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点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9968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打点工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打点工装,包括:输送装置;第一打点装置,固定设置,第一打点装置包括两个第一打点器和用于给工件的第一待打点端打点的两个第一打点针,两个第一打点针与两个第一打点器一一对应地连接,每个第一打点针沿对应连接的第一打点器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两个第一打点针的用于给工件打点的两个第一打点头相向设置;第二打点装置的结构与第一打点装置的结构相同;承载装置,具有工件容纳空间,承载装置安装在输送装置上,承载装置在输送装置带动下能够移动至第一打点装置处和第二打点装置处。本发明的打点工装有效地提高了加工效率并且降低了打点误差。
【专利说明】
打点工装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工件辅助工装【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打点工装。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如图1所示,消音器I'被制造之后,还需要对消音器I'进行如下两步操作才能够投入使用。
[0003]其中一步如下:为了方便消音器Γ的安装,需要在消音器Γ的开口处进行处理,使开口处的外表面具有两个沿轴线对称的凹点,上述操作称为打点操作。具体地,消音器P具有两个待打点端(消音器Γ的两个开口处),将消音器Γ固定在打点机上,打点机上的打点针在消音器Γ的第一待打点端2'处打上第一个凹点5',然后转动消音器r,并在消音器Γ的第一待打点端2'处打上与第一个凹点5'沿轴线对称的第二个凹点6',需要翻转消音器I'以在第二待打点端3'上也打上对称的两个凹点。因此,上述过程比较繁琐,加工时间比较长并且容易造成各个凹点的打点误差。
[0004]其中另一步如下:为了保证消音器I'的空腔4'的清洁,需要对消音器I'的空腔4'进行清洗。现有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向消音器Γ的空腔4'喷射流体的方式进行清洁,具体地,通过工作人员手持流体喷射器,将喷射口对准另一只手上的消音器P的空腔4'的第一待打点端2,,然后,喷射出的流体经第一待打点端2,进入空腔4,,并从第二待打点端3'流出。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提高加工效率并且降低打点误差的打点工装。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打点工装,包括:输送装置;第一打点装置,固定设置,第一打点装置包括两个第一打点器和用于给工件的第一待打点端打点的两个第一打点针,两个第一打点针与两个第一打点器一一对应地连接,每个第一打点针沿对应连接的第一打点器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两个第一打点针的用于给工件打点的两个第一打点头相向设置;第二打点装置,固定设置,第二打点装置包括两个第二打点器和用于给工件的第二待打点端打点的两个第二打点针,两个第二打点针与两个第二打点器一一对应地连接,每个第二打点针沿对应连接的第二打点器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两个第二打点针的用于给工件打点的两个第二打点头相向设置;承载装置,具有工件容纳空间,承载装置安装在输送装置上,承载装置在输送装置带动下能够移动至第一打点装置处和第二打点装置处。
[0007]进一步地,输送装置包括转动件,转动件绕转动件的中心轴线可转动地设置,承载装置固定在转动件上。
[0008]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打点工装还包括卸料装置、第一清洗装置以及供料装置,卸料装置、第一清洗装置以及供料装置均固定设置,
[0009]其中,供料装置、第一打点装置、第一清洗装置、第二打点装置和卸料装置沿转动件的周向间隔布置。
[0010]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打点工装还包括第二清洗装置,供料装置、第一打点装置、第一清洗装置、第二清洗装置、第二打点装置以及卸料装置沿转动件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承载装置为六个,六个承载装置的设置位置与供料装置、第一打点装置、第一清洗装置、第二清洗装置、第二打点装置和卸料装置一一对应。
[0011]进一步地,沿转动件的转动方向依次设置有供料装置、第一打点装置、第一清洗装置、第二清洗装置、第二打点装置以及卸料装置。
[0012]进一步地,各第一打点器包括第一打点缸,各第一打点缸包括第一缸体和第一活塞杆,第一打点针设置在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各第二打点器包括第二打点缸,各第二打点缸包括第二缸体和第二活塞杆,第二打点针设置在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
[0013]进一步地,第一打点装置还包括第一底座和第一滑动座,第一滑动座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底座上,第一缸体设置在第一滑动座上;第二打点装置还包括第二底座和第二滑动座,第二滑动座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底座上,第二缸体设置在第二滑动座上。
[0014]进一步地,第一打点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缸,第一驱动缸包括第三缸体和第三活塞杆,第三缸体设置在第一底座上,第三活塞杆的轴线垂直于第一活塞杆的轴线,第三活塞杆与第一滑动座连接以驱动第一滑动座相对第一底座移动;第二打点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缸,第二驱动缸包括第四缸体和第四活塞杆,第四缸体设置在第二底座上,第四活塞杆的轴线垂直于第二活塞杆的轴线,第四活塞杆与第二滑动座连接以驱动第二滑动座相对第二底座移动。
[0015]进一步地,第一底座包括第一导向槽,第一滑动座设置在第一导向槽内;第二底座包括第二导向槽,第二滑动座设置在第二导向槽内。
[0016]进一步地,第一滑动座具有避让承载装置的第一避让凹口,两个第一打点缸分别位于第一避让凹口的相对两侧;第二滑动座具有避让承载装置的第二避让凹口,两个第二打点缸分别位于第二避让凹口的相对两侧。
[0017]进一步地,第一打点装置还包括第一定位缸,第一定位缸包括第五缸体和第五活塞杆,第五缸体固定设置,第五活塞杆的自由端形成推动工件朝向第一打点针移动的第一抵顶端;第二打点装置还包括第二定位缸,第二定位缸包括第六缸体和第六活塞杆,第六缸体固定设置,第六活塞杆的自由端形成推动工件朝向第二打点针移动的第二抵顶端。
[0018]进一步地,第一打点装置还包括第一压紧缸,第一压紧缸包括第七缸体和第七活塞杆,第七缸体固定设置,压紧缸位于第一打点针的上方,第七活塞杆的自由端形成按压工件的第一按压端;第二打点装置还包括第二压紧缸,第二压紧缸包括第八缸体和第八活塞杆,第八缸体固定设置,第二压紧缸位于第二打点针的上方,第八活塞杆的自由端形成按压工件的第二按压端。
[0019]进一步地,承载装置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与第一夹持件相对设置并且与第一夹持件之间形成工件容纳空间;弹性驱动件,与第一夹持件驱动配合,第一夹持件具有在弹性驱动件的回复力作用下夹持工件的夹持位置以及克服弹性驱动件的回复力以松开工件的松开位置。
[0020]进一步地,第一夹持件具有安装孔,弹性驱动件包括:导杆,穿设在安装孔内,导杆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止挡凸缘,导杆的第二端与第二夹持件连接;压缩弹簧,套设在导杆的中部,压缩弹簧的第一端抵顶在第一止挡凸缘上,压缩弹簧的第二端抵顶在第一夹持件上。
[0021]进一步地,导杆与安装孔均为两个,两个导杆与两个安装孔一一对应地设置,第一夹持件和/或第二夹持件具有与工件的表面适配的弧面配合部分别位于弧面配合部的两侧。
