦成型部4212设置于第一阴模型腔421的外端;头部初镦成型部4212尺寸与连接球头部61的初镦尺寸相适配;连接杆初镦成型部4211尺寸与连接球杆部62的初镦尺寸相适配。根据需要加工成第一工位的半成品2的尺寸确定第一工位阳模10和第一工位阴模40相关型腔的具体尺寸。第一工位是连接球60加工的初镦,也是连接球杆部62成型的关键工位,机械手把工艺要求由切料工位切好的料坯I传送至第一工位。在第一工位阳模10的推挤作用下进入第一工位阴模40,在第一工位阴模40中进行全密闭式正挤压,通过第一工位阳模10的挤压,连接球杆部62按工艺要求完成预成型,为下一工位连接球杆部62最终成型做准备。连接球头部61采用正挤压,使连接球头部61镦粗到预定工艺尺寸。具体的,第一阳模套11采用预应力组合结构,如由硬质合金材料YG20C和热作模具钢H13过盈配合而成,第一阳模套11与第一预冲模芯12间采用间隙滑配合,间隙值约为0. 02 0. 03mm。其中第一阳模套11直接通过锁紧螺钉固定在冷镦机上,第一工位阴模套41通过锁紧螺钉直接固定在冷镦机上不动。加工变形时,机械手将切断的料坯I送到第一阴模42模口,冷镦机主滑块通过第一垫块13带动第一预冲模芯12向前移动,即向阴模方向移动。当主滑块继续向前,料坯I在第一预冲模芯12的作用下,被顶入第一阴模42的阴模孔,此时料坯I两端已被固定在阳、阴模的同一中心轴线。机械手张开让出空间,使第一预冲模芯12推动材料进入第一阴模42 口部,由于主滑块仍在向前,迫第一预冲模芯12使推动料坯I继续进入第一阴模42中变型,而第一预冲模芯12仍在主滑块带动下继续向前运动到最前点时,料坯I在第一预冲模芯12的冲压下,在封闭的第一阴模型腔421中压缩出连接球杆部62的小杆,同时连接球头部61用料部分镦粗中工艺预定尺寸,完成第一工位的变形,即形成第一工位半成品2,如图IB所示。参见图4A 图4F,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工位阳模20包括第二阳模套21,固定于所述冷镦机上;第二预冲模22,设置于第二阳模套21内,其顶端设置有第二垫块23,第二预冲模22内设置有第二阳模型腔221 ;第二垫块23,第二垫块23与第二预冲模22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元件24 ;第二预冲模芯25,设置于第二预设冲模22的第二阳模型腔221内;第二工位阴模50包括第二阴模套51,固定于所述冷镦机上;第二阴模52,设置于第二阴模套51内,其轴心线上设置有第二阴模型腔521 ;第二顶杆53,设置于第二阴模型腔521内,并且与第二预冲模芯24在同一轴心线上。[010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阳模型腔221内的头端部具有一倒角2211 ;第二阴模52包括连接球杆部62的终镦成型部522和连接球头部61的第一次预成型部523 ;连接球杆部62的终镦成型部522设置于第二阴模型腔521的内端,连接球头部61的第一次预成型部523设置于第二阴模型腔521的外端;连接球头部61的第一次预成型部523与第二阳模型腔521内的所述头端部组成的型腔的尺寸与连接球头部61的第一次预成型尺寸相适配;连接球杆部62的终镦成型部522尺寸与连接球杆部62的终镦尺寸相适配。并且优选的,第二阴模型腔521的连接球杆部62的终镦成型部522设置有排气孔5221 ;倒角5211为25度倒角。设置排气孔5221帮助加工过程中的排气,25度倒角根据连接球60的半成品尺寸确定,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尺寸。第二工位是连接球头部61的第一次预成型和接球杆部62最终成型。第一工位阳模10通过上下运动把按工艺要求生产的第一工位半成品传送至第二工位。通过这一工位,材料在第二工位阳模20中进行半密闭式正挤压,通过这一工位阳模的挤压,连接球杆部62在第二工位阳模20的挤压下镦粗至最终工艺要求的尺寸,连接球头部61按工艺要求完成第一次预成型,为下一工位连接球60的球形部分的最终成型做好准备。具体的,第二预冲模22采用活动组合式结构,变形第二预冲模22在第一弹性元件24,如弹簧的作用下向前伸出,固定在限定活动范围的前端;第二工位阴模50采用预应力组合结构,如由硬质合金材料G50和热作模具钢H13过盈配合而成。其中第二工位阳模20通过第二阳模套21固定在冷镦机上,第二工位阴模50通过第二阴模套51与锁紧螺钉直接固定于冷镦机上不动。第二阳模套21、第二预冲模22以及第二预冲模芯25位于同一轴线上。变形时,整体第二工位阳模20沿同一轴线整体向上直线运动,当第二预冲模22运动至第二工位阴模50轴线位置时,此时第二预冲模22与第二工位阴模50处于同一中心轴线上。冷镦机的主滑块开始向前运动,即向第二阴模52方向移动,第一工位半成品2,在第二顶杆53作用进入第二预冲模22,由于主滑块仍在向前,第一工位半成品2迫使第一弹性元件24压缩,第二顶杆53继续在顶出力作用下向第二工位阳模20方向运动到最前点时,即靠近阳模方向,第一工位半成品2的头部用料部分完全进入第二预冲模22型腔中。此时,第二预冲模22完成接料。然后,主滑块后退,即远离阴模方向,第二预冲模22含着第一工位的半成品2也跟着后退,当运动到最后点之后,主滑块停止。整体第二工位阳模20沿轴线向下直线运动,当第二预冲模25运动至第二工位阴模50轴线位置时,此时第二预冲模22与第二阴模52轴处于同一中心轴线上。