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凹槽加工的对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5054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凹槽加工的对刀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压缩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凹槽加工的对刀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压缩机,简称空压机,是气源装置中的主体,它是原动机(通常是电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气体压力能的装置,是压缩空气的气压发生装置。空压机按结构形式分为容积式空压机和速度式空压机。无油摆式空气压缩机是属于容积式回转类空压机的一种,其工作原理是根据四连杆的曲柄摇杆机构原理,通过驱动轴(轮)带动曲柄旋转,使转子作90度往复摆动,周期性改变气缸内工作容积,从而实现连续吸气、压缩和排气。气缸中四个工作腔利用密封条相互密封,缸中运动件接触面间润滑由密封条自身润滑,不用加油,从而保证排出的压缩空气纯 洁无油。由上述过程可知,空气压缩机的性能与各腔之间密封性密切相关,密封条分别装在转子和吸气阀座的凹槽上。凹槽的对称度和直线度关系到密封条的密封性和磨损程度。因此,凹槽的直线度和对称度影响着空气压缩机的性能。目前,为了保证凹槽的直线度和对称度,铣槽之前操作人员首先在吸气阀座上画出两条直线,以保证加工过程中凹槽的直线度和对称性。但是,吸气阀座的长度较长,很难保证画出的直线的直线度,而且在加工过程中,铣刀没有对刀的基准,同样很难保证加工出来的吸气阀座的直线度。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凹槽加工的对刀装置,以保证凹槽的直线度和对称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凹槽加工的对刀装置,以保证凹槽的直线度和对称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凹槽加工的对刀装置,用于无油摆式空气压缩机的吸气阀座的凹槽的加工,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吸气阀座的夹具和对刀的对刀工艺模;所述对刀工艺模的下部开设有与所述吸气阀座的两斜面夹角相同的定位凹槽,且所述定位凹槽的两个侧面分别与所述吸气阀座的两斜面相贴合;所述对刀工艺模的顶部开设有两个侧壁均与所述吸气阀座的顶部表面垂直,且所述两个侧壁平行布置的对刀凹槽;所述对刀凹槽的中心线与所述吸气阀座的上表面的中心线重合。优选地,上述的对刀装置中,所述夹具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用于架设所述吸气阀座的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用于压住所述吸气阀座的压板,所述压板的一端伸入到所述吸气阀座的通孔内,另一端通过调节件与所述底座相连。优选地,上述的对刀装置中,所述调节件为弹簧或螺栓。优选地,上述的对刀装置中,所述支撑件包括两个相对布置的支撑分件,且两个所述支撑分件的顶端均开设有用于架设所述吸气阀座的支撑凹槽。优选地,上述的对刀装置中,所述支撑凹槽为V型槽。优选地,上述的对刀装置中,所述对刀工艺模的横截面为半圆形,且半径与所述吸气阀座的侧壁的周向长度相同。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凹槽加工的对刀装置,用于无油摆式空气压缩机的吸气阀座的凹槽的加工,包括用于固定吸气阀座的夹具和用于对刀的对刀工艺模,其中,对刀工艺模的下部开设有与吸气阀座两斜面夹角相同的定位凹槽,且定位凹槽侧面分别与吸气阀座两斜面相贴合,对刀工艺模的顶部开始有与吸气阀座的顶部 表面垂直且上述两个侧壁平行布置的对刀凹槽,对刀凹槽的中心线与凹槽的中心线重合。工作时,首先将对刀工艺模卡设在吸气阀座上,并保证对刀工艺模的定位凹槽两个侧面分别与吸气阀座的两个侧壁贴合,同时对刀工艺模顶部开设的对凹槽的中心线与吸气阀座的上表面的中心线重合,再将铣刀通过对刀凹槽的一个侧边进行对刀,完成凹槽一条侧边的加工,然后通过对刀凹槽的另一个侧边进行对刀,完成凹槽另一条侧边的加工。通过该对刀装置,为凹槽的加工过程提供了对刀的基准,从而保证加工的凹槽的直线度和对称度。

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凹槽加工的对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侧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对刀工艺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核心是提供一种凹槽加工的对刀装置,以保证凹槽的直线度和对称度。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I-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凹槽加工的对刀装置,用于无油摆式空气压缩机的吸气阀座I的凹槽11的加工,包括用于固定吸气阀座I的夹具和用于对刀的对刀工艺模4,其中,对刀工艺模4的下部开设有与吸气阀座I的两斜面夹角相同的定位凹槽42,且定位凹槽42的两个侧面分别与吸气阀座I的两斜面分别相贴合,同时,对刀工艺模4的顶部开设有两个侧壁均与吸气阀座I的顶部表面垂直,且上述两个侧壁平行布置的对刀凹槽41,对刀凹槽41的中心线与吸气阀座I的上表面的中心线重合。