[0022]进一步地,承载装置还包括第三底座,第二夹持件与第三底座可拆卸地连接。
[0023]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打点工装还包括:供料装置,固定设置,供料装置包括:供料箱,供料箱包括倾斜设置的滑道,滑道的底部设置有止挡工件的止挡板,止挡板与滑道的连接位置对应工件容纳空间;供料缸,包括第十缸体和第十活塞杆,第十活塞杆对应滑道的底部,第十活塞杆的轴线方向与滑道的延伸方向垂直,第十活塞杆的自由端形成推动工件朝向工件容纳空间移动的第一推料端。
[0024]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打点工装还包括提升装置,提升装置的设置位置对应供料装置的设置位置,提升装置包括:第一固定件,固定设置;第三驱动缸,设置在第一固定件上,包括第九缸体和第九活塞杆,第九缸体设置在第一固定件上,第九活塞杆具有与第一夹持件相互配合以带动第一夹持件移动的配合位置和与第一夹持件相互分离的分离位置。
[0025]进一步地,承载装置还包括:连接杆,第一端与第一夹持件连接;第二止挡凸缘,设置在连接杆的第二端;提升装置还包括:第一提升件,设置在第九活塞杆的自由端,第一提升件具有容纳连接杆以及第二止挡凸缘的第一容纳通槽,第一容纳通槽的对应连接杆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突出部,第一突出部与第二止挡凸缘配合以驱动第二止挡凸缘朝向远离第二夹持件的方向移动。
[0026]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打点工装还包括卸料装置,固定设置,卸料装置包括卸料缸,卸料缸包括第i 缸体和第^ 活塞杆,第i 缸体固定设置,第i 活塞杆对应工件容纳空间,第十一活塞杆的自由端形成推动工件远离工件容纳空间移动的第二推料端。
[0027]进一步地,承载装置还包括:连接杆,第一端与第一夹持件连接;第二止挡凸缘,设置在连接杆的第二端;卸料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件,固定设置;第四驱动缸,设置在第二固定件上,第四驱动缸包括第十二缸体和第十二活塞杆;第二提升件,设置在第十二活塞杆的自由端,第二提升件具有容纳连接杆以及第二止挡凸缘的第二容纳通槽,第二容纳通槽的对应连接杆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突出部,第二突出部与第二止挡凸缘配合以驱动第二止挡凸缘朝向远离第二夹持件的方向移动。
[0028]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打点工装还包括第一清洗装置,固定设置,第一清洗装置包括:流体喷射部件,具有喷射端;第三固定架,喷射端设置在第三固定架上。
[0029]进一步地,流体喷射部件包括:流体喷射器;第一导流管,第一导流管的第一端与流体喷射器相连通,第一导流管的第二端形成喷射端,第一导流管安装在第三固定架上。
[0030]进一步地,流体喷射部件还包括:第二导流管,第二导流管的第一端可移动地插设在第一导流管内,第二导流管的第二端突出于第一导流管的第二端。
[0031]进一步地,流体喷射部件还包括:第五驱动缸,包括第十三缸体和第十三活塞杆,第十三缸体设置在第三固定架上;第一连接件,连接第十三活塞杆和第二导流管。
[0032]进一步地,第一清洗装置还包括按压缸,按压缸位于喷射端的上方,按压缸包括:第十四缸体,设置在第三固定架上;第十四活塞杆,第十四活塞杆的自由端形成按压工件的第三按压端。
[0033]进一步地,第一清洗装置还包括收集装置,收集装置具有收集腔,收集装置具有朝向喷射端并与收集腔连通的开口。
[0034]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工件放置在承载装置的工件容纳空间,输送装置带动承载装置朝向第一打点装置移动。由于两个第一打点针的用于给工件打点的两个打点头相向设置,因此,工件的第一待打点端能够移动到两个第一打点针的打点头之间。由于第一打点针沿对应连接的打点器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因此,能够驱动两个打点器以使两个第一打点针相向移动,这样,两个打点器的打点头同时在工件的第一待打点端打上沿工件的轴线对称的两个凹点。然后,在输送装置的带动下,工件朝向第二打点装置移动,工件的第二待打点端能够移动到两个第二打点针之间,在第二待打点端打上沿工件的轴线对称的两个凹点。上述过程无需转动以及翻转工件,不仅节省了加工时间而且避免了两个凹点不对称而产生的加工误差。由此可知,本发明的打点工装有效地提高了加工效率并且降低了打点误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5]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6]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消音器的剖面示意图;
[0037]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打点工装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3示出了图2的打点工装的第一打点装置和第二打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4示出了图3的打点工装的第一打点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40]图5示出了图4的第一打点装置的装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6示出了图2的打点工装的承载装置与提升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42]图7示出了图6的承载装置与提升装置在装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43]图8示出了图6的提升装置的第一提升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4]图9示出了图6的承载装置的第一夹持件的透视示意图;
[0045]图10示出了图2的打点工装的供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6]图11示出了图2的打点工装的卸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7]图12示出了图2的打点工装的第一清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48]图13示出了图12的第一清洗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49]其中,上述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50]1、工件;100、供料装置;110、供料箱;111、滑道;112、止挡板;120、供料缸;121、第十缸体;200、承载装置;210、第一夹持件;211、安装孔;212、第一孔段;213、第二孔段;214、第一弧面配合部;221、导杆;222、第一止挡凸缘;223、压缩弹簧;230、第三底座;231、定位凹槽;232、第二定位孔;240、第二夹持件;241、第二弧面配合部;242、定位凸起;243、第一定位孔;250、第三驱动缸;251、第九缸体;252、第九活塞杆;253、第一提升件;254、第一容纳通槽;255、第一突出部;261、连接杆;262、第二止挡凸缘;270、第一固定件;271、第五避让通孔;300、第一打点装置;310、第一打点缸;311、第一缸体;312、第一打点针;313、第五固定座;314、第六避让通孔;320、第一底座;321、第一导向槽;322、第一限位通槽;330、第一滑动座;331、第一嵌入部;332、第一避让凹口 ;340、第一驱动缸;341、第三缸体;342、第三固定座;343、第二连接件;351、第一固定座;352、第一定位杆;360、第一压紧缸;361、第七缸体;362、第七活塞杆;370、第一固定架;372、第四避让通孔;380、第一定位缸;381、第五缸体;382、第五活塞杆;400、第一清洗装置;410、第一导流管;411、第一端;412、第二端;420、第五驱动缸;421、第十三缸体;422、第十三活塞杆;430、第二导流管;440、第一连接件;450、支撑件;451、支撑通槽;460、按压缸;461、第十四缸体;462、第十四活塞杆;470、收集装置;471、开口 ;480、第三固定架;500、第二清洗装置;600、第二打点装置;610、第二打点缸;620、第二底座;640、第二驱动缸;660、第二压紧缸;670、第二固定件;680、第二定位缸;700、卸料装置;710、卸料缸;711、第i^一缸体;712、第i^一活塞杆;720、第二固定件;730、第四驱动缸;731、第十二缸体;732、第十二活塞杆;740、第二提升件;750、第三固定件;800、转动件;810、控制装置;820、箱体;830、第四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5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52]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打点工装包括输送装置、第一打点装置300、第二打点装置600和承载装置200。