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袋式过滤器内框铆接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铆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滤袋和内框快速铆接的袋式过滤器内框铆接机。
背景技术:
在众多生产加工行业中,都要用到铆接技术,铆接是对铆接模具施加压力使金属零件产生变形而将两个或者多个零件连接在一起。袋式过滤器是一种结构新颖合理、密封性好、流通能力强、操作简便的过滤设备,应用范围广泛、适应性强。尤其是滤袋侧漏机率小,能准确地保证过滤精度,并能快捷地更换滤袋,过滤基本无物料消耗,适用于油漆、粘胶、树脂染料、油墨和油制品、化学品等行业的液体精过滤。但是,袋式过滤器的内框和滤袋多采用螺栓、螺钉连接或者铆钉连接,不仅操作困难,而且难度较大。虽然有些是采用铆接结构,但是需要借助外部耗材方可实现,成本较高,能够设计一种操作方便,能快速将内框和滤袋铆接在一起的铆接机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袋式过滤器内框铆接机,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便捷,自动化程度高,进行高精密、高效率的铆合。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袋式过滤器内框铆接机,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袋式过滤器内框铆接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输送机构和铆接机构,所述铆接机构设于所述输送机构上方,所述输送机构包含导杆、设于所述导杆上的移动架和传动机构, 所述移动架包含沿着所述导杆左右滑动的第一移动架和沿着所述第一移动架上下滑动的第二移动架,所述传动机构包含垂直气缸和弹性装置;所述铆接机构包含铆接气缸、传动杆和冲压装置,所述传动杆设于一固定块上,所述传动杆一端连接所述铆接气缸的气缸杆,所述传动杆另一端连接冲压装置,所述冲压装置包含铆接冲头和顶杆,所述铆接冲头和顶杆的横轴线重合。进一步地,所述铆接气缸包含第一铆接气缸和第二铆接气缸,所述传动杆包含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一铆接气缸的气缸杆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一端,所述第一传动杆另一端连接所述铆接冲头;所述第二铆接气缸的气缸杆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一端, 所述第二传动杆另一端连接所述顶杆,所述顶杆包含水平设置的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块固定于所述机架,所述固定块设有用于置放铆接件的卡持部,所述卡持部设有与铆接件外形相匹配吻合的复数凹槽和凸起,所述卡持部远离机架的一侧的凸部设有用于容置所述铆接冲头的容置槽,所述卡持部靠近机架的一侧的凸部设有两贯穿槽,所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分别设于一贯穿槽中。进一步地,所述导杆固定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移动架底部设有两组与所述导杆匹配的导滑套;所述第一移动架两端外侧分别设有一组导滑座,所述第二移动架两端外侧分别设有一组与所述导滑座相匹配吻合的导滑块,所述导滑块沿着所述导滑座上下滑动;所述垂直气缸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架中部,所述垂直气缸的气缸杆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架,所述弹性装置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架,所述弹性装置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移动架。进一步地,所述输送机构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垂直气缸的控制系统。进一步地,所述机架上设有电磁阀控制器,所述电磁阀控制器通过两气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铆接气缸和第二铆接气缸,所述电磁阀控制器通过线缆连接有控制所述第一铆接气缸和第二铆接气缸动作的控制开关。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开关为脚踏开关。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实用,能快速将滤袋的内框和滤袋铆接在一起,省时省力,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成本。该铆接机通过输送机构将袋式过滤器输送到所述铆接机构的正下方,所述铆接机构自动完成铆合作业。所述铆接机构自动加工出铆钉,加工方便快速,能连续加工,实现自动化,通过所述铆接冲头把铆接件中部切开形成悬空片,并通过所述顶杆折弯悬空片以使其反向靠在铆接件外侧面,快速将滤袋和内框铆接在一起,铆接牢固可靠,产品品质稳定, 不仅减少了生产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也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图1所示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发明侧视透视图。图3所示为本发明固定块和冲压装置的剖视图。以下是本发明零部件符号标记说明