工作时,首先将对刀工艺模4卡设在吸气阀座I上,并保证对刀工艺模4的定位凹槽42的两个侧面分别与吸气阀座I的两个侧壁贴合,同时对刀工艺模4顶部开设的对刀凹槽41的中心线与吸气阀座I的上表面的中心线重合,再将铣刀通过对刀凹槽41的一个侧边进行对刀,完成凹槽一条侧边的加工,然后通过对刀凹槽41的另一个侧边进行对刀,完成凹槽另一条侧边的加工。通过该工装,为凹槽的加工过程提供了对刀的基准,从而保证加工的凹槽的直线度和对称度。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可根据要加工的凹槽的大小将对刀凹槽41设置为相应的大小。具体实施例中,上述夹具具体包括底座3、设置在底座3上用于架设吸气阀座I的支撑件7和设置在底座3上用于压住吸气阀座I的压板6,其中,上述压板6通过调节件5与底座3相连。工作时,首先将吸气阀座I放置在上述支撑件7上,再将压板6的一端伸入到吸气阀座I的通孔2内,另一端通过调节件5将其固定在底座3上,从而完成对吸气阀座I的固定。优选的实施例中,采用弹簧或螺栓将压板6的另一端与底座3相连,即调节件5可为弹簧或螺栓。具体实施例中可利用弹簧的回复力实现压板6对吸气阀座I的固定,还可通过调节螺栓实现对吸气阀座I的固定,由于螺栓I的成本低,且固定较为稳定,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使用螺栓将压板6与底座3连接。本实施例提供的夹具的目的是实现对吸气阀座I的固定,防止其在加工凹槽11的过程中产生移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可实现吸气阀座I的固定的装置也在保护范围内。为了进一步保证吸气阀座I在加工过程中稳定固定,本实施例中将上述夹具中的支撑件7设置为两个相对布置的支撑分件,且两个该支撑分件的顶端均开设有用于架设吸气阀座I的支撑凹槽。操作人员将吸气阀座I的两端分别放置在两个支撑分件的支撑凹槽内,并保证支撑凹槽I与吸气阀座的外壁贴合。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将支撑凹槽设置为V型槽。V型槽可实现对吸气阀座I的支撑,同时还可通过其两个侧壁对吸气阀座I进行限位,防止吸气阀座I在支撑件7上转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对刀工艺模4的截面为半圆形,且其半径与吸气阀座I的侧壁的周向长度相同,即对刀工艺模4将吸气阀座I的顶部面积增大,便于保证上表面的平直度,进而保证凹槽11的侧边的垂直度。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凹槽加工的对刀装置,用于无油摆式空气压缩机的吸气阀座(I)的凹槽(II)的加工,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吸气阀座(I)的夹具和对刀的对刀工艺模(4); 所述对刀工艺模(4)的下部开设有与所述吸气阀座(I)的两斜面夹角相同的定位凹槽(42),且所述定位凹槽(42)的两个侧面分别与所述吸气阀座(I)的两斜面相贴合; 所述对刀工艺模(4)的顶部开设有两个侧壁均与所述吸气阀座(I)的顶部表面垂直,且所述两个侧壁平行布置的对刀凹槽(41); 所述对刀凹槽(41)的中心线与所述吸气阀座(I)的上表面的中心线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凹槽加工的对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包括 底座(3); 设置在所述底座(3)上用于架设所述吸气阀座(I)的支撑件(7); 设置在所述底座(3)上用于压住所述吸气阀座(I)的压板(6),所述压板(6)的一端伸入到所述吸气阀座(I)的通孔(2)内,另一端通过调节件(7)与所述底座(3)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凹槽加工的对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7)为弹簧或螺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凹槽加工的对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7)包括两个相对布置的支撑分件,且两个所述支撑分件的顶端均开设有用于架设所述吸气阀座(I)的支撑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凹槽加工的对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凹槽为V型槽。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凹槽加工的对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刀工艺模(4)的横截面为半圆形,且半径与所述吸气阀座(I)的侧壁的周向长度相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凹槽加工的对刀装置,用于无油摆式空气压缩机的吸气阀座的凹槽的加工,包括固定吸气阀座的夹具;对刀的对刀工艺模,其下部开设有与吸气阀座的两斜面夹角相同的定位凹槽,其顶部开设有两个侧壁均与吸气阀座的顶部表面垂直,且两个侧壁平行布置的对刀凹槽,对刀凹槽的中心线与吸气阀座的上表面的中心线重合。工作时,将对刀工艺模的定位凹槽两个侧面分别与吸气阀座的两个侧壁贴合,同时对刀工艺模顶部开设的对凹槽的中心线与吸气阀座的上表面的中心线重合,铣刀通过开设的对刀凹槽实现对刀过程,完成凹槽加工。通过该对刀装置,为凹槽的加工过程提供了对刀的基准,从而保证加工的凹槽的直线度和对称度。
文档编号B23Q3/00GK202668121SQ20122027506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2日
发明者裴志军, 杨光, 马开富, 田伟, 吕雪军 申请人: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