第一打点装置300固定设置,第一打点装置300包括两个第一打点器和用于给工件I的第一待打点端打点的两个第一打点针312,两个第一打点针312与两个第一打点器一一对应地连接,每个第一打点针312沿对应连接的第一打点器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两个第一打点针312的用于给工件I打点的两个第一打点头相向设置。第二打点装置600固定设置,第二打点装置600包括两个第二打点器和用于给工件I的第二待打点端打点的两个第二打点针,两个第二打点针与两个第二打点器一一对应地连接,每个第二打点针沿对应连接的第二打点器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两个第二打点针的用于给工件I打点的两个第二打点头相向设置;承载装置200具有工件容纳空间,承载装置200安装在输送装置上,承载装置200在输送装置带动下能够移动至第一打点装置300处和第二打点装置600处。
[0053]应用本实施例的打点工装,工件I放置在承载装置200的工件容纳空间,输送装置带动承载装置200朝向第一打点装置300移动。由于两个第一打点针312的用于给工件I打点的两个打点头相向设置,因此,工件I的第一待打点端能够移动到两个第一打点针312的打点头之间。由于第一打点针312沿对应连接的打点器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因此,能够驱动两个打点器以使两个第一打点针312相向移动,这样,两个打点器的打点头同时在工件I的第一待打点端打上沿工件I的轴线对称的两个凹点。然后,在输送装置的带动下,工件I朝向第二打点装置600移动,工件I的第二待打点端能够移动到两个第二打点针之间,在第二待打点端打上沿工件I的轴线对称的两个凹点。上述过程无需转动以及翻转工件1,不仅节省了加工时间而且避免了两个凹点不对称而产生的加工误差。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打点工装有效地提高了加工效率并且降低了打点误差。
[0054]如图2所示,输送装置包括转动件800,转动件800绕转动件800的中心轴线可转动地设置,承载装置200固定在转动件800上。通过转动件800来实现承载装置200的移动的方式能够减少打点工装所占用的空间。当然,作为可行的实施方式,承载装置200可以移动带,第一打点装置300和第二打点装置600位于移动带的两侧即可。
[0055]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打点工装还包括卸料装置700、第一清洗装置400以及供料装置100,卸料装置700、第一清洗装置400以及供料装置100均固定设置,也就是说,承载装置200能够相对第一清洗装置400和供料装置100移动。供料装置100、第一打点装置300、第一清洗装置400、第二打点装置600和卸料装置700沿转动件800的周向间隔布置。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了自动化。
[0056]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打点工装还包括第二清洗装置500,供料装置100、第一打点装置300、第一清洗装置400、第二清洗装置500、第二打点装置600以及卸料装置700沿转动件800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也就是说,上述六个装置将转动件800六等分。承载装置200为六个,六个承载装置200的设置位置与供料装置100、第一打点装置300、第一清洗装置400、第二清洗装置500、第二打点装置600和卸料装置700 —一对应。这样,只要上述六个装置(供料装置100、第一打点装置300、第一清洗装置400、第二清洗装置500、第二打点装置600和卸料装置700)中的一个装置对应一个承载装置200时,其余五个装置也必然分别对应一个承载装置200,也就是说,六个装置中的一个装置对工件I进行操作时,其余的五个装置可以在对应的工件I上进行操作,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打点工装的工作效率更闻。
[0057]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转动件800为转盘,输送装置还包括与转动件800驱动配合的电机,电机驱动转动件800转动。当然,转动件800也可以是转动环。
[0058]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沿转动件800的转动方向依次设置有供料装置100、第一打点装置300、第一清洗装置400、第二清洗装置500、第二打点装置600以及卸料装置700。通过实验验证,上述布置方式,能够使加工之后的工件I合格率更高。
[0059]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打点工装还包括控制装置810,控制装置810与供料装置100、第一打点装置300、第一清洗装置400、第二清洗装置500、第二打点装置600、卸料装置700和输送装置均电连接。这样,实现了本实施例的打点工装的自动化,最大限度的降低劳动强度。
[0060]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
[0061]如图4和图5所不,在本实施例中,各打点器包括第一打点缸310,各第一打点缸310包括第一缸体311和第一活塞杆。第一打点针312设置在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第一打点缸310优选为气缸,通过第一打点缸310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第一打点针312的移动。
[0062]如图4和图5所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打点装置300还包括第一底座320和第一滑动座330。第一滑动座330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底座320上,第一缸体311设置在第一滑动座330上。上述结构能够驱动第一滑动座330在第一底座320移动,第一滑动座330的移动带动第一缸体311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打点针312移动,这样,在不移动工件I的前提下,第一打点针312能够相对于工件I移动,进而能够调整打点的位置。
[0063]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打点装置300还包括第一驱动缸340。第一驱动缸340包括第三缸体341和第三活塞杆,第三缸体341设置在第一底座320上,第三活塞杆的轴线垂直于第一活塞杆的轴线,第三活塞杆与第一滑动座330连接以驱动第一滑动座330相对第一底座320移动。通过第一驱动缸340驱动第一滑动座330在第一底座320移动,能够降低劳动强度,而且使移动的位置更准确。