冷镦机主滑块开始通过第二垫块23带动第二工位阳模20向前移动,即向第二工位阴模50方向移动,部分材料进入整体第二阴模52中。当时主滑块继续向前,第一工位的半成品2在第二预冲模芯25的作用下,被顶入第二阴模52的孔。由于主滑块仍在向前,第二阳模套21迫使弹簧压缩,而第二预冲模芯25仍在主滑块带动下继续向前运动到最前点时,第一工位的半成品22在第二预冲模芯25的冲压下,镦挤变形,完成第二工位的变形,获得第二工位的半成品3,如图IC所示,且第二工位的半成品3留在第二工位阴模50中等待第三工位阳模30的挤压。参见图5A 图5E,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工位阳模30包括第三阳模套31,固定于所述冷镦机上;[0111]第三预冲模32,设置于第三阳模套31内,其顶端设置有第三垫块33,第三预冲模32内设置有第三阳模型腔321 ;第三垫块33,第三垫块33与第三预冲模32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34 ;第三预冲模芯35,设置于第三预设冲模32的第三阳模型腔321内,并且与第二顶杆53在同一轴心线上 。并且,第三阳模型腔321内的头端部具有一圆弧倒角3211 ;第三预冲模芯35头端设置有多个圆倒角351。圆弧倒角351与连接球头部的终镦外形尺寸相适配;第三预冲模芯35头端尺寸与连接球头部61的凹槽611的终镦尺寸相适配。其中,圆倒角351、圆弧倒角3211以及凹槽611的具体尺寸根据连接球60的具体尺寸设置。参见图5,第三工位属于终镦工位,也是产品连接球60头部成型的最终工位,因第三工位与第二工位公用同一阴模,故不需要机械手传送材料。通过这一工位,材料在第三工位阳模30中采用开式复合挤压完成了连接球60头部的最终冷锻成型,使连接球头部61的形状尺寸符合工艺设计的要求。至此,连接球头部61和连接球杆部62的镦制过程全部完成。具体的,第三工位阳模30结构形式、材料选用、配合方式和运动方式等均与第二工位相同,仅是阳模型腔内尺寸不同。其中第三阳模套31固定在冷镦机上,阴模与第二工位共用。变形时,第三工位阳模30先上运动至第二工位阴模50同一轴线上,冷镦机主滑块带动第三预冲模32向前移动,即向阴模方向移动,在第三预冲模32的作用下,第二工位的半成品3开始变形,当主滑块向前运动到最前点时,第二工位的半成品3在较大的轴向正压力和径向涨力作用下完成第三工位的变形,即形成连接球头部61的冷镦终成型。本实现新型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采用多工位锻压完成连接球60的加工,相关尺寸精度完全符合客户要求。连续多工位的锻压工艺的参数选择、设置以及相关模具设计、制造。因本产品要求特殊,故模具的设计制造也成为本实用新型的关键。具体的,在第二、三工位变形过程中,第二预冲模、第三预冲模、第三预冲模芯和第二工位阴模的设计是本实用新型成功的关键点。因连接球的加工采用加工中心完成,其加工成本高,效率低下,且因切削加工破坏了内部金属流线,削弱了产品的疲劳强度,难以满足客户对产品的需求量,同时因此零部件成本高昂,限制了连接球在某些低端车型上的运用。采用冷镦加工后,连接球的加工效率高,产品成本低,产能也能有效满足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为连接球的广泛运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整车厂节约了部分产品成本,其技术运用前景广泛。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连接球的加工工艺方案则为线材-冷镦-表面处理-包装,其中在冷镦加工中提供的冷镦模具,由多工位阳模和阴模组成,通过多工位的连接球冷镦加工,其效率极高,加工效率> 75PCS/min,无废料产生。并且,其制造过程中模具磨损量极小,故连接球品质很稳定,从根本上解决了连接球效率低、材料利用率差、品质稳定性不好的难题,且极大的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提高了连接球加工的精度和效率。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连接球的冷镦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镦模具包括 三组阳模,包括第一、第二以及第三エ位阳模; 两组阴模,包括与所述第一エ位阳模对应的第一エ位阴模和与所述第二、第三エ位阳模对应的第二エ位阴模; 所述三组阳模和两组阴模固定于带有将料坯移动于所述三组阳模和两组阴模之间的机械手,并对所述料坯进行连接球头部的初镦、第一次预成型及终镦加工;对所述料坯进行所述连接球的杆部的初镦以及终镦加工的冷镦机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冷镦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エ位阳模包括 第一阳模套,固定于所述冷镦机上; 第一预冲模芯,设置于所述第一阳模套内,其顶端设置有第一垫块; 第一垫块,设置于所述第一阳模套内; 所述第一エ位阴模包括 第一阴模套,固定于所述冷镦机上; 第一阴模,设置于所述第一阴模套内,其轴心线上设置有第一阴模型腔; 