机架10、输送机构20、导杆21、第一移动架22、导滑套221、导滑座222、第二移动架23、 导滑块231、垂直气缸M、弹性装置25、铆接机构30、铆接气缸31、第一铆接气缸311、第二铆接气缸312、传动杆32、第一传动杆321、第二传动杆322、冲压装置33、铆接冲头331、顶杆332、固定块40、卡持部41、凹槽42、凸起43、容置槽44、控制系统50、电磁阀控制器60、 脚踏开关70。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解析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藉由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详述得到进一步的了解。如说明书附图所示,本发明所述的袋式过滤器内框铆接机包括机架10,所述机架 10上设有用于输送滤袋和铆接件的输送机构20和用于铆合滤袋和内框的铆接机构30,所述铆接机构设有两组。所述铆接机构30设于所述输送机构20上方。所述输送机构20包含导杆21、设于所述导杆21上的移动架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含垂直气缸M和弹性装置25 ;所述移动架包含沿着所述导杆21左右滑动的第一移动架22和沿着所述第一移动架22上下滑动的第二移动架23,在输送待加工的滤袋时,所述输送机构20可左右移动,亦可上下移动,使得待加工的滤袋与内框铆接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所述导杆21固定设于所述机架10上,所述第一移动架22底部设有两组与所述导杆21匹配的导滑套221,所述导滑套221沿着所述导杆21左右滑动,进而带动所述移动架左右滑动。所述第一移动架22两端外侧分别设有一组导滑座222,所述第二移动架23两端外侧分别设有一组与所述导滑座222相匹配吻合的导滑块231,所述导滑块231沿着所述导滑座222上下滑动。所述垂直气缸M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架22中部,所述垂直气缸M的气缸杆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架23,所述垂直气缸M的气缸杆伸出时,推动所述第二移动架23 向上移动。所述弹性装置25 —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架22,所述弹性装置25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移动架23,当所述垂直气缸M的气缸杆缩回时,所述弹性装置25进而带动所述第二移动架23向下移动。所述铆接机构30包含铆接气缸31、传动杆32和冲压装置33,所述传动杆32设于一固定块40上,所述固定块40固定于所述机架10。所述传动杆32 —端连接所述铆接气缸 31的气缸杆,所述传动杆32另一端连接冲压装置33,所述冲压装置33包含铆接冲头331 和顶杆332,所述铆接冲头331和顶杆332的横轴线重合,所述铆接冲头331呈椎体状。所述铆接气缸31包含第一铆接气缸311和第二铆接气缸312,所述传动杆32包含第一传动杆321和第二传动杆322,所述第一铆接气缸311的气缸杆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 321 一端,所述第一传动杆321另一端连接所述铆接冲头331,所述第一铆接气缸311的气缸杆伸出时,所述第一传动杆321与所述铆接冲头331连接的一端反向转动,进而带动所述铆接冲头331冲压铆接件,反之,当所述第一铆接气缸311的气缸杆缩回时,所述第一传动杆321与所述铆接冲头331连接的一端反向转动,进而带动所述铆接冲头331向远离铆接件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铆接气缸312的气缸杆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322 —端,所述第二传动杆322另一端连接所述顶杆332,所述顶杆332包含水平设置的第一顶杆332和第二顶杆332,当所述第二铆接气缸312的气缸杆伸出时,所述第二传动杆322与所述顶杆332连接的一端反向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顶杆332和第二顶杆332远离铆接件,当所述第二铆接气缸312的气缸杆缩回时,所述第二传动杆322与所述顶杆332连接的一端反向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顶杆332和第二顶杆332顶压铆接件。所述固定块40设有用于置放铆接件的卡持部41,所述卡持部41设有与铆接件外形相匹配吻合的复数凹槽42和凸起43,所述卡持部41远离机架10的一侧的凸部设有用于容置所述铆接冲头331的容置槽44,所述铆接冲头331随着所述第一传动杆321在所述容置槽44中移动。所述卡持部41靠近机架10的一侧的凸部设有两贯穿槽,所述第一顶杆 332和第二顶杆332分别设于一贯穿槽中,所述第一顶杆332和第二顶杆332随着所述第二传动杆322在所述贯穿槽中移动。所述输送机构20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垂直气缸M动作的控制系统50。所述机架10上设有电磁阀控制器60,所述电磁阀控制器60通过两气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铆接气缸311和第二铆接气缸312,所述电磁阀控制器60通过线缆连接有控制所述第一铆接气缸 311和第二铆接气缸312动作的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为脚踏开关70,每踏一次所述脚踏开关70,所述第一铆接气缸311和第二铆接气缸312动作同时动作一次,且所述第一铆接气缸311和第二铆接气缸312的动作相反,即是,所述第一铆接气缸311的气缸杆伸出时,所述第二铆接气缸312的气缸杆缩回,反之亦然。在使用本发明时,首先把待加工的滤袋置于所述输送机构20上,通过所述导杆21 和导滑套221使所述移动架左右移动,通过所述控制系统50控制所述垂直气缸M的动作, 进而使所述第二移动架23上下移动,以达到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移动所述输送机构20,使待加工滤袋置于所述铆接机构30的正下方。再踩踏所述脚踏开关70,所述脚踏开关70通过所述电磁阀控制器60控制所述第一铆接气缸311和第二铆接气缸312动作,所述第一铆接气缸311和第二铆接气缸312动作方向相反。所述第一铆接气缸311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杆321带动所述冲压装置33冲切铆接件而在铆接件的一侧形成悬空片,同时,所述第二铆接气缸312通过所述第二传动杆322带动所述导杆21顶压弯折悬空片以使其反向靠在铆接件外侧面,快速将滤袋和内框铆接在一起,铆接牢固可靠,产品品质稳定。综上所述,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实用,能快速将滤袋的内框和滤袋铆接在一起,省时省力,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成本,自动化程度高,进行高精密、高效率的铆合。