[0064]为了使第三缸体341与第一底座320连接地更牢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打点装置300还包括第三固定座342和第二连接件343。第三固定座342设置在第一底座320上,第三缸体341的朝向第三活塞杆的一端与第三固定座342连接以实现第三缸体341设置在第一底座320上,第三固定座342具有避让第三活塞杆的第七避让通孔。第二连接件343设置在第一滑动座330上,第三活塞杆设置在第二连接件343上。这样,提高了第三缸体341和第三活塞杆在工作时的稳定性。
[0065]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座320包括第一导向槽321,第一滑动座330设置在第一导向槽321内。第一导向槽321能够限制第一滑动座330的移动方向,防止第一滑动座330在移动时偏离预定轨迹。当然,作为可行地实施方式,可以第一底座320上设置间隔的两条凸条,第一滑动座330设置在两条凸条之间,上述方式也可以实现第一导向槽321按预定轨迹移动。
[0066]为了防止第一滑动座330脱离第一导向槽321,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32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槽壁均具有第一限位通槽322,第一滑动座330的两侧分别具有嵌入第一限位通槽322的第一嵌入部331。第一限位通槽322与第一嵌入部331的配合能够防止第一滑动座330脱离第一导向槽321。
[0067]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座330具有承载装置200的第一避让凹口 332,两个第一打点缸310分别位于第一避让凹口 332的相对两侧。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避让凹口 332能够防止第一滑动座330在移动时与承载装置200相互干涉。
[0068]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打点装置300还包括工件定位件。工件定位件设置在第一滑动座330上,工件定位件设置在两个第一打点缸310之间。第一滑动座330的移动带动工件定位件朝向工件I 一定,并且工件定位件与工件I接触对工件I进行定位,由于工件定位件与两个第一打点缸310相对固定,因此,能够通过工件定位件来确定第一打点缸310是否到达预定的打点位置。
[0069]优选地,工件定位件包括第一固定座351和第一定位杆352。第一固定座351设置在第一滑动座330上。第一定位杆352设置在第一固定座351上,第一定位杆352的轴线与第一打点针312轴线垂直。这样,第一定位杆352能够插入工件I的空腔内,不仅能够对工件I进行定位而且能够对工件I进行限位。
[0070]为了使第一缸体311与第一滑动座330连接地更牢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打点装置300还包括两个第五固定座313。两个第五固定座313均设置在第一滑动座330上,两个第一缸体311与两个第五固定座313——对应地连接。以其中一个第一缸体311的安装举例,第一缸体311的朝向第一活塞杆的一端与第五固定座313连接以实现第一缸体311设置在第一滑动座330上。第五固定座313上设置有避让对应的第一活塞杆的第六避让通孔314。上述结构使得第一缸体311上与第五固定座313的连接位置相距于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的距离最短,这样提高了第一缸体311和第一活塞杆在工作时的稳定性。
[0071]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打点装置300还包括第一定位缸380。第一定位缸380包括第五缸体381和第五活塞杆382,第五缸体381固定设置,第五活塞杆382的自由端形成推动工件I朝向第一打点针312移动的抵顶端。这样,能够通过第五活塞杆382推动工件I来保证工件I到达指定的打点位置。此外,第一定位缸380与工件定位件相配合将工件I固定在第五活塞杆382与工件定位件之间。为了使第五缸体381固定的更牢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打点装置300还包括第一固定架370,第七缸体361的朝向第七活塞杆362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架370连接,第一固定架370具有避让第七活塞杆362的第三避让通孔。这样,提高了第七缸体361和第七活塞杆在工作时的稳定性。
[0072]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打点装置300还包括第一压紧缸360。第一压紧缸360包括第七缸体361和第七活塞杆362,第七缸体361固定设置,第一压紧缸360位于第一打点针312的上方,第七活塞杆362的自由端形成按压工件I的按压端。通过第七活塞杆362对工件I进行按压,能够使工件I更牢固地固定在指定位置。优选地,第一固定架370呈L形,第五缸体381的朝向第五活塞杆382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架370连接,第一固定架370具有避让第五活塞杆382的第四避让通孔372。这样,提高了第五缸体381和第五活塞杆382在工作时的稳定性。当然,作为可行地实施方式,第七缸体361和第五缸体381分别通过两个独立的固定架来安装。
[0073]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打点装置600的结构与第一打点装置300的结构相同,下面简略地对第二打点装置600进行说明:
[0074]各第二打点器包括第二打点缸610,各第二打点缸610包括第二缸体和第二活塞杆,第二打点针设置在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
[0075]第二打点装置600还包括第二底座620和第二滑动座,第二滑动座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底座620上,第二缸体设置在第二滑动座上。
[0076]第二打点装置600还包括第二驱动缸640,第二驱动缸640包括第四缸体和第四活塞杆,第四缸体设置在第二底座620上,第四活塞杆的轴线垂直于第二活塞杆的轴线,第四活塞杆与第二滑动座连接以驱动第二滑动座相对第二底座620移动。第二底座620包括第二导向槽,第二滑动座设置在第二导向槽内。第二滑动座具有避让承载装置的第二避让凹口,两个第二打点缸610分别位于第二避让凹口的相对两侧。
[0077]第二打点装置600还包括第二定位缸680,第二定位缸680包括第六缸体和第六活塞杆,第六缸体固定设置,第六活塞杆的自由端形成推动工件I朝向第二打点针移动的第二抵顶端。
[0078]第二打点装置600还包括第二压紧缸660,第二压紧缸660包括第八缸体和第八活塞杆,第八缸体固定设置,第二压紧缸660位于第二打点针的上方,第八活塞杆的自由端形成按压工件I的第二按压端。
[0079]优选地,第二压紧缸660和第二定位缸680安装在第二固定件670。第二固定件670安装在第一底座320上。
[0080]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承载装置200包括第一夹持件210、第二夹持件240和弹性驱动件。第二夹持件240与第一夹持件210相对设置并且与第一夹持件210之间形成工件容纳空间。弹性驱动件与第一夹持件210驱动配合,第一夹持件210具有在弹性驱动件的回复力作用下夹持工件I的夹持位置以及克服弹性驱动件的回复力以松开工件I的松开位置。
[0081]应用承载装置200,通过对第一夹持件210施加外力以使第一夹持件210处于克服弹性驱动件的回复力以松开工件I的松开位置,也就是说,第一夹持件210能够与第二夹持件240相分离,这样,即可方便地向工件容纳空间放入工件I或取出夹持在工件容纳空间的工件I。当施加在第一夹持件210的上述外力消失,或者上述外力小于弹性驱动件的回复力时,第一夹持件210会在弹性驱动件的回复力作用下移动至夹持工件I的夹持位置,这样,工件I被夹持在工件容纳空间。由于承载装置200利用了弹性驱动件,承载装置200无需再拆装第三底座和压块即能够实现方便地拆装工件I。
[0082]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210具有安装孔211。弹性驱动件包括导杆221和压缩弹簧223。导杆221穿设在安装孔211内,导杆221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止挡凸缘222,导杆221的第二端与第二夹持件240连接;压缩弹簧223套设在导杆221的中部,压缩弹簧223的第一端抵顶在第一止挡凸缘222上,压缩弹簧223的第二端抵顶在第一夹持件210上。优选地,导杆221的第二端与第二夹持件240螺纹连接,当然,导杆221也可以直接焊接在第~■夹持件240上。