第一顶杆,设置于所述第一阴模型腔内,并且与所述第一预冲模芯在同一轴心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镦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阴模型腔包括所述连接球杆部的初镦成型部和所述连接球头部的初镦成型部;所述连接球杆部的初镦成型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阴模型腔的内端,所述连接球头部的初镦成型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阴模型腔的外端; 所述连接球头部的初镦成型部尺寸与所述连接球头部的初镦尺寸相适配; 所述连接球杆部的初镦成型部尺寸与所述连接球杆部的初镦尺寸相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镦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エ位阳模包括 第二阳模套,固定于所述冷镦机上; 第二预冲模,设置于所述第二阳模套内,其顶端设置有第二垫块,所述第二预冲模内设置有第二阳模型腔; 第二垫块,所述第二垫块与所述第二预冲模之间设置有第一弾性元件; 第二预冲模芯,设置于所述第二预设冲模的第二阳模型腔内; 所述第二エ位阴模包括 第二阴模套,固定于所述冷镦机上; 第二阴模,设置于所述第二阴模套内,其轴心线上设置有第二阴模型腔; 第二顶杆,设置于所述第二阴模型腔内,并且与所述第二预冲模芯在同一轴心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镦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阳模型腔内的头端部具有一倒角; 所述第二阴模包括所述连接球杆部的终镦成型部和所述连接球头部的第一次预成型部;所述连接球杆部的终镦成型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阴模型腔的内端,所述连接球头部的第一次预成型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阴模型腔的外端; 所述连接球头部的第一次预成型部与所述第二阳模型腔内的所述头端部组成的型腔的尺寸与所述连接球头部的第一次预成型尺寸相适配; 所述连接球杆部的终镦成型部尺寸与所述连接球杆部的终镦尺寸相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镦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阴模型腔的所述连接球杆部的终镦成型部设置有排气孔; 所述倒角为25度倒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镦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エ位阳模包括 第三阳模套,固定于所述冷镦机上; 第三预冲模,设置于所述第三阳模套内,其顶端设置有第三垫块,所述第三预冲模内设置有第三阳模型腔; 第三垫块,所述第三垫块与所述第三预冲模之间设置有第二弾性元件; 第三预冲模芯,设置于所述第三预设冲模的第三阳模型腔内,并且与所述第二顶杆在 同一轴心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镦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阳模型腔内的头端部具有一圆弧倒角; 所述第三预冲模芯头端设置有多个圆倒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镦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倒角与所述连接球头部的终镦外形尺寸相适配; 所述第三预冲模芯头端尺寸与所述连接球头部的凹槽的终镦尺寸相适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镦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エ位阳模由硬质合金材料和热作模具钢两部分过盈配合构成,并且所述第一阳模套与第一冲模芯套间隙配合; 所述第一阴模套及第ニ阴模套通过ー锁紧装置固定于所述冷镦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连接球的冷镦模具,所述冷镦模具包括三组阳模,包括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工位阳模;两组阴模,包括与所述第一工位阳模对应的第一工位阴模和与所述第二、第三工位阳模对应的第二工位阴模;所述三组阳模和两组阴模固定于带有将料坯移动于所述三组阳模和两组阴模之间的机械手,并对所述料坯进行连接球头部的初镦、第一次预成型及终镦加工;对所述料坯进行所述连接球的杆部的初镦以及终镦加工的冷镦机上。借此,本实用新型提高了连接球加工的精度和效率。
文档编号B21J13/02GK202411312SQ20112051977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3日
发明者郑琼娥, 陈兴万 申请人:深圳航空标准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