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袋式过滤器内框铆接机,包括机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0)上设有输送机构(20 )和铆接机构(30 ),所述铆接机构(30 )设于所述输送机构(20 )上方,所述输送机构(20)包含导杆(21)、设于所述导杆(21)上的移动架和传动机构,所述移动架包含沿着所述导杆(21)左右滑动的第一移动架(22)和沿着所述第一移动架(22)上下滑动的第二移动架(23),所述传动机构包含垂直气缸(24)和弹性装置(25);所述铆接机构(30)包含铆接气缸(31)、传动杆(32)和冲压装置(33),所述传动杆(32)设于一固定块(40)上,所述传动杆 (32) 一端连接所述铆接气缸(31)的气缸杆,所述传动杆(32)另一端连接冲压装置(33),所述冲压装置(33 )包含铆接冲头(331)和顶杆(332 ),所述铆接冲头(331)和顶杆(332 )的横轴线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袋式过滤器内框铆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铆接气缸 (31)包含第一铆接气缸(311)和第二铆接气缸(312),所述传动杆(32)包含第一传动杆 (321)和第二传动杆(322),所述第一铆接气缸(311)的气缸杆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321) 一端,所述第一传动杆(321)另一端连接所述铆接冲头(331);所述第二铆接气缸(312) 的气缸杆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322) —端,所述第二传动杆(322)另一端连接所述顶杆 (332),所述顶杆(332)包含水平设置的第一顶杆(332)和第二顶杆(332)。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一种袋式过滤器内框铆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 (40)固定于所述机架(10),所述固定块(40)设有用于置放铆接件的卡持部(41),所述卡持部(41)设有与铆接件外形相匹配吻合的复数凹槽(42)和凸起(43),所述卡持部(41)远离机架(10)的一侧的凸部设有用于容置所述铆接冲头(331)的容置槽(44),所述卡持部(41) 靠近机架(10)的一侧的凸部设有两贯穿槽,所述第一顶杆(332)和第二顶杆(332)分别设于一贯穿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袋式过滤器内框铆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21)固定设于所述机架(10)上,所述第一移动架(22)底部设有两组与所述导杆(21)匹配的导滑套(221);所述第一移动架(22)两端外侧分别设有一组导滑座(222),所述第二移动架(23) 两端外侧分别设有一组与所述导滑座(222)相匹配吻合的导滑块(231),所述导滑块(231) 沿着所述导滑座(222)上下滑动;所述垂直气缸(24)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架(22)中部,所述垂直气缸(24)的气缸杆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架(23),所述弹性装置(25) —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架(22),所述弹性装置(25)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移动架(2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袋式过滤器内框铆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 (20 )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垂直气缸(24 )的控制系统(50 )。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袋式过滤器内框铆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0)上设有电磁阀控制器(60),所述电磁阀控制器(60)通过两气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铆接气缸 (311)和第二铆接气缸(312),所述电磁阀控制器(60)通过线缆连接有控制所述第一铆接气缸(311)和第二铆接气缸(312)动作的控制开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袋式过滤器内框铆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开关为脚踏开关(70)。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袋式过滤器内框铆接机,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输送机构和铆接机构,输送机构包含导杆、移动架和传动机构,移动架包含沿着导杆左右滑动的第一移动架和沿着第一移动架上下滑动的第二移动架,传动机构包含垂直气缸和弹性装置;铆接机构包含铆接气缸、传动杆和冲压装置,传动杆设于一固定块上,传动杆一端连接铆接气缸的气缸杆,传动杆另一端连接冲压装置,冲压装置包含铆接冲头和顶杆,铆接冲头和顶杆的横轴线重合,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实用,自动化程度高,能快速将滤袋的内框和滤袋铆接在一起,铆接牢固可靠,产品品质稳定,省时省力,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成本。
文档编号B21J15/10GK102527901SQ20121000962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3日
发明者张福安 申请人:张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