[0083]对第一夹持件210施加一个沿远离第二夹持件240的方向的外力,上述外力可以通过工作人员直接施力,也可以通过驱动装置施力,第一夹持件210压缩压缩弹簧223并沿远离第二夹持件240的方向移动,这样,第一夹持件210处于松开位置,即可在工件容纳空间内放入或更换工件I。去除上述外力以后,压缩弹簧223在第一止挡凸缘222的止挡作用下对第一夹持件210施加朝向第二夹持件240的方向的回复力,第一夹持件210在该回复力的作用下处于夹持位置。导杆221对第一夹持件210起到导向以及限制第一夹持件210在沿垂直于导杆221轴线的方向移动的作用。
[0084]当然,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还可以采用在第一夹持件210与第二夹持件240之间连接拉伸弹簧的方式来实现第一夹持件210在松开位置与夹持位置的转换。
[0085]为了降低压缩弹簧223的晃动,以及方便更换不同长度的压缩弹簧223,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孔211为阶梯孔,安装孔211包括第一孔段212和第二孔段213,第一孔段212的孔径大于第二孔段213的孔径,压缩弹簧223容纳在第一孔段212内,压缩弹簧223的第二端抵顶在第一孔段212与第二孔段213形成的台阶面上。优选地,第一止挡凸缘222也能够伸入第一孔段212内,这样,更换不同长度的压缩弹簧223之后,第一止挡凸缘222仍然能对压缩弹簧223施加作用力。
[0086]为了提高第一夹持件210在移动时以及在第一夹持件210与第二夹持件240夹持工件I时的稳定性,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杆221与安装孔211均为两个,两个导杆221与两个安装孔211 —一对应地设置,第一夹持件210和第二夹持件240具有与工件I的表面适配的弧面配合部,弧面配合部分为第一弧面配合部214和第二弧面配合部241,第一弧面配合部214位于第一夹持件210上,第二弧面配合部241位于第二夹持件240上。两个导杆221分别位于弧面配合部的两侧。这样,工件I能够很稳定地放置在第二弧面配合部241上,两个导杆221对工件I起到的限位作用。此外,工件I分别与第一弧面配合部214和第二弧面配合部241接触,提高了工件I被夹持在工件容纳空间时的稳定性。
[0087]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承载装置200还包括第三底座230,第二夹持件240与第三底座230可拆卸地连接。这样,能够根据不同工件I的尺寸来很方便地更换适应该工件I尺寸的第二夹持件240。
[0088]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夹持件240包括定位凸起242,第三底座230包括与定位凸起242配合定位凹槽231,定位凸起242插入定位凹槽231并与第三底座230通过定位销连接。定位凸起242插入定位凹槽231的方式使第二夹持件240与第三底座230在水平方向上实现相对固定,定位凸起242与第三底座230通过定位销连接使第二夹持件240与第三底座230在竖直方向上实现相对固定,这样,通过拔插定位销即可实现第二夹持件240可拆卸地与第三底座230连接。优选地,定位凸起242具有避让定位销的第一定位孔243,定位凹槽231的槽壁具有与第一定位孔243对应的第二定位孔232。上述实施方式在拆装第二夹持件240很方便。当然,作为可行的实施方式,第二夹持件240通过螺栓与第三底座230可拆卸地连接。
[008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打点装置300的第一压紧缸360以及第二打点装置600的第二压紧缸660均通过按压第一夹持件210的方式以实现按压工件I。
[0090]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供料装置100固定设置,也就是说,承载装置200能够相对于供料装置100移动,供料装置100包括供料箱110和供料缸120。供料箱110包括倾斜设置的滑道111,滑道111的底部设置有止挡工件I的止挡板112,止挡板112与滑道111的连接位置对应工件容纳空间;供料缸120包括第十缸体121和第十活塞杆,第十活塞杆对应滑道111的底部,第十活塞杆的轴线方向与滑道111的延伸方向垂直,第十活塞杆的自由端形成推动工件I朝向工件容纳空间移动的第一推料端。针对承载装置200不设置第一夹持件210和第二夹持件240的情况,上述结构的供料装置100仍然可以与承载装置200配合使用。
[0091]工件I通过滑道111移动到止挡板112所在的位置处,此时工件I与第十活塞杆和工件容纳空间均对应。启动供料缸120,即能够使第十活塞杆推动工件I移动并使工件I移动到工件容纳空间完成上料。
[0092]如图6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打点工装还包括提升装置,提升装置的设置位置对应供料装置100的设置位置,提升装置包括第一固定件270和第三驱动缸250。第一固定件270固定设置,承载装置200能够相对于提升装置移动。第三驱动缸250包括第九缸体251和第九活塞杆252,第九缸体251设置在第一固定件270上,第九活塞杆252与第一夹持件210驱动配合以驱动第一夹持件210移动。通过第九活塞杆252驱动第一夹持件210移动能够很方便地实现第一夹持件210在松开位置与夹持位置的转换,上述实施方式无需工作人员直接对第一夹持件210施力,达到降低劳动强度的效果。第三驱动缸250优选为气缸,这样,节约制造成本。优选地,第九活塞杆252驱动第一夹持件210沿竖直方向移动。先通过提升装置提升起第一夹持件210,这样能够更容易将工件I推入到工件容纳空间。
[0093]如图6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九缸体251的朝向第九活塞杆的一端与第一固定件270连接以实现第三驱动缸250设置在第一固定件270上,第一固定件270具有避让第九活塞杆的第五避让通孔271。也就是说,第九缸体251的靠近第九活塞杆252的一端与第一固定件270连接,这样,第九缸体251与第一固定件270的连接位置最靠近第九活塞杆的受力位置,提高了第三驱动缸250工作时的稳定性。
[0094]如图6至图8所示,承载装置200还包括连接杆261和第二止挡凸缘262。连接杆261的第一端与第一夹持件210连接。第二止挡凸缘262设置在连接杆261的第二端。提升装置还包括第一提升件253,设置在第九活塞杆252的自由端,第一提升件253具有容纳连接杆261以及第二止挡凸缘262的第一容纳通槽254,第一容纳通槽254的对应连接杆261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突出部255,第一突出部255与第二止挡凸缘262配合以驱动第二止挡凸缘262朝向远离第二夹持件240的方向移动。优选地,第一突出部255为相对于第一容纳通槽254的延伸方向对称设置的两个凸块。
[0095]移动承载装置200以使连接杆261和第二止挡凸缘262进入第一容纳通槽254,当第二止挡凸缘262与第一突出部255在竖直方向上相对应时,即可通过第一突出部255提起第二止挡凸缘262以实现第一夹持件210处于松开位置。通过第九活塞杆带动第一提升件253朝向第二夹持件240移动,第一夹持件210在压缩弹簧223的回复力作用下处于夹持位置,移动第一夹持件210或第三驱动缸250即可使连接杆261和第二止挡凸缘262移出第一容纳通槽254。上述实施方式无需任何辅助的部件连接第九活塞杆252与第一夹持件210就能够很方便地实现第九活塞杆与第一夹持件210的驱动配合。
[0096]如图2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打点工装还包括固定设置的卸料装置700。卸料装置700包括卸料缸710,卸料缸710包括第i^一缸体711和第i^一活塞杆712,第i^一缸体711固定设置,第十一活塞杆712对应工件容纳空间,第十一活塞杆712的自由端形成推动工件I远离工件容纳空间移动的第二推料端。优选地,第i^一缸体711固定在第三固定件750。第H^一活塞杆712的第二推料端朝向工件I移动,这样,工件I被从工件容纳空间中推出,实现卸料。针对承载装置200不设置第一夹持件210和第二夹持件240的情况,上述结构的卸料装置700仍然可以与承载装置200配合使用。
[0097]如图11所示,卸料装置700还包括第二固定件720、第四驱动缸730和第二提升件740。第二固定件720固定设置。第四驱动缸730设置在第二固定件720上,第四驱动缸730包括第十二缸体731和第十二活塞杆732。第二提升件740设置在第十二活塞杆732的自由端,第二提升件740具有容纳连接杆261以及第二止挡凸缘262的第二容纳通槽,第二容纳通槽的对应连接杆26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突出部,第二突出部与第二止挡凸缘262配合以驱动第二止挡凸缘262朝向远离第二夹持件240的方向移动。优选地,第三固定件750与第二固定件720连接。第二提升件740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第一提升件253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卸料过程如下:将承载装置200移动至第四驱动缸730的下方,然后提起第一夹持件210,再驱动卸料缸710将工件I推出工件容纳空间,这样,工件I推出工件容纳空间时,没有被第一夹持件210和第二夹持件240夹持,因此,不仅不会划伤工件1,而且能够更轻松地推出工件I。
[0098]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清洗装置400包括流体喷射部件和第三固定架480。流体喷射部件具有喷射端。喷射端设置在第三固定架480上。
[0099]应用第一清洗装置400,由于喷射端设置在固定设置的第三固定架480上,因此,喷射端也就被固定在指定的位置,当需要从喷射端向工件I喷射流体进行清洗时,避免了由于人工控制喷射端而导致的劳动强度高以及喷射端很难对准工件I开口的情况,进而提高了清洗效果。此外,由于喷射端固定在第三固定架480上,能够使喷射端对准不同工件I的同一位置,使每个工件I的清洗效果均相同,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第一清洗装置400能够减低劳动强度且提高清洗效果。
[0100]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流体喷射部件包括流体喷射器和第一导流管410。第一导流管410的第一端411与流体喷射器相连通,第一导流管410的第二端412形成喷射端,第一导流管410安装在第三固定架480上。流体喷射器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任一能够喷射流体的装置,优选为空气压缩机,用气体对工件I进行吹扫,以将工件I的空腔内杂质清除。
[0101]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流体喷射部件还包括第二导流管430。第二导流管430的第一端可移动地插设在第一导流管410内,第二导流管430的第二端突出于第一导流管410的第二端412。流入第一导流管410的流体最终通过第二导流管430的第二端喷出,由于第二导流管430的第一端可移动地插设在第一导流管410内,因此,第二导流管430的第二端能够相对于第一导流管410可伸缩地移动,这样,能够调整第二导流管430的第二端与工件I之间的距离,根据具体情况对工件I进行更有效地清洗。
[0102]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流体喷射部件还包括第五驱动缸420和第一连接件440。第五驱动缸420包括第十三缸体421和第十三活塞杆422,第十三缸体421设置在第三固定架480上。第一连接件440连接第十三活塞杆422和第二导流管430。通过第五驱动缸420的第十三活塞杆422的移动即可带动第二导流管430的第二端412的移动,这样,降低了劳动力,并且为实现数控清洗提供条件。优选地,第一连接件440包括两块连接板,两块连接板夹持住第十三活塞杆422的自由端和第二导流管430的中部。当然,作为可行的实施方式,可以不设置第五驱动缸420和第一连接件440,而是通过人工直接控制第一导流管410以实现第一导流管410的第二端412的移动。
[0103]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十三缸体421的朝向第十三活塞杆422的一端与第三固定架480连接,第三固定架480上设置有安装喷射端的安装通孔(图中未示出)以及避让第十三活塞杆422的第六避让通孔(图中未示出)。由于喷射端安装安装通孔内,能够使喷射端在工作时受力更均匀,避免产生晃动。由于第十三缸体421的朝向第十三活塞杆422的一端与第三固定架480连接,也就是说,第十三缸体421的靠近第十三活塞杆422的一端与第三固定架480连接,第十三缸体421所受到的作用力与第十三活塞杆422所受到的作用力距离最近,这样,第十三缸体421在工作时更加稳定。
[0104]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清洗装置400还包括支撑件450,支撑件450设置在第三固定架480上,支撑件450具有支撑通槽451,第一导流管410设置在支撑通槽451内。支撑通槽451对第一导流管410起到支撑的作用,提高了第一导流管410的稳定性。针对第一导流管410比较长的情况,支撑件450优选为多个,并且间隔设置在第三固定架480上。
[0105]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通槽451与第三固定架480相配合形成限位通孔,第一导流管410设置在限位通孔内。也就是说,支撑通槽451的开口朝向第三固定架480设置,限位通孔能够有效防止第一导流管410从第三固定架480上脱落。
[0106]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清洗装置400还包括按压缸460,按压缸460位于喷射端的上方,按压缸460包括第十四缸体461和第十四活塞杆462。第十四缸体461设置在第三固定架480上,第十四活塞杆462的自由端形成按压工件I的按压端。第十四活塞杆462的自由端从工件I的上方按压工件I以使工件I更牢固地固定在指定位置上,方便清洗。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给工件I进行清洗,将工件I放置在两个夹持件之间,两个夹持件通过弹簧连接以夹持工件1,第十四活塞杆462的自由端作用在两个夹持件中的一个夹持件上,进而通过按压该夹持件以实现按压工件I。
[0107]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十四缸体461的朝向第十四活塞杆462的一端与第三固定架480连接,第三固定架480上设置有避让第十四活塞杆462的第七避让通孔(图中未示出)。这样,第十四缸体461在工作时更加稳定,其中的原理在上文阐述第十三缸体421在工作时更加稳定的情况进行的详细描述,再次不再赘述。
[0108]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清洗装置400还包括收集装置470,收集装置470具有收集腔,收集装置470还具有朝向喷射端并与收集腔连通的开口 471。工件I的空腔中清洗出的杂质由收集装置470的开口 471进入收集腔,这样,能够防止杂质污染环境。
[0109]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清洗装置500的结构和工作过程与第一清洗装置400的结构和工作过程均相同,为了间接起见,不再重复介绍第二清洗装置500的结构,第二清洗装置500与第一清洗装置400的区别仅在与设置的位置不同。
[0110]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打点工装还包括箱体820和第四固定架830。第四固定架830固定在转动件800的上方,其中,第一固定件270、第二固定件720、第一底座320均与第四固定架830连接。转动件800位于箱体820的上方,其中,第一固定架370、第二底座620、供料箱110、第三固定架480和控制装置810均固定在箱体820上。转动件800的中心轴线固定有转轴(图中未示出),电机的输出轴与转轴啮合以驱动转动件800转动。
[011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送装置; 第一打点装置(300),固定设置,所述第一打点装置(300)包括两个第一打点器和用于给工件(I)的第一待打点端打点的两个第一打点针(312),两个所述第一打点针(312)与所述两个第一打点器一一对应地连接,每个所述第一打点针(312)沿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一打点器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两个所述第一打点针(312)的用于给所述工件(I)打点的两个第一打点头相向设置; 第二打点装置(600),固定设置,所述第二打点装置(600)包括两个第二打点器和用于给所述工件(I)的第二待打点端打点的两个第二打点针,两个所述第二打点针与所述两个第二打点器一一对应地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打点针沿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二打点器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打点针的用于给所述工件(I)打点的两个第二打点头相向设置; 承载装置(200),具有工件容纳空间,所述承载装置(200)安装在所述输送装置上,所述承载装置(200)在所述输送装置带动下能够移动至所述第一打点装置(300)处和所述第二打点装置(600)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转动件(800),所述转动件(800)绕所述转动件(800)的中心轴线可转动地设置,所述承载装置(200)固定在所述转动件(80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卸料装置(700)、第一清洗装置(400 )以及供料装置(100 ),所述卸料装置(700 )、所述第一清洗装置(400 )以及所述供料装置(100)均固定设置, 其中,所述供料装置(100)、所述第一打点装置(300)、所述第一清洗装置(400)、所述第二打点装置(600)和所述卸料装置(700)沿所述转动件(800)的周向间隔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清洗装置(500),所述供料装置(100)、所述第一打点装置(300)、所述第一清洗装置(400)、所述第二清洗装置(500)、所述第二打点装置(600)以及所述卸料装置(700)沿所述转动件(800)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所述承载装置(200)为六个,六个所述承载装置(200)的设置位置与所述供料装置(100)、所述第一打点装置(300)、所述第一清洗装置(400)、所述第二清洗装置(500)、所述第二打点装置(600)和所述卸料装置(700)——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转动件(800)的转动方向依次设置有所述供料装置(100)、所述第一打点装置(300)、所述第一清洗装置(400)、所述第二清洗装置(500 )、所述第二打点装置(600 )以及所述卸料装置(700 )。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第一打点器包括第一打点缸(310),各所述第一打点缸(310)包括第一缸体(311)和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打点针(312)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 各所述第二打点器包括第二打点缸(610),各所述第二打点缸(610)包括第二缸体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打点针设置在所述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打点装置(300)还包括第一底座(320)和第一滑动座(330),第一滑动座(330)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320)上,所述第一缸体(311)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座(330)上; 所述第二打点装置(600)还包括第二底座(620)和第二滑动座,第二滑动座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620)上,所述第二缸体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动座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打点装置(300 )还包括第一驱动缸(340 ),所述第一驱动缸(340 )包括第三缸体(341)和第三活塞杆,所述第三缸体(341)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320 )上,所述第三活塞杆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一活塞杆的轴线,所述第三活塞杆与所述第一滑动座(330)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滑动座(330)相对所述第一底座(320)移动; 所述第二打点装置(600)还包括第二驱动缸(640),所述第二驱动缸(640)包括第四缸体和第四活塞杆,所述第四缸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620)上,所述第四活塞杆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二活塞杆的轴线,所述第四活塞杆与所述第二滑动座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滑动座相对所述第二底座(620)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底座(320)包括第一导向槽(321),所述第一滑动座(330)设置在第一导向槽(321)内; 所述第二底座(620)包括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滑动座设置在第二导向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动座(330 )具有避让所述承载装置(200 )的第一避让凹口( 332 ),所述两个第一打点缸(310)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避让凹口(332)的相对两侧; 所述第二滑动座具有避让所述承载装置的第二避让凹口,所述两个第二打点缸(610)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避让凹口的相对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打点装置(300)还包括第一定位缸(380),所述第一定位缸(380)包括第五缸体(381)和第五活塞杆(382 ),所述第五缸体(381)固定设置,所述第五活塞杆(382 )的自由端形成推动所述工件(I)朝向所述第一打点针(312)移动的第一抵顶端; 所述第二打点装置(600 )还包括第二定位缸(680 ),所述第二定位缸(680 )包括第六缸体和第六活塞杆,所述第六缸体固定设置,所述第六活塞杆的自由端形成推动所述工件(I)朝向所述第二打点针移动的第二抵顶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打点装置(300 )还包括第一压紧缸(360 ),所述第一压紧缸(360 )包括第七缸体(361)和第七活塞杆(362),所述第七缸体(361)固定设置,所述压紧缸(360)位于所述第一打点针(312)的上方,所述第七活塞杆(362)的自由端形成按压所述工件(I)的第一按压端; 所述第二打点装置(600)还包括第二压紧缸(660),所述第二压紧缸(660)包括第八缸体和第八活塞杆,所述第八缸体固定设置,所述第二压紧缸(660)位于所述第二打点针的上方,所述第八活塞杆的自由端形成按压所述工件(I)的第二按压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装置(200)包括: 第一夹持件(210); 第二夹持件(240),与所述第一夹持件(210)相对设置并且与所述第一夹持件(210)之间形成所述工件容纳空间; 弹性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210)驱动配合,所述第一夹持件(210)具有在所述弹性驱动件的回复力作用下夹持工件(I)的夹持位置以及克服所述弹性驱动件的回复力以松开所述工件(I)的松开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210)具有安装孔(211),所述弹性驱动件包括: 导杆(221),穿设在所述安装孔(211)内,所述导杆(221)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止挡凸缘(222 ),所述导杆(22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夹持件(240 )连接; 压缩弹簧(223),套设在所述导杆(221)的中部,所述压缩弹簧(223)的第一端抵顶在所述第一止挡凸缘(222)上,所述压缩弹簧(223)的第二端抵顶在所述第一夹持件(210)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221)与所述安装孔(211)均为两个,两个所述导杆(221)与两个所述安装孔(211)—一对应地设置,所述第一夹持件(210 )和/或所述第二夹持件(240 )具有与所述工件(I)的表面适配的弧面配合部,两个所述导杆(221)分别位于所述弧面配合部的两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装置(200)还包括第三底座(230 ),所述第二夹持件(240 )与所述第三底座(230 )可拆卸地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料装置(100),固定设置,所述供料装置(100)包括: 供料箱(110),所述供料箱(110)包括倾斜设置的滑道(111),所述滑道(111)的底部设置有止挡所述工件(I)的止挡板(112),所述止挡板(112)与所述滑道(111)的连接位置对应所述工件容纳空间; 供料缸(120),包括第十缸体(121)和第十活塞杆,所述第十活塞杆对应所述滑道(111)的底部,所述第十活塞杆的轴线方向与所述滑道(111)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十活塞杆的自由端形成推动所述工件(I)朝向所述工件容纳空间移动的第一推料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提升装置,所述提升装置的设置位置对应所述供料装置(100)的设置位置,所述提升装置包括: 第一固定件(270),固定设置; 第三驱动缸(250 ),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件(270 )上,包括第九缸体(251)和第九活塞杆(252),所述第九缸体(251)设置在第一固定件(270)上,所述第九活塞杆(252)具有与所述第一夹持件(210)相互配合以带动第一夹持件(210)移动的配合位置和与所述第一夹持件(210)相互分离的分离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装置(200)还包括: 连接杆(261),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件(210)连接; 第二止挡凸缘(262),设置在所述连接杆(261)的第二端; 所述提升装置还包括: 第一提升件(253),设置在所述第九活塞杆(252)的自由端,所述第一提升件(253)具有容纳所述连接杆(261)以及第二止挡凸缘(262)的第一容纳通槽(254),所述第一容纳通槽(254)的对应所述连接杆(261)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突出部(255),所述第一突出部(255)与所述第二止挡凸缘(262)配合以驱动所述第二止挡凸缘(262)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夹持件(240)的方向移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卸料装置(700),固定设置,所述卸料装置(700 )包括卸料缸(710),所述卸料缸(710)包括第i^一缸体(711)和第i^一活塞杆(712),所述第十一缸体(711)固定设置,所述第十一活塞杆(712)对应所述工件容纳空间,所述第i^一活塞杆(712)的自由端形成推动所述工件(I)远离所述工件容纳空间移动的第二推料端。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装置(200)还包括:连接杆(261),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件(210)连接; 第二止挡凸缘(262),设置在所述连接杆(261)的第二端; 所述卸料装置(700)还包括: 第二固定件(720),固定设置; 第四驱动缸(730),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件(720)上,所述第四驱动缸(730)包括第十二缸体(731)和第十二活塞杆(732); 第二提升件(740),设置在所述第十二活塞杆(732)的自由端,所述第二提升件(740)具有容纳所述连接杆(261)以及第二止挡凸缘(262)的第二容纳通槽,所述第二容纳通槽的对应所述连接杆(26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第二止挡凸缘(262)配合以驱动所述第二止挡凸缘(262)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夹持件(240)的方向移动。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清洗装置(400),固定设置,所述第一清洗装置(400)包括: 流体喷射部件,具有喷射端; 第三固定架(480),所述喷射端设置在所述第三固定架(480)上。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喷射部件包括: 流体喷射器; 第一导流管(410),所述第一导流管(410)的第一端(411)与所述流体喷射器相连通,所述第一导流管(410)的第二端(412)形成所述喷射端,所述第一导流管(410)安装在所述第三固定架(480)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喷射部件还包括: 第二导流管(430),所述第二导流管(430)的第一端可移动地插设在所述第一导流管(410)内,所述第二导流管(430)的第二端突出于所述第一导流管(410)的第二端(412)。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喷射部件还包括: 第五驱动缸(420),包括第十三缸体(421)和第十三活塞杆(422),所述第十三缸体(421)设置在所述第三固定架(480)上; 第一连接件(440 ),连接所述第十三活塞杆(422 )和所述第二导流管(430 )。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清洗装置(400)还包括按压缸(460 ),所述按压缸(460 )位于喷射端的上方,所述按压缸(460 )包括: 第十四缸体(461),设置在所述第三固定架(480)上; 第十四活塞杆(462 ),所述第十四活塞杆(462 )的自由端形成按压工件(I)的第三按压端。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打点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清洗装置(400)还包括收集装置(470 ),所述收集装置(470 )具有收集腔,所述收集装置(470 )具有朝向所述喷射端并与所述收集腔连通的开口(471)。
【文档编号】B21D51/16GK104368725SQ201310352003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13日
【发明者】鲁鹏, 曾霄, 刘克光, 刘春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